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好電影之《正義迴廊》 法庭是否呈現真相的舞台?
好電影應該細細回味。早前本社邀請了王礽福先生於網上講座中分析《正義迴廊》,該片曾於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16項提名,並勇奪新晉導演及最佳剪接兩個獎項。電影改編2013年轟動一時的「大角咀肢解父母案」。電影的拍攝手法特別,疑犯行凶、受傷、傾談等鏡頭,時有律師和陪審員在旁觀察和討論,令觀眾恍如在旁觀看事件。
好電影應該細細回味。早前本社邀請了王礽福先生於網上講座中分析《正義迴廊》,該片曾於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16項提名,並勇奪新晉導演及最佳剪接兩個獎項。電影改編2013年轟動一時的「大角咀肢解父母案」。電影的拍攝手法特別,疑犯行凶、受傷、傾談等鏡頭,時有律師和陪審員在旁觀察和討論,令觀眾恍如在旁觀看事件。
此書的作者是日本社會學家松田美佐,她指出「謠言是最古老的傳媒」,能輕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者在書中以日本的謠言作為例子,它們也令筆者想起以前聽過的「辮子姑娘」和「九鐵廣告」鬼故、貨櫃碼頭風暴消息、盲搶鹽搶廁紙等事件。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 |
有圖就有真相?還是不要輕易相信你看到的表面現象呢?
敢言、追求正義是美德,不過,敢言和正義的人所說的不一定就是真相,當然,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故意說謊,而是由於他們本身的盲點以及限制。追求真相和追尋真理一樣,是需要付代價以及有相當的胸襟和見識的,而且代價很高。
一直以來,香港雖然沒有普及而全面的民主制度,但是有相當大的自由空間,大家在表達意見、批評權貴、出版創作方面並無太多不必要的顧慮。但近年社會環境和氣氛的轉變,卻令到很多人愈來愈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恐怕會被人網上攻擊、起底、欺凌、甚至危及人身安全、以及誤墮法網、被秋後算賬。這是香港的悲哀!
不過,有人以為敢言和有正義感就代表能夠守護真相,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守護真相其中一個先決的態度是我們願意放下一些我們個人的成見,避免先入為主的印象、以及許多不必要的假設。因為當你已假設了對方一定是壞人,自己是代表正義,或者對方是高牆,自己是雞蛋的話,你根本已沒有辦法客觀和持平地看事物,以及作出中肯的評論。
主編: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執行編輯:陳希芝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6月26日晚上,一群青年在中環愛丁堡廣場的集會後,到了警察總部示威,當中有一段小插曲指,有警察混入人群中拍照又衝鐵馬,之後被人識穿落荒而逃走回警署。
不要輕易相信眼前見到的事,特別在這「互聯網過敏症」大行其道的世代。正所謂知人口面不知心,何況可能是經過美圖秀秀、甚或是移花接木造成的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