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
燭光網絡 22期 (p.8)
在上文裡,我們分別以基督徒,社工及老師的角度,探討如何落實關心社會的行動。然而作為家長的,又應該如何帶領家庭成員關心社會,從家庭的框框中踏出來呢?我們特邀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狄志遠先生撰文,分享他對家長如何「以身作則」的一些體會和意見。
早一些時候,筆者被邀請出席一個義工頒獎典禮。這一次頒獎典禮的特色是參與的義工全部以家庭為單位——即是說,整個家庭,包括家長及子女必需一同參與義工服務。典禮中,有參與的家庭義工分享他們當義工的經驗和領受。他們不約而同都指出,這一個義工計劃給他們十分有意義的體會,在服務當中可以感受到幫忙別人所帶來的喜悅,此外也能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溝通。
心理學家及教育工作者均指出,父母是子女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行為及價值觀對子女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若希望能培養青少年有健康的價值觀,有積極的人生觀,具最大的影響力的家庭及父母實在重要,而父母的言行更可影響其子女的一生。
近年香港政府大力推行公民教育,鼓勵青少年多關心社會,參與社會公益事務。回歸後,特首董建華先生更積極鼓吹青年人多關心祖國事務,要有愛國的情懷。但可惜的是多年以來,青少年的公民意識仍然薄弱,並沒有明顯進步。就筆者觀察,現今青少年對社會漠不關心的態度,比以前更嚴重。甚至有些大學生只會關心自己的學業、前途、以至歌星動態多於社會時事!
明顯地,過去的公民教育並未奏效。筆者相信這與公民教育推行的策略有關。若當局仍然只著重舉辦一些大型推廣活動,祇會叫人「過目就忘」,不能將關心社會的訊息內在化。筆者認為較有效的方法是給予年青人更多體驗的機會,透過親身經歷,使他們有更深刻的領受。
到這裡,一個切實的問題便需要解答:如何推動青少年體會參與社會,關心社會的經歷呢?以筆者所見,有效的方法是由家庭做起。正如先前提及的家庭義工運動,正好說明家長如何透過家庭參與,以身作則,幫助鼓勵青少年參與。其實,政府應多舉辦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參與活動,多鼓勵家長帶同兒女參加,這樣既可幫助子女學習及健康成長,更可從中促進親子關係。非政府組織也可多組織及培訓家長,使他們能發揮帶領子女參與的角色。
要幫助青少生關心社會,不單是政府、學校或社區團體的責任,父母同樣扮演重要、積極的角色。當然,要家長能夠出來帶領,培訓及提供適切的支援是不可缺少的。筆者期望每位家長都能與子女一起成長,使年青的一代,能更關心自己的社會,並推動社會的進步!
後記
若身為家長的你,覺得要切實的在家中推動關心社會有困難的話,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的網站正是為你而設。綱站中除了一般教育及學校資料外,亦有「家長網上資源庫」你可以足不出戶,便可以搜尋到所需的服務資料。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網站為:http://edhsc.hkcampu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