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波
賭波合法化自2003年開始,馬會最初聲稱只為四大歐洲賽事開簡單彩池,但到了今時今日,已經發展為24小時不眠不休的大賭場。明光社每年世界盃前後也會舉辦相關活動,研究賭波對青少年的影響,提倡睇波、踢波不賭波的無賭欣賞足球賽事的文化。
記得,當日曾經訪問康復中的賭徒,當時好緊張,亦不懂得怎樣提問和怎樣寫。豈料,他們不但沒有少看我們是中學生,還樂意分享他們的經歷,令我們的信心頓時大增,讓我們了解賭波的禍害,比任何的廣告宣傳的「效果」更大。及後,因為我們漏問了受訪者的資料,還被迫去補問他的職業,始知道他原來要在晚上做倒垃圾的工作。聽到時心裏反應很大,還以為問了職業就可以完成綵訪工作,怎料導師還咄咄迫人,要我們問他「倒垃圾」的情況,這令我感到難堪和「尷尬」,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去完成。整個過程我們明白到記者綵訪的工作的困難之處。
歐陽慧珊 何嘉琳
粉嶺禮賢會中學
由去年在幼稚園樓下興建投注站後,馬會最新的—輪賭博宣傳攻勢是推出「足智即場睇」和「即時足球戰報」,馬會超越了原本只為接受賭博投注的角色,「兼任」傳媒,在其網站上直播本港電視台沒有播放的足球賽事……
馬會將會在網上直播全球各地更多冷門的足球賽事,並提供即場投注服務,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更多球迷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賭波,提高大家的投注意欲。在爭取賭波合法化的時候,馬會聲稱只會接受一些重要賽事的投注,但是真正的發展就是連一些大家完全不熟悉的南美以及歐洲賽事都包括在內,目的就是「唔好畀佢停」,務求令賭波的人每日都有更多賽事可以投注,現時一日開二三十場球賽的波盤亦只是「閒事」。 |
2008年12月,民政事務局完成委託理工大學進行的本港賭博評估研究報告,成功訪問2,088人,發現每10位受訪者中,超過7位在過去一年曾參與賭博活動。「逾1,200名賭民中,34%受訪者首次參與賭博時仍未年滿18歲;有超過50%表示,是在18至29歲期間首次賭博。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說,在青少年階段初次賭博的人,逾50%是受朋友、同學或家人影響,對此情況表示十分關注。」[1]遺憾的是2009年本港博彩文化的消息,大都是衝著青少年而來。
身處在「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的香港大都會,賭博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由家人每星期「刨馬睇波」,同事「夾份買六合彩」,甚至是「人人講股」,投資投機分也分不清……我們應如何自處?聖經又怎樣教導我們面對賭博問題?
對廣管局在未經諮詢之下放寬播放賽馬及博彩廣告的細則,本聯盟深表失望和憤怒。
廣管局2007/04/21批准有關賭博產品及服務廣告規定的相應修訂建議,容許電視及電台根據最新修訂的《博彩稅(修訂)條例2006》播放賽馬博彩廣告,只禁止此類廣告在每日4pm-8:30pm於電子媒體,或在以18歲以下年輕人為對象的電視或電台節目中播出,本聯盟深表失望和憤怒:
1. 政府部門互不協調,這邊承諾那邊越界
2006年是世界盃年,我們聯同多個反賭風團體,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由年頭爭戰到年終,最後以特區政府宣佈「無意在港設立賭場」,休戰中場。
釐清「責任賭博」.劃定宣傳底線
對中學生而言,相信他們對全球化、商品化、文化、中國現代化等名詞不會感到陌生,不過究竟有多少學生明白箇中的意義?又有多少學生願意花時間認識這些課題?筆者認同教育的真諦不是將學生變成『蛀書蟲』,相反是帶領學生走向世界。可惜現時的教育制度太重視考試成績,學生過於看重書本上的知識,使他們缺乏認識世界的求知欲,令他們未能完全明白在世界,甚至本地發生的事件對社會的影響。
因此,本社藉著六七月期間的世界盃熱潮,替教統局資優教育組舉辦「從世界盃看世界」的課程,希望學生可從足球以外的角度認識足球,透過分析他們有興趣的議題來認識這個世界,擴闊其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