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被討厭的勇氣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6/04/2025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由兩位日本人所著,而書中的內容是根據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思想所寫成。此書有趣的地方是,作者的寫作方式並不像一般的學術書籍,以論點的形式來書寫,而是透過一位哲學家與一位少年的對話來呈現阿德勒的思想,因此讀者不會因為基礎知識不足而看不懂書中的內容。另外,坊間不少人爭論著《被討厭的勇氣》是否一本心理學書籍,或基於阿德勒否定童年創傷,有些人就認為這本書根本不值得一看等等。但筆者認為,它到底是不是一本心理學的書籍,又或是阿德勒有沒有否定童年創傷,兩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對於「人」有多些的了解。

佛洛依德與阿德勒的心理學進路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是因果論,後者是目的論。例如就因果論而言,我們之所以感到憤怒,是因為他人對自己做了某些傷害或觸及我們界線的事情;目的論則指人,人之所以感到憤怒,是因為他人做了一些觸及我們界線的事情後,我們製造了憤怒的情緒,而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控制和震懾對方,簡單來說,情緒只是達到目的的「藉口」。以目的論的角度看,面對有過童年創傷而患有社交恐懼的人,便可以將他們理解成這類人為了不再受傷(目的),而創造了一個社交恐懼的病徵,正如書中所提倡:「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因此人人都可以透過不同角度理解事件,從而邁向幸福的人生。雖然有人對阿德勒冠上了否定心理創傷的罪名,不過目的論的確給予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人。

另一方面,書中提及到「課題分離」這個要點。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的紛爭是源自於干涉他人的課題。而該「課題」到底屬於誰人,區分的方法是:事情到底應由誰做決定。而干涉他人的課題,就是指強迫他人跟從自己的選擇;例如在家長管教孩子一事上,「學習」本來就是孩子的課題,人生如何、成績如何就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但家長強迫孩子學習,便是干涉孩子的課題。不過,這也不代表不需要理會孩子的學習狀況,而是家長需要作適當的引導,至於該如何選擇,就是孩子的課題了。又例如,一個人的表白被拒絕,如何處理被拒絕,就是被拒絕者的課題,而不是拒絕他的人去處理。「課題分離」是一個很好的面向,讓人懂得拿捏與他人的界線,而一個人如何選擇,旁人難以干涉,只有他自己能承擔所選擇的後果。

書中用了許多不同的面向討論人生的課題,作者的意見不是走主流的路線,但也是值得學習,也可以擴闊讀者的視野,當中或許有你想知道的事,讓你用全新的角度了解人生。

相關文章

我這樣找到人生的答案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0/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我這樣找到人生的答案:「駱駝—獅子—小孩」三階段讀得不一樣人生》的作者高明煥以「閱讀」與「思考」為核心,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我覺醒的旅程。不少人都希望進步,但卻不知該做甚麼。作者就提出「閱讀是為了思考,思考是為了進步。而閱讀之所以能引發思考,正是因為書籍不斷向我們提出問題。」他鼓勵讀者帶著人生遇到的問題去閱讀不同的書,總會在書中尋到答案。而這本有關人生的書提出「努力 X 幸運 = 結果」,作者認為其實每個人的幸運和機會是同等的,付出的努力卻因人而異,而努力的重點就是要閱讀。書中巧妙地套用了尼采「精神三變」的哲學框架,將閱讀成長過程劃分為三個鮮明的階段:駱駝、獅子和小孩。

在駱駝階段,重點在於培養閱讀習慣與興趣,這是一個吸收與累積的過程,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進入獅子階段後,讀者會疑惑為甚麼老是看別人挑過的書,並開始展現自主性,主動想著找出自己想看的書,這是一個專注自我發展的時期,將書中智慧內化為個人養份。最終是小孩階段,即是自由地閱讀並研究所讀到知識,然後將所學到的結合人生經驗,融會貫通,領會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標,更會真誠地向朋友分享所擁有的,幫助他人對小孩來說不再是負擔,甚至是幸福的源泉。書末附錄特別設計了三階段的推薦書單,為讀者提供從基礎到進階的完整閱讀指引,幫助他們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答案,並享受閱讀的樂趣與收穫。

領導就是喚醒生命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3/04/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古倫神父是一位很有生命力的作家,他的書可讀性高、感染力強。他的著作《領導就是喚醒生命:靈性化的生命力領導》強調管理中要融入信仰與靈命,而每一個人都會同時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角色。作者清楚說明領袖應有的條件,就是要喚醒被領導者的生命,喚醒他們的新能力,新活力和新想像力,並從中教育他們。生命領導者人格十分重要,他們要有豐富的經驗,人格的成熟,簡樸的生活,因為生命最後還是在於上帝,生命不是只有成功,成就,獲利和收入而已。領導者不可讓弟兄難過,不該傷害任何人,甚至包括對他當面提出無理要求的人,因為領導者必須在每個人身上看見耶穌基督,挖掘出每個人良善的本質。那麼領導者其實可以透過他們性格的弱點與黑暗面,看到他們良善的本質。若有人犯錯,也不能傷害當事人,使他氣餒,可把事情在當事人面前,讓他能夠自然地穿進去。領導者亦不可散佈悲傷的情緒,而是要傳遞寧靜與和平,以及生活中的喜悅與樂趣。若公司散佈恐懼的氣氛,或許短期內可以提升工作績效,長期卻會消秏經營的成果,照顧員工的心靈需求是十分重要。

古倫神父在書中提出與人相處的原則是謙卑與分寸。謙卑就是有面對自己人性面的勇氣,這個概念會讓我們以敬畏,和善和態度去面對他人。言語可以傷害人,醫治人,也可以殺人,亦可以使人充滿活力,所以領袖要謹慎使用言語,更要尊重同工,不惹人生氣,要鼓舞人的心靈,從而使人的生命有增長,此外,人永遠比經濟成果更重要。如果領袖是尋求上帝公義的國度,那麼應正確處理經濟事務,上帝必定會將其他一切都加給他。敬畏上帝的人,必會謹慎看重與人的相處,以人為本,願意付出愛,因為愛使人有活力,而恐懼會使人癱瘓。最後,作者總結稱,領袖要經常為心靈補給,才會有生命力。唯一的補給方法是經常在上帝當中,在默觀的時候,在寂靜的空間,上帝會把泉源湧現。有生命力的領導就是要創造一個充滿靈性的企業文化,創造聖地,可以鼓舞人的生命,獲利不是最重要,人才是企業的優先考慮。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27/03/2025
專欄:好書推介

《AI × 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的作者金相均,是韓國慶熙大學的教授,他相信人類從30萬年前自然演化成今天的智人,而未來人類亦會隨著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的發展再進行人工演化,以嶄新的方式生活。

作者又提出,生物技術和奈米科技可將機械人技術應用到人體上,以強化人類的身體和延緩衰老,而基因工程能為人類提供可移植的器官,未來甚至可以將大腦移置到另一個身體上。人類未來能遠端操控機械人工作,加上元宇宙和腦機介面技術,令人類可以足不出戶便到達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任何地方。AI(人工智能)或會使人類思考能力退化,但卻能擴展人類的智慧,甚至能收集人類精神和記憶,讓人的意識一直存留下去。

這些內容不會令人感到陌生,因為在不少科幻電影的橋段也出現過類似的想像,我也相信人類有能力製造新技術來實現以上想像,但這些發展對人類到底是福還是禍?到時是人類操控科技來改善生活,還是人類只能依賴科技來存活?又或是科技反過來在操控著人類?雖然我有生之年未必能經歷到人類的人工演化,但AI和其他技術其實已經在重新塑造著我們的生活,亦帶來很多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昔日的不治之症已成為可治療的疾病,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但社會有沒有資源和配套讓人們安享晚年?現有的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和元宇宙技術,能為人類帶來虛擬世界沉浸式的感官體驗,這會否令人類對真實世界不再感興趣?虛擬世界的商業活動又會否成為推動未來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AI的知識和能力超乎我們的想像,現在的教育系統是否能跟上科技的發展?有甚麼專業技能將會被淘汰?AI運算耗用了大量的水電能源,這對我們的環境會造成甚麼影響?AI又會否加劇社會資源不公的情況?

而我們是否已做好準備,迎接這些轉變?

當代德語神學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3/03/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是一本很有份量的書,作者郭鴻標牧師用了三個安息年來寫這本有30萬字的書,它亦獲頒2024年第十屆金書獎「最佳作品」(學術)。

作者閱讀過很多德國文獻及不同學者的研究,然後把內容整合成四大部份,包括認信教會神學的背景、神學的代表、神學的傳承及從認信教會神學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書中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從中可見德國的歷史與宗教是平衡發展的,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希特勒的冒起,到出現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基督教化。當時的德國社會出現了一個觀念,認為德國人是上帝揀選,而希特勒是來施行拯救,由那時開始不少人便認為啟示不在聖經,而在歷史,而教堂亦放置了納粹黨旗,教會的牧師變成了公務員,要效忠希特勒,他們開始去猶太化,不單在社會上,在聖經上也是。及後,由潘霍華等代表牧師緊急聯合起草了一份抗議書,雖沒有反對反猶太政策,但他們為了30至50個有猶太血統的牧師發聲。

書中內容把廣為人知的大事都有條理及細緻地用文字記錄下來,而一些為人熟識的神學家,作者會以另一個角度去描寫,例如潘霍華的博士論文《聖徒相通》就是以共融思想來帶出教會應包括猶太基督徒。雖然現代人對潘霍華十分歌頌,但書中卻揭秘稱,原來他的衝動性格是令他失敗的原因之一,書中獨到的見解令讀者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神學家。此外,讀者還可以從巴門宣言反對德意志基督徒錯誤的教導,對宗教歷史有新的認識,如巴特在〈巴門神學宣言〉的角色,以及進一步了解他對認信教會的神學影響力。

教會在政權下的角色,究竟是順從妥協還是堅持發聲?閱畢此書,就如置身在當年的歷史,一起走過德國的宗教與歷史,與一些重視上帝主權的基督徒擦肩。

怎可以一生一世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7/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怎可以一生一世》由資深婚姻輔導員霍玉蓮所撰寫,當中描寫了後現代愛情觀如何墮落,以及指出真實的愛情不是透過花言巧語,而是真實的為對方著想才能建構。愛情所需要的是一些高尚的特質,這些特質告訴我們,唯獨捨棄自我中心,才能進入真真正正的愛情關係。

作者嘗試批判曾經一度流行的「愛情語錄」,指出它們其實只是一堆虛無的愛情符號。例如「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它否定了愛情的恆久性,並且為這種不負責任的講法增添了浪漫感。有些戀人不敢奢望白頭到老的愛情,所以關係只停留於感官上的刺激,正因渴望著真實的愛情,又不敢祈求,此浪漫氣氛似乎緩解了某種失落感。不過,就此來說,後現代的愛情觀卻將這些「愛情語錄」轉化為情場浪子的免死金牌,就如一個男孩(渣男)有多個伴侶,跟她們有過親密關係,之後不想再與她們有瓜葛,便向她們說:「愛情不需要永恆的,擁有過就夠了。」

後現代的愛情觀,讓人追求感覺多於責任,經歷過這些感情,卻產生了一種名為「愛無能」的疾病。作者引用了《世紀末城市心》一書的一句話:「世紀末城市人最大的病態便是太多的性,太少的愛。」這也符合現在不少人對愛情的想像,只有約炮、一夜情、朋友間的性愛、性愛次數的比拼,卻沒有靈魂之間交談的機會,令愛漸漸變得不可能。

作者指出,性行為可以是生物性衝動,可以成為緊張矛盾及鬱悶的宣洩,但愛的情操卻依仗人內心心靈的富足。只要有留意新聞或網絡熱話,大家對於現代愛與性的混亂都不會感到陌生,有男性網紅懷疑拋棄妻女出軌,也有人結婚三個月便與其他女性發生性行為。後現代愛情的一切弊病,世人都看在眼裡,包括小朋友、青少年、以及對愛情失去希望的人。《怎可以一生一世》提醒了讀者後現代看似便利的愛情觀引發的連串問題,為愛情觀診脈,也為渴望愛情的人提供了一個方向;如果還在尋尋覓覓,不要緊,等待一下沒有問題,最重要是不要往錯誤的方向走。

坐監情緒學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膠樽(邵家臻)的離開令香港沉寂已久的公民社會再次泛起一陣漣漪,在社交平台的悼念文章不斷湧現,看到不少人對他真摯的懷念,雖然和他只是點頭之交,而且在一些事情上彼此立場不盡相同,但他是一個值得尊重的辯論對手,因為他願意聆聽,而不是只顧自說自話。《坐監情緒學》最令人動容的是他在書內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沒有美化監獄的生涯,但無論身在囹圄或出獄後失去原有的工作和社會地位,他亦沒有放棄自己的堅持,而是有血有肉地作了深入的觀察和反思,對於沒有經受過牢獄之災的讀者來說,讀此書能讓大家經歷一場旅程,略為多一點了解囚友處境和心情,以下摘錄了一些書中的片段,希望大家亦能一起參與一趟反思之旅。

  • 「坐牢,是一個人失去了空間卻換來時間的生活模式」
  • 「因為動輒得咎,囚人對於荒謬會作出最大的忍受」
  • 「管理囚犯的哲學。他們認為令囚犯完全無助,失去尊嚴,就容易順服不反抗」
  • 「無形的心牢比真正的牢房恐怖」
  • 「囚人,最知道回憶的可貴」
  • 「希望之所以是希望,在於它不屈從於任何條件」
  • 「為求更好的社會來臨而不惜被囚的人最浪漫」
  • 「惡人之所以能夠如此大言不慚,因為『沉默的共謀者』眾。他們本來是見證者,見勢色不對,極力撇清關係,忙於鞏固自身位置……連倖存者都選擇做共謀者」
  • 「人變老……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我產生『老』的感覺是在法庭的『犯人欄』內被判坐監的這一天開始」
  • 「因為導致我們陷入抑鬱的原因通常不是逆境,而是希望」
  • 「靜候,是對生命遭逢的一切,以一種虔誠的心對待」
  • 「說起在赤柱最難以忘懷的一幅景色,結果一致認為是赤柱的黃昏」
  • 「當我們被迫入死角時,還有最後一樣東西留在那兒,沒有被剝奪,那就是情緒自由」
  • 「放學之後這三年,對我和石牆花最有感興趣的就是教會團體」
  • 「忘記苦難,就是苦難的開始」

謹以此短短的書介,懷念一個常將弱勢群體放在心內、堅持到生命終結的弟兄。

韓風寒風.迥異教會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3/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韓國的演藝文化對香港以至亞洲不少國家都影響深遠,韓國的男團女團固然受歡迎,韓劇亦力久不衰,令不少人對韓國文化趨之若鶩。而《韓風寒風•迥異教會》是熟悉韓國文化、曾長期參與福音廣播,又在香港牧會多年的韓國華僑周志豪牧師的力作,間接成就了一次有香港視覺的韓國社會和教會文化觀察。本書讓我們認識了不少韓國教會的歷史、有代表性的牧師、宣教士和韓國文化,說不定下次去韓國旅遊時可以為自己加一兩個值得「朝聖」的景點。

當香港教會過去幾年因為社會事件帶來不少的衝擊,回顧一下韓國教會走過的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看到一些韓國的牧者在面對戰爭、軍警的鎮壓、真實的死亡威脅之下,對信仰的堅持,對自己的國家、教會和所牧養的羊的奉獻態度,與一些受到少少驚嚇就走得比羊更快、將入神學院時的所謂蒙召見證拋諸腦後的傳道牧者,成為一個強烈對比。讀神學、做牧者所為何事?有時我們將視野放得太窄、或者將目光只聚焦於眼前的事,可能就會將問題不斷放大,只看到危機、令人憤怒的片段而忘記了更弘大的圖畫、更忘記何謂信靠和順服。當然,沒有完美的教會,香港教會對訪韓和前往祈禱山的熱潮已漸漸冷下來,而韓國教會因牧師權力過大、世襲和異端的問題亦時有出現,對教會帶來衝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願韓風/寒風吹來,可以讓我們抖擻一下精神而不是成為漸凍人。

遊戲的神:和父、子、聖靈玩在一起的靈性與生活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06/02/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遊戲的神:和父、子、聖靈玩在一起的靈性與生活》(The God Who Plays: A Playful Approach to Theology and Spirituality)由亞斯伯理神學院系統神學榮譽教授艾格恩(Brian Edgar)所撰寫,Edgar認為,「遊戲是我們與神關係的終極核心」。他指出不少人總以順服神、服侍人來描述「現今」的基督徒生活,以種種嚴肅的態度來作為基督徒特徵,但對「未來」神國的描述,卻以喜樂、歌唱、跳舞,甚至遊戲,來描繪一個不一樣的世代,那麼屬神的子民如被上帝呼召在當今世代活出天國樣式,「難道不應該在順服神、服侍人的同時,也展現出更多洋溢著喜樂、玩耍和歡笑的生活樣貌」?

透過「遊戲」的視角,作者認為基督徒可以重新檢視與上帝的關係,體驗信仰中的自由與喜樂。書中提到對信仰的心態,「以遊戲和友誼來理解我們與基督之間成熟的關係」,時常帶著如像投入遊戲的「朝氣蓬勃」的態度是宗教經驗的核心。另外,生活於世界用了遊戲中的「就好像……」「住在神國裡」的感覺,作者覺得如像在玩遊戲,一種似在變換了「處境」的扮演遊戲活在那個當下中,這些「玩法」就似是在遊戲中,把我們的生活變換成活在天國裡一般,因著信心,我們的行為、感覺就可以有所不同。而作者指出能有如孩子一般的玩遊戲,這種「單純相信」的心態和「信心」是無比的寶貴。

這是一本活潑、有趣的書,看了後會讓人蠢蠢欲動,想在信仰不同的層面中「玩樂」一番,如在敬拜中為了與神建立更深的關係而嘗試尋找新的歌曲風格或藝術元素,或透過遊戲與不同的小組組員建立更深的友誼和信任,或尋找與人與神的緊密互動和各玩各之間的分別。書中還提出了很多有關神學、恩典、愛、救贖、國度等概念與遊戲的關係,也叫讀者反思,當神創造這世界,是邀請人進入祂的世界,而人應該想想自己該用怎樣的態度與祂同行。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此書的作者是日本社會學家松田美佐,她指出「謠言是最古老的傳媒」,能輕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者在書中以日本的謠言作為例子,它們也令筆者想起以前聽過的「辮子姑娘」和「九鐵廣告」鬼故、貨櫃碼頭風暴消息、盲搶鹽搶廁紙等事件。

現在回看這些謠言只覺得它們是笑話,但謠言其實可以是殺人的工具。書中引述了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期,曾傳出「朝鮮人來襲」的謠言,連報紙也刊登這些消息,最後竟有數千名朝鮮人和被誤認是朝鮮人的民眾被殺害。回想香港在社會運動期間也不時傳出了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這些謠言也激發了市民和警方的不信任,加劇雙方的衝突。

謠言在網絡年代更廣泛地被傳播,普羅大眾收到的消息有時雖然未能肯定是真確的,但總是有人抱著「以防萬一」的心態將訊息轉發了出去,甚至自行加鹽加醋,令消息愈傳愈離譜。書中指出謠言其中一個特徵是證據的模糊性,當收到訊息時,在不清楚事件來龍去脈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要接受自己所知的有限,而不要輕易妄下結論,同時要自行Fact Check,以免自己成為傳播謠言的幫凶。

情難捨:從相依之道到相分之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情難捨》一書揭示了現今世人渴望愛情卻又怕受傷的心態,當中的內容涵蓋了愛情的不同面向,幫助讀者理解愛情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包括愛的定義、相依理論等。作者霍玉蓮透過介紹九柱圖性格類型,讓讀者思考個性差異對戀愛與擇偶的影響。本書對於婚姻、同居與擇偶有深入分析,作者在書中提到:「凡是貴重的東西,代價必然很大;沒有代價就沒有愛。當戀愛中,人仍然在選擇階段的時候,要深切地反問自己:願否承擔眼前這個人四五十年?」她強調在建立長期關係時所需承擔的責任與代價,鼓勵追求成熟與讓人成長的愛。

此外,書中不避諱談論分手的痛苦與情感失落,並提供有效的處理方法,幫助讀者在面對情感挑戰時找到出口。對於失戀者的情感康復過程,也提供實用的建議與指引,作者鼓勵每位讀者整理情感歷史,重建意義,向前踏步。

愛欲之死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9/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愛欲之死》作者韓炳哲,在不少作品中都點出現今世代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建構了一個功績/績效的社會,而在這種社會中,權力與掌控成為了生產模式裡的必要條件,而要確保工作績效的範疇竟然還包括了愛欲。

作者用了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作為例子,劇中的男主角將自己對性關係的要求列明在招聘廣告中,如此反映「性」已被納入在績效與計算的當中,也將其變成工作以及純粹的色情。就如早前無綫電視節目《東張西望》追訪的私密照片被公開的事件,幾位女事主指控一男子偷拍其私密影像,又指他在社交媒體公開招募「性玩具」,事後更為性關係對象評分,並以性關係人數的多寡來炫耀自己的性經驗。這類行為正正就是韓炳哲所述成為績效的「性」,有人將「性」化為一種直白的要求,並展示自己有主宰他人的權力。韓炳哲認為「性」之所以成為績效的原因在於人對自己的過度熱愛,亦即是「自戀」,企圖在「愛欲」中佔有、抓住以及掌控他人,只想「他者」為自己服務。

他在暗中透露了人們從現代社會的愛欲中得到救贖的方法,就是承認自己在他人的個體性面前無能為力,亦即是讓他人成為他人自己本身,不試圖掌控、操縱與佔有對方,才能讓自己對他人保持好奇與想像力,純淨的愛欲才能因此而產生,否則就如韓炳哲在書中所述:「……現今的愛,萎縮成消費與享樂主義算計的對象。對於他者的渴望,被相同者的舒適所取代」。如想「在約砲、休閒式與舒壓式性愛當道的時代」清醒過來,《愛欲之死》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出路。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08/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 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增修版)
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
作者: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
譯者:李彔、李繼宏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業周刊
出版年份:2015年

窮查理一點都不窮,他可是巴菲特50年來的合夥人,即使不接觸股票的朋友,也不會對巴菲特的名字感到陌生,很多人羨慕他擁有龐大財富,但沒多少人認識查理蒙格這位「沉默合夥人」,沒有他,相信二人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也沒可能締造佳績。閱讀首富級人馬撰寫的書籍,讀者無非是為了學習致富之道,的確,讀者可以藉此書學習投資態度。巴菲特和蒙格投資謹慎,著重持有股份公司的業績、價值,以及公司執行長的能力,多於公司股價在市場上的表現,只要公司有實力,他們便不會隨便拋售手中的股票。他們亦絕不走一般華爾街投機者短視的路線,日以繼夜進行股票交易。心態正確令他們的公司在多次金融危機中屹立不倒。不過,蒙格寫的這本書可不是普通投資寶鑑,當中談的更多是處世之道。

蒙格可以別樹一格,因為他與眾不同。一個經濟或專門學科的專家,往往只會用其專業框架去處理事情,蒙格認為這種做法是「災難性的思考和處世的方式」,因為專家有可能為了令事情符合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扭曲事實。蒙格鼓勵人們學習不同的理論框架,貫通之間的關聯性,以打破「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的狹隘想法。蒙格學習了不同學科的思考模式,尤其是心理學,認為它有利解決問題,因為人類的制度都是基於深層心理學的博奕遊戲。他有一位朋友原本在美國德州開設製造貨櫃拖車的工廠,由於不少工人聯同當地律師騙取工傷賠償,大大削減了工廠的利潤,朋友只好把工廠遷往猶他州的奧格登市,在那裡他養活了一大批誠實敬虔的摩門教徒。把問題簡化,沒有重視後果的後果,是德州律師的致命傷,他們帶動工人鑽工傷賠償制度的漏洞,卻沒有想到說謊和欺詐對文明社會帶來極大的殺傷力。蒙格的朋友不執著於用制度解決問題,顯然是一個有「常識」的人。

除此之外,蒙格經常運用逆向思維思考事情,很多人都想知道一間公司做了甚麼才能成功,蒙格卻會想一間公司做了甚麼才招致衰敗。他又曾打破學術界慣常的招聘程序,曾以主席的身份說服其他委員,別再面見求職者,他認為「直接聘用書面資料比其他求職者優秀很多的人就可以了」,因為學術研究證明「從面試中得來的印象,其預測價值很低」。他認為「現代企業在招聘高層管理者時,如果遇到的求職者能言善道,那麼就有可能遭遇很大的危險」。在他眼中,科技公司HP做過最糟糕的決定,便是曾經讓口齒伶俐的Carly Fiorina當執行長。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共有476頁,當中還有很多助人成長的「常識」,留待有心人慢慢發掘。

《家庭如何塑造人》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2/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這是一本能自我啟發、輔導的書。

作者維琴尼亞.薩提爾在《家庭如何塑造人》講及每一個人一定會被成長的家庭所影響,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其實很難認識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是家庭價值觀的呈現。此書共分21章,重點介紹家庭中的各人如何在人生中扮演正面的角色,去營造一個滋潤的家庭。這個家庭將會有靜亦有動:靜,並非小心翼翼;動,亦不是大聲喧嘩,是要做到有秩序而非刻板固定。

父母是整個家庭的領導者,有責任去教育小孩及幫助孩子建立自尊。透過冰山理論,讀者可以學懂如何更好的與人說話,又如何聽人說話。不要少看家庭對孩子童年的影響力,原來一個五歲大的孩子就已經發生六萬種與人的互動,它最終影響人的一生。書中亦介紹一些溝通遊戲,幫助家人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來認識自己,並可以畫家庭圖,來感受一下線條的特殊關係及感受。書中又提到夫婦、單親家庭、混合式家庭、大家庭的相處模式,最後,教讀者如何繪畫未來家庭的藍圖。

沒有人百分之一百認識自己,閱畢此書,不單可以更了解自己,而且能明白其他人,促進與家人的溝通,是值得推介的書籍。

凡事感恩——讓人更容易看見美善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12/2024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In ordinary life we hardly realize that we receive a great deal more than we give, and that it is only with gratitude that life becomes rich.”

 ~ Dietrich Bonhoeffer

很多人都知道失敗是成功的母親,卻不一定知道一切美德的父母親是誰?古羅馬著名政治家及哲學家Marcus Tullius Cicero提過:「感恩不僅是最大的美德,也是一切美德的起源。」(Gratitude is not only the greatest of virtues, but the parent of all others.)一切的美德源於感恩,是誇大其詞?還是感恩真的有如此大的力量?

隨著20世紀後期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興起,人們認識到感恩的價值。傳統的心理學著重處理病理和功能障礙,修補生命中的破口,以及改善人們的弱點或不足,正向心理學則強調善用人們的性格強項及德行、建立人生中美好的東西,使人們茁壯成長和豐盛。換句話說,正向心理學不必去「斤斤計較」過往的的傷害,重要的是活在當下、放眼未來,尋找幸福及快樂的秘訣。正是如此,這種心理學向度為人類帶來許多關乎幸福和快樂的重大發現,[1] 感恩——便是其中一條打開幸福及快樂之門的鑰匙。[2]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對於內外的刺激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及行為表現。早在1929年,心理學家William McDougall提到感恩混合了欽佩、尊敬、嫉妒、怨恨、尷尬、妒忌的情感,在他眼中感恩之情結合了柔情(tender emotion)和負面的自我感覺(negative self-feeling)。當別人幫助自己,心存感激,向受助者表達感謝,這是一種「柔情」,至於「負面的自我感覺」,則是指到受助者意識到幫助者的力量,看到他們能夠做一些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時,他們會因而對自我產生了一些負面感受。McDougall亦認為一個驕傲的人難以因著經歷到「負面的自我感覺」而感恩。[3] 或許有人會在無能為力的時候,會對別人的幫助生出「負面的自我感覺」,但或許有更多人,為到所獲得的快樂而希望其他人也能夠感受到快樂。這就如心理學家Edwin Westermarck所言,感恩源自道德情感,更準確地說,它是一種報答式的善意情感(retributive kindly emotion),希望讓他人感到快樂,以回報自己所獲得的快樂。[4]

姑勿論受助者的致謝來自「負面的自我感覺」,還是出於「報答式的善意情感」,感恩的確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有研究發現,那些持續寫下感恩日記的人,他們會比較樂於助人,也容易與他人親近及連結。研究亦顯示,感恩不單對社會帶來好處,對自己也會帶來好處,感激之情能對抗消極狀態,特別是抑鬱情緒,它也能成為對付壓力的一種韌性或復原力,因為感恩思維培養人們享受正面的生活經驗和處境,人們從而能獲得最大可能的滿足。另外,當人們習慣了美好的事物,會不自覺對之產生「免疫力」,感恩卻讓人不會輕易忽視生命中的美事,也不會隨意把它們視之為理所當然,[5] 因為感恩可以放大一個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就如放大鏡放大所聚焦的文字一樣。總的來說,感恩不僅會放大有助於個人幸福的外在善意,還會放大一個人內心的善意,所以心懷感恩的人不單有能力增強自己的幸福感,亦會對他人更為友善,是一種有利於社會的表現。[6]

感恩既然是一項美德,也是其他美德的來源,兼且力量強大,感恩確實值得大家關注和學習的事情,讓它成為社會推崇的文化,其實不單只社會,如果感恩的行為在教會可以形成一種風氣,相信教會的氛圍會不再一樣,信徒的幸福感亦會有所提升。況且,神亦很在意祂的子民是否懂得感恩,耶穌曾醫治十個麻瘋病人後,當中只有一個撒馬利亞人「回來大聲頌讚神,在耶穌腳前把臉伏在地上感謝他。」(路十七15-16《新譯本》)耶穌看見這人不禁問:「潔淨了的不是有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一個回來頌讚神嗎?」 (路十七17《新譯本》)。

受助者本來就應該向幫助者表達感激之情,神是一切美善的源頭,人們更應向祂常存感謝之心。從舊約開始,神的子民已經學習感恩的功課,他們不單在口頭上說「謝謝」,行動上還要依循正規的儀式,請祭司為他們獻上平安祭,以此向神表達感謝之恩:「人若是為感恩獻祭,就要用調油的無酵餅和抹了油的無酵薄餅,以及用油調和了細麵做的餅,與感恩祭一同獻上。他要把他的供物,連同有酵的餅,跟那為感恩而獻的平安祭,一起獻上。他要從各物中,取出一個餅作為舉祭,獻給耶和華,歸給那潑平安祭牲之血的祭司。『為感恩而獻的平安祭的肉,只能在獻祭那日吃,一點也不可留到早晨。』」(利七12-15《新譯本》)。

除了獻祭,另一種向神表達感恩之情便是歌頌讚美祂。詩篇中有大量感恩的詩句,大衛曾述說自己感謝神的理由:「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在我裡面的一切,都要稱頌他的聖名。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他救贖你的性命脫離死亡,以慈愛和憐憫作你的冠冕;他以福樂使你的心願滿足,以致你好像鷹一般恢復青春的活力……」(詩一零三1-5《新譯本》)。神的子民除了為到個人的理由而感謝神,也會為到神在不公義的世界中彰顯祂公義的作為而感謝讚美神:「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我的心哪!要讚美耶和華,我還活著的時候,我要讚美耶和華;我還在世上的時候,我要歌頌我的神……他為受欺壓的人伸冤,賜食物給飢餓的人,耶和華使被囚的得自由。耶和華開了瞎子的眼睛,耶和華扶起被壓迫的人,耶和華喜愛義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寡婦,卻使惡人的行動挫敗。」(詩一四六1-2、7-9)

到了新約,信徒雖然毋須再依循既定的儀式獻上平安祭,卻仍要「用詩章、聖詩、靈歌,懷著感恩的心歌頌神。」(西三16下《新譯本》;另見弗五19)不單如此,信徒也被「邀請」要「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弗五20《新譯本》),「凡事」意指「為到所有的事」,對大多數信徒來說,在順境中感謝神比較容易,在逆境中卻未必能表達謝意,在他們眼中,「凡事謝恩」會否是一種不現實的要求?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一條違反人性的命令?答案當然不是,上文已經提到,感恩讓人放大身邊美好的事物,幫助人對抗消極及抑鬱等情緒,反而是愈感恩、愈幸福,愈有能力面對不理想的狀況。更何況凡事感恩不但可以讓人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看見神的作為,也可以幫助人在任何境況之下,相信神是美善及掌管一切的神,加強人對神的信任,建立起更真實及更親密的人神關係。[7]

逆境背後往往藏著神的心意,需要當事人自己反思察看,每一個人面對的逆境及領受都不一樣,但相同之處在於逆境背後常懷著神對人的心意,神不會無緣無故讓人受苦,即使敬虔如約伯也曾經遇到逆境,而他的逆境讓他親眼看見神(伯四十二5)。又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Aleksandr Solzhenitsyn,當他在前蘇聯勞改營被釋放之後,竟然說出:「神保佑你——監獄。」因為他察覺到在進到勞改營以前,他擁有過剩的權力,而那時他是一個殺人犯和壓迫者。經歷過被囚於監獄,他發現善與惡的界線不是存在於國家、階級、政黨,而是貫穿每一個人的心,Solzhenitsyn意識到,他既可以成為殘忍的獄警,也可以成為囚犯。他感謝神利用監獄向他揭示了人心的真相,並且令他的心改變了。[8]

Solzhenitsyn入獄之初,未必馬下就有上述的體會,在他的生命升華後,才較容易看見監獄對他的意義。其實,遭遇如此大患難仍能向神發出感恩而不抱怨,已經非常不容易,讓人欽佩。

至於那些習慣單純地信靠神,在逆境中每每能夠感謝主的信徒,就更能展示出凡事謝恩原來是可能的任務,他們呈現的生命也教人感動,就如《密室》一書中的人物Betsie ten Boom,與妹妹被關進集中營,她們居住的地方充滿跳蚤,當然,她最初沒有為到房間有跳蚤而感恩,但她為到仍可與妹妹在一起,以及聖經沒有被沒收而感恩,直到有一天,她無意中得知,她和她的妹妹沒有受到太多監管,原來是跳蚤救了她們,因為警衛並不想進入有跳蚤的營房,她才打從心底裡為到跳蚤而感恩。[9]

「把握時機,因為這時代邪惡。因此,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甚麼是主的旨意。」(弗五16-17《新譯本》)神的旨意不一定全都是高深莫測,或需要花上漫長的時間才能讓人明白,「凡事謝恩」是其中一個明明白白、簡單直接的神旨意(弗五20;帖前五18),這不是一個違反人性的旨意,反而是幫助人在逆境中仍能看見美善,幫助人變得更幸福快樂。


[1] “What makes Positive Psychology so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sychology?” Four Streams Coaching, April 5, 2022, https://www.fourstreamscoaching.com/what-makes-positive-psychology-so-different-from-traditional-psychology; Jo Nash, “The 5 Founding Fathers and A History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 February 12, 2015,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founding-fathers/; 北山堂基金、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正向教育研究院:〈尋找幸福快樂之門,認識正向心理學〉,Positive Education Hong Kong,2017,網站:https://www.positiveeducation.org.hk/files/pamphlets/11/1_Introduction-of-Positive-Psychology.pdf

[2] Robert A. Emmons and Michael E. McCullou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3] Emmons and McCullou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8.

[4] 同上。

[5] Michael Eid and Randy J. Larsen, eds.,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8), 479-480.

[6] Philip C. Watkins, Gratitude and the Good Life: Toward a Psychology of Appreciation (Washington: Springer, 2014), 8.

[7] 參Jessica Hooten Wilson, “Gratitude as a Virtue, ” A Journal of the McGrath Institute for Church Life, July 27, 2020, https://churchlifejournal.nd.edu/articles/gratitude-as-a-virtue/.

[8] 同上。

[9] 同上。

感恩是一場通往幸福的旅程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5/10/2024

「要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這就是神在基督耶穌裡給你們的旨意。」
(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新譯本》)

感恩節要食火雞。話說,在1620年,一班清教徒為了逃離宗教迫害,在英國乘坐「五月花號」(三桅帆船)到達北美洲的普利茅斯(Plymouth, Massachusetts)。當地的印第安人眼見這一班人「生存不到」,便好心教他們打獵、捉魚、種粟米及南瓜等。清教徒得到當地人幫忙,有收成,決定舉行第一次「感恩節」,邀請他們的恩人參加。猶長於是帶領族人,拿著火雞等食物與清教徒一起狂歡。火雞容易燒烤,份量又足夠多人同吃,一直都是印第安人慶祝豐收的必備主食。自此之後,火雞便成為了感恩節的經典食物。

全球有不少國家慶祝感恩節,有某幾國國家(如美國和加拿大)把感恩節立為當地的公眾假期。這兩地多次改變感恩節的時間,直到1941年,美國才正式把感恩節訂於每年的11月第四個星期四;加拿大則從1957年開始,把節日訂於每年十月第二個星期一,加拿大政府宣稱這是「向全能的上帝感恩的日子,感謝祂賜予加拿大豐收。」現代人過感恩節,未必如前人一樣慶祝豐收,又或是對神表達謝意,大多只視它為一個與家人朋友歡聚的節日。在商家推波助瀾之下,彼此贈送禮物成為了「指定動作」。

展開一年「真人實驗」

無論如何,一年中有一個節日提醒人感恩,是非常有意思的;已有研究指出,感恩對人有諸多好處:「和緩憂鬱的情緒、幫助睡眠、改善飲食」、「讓人對陌生人更慷慨、更友善」、「感激最能影響幸福與人際關係,打敗了希望、關愛、創意等其他特質」、「人的腦袋很古怪,只會專注於負面的事情,要擊退腦部的負面偏見,感恩是其中一種最好的武器。」一旦把感恩建立成習慣,實在終身受用。很多專家指出,感恩帶來幸福,但真正能得著幸福並不是那些光說不動的人,坐言起行的人才能得著真正的好處。A. J. Jacobs便是其中一位相信專家的研究,並且一步一步邁向幸福的人。

Jacobs本身是一位風趣幽默、極富創意,卻又無比認真的記者和作家。他喜歡成為一隻「白老鼠」,每每在撰文之前,都親自去經歷和體驗一番才動筆。他是一位重視知識的不可知論者,卻突然覺得需要關心一下靈性。於是某一天,他展開了一個為期一年的項目,決意遵守他那從聖經中找出來約700多條的規矩。那一年,他不再穿上那一件屬於他太太的舒適衛衣(參申二十二章5節);他把繸子縫在衣服上;他在安息日不工作……待「真人實驗」結束之後,他回復了正常生活,卻發現,原來有一些經驗並不會輕易消失,已經影響著他的生命,例如——「凡事感恩」。Jacobs在《我的聖經狂想曲》(中譯本書名)提到:「這是一種古怪的生活方式,但也有點美好和強大。我從未如此意識到每天成千上萬的小好事,以及那些每天都能順利進行的事情。」他的古怪生活方式包括為到電梯把他送到正確的樓層而感恩,即使只是小事,足以讓他體會到,一天下來,有很多順利的事情,他毋須如以往一樣,只專注於兩三件不順利的事情。

「對一千個人說謝謝」行動

Jacobs之後展開了「對一千個人說謝謝」的行動,進一步深切體會到感恩的力量。Jacobs有這個構思,一來受到他兒子的啟發,二來他發現自己老是覺得不足夠,動不動便焦慮及埋怨。他希望透過面對面感謝他人,有助他改變自己的心態,讓他的人生更快樂。他在這次行動中感謝了藝術家、化學家、政治人物、機械工程師、生物學家、礦工、包裝工人、牧羊人等,一群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直接或間接讓Jacobs在每個早晨喝上一杯咖啡。

是次感恩行動比Jacobs原先構思的來得複雜,他理所當然想要感謝咖啡師、挑咖啡豆的人、在哥倫比亞種植咖啡豆的人,以及運送咖啡豆的貨車司機,但之後他又想到應該要謝謝使貨車司機有路可「運」的鋪路工人,以及製造瀝青的工人。可想而知,延伸出來的致謝名單可以無限地擴展,這使Jacobs所付出比預期的多。不過,他所得的收獲卻又是無法想像的豐碩。他出版了《幸福,從謝謝一杯咖啡開始》(中譯本書名)。在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讓他重新反思自己的政治立場、世界觀及價值觀。他變得更有耐性、更尊重他人,以及明白群體的重要性,例如他會提醒自己,日後付錢時,要與服務員有眼神接觸,使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只是一件工具。他認識到原來一個好的咖啡杯蓋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出咖啡的香味,他學會了留意及欣賞身邊不經意的發明。他知道自己的幸福不是必然的,也變得更加慷慨,樂於捐助那些每天要走一小時才能取得安全食水的人。

感恩讓人在世界幸福地生活

謝謝「一千人」後,Jacobs結束了這一段奇特的感謝行動,但他卻不打算結束持續一生的感謝之旅,因為他相信感恩的價值及力量,他贊同David Steindl-Rast這位天主教的老修士之言:「幸福不會讓你感恩、感恩才會讓你幸福。」不單如此,身為一位父親,他亦希望兒子幸福,既然他已經養成了感恩的習慣,自然也想培養兒子有此習慣。難怪父神在基督耶穌裡向祂的兒女所定的旨意中包括「凡事謝恩。」(帖前五18)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希望祂的兒女透過凡事感恩,獲益良多,在這紛擾的世界可以幸福地生活。

現實中,不是每一個人都如Jacobs一樣,擁有充足的資源、時間、體力及勇氣,可以進行一場如此大規模的感謝行動,但只要讓感恩成為習慣,縱然只是為生活中一些小事道謝,相信人生會不再一樣。Jacobs基本上只向人和物道謝,已經體會到生命有所轉化,人們若能凡事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弗五20),又會有何經歷?想知道答案的人,可以隨時起航,在人生中來一場屬於自己的獨特感恩之旅。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4-10-2024

冰山背後的反派故事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6/09/2024

不知道大家心目中最深刻的反派是來自哪一套電影、電視劇、動畫或漫畫呢?這個角色又有甚麼吸引你呢?是演得淋漓盡致、壞到極點的大壞蛋?還是令你有所感動的人物?今天的時代的確不一樣,在很多時候,誰邪惡誰正義都未必是清晰的,不再是以前的正邪二元分立。每一個成為反派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他們不會無緣無故地作惡,他們的「惡」必然是有理由的,有些理由甚至讓人感動到落淚,因此有人認為,反派身上所背負的傷害,是人們最終將要面對的現實。可能在我們真實的世界裡,要理解一些人做出某些行為的背後原因,就需要了解他們到底經歷過甚麼;這像薩提爾冰山理論所指出,人的一切言語行為的背後,其實像隱藏了一大部份的冰山,人所能看見的行為,只是冰山的一角。

想要被看見的反派

說到反派,先回到我們現實的經驗中,在小小的班房中,可能也會令人回憶起在學時期班上的小反派。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他們成績不是很好,整天在戲弄同學和老師,不過他們同時也可以與老師打交道,彼此的關係也算是良好。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們就如我們從電影中看見的某些反派,做出某些行為,為的是要被看見。

在阿德勒的心理學中,一些出現在人身上、脫離常有規範的「脫序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尋求讚賞:為了尋求讚賞的孩子會努力扮演「乖孩子」,或在職場中扮演著「努力工作」的職員,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稱讚。他們為了獲讚賞,也有可能做出「不好」的事情,例如作弊、虛假欺騙等。他們做出「被稱讚的事情」,目的是在於「在共同體之中取得具有特權的地位」。
  1. 引起注意:即使沒有讚賞,但他們一定要被注意到。這裡分為消極和積極引起注意的方法:消極的人以「無能」的形象引起注意;積極的人則以「調皮搗蛋」引起注意,目的在於「得到特權地位」。
  1. 權力鬥爭:當在第二階段未能得到滿足時,有些人則會進入權力鬥爭的階段。在此階段,失序的行為包括採用不順從、挑釁、挑起戰爭的方式來展示自己壓倒性的力量,或在其他人眼中像「英雄」般的存在,試圖在群體中享有特權。

一般而言,一至三階段的人總會在日常社交環境或課室中出現,從事教育工作或仍對學生生涯有記憶的人,大概都會有類似的印象。但如果有人一旦進入第四、五階段時,引發的問題,就已經不是普通人能夠處理。而戲劇中的反派,大多數都是這兩個階段的人。他們並不是刻意成為惡人,而是由童年開始便沒有經歷過合適的教導和社交環境,導致他們出現這種狀況了。

  1. 復仇:在挑起爭端後,如果無法令另一方有絲毫的反應,就代表無法取得勝利,這時失序的人會進入第四階段,開始策劃「復仇計劃」,即對於不愛自己,不認同自己獨特之處的人,進行「愛的」復仇計劃。在這個階段會刻意做出別人討厭的事情,極端至跟蹤、惡作劇等,或透過傷害自己、繭居(長時間不外出或不與人接解)等行為,來控訴世界把自己弄成這樣。目的在於在憎惡的情緒中,獲得他人關注。
  1. 證明自己的無能:這是最後的階段,也是非常嚴重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的人會抱著「不要再對我有任何期待」的想法,他們打從心底討厭自己,設定自己為無能的人,目的就是為了不讓自己再受到傷害。[1]
明光社

有些反派未必有復仇的動機,他們的目的可能只是為了證明和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強大。動漫《死神》(Bleach)中,有一名頗受粉絲歡迎的反派,名叫藍染惣右介,他便很想向別人展現自己的能力。藍染擁有很強大的力量,甚至精通許多其他人難以做到的事情,然而因強大而感到孤獨的他捨棄了保護他人的一方,選擇成為敵對的一方以表現自己壓倒性的力量。最後他被主角打敗時,主角竟然說:或許藍染就是希望有人能夠比自己強大,並打敗自己。

不知大家有否聽過一句來自動漫的金句:「錯的不是我,錯的是這個世界。」這句話來自動漫《東京喰種》主角金木研,他在準備「黑化」時便說出這句話來,原來它也是不同動漫人物「黑化」時的金句。[2] 就如踏入「復仇」階段的人,他們在憎恨的情緒中作惡,所作所為都是對世界的指控,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變成這樣,都是世界所造成的。

用自己方法打造「幸福」的反派

除了陷入「脫序行為」,也有些反派是為了得到他們所認為「幸福」、用自己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想彰顯社會制度中無法伸張的正義,便做出胡亂傷害他人,執行私刑等等的行為。

明光社

就如廣為人所認識的《蝙蝠俠》系列,故事中的小丑(Joker)擔任反派人物,他正正就是用了自己的方式揭露人性的醜惡,同時也玩弄著人性。英雄電影套路之一,就是將私刑最大化,小丑不斷挑戰這項套路,使得人們都無法得知到底誰善誰惡,小丑也只是嘗試告訴他人,追求可控制與穩定都是無趣又枉然。[3]

又如在經典動漫「神級作品」《死亡筆記》中,主角夜神月殺人的目的,就是要建構一個新世界,一個沒有「垃圾」的世界,對他來說,即是沒有罪犯的世界。夜神月就是用自己的方式來創造所謂完美的世界。可能最後到底誰是正派,誰是反派,也只能由創作人決定,看看他以誰的視角去演繹故事而已。

心理治療師薩提爾以冰山作為比喻,指出人與人之間溝通時,看到的行為和事件都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情緒、感受和深層渴望就如同隱藏在水面下的一大個部份,這也是在溝通時常常遭到忽略的部份。[4] 或許一個成熟的人,可以用恍如上帝的眼光去看人,慢慢理解到,那些「反派」即使做出傷害他人的事,其實大部份都不是出於純粹的惡意,更多是出於他們背後經歷過的創傷或其他複雜的原因所致。


[1]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葉小燕譯(台北:究竟,2016)。

[2] 〈都是oo的錯〉,萌娘百科,2023年6月17日,網站:https://zh.moegirl.org.cn/zh-tw/都是oo的错(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9月16日)。

[3] 馬欣:《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台北:木馬文化,2019)。

[4] 李崇建:《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台北:親子天下,2019),頁44。

美味陷阱

29/03/2023

《美味陷阱:你吃的是食物不是食物!揭發假天然、真添加的味覺騙局〔只吃真原味升級版〕》
(The Dorito Effect: The Surprising New Truth About Food and Flavor)
作者:馬克.史蓋茲克(Mark Schatzker)
譯者:鄧子衿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出版年份:2020年

當年,電視台曾經有一個美食節目,主持人常把「雞有雞味、食物好鮮味……」掛在嘴邊。這些評論當時聽起來都像廢話,但時至今天,雞真的不一定有雞味。

《美味陷阱》的作者道出了追求高產量生產雞隻與粟米等食物的後果。雞農為了「生產出」更多雞隻,改變了雞的飼料及生長環境,換來雞的味道每下愈況。粟米農場也因面積大增,令粟米味道變淡了;馬鈴薯的情況也一樣。食物失去了天然味道,只好讓化學公司製造食物添加劑,增加食物的味道,於是「食物越來越無味」、「香料越來越精進」。

天然食物要借助調味料才有味,而零食這類經高度加工的非原型食物,更加入大量人造調味劑,務求令味道不變,這味道不是食物原有的味道,而是「想要它吃起來」的味道,這令薯片可以有「烤肉風味」。味道真的很重要,因為食物有味,人才樂意進食,不過,加了調味劑的食物,意味著食物的味道不再由大自然控制,而是由負責行銷的人操縱。人們吃下愈來愈多「味道化合物」,味覺系統受欺騙,一旦喜歡上合成香料,面對淡而無味的天然食物時,也會用各式加了調味劑的醬料為食物「加味」。人工香料令食物變得美味,但亦令人變得肥胖。加了人工香料的食物讓人吃得更多,於是離苗條及健康更遠,以美國為例,69%的人不是肥胖就是過重,患上糖尿病的人也愈來愈多。

人工香料是導致人肥胖的幫兇,也是教人失去了「味覺」及無法聆聽身體需要哪種營養的元兇。1926年,芝加哥小兒科醫生Clara Davis進行了一項營養學實驗,她代家長餵養15名年齡從六至11個月大的嬰兒達六年之久,這些嬰兒沒有接觸過「成人吃的一般食物」,他們面前總有34種天然食物,只是當中不包括糖、奶油或薯片等食物,而食物唯一的調味料是鹽。他們可以自選吃的食物及份量,結果發現即使他們各有偏好,最終他們挑選的飲食組合都非常均衡,另外,他們沒有便秘,即使患了感冒,三天後便會痊癒。當他們大病初癒後,生牛肉、胡蘿蔔和甜菜(又名紅菜)的攝取量會突然大增。研究結束後,Davis稱這班孩子為營養學大師,因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甚麼食物。

很多人都知道野外的貓在不適的時候,懂得找草吃,殊不知人類原來也有此本能,懂得用適當的食物餵養自己的身體,無奈工業化世界帶來了工業化食物,人類從味道分辨美食的天賦被奪取了,變得被人工味道牽著走,只知「美味」,不知營養,以致身體出現不同的狀況。此書談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喚醒人們認真地審視真正食物及當中的營養,因為這些都不是加工食物可以比擬的。

一隻雞有雞味,表示這隻雞是真的有營養。

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

28/04/2021

《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影響全球數十億人的7大自動化技術發展,現在開始重新定義工作目的,幸福慢活》
Robots Will Steal Your Job, But That's OK: How to Survive the Economic Collapse and Be Happy

作者:費德里科.皮斯托諾(Federico Pistono)
譯者:李芳齡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6年

作者曾考慮把這本書命名為《機器智能與電腦演算法已經在搶走你的工作,在未來還會搶得更兇》,但他怕這樣的書名並不吸引,最終起用了現在的書名:Robots Will Steal Your Job, But That's OK: How to Survive the Economic Collapse and Be Happy。坦白說,中文書名翻譯得不夠傳神。作者提到機器人將「偷走」人類的工作,而不是「搶走」,兩者分別在於:當一個人搶走你的東西,你會即時知道,甚至可以馬上反抗,即使無力反抗,被搶以後還是可以即時採取相應行動,如報警。但當東西被偷走便不一樣,可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陡然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一些寶貴的東西。機器智能與電腦演算法偷走人的工作也是這樣,當大家在享受自動化的同時,背後已經有一批人因為自動化而失業。或許大家以為自動櫃員機、自動飲品販賣機的出現是小兒科,但隨著機械智能快速進化、學習演算法的準確度和性能天天都在進步,往後,即使是需要接受長時間訓練的專業人士,但只要其「工作內容具有高度重複性」,例如醫療方面的放射師,他也可能被輕易取代。

工作被機器智能與電腦演算法偷走,這當然不是大家樂見的事,但如果大家都有基本的補助金,不需要為生計工作,這又能否解決失業人士的問題?作者在書中的第二部份,闡述了工作對人的意義,工作不獨讓人有收入,可以維持生計,工作也給予人們對某個身份的認同感,或是會計師,或是電機工程師等。作者認為人們需要工作,失業會大大影響人的幸福感。對作者來說,工作本身也是有意義的,當然,如果這份工作有助改善社會的文化、健康、效率、同理心、同情心、創造力和宜居性等,這些有關工作的效用對人也是重要的。現今有很多人不想工作,只因社會不太能創造出有意義的工作。

工作慢慢地被偷走,這是不爭的事實,作者在這方面為大家提供了不少資料,但他對前景仍是樂觀的,在書中第三部份,作者嘗試為大家提供一些實用建議。這些建議並不一定完全適合在香港生活的讀者,畢竟作者是意大利人,書中的研究多以美國為例子,但他建議過更簡單的生活,擺脫無止境的過度物質生活、善用網上資源以開闊自己視野、為自己增值,這些善意的提醒都是好的。

有別於一般的科技書籍,作者不是純粹與讀者談科技,他似乎想與讀者談更多的是——如何幸福地工作及生活。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好書推介

07/11/2019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譯者:齊思賢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出版年份:2013年

《引爆趨勢》該屬於哪一個界別?它的讀者群在哪裡?Fast Company雜誌稱它為「10年來最佳的商業書」。在這10年間,這本書確實得到不少財經雜誌推薦,作者本身是位記者,本書讓他一舉成名,獲得商界人士的青睞。這樣看來,這本書的讀者群理應在商界。有趣的是,作者和出版商原先沒有想過它是本商業書,只認為它是心理學或科學之類的書,這可能與作者花了大量篇幅闡釋某些電視節目成功的要訣,某些產品如何「鹹魚翻身」,或某些商品為何從「爆紅」到殞落等有關。

作者視本書為一本心理學的書,他當初想探討為甚麼一些原本寂寂無名的商品或無法推行的政策,可以突然間流行起來。他發現,有時不需要大型改革或龐大資金,只需要小小改變,便能讓理念、資訊及行為等,如病毒般擴散及流行。小小改變如何成就引爆點(tipping point)?這歸功於三大原則:少數原則、定著因素和環境力量。

少數原則涉及一小撮人,包括市場專家、連結者和銷售員。他們或許身處有關職位,或許具備有關特質。市場專家喜愛蒐集知識,善於分析新資訊,樂於與他人分享哪些產品的性價比最高。連結者則人面廣,樂於認識不同類型的人,他們可以充當他人的連結者,幫助他們打進其他圈子。推銷員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他人的信任,有說服大家的能力。

定著因素是指讓訊息深植人心的關鍵,即是一句經典的口號,一段令人難忘的情節,又或是一些「貼心」的資料等。例如一項有關大學生接種破傷風疫苗的研究發現,耶魯大學學生無論收到圖文並茂的「高恐懼」小冊子,或未附照片的溫和版小冊子,都只有約3%的人接種疫苗。但只要在小冊子加上地圖,讓學生知道校園內提供接種疫苗的位置,及注射預防針的時間後,以上兩組學生接種疫苗的比率馬上竄升到28%。新加上的資訊,便成了定著因素。

環境力量則對事件和人構成一定影響。人類對環境的變化是非常敏感,只要導正周遭環境中最微不足道的細節,就可扭轉流行風潮,即使是犯罪率。作者以80年代中期的紐約為例,當時與紐約市地鐵相關的重大刑事案的數目創下新高,為了打擊罪惡,地鐵的新顧問率先處理地鐵被塗鴉的問題,警察亦嚴厲捉拿逃票者,導正這些細節,結果令犯罪率大大下降。

本書還闡述不少有趣研究,讓大家更了解人性,並明白小小動作可帶來大大轉變。全書內容不僅值得商人參考,也值得家長、教育界人士、決策者等思考,如何有效地推行自己的理念。而身為消費者的大多數,亦可從中分析,自己有否受上述因素影響而跟風。

向標籤「剩女」說不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5/08/2010
專欄:每週評論

近日看到一份暢銷報紙頭條的新聞稿:「香港地,越來越多女人剩。政府統計處公佈往後30年人口推算結果,發現本港女多於男的差距將會擴大,未來每三名港女便有一個獨身。剩女飆升,估計現有剩女人口為數五萬。統計處長馮興宏相信,港女擇偶條件會有所調整。」

究竟傳媒為何稱呼本港獨身女性為剩女呢?亦有叫她們是敗犬、中女和熟女等稱呼。趕不上30歲前出嫁,就變得生人勿近,總是被認定沒有市場,像賣不出剩下了的橙般,人生一切都完蛋了!傳媒時刻在提醒所有年過30歲的單身女性:「妳們真是可憐啊!」社會上已經把單身女性標籤為「一定不快樂」;然而這種「不快樂」到底是單身女性打從心底裡的感覺,還是由於社會和傳媒的壓力而產生的呢?

一位女性選擇單身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包括有男朋友但仍未認為適合結婚、有些仍未遇上合適的異性、有些則有追求者但基於各種原因而暫時選擇單身……試問這樣的選擇可憐嗎?相反,年過30歲的單身男性就被尊稱為「鑽石王老伍」、「藍籌股」和「筍盤」等,絲毫不損他們在市場上的吸引力,他們亦有自己的選擇權。

女人嫁不嫁,男人娶不娶,與路人甲乙丙有何相干呢?遇上真愛不容易,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應懂得尊重婚姻,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強迫自己做一些純粹為討好別人的傻事。製造標籤者,便是是非人!他們一方面標榜戀愛自由,但又會稱呼一些男方比女方年齡小的情侶為「姐弟戀」,奇怪乎!

我們嘗試「跳出」香港、台灣和中國,看看西方先進國家,30多歲至40多歲的單身女性者眾,她們並沒有被標籤化,還被別人稱讚更具有女人味和魅力,追求者依然衆多。西方國家的傳媒,更不會用看什麽所謂剩女和中女等帶有貶意的詞語來形容女性。對於一位女性有緣遇到自己的理想對象,我們當然衷心祝福他們會有一段幸福的婚姻,但一位女性的價值真的視乎有沒有一位男性「給女孩一個家」嗎?難度沒有結婚或者仍選擇單身者就是沒有一個家?其實,所有標準都依人定立,懇請一班「善於製造貶意標籤者」認真地反思及檢討。

此外,對於被傳媒鋪天蓋地強調的「事業線」這個稱呼,創意非凡但所構成的負面影響極大!有很多人都認為o靚模低俗、色情及意識不良,超過8成受訪者表示不接受o靚模拍模擬非禮短片等「出位」行為,批評行為超越道德底線,鼓吹低俗文化。更可悲的是,傳媒過份標榜「事業線」,使很多少女模仿o靚模,不惜賣弄性感以圖「上位」取悅男性,扭曲正確的女性形象。

其實,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懂得互相尊重,絕不應該隨便製造貶意詞彙踐踏他人。楊牧谷牧師曾寫過一本著作,書名是《你欠生命一份神蹟》,書中記述「生命要如煙花,要燦爛耀眼,令人嘩然。」我十分欣賞楊牧師有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每人生命中都有一份神蹟,而啟動神蹟的按鈕就掌握在自己手裏。祝願各位可以放眼世界,不要被別人的主觀定位去主宰自己的人生。人生最緊要活得精彩,而不是在乎性別、年齡以及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