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08/01/2025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 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增修版)
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
作者: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
譯者:李彔、李繼宏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業周刊
出版年份:2015年

窮查理一點都不窮,他可是巴菲特50年來的合夥人,即使不接觸股票的朋友,也不會對巴菲特的名字感到陌生,很多人羨慕他擁有龐大財富,但沒多少人認識查理蒙格這位「沉默合夥人」,沒有他,相信二人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也沒可能締造佳績。閱讀首富級人馬撰寫的書籍,讀者無非是為了學習致富之道,的確,讀者可以藉此書學習投資態度。巴菲特和蒙格投資謹慎,著重持有股份公司的業績、價值,以及公司執行長的能力,多於公司股價在市場上的表現,只要公司有實力,他們便不會隨便拋售手中的股票。他們亦絕不走一般華爾街投機者短視的路線,日以繼夜進行股票交易。心態正確令他們的公司在多次金融危機中屹立不倒。不過,蒙格寫的這本書可不是普通投資寶鑑,當中談的更多是處世之道。

蒙格可以別樹一格,因為他與眾不同。一個經濟或專門學科的專家,往往只會用其專業框架去處理事情,蒙格認為這種做法是「災難性的思考和處世的方式」,因為專家有可能為了令事情符合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扭曲事實。蒙格鼓勵人們學習不同的理論框架,貫通之間的關聯性,以打破「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的狹隘想法。蒙格學習了不同學科的思考模式,尤其是心理學,認為它有利解決問題,因為人類的制度都是基於深層心理學的博奕遊戲。他有一位朋友原本在美國德州開設製造貨櫃拖車的工廠,由於不少工人聯同當地律師騙取工傷賠償,大大削減了工廠的利潤,朋友只好把工廠遷往猶他州的奧格登市,在那裡他養活了一大批誠實敬虔的摩門教徒。把問題簡化,沒有重視後果的後果,是德州律師的致命傷,他們帶動工人鑽工傷賠償制度的漏洞,卻沒有想到說謊和欺詐對文明社會帶來極大的殺傷力。蒙格的朋友不執著於用制度解決問題,顯然是一個有「常識」的人。

除此之外,蒙格經常運用逆向思維思考事情,很多人都想知道一間公司做了甚麼才能成功,蒙格卻會想一間公司做了甚麼才招致衰敗。他又曾打破學術界慣常的招聘程序,曾以主席的身份說服其他委員,別再面見求職者,他認為「直接聘用書面資料比其他求職者優秀很多的人就可以了」,因為學術研究證明「從面試中得來的印象,其預測價值很低」。他認為「現代企業在招聘高層管理者時,如果遇到的求職者能言善道,那麼就有可能遭遇很大的危險」。在他眼中,科技公司HP做過最糟糕的決定,便是曾經讓口齒伶俐的Carly Fiorina當執行長。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共有476頁,當中還有很多助人成長的「常識」,留待有心人慢慢發掘。

相關文章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此書的作者是日本社會學家松田美佐,她指出「謠言是最古老的傳媒」,能輕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者在書中以日本的謠言作為例子,它們也令筆者想起以前聽過的「辮子姑娘」和「九鐵廣告」鬼故、貨櫃碼頭風暴消息、盲搶鹽搶廁紙等事件。

現在回看這些謠言只覺得它們是笑話,但謠言其實可以是殺人的工具。書中引述了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期,曾傳出「朝鮮人來襲」的謠言,連報紙也刊登這些消息,最後竟有數千名朝鮮人和被誤認是朝鮮人的民眾被殺害。回想香港在社會運動期間也不時傳出了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這些謠言也激發了市民和警方的不信任,加劇雙方的衝突。

謠言在網絡年代更廣泛地被傳播,普羅大眾收到的消息有時雖然未能肯定是真確的,但總是有人抱著「以防萬一」的心態將訊息轉發了出去,甚至自行加鹽加醋,令消息愈傳愈離譜。書中指出謠言其中一個特徵是證據的模糊性,當收到訊息時,在不清楚事件來龍去脈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要接受自己所知的有限,而不要輕易妄下結論,同時要自行Fact Check,以免自己成為傳播謠言的幫凶。

情難捨:從相依之道到相分之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情難捨》一書揭示了現今世人渴望愛情卻又怕受傷的心態,當中的內容涵蓋了愛情的不同面向,幫助讀者理解愛情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包括愛的定義、相依理論等。作者霍玉蓮透過介紹九柱圖性格類型,讓讀者思考個性差異對戀愛與擇偶的影響。本書對於婚姻、同居與擇偶有深入分析,作者在書中提到:「凡是貴重的東西,代價必然很大;沒有代價就沒有愛。當戀愛中,人仍然在選擇階段的時候,要深切地反問自己:願否承擔眼前這個人四五十年?」她強調在建立長期關係時所需承擔的責任與代價,鼓勵追求成熟與讓人成長的愛。

此外,書中不避諱談論分手的痛苦與情感失落,並提供有效的處理方法,幫助讀者在面對情感挑戰時找到出口。對於失戀者的情感康復過程,也提供實用的建議與指引,作者鼓勵每位讀者整理情感歷史,重建意義,向前踏步。

愛欲之死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9/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愛欲之死》作者韓炳哲,在不少作品中都點出現今世代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建構了一個功績/績效的社會,而在這種社會中,權力與掌控成為了生產模式裡的必要條件,而要確保工作績效的範疇竟然還包括了愛欲。

作者用了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作為例子,劇中的男主角將自己對性關係的要求列明在招聘廣告中,如此反映「性」已被納入在績效與計算的當中,也將其變成工作以及純粹的色情。就如早前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追訪的私密照片被公開的事件,幾位女事主指控一男子偷拍其私密影像,又指他在社交媒體公開招募「性玩具」,事後更為性關係對象評分,並以性關係人數的多寡來炫耀自己的性經驗。這類行為正正就是韓炳哲所述成為績效的「性」,有人將「性」化為一種直白的要求,並展示自己有主宰他人的權力。韓炳哲認為「性」之所以成為績效的原因在於人對自己的過度熱愛,亦即是「自戀」,企圖在「愛欲」中佔有、抓住以及掌控他人,只想「他者」為自己服務。

他在暗中透露了人們從現代社會的愛欲中得到救贖的方法,就是承認自己在他人的個體性面前無能為力,亦即是讓他人成為他人自己本身,不試圖掌控、操縱與佔有對方,才能讓自己對他人保持好奇與想像力,純淨的愛欲才能因此而產生,否則就如韓炳哲在書中所述:「……現今的愛,萎縮成消費與享樂主義算計的對象。對於他者的渴望,被相同者的舒適所取代」。如想「在約砲、休閒式與舒壓式性愛當道的時代」清醒過來,《愛欲之死》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出路。

《家庭如何塑造人》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2/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這是一本能自我啟發、輔導的書。

作者維琴尼亞.薩提爾在《家庭如何塑造人》講及每一個人一定會被成長的家庭所影響,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其實很難認識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是家庭價值觀的呈現。此書共分21章,重點介紹家庭中的各人如何在人生中扮演正面的角色,去營造一個滋潤的家庭。這個家庭將會有靜亦有動:靜,並非小心翼翼;動,亦不是大聲喧嘩,是要做到有秩序而非刻板固定。

父母是整個家庭的領導者,有責任去教育小孩及幫助孩子建立自尊。透過冰山理論,讀者可以學懂如何更好的與人說話,又如何聽人說話。不要少看家庭對孩子童年的影響力,原來一個五歲大的孩子就已經發生六萬種與人的互動,它最終影響人的一生。書中亦介紹一些溝通遊戲,幫助家人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來認識自己,並可以畫家庭圖,來感受一下線條的特殊關係及感受。書中又提到夫婦、單親家庭、混合式家庭、大家庭的相處模式,最後,教讀者如何繪畫未來家庭的藍圖。

沒有人百分之一百認識自己,閱畢此書,不單可以更了解自己,而且能明白其他人,促進與家人的溝通,是值得推介的書籍。

美味陷阱

29/03/2023

《美味陷阱:你吃的是食物不是食物!揭發假天然、真添加的味覺騙局〔只吃真原味升級版〕》
(The Dorito Effect: The Surprising New Truth About Food and Flavor)
作者:馬克.史蓋茲克(Mark Schatzker)
譯者:鄧子衿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出版年份:2020年

當年,電視台曾經有一個美食節目,主持人常把「雞有雞味、食物好鮮味……」掛在嘴邊。這些評論當時聽起來都像廢話,但時至今天,雞真的不一定有雞味。

《美味陷阱》的作者道出了追求高產量生產雞隻與粟米等食物的後果。雞農為了「生產出」更多雞隻,改變了雞的飼料及生長環境,換來雞的味道每下愈況。粟米農場也因面積大增,令粟米味道變淡了;馬鈴薯的情況也一樣。食物失去了天然味道,只好讓化學公司製造食物添加劑,增加食物的味道,於是「食物越來越無味」、「香料越來越精進」。

天然食物要借助調味料才有味,而零食這類經高度加工的非原型食物,更加入大量人造調味劑,務求令味道不變,這味道不是食物原有的味道,而是「想要它吃起來」的味道,這令薯片可以有「烤肉風味」。味道真的很重要,因為食物有味,人才樂意進食,不過,加了調味劑的食物,意味著食物的味道不再由大自然控制,而是由負責行銷的人操縱。人們吃下愈來愈多「味道化合物」,味覺系統受欺騙,一旦喜歡上合成香料,面對淡而無味的天然食物時,也會用各式加了調味劑的醬料為食物「加味」。人工香料令食物變得美味,但亦令人變得肥胖。加了人工香料的食物讓人吃得更多,於是離苗條及健康更遠,以美國為例,69%的人不是肥胖就是過重,患上糖尿病的人也愈來愈多。

人工香料是導致人肥胖的幫兇,也是教人失去了「味覺」及無法聆聽身體需要哪種營養的元兇。1926年,芝加哥小兒科醫生Clara Davis進行了一項營養學實驗,她代家長餵養15名年齡從六至11個月大的嬰兒達六年之久,這些嬰兒沒有接觸過「成人吃的一般食物」,他們面前總有34種天然食物,只是當中不包括糖、奶油或薯片等食物,而食物唯一的調味料是鹽。他們可以自選吃的食物及份量,結果發現即使他們各有偏好,最終他們挑選的飲食組合都非常均衡,另外,他們沒有便秘,即使患了感冒,三天後便會痊癒。當他們大病初癒後,生牛肉、胡蘿蔔和甜菜(又名紅菜)的攝取量會突然大增。研究結束後,Davis稱這班孩子為營養學大師,因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甚麼食物。

很多人都知道野外的貓在不適的時候,懂得找草吃,殊不知人類原來也有此本能,懂得用適當的食物餵養自己的身體,無奈工業化世界帶來了工業化食物,人類從味道分辨美食的天賦被奪取了,變得被人工味道牽著走,只知「美味」,不知營養,以致身體出現不同的狀況。此書談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喚醒人們認真地審視真正食物及當中的營養,因為這些都不是加工食物可以比擬的。

一隻雞有雞味,表示這隻雞是真的有營養。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好書推介

07/11/2019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譯者:齊思賢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出版年份:2013年

《引爆趨勢》該屬於哪一個界別?它的讀者群在哪裡?Fast Company雜誌稱它為「10年來最佳的商業書」。在這10年間,這本書確實得到不少財經雜誌推薦,作者本身是位記者,本書讓他一舉成名,獲得商界人士的青睞。這樣看來,這本書的讀者群理應在商界。有趣的是,作者和出版商原先沒有想過它是本商業書,只認為它是心理學或科學之類的書,這可能與作者花了大量篇幅闡釋某些電視節目成功的要訣,某些產品如何「鹹魚翻身」,或某些商品為何從「爆紅」到殞落等有關。

作者視本書為一本心理學的書,他當初想探討為甚麼一些原本寂寂無名的商品或無法推行的政策,可以突然間流行起來。他發現,有時不需要大型改革或龐大資金,只需要小小改變,便能讓理念、資訊及行為等,如病毒般擴散及流行。小小改變如何成就引爆點(tipping point)?這歸功於三大原則:少數原則、定著因素和環境力量。

少數原則涉及一小撮人,包括市場專家、連結者和銷售員。他們或許身處有關職位,或許具備有關特質。市場專家喜愛蒐集知識,善於分析新資訊,樂於與他人分享哪些產品的性價比最高。連結者則人面廣,樂於認識不同類型的人,他們可以充當他人的連結者,幫助他們打進其他圈子。推銷員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他人的信任,有說服大家的能力。

定著因素是指讓訊息深植人心的關鍵,即是一句經典的口號,一段令人難忘的情節,又或是一些「貼心」的資料等。例如一項有關大學生接種破傷風疫苗的研究發現,耶魯大學學生無論收到圖文並茂的「高恐懼」小冊子,或未附照片的溫和版小冊子,都只有約3%的人接種疫苗。但只要在小冊子加上地圖,讓學生知道校園內提供接種疫苗的位置,及注射預防針的時間後,以上兩組學生接種疫苗的比率馬上竄升到28%。新加上的資訊,便成了定著因素。

環境力量則對事件和人構成一定影響。人類對環境的變化是非常敏感,只要導正周遭環境中最微不足道的細節,就可扭轉流行風潮,即使是犯罪率。作者以80年代中期的紐約為例,當時與紐約市地鐵相關的重大刑事案的數目創下新高,為了打擊罪惡,地鐵的新顧問率先處理地鐵被塗鴉的問題,警察亦嚴厲捉拿逃票者,導正這些細節,結果令犯罪率大大下降。

本書還闡述不少有趣研究,讓大家更了解人性,並明白小小動作可帶來大大轉變。全書內容不僅值得商人參考,也值得家長、教育界人士、決策者等思考,如何有效地推行自己的理念。而身為消費者的大多數,亦可從中分析,自己有否受上述因素影響而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