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傳媒與暴力
1981年3月30日,年輕的享格利(J.W.Hinckley,Jr.)混在大群記者和團體的市民中,當列根總統在華盛頓酒店內走出時,他連開數鎗,射傷了美國總統,總統的新聞秘書和另外兩個人。
小心踏入入互聯網色情險地
記得初入職的時候,經常要透過搜尋器(search engine,用者只要在網頁輸入索引字,網站在搜索後,將有關網頁的索引列出)找一些圖片作插圖。一次,要找一張紅唇照片,於是就在搜索器輸入「lips」一字,結果搜尋器給我卻是排山倒海的裸女照片,甚至是充斥大量「X」字的網頁索引。此後筆者發現,原來搜尋器對某些「關鍵字眼」會有特別「聯想」,自動與色情網站掛勾,於是以後避免用這些字作索引字。
報告「祥和家庭-抗衡暴戾文化」論壇
社會上屢見不鮮的暴力新聞、倫常慘劇,再加上傳媒所加的煽情標題、血淋淋的照片,均使人不能不正視暴戾文化如何滲透進各角落,並且對家庭這社會中最基本的單位構成威脅和破壞。
作為一個關注傳媒文化的群體,明光社連同其他協辦團體於七月十日假油麻地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祥和家庭-抗衡暴戾文化」論壇,與會者近七十多人,共同為建立祥和文化獻議,是次主持為本社副主席梁林天慧女士。
傳媒與暴力
名嘴鄭經翰遇襲,濫用暴力問題再次引起社會各界人士關注。近年來,暴力問題似有惡化趨勢,由社會層面擴散至家庭,甚至無辜個體。不少人將暴力問題歸究於大眾傳媒,認為過份渲染暴力會影響市民仿傚。這種說法是否有事實根據?本地學術仍缺乏系統研究,要了解這個問題美國過往的研究仍有參考價值。
傳媒將我們的眼睛放在哪?
(原文曾於九月四日《星期五娛樂炸彈》網站刊登,此文經作者整理)
早陣子經常在電視「擸」到《城市追擊》的「電波少年」,後來又發現八月無端端又殺出一群「電波少女」。初時心地善良,以為那是「電波少年」跟風之作(因為開頭又搞一輪體能測試,彷彿相當正經),後來才發現此「電『波』」不同彼「電波」,原來是硬撼亞洲小姐決賽的「土產」賣肉伎倆。
投訴行動中的發現
每次經過報攤,我便有種很強烈的感覺:今時今日的香港傳媒,最可怕的並不是「明刀明槍」的色情雜誌刊物,而是那些打正「老少咸宜」的旗幟,卻滲滿了色情內容的大眾化報刊。前者是還可以防避的「明箭」,後者卻是防不勝防的「暗器」,一個不留神,可以把你殺個措手不及;而受害者中,青少年往往又是首當其衝。
從宏觀角度看教會如何回應現今之大眾傳媒文化
現今香港的傳媒發展迅速,新的傳播媒體不斷湧現,而新媒體的出現意味著能盛載新類型的資訊,或以新的傳播方式廣播。老牌媒體如電視電台、報刊雜誌傳播方式雖然無多大變更,但內容不斷推陳出新,隨著社會的轉變,所盛載的資訊亦與昔日的大相逕庭,總體而言,它們都傾向娛樂化、資訊化、多元化。張開報紙,娛樂、資訊、及滿足不同類型人士的報導,盡收其內。至於比較新的媒體除有以上傾向外,還需加上個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