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成長就是不斷學會如何選擇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5/2023

人生的困擾往往在於我們面前有太多選擇,但諷刺的是我們不少的選擇可能都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發自我們的內心,而是受社會環境、朋輩、傳統和別人的評語所影響。無論個人或群體,學會如何選擇和做決定,是十分重要的,否則恐怕只會隨波逐流、甚至被洪水所淹沒。

誰是真正的創作者? AI產物的版權爭議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5/2023

近來,人工智能(AI)在某些專門工作上的應用引起了不少討論,由於它可能比人類更準確和快速,它會否取代人類等問題,成為了其中一個討論焦點。

AI與色情:身體、他者、「人」的缺席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4/05/2023

在人工智能開始廣泛應用之前,色情文化已經由網絡傳播至世界各地,色情資訊滲入不同的角落。基本上任何年紀的人上網隨便搜尋,就已經能夠輕易地接觸到色情資訊,而這就是一個色情資訊氾濫的時代。

色情資訊的真相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早前一份針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受訪者中曾在網絡接觸與色情有關內容的男生有64%,女生也高達58%女生。[1] 按香港法例,向未成年人士發佈不雅物品是違法行為,但隨著網絡的普及,青少年能輕易繞過法例瀏覽和分享各種色情資訊。

高小生對愛情的迷思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小四至小六的高小學生踏入青春期,受到荷爾蒙的影響和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愛情既感興趣,又感困惑,他們或會對愛情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令自己及他人受傷。本文嘗試說明高小學生常見的戀愛迷思,以及一些處理方法。

迷思一:愛情就是浪漫和激情

通溝、溝通 親子衝突:父母一直做錯的五件事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4/05/2023

筆者有一名10歲的兒子,最近他的脾氣開始有轉變,平時乖巧的他,早前竟因「打機」事件而大發脾氣及衝撞母親。筆者當時很氣憤,但仍沉著氣,因為兒子正為事件而發怒,就算教訓他甚麼,也不會入耳。

上帝毋須依賴凱撒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5/2023

香港教會的前景充滿挑戰,根據建道神學院在「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2023」發表的數字,綜合不同宗派的教會近年整體崇拜人數減少15至25%,奉獻減少10至20%。面對人數和奉獻的下降,社會環境的轉變,教會必須重新反思本身的運作模式。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5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5/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電影小組:電影類型十講 第六講:犯罪動機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5/2023

資深影評人王礽福先生在4月份的電影小組網上講座中再次帶來一部好戲——《神探白朗:福比利大宅謀殺案》,他透過電影為大家講解第六種電影類型:犯罪動機。

走出跨性別的迷宮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終審法院於本年2月裁定入境事務處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必要條件的政策違憲,裁決令本港的女跨男跨性別人士不用進行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也可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