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61期)

生命的餘震

燭光網絡 61期 (p.1)
15/07/2008

512,將繼64之後,成為這一代香港人另一個特別的符號,血濃於水的感情不是靠每晚新聞報導前的國歌,而是因為一個個無名英雄,以及一個個生離死別的故事所激發,地震不僅發生在四川,也發生在很多人的生命裏。
 
但人是善忘的動物,像四川地震這樣震撼的事件,再過幾個月,也許便會像2003年的沙士一樣,慢慢退到我們腦海中次要的角落,而一些沒有即時危機的倫理和道德問題,例如賭博和同性戀,對繁忙的香港人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或有心無力!生命教育其實就是將一些重要事項,在大家的生命裏維持餘震,這也是明光社努力的方向,今期《燭光網絡》希望大家明白,地震不僅在四川出現,也出現在香港的家庭和倫理價值,我們要救的不僅是天災,也是人禍! 

5.12四川大地震

燭光網絡 61期 (p.2)
15/07/2008

 <四川大地震>[1]

 

主震及餘震
 
主震時間:2008/5/12(一)2:28pm
主震強度:黎克特制8級
主震震央:中國四川省汶川縣
主震區累計餘震:13,096次

 

受災人數
 
遇難人數:69,180人
受傷人數:374,008人
失蹤人數:17,406人

 

捐贈數字
 
國內外總計:463.80億元
實際到賬:450.51億元
已向災區撥款:155.70億元

 

物資付運情況
 
帳篷:148.73萬頂
被子:486.69萬張
衣物:1410.13萬件
燃油:121.83萬噸
煤炭:260.26萬噸

 

「雄起!活下去!」

燭光網絡 61期 (p.4)
15/07/2008

四川八級大地震,死傷枕藉,災場滿目瘡痍,哀鴻遍野的情況,不禁令人反思:狀似牢固的建設,面對自然災害,何其不堪一擊;相反,貌甚軟弱的人,逼到生死線上,卻又拼發出意想不到的堅忍和團結──面對劇變,無論遠近,震動人心。
 
面對瓦礫前的倖存者,我們可以為他們作什麼?對於難以捉摸的人生,我們可以怎樣面對?三個處於不同位置,皆熱愛生命的基督徒,三個不同角度的體會。

朱志寶先生:一切都很像是神預備的

 2008年5月12日,消防總隊目朱志寶1憶述當日得知災場情況,已經想到救人要急要快。當晚,他被告知要隨時候命,聽到此消息後,他太太及女兒都不禁擔憂起來,反而朱生感到很平安,很像是神安排他到大陸幫忙。
 
原定5月13日啟程,因四川的航空非常混亂,只有從機場折返,回家與家人一起為當地的災民禱告,祈禱時,他再次接到通知要翌日出發,此時,朱太及女兒放心多了,也讓朱生可以一無掛慮的出發。

報道四川大地震:港式「遙距貼心」採訪

燭光網絡 61期 (p.6)
15/07/2008

 四川在5月12日發生八級地震之後,香港記者在當日下午就奉命啟程前往災區。據悉在兩個多星期之內,香港媒體共派出250多名新聞工作者接力到地震災區採訪。究竟今次的地震報道有甚麼特色?香港記者有甚麼貢獻?對新聞界有甚麼影響?

眼淚以外 別具深義

燭光網絡 61期 (p.8)
15/07/2008

「我會再次留意到自己那些平日已經習慣,但其實我總忘了去感恩的東西:諸如與我並肩合作的好同事,我的太太,我的孩子,和很多我所擁有的──須知道,就在一個月前的今天,他們如常送孩子上學,跟著上班,往後的某個時刻,只花幾秒,這一切都失去。」

訪問時地震剛過了一個月,雖然曾經歷多次的救災工作,但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認為,每次看見人間會有如此的災難,看見有這麼多人有如此大的需要,看見災場各種人性的彰顯,對自己都是很大的提醒,沒有「習慣了」的餘地。「苦難」在他而言,包含太豐富的反思,特別是很多人性可貴的質素。

四川地震的反思:可持續的重建發展

燭光網絡 61期 (p.10)
15/07/2008

四川遽然發生黎克特制八級地震,是內地近年最多人命傷亡的天災。哀慟過後,重建復元工作密鑼緊鼓,除了解決經濟和社會等問題,因破壞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 態失衡,如堰塞湖、水源污染、輻射性設施的清理、原始森林和草原生態系統的復修、還有億萬噸禿垣敗瓦,內含不少工業廢料、屍骸腐臭、垃圾和爆炸性物品,如 何清理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不能掉以輕心。

四川大地震的一課

燭光網絡 61期 (p.12)
15/07/2008

四川大地震的發生雖然減退了奧運的歡欣,摧毀無數的家園,奪去多人的寶貴生命,然而卻燃起了我們的愛國情懷,展現人性的光輝。災難發生一刻的生離死別、捨身相救,以及災後的互相守望、無私奉獻,都編織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2008國際家庭價值會議」精華

燭光網絡 61期 (p.14)
15/07/2008

2008年5月9日至11日,多個團體在香港浸會大學合辦了本港首次的國際家庭價值會議,集合了美國、加拿大、國內和本港一些學者專家,共同探討21世紀家庭面對的挑戰。本文主要撮錄了大會的主題講座和一些外來講員的發言重點。

風雨中的感恩會

燭光網絡 61期 (p.17)
15/07/2008

 在2008年5月31日這個風雨飄搖的星期六早上,約40名支持者和友好不怕風雨出席了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簡單的開幕感恩會,嘉賓友好冒雨相聚於本社位於旺角花墟的新置辦公室。

在碎片世界裡做信仰整合

燭光網絡 61期 (p.18)
15/07/2008

 一個曾考慮當傳道人的律師,會是一個怎樣的基督徒?一個在大學時代已關心香港前途的律師,會是怎樣的基督徒?一個不死讀書也不困死象牙塔的學界中人,會是 一個怎樣特別的基督徒?4月25日晚上「閱讀雲彩」分享會的嘉賓講員,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先生,絕對是一位肯思索、有堅持、與時代同行的當代門徒。

從遞信給戴卓爾夫人開始

「1983年,我一入到港大,就遇上港大學生會要遞信給戴卓爾夫人事件,之後二年班做學生會外務常務秘書,開始接觸國內的事情,搞交流團等,其後更做了基本法諮詢委員,這奠下了日後對香港和中國的關心。」戴耀廷說他是喜歡讀歷史的法律人,或許,在他個人的歷史當中,更令人得窺家國抱負的塑造和感動。
 
20年後的2003年,香港巳是回歸多時的中國香港,歷史的課題和躍動,更催促和滋養了戴耀廷的社關情懷和內容。「2003年七一大遊行,應是八九民運後最重要的關鍵,社會在經過七一這類大型社會運動後,有一種質的躍昇──是一種轉變,一種公共空間、公民社會的關鍵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