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在失敗中再次遇見神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嫁到台灣,現居台灣並在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在台灣宣道會作義務傳道,主要協助教會和宣道差會開荒植堂及服侍在台港人。
11/05/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台灣

筆者在台灣房子的租約4月底就會完結,因此,需要重新再找房子搬家。眼看搬遷的時間已迫在眉睫,理所當然要做的就是找房子解決住屋問題。可是,在找房子的過程中卻困難重重,更遇上很多不愉快的經歷。

一開始的時候,筆者丈夫一個同事的親戚在3月底時,說有房子可以租給我們,房租的價錢也談好了,房子也去看過了,本以為一切安定可以等簽租約,平平安安地搬家,我們也認定是神的預備和帶領,怎知道在4月的頭一天屋主才告訴我們:他們要自住,因此,不租給我們。這樣的訊息令筆者一家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立刻在租屋網找房子,也將此事交託給神。接著,我們就透過網站找到一間房子,看了房子又付了按金,原以為可以簽租約並租到房子,房子的周邊環境很不錯,租金也比之前的便宜,我們甚覺神原來對我們有更好的安排,但在第二個星期,就收到仲介的電話說我們不符合租房的資格,屋主不能租給我們,結果又不能順利租到房子。那時,我們再禱告神,說:神不想我們住在這裡,應該是有祂的旨意,我們不用擔心,要繼續依靠神。然後,我們又在網站看了一個房子,看房子的時候,房東都說十分喜歡我們,想把房子租給我們,我們又甚感這裡的環境和生活機能比之前的更好,應該是神應許的迦南美地了,到了晚上,房東打電話給我們說:不好意思!房子已經租給別人了,結果是再一次的失望。

筆者在此時想起一首的古詩:《左傳.莊公十年》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當筆者一家經歷了三次不愉快的租房子經歷後,一家都甚感疲乏、挫敗和氣餒,好像打仗失去勇氣的士兵一樣,對找房子的耐性和信心已消失殆盡。來來回回的看房、租房失敗的經歷令筆者在想:「神啊!究竟怎樣才能租到房子呢?還要等多久?我們很快就要退房了,難道我們要睡公園嗎?」很多很多的疑問,說穿了,就是心裡感到不滿,然後就訴諸於神,對神埋怨。

很多時,神的子民也會毫不忌諱向神訴説心中的不滿,這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能夠坦率地向神表明心中的訴求,正如詩篇中的哀歌,詩人也直接向神申訴説:「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應允,夜間呼求,並不住聲。」(詩二十二1-2)先知中也有不少人也曾毫不掩飾地向神埋怨。

約伯是其中一個在受苦中向上帝申訴的人,縱然他在極痛苦當中,他仍然堅持觸摸上帝的心,聽神的聲音,希望透過所受的痛苦更深地認識上帝。約伯是一個義人,他身受無妄之災,在極深的痛苦中求上帝負責,他對上帝説:「我素來安逸,他折斷我,掐住我的頸項,把我摔碎,又立我為他的箭靶子。他的弓箭手四面圍繞我;他破裂我的肺腑,並不留情,把我的膽傾倒在地上,將我破裂又破裂,如同勇士向我直闖。我縫麻布在我皮膚上,把我的角放在塵土中。我的臉因哭泣發紫,在我的眼皮上有死蔭。我的手中卻無強暴;我的祈禱也是清潔。」(伯十六12-17)約伯對上帝的埋怨申訴,坦誠無懼,從中也看到他對上帝的信任。何解?

約伯要上帝對這些事負責,展示上帝應該是掌管一切、掌管歷史、進入歷史和介入歷史的主,並且理應有絕對能力制止這些事情發生,以上帝公義公平的本質處事,上帝不是慈愛的嗎?理應絕對不會坐視不理。約伯他問神:「全能者既定期罰惡,為何不使認識他的人看見那日子呢?」(伯二十四1)那麼他的疑惑究竟是:他誤解了上帝的能力和本性?還是上帝有更深的奧秘他未能參透的呢?

這樣的問題同樣提醒筆者,回應生活上的挫折和難題必須抗拒任何公式的答案,更加不可以將挫折困難訴諸是神的作為。上帝當然可以有其主權性的作為,但也不能簡單地訴說困難挫折就是上帝化妝的祝福,並以上述種種來解釋困難和挫折。約伯他拒絕三位友人的安慰,寧願在苦難的黑暗中質問上帝,忍受上帝的沉默。約伯真正的虔誠是深信上帝定必有其作為和道理,有測不透的時候。約伯並不以神為愚妄是因為他深信一切在人看為不合理的事中有著神的測不透的理由,這就是上帝的超越和能夠讓我們有風聞有祢的信仰層次,進到能夠真是親眼看見神的境界。

人要在困難挫折中省察自己的有限,也要自知無知和要謙卑,當然更要勇敢地向神坦承自己的軟弱,從而更謙卑地跟從主的腳蹤行。[1]


[1] 在神的帶領下,筆者一家最終都順利搬家了。

相關文章

新年.生活.生趣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08/01/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回顧過去一年,經歷了不少事情。再看2024年,在「有情無國界」專欄內自己所寫的文章,算是一種生活的記錄,歲月中滿有上帝同行的足跡及恩典。

年初第一篇的文章〈工作.意義(二)〉記述與太太在兼職工作時遇到的異鄉客。彼此同屬流散者,來自不同地方,各自有不同的故事及困難。要在陌生的環境中,融入新的生活,殊不容易,要在當中找到生趣,更不簡單。可以好好生活,其實已是難能可貴。

「慢」是這裡生活的常態。〈「慢」的文化〉不一定每一個人也能享受其中。「慢活」曾是我們港人所追捧、熱話的生活模式,旨在忙亂中尋求片刻的悠閒、安寧。然而,這裡(英國)的「慢」,不用我們刻意營造或追求,卻成了不少人「埋怨」的狀況。或許,真正的「慢活」並不是日常的節奏或事情的放緩,而是內裡的平靜安穩。聆聽到自己內裡微聲的呼召,或觀察、留心周遭人情的細緻。生活不再是單為自己,而是可以多一點顧及他者,伴侶家人、新知舊友、甚或是偶然相遇的同路人。慢下來,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才可以發掘生活中點滴的樂趣。

你可以埋怨人在異鄉未能學以致用,能找到的不過是低薪的基層工作,是「大材小用」或「英雄無用武之地」,但你亦可以不時心存感恩(不限於〈生日.感恩〉),甚或欣賞自己「能屈能伸」、「技能解鎖」,環境、際遇不能成為你的限制,原來自己也可以在其他領域作嘗試及發揮。你可以抱怨離鄉背井、落泊流離,但亦可慶幸仍有家人伴侶跟你同甘共苦、並肩進退。你可以為遠離舊友知己而可惜,但亦可以為認識到同路新知而雀躍。當然,沒有離別的傷感,哪有重聚的歡愉?

人生路上所遇的苦難在所難免,身在其中就認為〈地獄是……?!〉如此這般。借用電影《破.地獄》的一句對白:「不只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如何突破?怎樣「超渡」?大概就是要心存感恩,善待自己,好好的與我們所遇、所愛的人同行。用真誠融解冷漠、以欣賞替代指責,叫活在苦難中的人,透過你/妳能見到「天堂」般的喜樂和可能。

新一年,在生活中締造生趣,是把「新」的元素注入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盼望我們能成為「新」的人,享受及營造「新」的一年。

鏡頭以外的內地百姓

林天然 | 前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一直關注內地事工,曾多年居住內地不同的城市,做家庭教育及生命教育,希望藉此使更多人認識主。
27/12/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曾居內地

在內地,出現了房價暴跌、西方脫鈎撤資、商店工廠倒閉如潮、地方銀行倒閉、民眾不敢消費等情況。名校大學生畢業可能要面臨失業、底層民眾更有機會經歷無工可打,睡大街,挨餓受凍、一些人走投無路,選擇了輕生,亦一些想法極端的人報復社會——傷害無辜者,類似的情況在內地一些城鄉,正在上演中……

以上的描述並非危言聳聽,只是在新聞較少會看到這類報道,如:珠海有人開車撞傷途人、[1] 河南銀行存戶的存款無法取款等,[2] 但只要嘗試在YouTube搜索:「#中國現狀」、「#中國經濟」、「#中國百姓」等字眼,就能見到一些相關影片。此外,眼見為實,筆者亦於早前親身走訪深圳龍華汽車站(外來務工人員的集散地)和東莞等地,親眼見證蕭條下底層人的困苦、流離。

據筆者了解,中國當前的經濟危機恐怕不只是週期性的,更是結構性的——西方的主動脫鈎: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加關稅、各種貿易制裁、高科技封鎖、外資撤離對中國商業及工廠的投資……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與新委任對華強硬的班子,未來恐推出更多對華的「狠招」。上述種種,都使因疫情經歷了三年封控,正值寒冬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這些對於當下大多數百姓的影響大致可分為:

  1. 負資產:於2017至2018年在高位買入房地產的人們,他們原本的身份是:老闆、高薪階層、中產、打工人……而他們現在的身份卻是:破產/債台高築的老闆、失業大軍或收入大不如前者。當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房價大跌,加上經濟不景、失業,減薪潮,這些人背負著巨額的負債卻又無力供樓。當中不乏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1. 失業大軍:面對如此嚴峻的經濟寒冬,有人面臨一工難求的窘境。隨之而來的現象是,一份很普通的基層職位卻迎來成千上萬的求職者,當中不乏高學歷、高質素的人才。不單商業、工業,更有醫院、學校倒閉或出現拖欠薪金的情況。
  1. 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根據資料,中國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有1170萬人,預計2025年畢業的大學生有1222萬人。面對當前的環境,許多畢業生表示:找工作實在太難了!他們當中不乏名牌大學的學士、碩士。有網媒曾報道,外賣、快遞員中,學歷在大專至碩士的有15%。由於缺乏全國性的統計,此數據是否被準確,筆者不知道,但大學生就業有多難?從近日國家多部門大力推動高校畢業生進入家政行業的報道就可見一斑。[3]
  1. 每日為生活疲於奔命的低薪人群:早在2021年4月,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係處副處長王林就曾體驗過一天的送外賣生活。[4] 結果,他疲於奔命的做滿12小時,才賺到41元!三年後的今天,當更多失業大軍加入外賣行業,以致外賣員人數飽和、定單卻愈來愈少……而這些參與者們,其中不乏是肩負著供養家中老小的頂樑柱,他們不顧風雨、不問自己溫飽、倦乏還是受傷,只求在有限的時間裡搶到並拼命送出更多供養家人訂單。他們當中會出現過勞猝死的「單王」,也有愈來愈多帶著自己幼小子女一起為生計而奔跑的父母。
  1. 底層「討活路」的日結工們:在中國各大、中城市的臨時工勞務市場,每天凌晨4點鐘就已經人頭湧湧。他們在等,等待一個希望,就是今天有人肯顧他們打工。偶爾會有一輛車駛過,裡面開出150、120元一天(通常是做滿12小時才有工資),只招幾個名額,於是一大堆人簇擁而上,爭取這難得的機會。他們的大多數從天未亮就開始等,等到天亮,等到中午,等到下午,再等到天黑,最終卻空手而回。他們當中有許多是中年或以上,近乎被社會淘汰的人。沒有收入,今天怎麼辦?明日會否有人請他們?如果這是不肯定的事,那麼比較能肯定的,就是要忍饑挨餓、露宿街頭。隨著天氣進入寒冬,會否路有凍死骨?
  1. 不被看見的:如果上述是可以被鏡頭記錄的,那麼,恐怕還有很多不被看見的——失去雙親的孩子、老無所依的老人、山區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困苦、需要又有誰知?有誰施以援手?

還有更多問題:

  1. 食品安全問題:內地市場上到處是「科技與狠活」,[5] 不單有假牛羊肉,還有假雞蛋、假麵粉、假大米、問題食用油、各種致癌的食物添加劑等等。
  1. 各種低成本致癌服裝產品
  1. 層出不窮,各種新型的騙案
  1. 嚴重的老齡化、低出生率與社會保障問題

不同地方的百姓的困境可能還有不少,只能描述至此。閱讀至此,如果你心中對苦難的百姓有一分觸動,請轉發給身邊關心國內情況的肢體,讓我們一齊為患難中的百姓代禱,並思考我們可以為他們做甚麼?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章40節)


[1] 朱加樟:〈珠海車撞人|官媒痛批:拿無辜市民生命洩私憤 心理何其扭曲陰暗〉,《香港01》,2024-11-12,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544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 陳進安:〈河南村鎮銀行「爆雷」2年 路透:維權者遭押數月2人涉尋釁滋事〉,《香港01》,2024-06-07,https://www.hk01.com/article/102683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3] 曹政:〈多部門發文!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進入家政行業〉,《北京日報》,2024-11-13,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73457c9e4b0e1ace8a84f69.html

[4] 孫聖然:〈北京處長幹部做12小時外賣員僅賺41元 體驗後感歎「太不容易了」〉,《香港01》,2021-04-28,https://www.hk01.com/article/61801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5] 「科技與狠活」論述,最早是在2022年9月,中國抖音用戶「辛吉飛」拍了多支「揭發中國食品添加劑內幕」影片,像是「合成醬油」、「合成燕窩」、「合成奶茶」等,指涉這些食品都是用添加劑製作而成,並非天然食材,藉此批判中國食品技術的黑心。參馬麗昕:〈【謠言風向球】中國「科技與狠活」食安影片流入台灣 小心別被誤導〉,台灣事實核查中心,2023年3月10日,網站: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8880

地獄是……?!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9/12/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誰能料到「地獄」竟成為全城熱門話題!電影《破.地獄》不僅在東方小島突破過億票房,在西方的大島也是爆滿全場,成為一眾同鄉討論的熱話。

片中老師傅對「祖師爺」的盲從:行業「傳男不傳女」、「女人是污糟邋遢」、「女性內衣不能與道袍同放」……他從沒有為這些習俗問過「點解」,只是一直的依循,導致與女兒產生極深的芥蒂。不求甚解的信仰,是否仍值得相信?實在是耐人尋味,值得思考。

「地獄」真的能被打破嗎?從來沒有已死的人,回來告訴生者這種做法是否「有效」。但活在世上的人,要面對的痛苦、悲傷和悔疚,卻往往能夠透過一些儀式(或一場show)而得到紓解。

觀眾看到劇中人複雜的情感,當中有失去孩子母親的堅執、別了摯愛伴侶的不捨、缺乏父親肯定女兒的埋怨、甚或準父親想逃避承擔生命責任。這些情感展現的現實,就是對所愛的人難捨難離、對愛這回事難以言說、對愛沒有把握、難以與相遇相知同行,無法享受人生在世的旅程。

似乎需要破的「地獄」大概就是缺乏或漠視「愛」的現世。

劇中稍稍能突破「地獄」的人,似乎就是那位既是父親,也是哥哥的喃嘸師傅,他因著愛兒子而作出了取捨。雖然因著劇情需要,他往往表現得較為自私,但他似乎是那個最能體會,亦最能體現關愛的人。

不懂愛或不懂表達愛的社會,缺乏同情和憐憫的世界,與「地獄」無異。真的要「破」的話,大概就是把冷漠、懼怕、虛假的面具拿下,才能有所解脫。老師傅給女兒的信,豈不是徹底把面具拿掉?可惜,已帶著死別的遺憾!

請珍惜活著仍能表達愛的機會,「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壹四18)

蘋果的啟廸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2/12/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大概可以推斷,傳說中那個落在牛頓(Isaac Newton)頭上,給他一閃靈光、帶來啟發的蘋果,該不會是繪本上所見色澤光潤的蘋果。樹上熟了又可以隨手摘取的果子,應該早早給人吃光。那些懸掛在高處成熟飽滿的,似乎極少會自然掉下。

明光社

我每天跑步,都會經過一棵蘋果樹,樹上掛滿了紅潤又飽滿的果子。由於缺乏工具,路人都未能隨手採摘。只見樹上的蘋果一天一天的成熟,然後慢慢地萎縮,最後只能掉在路上變黑腐爛。

太太每次看見樹上豐潤的蘋果,她都很雀躍讚嘆果子的美,但當看見果子在地上扭曲腐爛,她就很惋惜,慨嘆為何這麼浪費!有一天她凝視著樹上紅透的蘋果,她的眼睛也變得通紅,然後說:「我只知道莊稼熟了,要打發工人去收割。但我從沒有想過,果子熟了卻無人收割,會變成如此的境況!」

果子成熟了,卻未能發揮其存在的功用,最後枯死在樹上,豈不唏噓!

這些日子和身邊友人常談及人生和生活。我會問:「我們向下一代,可以述說一個怎樣的故事?」窮一生用功上學(進修)、努力工作、結婚生子、養妻活兒、相夫教子、置業安居、享受二人世界、打造溫馨的家、退休生活無憂……真的,在這變幻不定的世界,能夠平安度日,對自己有謹守、對家庭有承擔,足以教人欣羨。

我們正處身在世情難猜的當下。曾經彼此關心的不是「你有沒有感染?」而是「你感染了多少次?」;不是問「你有沒有被隔離?」而是問「你總共被隔離了多少天?」多少人,經歷過那突如其來的死別;多少人,現在仍苦忍著地域及心態上的生離。社會的劇變,叫人分了顏色,劃了類別。不管選擇了離開或是堅持留下,同樣要適應「新」的日常。

在這個愈走下坡的世情中,我們該如何有所發揮?追求超脫凡塵的個人修為,不問世情,達致無為的境界,把自己置身世界之外?還是,選擇入世而不屬世,對周遭的患難仍積極關心,同時竭力抗衡而不致被消極、負面所拖垮?或許,我們無力止住戰爭,令世界和平,但至少,我們可以讓周遭的人感到和平友愛;或許,我們身處於無理的壓迫下,但仍可選擇寬待自己及身旁的人;或許,指責紛爭充斥這都市,但我們仍可以讓愛與溫暖注滿自己的家;或許,人心漸漸冷漠,朋友見利忘義,但我們仍可以堅持真誠待人;或許,追求公義已成為他人的笑話,但活得磊落光明,仍然是我們可以堅守的態度。

“If they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then make a change.” [1] 其實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已經是一段精彩的故事。讓自己成為世上的一道清泉,竭力不被污染,堅持散發著怡人的馨香,叫世界多一點清新、多一點色彩,不致成為枯死在樹上的果子。

立天堂,作宣教

林俊 | 林俊牧師曾是法國圖盧茲城的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他將與師母前赴英國繼續宣教工作。
05/12/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在碧仙桃(Bristol)偶然得到看《破.地獄》的機會,在英國第一次看電影,看香港電影,去到戲院,看到全院港人,很親切很特別。看後,大家覺得好沉重,心裡的思潮起伏,不吐不快。

看完《破.地獄》,令我想到要看破「地獄」,本來地無獄,何解獄在地,是我們自己困擾住自己嗎?上帝賜給我們死亡,是要我們能解決生之地獄,給我們有生之勇氣。人生太多無常無奈無力無助無聊,很易感到荒謬!我們看事情的必然性,使我們為自己造了地獄,除了要看破地獄之貌,更要為自己及世界「立天堂」,而「立天堂」則要靠主才能做到。在影片中的破,與我現在想到的立,意思未必是對立,為在生的人破地獄,其實也是他們超越地獄、進入天堂的過程。

我作牧師多年,看到許多別人的死亡,也了解別人的故事,每次都在提醒我要如何活下去,也要幫助別人活下去。我主持過數不完的喪禮,也多次陪伴弟兄姊妹,看他們家人作的「破地獄」儀式,我在今次才醒覺到要肯定過去自己辦喪禮,以及安慰使命的重要性,安慰在生而哀傷的人,也是我宣教的使命,像主曾降至陰間,在復活後宣講,我也效法主,就是為主和為哀傷(身處在地獄/困擾中)的人「立天堂,作宣教」。

從這電影,我想到基督宗教的安息禮拜,有很多本色化的空間,我常常覺得我們的安息禮拜不夠體貼哀傷的人的心靈,讀的經文、唱的歌,安慰人的講道可以如何改變,容易叫人明白(包括基督徒)。《破.地獄》一片使我再次在內心深處認真的自省,在安息禮拜中是為了傳教還是以安慰為主要的目的?對哀傷的人首要考慮的是安慰,不是乘人之危。我們的同理心和真誠的安慰可以間接造就傳福音的機會,但是不能作為首要的考量,否則會墮入偽善的陷阱,或是變成sales,像做銷售商品工作的人。我們的動機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方式和效果。求主憐憫我們。

美國是「香蕉共和國」嗎?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28/11/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國家領袖不需要為胡說八道負責

在美國大選結果出爐之後的第二日,筆者所任教的大學馬上舉辦了一個研討會,副校長表示:可能會有些人為這結果而感到不安,她希望通過對話來紓緩師生的情緒。這研討會分成三部份,首先,副校長指出:生在民主社會是一個祝福,至少你可以投票去選出領袖,跟著她解釋民主機制如何運作。在第二部份,圖書館館長強調民主的參與需要基於正確的資訊,她列舉出不同的資源,去指導學生怎樣分辨資訊的真偽。

最後一部份是問答環節,坐在筆者旁邊的女生提出問題,語氣好像有點憤憤不平,她說:「我們被要求去查證事實,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然而,國家領袖卻可以信口開河,而且完全沒有後果。為甚麼尊重事實的要求對不同人會出現那麼不對稱的現象呢?」

副校長回答說:「政治領袖會有不對的地方,但他並不代表整個美國,甚至不能全然代表自己的政黨。我們需要弄清楚,在選舉中你主要不是投票給一個人,而是投票給他的政策。」我同意副校長最後兩句話,民主社會中不應該出現個人崇拜,也不應該因人而廢言。 無論我是否喜歡特朗普的為人,我仍然支持他對非法移民的政策,亦認同他對軍隊去政治正確化的意見。但另一方面,我不會因為同意特朗普某些政策,而對他值得商榷的言行視而不見。但無論如何,那位女生的疑問似乎仍未解決。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總統當然不會代表全部美國人的價值觀,但至少國家領袖應該是一個模範,在基本倫理上,他甚至應該達到比一般人更高的標準。 若果學生在寫論文時沒有小心求證,頂多只會拿到不合格的成績;然而,當領袖基於錯誤資訊而決定國家大事、世界大事的時候,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幾年前的新冠肺炎瘟疫就是一個好例子,讓完全不懂科學的人胡說八道、倒行逆施,結果是造成幾十萬人不必要的死亡。

宋代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寫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原本這是指州官田登因為要名字避諱而鬧出笑話,但後來這比喻為人民受到種種限制,但權貴卻是例外。現在美國的情況是:只許總統胡扯,不許百姓吹牛。

特朗普將會在所有官司中全身而退

民主社會向來吹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但特朗普的情況卻清楚地顯示出美國有兩種法律制度,一種是為平民而設,另一種是為權貴而設。

特朗普在2021年卸任之後便官司纏身,其中一項指控是他在2016年競選期間不當地對成人電影女星支付封口費,並且偽造商業記錄,今年5月陪審團裁定34項控罪全部成立,法院本來預定在今年11 月 26 日判罪,但由於特朗普在大選中勝出,成為了候任總統,故此檢察官提議將案件凍結四年,以便特朗普在卸任之前不會被判刑。法官默查(Juan Merchan)將在未來幾週內決定是凍結該案還是徹底駁回該案。但即使法院作出判決,特朗普的法律團隊將提出上訴,這可能會使案件的審理程序推遲數年。

特朗普亦被指控煽動2021年1月6日的國會暴動事件,試圖推翻 2020 年選舉結果。此外,他又被指控對喬治亞洲的選舉進行干預。不過,最高法院裁定他在擔任總統期間享有豁免權,司法部有不可以起訴現任總統的政策,特別檢察官已暫停訴訟程序,預計這些案件將會無疾而終。另外,特朗普被指控卸任後保留機密文件,而且被屢次要求歸還文件卻置若罔聞,不過,法官坎農(Aileen Cannon)已經駁回了此案。

除了刑事案件外,特朗普還面臨大量民事訴訟,例如女作家卡羅爾(Elizabeth Caroll) 控告特朗普對她性侵,特朗普矢口否認,並且對卡羅爾作出人身攻擊,今年1月,陪審團裁定特朗普誹謗罪名成立,需要對卡羅爾賠償約8,300萬元,特朗普為此提出上訴。還有,紐約法院裁定特朗普誇大自己資產總值的罪名成立,並判以4.54億美元的罰款,該案件仍然在上訴過程中。

特朗普的勝選使這些案件變得複雜,因為他可能利用總統權力影響聯邦案件的判決,令案件延遲或者取消,他甚至可以特赦自己。按照目前的氛圍和趨勢,大有可能特朗普可以全身而退。

「侵粉」(特朗普的支持者)有兩種為他辯護的方法:第一,以上一切都是政治迫害、獵巫行動(witch hunting);第二,雖然特朗普有污點,但他仍然是一個好總統,上帝會起用不完美的人, 他應該可以免受牢獄之苦,全心為人民服務。然而,無論是採取以上任何一種進路,美國都會很難看。如果特朗普真的完全無辜,所有指控都是生安白造,但這些指控竟然可以進入法律程序,而最後其中一些判決對特朗普非常不利,那麼美國的司法制度真的非常黑暗腐敗,美利堅共和國[1] 無非是「香蕉共和國」。[2]

如果承認特朗普或多或少要對自己那些行為負上責任,但現在他被人民和上帝揀選,故此享有特權,那麼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一紙空談。試想像,若果這情況發生一個專政國家,一個權貴或者權貴的子女可以犯案纍纍而完全沒有後果, 我相信許多人一定會口誅筆伐。試想像,如果一個美國的平民面對多宗類似的官司,他有可能不單只免於刑責,甚至乎成為受到崇拜的英雄偶像嗎?我不禁想起黃子華在《毒舌大狀》裡面的兩句話。

《史記.商君列傳》有云:「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這句說話的上文下理是:商鞅在秦孝公時期要建設法治精神,那時候太子犯了法,商鞅堅持王子要和平民一樣,為自己的錯誤受到相應的處罰,但結果是太子的老師受到處分,王子安然無恙。

為甚麼相隔了逾千年的時空,權貴依然可以享受另一套標準呢?


[1] 編按:一般稱作美利堅合眾國。

[2] 「香蕉共和國」一詞起源於1904年,當時美國作家歐亨利(O. Henry)用它來形容被美國公司經濟剝削的危地馬拉和宏都拉斯,後來這個詞的意思演變為泛指特權階級剝削人民的腐敗政府。

錯誤訊息和虛假訊息的模糊界線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07/11/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在上一次和這一次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和虛假訊息(disinformation)都成為了引人矚目的焦點。民主和共和兩黨的支持者都曾經發放錯誤訊息和虛假訊息,但這篇文章的主旨並不是要澄清這些資訊,在這裡我想探討的是責任問題。

根據一般的說法,錯誤訊息可能是一個誠實的錯誤,傳播這類訊息的人誤以為自己掌握了正確的資料,他們可能懷著好意去分享這些消息,希望以正視聽。舉例說,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以馬內利醫生( Dr. Stella Immanuel )聲稱羥氯喹可以治癒新冠肺炎,儘管其他專家批評這種療法的效用缺乏數據支持,但以馬內利醫生和她的追隨者真誠地相信其療效,看來她並沒有惡意,她無非希望懸壺濟世。

另一方面,散播虛假訊息的人明知道資料是假的,他這樣做是為了操控群眾、打擊敵人的聲譽,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在2016年俄羅斯干預美國的總統大選,根據穆勒報告(Mueller report),2016 年,俄羅斯網軍創建了數千個虛假社交媒體帳戶來傳播虛假訊息,尤其是針對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莉,目的是挑起美國左右兩個陣營仇恨對方的情緒,加劇美國社會的兩極化。2018年,美國政府指控12名俄羅斯軍事情報官員涉嫌干預2016年選舉,並且已經發出了通緝令。

驟眼看來,後者當然要對自己造成的破壞負上道德責任,對於前者,或者可以用「不知者不罪」來開脫。然而,想深一層,有時候,錯誤訊息和虛假訊息的界線是有點模糊的,當很多人在未經過初步事實核查的情況下便散播錯誤資訊,從而造成了「資訊瘟疫」(Infodemic),到底這是否全屬無心之失,還是他們在有意無意之間做出這種行為呢?

筆者曾經向一些人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說法,然而,無論我引出了幾多有力的論據和可靠的資料,不少人會提出牽強的反駁,例如有人認為集體制度比民主制度更加優越,我便引用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提出的論點,指出尊重人民的民主國家從未發生過嚴重的饑荒,相反,這種災難卻會發生在專政體制中。他馬上反駁說:在祖國從未發生過大饑荒!熟悉歷史的讀者可能會瞠目結舌。

我曾經在其他文章中討論過一個名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的心理現象,那就是愈無知的人卻以為自己知得愈多。但「不知者不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藉口,其實,無知是選擇的結果!在心底裡,無知的人其實是自知的。打過比方說,當考試臨近的時候,一名學生預備不足,最後空槍上陣,在試卷上亂答一通,難道他不知道自己沒有讀書嗎?他膽敢在老師面前堅持自己的答案是對的嗎?正常的學生不會,因為他知道後果。然而,在沒有個人後果的社交媒體中,人們便可以選擇不負責任的無知。

提起民主體制,我不禁聯想起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得主,他們都是以研究體制怎樣影響經濟發展而馳名,其中的阿塞莫格魯(Daron Acemoglu)和羅賓遜(James Robinson)在2012年出版了一部名為《為甚麼國家會失敗?》的經典,在這本書中他們反駁了「無知假說」,一些學者曾經提出:執政者沒有選擇良好的制度,因而導致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崩潰,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甚麼是優良的政策。阿塞莫格魯和羅賓遜採用了很多資料去反駁無知假說,他們發現:其實決策者心知肚明,但他們往往為了短線利益和鞏固自己的權力,結果選擇了在長遠來說將國家帶向毀滅的道路。

這情況不單只發生在領導人身上,一般人亦會由於種種原因而選擇擁抱不正確的資訊。上面提過,很多人接到了有問題的訊息之後便照單全收,原因是這些訊息符合自己的理念、立場,這就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又或者這些訊息牽動了自己的興奮情緒,例如民族主義,這就是「社會身份認同效應」(social identity effect)。筆者認識不少擁抱有問題資訊的人都是受過高深教育的人士,有些甚至是教授,他們應該有研究的能力和邏輯的思維。但即使不是學者,現在科技發達,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搜查資料。我質疑世界上有沒有絕對的洗腦,正如英文諺語所說:「在任何情況下,你仍然有選擇!」(You always have a choice!)

無妄之災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移居台灣,現於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現為自由傳道,丈夫為台灣人。
30/10/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台灣

近來筆者因為車禍受傷入院,要住院數天,也要持續地覆診觀察病情。由於是被撞,實屬無妄之災。感恩的是沒有斷手斷腳,沒有骨折或是被車輾過,雖受皮外之傷,但也實屬萬幸。

當筆者在醫院醒來時,第一眼見到的是醫護和警察,筆者完全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只知道一睜開眼睛,就被醫護問:你知道這裡是甚麼地方嗎?我説:不知道。然後,醫護又説:你知道你出車禍受傷了嗎?我説:不知道。最後,有一個警察問:你記得車禍的事發經過嗎?我説:不記得。因為筆者被撞入院,在車禍中已昏迷,根本不知道為何被撞?怎樣被撞?被撞之後如何被拋出車外?如何受傷?是我撞人?還是別人撞我?對方是男是女?我真的不知道。

在醫院的日子,由於有腦出血和腦震盪,所以只是一直頭暈、一直嘔吐、一直迷迷糊糊的、身體和頭一直的痛。直到稍為有一點清晰思維,才知道原來我是被別人從後撞我,而撞我的人卻完全沒有受傷。那一刻,筆者覺得很無辜之餘,也很生對方的氣,覺得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沒有超速、沒有衝燈、沒有越線、沒有違規,當天也沒有下雨,為何會這樣子受傷?而傷我之人卻可以完全沒事、完全不知道身在何處,連道歉都沒有,筆者就在疼痛中一直在生氣,心裡覺得憤憤不平,覺得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這樣衰的人!其實背後是在想:如果對方也受傷,這才是公平,對方也要經歷我所受的痛苦。就是這樣,心裡一直問神,為何這樣不公平?

後來,筆者知道原來在台灣的香港人90%都出過車禍、受過傷,其實這也算不得甚麼。這件事情上,也令筆者有著一些信仰反思。聖經一早説過:這是一個彎曲悖謬的世代,人心都是邪惡的,人是有罪的,作為基督徒不要為惡所勝,反而要以善勝惡。我們信主的人已經重生,我們活著是要遵行神的旨意,上帝的旨意就是要我們做到「愛與饒恕」。神說的不是一些很抽象的意念,而是一些很貼近現實生活的教導。我們既屬神,同時也既屬世界,我們受世界的影響太多太多,世界追求甚麼我們也追求甚麼,世界怕甚麼我們就怕甚麼,世界覺得不公平我們就覺得不公平,如果我們的恐懼和愛與世界沒有太大的分別,那麼作為基督的見證者,我們是如何能像明光一樣照耀著世界?如何勝過黑暗的世界?如何活出與世界不一樣的信仰?那將會有甚麼出路?那如何活出主耶穌教導的「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我們屬於世界,就不能夠勝過世界,我們的信仰是與世界格格不入的。

就在這樣的掙扎中,筆者經歷了從受傷到憤怒,再由憤怒到釋懷的過程。憤怒受傷的經歷是真實的,正如我們的信仰也是真實的,信仰的真實是讓我們在黑暗悖謬的世代中有一條出路,這條出路就是耶穌基督的愛與饒恕,而這愛與饒恕是從神而來,是會帶來喜樂的。正如聖經腓立比書二章13至18節所講:「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我以你們的信心為供獻的祭物,我若被澆奠在其上,也是喜樂,並且與你們眾人一同喜樂。你們也要照樣喜樂,並且與我一同喜樂。」

是的,我們行事若是無可指摘、誠實無偽的話,我們就不要為著不公平的對待而發怨言,因為我們是要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並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就像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一樣,祂並沒因為過犯而被釘,而是為愛著我們這群不可愛的罪人而甘心被釘十字架,這就是愛與饒恕的具體行為。信仰的真實並非説我們的神是高高在上,不知人間疾苦,反之愛我們的主願意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與我們一樣嘗受人間的痛苦,只是祂沒有犯罪。世界上是充滿著仇恨和憤怒,如果按著世界的法則,根本沒有人值得耶穌基督去愛。如果耶穌基督按著世界的惡去對待世界,那麼我們通通都不能夠得救,只能活在黑暗中,但這就違背了上帝的本質和作為,因為神就是愛!

「神愛世界,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我們要拒絕做受害人,別人待我們不好,難道我們也要對別人不好?若我們活在以牙還牙,以恨還恨,以惡報惡的遊戲規則,那麼我們就不能活出以善勝惡,以愛還恨的信仰本質。「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着:『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17-21)就是我們信仰的本質,我們是反其道而行,信耶穌我們就能勝過世界。

重新出發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曾是法國圖盧茲城的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他將與師母前赴英國繼續宣教工作。
24/10/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四年前曾在分享中鼓勵弟兄姊妹立志在流散移民中宣教,現在是我親自實踐這個教導的時候。七個月前與巴黎的教會執事訪談中知道在申請BNO visa到倫敦後,可再申請往巴黎繼續在法國的宣教,於是五個月前返港作各種準備,終於可以在10月3日出發去在歐洲的英國了。

執拾行裝不易,不能一一與親友道別分享,為此感到抱歉。暫時計劃明年5月回港覆診時再聚。我在英國的時候就會支援在英國的宣教工作,有可能到法國的話就會繼續我在法國的宣教。對於我這個年長的金齡宣教人,或者一些背景條件與我相近的宣教人,香港宣教會都提供多方面幫助,竭力設法使我們可以幫助其他宗派教會或其他群體的需要,實踐金齡宣教。此種天國視野和胸襟,是華人教會的典範。

生命的可貴是因為生命在上主手中可以變化萬千,人掌控不了,人在其中可以觀賞、體會和讚歎主的奇妙和豐富,並體會甚麼是豐盛的生命(約十10),這是認識神和認識自己的旅程和經歷,如此,才看到人那「死不如生」的生命,才回應到這個愈來愈荒謬的世界。

在執拾家當的過程中,我學習斷捨離一些物件,使自己成為了一個失去歷史的人,而此行的宣教,使我也不知將來是怎樣,我似乎成為斷了線的風箏。求主賜我們平安和健康的心靈去面對荒謬的現實世界,也求主幫助我們常警醒,靠主保護自己的心靈,使我們不怕現在的迷茫,仍然勇敢靠主前行,重新出發。因為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主知道的。

生日.感恩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7/10/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生日」是獻上感恩的日子。[1]

感謝父母帶我來到世界。「生孩子」於每一對父母來說,都是一次冒險。媽媽們在懷孕和生產過程,幾乎是以命相搏;再者,誰能確保孩子可以健康成長,日後能成為一個「好人」!70年代的香港,生活仍是艱難。我們三姊弟在父母的保護下,可以快樂成長,今天,尚算是正直光明的人。

感謝家人們默默的支持。10多年前,我選擇離開穩定又有專業光環的社工工作,開始客旅人生。整家流離在外,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對我們而言,縱然驚險卻是精彩的使命旅程。但對於家人來說,這無疑會帶給他們擔心、憂慮,但他們一直在我們背後無聲的守護著,姊弟額外照顧父母,叫我們無後顧之憂。願上帝額外賜福予他們。

感謝我所屬的教會。曾經遇上的弟兄姐妹,在他們身上叫我真實地體驗到上帝的愛。他們陪伴我渡過青蔥的歲月,讓我在職場打拼的日子裡,在教會可以休息、有安靜的空間,亦讓我在事奉的過程中,有所學習及成長。走在全時間事奉的路上,教會給予的支持、鼓勵和關愛,相信這份恩情已存到永恆之內。教會由觀塘搬到將軍澳,不到40年,參與人數徘徊在100人以下,卻造就了10多位的傳道、牧者、宣教士,更在油塘區開拓了新的會堂。感謝上帝親自作成祂的工,亦感恩有一群守護著教會的弟兄姊妹、婦女、執事、過去和現在的教牧同工。願教會在地上繼續發光發熱。

感謝以往我曾服侍、工作的地方。在青少年中心作文職工作時,一群帶著使命的社工同事,散發著熱誠的光芒,令我嚮往成為其一份子。成為社工後,待在男童院工作的一年,叫我見到家庭和諧的重要。進入家庭服務的10多年,就更近距離地看見,社區內個人及家庭的種種需要。輔導別人的同時,亦在提醒自己,要好好守護自己及家人,不要被世界的名與利、情與慾的價值觀所蒙蔽。10多年共事的同儕,是我所珍重的朋友,縱然社會在變,但願我們各人對他者的關愛,仍能如昔日般的單純。

曾經在小島教會服侍,自然環境已足以叫人與創造主走近。而教會的歷史感,更教人嚮往昔日宣教士的豪情,他們不畏艱苦,遠道而來,建立教會。盼望天國的拓展,能透過教會繼續承傳下去。

感謝學院的老師。社工的訓練,叫我對人及社會的更新改進,仍然抱有希望,相信人本質上有著種種的可能性,有待提升及發揮;而神學的訓練,教我得知人的複雜性,人處身在罪惡的世界,若沒有上帝的愛與救贖,人怎能脫離枷鎖?主耶穌曾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約十10)祂更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6)只是「各人偏行己路」(賽五十三6)!盼望在黑暗的日子,人能朝向光明走。

感謝我的太太、女兒。有人問:「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箴三十一10)我卻能自豪地說:「我得著了。」恩言是我所疼,安言是我所愛!兩個小寶貝不經覺下已長大成人。她們令這個家充滿喜樂和溫暖!當友人關心地問:「何處是你家?」我可以自信的回答:「有家人的地方,就是我家。」

感謝與我相遇的新知、舊友。每一個您,也在塑造今日及將來的我。有來自香港、德國、長洲、台灣、英國,黃皮膚、黑眼睛的同鄉人,更有來自其他民族、其他宗教的異鄉客,但願我們的相遇,同時可以遇上我們的主。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亦是我所感謝的。在這急速又忙碌的生活裡,您願意停下來,看一個陌生人的獨白,已是十分難得。當我們仍然穿得暖、吃得飽、有家可歸、有人相伴……這已經是一個幸福的人。[2] 願您也能心存感謝地過每一天!


[1] 10月初收到家人、朋友的留言祝賀,才想到這已是在英國的第三個生日。其實,在過去六年也不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慶生,雖感到人生的漂泊,但卻仍是感恩不盡。

[2] 〈貧富懸殊將引發「全球分裂」: 全球五大首富身家2020年至今暴漲一倍 50億人口卻陷入貧窮〉,樂施會,2024年1月15日,網站:

https://www.oxfam.org.hk/tc/news-and-publication/davos-2024(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0月15日)。

日本自主研發的子彈火車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10/10/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最近筆者到日本公幹,我順道參觀了位於名古屋的SCM磁浮列車和鐵路博物館,在日本的旅程中,我不禁對日本人的創新和建設精神由衷佩服。

鐵路博物館令我大開眼界。1948年,亦即是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的第三年,日本已經發展出全世界最快的蒸氣火車,其時速高達128公里。

但日本人並不滿足於傳統鐵路,而是繼續研發更加先進的子彈火車,這就是新幹線工程。新幹線的發展始於1950年代,當時日本的人口與經濟高速增長,導致交通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東京與大阪之間的交通,於是日本政府決定建設高速鐵路。這項計劃初期遇到不少困難,包括財政壓力、技術挑戰、反對聲浪,許多人質疑高昂的建設成本和技術可行性。

明光社

然而,技術團隊成功克服這些困難,研發出高速度、高穩定性的列車。1964年,東海道新幹線正式通車,連接東京與大阪,成為全球首條高速鐵路,時速達到210公里,這條鐵路將東京與大阪之間的七小時車程減至四小時。這一成就不僅推動了日本的經濟發展,還成為世界高速鐵路技術的典範。

明光社

後來,日本繼續擴展新幹線網絡,技術持續升級,逐步解決了地形複雜、資源有限等挑戰,現在東京與大阪之間的車程只需要兩小時半。日本一直保持高鐵技術的前沿地位,目前正在開發的超導磁浮(SCMaglev)系統可快至每小時 500公里。

明光社

日本的高速列車是名副其實的自主研發。1869 年美國完成了第一條橫貫東西大陸的鐵路,在當時這是一項創舉,然而,此後美國的鐵路發展卻十分緩慢,直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的高速鐵路。日本比歐洲國家更早開發和實施高鐵,東海道新幹線通車之後,意大利效仿日本,推出了 Direttissima 系列,法國、德國、西班牙隨後亦開發了自己的高鐵系統。雖然德國早期進行過高鐵實驗,包括1903年在實驗中,研發的火車達到了每小時超過 200公里的速度,但這些實驗性火車並未投入常規服務。意大利於 1936 年推出了車組 ETR 200,設計時速為每小時 200公里,但通常在服務中的運行速度為每小時160 公里。

除了速度之外,安全也是新幹線的亮點,統計數字指出,乘搭飛機比乘搭汽車更加安全,其實,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是日本的子彈火車。自1964年以來,新幹線已經運送了超過 100 億名乘客,但從來沒有出現重大的列車事故,相較之下,其他一些高鐵系統卻曾發生過致命事故,例如2011年中國高鐵事故造成40人死亡,而2013年西班牙脫軌事故則造成79人死亡(編者按:曾經有個別乘客在山陽山形新幹線被列車撞死)。

新幹線採用先進的技術和嚴格的安全措施,火車經過的斜坡都鋪上了加固的混凝土,在冬天時自動淋水系統會防止火車結冰,在路軌上還有架空避雷針,而平時鐵路維修工人會一絲不苟地檢查和修正火車與路軌。萬一發生地震,新幹線配備的TERRA-S 系統能夠感應到第一股震波,從而將火車減速和停駛,即使在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新幹線並沒有發生任何傷亡事故。

參觀完鐵路博物館之後,我乘坐由名古屋到金澤的新幹線,兩者的距離大約是300公里, 車票上列明的開車時間是3時48分,抵埗時間是6時25分,中間需要在敦賀轉車。相信讀者已經猜到在下邊我要說甚麼,列車真的是準時在3時48分 開動,在敦賀,轉車時間只有10分鐘,最後我真的在6時25分到達金澤火車站。日本人的精密度真的令人讚嘆,不過,若果在其他地方我要追求這種效率的話,便會惹來很多麻煩和抗議。

除了鐵路博物館外,我也參觀了其他的博物館和名勝古蹟,日本的不少古蹟和其他設施在二次大戰美軍轟炸下化為灰燼,然而,所有博物館的展覽都沒有流露出半點對美國的仇恨,相反,展覽的主題是集中在怎樣重建。試想像,如果1945年日本人延續神風特攻隊的精神,對佔領的美軍進行游擊戰、恐怖攻擊、人肉炸彈,恐怕今天我在日本不會乘坐子彈火車,而是具有防彈功能的裝甲車! 

無國界的僕人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曾是法國圖盧茲城的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他將與師母前赴英國繼續宣教工作。
02/10/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最近有兩個意念頻頻出現:逍遙和無國界。提早七年退休的歲月,時間過得很快,至今已經九年多,雖然現在已經年屆真正的退休年齡了,也不想令這些時間變成人稱的「垃圾時間」。但是我不勉強必須要做甚麼,去哪裡,要做多久……我只是被動地接受安排,有時候會因為情況有點困擾,但爭取不來,就罷了。想要的,是逍遙吧!

回港四個月,首先處理身體健康問題,經過多項目的覆診後,知道大概情況穩定,衰退難免,新病症是睡眠窒息症,它對走動和工作無大礙,於是繼續考慮及等候決定以甚麼方式生活,是宣教還是退隱。按向來有的歐洲華人宣教異象,尤其對法國的「偏心」,又有一兩個法國華人教會的邀請,但又沒有把握申請居留,於是按個別教會的提議,先取得BNO visa落腳英國,其後再申請去法國服侍。於是回港後第二個月就打算賣房子,準備移民英國。經過兩個月的禱告等候,終於找到買家,開始執拾家當及交樓的工作,並於10月初出發去英國。

按這樣子的情況,可能我是既可在英國逗留和事奉,也可在歐陸地區服侍華人,並且可以抽一些時間回香港,除了要考慮體力能否應付外,我發現竟可以變成沒有國界限制的事奉,真的是作天國的僕人(太二十五)。殘留的軀殼,不配獻主,但也不想鏽壞,雖是碎渣兒,也不要浪費(可七24-30)。青春健康活力已逝,主既沒有吹滅將殘的燈火,就以逍遙自在方式享受當下的事奉和生活。這是我最近體會到的一種「死不如生」的生命意義。生命是主給我們的禮物,但若主接我回去,也是一份禮物。因為主看是好的,就會給我。賣房子及執拾東西期間,體會上帝給我那麼多恩典,既滿懷感恩,但也不能留戀,拍下照片後,就放手,走人生路,要學捨下,才能走得好。沒有國界,沒有包袱,這也是逍遙呀!

成功人生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移居台灣,現於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現為自由傳道,丈夫為台灣人。
26/09/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台灣

之前「AI教父」黃仁勳回台,到不同的地方去演講、訪問和參觀很多時台灣的傳媒都日夜貼身追蹤報道,務求讓這「成功的台灣人」彰顯他的光芒和成就。因此,在黃仁勳來台灣的一個多星期,每天的新聞幾乎都是關於他的,不是去夜市、吃晚餐、就是去大學演講、他的電視訪問,比總統還要熱爆。總而言之,無論是街頭巷尾、地鐵公交車,都有他新聞的身影,包括穿甚麼衣服、家裡有甚麼人等。原本對他不太熟識的筆者,在認識台灣人這事上,又認識多了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現代的社會一直受到資本主義和物質主義的影響,我們身邊的人事物總是要我們追求成功卓越,追求耀眼的個人光芒,追求無論是事業或人生都是站在不敗之地,講求的是正向主意,這是世界的遊戲規則,我們好像一生都為了追求這些而努力不懈。但我們卻往往忽略了人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包括我們生而為人的軟弱和脆弱的特質,疲累的限制等,這些都是世界拒絕的軟弱。我們的世界總是拒絕我們脆弱,因為當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被攻擊,怎麼你會這麼弱?當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被藐視,怎麼你會不夠強?當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被羞辱,怎麼你會這麼丟臉、這麼沒用?因為這樣的遊戲規則,對立、攻擊、批評、羞辱就會在我們的周圍出現,靠近我們脆弱的心靈。我們的心受傷了,會痛、會敏感、會有情緒的起伏,我們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接納、親近、同理和包容。這樣的社會令我們失去了天父創造人時給予人的愛和神所看為的好。

筆者覺得無疑黃仁勳的確是一名成功人士,媒體的報道往往是一面倒的報道他的豐功偉績,甚至連基督教機構、媒體都會報道他的人生,美化他的成功人生,並且以此來提醒信徒應該有的行為,然而,他卻不是一位基督徒。筆者覺得台灣的教會和基督教的媒體是否需要美化或引用他來作為一個信仰的追求點呢?我們所信的耶穌基督祂本身的教導是怎樣的呢?基督徒應該追求的信仰生命又是怎樣的呢?基督徒的價值觀是否與世界的不一樣呢?

聖經論到我們的主祂並非一名「成功人士」,他是被世人嫌棄、羞辱、出賣、受盡痛苦、被釘十字架的主。我們的主是一位怎樣的神——祂是自甘卑微的上帝,並且透過切實的行動,道成肉身、走到人群中,容讓自己親身經歷受傷痛苦的主。我們的主飽受人與人的疏離、甚至被世人隔絕、孤單無助,在釘十字架時經歷了門徒四散。這樣的救主在世人眼中是失敗的、是脆弱的、是丟臉的、是被藐視的。祂面對的是對立、攻擊、批評、羞辱。其實我們的主反而是用「愛和饒恕的生命見證」來彰顯祂的人生,十字架的核心是神對軟弱、無助的人的愛和饒恕,當我們死在過犯中時,主耶穌的犧牲就是用生命的見證贏了世界,所以,能夠勝過世界和成功人生的,是看見自己生命的軟弱,並與那位帶著愛與饒恕的救贖主相遇。

聖經在哥林多前書一章26至29節這樣寫到:「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上帝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上帝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神看我們的成功並非世人所看的成功,耶穌向我們表明一件事:沒有人是祂不能用的、沒有人是祂不能救的,沒有人是祂不願意給機會的。祂的唯一條件是,人願意「悔改歸信」。只要願意,耶穌都願意陪伴到底,因為福音的大能不是從萬人中找出優秀人才來使用,而是顛覆改變人的生命,成為合用的器皿。

社區花園──梗有一間喺左近!?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9/09/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我和家人有一位朋友把整個後園改建為農田,當中除了種植各種蔬菜瓜果和香草外,還築了一個小魚池,養了幾尾魚。農產品可以給魚兒提供食物,養魚的水可以灌溉農田;魚泥(Fish Sludge)可以作肥田料。每天除了享受耕種和收成樂趣之餘,還可觀賞田園風光和享池魚之樂;拼湊成一幅「業餘版」魚菜共生的完美圖畫。


年幼時居住的大廈單位面積不大,但亦有養幾條小魚和有「外置花槽」可以種植盆栽。每次換魚缸水的時候,媽媽總會把魚缸污水去灌溉盆栽植物,這是一幅「童年版」魚菜共生的完美圖畫。


年幼時有機會跟著媽媽去元朗探朋友,村民都有自己的魚塘。魚塘裡有「直落式」廁所,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魚兒來等待覓食機會。印象中魚塘旁邊還有種植甚麼浮萍和瓜菜之類,還有蠔田之類等等。這是一幅「古老版」魚菜共生的完美圖畫。


據悉,採用綜合水產養殖(Integrated Aquaculture-Agriculture,IAA)策略,不僅能以持續的方式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它還有助降低魚或菜本身的脆弱性,以及提高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1] 亦有研究顯示水產食品和蔬菜的特定組合,可以同時提高營養和經濟生產力,例如把魚和蝦與蔬菜、水果和大米結合的IAA系統,能生產最高的能量、蛋白質、鐵、鋅和維生素A。[2]


綜合水產養殖潛藏著減低排放溫室氣體的機會, 因它使用有限的飼料和營養以及最少的電力消耗。這意味著IAA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微不足道。此外,在畜牧魚類IAA系統中,如:雞等等牲畜的糞便被轉化為魚類的營養素;亦避免了因為要分解牲畜的糞便而排放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同時,IAA會減少對肥料和動物飼料的需求,間接減低生產相關肥料飼料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都是IAA對減緩溫室效應的貢獻。[3]


誠然,不是人人都會有自己的農田去發揮各種版本魚菜共生的「夢想」,但也可以參與鄰近的社區花園計劃(Community Garden Program)。以德州首府奧斯汀為例,就有這樣一個社區花園計劃,目的是幫助團體建設新的花園,並通過施贈、義工協助和提供責任保險等以支援社區花園的發展。社區花園是長期的管理項目,讓人聚集在一起照顧耕地。它們包括具有獨立地塊的花園、食物森林、社區果園、教學花園和公共料理的花園。[4]


在奧斯汀就有一個社區花園聯盟,把大約50個不同參與形式的社區花園結連起來;有興趣耕種的人士可以在社區花園裡當義工(土產可以與義工們分享,也可以捐贈給奧斯汀的飢餓救濟組織)[5]、於春季或秋季租地耕作 (按花圃尺寸計算,由15至30美元不等)。[6] 聯盟裡當然也少不了專為50歲以上人士而設的社區花園。[7] 此外,也有學校設立社區花園作校內教學用途和課餘活動。[8] 可謂梗有一間社區花園喺左近!


在德州很多城市都有社區花園的設立,這也讓我們想到在香港時所居住的大廈,管理處在平台花園開設了幾塊田,有興趣種植的業戶可以申請,中籤者可以免費耕種一季(三個月),管理處會免費提供種子,並安排花王在每季開始耕作時教授種植技巧。我們也嘗試過種菜心,每次陪小女兒到平台花園踏單車時就順便淋淋水,或帶備洗米後的水來替菜心施肥。不知道這可否算作「石屎森林版」魚菜共生的完美圖畫?


有研究顯示,有參與種植活動的150位41歲以上的人士,比150位沒有參與種植活動的同齡人士來說,每天多吃大約2克纖維(纖維攝入量增加 了7%),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更大程度地減少,並且每天多做大約6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每週約 40 分鐘)。這都是有助健康,例如降低患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9] 此外,有研究顯示,種植活動有助減輕焦慮、抑鬱和壓力,增強自尊心和提高幸福感及生活滿意度,整體有助精神健康。[10]


種植的確是一種非常治癒的活動。在執筆期間,我們想到如果香港的各大私營或公共屋苑和學校等都按能力在部份空間增建社區花園,鼓勵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大眾能按個人時間或興趣作出不同規模的種植活動,對個人健康、陶冶性情、紓緩情緒等有積極作用,也可增加優質和高營養的糧食來源,以減輕持續高企的糧食價格通漲,此外更可以讓人們學體會珍惜食物之重要性。


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全球農產品價格在飛漲。然而,真正的成本分配並不均勻,低收入和發展中國家的成本受到的打擊最大,受害最深。隨著通貨膨脹、供應鏈中斷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給全球糧食系統機制帶來壓力,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須加緊保護全球1.93億無糧食保障的人口(food in-secure people)。氣候變化威脅著整個糧食生產。農產品的生產和交易規模很大,但生產只集中在關鍵地區。生長季節關鍵時期的極端天氣會造成深遠的破壞,氣候變化增加了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還沒有看到過如此程度的危機。氣候變化威脅著全球糧食生產,導致糧食價格上漲,低收入和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受到的打擊最大。[11]


德州南部今年7月初就提早經歷颶風貝羅(Hurricane Beryl)的吹襲, 一般迅速增強大型颶風要到夏季尾和初秋時才會形成,此時熱帶大西洋的水溫達到頂峰,颶風活動也達到頂峰。可是,今年的美國國慶日很多人就急忙為颶風威脅作準備。貝羅獲得了多個令人震驚的最高級稱號──這是大西洋颶風季節有記錄以來最強大的颶風,也是最早在形成時迅速增強的風暴;且它在不到兩天內從一個相對弱的熱帶低氣壓發展成為一個大型颶風,使加勒比海沿岸國家的居民爭先恐後地撤離或尋找合適的避難所。科學家說,氣候變化對貝羅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和明顯的作用。一年多來,熱帶大西洋的水溫一直處於破紀錄的範圍,這意味著有很多額外的熱量可用於助長風暴。這是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正在推動海洋溫度愈來愈高,而夏季初異常炎熱的海水使危險的風暴更有可能繼續出現。2024 年將會是有史以來預報颶風最多的一年,原因來自那破紀錄的海洋溫度。[12]


我們一班喜愛在後園耕作的業餘農夫眼看收獲土產一年艱難過一年,深深體會氣候的確在變化──風暴大旱不規則、春耕秋作不定時,春雨秋雨不效力……


8月下旬黃昏時份,我們去了一趟遠足(也是第一次在盛夏時到那裡遊玩)。結果這次舊地重遊給我們嚇了一跳,以往的游水池(水深可供跳水)、小瀑布、溪澗、游泳人士和水洩不通的車輛都完全不見蹤影,眼前只見極其乾涸的溪床!我們一家包括小狗在內,惟有拿著準備給小狗游泳的救生衣失望地離開。心裡疑惑究竟要多酷熱、要多大旱才可以把池水溪水「燒」乾?大自然和人類還可熬過多少個如火燒般的漫長夏日?














由排遊情緒說到文化衝突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12/09/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夏威夷的觀光公害

一年前筆者舉家搬遷到夏威夷,本來太太和我打算保留著加州的駕駛執照,但最近我們決定申請夏威夷的證件,原因之一是為了方便旅遊。夏威夷瓦胡島有許多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其中一個是恐龍灣(Hanauma Bay),那淺水的海灣遍佈珊瑚礁和熱帶魚,很久以前太太和我曾經瀏覽此地,至今仍然印象深刻。遷徙到瓦胡島之後,我們一直想重遊舊地,但由於觀光人數過多,現在州政府實施了人流管制,每天只容許一千四百名訪客進入海灣,外地遊客需要在網上預約,然而,當網站開始接受預約的時候,只需要幾分鐘,所有位置都會被掃清光。但當地人卻不受限制,只要持有夏威夷駕駛執照或者身份證,便可以長驅直入,這是我們申請成為正式當地居民的原因之一。

但這只是第一關,擺在面前還有其他挑戰。恐龍灣在清晨六點四十五分開閘,根據蒐集得來的資料,停車場往往在七時三十之前已經爆滿,為了避免向隅,我們在六點左右已在門口守候,如你所料,來到時已經有一列車隊在我們面前。

州政府的限制措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爆發之前,恐龍灣平均每天接待遊客三千人次,高峰日更高達一萬人次。不消說,如此繁忙的人潮會對珊瑚礁造成了破壞,據估計,每天約有412磅防曬乳流入恐龍灣,這些化學物質會傷害珊瑚礁。

根據 2022 年的一項調查,約三分之二夏威夷居民認為他們的「島嶼是為了遊客而運營,犧牲了當地人的利益」。一位 Reddit 用戶表示:夏威夷原住民,特別是摩洛凱島(Molokai)的居民,希望政府將土地歸還予他們,而不是去發展旅遊業。

「排遊情緒」 蔓延至全世界

這觀光公害和「排遊情緒」的情況並不只是局限於夏威夷,美國許多國家公園亦面臨著人滿為患,去年參觀國家公園的人次為3.255億,比2022年增加了一千三百萬人次,加州約書亞樹國家公園是重災區,遊客對該公園造成的破壞,需要幾個世紀才能修復。

再說遠一點,意大利威尼斯的人口只有五萬五千人,但每年卻接待二千萬名遊客,不消說,這小城市已經不勝負荷,現在威尼斯開始向一日遊遊客收取入場費,在全盛時期威尼斯人口有十二萬,由於許多當地人無法忍受遊客的滋擾,故此逐漸外遷。這種不歡迎遊客的態度在全球各地都在發生,瑞士一座小鎮對遊客已經不勝其煩,宣佈要效法威尼斯收取入場費, 印尼峇里島由二月起亦對外國遊客徵收旅遊入境稅。在西班牙馬略卡島和巴塞隆納,當地人都舉行了針對過度旅遊的抗議活動,巴塞隆納街上甚至出現塗鴉,要求遊客回家。五月,一座可以觀望到富士山的日本小鎮豎起了視線阻擋屏障,因為太多旅遊巴停在那裡,讓遊客下車拍照,擠擁的車輛和人群對當地人造成了不便。

雖然旅遊業會帶起當地經濟,但同時推高貨品與服務的價格,沒有直接受惠於旅遊業的升斗市民當然會叫苦連天。此外,過多遊客會造成環境污染、交通擠塞。另一個問題是文化衝突,例如有些遊客會趾高氣揚、大聲說話和叫囂、不尊重當地文化,有些遊客甚至乎在不適當的地方大小便。總括來說,遊客受到排斥,是因為我們干擾了當地人原本的生活方式。直到目前為止,筆者所接觸到關於觀光公害的評論都是傾向於同情當地人,這包括筆者在內。我完全明白當地人的感受,筆者十分喜歡旅遊,我知道這是甚麼一回事,因為我就是「加害人」之一,例如根據保護野生動物條例,遊客應該跟野生動物保持一大段距離,但筆者太喜歡攝影,有很多次我忍不住在近距離拍攝野生動物,結果招致一些人責罵我,在他們眼中,我就是一名「醜陋的遊客」。

歐美社會的移民潮導致文化衝突

有趣的是,在討論當地人和外來移民的文化衝突時,不少人卻站在外來移民的一邊,譴責當地人是種族主義者、排外主義者、白人至上主義者……眾所周知,近年來歐美國家都受到大量移民問題的困擾,中南美洲的無證客如潮水般衝過美墨邊境,這已經成為了民主黨在今年總統選舉中的致命傷,最近共和黨領導的十六個州提出訴訟,要求停止一項聯邦計劃,這計劃旨在向美國公民的無證配偶提供合法移民身份。

歐洲國家則接收了大量來自非洲和中東的難民或者移民,例如由1970年至今,法國已經接納了大約二百萬名來自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的移民。而德國由2015年至今,則接收了大約一百萬名敘利亞難民。請恕我再一次政治不正確,這些難民和移民對當地人在教育、醫療、財政支出、生活方式上都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比起遊客更為深遠,首先,遊客只是短期過客,但難民和移民卻是長期居留;還有,相對來說,遊客的影響尚算是芝麻綠豆的小事,例如大聲喧嘩或者破壞環境,但後者卻構成了治安問題,甚至牽涉到恐怖主義襲擊,例如最近德國警方拘捕了一名敘利亞籍疑犯,他涉嫌在索林根市(Solingan)建城六百五十週年慶祝活動上持刀攻擊多名途人,被捕後,他承認自己認同伊斯蘭國的信念。

任何事情都會由量變到質變,當遊客只是小貓三、四隻的時候,這不會構成觀光公害或者「排遊情緒」,相反,人們會表現出好客之道;同樣道理,從前難民或者無證客的數目還未至失控的時候,人們會大愛包容。然而,當數量越過了臨界點之後,人們的耐心就會耗盡。在面對觀光公害的問題時,人們會設身處地去為當地人著想,會認同有關當局的限制措施,會要求遊客自律和尊重他人;那麼,在面對當地居民和外來移民的衝突時,我們又可曾想過當地人也有合理的憂慮呢?

讓負傷者得醫治——因參與短宣寫成的生命故事

蘇恒泰 | 2016年開始研究移民的可行性,2018年付諸行動舉家移民新西蘭,2020年完成兩年的移民監。育有三名女兒(其中一名在新西蘭出生),現於奧克蘭華人長老會聚會,並在大學生粵語團契擔任導師。
04/09/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新西蘭

今年聖誕假期間,我將與家人一同前往距離奧克蘭約五小時車程、人口不到60,000的Napier進行短期宣教工作。我們主要會與當地教會合作,進行一系列活動,如探訪老人院、街頭報佳音、音樂佈道、聖誕攤位聯誼和聚餐等,藉由這些聖誕節的活動,與當地居民分享福音。

因為負責人要求每位參與者都要提交生命見證,這讓我有機會靜下來回顧上帝在我生命中的作為。既然見證需要與不同的人分享,我也希望藉此機會與你分享我的故事,希望我的經歷能激勵你都回顧一下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作為。

出生於小康家庭,父親在我幼年時在香港和內地經營工廠,生意遍及東南亞。然而,工作可能給了他很大的滿足感和存在感,因此在我年幼時,他很少回家。又可能工作帶給他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因此他自視甚高,認為自己搵錢養家功勞最大,覺得家人全都是未見過世面的家庭主婦或小朋友,從不會聆聽家人意見和理解我們的感受。而母親可能不太適應獨自照顧一個牙尖嘴利的女兒,一對活躍好動的雙胞胎和一個不解溫柔的丈夫,所以她的脾氣異常暴躁。童年時期,除了受到母親的打罵(最嚴重的一次是用菜刀刀背敲砍我的頭)和看著父親每次回家都被母親歇斯底里地喪罵外,其實我沒有太多的記憶……

也許我和哥哥實在太活躍好動,所以母親實在不想讓我們留在家裡太久。自從升上中學後,母親開始給我零用錢,讓我放學後出去走走,晚上才回家。可惜零用錢實在不夠,我和大哥週末也只能「冒著生命危險」留在家中。感謝主,上帝當時應該不太想這麼快就接我和哥哥「回家」,祂真有方法,竟然先帶我家姐回教會,之後她問母親可否帶我和哥哥參加初中生團契。坦白說,我當時對返教會興趣不大,但母親實在太想我「信耶穌」,所以重金加我零用錢200元,條件是週末跟家姐返教會,結果一返就返了30年。

起初返教會,只抱著玩玩的態度,對信仰沒有認真的追求。加上成長背景,我其實不太會、也不太敢表達自己。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當年團契導師對我的關心,甚至比父母對我更甚。由於「不好意思」,我在「不太好意思」的情況下答應決志信主。自此,我在教會有很多機會事奉,也慢慢在教會建立起自己的圈子。

然而,信主後我其實沒有祈禱、讀經和靈修的習慣。直至中六,在學校和教會有更加多的事奉機會,但自覺信仰基礎不足,一天晚上,我首次在家禱告,內容大致是求主讓我有動力靈修,由於不知從何入手,如上帝應允禱告,就請祂指示我如何做。禱告後,我便隨手打開聖經,看看有何啟示。不夠一分鐘,家姐突然走入我房間,說剛才見到我在禱告,便給了我一本靈修書,還留下一句:「只係祈禱是不夠的,還要多靈修」,之後她就離開了。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好邪!」但從那時起,我知道信仰不單只是一門學科,更重要的是一份看不到但能感受到的關係。隨後一年,我決定接受洗禮加入教會。

童年經歷其實令我不太懂得跟人建立關係,甚至感情。我明白人的情感與過去的記憶息息相關,特別是看待記憶的方式,決定了我的感受。如果想透過遺忘來免除傷痛,假裝甚麼事都沒有發生過,其實傷痛是不會消失的,反而會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候多砍你一刀。

信仰讓我明白惟有面對自己的傷痛,才有機會得到醫治。上帝或許知道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會學習到,而理智遠大於情感的我要單單在聖經找出路也不太容易,感恩的是在中學時期在教會遇上我太太,她正好是我的對立面,家庭成長健康,重視感情,懂得體諒他人,有同理心。她讓我嘗試學習和享受愛與被愛(這二十多年辛苦她了!)。

之後三姊弟各自組織家庭,父母由於關係太差,實無法一起居住,所以哥哥結婚後,爸媽選擇分居,之後亦甚少聯絡。及至2018年中,我們三姊弟分別移居海外,剩下父母在港生活。同年11月,媽媽突然身體不適,情急下打電話給爸爸,他當時立即趕去見她。見面後,爸爸發覺媽媽的情況比想像中差,即時送她入院,又向我們報告。我們三姊弟亦分別趕返香港探望媽媽,而爸爸每天都在病床邊照顧她。

當媽媽躺在病床時,昔日在香港牧養我的牧者前來探望,為她祝福和祈禱,亦向她講福音。感謝主,她清晰回應,亦在爸爸見證下接受水禮(當年一手推我入教會的「始作俑者」終於步我後塵)。之後媽媽情況稍為好轉,能跟我們簡單溝通,有講有笑。留港短短20日,之前應該從未想過跟父母一起相處原來可以這樣平靜。

可惜順風從來都不常作伴,三姊弟離開不足一星期後,媽媽病情急轉直下。幸爸爸一直在旁陪伴。沒想過她跟爸爸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多謝你!」相信這三個字足以令他們一生不再有任何遺憾和餘恨。

之後一日,媽媽情況再轉差,醫院打來著家人馬上趕去醫院見最後一面。我們即時通知爸爸和教會牧師。可惜,爸爸趕到前媽媽已經返回天家,但雙眼不能閉上(即老人家最忌諱的死唔眼閉)。當時,爸爸多次嘗試把媽媽雙眼閉上但未能成功。不久,牧師到達醫院,給媽媽祝福祈禱,之後著爸爸在媽媽耳邊多說一句話。爸爸照做,大意是「放心,你三個仔女過得好好,我都會過得好好,你安心離開啦!」說罷,媽媽馬上合上雙眼。

或許場面實在太震撼,爸爸多次嘗試亦未能成功,在人不能,但在神凡事都能。爸爸隨即要求牧師給他上學道班,他亦於同年聖誕節領洗加入教會。無想過,一個一直自以為聰明,心腸剛硬的人原來最終都會信主。受洗至今差不多六年,感恩即使獨個兒留在香港,他都有恆常參與教會聚會。

信主多年,人生稱不上順風順水,更時有低潮,但與神建立關係以後,這份關係更讓我重新學習與人建立關係,走出昔日關係所帶來的傷痛,更重要是修復曾經傷痛過的關係。

驀然回首,發現恩典滿滿;感恩在生命中遇見祢!

衣食住行(二)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27/08/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時隔一年八個月,在<衣食住行>一文中提及剛移居到英國的香港人,要找合適租住的房子並不容易。當時,與我們接洽的業主(代理人),竟然主動提出給我們按月繳付租金,對我們(或不少香港人)聽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有朋友更說,是神蹟般的發生。

早兩個月,跟女兒們閒話家常,說說我們整家過去十多年的旅程(客旅)。搬家超過十次......說到自恩言出生到現在,也未曾在同一個住所,居住超過三年。隨後,我們在想,居於現址,可會打破「紀錄」?

我們現在的居所,租約期是八月十一日。業主(代理人)在八月六日才通知我們,提出加租₤150。我們隨即到網絡上找房子。第二天(八月七日)下午一點,太太約了那代理人直接對話,他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年青人,來自印度的第二代。太太與他的交談中,不只是討論租約的安排,更是分享生命。年青人在這裡成長,竟然是在安言之前就讀的中學畢業,他對外來人在本地生活有身同感受。經過討論交流後,他個人決定將加幅減至₤60(與上次續約的加幅一樣)。

峰迴路轉的故事才叫人讀得有趣味,但真實的生活卻是另一種味道!

翌日八月八日早上,代理人突然相約見面,我內心隠隱覺得不對勁。昨天已決定續租的安排,為何再次見面?他表示:「公司其他的負責人說,要按市場需求的情況,租金必須上調至₤1750…….」

「反覆無常」、「出爾反爾」、「缺乏誠信」、「貪圖利益」……或許,還有更差的形容詞。我們跟首次簽租約時一樣,並沒有所謂的「據理力爭」。只嘗試去明白這年青人的處境及心態。他要推翻自己昨天剛剛所作的承諾,並選擇當面跟我們對話,不是以文字留言交待,這已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堅持良善,與他者保持友好關係,是我們神兒女所堅守的態度。而且,事情並不是這年青人能夠改變的,指責或難為他又有何用?房子總會找得到的,但與人的關係,破壞了就難以尋回或修復了。

在他臨離開前,太太好奇地問:「首次的租約,為何你會主動讓我們按月交租呢?這是絕無僅有的事情!」他回答說:「那天你們來看房子,雖然見面時間有限,但我感到你們一家很親和,給我一種可以信任的感覺,因此我也為你們做了一些事。(爭取一下的意思)」這個親和的印象是從而來呢?盼望上帝繼續賜福祂的兒女,有和平的氣息,感染你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

光輝歲月 (Beyond)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22/08/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法國

回港三個月,沉澱了一下,用Beyond已故歌手黃家駒,在南非民權領袖曼德拉先後入獄27年後,為表敬佩而為他寫的《光輝歲月》這歌之歌詞中的一句「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以表達一些感受和迴響。

人生經歷了超過半世紀的征戰,與窮困、考試、工作、疾病、人際、體衰、感情各方面的搏鬥,身心靈的創傷就像一艘退役的輪船,船身滿佈撞擊過的痕跡,殘留的軀殼,反映了過往經歷大小規模長或短期,都是慘烈苦痛的歲月!是累了,也是怕了。能靜止下來,像主一樣,欣賞一花一草一木一鳥一孩一髮,在那裡體會它們如所羅門的衣裳,如何無憂無慮,也體會到小子的純真,以至其頭髮也獲得保護。為他們或長或短的光輝歲月感恩。又能放眼人世間,看到無牧人的羊,聽其傷病呻吟,便為他們祝福,給微笑鼓勵。我想這也是宣教(可六34)!

自提早退休至今已九年,想在一些心繫的堂會撒下宣教種子,希望有多些為宣教而存在的教會,多些人過宣教人生。希望透過響應金齡宣教,使宣教工場多些另類人手,發揮另類力量,使在退休生活裡也可享受光輝歲月。無有目共睹的效果,只有天父才知道的結果,求主堅立所作的。

返港後身體檢查已知道自己有睡眠窒息症,加上本來有的肝病和冠心病,更覺得時不我與,要珍惜一切。有多少年輕人明白餘生不多的人的心情,懂得理解我們的焦慮?但請為我神學畢業至今剛40年,從在香港的大澳開始,工作一年就患肝病至今,仍有生命和機會事奉感謝主。

現在我仍然感受到餘生的重點:既然生命長短在神手中,我就不應任性地做我喜歡做的,或做我能做的,我仍想聽神的差遣,做衪要我做的。我很有興趣看神如何繼續給我帶領,叫我體會些奇妙驚喜的東西,也給你分享,讓你同得這體會。我仍想像過去般,可以落場參與宣教,但也享受做觀眾去體會神宣教。目前暫定的方式是既休息也宣教:即宣教中享安息,安息中做宣教。宣教重點不是做了甚麼,是在乎心繫宣教。宣教常享不多的光輝,但必是反映上主光輝的機會。

「黑金」比黃金更貴?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4/08/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隔壁鄰居今年春天在後園新築了一塊田以體驗農夫樂趣,新田上種植了蘿蔔和青瓜等等。他們還開始飼養母雞,加上本來已有的兩隻狗,就恍如小型農場一樣。每天狗在叫、雞在鳴、鳥在唱、孩子們在彈簧網床上跳;還有耕作的人不斷收割土產和雞蛋。雞、狗和鳥忙於施肥,鳥和雞則忙於吃蟲……是否離“From Farm To Table”天天享用田產的夢想不遠了? 


被喻為「黑金」的好土壤將很快耗盡?!


美國中西部──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農業區之一,估計有超過570億公噸的土壤被侵蝕。美國農業部目前提出的可持續性標準是:中西部的表土每年只能承受1毫米的土壤侵蝕;可是有研究顯示農田平均每年損失2毫米的土壤,這樣的迅速惡化威脅著未來的農業生產和寶貴的棲息地。[1] 此外,歐洲也面對同樣泥土危機,在歐盟裡有62%的土壤不健康;24%的土壤經歷了一個退化過程,16%的土壤經歷了兩個退化過程,10%的土壤經歷了三個退化過程,5%的土壤經歷了四退化過程。[2]


土壤除了用於農業生產外,它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濾水器,也是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一多樣性生物的棲息地,用以維持生態平衡。土壤更可減緩氣候變化;土壤裡的細菌也對醫療上有研發抗生素的貢獻。根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到2050年,土壤退化的影響可能使全球糧食、生態系統和收入損失達23兆美元。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續的農業實踐、過度放牧、森林砍伐和土地使用不當,而氣候變化也使這種情況惡化。土壤是有限的自然資源,因為土壤退化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得多。事實上,生產2至3厘米的土壤也可能需要長達 1,000 年的時間。[3]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簡稱糧農組織),在全球土壤侵蝕研討會上呼籲採取的五項關鍵行動,要求平民、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採取更大的行動來監測及保護土壤。[4] 雖然土壤侵蝕是會自然發生的,但那些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大大增加和加速了土壤侵蝕,這比自然侵蝕的影響大1,000倍。土壤侵蝕會去除高度肥沃的表土、會降低農業生產力、降低生態系統功能、影響生物多樣性、導致內澇和缺水。在農業中,估計土壤侵蝕會導致農作物產量損失高達50%,危及全球至少32億人的福祉。地球上33%的土壤已經退化,估計到2050年,超過90%的土壤也可能會退化;相當於每五秒鐘就會有一個足球場般大的土壤被侵蝕。由於人類吃的食物中有 95% 來自土壤,因此緩解土壤侵蝕情況乃刻不容緩。[5] 可耕作的土壤持續減少,糧食壓力加上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將會愈來愈大(目前世界人口是76億,估計到2050年將達到98億,2100年將達到112億)。[6]


聯合國呼籲全球土壤伙伴機制(Global Soil Partnership,GSP)的成員國或團體必須加強採取由糧農組織提出的五項關鍵行動來監測和保護土壤。例如通過使用豆類、燕麥、秋葵、高粱、豇豆一類覆蓋農作物(cover crops)、輪作(crop rotation)和農林學(agroforestry)等等做法,來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使土壤更健康。[7]


既然「黑金」是「有限」和「珍貴」,又是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天然資源,我們豈不該好好愛惜和盡力保護它?對於我們這些普羅大眾而言,又可以做些甚麼以減低「黑金」流失的速度?做些甚麼以減慢氣候變化對「黑金」造成的威脅?


糧農組織提出4R(Refusing, Reducing, Reusing and Recycling)給我們參考。[8] 在把用完的東西送往垃圾堆填區之前,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拒絕使用某些物料(如塑膠)、減少使用某些物料、再重用及回收一些物料來保護土壤。


最近我和家人無意中買了一條用膠水樽循環再造的牛仔褲(最初只因它的款式和尺碼才買 )來頂替那條穿了八年,也是我唯一一條的牛仔褲(因它已破損到不能再穿)。原來,膠水樽造的牛仔褲與普通的牛仔褲都是一樣的舒適。只要「不介意」它本來是「無用的」膠水樽,經過心思和特別處理後,誰都會說它「有用」呢!至於那條破爛的舊牛仔褲,可留待下次社區收集破衣時拿出來捐,只要將它打碎就可以成為抹機器油漬的抹布(industrial cleaning wipes)了,這樣也可以善用造物主給人類每樣寶貴的資源。


我們相信只要人人都養成「重想」(rethink)的習慣,在購物或訂餐前重新想一想是否要落單或落多少單,便不致造成浪費,最終也會對守護「黑金」及減緩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搵食」最重要?!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07/08/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為兩餐乜都肯制前世,撞正輸晒心翳滯無謂,求望發達一味靠搵丁,鬼馬雙星綽頭勁。」[1] 一首對生活在70年代的香港人來說,絕不會陌生的經典流行曲,道出當時的社會狀況,為求「搵食」,心願「發達」,似乎是一般人核心的追求目標。「搵食啫,犯法呀?」[2] 出自1999年的一場「棟篤笑」表演,當時名嘴的一句話,竟又成為港人的「口頭禪」。這大概是因為這句話反映出都市人為求生活,只要不觸犯「法律」或走在社會規範的「灰色地帶」之下,便是「可被接受」和「情有可原」。「搵食大過天」畢竟是我們的座右銘。


還記得2003年「沙士」期間,大部份香港人都戴上口罩,要見到別人的「真面目」,幾乎不可能。一聲咳嗽,就足以叫旁人退避三舍。當時,最佳的消閒活動,並不是「雀局」、「卡拉OK」或「泡夜店」,而是三、五知己相約到郊外行山、露營、踏單車。可以得見朋友一面、抖抖氣,已是當時的一大快事。在「沙士」隱退,人又再回歸到各自各的「搵食」日常。2020年的「世紀疫症」,一下子叫世界停頓了。持續兩、三年,同事、同學、親戚、朋友,甚至是家人均被隔開(離)。婚禮慶生不可共歡,病患死別不能相伴(送)。原來,與人連結、維持個人的健康、可以一起面對死亡的陰霾,在一瞬間竟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真的,誰會珍惜唾手可得的東西?或準確一點來說,誰會珍惜那些自以為可以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們以為自己健康無恙,我們以為自己擁有眾多知心好友,我們以為自己與配偶、孩子、父母的關係良好,我們以為自己掌握一切,一直幸福快樂……沒想到,那一切「以為」自己擁有的東西,在大環境的「突變」下,一下子就失去了,叫人無法迴避和偽裝。


過去,在「搵食」的保護罩內,一切的「以為」也被營造成「真實」似的。移居異地,生活形態與節奏跟在大都市截然不同。Work-life balance 是這裡的人向來所持守的,不像我們過去「朝八晚十」的工作時間,或「不夜天」的生活模式。這裡的超市晚上8點關門,星期天更縮短營業時間至下午4時,「工作」明顯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多了閒適的時間,對習慣生活被事情「充塞」著的港人來說,不一定能享受其中:多了時間待在家中,卻不習慣與孩子、配偶相處;閒暇多了,卻發現沒有朋友可約,沒有嗜好、興趣可作;步伐慢下來,才發現竟然對自己如此陌生。


開拓新生活,同樣是開展新的關係。新的關係,不僅是認識新朋友,更是重新認識自己,進深認識自己的配偶、子女。昔日的「忙碌」教人無法凝視自己及對方,更遑論去聆聽、了解自我及家人的需要,在新的環境,要重新調校自己的步伐,融入當地的生活,還是堅持回復過去的作息模式,硬要把「搵食」當成生活的全部?


甚麼是生活的「重要」?或許,就是「……但求夜深,奔波以後,能望見你……但求日出,清早到後,能望見你,那已經很好過……」[3] 悠然閒坐家中,喝一杯咖啡或一口啤酒,可以看到家人一個微笑、滿足的面容,看似平淡的,卻可比甚麼也重要。



[1] 《鬼馬雙星》,由許冠傑作曲、作詞及主唱。lifeisgood181:〈許冠傑-鬼馬雙星 (1974) (lyrics sing along with Jyutping pronouncation)〉,YouTube,2019年8月26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ycJcD38vY(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8月6日)。


[2] 〈搵食啫,犯法呀〉,香港網絡大典,網站:https://evchk.fandom.com/zh/wiki/%E6%90%B5%E9%A3%9F%E5%95%AB%EF%BC%8C%E7%8A%AF%E6%B3%95%E5%91%80(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8月6日)。


[3] 《每天愛你多一些》,由K‧HUWATA作曲,林振強填詞,張學友主唱。World Music:〈張學友 (Jacky Cheung) 每天愛你多一些〉,YouTube,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La2FjdwqI&t=15s(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