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此書的作者是日本社會學家松田美佐,她指出「謠言是最古老的傳媒」,能輕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者在書中以日本的謠言作為例子,它們也令筆者想起以前聽過的「辮子姑娘」和「九鐵廣告」鬼故、貨櫃碼頭風暴消息、盲搶鹽搶廁紙等事件。

現在回看這些謠言只覺得它們是笑話,但謠言其實可以是殺人的工具。書中引述了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期,曾傳出「朝鮮人來襲」的謠言,連報紙也刊登這些消息,最後竟有數千名朝鮮人和被誤認是朝鮮人的民眾被殺害。回想香港在社會運動期間也不時傳出了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這些謠言也激發了市民和警方的不信任,加劇雙方的衝突。

謠言在網絡年代更廣泛地被傳播,普羅大眾收到的消息有時雖然未能肯定是真確的,但總是有人抱著「以防萬一」的心態將訊息轉發了出去,甚至自行加鹽加醋,令消息愈傳愈離譜。書中指出謠言其中一個特徵是證據的模糊性,當收到訊息時,在不清楚事件來龍去脈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要接受自己所知的有限,而不要輕易妄下結論,同時要自行Fact Check,以免自己成為傳播謠言的幫凶。

相關文章

團契生活

何慕怡 | 助理總幹事
24/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團契生活》(Gemeinsames Leben)是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作品,此書在1938年出版,以聖經的觀點記載基督徒的群體生活。此書回溯1935年,潘霍華在Finkenwald與25位郊區牧師在臨時搭建的房屋中的共同生活,這段日子也確立了團契生活的模型。透過閱讀此書,讀者會對團契生活有更深的認識,實在值得推薦。

潘霍華在書中替「團契」給了特別的解釋。首先,在他的筆下,團契是恩典、禮物。在基督的家庭裡,基督徒擁有千千萬萬的弟兄姊妹,這是一種恩典,是上帝給人的禮物。信徒被允許與同為基督徒的弟兄一同生活於團契中,是出於恩典,唯獨恩典。第二,團契是互相支持、鼓勵。信徒要有緊密的團契生活,正如我們的天父上帝和祂兒子耶穌基督也是緊密團契一樣。團契生活反映信徒是一家人,若信徒有緊密的團契生活,人們便看出這是有生命的教會。

由於團契的重要,故此潘霍華認為每一個人都要加入教會,人才能透過家人的陪伴過基督徒的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信主後,他不只得著個人的生命,他的生命是和別人有關係的。而潘霍華在《團契生活》說:「弱者不可論斷強者,強者不可輕視弱者。弱者必須提防驕傲,強者必須避免冷漠……如果強者墮落了,那麼弱者必須警惕他的心不可因為他的墮落而惡毒地喜悅。如果弱者墮落了,那麼強者必須以一切的善意助他重新站起。」正如聖經傳道書四章10節下所講:「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

第二,團契中信徒可以以聖言作鼓勵,在弟兄姊妹的口裡尋找和發現祂活的聖言。當信徒有不安及沮喪時,他需要弟兄姐妹在旁作為神聖的拯救話語之擔當者與宣告者。信徒要在基督的身體裡合一,成為一個身體,因為信徒就是基督的身體。

第三,信徒要在團契中學習和睦,人與人之間常有爭執,信徒亦未必喜歡所有的人,但作為基督徒,惟有通過耶穌基督才得以來到他人面前。人與人之間一定存在衝突,而基督成為信徒的中保,令人與上帝相合,人與人相合。

第四、在團契學習感恩,口出恩言。在團契中,信徒只要願意為小事而感恩,會收到更大的贈予。除了要學習感恩外,在團契當中也要學習止言的服侍,拒絕邪惡思想的最有效方式是絕對不允許它們被表達於言語之中。而在一個基督徒團契中,一切都有賴於每個人是否都是同一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任何基督徒的團契都必須認識到弱者需要強者,而強者的存在亦不能離開弱者。

被討厭的勇氣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6/04/2025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由兩位日本人所著,而書中的內容是根據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思想所寫成。此書有趣的地方是,作者的寫作方式並不像一般的學術書籍,以論點的形式來書寫,而是透過一位哲學家與一位少年的對話來呈現阿德勒的思想,因此讀者不會因為基礎知識不足而看不懂書中的內容。另外,坊間不少人爭論著《被討厭的勇氣》是否一本心理學書籍,或基於阿德勒否定童年創傷,有些人就認為這本書根本不值得一看等等。但筆者認為,它到底是不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籍,又或是阿德勒有沒有否定童年創傷,兩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對於「人」有多些的了解。

佛洛依德與阿德勒的心理學進路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是因果論,後者是目的論。例如就因果論而言,我們之所以感到憤怒,是因為他人對自己做了某些傷害或觸及我們界線的事情;目的論則指人,人之所以感到憤怒,是因為他人做了一些觸及我們界線的事情後,我們製造了憤怒的情緒,而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控制和震懾對方,簡單來說,情緒只是達到目的的「藉口」。以目的論的角度看,面對有過童年創傷而患有社交恐懼的人,便可以將他們理解成這類人為了不再受傷(目的),而創造了一個社交恐懼的病徵,正如書中所提倡:「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因此人人都可以透過不同角度理解事件,從而邁向幸福的人生。雖然有人對阿德勒冠上了否定心理創傷的罪名,不過目的論的確給予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人。

另一方面,書中提及到「課題分離」這個要點。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的紛爭是源自於干涉他人的課題。而該「課題」到底屬於誰人,區分的方法是:事情到底應由誰做決定。而干涉他人的課題,就是指強迫他人跟從自己的選擇;例如在家長管教孩子一事上,「學習」本來就是孩子的課題,人生如何、成績如何就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但家長強迫孩子學習,便是干涉孩子的課題。不過,這也不代表不需要理會孩子的學習狀況,而是家長需要作適當的引導,至於該如何選擇,就是孩子的課題了。又例如,一個人的表白被拒絕,如何處理被拒絕,就是被拒絕者的課題,而不是拒絕他的人去處理。「課題分離」是一個很好的面向,讓人懂得拿捏與他人的界線,而一個人如何選擇,旁人難以干涉,只有他自己能承擔所選擇的後果。

書中用了許多不同的面向討論人生的課題,作者的意見不是走主流的路線,但也是值得學習,也可以擴闊讀者的視野,當中或許有你想知道的事,讓你用全新的角度了解人生。

我這樣找到人生的答案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0/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我這樣找到人生的答案:「駱駝—獅子—小孩」三階段讀得不一樣人生》的作者高明煥以「閱讀」與「思考」為核心,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我覺醒的旅程。不少人都希望進步,但卻不知該做甚麼。作者就提出「閱讀是為了思考,思考是為了進步。而閱讀之所以能引發思考,正是因為書籍不斷向我們提出問題。」他鼓勵讀者帶著人生遇到的問題去閱讀不同的書,總會在書中尋到答案。而這本有關人生的書提出「努力 X 幸運 = 結果」,作者認為其實每個人的幸運和機會是同等的,付出的努力卻因人而異,而努力的重點就是要閱讀。書中巧妙地套用了尼采「精神三變」的哲學框架,將閱讀成長過程劃分為三個鮮明的階段:駱駝、獅子和小孩。

在駱駝階段,重點在於培養閱讀習慣與興趣,這是一個吸收與累積的過程,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進入獅子階段後,讀者會疑惑為甚麼老是看別人挑過的書,並開始展現自主性,主動想著找出自己想看的書,這是一個專注自我發展的時期,將書中智慧內化為個人養份。最終是小孩階段,即是自由地閱讀並研究所讀到知識,然後將所學到的結合人生經驗,融會貫通,領會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標,更會真誠地向朋友分享所擁有的,幫助他人對小孩來說不再是負擔,甚至是幸福的源泉。書末附錄特別設計了三階段的推薦書單,為讀者提供從基礎到進階的完整閱讀指引,幫助他們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答案,並享受閱讀的樂趣與收穫。

領導就是喚醒生命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3/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古倫神父是一位很有生命力的作家,他的書可讀性高、感染力強。他的著作《領導就是喚醒生命:靈性化的生命力領導》強調管理中要融入信仰與靈命,而每一個人都會同時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角色。作者清楚說明領袖應有的條件,就是要喚醒被領導者的生命,喚醒他們的新能力,新活力和新想像力,並從中教育他們。生命領導者人格十分重要,他們要有豐富的經驗,人格的成熟,簡樸的生活,因為生命最後還是在於上帝,生命不是只有成功,成就,獲利和收入而已。領導者不可讓弟兄難過,不該傷害任何人,甚至包括對他當面提出無理要求的人,因為領導者必須在每個人身上看見耶穌基督,挖掘出每個人良善的本質。那麼領導者其實可以透過他們性格的弱點與黑暗面,看到他們良善的本質。若有人犯錯,也不能傷害當事人,使他氣餒,可把事情在當事人面前,讓他能夠自然地穿進去。領導者亦不可散佈悲傷的情緒,而是要傳遞寧靜與和平,以及生活中的喜悅與樂趣。若公司散佈恐懼的氣氛,或許短期內可以提升工作績效,長期卻會消秏經營的成果,照顧員工的心靈需求是十分重要。

古倫神父在書中提出與人相處的原則是謙卑與分寸。謙卑就是有面對自己人性面的勇氣,這個概念會讓我們以敬畏,和善和態度去面對他人。言語可以傷害人,醫治人,也可以殺人,亦可以使人充滿活力,所以領袖要謹慎使用言語,更要尊重同工,不惹人生氣,要鼓舞人的心靈,從而使人的生命有增長,此外,人永遠比經濟成果更重要。如果領袖是尋求上帝公義的國度,那麼應正確處理經濟事務,上帝必定會將其他一切都加給他。敬畏上帝的人,必會謹慎看重與人的相處,以人為本,願意付出愛,因為愛使人有活力,而恐懼會使人癱瘓。最後,作者總結稱,領袖要經常為心靈補給,才會有生命力。唯一的補給方法是經常在上帝當中,在默觀的時候,在寂靜的空間,上帝會把泉源湧現。有生命力的領導就是要創造一個充滿靈性的企業文化,創造聖地,可以鼓舞人的生命,獲利不是最重要,人才是企業的優先考慮。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27/03/2025
專欄:好書推介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的作者金相均,是韓國慶熙大學的教授,他相信人類從30萬年前自然演化成今天的智人,而未來人類亦會隨著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的發展再進行人工演化,以嶄新的方式生活。

作者又提出,生物技術和奈米科技可將機械人技術應用到人體上,以強化人類的身體和延緩衰老,而基因工程能為人類提供可移植的器官,未來甚至可以將大腦移置到另一個身體上。人類未來能遠端操控機械人工作,加上元宇宙和腦機介面技術,令人類可以足不出戶便到達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任何地方。AI(人工智能)或會使人類思考能力退化,但卻能擴展人類的智慧,甚至能收集人類精神和記憶,讓人的意識一直存留下去。

這些內容不會令人感到陌生,因為在不少科幻電影的橋段也出現過類似的想像,我也相信人類有能力製造新技術來實現以上想像,但這些發展對人類到底是福還是禍?到時是人類操控科技來改善生活,還是人類只能依賴科技來存活?又或是科技反過來在操控著人類?雖然我有生之年未必能經歷到人類的人工演化,但AI和其他技術其實已經在重新塑造著我們的生活,亦帶來很多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昔日的不治之症已成為可治療的疾病,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但社會有沒有資源和配套讓人們安享晚年?現有的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和元宇宙技術,能為人類帶來虛擬世界沉浸式的感官體驗,這會否令人類對真實世界不再感興趣?虛擬世界的商業活動又會否成為推動未來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AI的知識和能力超乎我們的想像,現在的教育系統是否能跟上科技的發展?有甚麼專業技能將會被淘汰?AI運算耗用了大量的水電能源,這對我們的環境會造成甚麼影響?AI又會否加劇社會資源不公的情況?

而我們是否已做好準備,迎接這些轉變?

當代德語神學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3/03/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是一本很有份量的書,作者郭鴻標牧師用了三個安息年來寫這本有30萬字的書,它亦獲頒2024年第十屆金書獎「最佳作品」(學術)。

作者閱讀過很多德國文獻及不同學者的研究,然後把內容整合成四大部份,包括認信教會神學的背景、神學的代表、神學的傳承及從認信教會神學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書中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從中可見德國的歷史與宗教是平衡發展的,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希特勒的冒起,到出現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基督教化。當時的德國社會出現了一個觀念,認為德國人是上帝揀選,而希特勒是來施行拯救,由那時開始不少人便認為啟示不在聖經,而在歷史,而教堂亦放置了納粹黨旗,教會的牧師變成了公務員,要效忠希特勒,他們開始去猶太化,不單在社會上,在聖經上也是。及後,由潘霍華等代表牧師緊急聯合起草了一份抗議書,雖沒有反對反猶太政策,但他們為了30至50個有猶太血統的牧師發聲。

書中內容把廣為人知的大事都有條理及細緻地用文字記錄下來,而一些為人熟識的神學家,作者會以另一個角度去描寫,例如潘霍華的博士論文《聖徒相通》就是以共融思想來帶出教會應包括猶太基督徒。雖然現代人對潘霍華十分歌頌,但書中卻揭秘稱,原來他的衝動性格是令他失敗的原因之一,書中獨到的見解令讀者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神學家。此外,讀者還可以從巴門宣言反對德意志基督徒錯誤的教導,對宗教歷史有新的認識,如巴特在〈巴門神學宣言〉的角色,以及進一步了解他對認信教會的神學影響力。

教會在政權下的角色,究竟是順從妥協還是堅持發聲?閱畢此書,就如置身在當年的歷史,一起走過德國的宗教與歷史,與一些重視上帝主權的基督徒擦肩。

回味好電影之《正義迴廊》 法庭是否呈現真相的舞台?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3/2025

好電影應該細細回味。早前本社邀請了王礽福先生於網上講座中分析《正義迴廊》,該片曾於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16項提名,並勇奪新晉導演及最佳剪接兩個獎項。電影改編2013年轟動一時的「大角咀肢解父母案」。電影的拍攝手法特別,疑犯行凶、受傷、傾談等鏡頭,時有律師和陪審員在旁觀察和討論,令觀眾恍如在旁觀看事件。這電影實在想要引起觀眾反思法庭的審訊過程,律師們如何運用技巧去呈現證供於法庭這個「舞台」上,引導陪審團理解案情,並嘗試掌握各陪審員的態度和想法。

明光社

礽福分析到,陪審團制度是為了減少司法偏見,對抗政府或強勢團體對審訊的干預,增強司法的獨立性,並讓公民能參與其中,提升他們對法律的了解和尊重,也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而且由多人組成的陪審團能使裁決更全面和人性化,提高它的公信力和接受度,由於陪審團由普通市民組成,令他們容易對被告展現同情和公平的態度,這可保障被告的權利,以至令陪審團的決定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

但礽福亦提到大多數陪審員都不熟悉司法程序,會對它感到陌生、焦慮,還可能因接觸暴力或悲劇性的案件而承受心理壓力;而且他們可能會因缺乏法律知識,容易被律師的說辭或情緒化的證據所影響,在專業性極高的案件中,他們便可能會作出不當的判斷。

明光社

電影中的多位陪審員代表著不同的參與案件態度:未聽證供就已有對錯判斷;因自己經歷與疑犯相似而寄予同情;不想參與審訊,想它快快結束;因當陪審員有錢收而感開心,並單憑感覺而非證供去判斷;因對奇案感興趣而樂意認真發掘真相;認為自己甚麼都不懂而會細心思考證供;被傳媒報道影響,亦覺得自己一票的影響力不大;還有不相信司法制度的人……但陪審員實在只有九位,每一票都影響著疑犯的未來,是無罪釋放或有罪入獄,都需要陪審員作出認真、公平、公正的判斷。

結局是其中一位智力較低的疑犯唐文奇被判無罪,但電影卻引導觀眾去質疑他只是裝作自己被教唆,其實他並非無知,只是靠律師及姐姐的「幫助」,令他可以靠「裝蠢」來脫罪。根據網上及新聞資訊,真實的案件中,犯案者應有三個人,而經電影的剪裁,令疑犯變成只有兩個人。作為觀眾也要小心,留意自己有否被電影的虛構情節影響,以至對獲法庭判處無罪的人產生疑心,對他們或其家人產生負面的觀感。

歡迎點按以下連結,收看足本版網上講座。

收看講座

怎可以一生一世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7/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怎可以一生一世》由資深婚姻輔導員霍玉蓮所撰寫,當中描寫了後現代愛情觀如何墮落,以及指出真實的愛情不是透過花言巧語,而是真實的為對方著想才能建構。愛情所需要的是一些高尚的特質,這些特質告訴我們,唯獨捨棄自我中心,才能進入真真正正的愛情關係。

作者嘗試批判曾經一度流行的「愛情語錄」,指出它們其實只是一堆虛無的愛情符號。例如「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它否定了愛情的恆久性,並且為這種不負責任的講法增添了浪漫感。有些戀人不敢奢望白頭到老的愛情,所以關係只停留於感官上的刺激,正因渴望著真實的愛情,又不敢祈求,此浪漫氣氛似乎緩解了某種失落感。不過,就此來說,後現代的愛情觀卻將這些「愛情語錄」轉化為情場浪子的免死金牌,就如一個男孩(渣男)有多個伴侶,跟她們有過親密關係,之後不想再與她們有瓜葛,便向她們說:「愛情不需要永恆的,擁有過就夠了。」

後現代的愛情觀,讓人追求感覺多於責任,經歷過這些感情,卻產生了一種名為「愛無能」的疾病。作者引用了《世紀末城市心》一書的一句話:「世紀末城市人最大的病態便是太多的性,太少的愛。」這也符合現在不少人對愛情的想像,只有約炮、一夜情、朋友間的性愛、性愛次數的比拼,卻沒有靈魂之間交談的機會,令愛漸漸變得不可能。

作者指出,性行為可以是生物性衝動,可以成為緊張矛盾及鬱悶的宣洩,但愛的情操卻依仗人內心心靈的富足。只要有留意新聞或網絡熱話,大家對於現代愛與性的混亂都不會感到陌生,有男性網紅懷疑拋棄妻女出軌,也有人結婚三個月便與其他女性發生性行為。後現代愛情的一切弊病,世人都看在眼裡,包括小朋友、青少年、以及對愛情失去希望的人。《怎可以一生一世》提醒了讀者後現代看似便利的愛情觀引發的連串問題,為愛情觀診脈,也為渴望愛情的人提供了一個方向;如果還在尋尋覓覓,不要緊,等待一下沒有問題,最重要是不要往錯誤的方向走。

坐監情緒學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膠樽(邵家臻)的離開令香港沉寂已久的公民社會再次泛起一陣漣漪,在社交平台的悼念文章不斷湧現,看到不少人對他真摯的懷念,雖然和他只是點頭之交,而且在一些事情上彼此立場不盡相同,但他是一個值得尊重的辯論對手,因為他願意聆聽,而不是只顧自說自話。《坐監情緒學》最令人動容的是他在書內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沒有美化監獄的生涯,但無論身在囹圄或出獄後失去原有的工作和社會地位,他亦沒有放棄自己的堅持,而是有血有肉地作了深入的觀察和反思,對於沒有經受過牢獄之災的讀者來說,讀此書能讓大家經歷一場旅程,略為多一點了解囚友處境和心情,以下摘錄了一些書中的片段,希望大家亦能一起參與一趟反思之旅。

  • 「坐牢,是一個人失去了空間卻換來時間的生活模式」
  • 「因為動輒得咎,囚人對於荒謬會作出最大的忍受」
  • 「管理囚犯的哲學。他們認為令囚犯完全無助,失去尊嚴,就容易順服不反抗」
  • 「無形的心牢比真正的牢房恐怖」
  • 「囚人,最知道回憶的可貴」
  • 「希望之所以是希望,在於它不屈從於任何條件」
  • 「為求更好的社會來臨而不惜被囚的人最浪漫」
  • 「惡人之所以能夠如此大言不慚,因為『沉默的共謀者』眾。他們本來是見證者,見勢色不對,極力撇清關係,忙於鞏固自身位置……連倖存者都選擇做共謀者」
  • 「人變老……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我產生『老』的感覺是在法庭的『犯人欄』內被判坐監的這一天開始」
  • 「因為導致我們陷入抑鬱的原因通常不是逆境,而是希望」
  • 「靜候,是對生命遭逢的一切,以一種虔誠的心對待」
  • 「說起在赤柱最難以忘懷的一幅景色,結果一致認為是赤柱的黃昏」
  • 「當我們被迫入死角時,還有最後一樣東西留在那兒,沒有被剝奪,那就是情緒自由」
  • 「放學之後這三年,對我和石牆花最有感興趣的就是教會團體」
  • 「忘記苦難,就是苦難的開始」

謹以此短短的書介,懷念一個常將弱勢群體放在心內、堅持到生命終結的弟兄。

韓風寒風.迥異教會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3/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韓國的演藝文化對香港以至亞洲不少國家都影響深遠,韓國的男團女團固然受歡迎,韓劇亦力久不衰,令不少人對韓國文化趨之若鶩。而《韓風寒風•迥異教會》是熟悉韓國文化、曾長期參與福音廣播,又在香港牧會多年的韓國華僑周志豪牧師的力作,間接成就了一次有香港視覺的韓國社會和教會文化觀察。本書讓我們認識了不少韓國教會的歷史、有代表性的牧師、宣教士和韓國文化,說不定下次去韓國旅遊時可以為自己加一兩個值得「朝聖」的景點。

當香港教會過去幾年因為社會事件帶來不少的衝擊,回顧一下韓國教會走過的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看到一些韓國的牧者在面對戰爭、軍警的鎮壓、真實的死亡威脅之下,對信仰的堅持,對自己的國家、教會和所牧養的羊的奉獻態度,與一些受到少少驚嚇就走得比羊更快、將入神學院時的所謂蒙召見證拋諸腦後的傳道牧者,成為一個強烈對比。讀神學、做牧者所為何事?有時我們將視野放得太窄、或者將目光只聚焦於眼前的事,可能就會將問題不斷放大,只看到危機、令人憤怒的片段而忘記了更弘大的圖畫、更忘記何謂信靠和順服。當然,沒有完美的教會,香港教會對訪韓和前往祈禱山的熱潮已漸漸冷下來,而韓國教會因牧師權力過大、世襲和異端的問題亦時有出現,對教會帶來衝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願韓風/寒風吹來,可以讓我們抖擻一下精神而不是成為漸凍人。

遊戲的神:和父、子、聖靈玩在一起的靈性與生活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06/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遊戲的神:和父、子、聖靈玩在一起的靈性與生活》(The God Who Plays: A Playful Approach to Theology and Spirituality)由亞斯伯理神學院系統神學榮譽教授艾格恩(Brian Edgar)所撰寫,Edgar認為,「遊戲是我們與神關係的終極核心」。他指出不少人總以順服神、服侍人來描述「現今」的基督徒生活,以種種嚴肅的態度來作為基督徒特徵,但對「未來」神國的描述,卻以喜樂、歌唱、跳舞,甚至遊戲,來描繪一個不一樣的世代,那麼屬神的子民如被上帝呼召在當今世代活出天國樣式,「難道不應該在順服神、服侍人的同時,也展現出更多洋溢著喜樂、玩耍和歡笑的生活樣貌」?

透過「遊戲」的視角,作者認為基督徒可以重新檢視與上帝的關係,體驗信仰中的自由與喜樂。書中提到對信仰的心態,「以遊戲和友誼來理解我們與基督之間成熟的關係」,時常帶著如像投入遊戲的「朝氣蓬勃」的態度是宗教經驗的核心。另外,生活於世界用了遊戲中的「就好像……」「住在神國裡」的感覺,作者覺得如像在玩遊戲,一種似在變換了「處境」的扮演遊戲活在那個當下中,這些「玩法」就似是在遊戲中,把我們的生活變換成活在天國裡一般,因著信心,我們的行為、感覺就可以有所不同。而作者指出能有如孩子一般的玩遊戲,這種「單純相信」的心態和「信心」是無比的寶貴。

這是一本活潑、有趣的書,看了後會讓人蠢蠢欲動,想在信仰不同的層面中「玩樂」一番,如在敬拜中為了與神建立更深的關係而嘗試尋找新的歌曲風格或藝術元素,或透過遊戲與不同的小組組員建立更深的友誼和信任,或尋找與人與神的緊密互動和各玩各之間的分別。書中還提出了很多有關神學、恩典、愛、救贖、國度等概念與遊戲的關係,也叫讀者反思,當神創造這世界,是邀請人進入祂的世界,而人應該想想自己該用怎樣的態度與祂同行。

情難捨:從相依之道到相分之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情難捨》一書揭示了現今世人渴望愛情卻又怕受傷的心態,當中的內容涵蓋了愛情的不同面向,幫助讀者理解愛情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包括愛的定義、相依理論等。作者霍玉蓮透過介紹九柱圖性格類型,讓讀者思考個性差異對戀愛與擇偶的影響。本書對於婚姻、同居與擇偶有深入分析,作者在書中提到:「凡是貴重的東西,代價必然很大;沒有代價就沒有愛。當戀愛中,人仍然在選擇階段的時候,要深切地反問自己:願否承擔眼前這個人四五十年?」她強調在建立長期關係時所需承擔的責任與代價,鼓勵追求成熟與讓人成長的愛。

此外,書中不避諱談論分手的痛苦與情感失落,並提供有效的處理方法,幫助讀者在面對情感挑戰時找到出口。對於失戀者的情感康復過程,也提供實用的建議與指引,作者鼓勵每位讀者整理情感歷史,重建意義,向前踏步。

愛欲之死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9/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愛欲之死》作者韓炳哲,在不少作品中都點出現今世代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建構了一個功績/績效的社會,而在這種社會中,權力與掌控成為了生產模式裡的必要條件,而要確保工作績效的範疇竟然還包括了愛欲。

作者用了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作為例子,劇中的男主角將自己對性關係的要求列明在招聘廣告中,如此反映「性」已被納入在績效與計算的當中,也將其變成工作以及純粹的色情。就如早前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追訪的私密照片被公開的事件,幾位女事主指控一男子偷拍其私密影像,又指他在社交媒體公開招募「性玩具」,事後更為性關係對象評分,並以性關係人數的多寡來炫耀自己的性經驗。這類行為正正就是韓炳哲所述成為績效的「性」,有人將「性」化為一種直白的要求,並展示自己有主宰他人的權力。韓炳哲認為「性」之所以成為績效的原因在於人對自己的過度熱愛,亦即是「自戀」,企圖在「愛欲」中佔有、抓住以及掌控他人,只想「他者」為自己服務。

他在暗中透露了人們從現代社會的愛欲中得到救贖的方法,就是承認自己在他人的個體性面前無能為力,亦即是讓他人成為他人自己本身,不試圖掌控、操縱與佔有對方,才能讓自己對他人保持好奇與想像力,純淨的愛欲才能因此而產生,否則就如韓炳哲在書中所述:「……現今的愛,萎縮成消費與享樂主義算計的對象。對於他者的渴望,被相同者的舒適所取代」。如想「在約砲、休閒式與舒壓式性愛當道的時代」清醒過來,《愛欲之死》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出路。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08/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 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增修版)
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
作者: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
譯者:李彔、李繼宏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業周刊
出版年份:2015年

窮查理一點都不窮,他可是巴菲特50年來的合夥人,即使不接觸股票的朋友,也不會對巴菲特的名字感到陌生,很多人羨慕他擁有龐大財富,但沒多少人認識查理蒙格這位「沉默合夥人」,沒有他,相信二人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也沒可能締造佳績。閱讀首富級人馬撰寫的書籍,讀者無非是為了學習致富之道,的確,讀者可以藉此書學習投資態度。巴菲特和蒙格投資謹慎,著重持有股份公司的業績、價值,以及公司執行長的能力,多於公司股價在市場上的表現,只要公司有實力,他們便不會隨便拋售手中的股票。他們亦絕不走一般華爾街投機者短視的路線,日以繼夜進行股票交易。心態正確令他們的公司在多次金融危機中屹立不倒。不過,蒙格寫的這本書可不是普通投資寶鑑,當中談的更多是處世之道。

蒙格可以別樹一格,因為他與眾不同。一個經濟或專門學科的專家,往往只會用其專業框架去處理事情,蒙格認為這種做法是「災難性的思考和處世的方式」,因為專家有可能為了令事情符合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扭曲事實。蒙格鼓勵人們學習不同的理論框架,貫通之間的關聯性,以打破「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的狹隘想法。蒙格學習了不同學科的思考模式,尤其是心理學,認為它有利解決問題,因為人類的制度都是基於深層心理學的博奕遊戲。他有一位朋友原本在美國德州開設製造貨櫃拖車的工廠,由於不少工人聯同當地律師騙取工傷賠償,大大削減了工廠的利潤,朋友只好把工廠遷往猶他州的奧格登市,在那裡他養活了一大批誠實敬虔的摩門教徒。把問題簡化,沒有重視後果的後果,是德州律師的致命傷,他們帶動工人鑽工傷賠償制度的漏洞,卻沒有想到說謊和欺詐對文明社會帶來極大的殺傷力。蒙格的朋友不執著於用制度解決問題,顯然是一個有「常識」的人。

除此之外,蒙格經常運用逆向思維思考事情,很多人都想知道一間公司做了甚麼才能成功,蒙格卻會想一間公司做了甚麼才招致衰敗。他又曾打破學術界慣常的招聘程序,曾以主席的身份說服其他委員,別再面見求職者,他認為「直接聘用書面資料比其他求職者優秀很多的人就可以了」,因為學術研究證明「從面試中得來的印象,其預測價值很低」。他認為「現代企業在招聘高層管理者時,如果遇到的求職者能言善道,那麼就有可能遭遇很大的危險」。在他眼中,科技公司HP做過最糟糕的決定,便是曾經讓口齒伶俐的Carly Fiorina當執行長。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共有476頁,當中還有很多助人成長的「常識」,留待有心人慢慢發掘。

《家庭如何塑造人》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2/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這是一本能自我啟發、輔導的書。

作者維琴尼亞.薩提爾在《家庭如何塑造人》講及每一個人一定會被成長的家庭所影響,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其實很難認識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是家庭價值觀的呈現。此書共分21章,重點介紹家庭中的各人如何在人生中扮演正面的角色,去營造一個滋潤的家庭。這個家庭將會有靜亦有動:靜,並非小心翼翼;動,亦不是大聲喧嘩,是要做到有秩序而非刻板固定。

父母是整個家庭的領導者,有責任去教育小孩及幫助孩子建立自尊。透過冰山理論,讀者可以學懂如何更好的與人說話,又如何聽人說話。不要少看家庭對孩子童年的影響力,原來一個五歲大的孩子就已經發生六萬種與人的互動,它最終影響人的一生。書中亦介紹一些溝通遊戲,幫助家人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來認識自己,並可以畫家庭圖,來感受一下線條的特殊關係及感受。書中又提到夫婦、單親家庭、混合式家庭、大家庭的相處模式,最後,教讀者如何繪畫未來家庭的藍圖。

沒有人百分之一百認識自己,閱畢此書,不單可以更了解自己,而且能明白其他人,促進與家人的溝通,是值得推介的書籍。

美味陷阱

29/03/2023

《美味陷阱:你吃的是食物不是食物!揭發假天然、真添加的味覺騙局〔只吃真原味升級版〕》
(The Dorito Effect: The Surprising New Truth About Food and Flavor)
作者:馬克.史蓋茲克(Mark Schatzker)
譯者:鄧子衿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出版年份:2020年

當年,電視台曾經有一個美食節目,主持人常把「雞有雞味、食物好鮮味……」掛在嘴邊。這些評論當時聽起來都像廢話,但時至今天,雞真的不一定有雞味。

《美味陷阱》的作者道出了追求高產量生產雞隻與粟米等食物的後果。雞農為了「生產出」更多雞隻,改變了雞的飼料及生長環境,換來雞的味道每下愈況。粟米農場也因面積大增,令粟米味道變淡了;馬鈴薯的情況也一樣。食物失去了天然味道,只好讓化學公司製造食物添加劑,增加食物的味道,於是「食物越來越無味」、「香料越來越精進」。

天然食物要借助調味料才有味,而零食這類經高度加工的非原型食物,更加入大量人造調味劑,務求令味道不變,這味道不是食物原有的味道,而是「想要它吃起來」的味道,這令薯片可以有「烤肉風味」。味道真的很重要,因為食物有味,人才樂意進食,不過,加了調味劑的食物,意味著食物的味道不再由大自然控制,而是由負責行銷的人操縱。人們吃下愈來愈多「味道化合物」,味覺系統受欺騙,一旦喜歡上合成香料,面對淡而無味的天然食物時,也會用各式加了調味劑的醬料為食物「加味」。人工香料令食物變得美味,但亦令人變得肥胖。加了人工香料的食物讓人吃得更多,於是離苗條及健康更遠,以美國為例,69%的人不是肥胖就是過重,患上糖尿病的人也愈來愈多。

人工香料是導致人肥胖的幫兇,也是教人失去了「味覺」及無法聆聽身體需要哪種營養的元兇。1926年,芝加哥小兒科醫生Clara Davis進行了一項營養學實驗,她代家長餵養15名年齡從六至11個月大的嬰兒達六年之久,這些嬰兒沒有接觸過「成人吃的一般食物」,他們面前總有34種天然食物,只是當中不包括糖、奶油或薯片等食物,而食物唯一的調味料是鹽。他們可以自選吃的食物及份量,結果發現即使他們各有偏好,最終他們挑選的飲食組合都非常均衡,另外,他們沒有便秘,即使患了感冒,三天後便會痊癒。當他們大病初癒後,生牛肉、胡蘿蔔和甜菜(又名紅菜)的攝取量會突然大增。研究結束後,Davis稱這班孩子為營養學大師,因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甚麼食物。

很多人都知道野外的貓在不適的時候,懂得找草吃,殊不知人類原來也有此本能,懂得用適當的食物餵養自己的身體,無奈工業化世界帶來了工業化食物,人類從味道分辨美食的天賦被奪取了,變得被人工味道牽著走,只知「美味」,不知營養,以致身體出現不同的狀況。此書談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喚醒人們認真地審視真正食物及當中的營養,因為這些都不是加工食物可以比擬的。

一隻雞有雞味,表示這隻雞是真的有營養。

學會分辨也就學會生存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9/2022

《難為正邪定分界》是40年前的流行曲,但當中包含的矛盾歷久常新,這個世界太複雜,人心狡詐、資訊氾濫、再加上我們自己的情緒和經歷、以及種種似是而非的邏輯,往往很容易令我們墮入迷宮,被其他人、甚至被自己所欺騙,因此,學會分辨、學會分析,才能夠令自己不會那麼容易變成糊塗人,更不會輕易被人愚弄。但無論我們多謹慎,有時亦無可避免會犯錯,不過,錯了一次、兩次尚情有可原,倘若一錯再錯,別人不取笑、甚至不指責我們,恐怕自己亦無地自容。當然,若果你覺得錯是自然不過、甚至「理曲氣壯」、享受「執迷不悟」的話,今期《燭光》對你恐怕並無幫助!

在互聯網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沒有手機出門舉步維艱的年代,要學習分析和分辨,必須先從社交平台開始,特別是網上一些「不能不看」、「又爆又吸睛」,令人按捺不住要盡快昭告天下的訊息和新聞,不改掉「不想執輸」的心態,恐怕以訛傳訛只會是我們的宿命。要令自己學習停一停、想一想,靈修和靜觀會是一個不錯的入門,能夠「靜」就有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時間讓自己「觀」。惟有學會觀察自己、觀察別人,我們才不會單單被自己和別人的表面所蒙蔽,正如人與人之間的愛和感情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和層次,從小學會分辨便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而作為信徒,當我們學會觀察世情,我們才有能力去回應繁複的世情,對社會問題表達意見的時候有理有節,而不會令人覺得我們閉門造車、自言自語,有能力在紛亂的世情之中站立得穩,不會那麼容易沒頂。

疫情謠言知多少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30/03/2022

大家還記得11年前的「盲搶鹽」事件嗎?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巨大地震,災難不但奪去三萬多人的生命,還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不獨影響福島居民,也引起東南亞人對核輻射產生恐慌。[1] 恐慌時,往往會伴隨著流言或謠言,[2] 當時中國多個城市、香港及澳門便流傳著鹽中的碘能減低輻射,於是到了3月中旬,上述各地便出現搶購食鹽的情況,鹽的價格更一度急升。[3]

事隔多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同時,也同樣為世界帶來不同形式的流言或謠言。有些是先前已有,再度流傳,例如2003年沙士爆發時,內地及台灣流傳熏白醋、喝板藍根和金銀花能醫治沙士。[4] 2019年新冠肺炎愈演愈烈,白醋和板藍根仍然是不少中國人心目中的治病之選,這令不少專家需要出來闢謠。[5] 白醋與板藍根在內地似乎有特殊的魅力,在「醫治」新冠肺炎方面,印度卻有她的獨特秘方,在農村地區,許多人確信古老的習俗,便是用牛糞和牛尿液作為消毒劑,甚至連來自印度人民黨的議員,亦有在社交媒體中建議:「如果你早上空腹喝50毫升牛尿,然後每天吃五到10次薑黃,冠狀病毒就會消失。」當然,印度醫生也連忙出來闢謠,指出「沒有科學證據證實以任何形式使用這些東西(牛糞和牛尿)的好處。相反,塗抹(牛糞)或食用(牛尿)這些產品存在風險,其他疾病可以從動物傳播給人類。」[6]

明光社

如果我們認為中國的白醋防疫沒有科學根據,而印度的另類療法更是相當荒謬,因而推論只有落後地區才會出現這類難以置信的謠言便大錯特錯,事實上,有不少我們以為非常先進的國家,她們亦流傳著同樣令人側目的謠言。在澳洲,不少人上街遊行反對5G網絡;[7] 在世界各地,如澳洲、北美洲、新西蘭及英國等,手機訊號發射站遭到破壞。[8] 單在英國,有超過70座手機訊號發射站遭人攻擊,有約50個遭到破壞,即使當中大多數都不是5G網絡級別。[9] 這些人針對5G網絡,因為他們相信5G網絡與新冠肺炎相關,有的相信5G網絡產生的輻射會抑制人們的免疫系統,讓人面對冠狀病毒時,變得更加脆弱。[10] 有人甚至深信5G網絡以某種方式傳播冠狀病毒。[11] 有關5G網絡與新冠肺炎病毒相關的言論在互聯網快速地、透過不同語言,散播到世界角落。[12] 相信這些謠言的人包括美國著名歌手及演員,[13] 甚至是一些英國及歐洲的電訊工作者。[14]

明光社

除了把新冠肺炎病毒與5G網絡掛鈎,早前一些令人費解卻在美國流行的想法,還有以下幾項:一、新冠肺炎的殺傷力與季節性流感差不多;二、戴口罩是多餘的,喬治亞州州長Brian Kemp甚至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禁止市政府實施戴口罩的規定,有人甚至相信戴口罩會讓人缺氧,引發高碳酸血症,嚴重的會引致死亡;三、富有的精英利用病毒,透過疫苗來賺錢;四、病例的增加是因為更多人接受測試的結果;五、如果病毒在人群中傳播,人們將因著群體免疫得到保護;六、Bill Gates有一個秘密計劃,他想透過疫苗在人體中植入可追蹤的微型晶片。[15]

關於疫情期間的流言或謠言還有不少,不過,與其知道當中的內容,不如略為探究到底是甚麼原因,人們總會相信流言或謠言,好提醒自己不要重蹈別人的覆轍。

避免人云亦云是千年不變的道理,可惜本來便有不少人會人云亦云,[16] 加上在現今資訊科技發達的社會,人們更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陷阱,面對網絡上大量流傳的訊息,實在難以分辨訊息的真假,有研究顯示,當訊息重複出現次數愈多,人們會愈覺得它們比新訊息更真實,這便是所謂的「真相錯覺效應」(the illusory truth effect)。[17] 更何況,有些古怪的說法得到名人、權威人士,甚至宗教人士支持,就如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所言:「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這亦解釋了為何較能看清真相的人,當他們想要推翻他人錯謬的想法或信念時,其任務會是十分困難的。

除了人云亦云之外,恐懼或憂慮也會讓人失去判斷力。2020年初,當時人們對於新冠肺炎還是非常陌生,不太了解它是何物並因而感到害怕,[18] 至於5G網絡,早已有人對它心存恐懼。不過,有些人即使知道病毒是真實存在,但由於擔心工作和要支付賬單,不想停工而寧願「相信」新冠肺炎與流感差不多,又或是「相信」群體免疫是真的可行。[19] 《真確》一書的幾位作者說的好:「『恐懼』和『危險』是兩回事。可怕的事物是令人感覺危險。危險的事物是真正帶來危害。如果我們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可怕而非危險的事物上(也就是太過關注恐懼),等於是往錯誤方向白耗精力。」[20] 不管人們因為害怕5G網絡,推倒多座手機訊號發射站,對於疫情都是無補於事。反而,他們寧願相信毋須配戴口罩才是真正危險之事。

明光社

有些人不是真的相信謠言,他們支持謠言,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政府失去信任,又或是對政府感到不滿。有人認為新冠肺炎與流感分別不大,其實他們並不是否定冠狀病毒的殺傷力,只是對國家的回應感到沮喪及憤怒,當美國的從政者懇求市民留在家中,自己卻被揭發參加不同活動,市民自然不願意配合政府的呼籲及政策。[21] 其實不只美國,世界不同角落的人都不信任自己的政府,歐洲也有大大小小不同規模的示威活動,他們聲稱「病毒根本不存在」,「病毒」只是政府強制他們接種疫苗而衍生出來的東西。[22] Jonathan Kennedy作為一名全球公共衛生專家,他調查有關對政府的信任與對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之間的關聯,他分析了14個歐洲國家有關投票方面的數據及進行公眾對疫苗信心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的民粹主義政黨,若通過選舉形式得到人民較高的支持時,該國家的人民就愈多傾向不信任疫苗。[23]

香港在疫情期間,也流傳過不少流言或謠言,如內地廠房因疫情問題無法開工,影響未來供港物資供應。大家有否參與過囤積白米或廁紙等活動?[24] 即使你不相信謠言,只購買自己所需的部份,卻也會受到影響,在惡性循環之下,或許你也會覺得「需要」「買多一點」。在香港,恐怕不會有人相信用牛糞去預防新冠肺炎,但我們的智慧,又是否足以讓我們保持清醒,還是我們會被人云亦云、恐懼或擔憂,以及對政府的不信任所蒙蔽?是的,大家都知道核查(fact check)的重要,但除了核查事實,更重要的是留意自己的心態及情緒,這樣才不會被謠言欺哄或蒙蔽。


[1] 曾鏡濤:〈核輻射後遺症之謎: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與核能前景〉,《二十一世紀》,第126期(2011年8月):86,網站: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126-201106005.pdf

[2] 流言(gossip)是指在人們之間相互傳播的有關某種社會現實問題的不確切消息。傳播的方式一般是口頭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在這些方面它與謠言有共同之處,但謠言有故意捏造、惡意攻擊、有蠱惑人心的性質,而流言一般不是故意去傷害某人。某些流言具有消極的作用,甚至引起社會混亂,但它在動機和目的上與謠言是有區別的。參:〈流言(心理學名詞)〉,「百度百科」,網站: https://baike.baidu.com/item/流言/7577973

[3] Jo Ling Kent, “Chinese scramble to buy salt as radiation fears grow, ” CNN, March 18, 2011, http://edition.cnn.com/2011/WORLD/asiapcf/03/17/china.salt.scramble/index.html?iref=allsearch;〈中港爆發「急性盲搶鹽」〉,《東方日報》,2011年3月18日,網站: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318/00176_022.html

[4] 韋恩:〈當年SARS搶購白醋丶金銀花…防傳染病只有一樣東西〉,「元氣網」,2020年1月22日,網站: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4302296

[5] 馬愛平:〈熏白醋、含大蒜、吃VC片、喝板藍根,能不能預防新型肺炎?〉,「中國科技網」,2020年1月28日,網站:http://www.stdaily.com/zhuanti/kpjd/2020-01/28/content_858171.shtml

[6] Priya Yadav, “BJP Lawmaker advises use of cow urine to treat covid-19, doctors rail against use of cow dung,” Sputnik International, May 11, 2021.

[7] ABC News In-depth, “How did the 5G coronavirus conspiracy theory begin?,” YouTube, August 3,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Qv4oHPxrY.

[8] Jon Brodkin, “Cell-tower attacks by idiots who claim 5G spreads Covid-19 reportedly hit Us,” ars Technica, May 19, 2020, https://arstechnica.com/tech-policy/2020/05/prepare-for-cell-tower-attacks-by-5g-covid-19-conspiracy-theorists-us-warns/; “Cell phone tower attacks ‘putting lives at risk’,” RNZ, May 18, 2020, https://www.rnz.co.nz/news/national/416880/cell-phone-tower-attacks-putting-lives-at-risk.

[9] Isobel Asher Hamilton, “77 cell phone towers have been set on fire so far due to a weird coronavirus 5G conspiracy theory,” Insider, May 6, 2020,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77-phone-masts-fire-coronavirus-5g-conspiracy-theory-2020-5.

[10] ABC News In-depth, “How did the 5G coronavirus conspiracy theory begin?”.

[11] 〈肺炎疫情:科學家稱5G傳播病毒的陰謀論「完全胡扯」〉,「BBC News 中文」,2020年4月5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2171035

[12] ABC News In-depth, “How did the 5G coronavirus conspiracy theory begin?”.

[13] ABC News In-depth, “How did the 5G coronavirus conspiracy theory begin?”.

[14] Joe Devanesan, “Tackling the ‘truth about 5G’ in Australia,” TECHWIRE ASIA, June 9, 2020, https://techwireasia.com/2020/06/tackling-the-truth-about-5g-in-australia/.

[15] Tanya Lewis, “Eight Persistent COVID-19 Myths and Why People Believe Them,” Scientific American, October 12, 2020,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eight-persistent-covid-19-myths-and-why-people-believe-them/; Rajesh Samannan et al., “Effect of Face Masks on Gas Exchange in Healthy Persons ad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18, no.3 (March 2021): 539–541, https://doi.org/10.1513/AnnalsATS.202007-812RL.

[16] 參Nicole Carroll, “Backstory: Why do people deny the seriousness of Covid-19? I asked them. Here’s what they said,” USA Today, December 4, 2020,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opinion/2020/12/04/covid-conspiracy-why-people-dont-believe-deadly-pandemic-misinformation/3803737001/.

[17] Aumyo Hassan and Sarah J. Barber, “The effects of repetition frequency on the illusory truth effect,” Cognitive Research 6, (May, 2021), https://doi.org/10.1186/s41235-021-00301-5.

[18] Amy Davidson Sorkin, “The dangerous coronavirus conspiracy theories targeting 5G technology, Bill Gates, and a world of fear,” The New Yorker, April 24 2020, https://www.newyorker.com/news/daily-comment/the-dangerous-coronavirus-conspiracy-theories-targeting-5g-technology-bill-gates-and-a-world-of-fear; Grace Rahman, “Here’s where those 5G and coronavirus conspiracy theories came from,” Full Fact, April 9, 2020, https://fullfact.org/online/5g-and-coronavirus-conspiracy-theories-came/.

[19] Davidson Sorkin, “The dangerous coronavirus conspiracy theories targeting 5G technology, Bill Gates, and a world of fear,”; 參Carroll, “Backstory: Why do people deny the seriousness of Covid-19? I asked them. Here’s what they said,”; Lewis, “Eight Persistent COVID-19 Myths and Why People Believe Them.”

[20] 漢斯.羅斯林〔H. Rosling〕等著:《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林力敏譯(台北:先覺出版,2018年),頁142。

[21] Carroll, “Backstory: Why do people deny the seriousness of Covid-19? I asked them. Here’s what they said.”

[22] Astro本地圈:〈歐洲新冠疫情反彈 下半年確診病例大幅攀升〉,YouTube,2021年12月5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x1lr702M0

[23] The Economist, “Covid-19: why vaccine mistrust is growing,” YouTube, November 19,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EK4VRmG3yM.

[24] 陳智擁:〈「盲搶」背後 謠言滿天飛的反思〉,《香港01》,2020年5月2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周報/435350/武漢肺炎-深度-盲搶-背後-謠言滿天飛的反思

大數據下的選擇與被選擇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7/05/2021

大數據有助於做分析,但資料也只限於數據上的分析,看不到數據以外的行為及態度。例如大數據會計算收集得來的資料,並把人分類,找出不同的人喜歡觀看甚麼類型的文章或影片內容,然後集中生產及播放這類作品,減少或不再生產少人喜歡的類型作品。這似乎很合理,但其實這會減少了人的選擇,也讓人少了機會去體會比較少人喜歡的作品,及排除了人有改變口味的可能。

推送迎合個人口味的內容,對人們帶來甚麼影響?當大數據在計算你喜歡的東西時,這代表著它會預測及主動配合你的喜好,及提供它認為你會喜歡的東西,也許它的預測結果是相當準確的,而它也會不斷學習,會進步,亦會愈來愈能對準你的口味。但同樣,人們可能會變得愈來愈自我,不會去發掘新事物及作新嘗試,因為愈來愈少機會接觸與自己喜好有所不同的東西。

數據以外的資訊

另一方面,大數據反映出來的結果也不一定完全正確無誤,它也可能有偏差,會存在「偏見」,因為它的分析是基於搜集得來的數據,數據以外的東西,它不會知道。那會引發甚麼問題呢?試想想如公司用網上搜集得來的數據(如社交平台、信用評級)來評定面試者是否合適擔任某崗位的工作,數據可以很仔細,但也可以存在很深的偏見,因為資料會缺少了面試者的態度、他/她是否已改變,及形成數據的因素等資訊。而如果招聘的公司在第一輪面試前過濾一下大數據提供的資訊,一些背景資料不好的人,很可能早就被篩去了,他們可以「翻身」的機會,亦會變得更少。

資料被悄悄收集

事實上,不同的企業、團體正漸漸不動聲色地收集我們的大數據,如駕駛習慣、[1] 觀看電視的習慣,[2] 或醫療數據等,[3] 它們何時會用這些數據?會用數據來做甚麼?會不會他日被用作呈堂證供來指證我們?又或者將數據賣去保險公司,讓他們用數據來計算保費,甚至因應數據而提高保費?另外,不少網友也會經常瀏覽社交平台(如facebook、LinkedIn),並分享自己的行蹤、喜好、習慣、近況及工作經驗等,當這些社交平台意外洩漏用戶資料、[4] 或被黑客入侵時,[5] 受影響用戶的私隱就會被不法份子掌握,我們再也難以保護自己的私隱免被分析及利用。

明智地行使選擇權

所以各位網友,對於分享或發放訊息,其實我們是有選擇權的,我們可以選擇是否分享及分享甚麼。在「開心share」、快樂地分享個人資訊時,也要細思一下我們每次發放訊息,都會留下「數碼足跡」,如有關資料洩露或被利用,有可能會引發嚴重後果。大家在行動前,要細思,好好運用自己的選擇權,避免私隱洩漏,令自己失去選擇。

 

(原文於2021年5月27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


[1] 葉琪:〈Tesla公開行車數據指車速達118.5公里 維權女車主丈夫:侵犯私隱〉,《香港01》,2021年4月2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中國/615951/tesla公開行車數據指車速達118-5公里-維權女車主丈夫-侵犯私隱(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2] 〈智能電視疑未經用戶同意 收集家庭私隱訊息〉,東網,2021年4月27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210427/bkn-20210427110122459-0427_0095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3] 關樹楨:〈商識滿天下——智能立庫 洞燭機微 健康在手〉,《頭條日報》,2021年4月23日,網站: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81/20210423/922619/專欄-商識滿天下-智能立庫-洞燭機微-健康在手(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4] 張子傑:〈美媒:Facebook5.33億用戶資料外洩 個人私隱全公開〉,《香港01》,2021年4月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608036/美媒-facebook5-33億用戶資料外洩-個人私隱全公開(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5] 〈五億LinkedIn用戶私隱 黑客網站大拍賣〉,《星島日報》,2021年4月10日,網站:https://www.singtao.ca/4873605/2021-04-10/post-五億linkedin用戶私隱-黑客網站大拍賣/?variant=zh-hk(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真相,可能就是你不知道真相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11/2020

有圖就有真相?還是不要輕易相信你看到的表面現象呢?

80年代英國著名電視連續劇《首相你想點》(Yes Minister)的一句名言:「永遠不要相信任何事直到官方正式否認(never believe anything until it's officially denied)」,對政客的語言偽術有深刻嘲諷。不幸的是弄虛作假,今日亦成為一些網上媒體、甚至主流傳媒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手法。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存心欺騙,但要努力避免自己上當。傳媒和網上短片已經成為全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亦早已沒有疆界,當我們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缺乏了解,有時更難洞悉當中的錯繆。甚麼叫美?減肥纖體是否必須?有沒有想過養生節目可以與迷幻菇和靈界扯上關係?大家見過瘦削的大胃王嗎?見過講完大話、刪除批評留言之後竟然有更多人訂閱的網紅嗎?原來人最可怕的不是被騙,而是甘於受騙!

別以為不願面對真相的只是心靈空虛、沒有信仰的一群,弟兄姊妹看不清真相或甘願自欺欺人的其實大有人在。香港教會經歷了長期的穩定、擁有豐富資源,大家似乎已忘記荒年的存在;對基層人士在疫情下水深火熱的生活仍感陌生;對政治大環境下愈來愈嚴峻的挑戰亦沒有足夠警惕;此外,有關同性婚姻的社會運動表面上好像沒有動靜,立法會亦沒有再爭論相關法例修訂,大家便以為社會的關注已轉向其他議題,其實同運團體只是轉向一個市民大眾無法表達意見的戰場——法庭來處理,而且大有斬獲。

真相可能就是你不知道真相,大家必須保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