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一個「盛大」的假象!

塞芬拿與香港
蘇恒泰    |   明光社項目主任(賭博監察)
24/05/2006

今夏在德國舉行的世界盃將會在12個城市舉行,德國政府耗資近12億港元維修7個球場和興建5個新球場,平均一個球場會上演5-6場賽事。相比起上屆在日本和南韓舉行的世界盃,今屆賽事花在球場設施方面的開支算是『超值』。其實,日本和南韓合辦上屆世界盃並非出於自願,只不過當年國際足協成員國未能就日本或南韓主辦2002年的世界盃達成共識,遂提出由兩國合辦該屆賽事。由於兩國關係長期處於灰暗狀態,因此兩國在籌備賽事時各自為政,更一度就『2002韓日世界盃』和『2002年日韓世界盃』的名稱起紛爭,結果需要國際足協介入。此外兩國為博取國際社會的注意和稱頌,合共投入超過24億港元興建20個可容納最少40,000人的新球場,平均一個球場只上演2-3場賽事,國際足協亦曾指出兩國政府所投入的資源足夠舉辦兩次世界盃,批評兩國浪費。

洛杉磯奧運的突破

世界盃歷時一個月,政府在各方面需耗資近百億元,而歷時只有兩星期多的奧運更花上主辦城市數百億元,但依然有無數國家和城市爭辦每一屆世界盃或奧運,究竟這一個巨額投資值得嗎?為何仍有這麼多國家和城市願意背負這個沉重的財政包袱?1976年奧運會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Montreal)舉行,由於蒙特利爾政府過度投入資金興建新的比賽場地,令當屆奧運會錄得近80億港元的虧損。八年後,洛杉磯政府汲取當年的教訓,首次在奧運會引入商業贊助,更壓縮興建比賽場地方面的開支,結果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首次錄得盈餘,為國家進賬近60億港元。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給予後世兩個重要的啟示:一、充分發揮城市的基礎建設,減少興建新比賽場館的開支,因為閉幕禮後,大部份比賽場館的價值已大大降低,無助城市日後的發展,相反若政府只投放資源優化現有設施,集中資源改善城市的基礎建設,這更有助城市的長遠發展。二、引入商業贊助和外判電視播放權,藉此增加收入來源,讓更多人欣賞賽事,令賽事更加普及,減輕主辦單位巨大的財政負擔和政府的財政投入。
 
正因如此,今夏在德國舉行的世界盃,籌委會原則上是參照洛杉磯奧運會的成功經驗,以善用現有球場設施為原則,盡量減少主辦單位的財政負擔。此外,籌委會更積極尋找商業伙伴,透過不同的網絡宣傳賽事和賺取更多收入,不過原則歸原則,若遇上去屆世界盃日本和南韓的情況,這個『金科玉律』也未必可以完全被應用。

突破還是假象?

美國估計1994年的世界盃為國家進賬28億港元,不過,據美國伊利諾州Lake Forest College經濟系副教授Matheson多年來的研究,發現當年六個世界盃主辦城市在往後數年的經濟增長遠低於預期,他認為人們往往高估奧運和世界盃的經濟效益,因為只有能為當地經濟帶來長遠影響才算是經濟效益,其他一次性的收益則不能包括在內。
 
倫敦帝國學院經濟系教授Szymanski曾研究過去30年曾主辦世界盃的國家,發現在賽事結束後,那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較前一年下跌約1%,因此,他強調舉辦奧運和世界盃等體育賽事不會為國家經濟帶來很正面的影響,因為賽事只歷時一段時間,長遠而言,這無助刺激當地的經濟,相反,興建一間工廠更能長遠地刺激當地的勞動市場和需求,對刺激當地經濟更有效用。

美國喬治亞州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Dhawan認為,市政府可能基於提升國家形象、對運動的熱愛、改善舊城區的規劃等原因爭辦奧運和世界盃等大型體育賽事,但他深信主辦這些體育賽事並不是賺錢的好途徑。當洛杉磯奧運落幕後,翌年有六個城市爭辦1992年的奧運會,結果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羅那奪得主辦權,無可否認,主辦奧運令巴塞羅那的失業率由1986年的18.4%大幅下調至1992年的9.6%,但生活指數亦同時被拉高,樓價飆升近四倍,縱使籌委會最後錄得超過2000萬港元的盈餘,但尚未扣除西班牙政府之前近600億港元的基建投資,奧運為西班牙政府帶來近百億港元的負債。

美國南科羅拉多大學經濟政策分析中心主任Porter更進一步指出,政府由於不能完全倚賴商業贊助,在有限資源下,政府只能透過加稅或減少其他公共開支,以撥出更多資源籌辦奧運。若主辦城市投放過多資源大興土木,將會令當地經濟面臨沉重的負擔。如1998年冬季奧運主辦城市長野從各方面拆資近150億港元籌辦該屆奧運會,閉幕禮後一年,長野縣經歷二次大戰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製造業錄得30%跌幅和211宗破產申請。

2004年對希臘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在德國教練列克格的帶領下,希臘國家隊在一致被看淡的情況下歷史性奪得歐洲國家盃冠軍,同年,奧運聖火在過百年後重回這個國家。上屆奧運會,雅典政府動用巨款改善交通運輸系統,將這個千年古城現代化,讓世人認識到雅典先進和優秀的一面。不過希臘在2005年的經濟增長由2004年的4.2%下降至2.8%,財政赤字更佔國民生產總值6%,超過歐盟的規定。可見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只是賬面上的特破而已,並非甚麼點石成金的神話,每一個城市都有不同理由爭辦奧運、世界盃等大型體育賽事,但如果爭辦的原因是希望致富,那此路明顯不通。

塞芬拿與香港

塞芬拿(Savannah)是位於美國喬治亞洲的一個工業城市和海港,相信沒有太多香港人認識這個城市,但其實這個城市與香港有一定程度上的淵源,只不過我們未有留意到。究竟塞芬拿與香港有何關係?塞芬拿你可能不太認識,李麗珊又如何?相信不用介紹,你也知道她是滑浪風帆運動員,香港史上首位奧運金牌得主。其實亞特蘭大是一個內陸城市,沒有條件舉辦海上項目,為免大興土木,當時的籌委會只好將帆船、滑浪風帆等海上項目移師附近的沿海城市,最後籌委會選定距亞特蘭大約400公里的塞芬拿舉辦所有海上項目。
 
塞芬拿居民普遍歡迎該市協辦部份奧運比賽項目,認為這有助提升塞芬拿的國際形象,可惜1996年的奧運會似乎只能增加亞特蘭大的知名度,國際社會並沒有因此而增加對塞芬拿的認識。相信現在只有當年在塞芬拿參加比賽的運動員才記得這個地方曾協辦當屆奧運,即使李麗珊當年為香港摘下首面奧運金牌,香港人也只會記得她在亞特蘭大奧運取得冠軍,根本不知道她原來是在亞特蘭大以外地區比賽。
 
塞芬拿既沒有得到金錢回報,更未能藉協辦賽事提升國際形象,這令筆者懷疑香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協辦馬術項目的實際成效有多大!為籌辦08年的奧運會,中國政府動用近300億港元翻新北京市,希望藉奧運向世界展現『新北京』的形象,其中有約20億港元用作興建或維修體育設施。由於北京並沒有足夠的條件舉辦馬術賽,在香港賽馬會『全力推動』下,香港政府向北京奧委會提出由香港協辦2008年奧運會的馬術賽,在去年中,國際奧委會接納北京奧委會的要求,將馬術賽事移師距北京超過2000公里的香港舉行。
 
筆者相信北京奧委會絕對歡迎這個安排,因為市政府不用分文便能將這個非奧運主流項目外判。香港政府亦滿意國際奧委會這個決定,因為政府不用支付分毫,以為可以藉協辦賽事名利雙收,按2004年雅典奧運馬術賽的入場人次推算,政府估計有1萬至3萬人次來港觀賞比賽,為香港帶來1-3億港元的收入。不過,馬術並非香港,甚至亞洲的主流運動,而且香港地理上與北京相距甚遠,筆者可以預期入場觀看馬術比賽的人次遠較上一屆少,政府的如意算盤未免過分樂觀。前車可鑑,國際社會已完全遺忘塞芬拿曾協辦奧運,相信除了香港市民外,世界上沒有太多人知道香港參與協辦奧運,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認為協辦奧運有助提升本港體壇地位的想法未免太過天真!

慷慨?投資!

香港成功協辦馬術賽,馬會確實『功不可沒』,因為馬會拆資近8億元將沙田馬場毗鄰的香港體育學院和彭福公園改建成比賽場地,更會在粉嶺開闢越野賽馬場地。為『遷就』奧運馬術賽事,在香港體育學院內進行訓練的班精英運動員將會遷往烏溪沙青年村,至於他們能否在奧運會後重返體院則暫時未有定案,但馬會真的會為推廣馬術運動變得這樣慷慨嗎?馬會主席夏佳理已不避嫌表示希望永久佔用體院的場地,看來這更像是馬會一項長遠投資計劃,有說馬會是希望藉此為日後全年賽馬鋪路,但這消息未經作實,不能作準。
 
香港協辦奧運,經濟效益存疑,更無助提升本港的體壇地位,若真的希望提升地位,倒不如集中資源培訓更多像李麗珊般的『土生土長』運動員,而不是靠入口『國貨』來爭取成績,觀乎政府每年對精英運動員的資助金額,君不見政府很著重體育發展。不過,港府並不需要承擔賽事的成本,為祖國效勞,協助一些非主流項目也不會有太大風險,但是蝕本生意從來都乏人問津,若沒有合理的回報,馬會真的願意花上近8億元嗎?答案將來自有定論!

相關文章

賭波才睇波 睇來幹甚麼?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5/07/2018

有沒有試過與朋友睇波,你一邊支持心愛的隊伍或某一球星時,你身邊的人卻很可能想你所支持的被罰黃牌、紅牌、被換出場?又或者你在欣賞球賽,為兩隊不斷互有入球,而感到非常緊張,不過你的朋友一看見入球就爆粗,甚至投訴為何入球數目那麼多……?

不用懷疑,其實都頗為肯定,他們不是在研究甚麼策略,更大機會是他們在賭波,因為馬會提供的波盤已經去到無所不用其極,成功將人的心思意念由比較技術、策略,轉移到一些與技術完全無關痛癢的範疇上。越與球場、球員、策略等無關,或然率就越大,越似賭博,而賭徒以為這些易賭,其實更多情況是輸得更慘。

馬會常常強調要加入這些不同的特別項目,是為了要加強吸引力,減少外圍侵蝕整體賭博收入。據傳媒透露,一次世界盃全球的外圍賭注數以千億計,有消息人士表示即使馬會內部估計,香港的外圍投注也數以百億,區區增加幾個與足球比賽完全無關的盤能減少損失嗎?當然不,但看看我們的警方截至十六強為止,也未曾破過超過一億的外圍和非法賭檔,連總警司在電台節目中也承認力有不及,外圍掃之不盡。

賭波合法化十五年,社會由不鼓勵賭博,變成不干預賭博;直到今天聽到最多的,不是賭博的禍害,而是賭博要有節制。所謂有節制即是賭博是可以的,只要懂得節制就好。這公眾教育正確嗎?不正確。但投放最多錢宣傳的馬會,最後叫得最響的也是這口號。

社會漸漸將足球活動變成賭博活動,如果有天我們睇波時,再沒有心情欣賞球星的腳法、隊員的部署、策略和體育精神,而心思都到了角球的數目,入球的多少,甚至有天發展到像外國的網上賭場,連球賽中有沒有人要抬走也可下注時,睇波這回事,還可以有積極健康的意義嗎?若運動這美好的事情被賭盤徹底扭曲,這值得嗎?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5/7/2018

手機遊戲似賭博 政府規管勿再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8/05/2014

近年手機遊戲如雨後春笋般湧現,大部份遊戲都有組隊的元素。所謂組隊,就是玩家透過不同的方式在遊戲程式中獲得不同的隊員,從而打敗敵人。增加隊員的方式,不外乎兩個:一、打敗敵人,將對方納入自己陣營,;二、用遊戲中提供的資源,以隨機形式抽到隊友。後者會令玩家有較高機會抽到實力強勁的隊友,但同時由於遊戲提供的資源有限,一旦在幾次機會中抽不中,玩家也可以選擇等候,或者付款買網上資源。
 
對於以上提及的方法,不少前線戒賭機構認同不算是賭博,因為玩家在最後不會得到真實的金錢,不過抽獎的隨機性卻有機會使人成癮。事實上,有青少年因此而花費大量金錢去博取更多強勁的隊友;而內地去年底亦曾因此要求叫停部份遊戲。在出產這種遊戲最多的日本,則以年齡為限,未夠二十歲的玩家,每月不能以超過某個限額的金錢來進行抽獎活動,並在遊戲中強調「不花錢也可以用策略完成所有關卡」。
 
在香港,不論政府或是遊戲業界人士均未有設立任何保護青少年的措施及政策,青少年可以任意玩來自世界各地各類型的遊戲,當中包括賭博遊戲。難免令人擔心青少年會否因此而沉溺及上癮、甚至變成病態賭博。根據遊戲商透露,其實在一百人中只要有一人付款,他們就可以賺回成本了,可見這些遊戲是「大生意」。可是,整件事亦容易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後果可以一發不可收拾。

 

港澳賭風持續熾熱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1/2014

在2013年,雖然並沒有特別盛大的國際足球聯賽舉行,而且國際賽馬賽事場數沒有特別多,也沒有特別高的六合彩派彩,但馬會投注額仍然飈升,以下為本年度各項目的投注額:
 
2012/13年的投注額 (港元) [1]
賽      馬       943.70億
足球博彩       506.06億
六合彩            76.27億
總投注額:  1526.03億
 
在馬會的年報中,馬會解釋投注額上升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重新吸納青少年
馬會近年積極投入年輕人巿場,先是每逢周三舉辦不同活動,鼓勵年輕人進馬場,繼而學習賭博;之後又以欣賞馬匹和賽事為名,編寫了一個「模擬賽馬」手機程式,此舉變相教青少年賭馬。此程式現時已有近40萬人次下載。
 
二、將手機變成投注站
馬會除了改革網站,去年更大力推動其手機投注程式,相關的賽馬、足球及六合彩投注額佔投注總額約18%。程式推出才一年,已有超過45萬個投注戶口。如果將手機投注服務計算在內,有超過70%的投注交易透過此平台處理。根據馬會數字,最高峰時段每秒處理3600宗交易。[2] 至此,投注站正式流動化,各人的手機均可變成投注站。青少年足不出戶,只要透過家人的戶口,即可下注。從此,「禁止十八歲以下人士進入投注站」以保護青少年的說法,正式失效。
 
三、足球博彩場數不斷上升
2003年賭波合法化之時,馬會聲稱只為四大足球聯賽提供投注,但至今年已接受全球逾七十項聯賽和盃賽的投注,當中大部份均是二線或地區性的賽事,根本說不上大型和國際賽。是故,去年即使沒有任何重要賽事,投注額居然仍可上升7%,比十年前更升了三倍。又因為足球博彩的毛利比賽馬更大,最後竟成為馬會最大單一收入來源,甚至令馬會成為全球足球博彩規模最大的莊家之一。
 
未來,馬會還進行優化馬場工程,光是第一、二期就用了35億;再加上2013年在立法會通過了賽馬的匯合彩池安排,令馬會與外地賭博機構的彩池可以一併處理,因而令彩池增大,出現更可觀的派彩。從以上種種行動足可見馬會今天根本不是不鼓勵賭博,不是只為有賭博意慾的人提供服務,而是將賭博看成一盤生意,積極吸引新人加入賭博行列。

澳門:成東南亞最大規模的賭城

可是更令人擔心的是在一海之隔的澳門。賭博已經成為全澳的主要國民生產總值來源,該地甚至成為東南亞境內最大規模的賭城。鄰近地方近年亦相繼討論金,甚至要開設賭場;再加上近年湧現的賭博遊戲、網上賭博、股票巿場炒賣等沉溺情況,香港新一代只會面對愈來愈多賭博誘惑。各種誘惑會以動人的方式去引誘大家跌入這些陷阱中。
 
堅持「睇波踢波不賭波」

最後,還要再提提各位,世界盃將於2014年舉辦,而且本屆更是自2003年賭波合法化後,免費電視台第一次播放決賽周,相信傳媒定必又吹起世界盃熱。屆時,若連馬會也不諱言提出「加大力度對抗外圍」時,熾熱賭風將很快出現。若沒有團體宣傳「睇波踢波不賭波」的理念,或許每隔四年,香港便會變成全民皆賭世界盃。

 

 

澳門開放賭權的反思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13/05/2013

十年前,香港實行賭波合法化。然而早在2002年,澳門開放賭權。當時大家以為這只會影響何氏家族的生意。十年過去,澳門今日已成為全球第一賭城,地區生產總值成為全亞洲最高,從批給賭博專營權所得的直接稅已成為政府收入最主要的來源。[1] 澳門人的福利開始提升,政府更於財政預算案中年年派錢。賭巿帶動商業、樓巿一同上升,「旅遊博彩業」成為澳門的單一經濟支柱。
 
因為薪金吸引,而且加薪幅度大,不少澳門青少年因此放棄學業而投身賭業;也有人慨嘆不做賭在澳門沒事可做,一切都是迫於無奈。事實上,澳門的病態賭徒同時亦是全區最多。於2010年,曾有研究顯示在澳門的賭博人口中,可能每十個就有一個是病態賭徒,情況嚴重得連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所長馮家超也十分關注。[2]
 
澳門開賭,香港也「受惠」。每每有賭場開幕就會在香港宣傳:而以賭博為主的企業亦上巿集資,賭股的表現往往總「跑贏大巿」。但每次投資分析員總說:澳門為單一經濟體系,賭業極受外圍因素影響。以前香港人前往澳門賭,會被視為爛賭鬼的表現;但隨著該地開放賭權,更多不同款式及針對不同巿場的賭具在巿面出現。今日賭博已成為了平常活動,男男女女也會自行「組團」入賭場。賭風比以前更熾熱,但危機感卻降低了。
 
要評估澳門賭業對澳門整體的影響,情況就如泡沫一樣,在好景的時候總看不到問題,仿如香港的地產一樣;惟到泡沫爆破,便會發現問題叢生。可是,到時再處理問題就變得複雜多了。
 

 
[1]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局,〈中央帳目〉,http://www.dsf.gov.mo/finance/public_finance_info.aspx?FormType=0&#generalLedger
 
[2] 〈澳門病態賭博率亞洲最高 十人中一人成變態賭徒〉,《中國新聞網》,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politics/chinanews/20100823/21391766758.html
 

 

繼續抑制賭風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7/01/2013

回顧2012年,本地以及各地的賭博狀況均有上升之勢。馬會投注額不斷上升,受注的場數,不論足球或賽馬,均有增加;海外賭場方面,澳門、新加坡賭場的營業額連連報捷,部份澳門賭場除了以渡假勝地、藝術表演作招徠外,更有明目張膽地就他們新的角子老虎機刊登廣告,宣傳重點最終放在獎金上。另一方面,香港警方更接連在遊戲機中心內搗破疑似賭博的遊戲機,情況令人擔憂。
 
馬會今年動作多多,雖然在去年馬季開始,馬會在大部份與賭博有關的宣傳活動的海報,都加入了白底黑字的「警告字眼」,惟馬會的攻勢卻完全沒有減弱。首先,馬會開設手機下注的功能,凡使用智能手機的馬會用戶,就可以自由透過手機下注。同時,今年開盤的足球及跑馬賽事甚多。而賽馬方面更增加不少直播的海外賽事,賭波亦引入奧運的足球項目。六合彩則增加開彩次數,又因著頭獎獎金金額的上升,吸引更多人投注六合彩,投注額因而又再上升。單是2011/12年度全季賽事,共錄得逾861.1億元投注額,按年上升7.1%,是千禧年以來新高。
 
除了香港賽馬會外,鄰近地區的博彩業亦影響著香港。澳門不少賭場去年均在香港各大報章刊登頭版廣告,除了宣傳其娛樂場和酒店的活動及設施外,更宣傳他們的角子老虎機彩池派彩高達千萬元,藉此吸引巿民到澳門賭場耍樂消費。當中角子老虎機款式多變,而且玩法亦以多樣見稱,故此吸引不少人玩此類「遊戲」。相關的廣告明目張膽地在宣傳離岸博彩,但港府完全未有就問題作出回應,我們為此感到非常失望。
 
事實上,鄰近國家及地區(如澳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近年均將合法參與賭博的年齡定為21歲;而全球不少賭場(如美國拉斯維加斯、新澤西、亞特蘭大和摩納哥等),入場年齡門檻亦為21歲。不少研究指出愈早接觸賭博的人,長大後愈大機會成為問題或病態賭徒。政府委托香港理工大學的調查發現,四成18歲以下的青少年曾參與賭博活動,當中四成更早在10-13歲已初嗜賭博滋味。可惜港府無視有關問題的嚴重性。
 
理大的調查亦發現接近7成(68.6%)的被訪者亦認同應該將香港合法賭博年齡由18歲提升至21歲。調查亦認為「香港政府理應參考鄰近國家和地區制定有關的賭博政策」。監察賭風聯盟於立法會選舉前亦發起登報聯署運動,鼓勵更多人支持相關建議,惟近月收到政府的回覆稱暫時未有計劃就合法賭博年齡提出任何修訂,態度令人失望。
 
展望2013年,提升合法賭博年齡勢必成為反賭風的大方向。賭波合法化的十年,我們看到足球運動在電視上整體的變質,由欣賞變成賭博,同時看到外圍賭業蔚然成風。香港能否守住現時不鼓勵賭博的政策,看來只能靠民間各團體持守和結集力量,否則賭權隨時開放,最後損失的,將會是社會整體利益。

免費報頭版賣博彩廣告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6/03/2012

澳門賭業可謂如日方中,除了帶動當地經濟,他們更在香港上巿,香港的財經版(或稱為「賭股」版)幾乎天天報道他們的股票變動。近日澳門幾間賭場更聯手一起在香港的免費和收費報章大賣頭版廣告,聲稱他們部份賭博工具的派彩非常巨額,呼籲巿民到賭場豪賭。

香港與澳門只有一水之隔,但兩地對賭博的管制,不論是法律、社會文化、教育等等都有所不同。澳門的博彩公司可以隨意在澳門宣傳博彩業,但香港至今仍然是一個不鼓勵賭博的社會,社會只能接受香港人有限度、有節制的博彩,所以香港賽馬會一直也受到社會各界嚴密監察。偶爾馬會也會放風說政府對他們的監察非常嚴格,這對香港人來說,是政府作為發牌機構應盡忠職守的表現。

拒監管離岸賭場宣傳

但港府對澳門的賭場在香港傳媒賣廣告,卻完全不作任何監管。自從澳門開放賭權後,不時有類似的宣傳在香港的傳媒出現,有時在娛樂版,有時在波經和馬經版,有時甚至以「娛樂場」的名義在頭版出現。(註:娛樂場的英文是Casino,就是賭場的意思)。起初只宣傳其所謂娛樂設施,不會直接提及賭博,但現時卻赤裸裸地以巨額彩池作宣傳,連半隻警告字眼也沒有!

香港政府常常以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為理由,拒絕監管有關廣告,這是完全沒有理據的。綜觀不少歐洲國家,都有法例去規管賭業,而在規管的同時,亦對外來賭業的宣傳加以禁止,例如英國,是非常嚴厲地禁止離岸賭場,或者離岸的樂透(即六合彩)廣告。香港不是應該效法嗎?否則香港人表面上沒有在香港沉迷賭博,但實際上是轉到澳門去,這豈不是失去了原本香港不鼓勵賭博的意義?
 
 

停不了的反賭事工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
22/01/2012

雖然今年沒有大型盃賽,也沒有很多大型賭博活動,但賭博事業仍然蓬勃發展,不論是澳門的博彩業,抑或是香港賽馬會,甚至是世界的賭博事業,均有很大的發展。而反賭,在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下,漸漸沒有人關心,甚至愈來愈少人理會賭博對社會的影響,大家只看賭博的收益,不看病態賭徒對社會整體的影響和損失,最後埋單計數付代價的,還是整體社會。

賭場化身娛樂城

今年澳門各博彩業上巿公司的收益,均是歷年之冠,除了一段很短時間的技術調整外,整年都是跑贏大巿,甚至成為逆巿上升的股票。各大賭場加入娛樂休閒的活動,務求將賭場化身為娛樂城(事實上不少賭場就是叫娛樂城),加入老少咸宜的大型歌舞、活動等,美化成一家大細渡假旅遊的勝地。即使年中澳門政府將合法進入賭場賭博的年齡提升至21歲,似乎亦未有影響澳門博彩業的發展。
 
至於香港賽馬會,去年將六合彩加價後,因為投注額增加,變相增加金多寶等累積派彩,今年曾出現派彩過億元的情況,而單次的投注額亦同樣數以億計,六合彩加價令香港賭風更熱。到了球季開鑼時,又靜靜加入不同的二線歐洲聯賽到彩池中,以圖讓更多賭徒陷入賭博的陷阱。監察賭風聯盟和明光社曾要求民政事務局和博獎會正視有關問題,但反應冷淡。

股票炒賣如賭博

另外,就賭博廣告問題,馬會至今仍然堅持只將警告字眼放在廣告中的角落,而且佔廣告的部份極小。馬會曾多次大條道理稱澳門賭場在港落廣告全不受管,但馬會自家廣告卻限制多多,民政事務局卻用難以定義賭博成份為理由,拒絕禁止有賭博成份的境外廣告在港傳媒刊登。監察賭風聯盟亦曾經將有關議題向民政事務局和博獎會反映,但同樣不得要領。
 
隨著2011年過去,我們除了關注明顯的賭博問題外,現時賭博氣氛有蔓延到股票巿場之勢。過去數月炒輪證的成交之多,炒即日巿的情況日趨嚴重,三幾分鐘的炒股基本上將香港的股巿變成大賭場,就連經濟學者亦認為情況嚴重。明光社對事態非常關注,亦希望有關的監察機構做好把關的角色,切勿令香港的股票巿場變成全球大賭場。

唔怕你精,唔怕你呆,最怕你唔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0/11/2011

如你去過澳門的話,你會發現那裡其實是沒有「賭場」的:他們都是以「娛樂場」作為正式名稱招徠賭客。回到香港,街頭林立的竹館,都是宣傳「麻雀耍樂」,甚至多玩可以防止「老人痴呆」!其實中國人深知賭博對人的影響,在民間智慧中,相關的教訓都多得很:「唔怕你精,唔怕你呆,最怕你唔來」,「輸錢皆因贏錢起,不賭是贏錢」等都是提醒人小賭結果不是怡情,反而是一個「貪」字上心,變成心「癮」就使人不能自拔。
 
今期《生命倫理》特別邀請了對戒賭輔導有豐富經驗的蕭如發牧師為大家分享。另外,在秋風送爽的季節裡,當你到郊外遊走時,可有發覺大自然也不時被「發展」起來呢?陳一華牧師會由此說起,與大家再思權利與義務的問題。

從足球反思世界

蘇恒泰 | 前戒賭輔導員,現職市場和社會研究相關工作
24/05/2010

有經濟學家指出,企業在海外開拓市場時,須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差異,從而制定合適的策略,這樣海外投資者在當地市場才可以持續發展。適逢世界盃臨近,或許我們可以在足球身上,反思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
 
其實,足球在大英帝國的殖民時期已開始傳至世界上不同角落,但足球真正連繫世界不同國家,可推算至兩次大戰期間,首屆世界盃亦是在這段時間在烏拉圭舉行。不過,二次大戰以後,世界進入冷戰時期,加上保護主義掛帥,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只容許球會註冊一至三名外國球員,而蘇聯更限制將東歐球員『出口』至其他西方國家,因此,全球化在九十年代前尚未在足球世界出現。
 
足球全球化,最直接的體現是球員和資金自由流通。球員的限制在九十年代開始逐步取消,當時歐洲法院裁決當時15個屬於聯盟國家的球員在其他歐盟國家不受外援名額限制,加上蘇聯解體,東歐球員可以外援身份投效西歐球會。自此,西歐頂級聯賽充斥無數外援,以英超為例,現時外藉球員佔註冊球員總數近50%。
 
無可否認,放寬輸入外援令高質素球員過於集中在某幾個國家的聯賽中,令國與國之間的聯賽水平不斷拉闊。以歐聯為例,近年的淘汰賽的席位幾乎被英格蘭、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的球會壟斷。西歐列強由於有戰績支持,電視轉播費、獎金和紀念品收入都水漲船高,令他們有更多資金引入更多球技出眾或受全球球迷愛戴的球星。
 
可幸的是球會間強弱懸殊的情況未有在國家級的比賽中出現,相反,各國高質素球員由於在高水平的聯賽中得到更多磨練機會,以致國家隊的整體實力得到提升。因此,在過去五屆世界盃中,每屆最少有兩支過去從未打入八強的球隊打入該屆賽事八強,反映容許球員自由流動雖拉闊各地聯賽的實力差距,但卻提升了國家整體的足球水平。
 
當然,足球全球化不單是球員間的自由流動和球會在世界各地吸引球迷觀賞比賽,更重要的是為球會吸引世界各地的資金注資和贊助。以英超為例,逾半數球會由外國班主擁有,而頂級球會的球衣贊助權動輒以數十億元計。不少外地和本地的博彩公司亦看中英超能吸引全球球迷注視,爭相在球場賣廣告,或索性購入中小型球會的球衣贊助權,如韋根、韋斯咸和樸茨茅夫等。可見足球全球化確實為各地的博彩公司帶來無限商機,令他們不惜付出高額贊助費亦希望換取在廣大球迷前曝光的機會。
 
不過,無論足球如何成功牽動全球球迷,在美國這個全球體育觀眾最多的國家依然無法佔一席位。但是眼見足球龐大的潛在市場,懂得做生意的美國人又豈會視而不見,因此美國資金在上世紀末買下巴西著名球會哥連泰斯,之後又買下受港人愛戴的曼聯和利物浦等英超球會。
 
在美資入股後,班主們在三支球會確實渡過了一段短暫的風光期,哥連泰斯在收購翌年力壓曼聯,初嚐世界冠軍球會盃;曼聯亦於過去數年一舉奪取英超、聯賽盃和歐聯等數個獎盃。不過,美國班主對球會的運作和歷史沒有太大認識,只懂從做生意的角度營運球會,往往予人一種唯利是圖的印象。因此,每有其他球會出好價錢收購旗下球員,球會定必善價而沽,導致球會戰績滑落,失去球迷支持。在眾球迷的壓力下,美國班主在2003年敗走哥連泰斯,而曼聯和利物浦的班主近日也遭受球迷猛烈抨擊。可見,在足球世界裡,賺錢並不是成功的最重要指標,美國班主明顯不懂得足球世界的遊戲規則。
 
或許,以上討論有助我們更深入思考香港以至世界在未來可發展的方向:

 

  1. 足球運動至今仍未在全球最大的體育市場穩佔一席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並不一定硬要他國接受世界主流。可惜,自冷戰結束後,國際貿易模式彷彿只有一套標準,如國家不跟隨這套標準,就好像只有死路一條。未知國際貿易市場可否讓足球的情況在其身上出現呢?
  2. 同樣是有外資背景的球會,阿仙奴和車路士的外藉股東得到球迷的支持和愛戴,相反曼聯和利物浦的美國班主卻成為落水狗,反映外資要成功打入本地市場,必須與當地的文化、習俗,以至能和過去的管理模式融合。近年各地出現大規模的反全球化示威行動,未知又是否與此有關呢?
  3. 在足球世界裡,球會間的定位十分清晰,有球會與所身處的地區建立緊密連繫,使之成為地區的象徵,因此策略上較偏向重用本土球員,如西甲的畢爾包和意甲的巴勒莫。有球會則以擴充海外市場為主導,以增加球會紀念品銷售和贊助收入,因此策略上以收購世界各地的球星為主,如西甲的皇馬和英超的曼聯。有球會專注培訓青年球員,待他們成名後,將之高價出售,再把資金投入訓練新一代的青年球員,如巴西和荷蘭等地的球會。可見,足球世界容許球會因應本身的強項、喜好和文化背景選擇自己的定位,未知國際貿易可否容許國家因應自身的條件走它們自己選擇的道路呢?
  4. 過去,有中小型的英超球會憑著將士用命,在本土聯賽取得佳績,殺入歐聯賽場,但之後為保戰績,不惜舉債收購星級球員,最終導致資不抵債,球會被迫以賤價賣走球員,最後更因戰績滑落而連降數級,現時在英甲浮沉的列斯聯正是當中的佼佼者。未知馬會近年不斷要港人『舉債』支持其無限擴充的「賭波業務」,最終會否導至社會道德破產,令更多人在生命旅途上浮沉呢?

願讀者在觀賞世界盃時,可發現更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擴闊自已的眼界!
 

 

這邊廂設界 那邊廂放行

——從21歲才進場到未成年就拉頭馬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23/01/2008

 十一月中旬,賭風熾熱的澳門,傳出了一個叫很多當地的戒賭輔導機構也始料不及的消息:「澳門立法會議員、有『四太』之稱的賭王何鴻燊妻子梁安琪,昨在答問大會上問何厚鏵,他所指的『加大對賭業管理力度』包括什麼具體措施,何厚鏵回答說,會將進入賭場的年齡限制由18歲提高至21歲,一旦立法程序完成,會立即對遊客及澳門市民落實措施。」1於是不用爭取,澳門進入賭場年齡就自動調高三年。

「他(按:何厚鏵)謂:『有一個三年的過渡,這個法律的生效,對於遊客及本地人去玩,生效會是21歲,但生效前已在賭場工作的低過21歲,給予三年過渡,讓他們留在賭場中工作,這個我認為是合理的。』他稱博彩業是澳門主要產業,政府概念是維繫賭博業健康發展,不可以無限量膨脹,必須深化研究發展模式及不斷加強監管,完善法規,保持行業的健康發展。」2可見澳門政府早有預備,著手逐步推行,非權宜之計。

「『賭王』何鴻燊昨表明贊成有關建議,更表示18歲的年輕荷官『很多派錯牌,又賠錯錢』。何鴻燊說:『現在18歲的學生全部來我賭場,不用讀書不太好,他們讀多點書直至21歲,我培訓也容易些。』」3一下子,由澳門政府到賭場負責人都舉腳贊成。

是澳門政府突然良心發現,知道賭風正嚴重威脅澳門社區?一眾戒賭輔導機構「驚魂甫定」,才發現自己都太埋首處理社區大增的病態賭徒,對眼前的情況也不自覺麻木了。

「因澳門公務員是不可以進入賭場,一間官立中學的校長由於身分正是公務員,不能入賭場勸說學生,故在賭場後門等離校學生上下班時游說他們返學。為配合這批賭場青年人的不穩定工作時間,該學校更特別將上課時間分為早、中、夜3班,所授課程一樣,希望青年人在公餘時可繼續學業。」「很多人會選擇玩消費較低的老虎機打發時間,而青少年賭波的情況在澳門亦愈趨普遍,青少年之間不論贏輸,均會大談『波經』,增加與同輩的話題。」4賭風禍延青少年,早達嚴峻階段,澳門特區政府現在才立法處理,大概都知道有點遲。
 
那香港特區政府,對鄰近地區這斬釘截鐵的新措施,又有何回應?「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當局會密切留意事件發展,但現時過早討論應採取任何措施。發言人補充說,根據現行法例,賭博的法定年齡是18歲,當局會繼續透過公眾教育教導青少年有關賭博不良後果,繼續實施有關現行病態賭徒的治療措施,以及與賭博有關的預防及輔導工作。」5

對!澳門離香港實在太遠,澳門的青少年因賭風出問題了,香港大可置身事外──高官們說不定認為18歲才是賭博法定年齡已經是多給了!君不見只要馬主願意,便可以攜同小朋友於賽事進行期間進入馬場,近距離觀賞賽事及拉頭馬?特區政府的「高瞻遠觸」,十年來也教人刮目相看。

 
 
 
1. 2007/11/15,明報,港聞A04《澳門賭場門檻擬增至21歲何厚鏵:讓賭業「更健康」發展》。2. 2007/11/15,新報,港聞A05《現職員工三年過渡期入澳門賭場須滿21歲》。
3. 2007/11/18,明報,港聞A09《何鴻燊:荷官年輕易賠錯錢支持提高年齡門檻》。       
4. 2007/11/15,明報,港聞A04《輟學當荷官校長賭場後門勸回校》。
5. 2007/11/15,明報,港聞A04《免青年沉迷倡港馬會效法》。

「生命及倫理」回顧與前瞻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23/01/2008

 除了「傳媒」及「性文化」以外,「賭博」防治;關注「貧窮」;推動「理財」與信仰反思;並拓展教內的「環保」事工等,都是我們關注的生命及倫理課題。

 頻推博彩新玩法,青年主婦成賭客

2007年沒有世界盃,所以也就多了其他吸引公眾投注的賭博模式,2月份,馬會新添「FUN」組玩法,以幾近「玩大細」的方式,吸引平常不賭或本來不懂賭馬的青年人和主婦下注。我們於3月約見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攜同超過100個團體的聯署信表示不滿。
 
9月份,馬會表示因應馬主要求,打破百年常規,放寬對18歲以下人士於賽事期間的入場限制,准許馬主攜同未成年親友進入馬場,近距離觀賞賽事及參與拉頭馬。我們聯同戒賭人士和受賭害影響的家屬,到馬會總部遞交抗議信並約見博彩及獎券事務委員會主席鄭慕智表示強烈不滿。
 
本社在2008年,將針對賭博年輕化的問題,繼續跟進「馬會准許未成年人士於開賽期間進入馬場」的發展,並催促博獎會盡快召開有關檢討會議。

澳門賭場吸引大,社區人材流失快

澳門博彩業2007年進入六分天下局面,無論是澳門政府或是各賭場經營者都指出,澳門博彩業無論在利潤競爭、人手招聘與如何與社區發展相平衡等,均出現史無前例的困局。身處隔鄰的香港人,都不難感覺到現在無論是個人就業或是娛樂習慣上都受相關的影響。2008年,本社將繼續針對澳門賭場對本港病態賭博的影響,跟進其提高賭場入場年齡的發展,並對本港斷斷續續於大嶼山開設賭場的訴求,作出適時的回應。

辭工逃學全職炒,一起靠股成病貓

港股2007年大旺,不少港人都渴望投身股票市場「搵快錢」,一時間幾乎全民皆股,辭工逃學全職炒股者大有人在,因此而導致的悲劇亦時有聽聞,「病態股民」已成為香港的社會現象。本社於2007年2至6月曾舉辦一連四場的「管家型投資新態度」講座,讓金融界從業員與投資者交流今日理財技巧,以及對相關的經濟行為進行反思,反應踴躍。2008年,我們會因應需求而繼續籌辦相關活動。

日日做到無停手,沒有團聚的時候

港人的拼搏精神,向來是發展本地經濟的原動力,只是目下大部份家庭和個人發展都受到過長工時的影響,已經引起各界的關注:繼老師和社工之後,2007年扎鐵工人和醫務人員對健康工時的訴求,得到傳媒的廣泛報導,本社就本港經濟有明顯改善,但個人及家庭的生活空間依然受到工作的壓迫,與及貧富懸殊仍不斷惡化等,表示極大的關注。2008年,針對跨代貧窮,以及工時過長等問題,本社將繼續與其他機構合作,推動社會人仕關注。

香港藍天還未見,管家責任我行先

2007年,香港的污染問題,大家由概念上知道要保護環境,演變到實際上見到環境已經被嚴重污染,藍天行動已經不是概念而是對策。身為大地管家的香港基督徒,又可以在這議題上做些什麼呢?10月份,本社曾與關心環保的肢體,就如何提高教內環保意識進行交流。11月份,本社推出「父母錦囊」環保版,派予基督徒父母,提倡親子的簡樸生活習慣。2008年,本社將繼續推動教內的環保風氣,盼望除了發放相關的資訊,作出信仰反省外,還能推動弟兄姊妹實行環保生活。 

從觀光到賭博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31/08/2007

澳門是目前唯一一個獲得中國政府,授權可以在境內經營博彩業的地方。開放賭權5年,共發出6張賭牌,至今已有5個牌主落實經營。賭場由11間增至26間,賭數目急升8.2倍至3000多張,博彩總收入增加1.4倍至500多億元,成為全球最大賭城。
 
2007年8月28日,一間被譽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綜合渡假酒店在澳門揭幕。渡假村母公司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主席誇下海口,這個耗資24億美元的投資項目,最快3年便可以回本。
 
這樣說是否太囂張?這又未必,因為賭場內除了博彩活動外,主題購物中心、高級餐廳、表演廳、運動場和會議展覽中心等都應有盡有。此外,有關賭場更準備每年舉行6至8項國際盛事,包括邀請英國超級聯賽冠軍曼聯來訪,以及舉辦NBA球賽──活動包羅萬有,令人目不暇給。「三年回本」之說,應該是計算之內。
 
看到這裡,若然問你:「是否有興趣到澳門一賭?」也許會教你有點為難,不知應該怎樣回答。但若然這樣問:「是否有興趣到澳門一遊,見識一下美國大企業在亞洲境內的經營情況?」會否覺得這比較迎合世界潮流,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取向?
 
對於澳門目下「賭場已經多過米舖」的發展情況,當地學者指,非常擔心會有更多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人參與其中,淪為病態賭徒。事實上,各賭場舉辦各式各樣的賭王大賽,已經大大增加境內和境外青少年對賭博的興趣。加上現在的賭場越開越華麗及壯觀,不少年輕人會本著參觀和見識的心態「旅行去」,因而有機會開始接觸甚至迷上賭博。
 
在金碧輝煌的背後,多少遊覽澳門的人士,可以單槍匹馬或與友並肩地闖入賭場而全身而退,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資料:
1.      2007/8/28.明報.「威尼斯人稱百億投資3年回本」
2.      2007/8/28.明報.「港旅業人才遭高薪挖過海威尼斯人今開幕外聘兩成職位」
3.      2007/8/28.信報.「閃耀金光大道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
4.      2007/8/28.信報.「威尼斯人度假村配套集娛樂商業元素」
5.      2007/8/28.信報.「澳門社會、經濟結構急速轉型」
6.      2007/8/28.東方日報.「自由天地:自強不息迎新挑戰」
7.      2007/8/27.明報.「澳收入趨多元脫離單一產業」
8.      2007/8/27.明報.「濠江新焦點舊貌展風情」
9.      2007/8/26.文匯.「澳門賭業臻大淘汰階段」
10.   2007/8/24.明報.「『酒店設施太齊全』鄰近商舖未敢樂觀」
11.   2007/8/24.明報.「威尼斯人掀賭場爭霸戰」
12.   2007/8/24.蘋果日報.「澳中學設德育組遏賭風」
13.   2007/8/22.明報.「星際百家樂賽獎金1000萬社工憂掀年輕人賭風」

澳門槍聲的啟示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政策研究)
04/05/2007

賭業的發展,究竟是否可以幫助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沒有人再問了──自從澳門的賭業收益,超越拉斯維加斯之後,亞洲地區政府討論的,是如何以最快的快速度,分得一塊「肥豬肉」。「賭」與「不賭」,已經不是太重要。
 
但澳門的槍聲,是否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積極去發展一個幾乎不勞而獲的營生體系,對地區經濟而言,是否一個長遠而又健康的發展方向?
 
五月一日是國際勞動節,處處有弱勢社群示威、遊行,而且愈演愈烈,其實這是世界性的──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弱勢社群非但享受不到經濟發展的成果,營生的方法愈來愈少,生活的路愈走愈窄,多個地區的貧苦大眾,都積累怨氣。趁著勞動節,表達一下自己的訴求,無論是平靜的,還是帶點戾氣的,都是對地區政府的一個提醒。政府不正視,反而鳴槍示警,固然是一個自己激化地區民情的「笨」行為,周邊的地區政府看在眼裡,還不知道前車之鑑,反而悄悄跟在後頭,唯恐模仿不力,更是「笨上加笨」。
 
最近香港新聞鬧哄哄,一份與大部份市民都不相干的遺產,佔據了報章的頭條,反而一些關係大眾的消息,就隱沒其中了。其中廣管局就通過了有關賭博產品及服務廣告的相應修訂建議,容許電視及電台,除了每日4pm-8:30pm外,播放賽馬博彩廣告。賭博的資訊,將隨條例生效之後,可以大幅度在大氣電波中流通,特區政府的「不鼓勵賭博政策」,無聲無色地,早已不知跑到那裡去;而市民浸泡在賭博的資訊裡,「賭」與「不賭」,慢慢也會變得不太重要。
 
但願澳門的槍聲,可以對心急於發展經濟的特區政府及政黨,稍微有一點啟示。

足球看世界

高中資優教育回顧

蘇恒泰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09/2006

對中學生而言,相信他們對全球化、商品化、文化、中國現代化等名詞不會感到陌生,不過究竟有多少學生明白箇中的意義?又有多少學生願意花時間認識這些課題?筆者認同教育的真諦不是將學生變成『蛀書蟲』,相反是帶領學生走向世界。可惜現時的教育制度太重視考試成績,學生過於看重書本上的知識,使他們缺乏認識世界的求知欲,令他們未能完全明白在世界,甚至本地發生的事件對社會的影響。
 
因此,本社藉著六七月期間的世界盃熱潮,替教統局資優教育組舉辦「從世界盃看世界」的課程,希望學生可從足球以外的角度認識足球,透過分析他們有興趣的議題來認識這個世界,擴闊其視野。
 
隨著足球已成為亞洲,甚至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近年學術界開始研究足球運動如何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帶來文化與經濟的衝擊。以往的研究較重視球場暴力、黨派、民族主義、男性主義、大眾文化和身份認同等問題,但足球現在已被理解為一種『工業』,與現代的文化、消費、傳媒和博彩等發展息息相關。
 
本課程目的是透過不同的議題:足球起源、全球化、商業化、賭博、傳媒、國家與足球的關係及「發展中」與「已發展」國家的球星比較,分析足球在不同社會的角色,並透過歷史和當代史料的分析、教育輔助工具、辯論及個案研究等活動,讓學生對足球與社會的關係有更全面的認識,藉以了解足球如何影響社會,改變社會(包括社會、經濟與文化等因素)。
 
課程重點

題目 課程重點
  1. 足球全球化
  • 何謂全球化
  • 世界盃簡史
  • 國家不熱衷參與早期世界盃的原因
  • 足球成為最受歡迎運動的原因
  • 足球走向世界的先決條件
  1. 足球商業化
  • 商業贊助對足球運動的重要性
  • 足球商業化與球隊成績
  1. 足球與傳媒
  • 足球媒體及其本質
  • 傳媒推廣足球運動的角色
  • 解釋媒體、廣告、球迷之間的互動關係
  1. 足球與文化
  • 何謂文化
  • 如何從運動認識一個國家的文化
  • 從足球運動認識韓國、英國、法國的獨特文化
  • 全球在地化與足球的關係
  1. 足球與國家
  • 國家爭辦世界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
  • 國家爭辦世界盃的先決條件
  1. 足球與中國
  • 從中國足運認識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
  • 探討香港的既有優勢如何幫助中國足運跳出泥淖

 

向世界出發

——剖析足球全球化

蘇恒泰 | 明光社項目主任(賭博監察)
24/05/2006

等了四年,世界盃終於來臨,屆時來自六大洲共32支球隊將會在德國的綠茵場上展開連場激戰,爭奪世界的最高殊榮。回想76年前,世界盃首次在烏拉圭舉行,由於交通不便,當屆賽事最終只有4支歐洲球隊和9支美洲球隊角逐,及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關係,第四屆世界盃足足等了12年才能在巴西舉行(見圖),不過當屆世界盃亦不算是真正的世界盃,因為報名參賽的球隊只有33支,東西德、法國、捷克、匈牙利、葡萄牙等足球強國都因為受戰爭影響而沒有報名。奧地利和敘利亞在外圍賽階段退出,在決賽周舉行前,已出線的阿根廷、蘇格蘭和土耳其又宣佈退出比賽。同時由於印度因國際足協拒絕其赤腳踢球的請求而退出賽事,令亞非兩洲沒有一支球隊在該屆賽事亮相,最後出席當屆決賽周的國家隊只有13支。今年的世界盃有近200個國家參與競逐,進行了近1000場外圍賽才能決定出線的最後32支球隊,可見足球已遍及全世界,而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更成為繼奧運之後,全世界最大型的體育賽事,足球已被確認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

一切從足球普及化開始

有社會學家認為,男性天生較喜歡團隊運動(Team Sports),是因為他們可以藉與隊友之間的合作發展其男性特質,令他們更有爭勝心,成為真正的『男子漢』,他們不但喜歡參與其中,更會聚首觀賞、討論,甚至擁護一些專業的球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學系教授Gusfield更指出有競賽性質的團體運動比電影和話劇等娛樂更能觸動球迷的心靈,因為大部份電影和話劇的情節和結局是可以推敲,甚或預知的,相反團體運動比賽的結果是無法預知的。就以足球為例,一支球隊在比賽中佔有壓到性的攻勢,按照一般的『劇情』發展,進球只是遲早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佔有較少攻勢的一隊會輸掉比賽,因為有很多球隊往往只憑一個進攻便能爭勝。正因為運動比賽容許很多偶然和不合理的『劇情』發生,令萬千球迷的心被緊緊抓著。
 
其實團體運動比比皆是,籃球、排球、曲棍球、欖球等同樣可以達到上述的效果,偏偏足球卻與『世界盃』劃上等號,其他世界性運動比賽,卻只能用上『世界籃球錦標賽』、『世界盃欖球賽』等名稱,足見足球在當今體壇上的王者地位。相比起其他運動,究竟足球有何獨特之處?理由只有一個:『簡單』,而其他團體運動如籃球、排球、曲棍球、欖球等卻受制於兩個客觀因素:『設備』和『體質』。
 
比起其他運動,足球所需要的設備較少,只要一個可滾動的物體就可進行,巴西有很多球星童年時也只不過踢汽水罐而已;而且體質更不會成為主宰勝負的關鍵,否則聖保羅是沒有可能擊敗利物浦成為應屆世界冠軍球會盃冠軍。高大的球員固然可以發揮其身材優勢,使用高空戰術,但體形較細小的球員,亦可靠體能和球技殺出一條血路,上屆世界盃的塞內加爾和南韓就是最佳的例子。由於足球『簡單』,不論富裕和貧窮國家的人民亦可參與和樂在其中,令足球變得愈來愈普及;以今屆世界盃32強為例,當中有飽受戰亂和災難影響的第三世界國家:安哥拉和多哥,有外債驚人的足球強國巴西,也有全世界最富庶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根據國際足協估計,全球有超過2億4千萬名註冊球員和數以十億計的球迷,可見足球的代表性和地位非其他運動所能比擬。

從足球普及化到全球化

足球普及化令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而足球全球化更拉近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令世界上不同地方的球迷可欣賞高水平的賽事。而隨著衛星被廣泛地應用,媒體更可即時轉播球賽,觀眾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亦可透過電視觀賞賽事。據國際足協估計,在2002年世界盃的25個比賽日中,全球有超過20億人(三分一人口),共288億人次透過電視觀賞賽事。媒體不但令世人有機會觀賞頂級的賽事,更為球會和賽事主辦單位開闢一條新財路,因為球迷不再是指購票入場的觀眾,更包括在公仔箱前觀看賽事的觀眾。2002和06年世界盃的電視轉播合約為國際足協帶來187億港元的收入,而全球最受歡迎的球會級賽事:歐洲聯賽冠軍盃,2004/05年度的門票收益只有3000萬港元,但批給世界各地的電視轉播合約卻為歐洲足協進貢近45億港元,相差近150倍。
 
貿易要自由,球員轉會也要自由,在『波士文事件』之前,歐洲足協只容許同時派出3名「非本土」和2名歸化球員上陣,但在1990年夏天,比利時球員波士文與祖國球會列治(Liege)約滿,打算轉投法國球隊登格克(Dunkerque),但被列治阻止。他隨即入稟法庭,指球會違返歐盟公平貿易法,經過5年訴訟,歐洲法院於1995年底判波士文勝訴。自始,歐盟成員國球員可在各歐盟成員國得到本土球員的對待,無須受外援限額的約束,若球員約滿離隊,球會不能收取任何轉會費,令球員的議價能力和身價相應提升。不過『波士文事件』卻令本土聯賽的代表性大大降低,就以英超球會阿仙奴為例,在艾殊利高爾養傷期間,正選陣容連一個英藉球員也沒有,大量外援的引入,更令球隊越來越忽視年青球員的培訓,還記得曼聯在98/99球季勇奪『三冠王』時,球隊的骨幹成員,碧咸、傑斯、利維爾兄弟、畢特、史高斯、布朗等都是其青訓產品,現在大部份骨幹成員,雲尼斯達來、朗尼、李奧費甸南等都是透過大額收購買回來的。
 
無可否認,『波士文事件』令一些較富有的球隊可透過收購頂級球員來提升球隊的整體實力,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英格蘭球會車路士,在俄羅斯首富阿巴莫域治入主之前,車路士只不過是英超聯的中游球隊,但自阿巴莫域治入主後,球隊不斷招兵買馬,一些球員未必完全適合球隊,但仍會以高價收購,如阿根庭球星基斯普和全世界最高身價的後備胡禮菲臘斯(轉會費超過3億港元),令車路士去年重奪失落超過半世紀的聯賽冠軍,可見球壇出現富有球會獨大的趨勢,近10年的歐聯冠軍已被G14成員所壟斷。(見表)
 

G14成員
西班牙 巴塞羅那、皇家馬德里(1998、2000、2002)、華倫西亞
英格蘭 曼聯(1999)、利物浦(2005)、阿仙奴
意大利 AC米蘭(2003)、國際米蘭、祖雲達斯(1996)
德國 拜仁慕尼黑(2001)、利華古遜、多蒙特(1997)
葡萄牙 波圖(2004)
法國 巴黎聖日門、里昂、馬賽
荷蘭 阿積士、燕豪芬

註:(  )奪得歐聯冠軍年份
 
足球全球化一方面加大富豪球會與其他球會的實力差距,不過卻同時拉近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實力水平,因為球員雖然可以自由轉會,但球員的國藉是不能隨便改變的,因此來自不同國家的球員可到歐洲較高水平的球會效力,讓他們在高水平的賽事中得到磨練的機會,再貢獻國家。尤記得上屆首次打入決賽周的非洲球隊塞內加爾,他們在揭幕戰面對應屆世界盃和歐洲國家盃冠軍法國時的十一名正選球員中,只有門將不是在法國球會效力,結果他們在一致被看淡的情況下贏1:0,更力壓法國出線,躋身最後八強;南韓更加憑著當時效力意大利球會佩魯賈的射手安晶煥在比賽末段射入致勝球,於十六強擊敗三屆世界盃冠軍意大利,躋身最後四強,更締造出亞洲球隊歷來最佳的成績。

結語:足球商品化

由於收購球員和支付薪酬等開支為球會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因此球會多藉尋求商業贊助,借助球星的人氣出售球衣和紀念品,或從球星的廣告收益中抽佣,以賺取巨額收益,有些球會更會透過上市籌集資金。今時今日球會的收入來源已不再局限於門票收益,相反大部份歐洲球會多以商業手法經營球會。同時,一些國際大型企業亦希望透過球會的號召力和球星的人氣來增加其知名度,如南韓著名手機公司三星每年贊助車路士1.36億港元,希望藉此增加其在歐洲的知名度;最近美國保險公司AIG更希望利用另一間英超球會曼聯在亞洲的人氣,與球會簽下四年總值7.7億港元的球衣贊助合約。可見在當今球壇,球會管理層積極包裝旗下球星,使他們成為受歡迎的『品牌』,而一些國際性跨國企業,如Nike、Adidas、百事可樂等則靠球星的人氣爭奪市場佔有率,致使大部份國際頂級球星不會只專注其足球事業,相反他們會藉出席不同的商業活動,增加自己和球會的收入和議價能力。

澳門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憂

蘇恒泰 | 明光社項目主任(賭博監察)
20/05/2005

相信很多香港人還記得在去年澳門回歸五周年的慶典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向已離任的特首董建華「訓話」,希望他查找不足,努力改善施政。另一邊廂,胡主席不斷讚揚澳門特首何厚鏵,嘉許其辦事能力,帶領澳門經濟走出回歸前的谷底,根據澳門經濟局的估計,澳門在2004年度的本地生產總值(GDP)較去年上升約25%,遠高於2003年的15.6%和2002年的10%,何厚鏵更被內地省市首長推選為全國最佳地方首長,鋒頭一時無兩,相比之下,香港顯得黯然無光。究竟有甚麼因素成就了這個人口只有四十多萬,面積比九龍半島還要小的城市神話呢?
 
 在2003年7月28日,中央政府宣佈准許內地居民以自由行方式到香港和澳門旅行後,旅澳內地旅客首次超越香港,成為澳門旅遊業的第一大戶,在2004年旅澳內地遊客數目更較去年多出近四百萬人次(參表一)。而且內地旅客消費力驚人,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數字顯示,2004年內地旅客的人均消費是$3290,較香港和台灣旅客多出三倍(參表二),可見中央政府開放自由行和澳門政府發出3個博彩專營牌照,對澳門的賭業和旅遊業大有幫助。去年,批給賭博專營權的直接稅收,佔澳門政府經常性收入76%,證明賭博業對澳門政府和經濟對博彩業的倚賴。

澳門賭業真的曉生金蛋?

美國奈華達大學公共行政系系主任William N. Thompson博士認為賭博業對當地經濟的影響就好像浴缸(Bathtub Model)一樣,在同一時間,有水流入、亦有水流出,若水流出的速度較流入的速度快,浴缸遲早會乾塘,但若水流入的速度過快,浴缸很快便會滿瀉。
 
其實,發展賭業並不是一門純粹無本生利的行業,由於第三產業(Tertiary Industry)佔澳門經濟成分超過九成,所以當地社會十分倚賴入口來應付不同行業的各樣需求,因此,澳門在去年截至11月的貿易差額亦跟隨訪澳旅客數目而大幅上升至近47億(參表三)。此外,政府亦需要投放額外的資源,以維持賭場區附近的治安、交通和公共衛生的水平。相信很多香港人對澳門在回歸前黑社會橫行的情況印象深刻,很多遊客因此而卻步,令澳門經濟出現了黑暗時期,為了根治澳門治安問題,當地政府在回歸後投放大量警力,亦因應自由行落實後旅客大幅增加而致力改善新口岸附近的交通安排,更有消息指出澳門政府正計劃發展地下集體運輸系統,改善現時每逢假日人車爭路的情況,可見政府亦需要投放大量資金來維持旅遊業的競爭力。
 
近日有澳門報章報導,指出澳門去年在博彩業的收入接近400億,以現時上升的幅度,不久將來可超越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賭博業的龍頭。筆者對傳媒過份褒獎澳門的報導手法不敢苟同,若將澳門與拉斯維加斯相比,這未免太誇張了。拉斯維加斯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賭場及娛樂中心,每年吸引超過3,0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造訪,而全世界最大的16間酒店,有15間位於此城,此外每年有超過3,000個大型國際會議和展覽在當地舉行,旅客除了賭博外,更可欣賞不同類型的大型表演,當地的娛樂場所更會兼營主題公園和大型購物中心,讓一家大細均可在當地玩過痛怏。
 
反觀澳門博彩業,目前仍停留以黃賭為賣點,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旅客平均在澳門逗留1.1日(拉斯維加斯為3.5日),有超過一半的旅客是即日來回的,可見澳門缺乏旅遊景點。而且,除了內地旅客外,來自其他地區的旅客用於購物方面的消費並不多於$300(參表四),而在旅客的人均非購物消費(不包括賭博)分佈中,飲食和住宿的使費則分別佔40%和37%,可見澳門除了賭博外,對遊客根本毫無吸引力。

 「捨賭無他途、靠政策吃飯」的隱憂

正如前文所述,第三產業佔澳門經濟的產業結構超過九成,相比起盈利屢創新高的博彩業,澳門的第二產業前景確實令人擔心,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2005年2月澳門的總出口貨值為7.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36.5%,其中當地產品出口和再出口貨值分別下跌42%和21.6%(參表五),這令澳門政府不得不倚靠博彩業來維持其生存空間。可惜,正如王五一教授所言,澳門博彩業迄今為止一直是靠「政策」吃飯,所謂「政策」並不單只澳門自己的開賭政策,而是周邊國家或地區的禁賭政策。眼見澳門博彩業的興盛和來自中國大陸旅客的強大消費能力,其他國家或地區爭相研究或落實興建賭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已於四月十八日向外宣佈在本年底批出兩個賭博牌照,分別在濱海灣和聖淘沙島興建賭場,預計在2009年落成啟用,而台灣政府亦積極研究在外島興建賭場,以促進當地的經濟和增加就業機會。若周邊國家真的開展博彩業,以現時澳門的旅遊設施,實在不足以面對未來的競爭,更可況,澳門半島和氹仔的面積只有約15公里,面積只較油尖旺區大,基於土地資源嚴重短缺,相信澳門要發展成如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大型娛樂賭城確實有一定難度。
 
 澳門政府應該以達爾文提出的「適者生存」論(Survival for the fitness)為鑑,即博彩業的發展規模應與客觀環境配合。眼見不同賭場相繼開幕,旅客爭相湧入的情況,很多讀者可能會質疑筆者的觀點,但是博彩業的規模並不是越多賭場落成就越好,若水流入的速度過快,浴缸也會有滿瀉的一天。因此,澳門政府應減少其經濟對博彩業的依賴,支持其他行業的發展,並著手興建其他旅遊景點,吸引旅客延長留澳時間和增加賭博以外的消費,更要著重人力資源的培訓,改善服務質素,令這個「浴缸」更加闊大。這樣澳門的經濟才可談得上方興未艾。
 
其實,澳門政府已了解到缺乏土地資源會窒礙旅遊業的發展空間,因此,當地政府近年積極與珠海市政府商討合作開發位處澳門與珠海之間,面積約80平方公里的橫琴島。可惜澳門政府這個「如意算盤」並不湊效,因為廣東省政府在去年底宣佈,希望《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9+2協議)成員共同發展橫琴島,將之發展成泛珠三角橫琴經濟特區。廣東省政府這個決定無疑判了澳門死罪,相信澳門、廣東和中央政府就此議題定有一番爭論。


表一:按原居地統計之入境旅客分佈(2001-2004年)

1000人計 2001 2002 2003 2004
中國大陸 3,005.7 (29%) 4,240.4 (37%) 5,742.0 (48%) 9,529.7 (57%)
香港 5,196.1 (51%) 5,101.4 (44%) 4,623.2 (39%) 5,051.1 (30%)
台灣 1,451.8 (14%) 1,532.9 (13%) 1,022.8 (9%) 1,286.9 (8%)
其他 625.4 (6%) 656.1 (6%) 499.8 (4%) 804.8 (5%)

資料來源:澳門經濟局http://www.economia.gov.mo/UploadFile/Econ/table-09c.pdf
 
表二:按原居地統計的旅客人均消費

澳元計 2003 2004年
中國大陸 2948 3290
香港 928 952
台灣 991 810
平均 1616 1590

資料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http://www.dsec.gov.mo/index.asp?src=/chinese/html/c_page_item.html
 
表三:澳門對外貿易易差(2001-2004年)

百萬澳門元計 貿易差額
2001 -697.3
2002 -1,398.0
2003 -1,397.1
2004 -4,652.0*

* 截至2004年11月
資料來源:澳門經濟局http://www.economia.gov.mo/UploadFile/Econ/table-03c.pdf
 
表四:旅客人均購物和非購物消費(2004年)

澳元計 購物消費 非購物消費
中國大陸 1908 1382
其他地區(包括香港、台灣) 221 701

資料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http://www.dsec.gov.mo/index.asp?src=/chinese/html/c_page_item.html
 
表五:對外貿易數據(2004年2月和2005年2月比較)

千澳元計 2004年2月 2005年2月 變動率
總出口 1,248,830 793,074 -36.5
─當地產品出口 911,643 528,845 -42.0
─再出口 337,186 264,220 -21.6
進口 1,799,707 1,465,206 -18.6
貿易差額 -550,878 -672,132 -22.0
出口/進口比率(%) 69.4 54.1  

資料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http://www.dsec.gov.mo/c_index.html

「賭網恢恢」

——互聯網賭博問題

陳永浩 | 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 | 監察賭風聯盟秘書
15/09/2004

 

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各式各樣的資訊和網上服務,的確使我們的生活更便利,更成為生活的必需品。但隨之而來的青少年沉迷上網問題亦非常嚴重,家長、老師都感到束手無策!

當老師和家長還是對子女和同學迷上互聯網、ICQ或網上遊戲而費神的時候,網上賭博問題亦已可能無聲無息地影響著青少年!究竟網上賭博問題如何嚴重?我們應如何面對?如何幫助青少年預防?我們可先從了解網上賭博的性質入手。

現時互聯網上的賭博活動大致分三大類:

一. 帶賭博性質的網上遊戲

顧名思義,這種遊戲本身並不以「真金白銀」賭博,卻具有博彩成份,或以現時流行的賭博形式運作。如大家進入一些普遍的入門網站(如:雅虎香港),可以輕易地找到如「百家樂」或「英超經理人大賽」等遊戲,這些遊戲雖然沒有金錢利益成份,但其影響卻不容忽視。

沉迷這些遊戲,雖然不涉及賭博,但會減低同學對賭博問題的警覺性。此外,要參與如「英超經理人大賽」等遊戲,需要同學不停留心足球比賽的資料(不是一兩場,而是一整球季)這可能使同學養成賭波的習慣。另一方面,又因這些遊戲並無牽涉金錢,使老師、家長無從介入禁止同學和子女參與。

二. 網上賭場

相對於網上遊戲,網上賭場就是「明刀明槍」地賭博!當然,這些網站都先以「免費下載」等試玩方法吸引網民加入,開始時也並不以真金白銀賭博。筆者曾「試玩」一些外國賭場開設的賭場遊戲,當投注數回(而通常都能贏錢)時,網上賭場就會邀請你加入(贏得巨額獎金的話,更會用飛機請你到真的賭場去領獎),玩法依照現時流行的賭博形式運作,仿真度之高,尤如置身賭場之中。

網上賭場危險之處,就是不需等待「下一場」賭博,用家不停投注,根本沒有理智、抽離的空間,很容易形成「不停賭博」的危機。而且網上賭場以電子貨幣交易,更易使用家失控賭博,加上網上賭場資料保密,老師、家長亦甚難得知和介入。

賭博資訊網站

這些賭博資訊網站多由本地傳媒或外國賭博網站設立,提供比一般傳媒更多的賭博資訊,甚至是非法賭博資訊。一些「估波網站」設立會員制,提供「貼士」給會員購買,甚至吹噓「唔中唔收錢」!

在賭波合法化的今天,「估波」已成為青少年極流行的話題,賭博資訊網站的出現,增加了同學對賭波話題的「資料來源」。而這些網站又以「科學、數據、分析」作招徠,誤導同學以為賽果可以預測,忽視賭博靠運氣的本質。再者,這些網站更公然報導非法賭博資訊,吸引人參與,帶來極壞的影響。

同學參與網上賭博的情況嚴重嗎?

直至現時為止,本港仍未有關於青少年參與網上賭博的研究。不過從同類調查可知,青少年使用網上資源,或參與網上遊戲的防護意識極之不足:突破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4年5月發表的「青少年網絡遊戲事故」調查發現,青少年選擇網上遊戲時,通常只考慮遊戲的刺激程度(87.5%),或友伴參與(61.6%),卻忽略遊戲設計的安全措施、穩定程度或設計是否精良。同時,青少年保護自己的意識不足,68.4%受訪者處理網上問題的方式竟然是「不了了之」!由此可想到萬一青少年誤入網上賭博陷阱,後果有多嚴重!

退一步來看,同學們參與「英超經理人大賽」或「估波網站」,看似無傷大雅,但長期參與,會否扭曲他們的價值觀,以為賭博是賺大錢的致富途徑呢?這些潛在的影響,實在不容忽視!

如何幫助青少年遠離網上賭博?

聖匠堂社區中心於2002進行的「青少年上網動機及行為影響」調查顯示,32.1%受訪者不瀏覽不良網頁是怕家長責備,反映家長是最佳預防青少年沉迷上網的方法。另外,9.8%受訪者曾經瀏覽不良網頁,其中20%是在網吧,這顯示出網吧問題的嚴重性。由此可見,家長和老師必須一同合作,共同關心,才可有效幫助青少年面對互聯網問題。

治標的方法,除了被動的安裝過濾、防黑客及防毒軟件,以及刪除不明電郵(因郵件可能帶有不良資訊或附有廣告)等一般方法外,進一步可將家中電腦安裝在客廳,避免子女單獨在房中使用。

到網吧玩可以嗎?老師和家長大可訴諸情理,令青少年明白問題所在,而不是單單下「封殺令」。再進一步想,家長大可將家居變為「網吧」,邀請子女同學到家中一同「打機」,一來在家中可以看管,二來又可多認識自己子女的同學,得知他們的資料(如流行話題,同學品性等),實在一舉多得!

老師方面也可多安排校外活動,如舉辦班際(甚至是班內分組)網頁設計比賽,要求同學定時設計自己的網頁,不時轉換主題,老師負責評分,既可消磨同學的餘暇,使他們專心活動,又可使他們增進知識,更不需動用太多資源(教育城及很多網站均提供免費網上空間可供使用)可行性十分高,老師們不妨一試。

英美澳賭博問題

吳永康 陳永浩 李靈亮 | 明光社研究幹事 | 明光社執行幹事 | 明光社資訊幹事
30/07/2001

編者按︰我們以三個有合法「運動賭博」的國家作為研究對象,揀選了這些國家具代表性的賭博研究,向讀者簡單介紹這些國家的賭博問題。美國及澳洲的研究調查較英國的全面,美澳調查不單在分析層面上較英國的闊,前者更以多年的賭博數據作出比較,使美澳賭博問題更清晰。三者當中以美國的賭博調查對病態及問題賭博的分析最詳盡。

美國

National Gambling Impact Study Commission Report
National Gambling Impact Study Commission 由美國國會授權成立,目的主要向美國國會匯報有關賭博對美國社會及經濟的影響。該報告於1999 年完成,各位可於http://govinfo.library.unt.edu/ngisc查看。

運動賭博

1999 全美國只有內華達及俄立崗兩州有合法的運動賭博,其餘的州都將運動賭博視為非法活動。(2-14) 而事實證明合法運動賭博助長了非法運動賭博。(3-9)
證據顯示運動賭博為青少年參與更多形式的賭博的入門,所以必須教育學生明白運動賭博的危險。(2-15)
運動賭博危害著運動精神,將學生運動員帶入危險的境地,使青少年賭徒成為問題賭徒,更破壞個人的生命及前途。(2-14)
運動賭博對本地經濟不能作出貢獻,亦只能製造很少就業機會。(3-10)

問題及病態賭博

最新的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越早參與賭博,成為病態賭徒的機會越大。(4-3)
九個研究對象群體中,其中七個的病態賭徒人數因附近開設賭場而上升。(4-4)
病態賭博最常見於青少年、教育程度低及低收入人士。(4-11)

青少年賭徒

青少年最容發展成為問題及病態賭徒。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評估美國約有110 萬12 至18 歲青少年於過去一年( 即1998) 有病態賭博的表現,比成年人的比率更高。(4-12)
於過去一年有問題及病態賭博表現的青少年比率為20%;過去一年有病態賭博表現的青少年的比率為6.1%。(4-12)

網上賭博Internet Gambling

參與網上賭博的人數與注額不斷上升:Sebastian Sinclair 的研究顯示,1997 年參與網上賭博的人口約為690 萬,到1998 年則升至1450 萬;而注額則由1997 年的3 億美元升至1998 年的6 億5100 萬。(5-1)

社會代價

賭博帶來的問題很難用數字作計算,它包括人所受的傷害、離婚、兒童虐待、情緒低落等,這些都是不能用金錢衡量代價。(4-13)
不單是其家人,社會同樣要為問題及病態賭徒而付上沈重代價。社會每年為每名病態賭徒在身心的治療、福利等等方面要付出1,200 美元,而問題賭徒則為715 美元。這並不包括如家庭破碎等的不能計算的代價。(4-14)

英國

十多年前英國的賭博事業因著全國彩票(The National Lottery) 的引入及spread betting( 一種專門為運動賭博而設的賭博方式) 和網上賭博的盛行而起了重大的變化。2000 年6 月一間英國具代表性的獨立社會研究院National Center for Social Research 發表一個名為"Gambling Behaviour in Britain" 的全國性賭博研究調查,調查主要目的是透過研究英國成年人(16 歲或以上的人) 的賭博行為,去了解英國本土的流行賭博及問題賭博(Problem Gambling) 的嚴重性。

調查指出每10 個英國成年人(16 歲或以上的人) 便約有7 人曾參與賭博。澳洲、紐西蘭、美國也曾做過類似的大型賭博研究調查,紐西蘭每10 個成年人便有9 人曾賭博;澳洲的數字為8 人而美國約為6 人。

英國社會上最有生產力的人口即25 至54 歲年齡層中的人,每4 人便有3 人參與賭博,這個賭博參與率比其他年齡層的賭博比率為高。而男性在投注額及投注項目都較女性為高,他們參與足球賭博的機會亦較女性為大。低收入人士( 每年少於10400 英磅) 每4 人便有3 人參與賭博。

全英國約有9% 的人曾參與足球賭博,一些推行不久的賭博方式例如spread betting 及網上賭博則有1% 的總人口參與。

問題賭博在英國

研究採用兩種國際上認可的標準SOGS 及DSM-IV,得出的結論是英國全國約有0.8%(SOGS) 的人口約370,000 人是問題賭徒(problem gambler)。所謂問題賭博是指那些賭徒賭到一個地步,已干擾或破壞家庭、或捨棄個人賭博以外的興趣。

若把調查對象限於去年曾參與賭博人士,問題賭徒的數字更大,約555,000 人。一個問題賭徒可以影響10-17 個朋友及家人,受影響的人可以是以千萬計算。澳洲問題賭徒的比率最高2.3%(SOGS),紐西蘭1.2%(SOGS),美國全國為1.1%(SOGS)。

調查又根據英國賭徒的賭博金額及賭博項目把英國人分為四類,28% 為「非賭徒」(non-gamblers)、33% 為「少量賭博興趣的賭徒」(minimal interest gamblers) 即只參與全國彩票( 類似香港的六合彩) 及一擦即中彩票(Scratchcards) 的賭徒;32% 為「中量賭博興趣的賭徒」(moderate interest gamblers) 即參與全國彩票及一擦即中彩票以外一至兩項賭博活動;而有7% 為「多種賭博興趣的賭徒」(multiple interest gamblers) 即投注額大且參與廣泛的賭博活動。

賭徒參與越多賭博項目便越大機會成為問題賭徒,「多種賭博興趣的賭徒」成為問題賭徒的機會是「少量賭博興趣的賭徒」的57 倍。曾參與「運動賭博」如足球賭博( 不包括賭馬及賭狗) 的賭徒,他們成為問題賭徒的機會較只參與彩票賭博的賭徒高出81 倍。

澳洲

澳洲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早將賭博合法化的國家,然而,賭博合法化卻鼓勵更多澳洲人參與賭博。一個調查澳洲家庭開支的研究顯示(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Gambling Research (AIGR), 2001, Household expenditure on gambling),澳洲的人均賭博開支,由1974-1975 年度的378.34 澳元,增加至1999-2000 年度的931.64 澳元,增長率為每人每年平均百分之3.8,比其稅後可用收入的增長更高。

更多人會因為新款的賭博方式合法化而增加賭博次數及花費。澳洲賭博研究學院的調查顯示,隨著九十年代初更多賭場開業及容許在賭場外設置電子博彩遊戲機( 如角子老虎機),澳洲人民的實質賭博開支,由1990-1991 年度的50 億澳元,激增至1999-2000 年度的133 億澳元(Tasmanian Gaming Commission, 2001, Australia's Gambling Statistics 1990-1991 to 1999-2000)。
新興的賭博活動會影響某些現有賭博活動的收益。澳洲政府資料顯示,隨著新興賭博方式的普及,傳統賭博活動的收益均呈現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情況( 在九十年代初容許賭場外設置電子博彩遊戲機後,傳統的博彩活動,如彩票和競賽賭博,包括賽馬及賽狗,均出現負增長:彩票收入下跌百分之0.4;競賽賭博在十年內更下跌百分之3)。

澳洲是全球最大的網上賭博市場之一,然而,大部份的網上賭博生意均被海外公司所壟斷。澳洲政府近年積極研究如何管制網上賭博活動,但其國會的聽證調查(Senate Select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00) 卻指出,無論政府如何立法或採取任何行政手段,均無法取締( 甚至不能減少) 網上賭博活動。

在澳洲,賭博的禍害比非合法化國家更嚴重,亦招至更大的反對。有官員指出(Responsible Service of Gambling within the Club Industry Conference, 1999),現時澳洲有33 萬成年人( 佔總成年人口百份之2.3) 受賭博問題影響,其中情況嚴重的佔總數四成( 約14 萬人)。亦有研究指出,受訪者中有75% 的認為賭博弊多於利,超過九成人反對再增設場外博彩遊戲機。
與澳洲比鄰的紐西蘭,賭博亦十分流行,蔚然成為其文化一部份。一個調查顯示,十位受訪者中,九位在過去一年中曾參與賭博。

紐西蘭病態賭博問題亦十分嚴重。隨著更多便利的博彩活動推出,病態賭徒及求助個案亦大幅增加。根據奧克蘭大學的研究顯示,紐西蘭的成年人口中,百份之2 是病態賭徒,另有百分之2-4 的成年人受賭博問題困擾。該研究亦指出,草根階層、青少年、非歐裔人士及男性較易受病態賭博影響。編者按︰我們以三個有合法「運動賭博」的國家作為研究對象,揀選了這些國家具代表性的賭博研究,向讀者簡單介紹這些國家的賭博問題。美國及澳洲的研究調查較英國的全面,美澳調查不單在分析層面上較英國的闊,前者更以多年的賭博數據作出比較,使美澳賭博問題更清晰。三者當中以美國的賭博調查對病態及問題賭博的分析最詳盡。

 

從美國經驗看賭博合法化

關啟文 |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
30/07/2001

 

近年(特別在90年代初)美國很多州都把彩卷和賭場合法化,現在完全沒有合法賭博的只有猶他州和夏威夷。在1995年,美國人花在賭博的金錢達五千億美元,超過國防預算,在1989年則只是240億。不少學者研究賭博蔓延對美國的影響(參J Vogel, Crapped Out; Evans & Hance, Legalized Gambling: For & Against),他們的成果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賭博稅是否「劫」貧濟富?

賭博與買車、吃喝和看電影等消費不同,正正是對那些負擔不起的人,賭博有最大吸引力。高收入者往往把賭博看作娛樂,而不少低收入者則把賭博看作投資(但通常不會成功)。粗略估計,窮人花在賭博的錢,以收入的百分比計算,是中產階級的2.5倍。如明尼蘇達州1989年推行彩券,在貧民區的銷售量就比富裕區的高多了(德州的經驗也相仿)。俄立崗州州立大學的教授DJ Brown在1990年調查三千個俄立崗州居民,發覺低教育水平者買了最多彩券。在加州,窮人花在彩券的百分點比較富有的人高15個百分點。在紐約州,每年收入低於三萬美元的家庭在1992年,所交的入息稅佔總數的9.66%,但他們買了三分之一的彩券,而最低收入組別在彩券的花費(以收入百分比計算)是最高組別的八倍。

增加稅收有很多方法,假設政府徵收每人一千元的人頭稅,看似一視同仁,但肯定會被人詬病,因為對一家幾口的低收入家庭,幾千元可是沉重負擔。所以為了促進社會平等,大多數政府的稅制都是累進(progressive)的,然而賭博稅卻是「累退」(regressive)的。嚴格來說,賭徒是「自願」的,所以談不上是「劫貧」,也有論者會反對政府扮演家長的角色。但香港的貧富懸殊近年已經加劇,這趨勢也會持續下去(如因為經濟轉型、倚賴資訊科技),政府有需要火上加油嗎?(特別不可忘記喜愛賭博的香港人已甚多選擇。)

賭博合法化可遏止病態賭博?

美國經驗顯示,賭博合法化後,問題或病態賭徒的數目通常會增加(參1994年由Aspen Institute和福特基金資助的研究),有時會激增至五倍。如艾奧華州的賭船開業後,問題賭徒增加了三倍(由1.7%到5.4%)。新澤西州合法化彩券後,輔導熱線收到的電話中,承認沉迷彩券的人由16%增到43%。在明民蘇達州,由1990年到1994年問題賭徒增加了兩倍,在1995年超過十萬(人口的3.2%),病態賭徒約有38,000。在1985年只有一組匿名賭徒,但在1995年則有49組。而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研究顯示,有賭博問題的青少年也由1990年的2.9%增加到1992年的3.5%。

賭博合法化可遏止病態賭博的說法,不單與數據不吻合,也與常識不符。雖然現時法例的阻嚇效果不高,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有些人會因賭波仍未合法而不參與。其實贊成賭波合法化者也應承認這點,因為他們常說合法賭博會將非法賭博的收益汲納,然而合法賭博常與非法賭博並存,而且非法賭博會提供方便、優惠和新花式,那為何不少人會選擇合法賭博而不是非法賭博呢?不就是因為市民始終對犯法或多或少有些顧忌嗎?

此外,仍然有很多人不認識如何賭波或身邊不多朋友賭波,雖然已有一些報紙把體育版變成波經版,但在其他報紙和電子傳媒中仍未普及。可以預見賭波合法化後,賭波的盤口和分析將會與現時馬經那樣無處不在,耳濡目染加上蔚然成風,很難想像賭波不會更普及。提倡者也說賭波合法化會令球市更加蓬勃,增加的人不正是賭波的人嗎?

的確大多數人不是病態賭徒(但不好賭的人可能酗酒或沉迷股票也說不定),我們不用妖魔化賭博,從這角度可「以平常心看賭博合法化」,但當我們想到對有問題的人來說,他們自己和家人的前景都很黯淡(甚或悲慘),又能否一句「平常心」就了事呢?

合法賭博能杜絕非法賭博?

賭博合法化也可能進一步促進非法賭博,聯邦政府1976年的報告指出,四分之一參與合法賭博的人,也參與非法賭博。沒合法賭博的州有9%人口非法賭博,而在那些容許三種合法賭博的州,則有22%人非法賭博。賭博合法化減低賭博的負面形像,增加了賭博人口,也擴大了非法賭博的市場。1995年FBI估計每年非法賭博的金額達400億。可能以前提倡賽馬合法化的人也相信這樣會杜絕香港的非法賭博,但今天的非法賭博真的少過以前?不單外圍馬屹立不倒,其他非法賭博也如雨後春筍。其實每種賭博失去新鮮感時,收入會自然減少,美國的彩券和賭場也往往如此,所以州政府為了維持收益,要常「搞新意思」,把賭博形式推陳出新,有論者說政府也會收賭博稅「收上癮」!香港政府是否要走這條路呢?

賭博對經濟和社會利多害少?

賭博本身沒有製造任何產品,也不會創造新的財富(除了為賭場主人等),所以並不能對經濟作出真正貢獻。賭博只是把經濟體系的錢由一處轉移到另一處,所賺的錢往往是「食」了(cannibalize)其他經濟項目的錢而已。如大西洋市在1978年開設賭場,希望能藉此復甦經濟,但結果是零售商舖關門(當舖則取而代之),失業率上升,青少年罪案也增加。根據U.S. News & World Report,在1990到1992年開設賭場的55個郡,與其他相似的郡比較,並沒有更高增長,而且有時本地的生意反萎縮了。伊利諾州大學經濟學家JW Kindt說,賭博合法化通常導致工作數目減少、稅項增加和經濟整體衰退,所以賭博或會帶來短暫收益,但長遠來說,每賺一元,便要支付三元。

最主要是病態賭徒產生的代價:偷竊、打劫、虧空公款、騙保險金、自殺、破壞家庭、開空頭支票、破產、受審、坐牢、親人承擔債務、治療病態賭徒的費用等等。問題賭徒對經濟做成的負擔,麻省Amherst市的Hampshire College的公眾政策系教授R. Goodman較保守地估計為每人每年13,200美元,有些估計則高達50,000美元。以明尼蘇達州為例,每年應付賭博問題的支出達二至三億美元;在威斯康辛州則大概是1.6億到4.56億。賭博產生的社會代價更難以用金錢衡量,隨同賭博的,常常是暴力和物業罪案的增加、酗酒、藥物濫用等問題,而問題賭徒前途盡毀、親人受苦、家庭破裂、心靈掙扎與內疚等,都是無形但可怕的代價。

應否合法化賭波是複雜的問題,我不想在這裡下定論。美國的經驗如何詮釋和應用都還有爭論的空間,但至少有些資料與支持合法化的論點不符,反對賭波合法化的人不一定是道德主義者,他們不用說賭博在所有情況都是邪惡的,也明白合法化賭波或會有短期效益,但他們基於社會公平、關懷弱勢社群和社會的長期效益等考慮,不認為合法化賭波就是最好方案。道德主義要不得,但在現在香港的環境,肆意嘲弄道德價值的反道德主義可能更要不得。不要寄望教育能解決所有問題,學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在社會大氣候下,根本是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