免費電視的黃金歲月已一去不返!二十年前筆者曾擔任無綫電視的編劇,深深感受電視台只是一間盈利掛帥,不斷抄襲和「翻炒」的工廠。二十年過去,情況變本加 厲,電視台仍然充斥著了無創意、不斷糾纏在恩怨情仇的肥皂劇;以製造男女親熱和展露女性身材為賣點的遊戲節目;政治正確的新聞取態;還有收天下兵器以弱諸 侯的藝員政策……
隨著市民消費及選擇能力逐步提升;青少年喜歡上網多於看電視。不思進取,只吃老本的電視台若還恃著慣性收視,就算給觀眾垃圾也會照單全收的傲慢心態,免費電視由千金小姐淪為侍婢丫環的日子指日可待!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請為免費電視默哀!
當然,沒有一些死心塌地的觀眾支持,電視節目不會淪落至此,請同時為觀眾默哀!
文字版 (燭光網絡 68期)
千金變丫環
港人心中的電視台
香港兩間為大眾提供免費電視節目的機構:亞洲電視及無綫電視,牌照每十二年續期一次,以上一次續期為2003年12月計,牌照有效期至2015年終結。
本年12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將對本地兩間免費電視台的牌照進行中期檢討,廣播事務管理局(廣管局)會於年底向政府提交報告,以助政府評估兩間持牌機構在遵守法定要求及牌照條件的表現。
根據廣管局提供的資料,兩台所播放的節目材料,廣告及非節目材料被投訴的數字不少:
Y世代不要「是是旦旦」
提起電視新聞,不少香港人都會聯想到「事旦男」事件,關心電視新聞的自我審查現象。至於無綫電視晚間新聞節目的改革,也具爭議性,有人認為電視新聞不應該走娛樂化路線,重形式輕內容。
近年,電視新聞流失大量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各個電視台正在不斷摸索新路線,力挽狂瀾。那麼,電視新聞是否前景黯淡?
以往在工業社會,香港人是透過電視新聞了解時事,電視那種由上而下的傳播模式,就像一場演講(lecture),廣大觀眾一起收看。電視跨年齡、跨學歷、跨階層的特性,令它深入每一家庭,成為大眾最主要的新聞來源。
香港的政治經濟環境特殊,大部分報章不是在政治上靠邊站,就是在商業上實行市場主導,而電視新聞受廣播條例嚴格規管,難以播放煽色腥的內容及政治偏激的言論,所以相比之下新聞較為客觀公正,故此特別得到市民的信賴。
不過,電視新聞的黄金時代已經過去,在未來它會以新的形態在不同的載體出現。當香港步入資訊社會之後,傳播科技走向互動,各種媒體趨於融合,互聯網開始普及,觀眾收視習慣也不同了。再加上回歸後政治環境的變遷,香港電視新聞的生態環境正在全面改觀,未來的電視新聞,將會在形式上及內容上有很大的變化。
娛樂化但不要瑣碎化
港產劇好悶?
曾幾何時,香港電視劇集在華人世界心目中,佔據的份量何其重要――無論香港、中國內地,以至東南亞或歐美地方,都以「煲港劇」為生活中最大的娛樂。雖然現時偶爾也會出現《學警狙擊》和《巾幗梟雄》之類的熱潮,但只要播映完畢後一個禮拜,再談「laughing哥」或「四奶奶」已令人有out的感覺,便可知那些所謂熱潮,根本只是觀眾來去匆匆的神經反射。
一代不如一代的港劇
在很多老一輩的電視工作者和觀眾心目中,認為現今的土產電視節目實在是不值一哂――大家總說劇集是以往的精彩,演員總是舊時的好戲,總之即使二百多萬人會追看「laughing哥」、「柴九」和「溏心」,大家也亦認為遠不及《家變》、《狂潮》、《大時代》般經典。當然,我們多數會以「一代不如一代」這種陳述句誤當原因,一竹篙把所有仍在電視圈混飯吃的工作人員打沉,然而我想說,現時的劇集和節目之所以如此沉悶,最錯,一定是社會的錯!
幾近「娛樂至死」狀態
最近,亞視由盧海鵬率領一眾藝人專門以「扮嘢」為主的搞笑節目《香港亂嗡》成為網上點擊率最高的片段之一,似令沉寂多年的亞視帶來一些動力。
娛樂節目 無財不行
去年亞視新老闆上場時曾信誓旦旦要走中產階級路線,強化資訊節目。到頭來,中產路線不易討好,資訊節目曲高和寡,在收視上難以突圍,而最有人氣及惹人注目的仍然是娛樂節目。只有娛樂節目才夠大眾化,才最能吸引眼球,娛樂已經凌駕其他功能(包括教育與資訊),成為觀眾的首選。
作為免費電視的龍頭,無綫電視一直懂得以娛樂節目取勝,尤其是著重故事情節的劇集。綜藝節目的娛樂趣味亦濃厚,但要製作出色的綜藝節目,亦要講求創意和資源,例如歌手、藝人、遊戲、道具、服飾、現場觀眾、贊助商等等,要搞得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實在無財不行。
取材國外 再本地化
弱台亞視的綜藝節目向來輸蝕,因為先天資源所限,又缺乏歌手、閃亮的明星,甚至較像樣的舞台效果亦欠奉,由它搞綜藝節目是兵行險著。但亞視自知不足,這個綜藝節目專攻扮嘢,影射政治精英及社交名流,又以香港時事及熱門話題出發,怪論連篇,引人發笑,說它胡鬧亦非純粹鬧劇,搞笑以外亦一針見血諷刺社會名人及新聞人物,對白亦要言之有物。
電視文化無遠弗屆
試想你買了新房子,要裝修的時候,總會想著一個問題,就是電視要放在哪處?而十之八九的結果是,電視會放在客廳中心的地方,可見電視真的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自從無綫電視於1967年啟播後,香港人的生活習慣起了不少變化,其影響直到現在。
從前香港人的生活相當簡單,工作之後回家,食過晚飯後,聽聽收音機,然後上床睡覺。但電視的出現,把整個生活習慣也改變了,吃飯時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追看電視劇集,帶來無數的話題。
無綫電視對本地文化影響之深,是無遠弗屆的。其實除了本地外,全球華人文化,也受著無綫電視的影響。還記得八零年代開始,許多香港人移民外地,他們生活的依靠便是無綫電視製作的劇集。到了現在,住在外地的香港人大多會裝上有線,觀看無綫電視的節目。而這二三十年裏,大陸許多大城市,也有收看無綫電視節目的習慣,所以無綫電視對華人文化的影響,真的深遠。
到了互聯網及多媒體的出現,看電視的人的確少了,但並不等於其影響力減少。最近隨著「是旦男」的出現,及有線電視申請免費電視頻道,都令大家再一次關注電視的未來。
「新聞節目」
兒童節目
小朋友從一出生,最先接觸的媒體便是電視,電視對小朋友影響很大!
我是一位全職湊小朋友的父親,有一個兒子今年六歲。自從他三歲開始,我差不多全時間地在家陪伴他成長。身為家長,當然希望小朋友,能夠多吸收接觸正面的訊息,縱然是睇下卡通、兒童節目、合家歡電視,我都會小心考慮過內容,才會讓小朋友去觀看,或是陪伴他一起收睇。
保童真?有時家長也得出出力
我發現有很多電視節目,都未必適合兒童。當中有很多暴力、粗俗的訊息,甚麼戰士、機械人、超人等。小朋友睇完之後,十居其九會跟住去模仿,甚至會「扭」著父母去買那些玩具。
雖然有些家長,覺得我們本身也是這樣大的,認為我毋須太緊張。加上,小朋友返到學校,接觸其他同學時,你也無法阻止他受人影響。反之,他們這樣才是真正地過童年生活!我和太太都不認同這種睇法,即使小朋友返到學校、或接觸其他小朋友時無可避免地會受人影響,至少太太和我都「成功地」推遲和減低這些訊息對兒子的影響,叫他至今仍然保持應有的「童真」。
買外國貨?孩子說本地製作實太悶
多加一台又如何?
近期除了電視台中期檢討,引來大眾對兩間免費電視台的批評外,香港電視業「一台獨大」的情況,和有關增加公眾頻道的問題亦引起廣泛的討論。同一時間,有線電視亦公開呼籲政府新增廣播頻道,引入競爭。今期《燭光網絡》,我們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就「增加公眾頻道」的可行性,和對本港一台獨大的電視文化會有何影響,作出分析。
陳:陳永浩博士 蘇:蘇鑰機教授
向「電視」說不?
分享1
受訪者:
蕭太,60多歲,
兩子一女(均30多歲)。
每天看電視時間:平均7小時
我對香港電視節目的感想:
……平日我有追看電視劇,最開心是可以與家人一起討論劇情,會有共嗚。雖然近年的電視劇較為沉悶,內容沒有新點子,「炒作」為主,但晚上又沒有其他娛樂,所以大部份時間仍然習慣看電視。我希望電視台可以播放多些動物紀錄片和旅遊節目,讓我即使不能環遊世界亦可以知道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
分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