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波
賭波合法化自2003年開始,馬會最初聲稱只為四大歐洲賽事開簡單彩池,但到了今時今日,已經發展為24小時不眠不休的大賭場。明光社每年世界盃前後也會舉辦相關活動,研究賭波對青少年的影響,提倡睇波、踢波不賭波的無賭欣賞足球賽事的文化。
十年前賭波合法化的支持者,以增加政府收入、打擊黑社會操控外圍賭波和促進就業機會等原因要求政府將賭波合法化。當時,反對意見認為賭波合法化後不論是對成年人或是青少年均會做成嚴重影響,個人、家庭和社會需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可惜,政府一意孤行,最終在2003年賭波成功合法化並由賽馬會獨得專營權。事後不同的調查數據均反映青少年參加賭博活動的趨勢節節上升,當中不少青少年更淪為「病態賭徒」。
本文將會探討一下究竟青少年病態賭徒是如何「煉成」的。
自特區政府於1999年放風要將賭波合法化,明光社立即發起登報聯署表達關注及反對,更委託香港城市大學進行《賭博對青少年的影響》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賭博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是全面的,在經濟適應、才能發展、社群整合及身心維持方面都有不良的效應。我們預期賭波合法化後,青少年將進一步受到賭博的禍害。因此,當2003年政府通過足球博彩規範化時,我們與多個關注賭博議題的機構隨即一起成立監察賭風聯盟,繼續監察政府,確保賭博活動不會被無限擴張。十年過去了,多少熱情隨時間沖淡,又有多少激昂至今仍在?
2003年決定推出規範化足球博彩,以打擊日益猖獗的非法外圍活動,馬會獲授權為市民提供合法可靠的一站式足球博彩服務,這有效堵截流失至非法及外圍莊家的投注額,並進一步把市民對博彩的需求,轉化為行善的力量…
雖然足智彩業績理想,惟施文信先生表示,馬會面對來自非法及外圍莊家的競爭仍然非常嚴峻…
香港賽馬會年報 2011-12
奧運上月不斷直播不同的賽事,當香港人沉醉於欣賞運動員的技巧、結實的身軀和優美的動作時,想不到這時有人開賭。
運動博彩由來已久,外圍的賭法早就層出不窮,由誰得到金牌,到能否破世界紀錄,都有得賭,可香港賽馬會居然也有得賭奧運足球賽事,還「開拓」女子足球和決賽對決隊伍的盤,網站更以醒目紅字來提醒賭徒:有新盤開賭。
賭波合法化自2003年條例通過後,經歷了九個球季,我們不難發現,馬會受注的賽事年年上升,投注額創11年新高,達861億元,較去年上升7.1%。
今年馬會不斷引入世界各地的賽事,足球方面就有歐洲國家盃,而恆常的六合彩又「加價」,馬季亦剛剛結束,可以預期今年馬會收入會再創新高。但我們同時可以預期,馬會會繼續將焦點放在澳門賭場和外圍賭博分薄他們的收入這論述中,而否認自己「豬籠入水」。
在華人社會「小賭怡情」的文化,每每不清楚賭博如何影響社會。很多人並不知道賭博的本質是甚麼,甚或以為明光社和一些反賭團體「無事搵事做」,不尊重香港人「馬照跑,舞照跳」的資本主義精神面貌。
世界盃快將曲終人散,我們見識了足球場上的悲歡離恨。可是賭波的熱浪似乎未有停過,截稿之時警方破獲的外圍賭波已數以億計。明光社自四月開始舉行一系列「睇波踢波不賭波」活動,鼓勵青少年欣賞足球,知道賭波的禍害,並將足球重回體育運動的正軌。
我們與十間學校共約三十位同學泡製二萬本設計精美、共五十二頁的世界盃特刊,內容豐富健康,並在過程中引入一些價值觀的反思,特刊一出,兩個禮拜已派發完畢,成績令人鼓舞!
世界盃曲終人散, 最吸引人注意的, 不是荷蘭隊洛賓的腳法, 不是西班牙隊秀麗的組織, 不是非洲吵耳的樂器, 也不是那個又飄又怪的專用足球。世界盃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八爪魚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