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
即時通訊及社交網絡,由點對點、點對群組或群組對群組形成,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溝通,任何時候都可以分享,連繫無盡的世界。藉著互為分享、大家互為影響著彼此的價觀、行動及關係。
Like!Share!Tag!
facebook絕對稱得上是年輕人中超廣泛應用的新媒體。剛過去的2010年底,
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更獲《時代雜誌》封為「年度風雲人物」。
現時全球facebook用戶超過五億五千萬個,如果以國家人口比例換算,
是全球第三大國家。既然facebook如此受新一代歡迎,本刊今次特別找來
七位就讀大專的「數碼土著」,包括Edison、魚旦、Cecilia、Christine、
自從臉書(facebook)成為現今流行的社交「場所」後,青少年紛紛上facebook開個人戶口,寫下個人資料,與人交流,結識新朋友,甚至發展戀情。由網絡走到街上,由虛擬到現實世界。我們在網上所展示的自我形象和身份,怎樣影響著個人成長,又怎樣改變我們與人相處的模式?
少年完整地建立自我,應該經過三個階段,1首先他會發現自己面對一個身份危機,之後他會嘗試不同身份,繼而確立其個人的身份,並投入其中,成為安身立命的憑藉。
由90年代起,媒體發展的主旋律已漸漸由互聯網主導。
不到20年,互聯網絡(World Wide Web)
已經歷了幾次的「世代交替」。究竟改變的重點在哪裡?
最新的Web3.0又是甚麼?這個新銳的網絡革命又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得益和影響?
在社交網站,經常有網友分享不同的新聞、故事、短片、音樂片段等,當中有個人經歷,也有轉載別人的分享,或主流媒體的報道。過程中,我們不斷把資訊加工,如複製、分享、留言、增刪,甚至改圖改字。原來,在網絡世界中,我們早就不是單純的資訊接收者,而是資訊發放者。那麼,我們需要學習「傳媒操守」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美國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有一群非常活躍的「新聞參與者」(News Participant),約佔全美網民的31%。他們不但會寫文章,更會發表政論,把自己的社交網站變成表達自己政見的場所(參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