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社會議題其實可以很多元
對於不少教會來說,面對具爭議的社會議題和政治一樣,最好都是避之則吉,特別是在雨傘運動和最近《逃犯條例》修訂期間,弟兄姊妹因為政見不同而爭吵、甚至分裂的問題,在在困擾著不少教會的領導層。不過,現實是這些問題避無可避,鴕鳥的宿命只是任人宰割。
對於不少教會來說,面對具爭議的社會議題和政治一樣,最好都是避之則吉,特別是在雨傘運動和最近《逃犯條例》修訂期間,弟兄姊妹因為政見不同而爭吵、甚至分裂的問題,在在困擾著不少教會的領導層。不過,現實是這些問題避無可避,鴕鳥的宿命只是任人宰割。
在買賣或提供服務時,不少人動輒投訴,有的人甚至為了爭取更多「著數」而投訴,成為了討價還價的渠道。投訴,彷彿成為一種生活技能,但若在教會中運用這種「技能」,可以嗎?教會可以有「投訴機制」嗎?教會怎樣面對喜愛用投訴來表達需要的人呢?傳媒人春麗、觸動輔導中心程翠雲和筆者,在4月23日,就此議題與約30名教牧、團契導師分享如何牧養愛投訴教會的人。
教會有雙重標準嗎?有,而且不少。不是嗎?當教會教導弟兄姊妹要重視家庭的時候,卻常常因為星期日有很多會議和活動而令大家「拋妻棄子」。當教會教導大家要安息、要等候的時候,卻要同工的時間表塞得滿滿、疲於奔命。當教會教導大家要愛鄰舍的時候,卻忘記了要愛自己的同工。
不要輕易相信眼前見到的事,特別在這「互聯網過敏症」大行其道的世代。正所謂知人口面不知心,何況可能是經過美圖秀秀、甚或是移花接木造成的人面。
教會處理男女感情問題時,除了關心二人的狀況(如雙方皆未婚),更關注的往往是他們的性生活,特別是當中有沒有涉及婚前性行為(這個令人擔憂的課題)。JesusOnline、明光社和觸動輔導中心合辦「教會有個食女團」,就教會內的男女關係,特別是不良的性關係,與出席的約60名教牧和青少年導師一起討論,加深相互了解,一同尋索出路。
「睇波踢波不賭波」,其實已經成為世界盃期間不少人的口號。不過究竟怎樣踢,怎樣睇,似乎很多人仍停留在踢波就是比賽,睇波就是待在酒吧,與粗口、花生為伍。究竟睇波踢波還有甚麼新意思?特別是在教會內有沒有欣賞足球比賽的可能性?
「為甚麼你們不就一地兩檢事件出聲明?」「為甚麼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保持沉默?」「為甚麼教會只關心倫理和性的議題,對很多社會問題如取消TSA、DQ議員、國歌法、國內拆十字架……卻視若無睹?」
如何牧養現今的大學生?新一代的大學生是否比以前的大學生更我行我素,更難跟隨主,更難牧養?或許,我們要定義一下何謂以前,何謂現在。
大埔足球會 路德會青亮中心 明光社 合辦
世界盃開鑼在即,大家可會考慮在這段期間進行親子同樂的運動?和富大埔的教練和隊員們誠邀大家,與孩子享受足球運動練習和對賽的樂趣,並向賭博說不。完成是次活動的朋友更可獲發證書。
以明光社的名義籌辦電競牧養研討會,是個挑戰。
四次研討會,不同的受眾(青年牧者、堂主任、家長、有志參與電玩、遊戲牧養的牧者)一起就同一個議題進行討論,我們沒有特定的方向,討論是因為現象值得探討,值得我們去關心。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慢慢體會到更多的,已經不是電玩是否應該入教會,或者電競是否道德上的對錯等問題,而是那種兩代人的你死我活,到了互相撕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