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機構策劃 教會牧養

18/01/2024

明光社自2020年開始服侍基層家庭,那時正值疫情嚴峻之時,估不到短短三年,我們已服侍超過600戶劏房及基層家庭。回想當年,當大家知道我們有感動在疫情之中服侍有需要的家庭,來自四方八面的物資、奉獻便齊集在明光社,等待向有需要的劏房戶派發,我們的會議室頓時變成了倉庫,為基層及時送上溫暖。

勿令最愛變成最痛 《年少日記》電影欣賞及交流會

12/01/2024

為關注兒童及青少年學業壓力、情緒及自殺等問題,明光社分別在12月及1月在MCL長沙灣戲院舉辦了兩場「《年少日記》電影欣賞及交流會」,希望能與關心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家長、導師交流。

認識青年人的精神健康

12/01/2024

明光社於2023年11月舉辦了「認識青年人的精神健康」講座,邀請了精神科專科醫生陳玉麟來為大家剖析青年人的精神健康問題。

陳玉麟醫生表示沒有人可以真正了解年青人自殺的原因,因為自殺不是剎那間的行為,而是非單一原因促成的過程,但很多時自殺都與精神健康有關,因此如能加倍留意年青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及早找出面對這方面問題的年青人,便能及早提供治療。

精神病解密

14/09/2023

提起精神病,一般人都會有所排斥,對於精神病患者或多或少帶點歧視、避之則吉;加上,早前社會發生過精神病患者斬人事件及一些倫常慘劇,令人們對精神病的誤解愈來愈深。有見及此,明光社在2023年7月20日以「精神病解密」為題舉辦了一場網上講座,希望透過訪問東區醫院精神科鍾沛然醫生香港心理衞生會首席企業培訓顧問黃廷儼先生向大眾講解精神病,為精神病解密。

社會不安,這個你我早已知?

20/07/2023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6月舉辦了「婚離從來不易——教會能否成為同行者?」週年研討會,嘗試與教會一起探索離婚,再婚的問題。其實家庭正是社會的縮影,而這些年間,在香港社會日子也真的一點都不好過。遠自 2019年社會運動所帶來的撕裂,到之後疫情帶來的深度創傷,再加上各樣的政治壓力,香港人,您還好嗎?

答案顯然是不好的。

這些日子,他們經歷了甚麼? 基層家庭活動剪影

19/07/2023

在今年首半年,在不同基金的贊助下,明光社服侍的基層家庭成員,參加了不少有趣的活動,我們選了以下幾個與大家分享:

活動一:非洲音樂之旅

存在的理由——不能遺忘的名字

17/03/2023

這個世界有很多人被遺忘,從自己最後一位親人去世,只剩下自己一個時,他們的存在價值彷彿被抹去,因為世上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他們住在哪裡,他們的名字是甚麼,然後他們就獨自孤伶伶地死去。人被拋進世界之中,活在一個充滿不同群體、不同身份的世界,故此,在解釋一個人的存在時,無法不提及其所屬群體、關係。當一個人的身份被遺忘,無法再用任何群體、關係去解釋其存在時,他就如消失在塵世之中,或許就只有上帝仍然知道他們的名字。

有一天,孩子會「飛」 寶貝在瓦器計劃回顧

17/03/2023

「有一天,孩子們會『飛』」是一條有關基層孩子夢想的短片標題,片中收錄了一群孩子分享他們想像自己在20年後將會過怎樣的生活,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的想,他們的望,並沒有因為他們來自基層家庭而受到限制。這條教育短片的製作,是「寶貝在瓦器」生命教育計劃中的一個環節。

照顧者需要被照顧嗎?

17/03/2023

2022年,平均每兩個半月便有照顧者因為耐不住壓力而出現倫常慘案。「照顧者」這個名稱看似是一個強者的角色,然而他們卻是一直被社會忽略、需要被照顧的一群。明光社於2023223日晚上舉辦網上專題講座:「照顧者需要被照顧嗎?」當晚邀請了資深生死教育推廣者黃民牧師及靈實恩光成長中心總監羅啟康來分享。

夢裡不忘身是客

15/03/2023

人生的現實是客旅的人生,但做旅客不一定是浪漫的,尤其是要適應環境和文化。多次夢裡都為要應付的事奉擔心,因為我們所接觸的都是陌生人,不了解他們,若要向他們分享許多話,講多就錯多。若要與他們一起服侍,就擔心更多。但在彼此有弟兄姊妹這重關係下,還是可以勉強應付,得到諒解,但壓力仍不少。而在奔波於申請不同的證件過程,面對法國文化的特點,糾纏在預備各種不知是否合適,又要無了期遞交的文件,每次是可能要用一天預備文件,再用半天以上的時間遞交。要在石沉大海的情況等待,是何等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