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25-5-2023) |
(時代論壇.19-5-2023) |
教育局宣佈,全香港共有五間小學不獲派小一,即是說香港將最少有五間小學被殺,而中學的殺校潮亦會隨之而來。據教育局的數字,全港的公營小學在過去三個學年共減少了294班,而根據人口的推算,六歲的小一入學適齡兒童人口將會由2023年的5.73萬,跌至2029年的5萬人,這意味小學將持續出現縮班、殺校的情況。殺一間學校對政府來說是很容易的事,而且更省卻不少金錢。然而,若政府只向金錢作考慮,則未免有點短視,因為殺一間學校的代價比救一間學校的代價更大,非用金錢可以衡量。首先,由於小學生還小,家長普遍把子女送到較近的小學就讀,方便接送,小學被殺,家長只有被迫讓子女轉校,令他們頓失預算,尤其是雙職家長,他們要重新部署照顧子女的各樣事宜,也有可能需要長途跋涉帶子女上學。其次,由於小學階段仍是學習的適應期,要小朋友轉換新的環境,會影響他們的身、心、靈發展,他們不單要重新適應學校的環境、新老師、新同學,更要應付學校課程進度、功課的差異等。最後,教育界整體士氣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老師不能安心教書,為殺校潮而未雨綢繆,老師傾向在穩定的學校工作,較弱勢的學校只會愈難聘請老師。如此不穩的情況,又怎能鼓勵香港年輕夫婦生育?
學校的建立,經歷長遠的歷史,有著前人的貢獻,突然下令結束,是很大的浪費,要救校就要立即行動,如推動小班教學,這不單可以令教學質素上升,更能可以保住較弱勢的學校。此外,香港出生率下降,其中一個主因是生育率不足,政府著眼於制訂政策鼓勵生育,這比殺校這消極的方法更好,而不是了斬腳趾避沙蟲,殺了一間學校並非解決問題的理想方法,而應從問題的根源入手,令香港更具競爭力。政府可以在鼓勵生育方面下功夫,加大子女免稅額,每名子女獲派發兒童金直至18歲等等,令出生率上升。這樣,政府所救的並不只是一間學校,更是香港的未來。
基督是學校的根基,學校是香港的根基,沒有學校,沒有教育,難道有今天的香港?香港人不要忘本,一間學校的成立,有其歷史,有其故事,當中辦學團體的貢獻是肯定的。在昔日的香港,教育並不普遍,故此由傳教士、有心人開始承擔辦學的責任,由於教育的經費及管理日增,學校得到政府的資助,慢慢變成了津貼學校,而根據現時的政策,辦學團體仍有著訂定學校辦學使命的角色,故此辦校傳福音,是理所當然的,亦是今天基督教辦學團體存在的目的。辦學團體對香港教育的貢獻很像已被香港人所忘記,昔日利用學校的場地傳福音,以福音為先,引導學生歸主,現在卻成了被人攻擊的對象。有些人更不滿為何教會可以擁有學校的鎖匙、有聚會的地方,但從沒有提過在香港仍是漁村的期間,若沒有昔日的傳教士、辦學者,就沒有今天的香港。
耶穌說:「讓小孩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可十14《和修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