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
我們認為性教育並不只是傳遞性知識和技能,建立正確的性態度亦是性教育重要的一環。我們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正確的性觀念,強調愛、婚姻、性和家庭之間緊扣的關係,以回應現今社會的挑戰。
面對社會性觀念愈開放,道德價值界線愈趨模糊的境況,家庭發展基金事工總監徐惠儀女士提醒家長,莫再把灌輸性教育的責任單單留給學校,父母必須親身參與其中。她又認為,打從幼兒時期,家長便要展開家庭性教育的工作,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一套正確的性知識和價值觀。
徐惠儀表示,對比上一代,現今家長對性教育的關注是多了,但若論重視程度,則依然不足夠。「如果以優先次序排列的話,性教育在家長心目中,可能會排得很低,他們重視的,始終是學科,甚至是興趣班;他們最擔心的,是子女的考試成績、能否入讀名校等問題,至於性教育嘛,有時間便教,沒時間便不教了。」
青少年愈來愈早熟,不少小學生已踏入青春期。經常向小學提供性教育的護苗基金,其執行經理譚紫茵女士表示,正因為小學生漸趨早熟,所以及早灌輸性教育,特別是關於免受性侵犯、保護自己身體等內容,對這個年代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克不容緩。
護苗基金︰保護身體
性教育範圍廣泛,而對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可以用四個字來綜合:認識身體。
態度決定高度,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取決於他今日的工作態度,而今日的態度往往是取決於他昨日所受的教育,在性、愛、婚姻和家庭方面亦然。
在香港,有關性的資訊泛濫,我們活在一個將性資訊極度商品化的城市,但大家對性的話題卻充滿忌諱,無論在家庭、學校和教會,性教育仍然是大家口頭十分支持,實際左閃右避的題目。
香港的性教育,向來不被重視,雖則學校都期望學生具良好品格及正確的價值觀,但大多數老師都有心無力,分身乏術;家長即使並不想傳媒及互聯網成為子女的「性教育師傅」,可是不懂得如何開口講解;學校社工痛心每天重複上演青少年胡亂發生婚前性行為、未婚產子,甚至墮胎的悲劇,卻不明白為何學生在事情「爆煲」前不主動尋求協助。事實上,學生身處一個情慾主導的都市,加上身體發育和對性的好奇,要他們獨自面對內心掙扎,是何其困難!有見及此,本刊請來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教友婚姻及家庭輔導員、註冊社工鄭靜文姑娘,分享她多年來推行青少年性教育工作的經驗,盼望能幫助大家掌握一些性教育重點及施教方法。
筆者記得就讀中一時的某一天,有位男同學帶了一本成人雜誌回校,引起一陣哄動,結果該同學被訓導主任訓示了半天。踏入中學時期的青少年,荷爾蒙讓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強烈的變化,他們渴望對性、異性和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而漸趨成熟的身體和幼嫩的思想這個危險組合,讓不少家長和老師擔心不已。與其讓他們自己探索,倒不如引導他們,教導他們正確的性知識和性觀念。那麼,現時香港性教育的情況又如何呢?
一直以來,教廷都反對使用安全套作人工避孕,最近教宗本篤十六世卻承認在個別情況下,例如男妓可以使用安全套,不過,他表示教廷不認為使用安全套是真正和符合道德的解決方法,但為了減低感染的風險,是朝向一種更人道的性行為踏出第一步。他重申教廷認為禁慾和對配偶忠貞才是預防愛滋病的不二方法,仍然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人工避孕。
最近,英國衛生部門在網上播放一套鼓勵青少年注意安全性行為及使用避孕套的短片。每段短片完結時熒幕會出現最少兩個因應內容而需要觀眾作出選擇的行動,而觀眾的選擇就會影響故事往後的發展。觀眾可以選擇的行動包括在參加派對前是否購買避孕套、在派對中與女朋友發生性行為是否使用避孕套等。如果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的話,結局就是主角會感染性病;進行安全性行為的話,熒幕就會出現「你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字眼。
近日翻開報章,不少標題十分駭人,包括「小女友珠胎暗結16歲父山頭埋嬰」;「風化案增加,強姦三日一宗」等,許多專家學者往往將事件歸因於性教育不足。
但香港的性教育,彷彿都是「外判」的。雖然不少大專院校也有為準老師提供性教育培訓,可惜,大部分學校只視性教育「課程」為附屬品,依附在通識科、生物科,以及每年邀請外賓向同學「額外」講解一、兩次,就算是完成任務。
一段同行的關係總是由認識開始,繼而成長於愛與接納之中。在明光社十三周年的研討會上,四位講者本著豐富的經驗,從同性戀者的期盼談到信仰如何為同性戀者及他們身邊的人提供出路,幫助過百名參與者從認識開始,踏出與同性戀者同行的第一步。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於研討會上指出,同性戀已成為一個不能迴避的議題,教會的弟兄姐妹亦必須關心及正視。當天晚上的參加者以家長、教師、以及教牧同工為主,他們在問答環節中踴躍提問,以下是一些重點節錄:
提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