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短片裡的風波——基督教與同性戀
19/07/2012
崇拜講道片段,將之放上網絡,供缺席的肢體回顧,本來是一件美事。可是,近日網上一段有關牧者就同性戀的教導,卻引發各界的激辯思潮。6月中,幾位藝人突然將阡陌社區浸信會主任牧師林以諾早前一段在youtube中有關同性戀的講道,節錄於facebook和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絡,並不斷轉傳。一石激起千重浪,事件最後被推上報章,媒體加上網絡惡搞炒作,導致教內外人士也同時關注基督教對同性戀的態度立場。
崇拜講道片段,將之放上網絡,供缺席的肢體回顧,本來是一件美事。可是,近日網上一段有關牧者就同性戀的教導,卻引發各界的激辯思潮。6月中,幾位藝人突然將阡陌社區浸信會主任牧師林以諾早前一段在youtube中有關同性戀的講道,節錄於facebook和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絡,並不斷轉傳。一石激起千重浪,事件最後被推上報章,媒體加上網絡惡搞炒作,導致教內外人士也同時關注基督教對同性戀的態度立場。
基督教要談社會抗爭,必須弄清楚三個互相關聯的問題:要抗爭的是甚麼?抗爭想要達到甚麼目的?抗爭應該採取怎麼樣的手段?這三個問題之外,我們還要思考:教會這個信仰群體究竟是怎樣生活的?意思是,教會這個信仰群體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她這種生活跟社會抗爭有著怎樣的關係?她這種生活怎樣決定她參與社會抗爭的方式?
筆者認為福音帶給基督徒的生命,包含著另類的世界觀、價值取向和倫理踐行。不過面對俗世的衝擊及引誘之下,不少信徒的生命已不再作鹽作光。
隨著基督教界內的選委,到區議會、特首及立法會的選舉接踵而來,無論大家是否有興趣,有關討論都會在我們身邊愈來愈多,對弟兄姊妹以至教牧同工都是無法逃避的議題。
下任特首選舉仍是一場中央欽點的小圈子遊戲,若果被中央委以重任的是可以信賴的有能之士,市民大眾或許仍可勉強「收貨」。不幸的是盛傳已獲欽點的人完全缺乏現代政治領袖應有的基本條件,既不善辭令;又缺乏喚起群眾支持的領袖魅力;亦沒有甚麼管治理念;更無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績。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最近往歷史博物館看了相關的展覽,又看了一齣有關香港基督徒參與革命的舞台劇斜路黃花,重溫有關楊衢雲和道濟會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