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紅十字會歧視同性戀者嗎?

一位公立醫院血科醫生的觀點
31/03/2001

從醫學角度來說,現時紅十字會勸籲而不是阻止高危族群不要捐血的做法是合理的,談不上是歧視。英國、美國、澳洲、法國和加拿大等地的紅十字會都有同樣的做法。

紅十字會從捐贈者的血液中,驗出其中有傳染病毒的血液而棄置不用,這種做法,對社會、對病人都是負責任的行為,因為這樣做可以防止病菌的傳播。紅十字會並沒有針對愛滋病高危族群,(高危族群包括血友病患者和針筒靜脈注射的吸毒者,並不單指同性戀者),其他傳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瘧疾等,也是紅十字會要防止受血者感染的傳染病。其實美國和加拿大亦曾拒絕接受某段時期在英國停留半年或以上的人士捐血,原因就是恐防他們的血液有瘋牛症病毒,難道這又是歧視那些曾留英的人士嗎?

為什麼男同性戀者而不是所有同性戀者都是高危族群呢?這是基於下面兩個關於男同性戀者性行為模式的原因﹕(1)男同性戀者的性行為方式,很大機會引致多處皮膚上或身體上的傷害,親密的性接觸使他們感染病毒的機會較大(2)男同性戀者可能牽涉多個性伴侶,而眾多的伴侶中可能有帶菌者,於是性接觸越多,感染愛滋病的機會自然增加了。

對於愛滋病毒、丙型肝炎等,在感染初期未必能在驗血中化驗出來,有些人士在受到病毒感染後需時一年才能化驗出來,這就是所謂“空窗期”。所以為了保障接受血液的人,紅十字會提出的勸籲是有必要的,也是負責任的做法。說實的,血友病者捐出的血液危害受血者的事例,過去就曾經發生過。

相關文章

性忠誠才是預防愛滋病最有效的方法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1/11/2019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在8月公佈2019年第二季香港愛滋病情況,自1984年香港發現第一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呈報個案至今,有關的個案已累積至9,998宗,[1] 相信第三季的感染數字勢必突破10,000宗。

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服務處轄下的愛滋病服務組,每三個月都會公佈本地最新的愛滋病情況,並將感染途徑作分類統計。[2] 已知的感染途徑主要分為四類,分別為性接觸、注射毒品、輸入血液/血製品、以及母嬰傳播。近10年因注射毒品、輸入血液/血製品、以及母嬰傳播而感染的情況已大大改善,每季只錄得數宗甚至零宗個案;但透過性接觸而感染的情況仍然嚴重,每季均錄得接近或逾百宗新增個案。性接觸感染途徑又分為異性性接觸、同性性接觸及雙性性接觸,當中以透過同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個案最多,約佔所有新增個案的四成多,甚至是五成(表一)。

表一:2017至2019年第二季每季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新增個案及不同性接觸感染途徑的新增個案數字[3]

年份(月份)

感染愛滋病病毒的

新增個案

透過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新增個案(百分比*)

異性性接觸

同性性接觸

雙性性接觸

2017 (1-3)

202

26 (12.9%)

106 (52.5%)

10 (5.0%)

2017 (4-6)

187

24 (12.8%)

87 (46.5%)

15 (8.0%)

2017 (7-9)

153

24 (15.7%)

75 (49.0%)

14 (9.2%)

2017 (10-12)

139

21 (15.1%)

56 (40.3%)

11 (7.9%)

2018 (1-3)

142

20 (14.1%)

65 (45.8%)

6 (4.2%)

2018 (4-6)

154

38 (24.7%)

66 (42.9%)

11 (7.1%)

2018 (7-9)

156

29 (18.6%)

66 (42.3%)

17 (10.9%)

2018 (10-12)

172

33 (19.2%)

82 (47.7%)

14 (8.1%)

2019 (1-3)

146

17 (11.6%)

65 (44.5%)

6 (4.1%)

2019 (4-6)

137

25 (18.2%)

66 (48.2%)

4 (2.9%)

*百分比是指透過該種性接觸途徑感染的新增個案,佔所有新增個案的比例,因上表未有列出非透過性接觸途徑感染及感染途徑不詳的個案數字,故百分比的總和不是100%。

衞生防護中心沒有明確指出同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個案屬於哪一個性別,不過由中心製作的〈香港愛滋病情況(二零一八年)〉指出了,自2004年起,男男性接觸者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錄得持續上升。[4] 中心亦明言男男性接觸者是建議進行定期愛滋病毒抗體測試的重點社群。女女性行為一般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遠遠低過男男性行為,因此可以推論到統計數字的同性性接觸主要是指向男男性行為。男同性戀族群只佔香港少數人口,但男男性行為卻佔新增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的四至五成,情況確實令人擔憂。

外國統計亦顯示男男性行為是感染愛滋病的主要途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指出,2017年在美國及該國屬地新增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中,成年及未成年男同性戀者及雙性戀男性的比率高達七成。[5] 也有研究指出男男性接觸者同時有多過一個性伴侶的情況,比異性戀者高兩至三倍,[6] 同性戀族群開放性生活情況,也是讓男男性接觸成為傳播愛滋病病毒主要途徑的重要原因。

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多年來在每季本地愛滋病情況的記者會中,負責匯報的醫生都總會提醒市民,應恆常及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7] 不過在中心的網頁介紹梅毒、淋病、疱疹、性病疣等性病時,卻指出:「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是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的性關係。如果不可能的話,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每次性接觸時都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受感染的機會。」[8] 愛滋病與其他性病都是透過不安全性行為來傳播,但政府對兩者的預防方法,卻提出不同的建議。

安全套能有效防止性病及愛滋病的傳播,不過真正安全的性行為是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忠誠專一的性關係,以及避免發生高危的行為,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只是一個較安全的預防方法。雖然不是所有市民都願意實踐性忠誠,避免高危行為,但公眾衛生教育的對象應是不同價值取向的市民,政府應向市民提出不同處境的建議,讓他們自行考慮,不應令市民誤會使用安全套便一定等如安全性行為。

現今醫學已能有效抑制愛滋病病毒的繁殖及控制病情,大大改善受感染者的生活質素及延長他們的壽命,但相信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成為受感染人士。性忠誠不只能防範性病的傳播,同時也能促進雙方穩定的關係。希望當局多加教育市民,讓他們認識到開放性生活對自己及伴侶性健康的威脅,鼓勵他們與伴侶保持專一的性關係,若未能保持性忠誠,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相信這樣才是預防愛滋病的上策。


 

[1] 見〈衞生防護中心回顧二○一九年第二季本地愛滋病情況(附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19年8月27日,網站: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908/27/P2019082700268.htm(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0月15日)。

[2] 〈最新統計資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愛滋病網上辦公室,2019年8月28日,網站:https://www.aids.gov.hk/chinese/surveillance/latest_stat.html(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0月15日)。

[3] 表一數字來源,參註2。

[4]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特別預防計劃:〈愛滋病資訊:愛滋病情況(二零一八年)〉,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2019年5月,網站:https://www.chp.gov.hk/files/pdf/hiv_fc2018c.pdf(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0月15日)。

[5] National Center for HIV/AIDS, Viral Hepatitis, STD, and TB Prevention, Division of HIV/AIDS Prevention, CDC, “HIV Among Gay and Bisexual Me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019, https://www.cdc.gov/hiv/pdf/group/msm/cdc-hiv-msm.pdf.

[6] Sarah Nelson Glick, et al., “A Comparison of Sexual Behavior Pattern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nd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 The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60, no. 1, (May 2012): 83–90.

[7] 見註1。

[8] 〈性傳播感染〉,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2016年2月15日,網站: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607.html(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0月15日)。

買來的開心,幸福嗎?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1/06/2018

最近一則新聞關於15歲援交少女以2.5萬元報酬,答應25歲青年充當其「兼職女友」一個月,並會在這段期間為他提供性服務。雙方首次在男方家中見面,少女堅持要他先付款,男方拒絶並以生果刀架少女頸以作威脅,又對她施以胸襲,最後少女奪刀逃走及報警。[1]一邊讀著這新聞,一邊在思想:這位少女生活得開心嗎?這位青年過得幸福嗎?

少女願以身體換取金錢,青年願以錢換取陪伴和性關係,相信兩人都各有自己的原因。筆者曾看過一段援交少女的心聲,她說錢可以買好的、吃好的,朋友們因她穿著昂貴的服飾而留意和讚美她,令她感到被接納和重視。很多人都體會過,當店裡的貨品成為了你的貨品後,你對它的喜愛會漸漸褪去;同樣,這位少女的態度,隨著時間過去,也會回到起初的冷淡。為了持續體驗物質帶來的滿足,少女需要金錢來應付新一輪的購物。這樣來來回回,真的很累啊!若果購物可以令人持久地開心和幸福,到底要選購哪一件商品,才能使心靈得到真正的滿足呢?

有人認為與不同背景的人在網絡上交往,大家都在經營一個「自選形象」,彼此說些不著邊際的話,過程中充滿刺激好奇,然後雙方因著錢而真實地面對面,發展非一般的關係。在這個買賣過程裡,沒有人在意你到底是誰,當然不用理會你的感受,更談不上信任。表面上大家都覺得對方是毫不重要的過客,可是假若想忘掉對方,為甚麼總是不能刪去這段記憶呢?若錢能買到令人開心的關係,那麼錢能中斷令人傷心的情感嗎?

我們都需要坦誠地和自己對話,明白自己的情感需要,回到起初的模式。新生嬰兒來到世上時赤身露體,或許連名字還未有,臉上卻常掛著滿足的微笑,想哭的時候盡情放聲大哭,讓情緒得以放鬆。我們坦白的問問自己,有甚麼值得我們開懷大笑?有甚麼值得我們大哭一場?若我們以錯誤的方法去照顧自己的心靈需要,例如透過物質來獲取滿足感,擁有更多,卻只會更顯空虛,甚或弄至身心受傷。許多人喜歡行山,置身密林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聽著大自然的聲音;有人喜歡坐在沙灘上,聽著浪聲,喝著冰水,享受陽光的溫暖;有人只要好好睡上一覺,就能重新得力。這些都不用花費很多金錢,就能讓心靈休息,精神得到紓緩。非常盼望每一個人能都欣賞自己,以愛惜自己的態度去作出對人和對自己都有益處的選擇。


[1] 〈非禮兼職女友 青年重囚30月〉,《成報》,2018年5月19日,網站:http://www.singpao.com.hk/index.php?fi=news1&id=70538(2018年6月7日下載)。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1/6/2018

愛滋病防治策略建議書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8/02/2018

政府在過去數年雖然投放了不少資源在愛滋病防治的工作上。然而,其成效卻極不理想,以致2017年第一季的愛滋病新增感染數字創33年新高。

從數字上看,男男性接觸仍為新增感染案例的主要來源。當局亦已將愛滋病防治的策略鎖定在相關群體上。然而,本社認為現今對相關群體的教育工作上卻有極大誤區,必須正本清源,否則投放再多資源,傳染病的防治工作依然難有成效。

 

本社建議:

1. 重新檢視安全套為防治疾病的充分條件的假設

   1.1 當局的安全套充分論

一直以來,當局將防治愛滋病的重點放在教育和宣傳使用安全套上。由當局資助的大部份機構亦以此為重點工作。這種進路的假設在於,安全套防範愛滋病的效率極高。故認為只要令男男社群使用安全套的比率達至100%,就可以充分預防愛滋病傳播。

上述「安全套萬能論」的思維充分反映在當局的建議策略中。當局在建議中如此說:

科學研究證實男性乳膠安全套是最有效預防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方法

多年以來,衞生署一直針對高風險人群及 在他們經常流連的地點,如同志酒吧、桑拿等派發安全[1]

在上年五月出版的《香港愛滋病建議策略(2017-2021)》中,有以下文字:

建議於二零二零年達成以下目標:……男男性接觸者無論與固定性伴侶及非固定性伴侶於肛交時的持續使用安全套比例最少達到70%24頁)[2]

本社認為這種策略完全不充分,更是建基在錯誤的前設上。

 

   1.2 當局引用不相關數字

首先,當局以推廣安全套為最重要的防疫策略,但用以制定策略的統計數字卻與這策略只有微弱關係(假如不是完全不相關的話)。

當局在《策略》中明確提到「只有在二零二零年前將『持續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現在的60%增加到70%或以上,才能穩定疫情」(12頁)。然而,當局引用的HARiS指標,在中大團隊所作的調查問的卻是「最後一次肛交的安全套使用率」。[3]

「最後一次肛交有使用安全套」和「持續使用安全套」明顯有極大距離。不同的研究都顯示,只有後者才可幫助使用者預防疾病,而間歇性地使用則毫無效果。當局也無提供由前者推算後者的數學模型或方法(如果有的話),卻直接將前者代入後者,說現在的「持續使用安全套」是六成。

本社呼籲當局勿再自欺欺人,盡快修正調查方法,並向公眾和其他非政府機構交代過往錯誤。否則當局提出的所謂「策略」只是一紙空文。

 

   1.3 男男性行為使用安全套只有成功效

當局以「安全套充分論」設定的策略尚且涉及上述問題,何況證據顯示安全套根本不充分。

安全套雖然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手段,但只是相對其他手段而言。從防疫策略而言,完全不充分。早在2002年,Cochrane的大型研究就指出,在異性性行為中使用安全套,在減少愛滋病傳染方面只有八成功效。[4]而最新2015年由Smith DK et al.所做的研究更顯示在男男性接觸(MSM)中安全套的功效只有不足七成(69.2%)。[5]作者指出,七成的結果在統計學上與Cochrane 02年的研究沒有顯著差異,但在討論安全套於男男性行為的功效時,以七成為標準較為合適。本社亦認為從防疫的角度看,採用較保守的數字乃是理所當然。

另外,Smith DK et al.的研究指出,在肛交行為中,安全套對插入與被插入一方的保護能力亦有明顯不同。就被插入而言,安全套的保護效果只有六成。

 

   1.4 期望MSM的安全套使用率到達百份百並不現實,即使到達百份百,控制疾病傳播的成效仍然有限

無數研究和調查已指出,沒有一個地方的安全套使用率能到達百份之百;在MSM社群中,不用套的比例持續高於其他群組。在上述Smith DK et al.的研究中,MSM社群可以「持續地使用安全套」的比率只有16.4%(1211人,N=7366)。換言之,將防治策略的重點單一放在安全套的推廣上,期望「持續地使用安全套」的比率到達八成,並不現實。

退一步而言,即使我們能人所不能,成功締造一安全套使用率到達百份之百的烏托邦,只要HIV患者有多個性伴侶,並持續地進行MSM,疾病的傳播速度只能減低六至七成。遺憾的是,對HIV患者的性活躍程度這一重要的統計數據,當局卻是付諸闕如。

 

   1.5 當局強調安全套功效,反而加速性病傳播

上述的分析充分顯示,當局一直以來對MSM社群強調使用安全套的策略,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仍不充分。進一步來說,本社認為當局的策略非但對控制疫情無效,更有可能是近年愛滋病加速散播的原因之一。

當局及其資助的非政府機構不停宣傳使用安全套,會令MSM社群產生錯覺,以為安全套果真如當局所言對防止感染有極高效果。[6]這種虛假的安全感(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一)令MSM社群更容易有多個性伴侶;二)令已知為HIV帶菌者的人亦以為只要自己使用安全套,就足以保護他人;三)令無感染HIV病毒的人以為自己或對方使用安全套就足夠保護自己。三種原因加起來足以令MSM社群的新增感染人數居高不下。

以同一假說從更大的圖畫看,當局過份宣傳安全套,亦加速其他性病的傳染。因為安全套主要是阻隔精液的接觸,但部分性病如HPV、梅毒仍可透過皮膚傳觸傳染,與安全套關係較小。

以上假說合理解釋為何當局宣傳使用安全套多年,又投入大量資源與非政府機構,但HIV的新增感染數字不降反升。因此,當局應正視問題,以最嚴肅的態度檢視現行策略,並就上述假說推動進一步的研究。

 

2. 重新制定防疫策略

基於上述原因,本社建議:
  1. 不論對當局的宣傳品,和非政府機構的宣傳品而言,都應列出安全套的真實效果而非所謂「正確使用」的效果。唯有前者才是安全套使用者的合理期望,錯誤的資料只會令事情惡化。當局可以提及我們上述引用的研究,甚至在本港進行追溯式研究,致力防止對安全套實際效果的錯誤資訊出現。
  1. 當局可考慮規定安全套生產商列明安全套在預防各類性病時的真實效果。進一步,當局可規定生產商列明一般安全套使用於肛交時,尤其要說明對於被插入的一方來說,其效果會下降。
  1. 當局應全面檢討和研究目前強調使用安全套的教育和宣傳策略是否合適。本社建議當局的宣傳重點應放在強調單一性伴侶和避免高危的性行為,作為更有效的預防性病方法。
  1. 在《香港愛滋病建議策略(2017-2021)制訂過程補充資料》中,當局明確提到無證據顯示「性傾向歧視立法」和「無性別婚制」(同性婚姻)有防疫效果(19-32頁)。[7]在這方面,本社對當局沒有受坊間的錯誤訊息影響予以表揚。然而,就「性傾向歧視立法」而言,本社建議:

設若政內局在未來提出要為「性傾向歧視」立法,當局應以持份者的身份向該局提意見,確保當局在宣傳和教育時,有高度的自由,可免受相關法例影響。就本社的立場而言,我們希望社會「零歧視」愛滋病患者,但愛滋病患者不必與特定性傾向掛勾。

                                            

3. 有關PrEP

本社留意到當局的建議中提及PrEP——暴露前預防性投藥。對此,本社參考了各地數據及研究後,暫不建議當局引入PrEP,理由如下:
  1. 部份研究指出擴大使用PrEP有助減少HIV新增減染人數;但亦有研究指出,有使用PrEP和沒有使用PrEP的MSM族群,前者感染其他性病的比率比後者高十多倍。[8]
  1. 以PrEP作為防治愛滋病的策略限制太大。

不論對已感染或未感染的人而言,若要PrEP發揮防治愛滋病的效果,都需要長期和定時服用。從現實層面來看,期望人們可以嚴格地遵從服藥指示,從而令PrEP發揮效果,並不是容易達成的事。

另外,在感染者不可能全部按照嚴格守則服用PrEP的前提下,引入PrEP同樣會增加「虛假的安全感」,其對整體疫情的影響尚未可知。

  1. 部份研究顯示服用PrEP會有副作用,包括頭暈、食慾不振等。綜合上述PrEP需長期和定時服用的事實,以PrEP作為防治手段並非合理的醫療決定。
  1. 部分有引入PrEP的地區,如台灣,當地的新增感染數字沒有下降。
  1. 引入PrEP涉及政治倫理上的爭議:會變相以公帑資助高危性行為。PrEP昂貴而不一定有效。相信社會必定有很大爭議,當局應加倍審慎。

綜合上述所言,本社建議當局暫不引入PrEP,但應進行追溯式研究,注意相關措施的真實成效。

 

4. 增撥資源教育建立單一穩定性伴侶

除了使用安全套,鼓勵有單一穩定性伴侶,鼓勵性活躍的朋友定期做性病檢查已經是公認能有效控制愛滋病的方法,我們鼓勵政府增撥資源做這種既能預防又能減少感染的教育工作。

 

結語

本社期望當局可認真檢視上述的建議,並深入閱讀本建議書中的各項研究報告。如有任何查詢,歡迎以電郵聯絡我們。

 

[2] 愛滋病顧問局. 香港愛滋病建議策略(2017-2021, 2017年5月. http://www.aca.gov.hk/tc_chi/strategies/pdf/strategies17-21c.pdf

[3] HARiS -愛滋病預防項目指標調查2016-男男性接觸者, 2017年5月. http://www.info.gov.hk/aids/english/surveillance/sur_report/haris2016msm...

[4] Weller S, Davis K. Condom. Effectiveness in reducing heterosexual HIV transmiss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2;1(1):CD003255.

[5] Smith DK et al. Condom Effectiveness for HIV Prevention by Consistency of Use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JAIDS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68(3):337–344, MAR 2015

[7]愛滋病顧問局. 香港愛滋病建議策略(2017-2021)制訂過程補充資料, 2017年5月. http://www.aca.gov.hk/tc_chi/strategies/pdf/supp17-21c.pdf

[8] Kojima N et al.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 infection and new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IDS: September 10th, 2016 - Volume 30 - Issue 14 - p 2251–2252.

忠誠單一性關係的重要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6/04/2016

愛滋病自1981年被發現以來,已蔓延至全世界。截至2014年,全球愛滋病的總感染人數為3,690萬人,造成120萬人死亡及引致1,330萬兒童成為孤兒。防範愛滋病毒傳播是各國衛生部門的首要職責。

愛滋病病毒存在於感染者的血液、精液或陰道分泌物上,因此它的傳播途徑主要為性行為、血液接觸及母嬰傳播,其中以性行為感染愛滋病毒的情形最為常見。而在不同的性行為中,又以肛交的風險為最高。

肛門有異於陰道,缺乏分泌物作為天然的潤滑劑,肛門內壁的組織亦比陰道薄弱。這生理結構的不同讓肛門內壁組織在進行肛交時容易出現破損,讓病毒進入血液,增加感染性病的機會。另一方面,肛門內滿佈細菌,因此肛交亦有機會促使細菌感染,插入者可引致尿道炎,接受者亦會引致直腸炎的發生。

為防止愛滋病毒的傳播,我們要加倍注意不安全性行為的危險。不安全性行為是指任何會令黏膜接觸到血液、精液、射精前的分泌或陰道分泌物的性行為。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能有效地防止雙方進行性行為時體液上的接觸,及防止愛滋病毒的傳播。在這方面,安全套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在衡量安全套的成效時,需要一併考慮未能達到預期後果的嚴重性。雖然現時醫學已能大大推遲愛滋病病發的時間,但感染愛滋病病毒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因此,我們對安全套有嚴格的要求,甚至要求絕對的安全度也絕不為過。但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安全的安全套,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並未能完全排除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所以只是一個較安全的性行為。負責公眾教育的機構有責任提醒市民不安全性行為的風險,同時亦需提醒市民安全套的限制,而不應令人誤以為只要使用了安全套便一定安全。

單一忠誠的性關係是最有效預防愛滋病病毒及其他性病的傳播。在現今開放的社會風氣下,很多人未能保持彼此忠誠單一的性關係,但不代表我們就要放棄這個對自己及伴侶都是最好的方法,反而更要擇善固執地向公眾提倡這個對個人健康及家庭關係都能產生正面影響的行為。

而在防範愛滋病病毒的傳播上,提倡彼此忠誠的單一性關係及提倡使用安全套並不是非此即彼,兩個只能選一個的方法,兩者不一定存在著衝突的。能保持彼此忠誠單一性伴侶固然是最理想,如若不能,那就要切記使用安全套預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而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減少愛滋病病毒的傳播。

預防愛滋的勇氣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3/2016

每一季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都會公布上一季的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數字,每次都會提醒市民正確使用安全套,並建議易受感染社群進行定期測試,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但本港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情況又有否改善呢?

在2月23日發布的最新感染愛滋病病毒數據,2015年共新增725宗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破了自198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數字,10至19歲的感染者數字比2014年增加一倍,顯示出受感染愛滋病病毒有年輕化的趨勢。自1984年以來,本港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呈報個案已累積至7,718宗,本港愛滋病病毒的傳播速度正在增加。

當我們翻查過往幾年衞生防護中心公布的感染愛滋病病毒的統計數字,我們不難發現男男性接觸是傳播愛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徑。在2015就有434人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受感染,佔全年感染個案約60%。對比一下同性戀族群的人口比例,就知道男男性接觸比異性性接觸的風險大得多。

當事件與男男性接觸有關,大家的說話就顯得格外小心,以免誤踏性傾向歧視的地雷。有人表示高風險的性行為與性傾向沒有關係,只要正確使用安全套就可以了。安全套的確有其預防感染的功效,但並未能提供百分百的保護,我們不能忽視肛門與陰道結構上的絕對分別,而輕視男男性接觸本身的風險。

另一個促成愛滋病病毒傳播的行為就是濫交,外國關注愛滋病的機構都會建議市民減少性伴侶數目,但在香港這自由社會呼籲市民慎防濫交的後果卻需要點道德勇氣。為了避免感染禽流感政府會提醒從事禽畜業的市民要特別小心;防治寨卡病毒和登革熱會提醒大家避免去某些地區, 這不是歧視,這叫正視。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並不是一堆統計數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作為守護本港市民健康的政府部門,不要單單交代數字,大家能拿出一點勇氣嗎?

曾經刊載於:

《成報》 3/3/2016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5年8月)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7/09/2015
國際
美國裁定同性婚姻不違憲後的發展

美國聖公宗(Episcopal Church)於判決後投票決定讓神職人員主持同性婚禮,並把一男一女的婚姻定義修改為伴侶。[1] 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表示該決定會為某些人帶來困擾,並為聖公宗(Anglican)的合一造成分歧。[2]

分歧更見於美國民眾上,一機構於7月9-13日就判決後的情況進行民調,發現39%受訪者認為政府保護同性戀者權利更重要,然而卻有56%受訪者認為保護宗教自由是較為優先。[3] 

不過在同性婚姻通過後,美國各地出現不同狀況。肯塔基州凱西郡一名職員因不願簽發同性婚姻證書而被要求自行離職;[4] 而同州的羅文縣另一名職員因同一原因被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ACLU)起訴,[5] 在該案的聯邦聽證會中,書記以第一修正案進行辯解,[6] 地區法院在8月中裁決。[7] 

路易斯安那州州長Bobby Jindal於6月29日發出一份備忘錄,表示為保障宗教自由,法院書記可以不簽發同性婚姻證書,[8] 位於紅河區(Red River Parish)的Stuart Shaw辦公室於翌日發聲明表示基於信仰立場不會簽發同性婚姻證書,成為該州唯一拒絕簽發同性婚姻證書的區域,[9] 機構「自由守望者」於7月28日發出通告,表示會為因信仰而拒簽同性婚姻證書的政府人員提供免費法律援助。[10] 翌日ACLU表示政府人員不能因對方的性傾向而拒絕簽發同性婚姻結婚證書。[11] 一服務超過8000間教會的保險公司於7月1日發公告表示,並不會就教會因拒絕從事與同性婚姻相關的服務而被指控作出賠償。[12] 

密西西比州第三大紙媒Northeast Mississippi Daily Journal拒絕刊登任何同性訂婚或結婚的通知,並表示如員工不同意公司的政策可選擇離職。[13] 

 

多元婚姻的推進

美國的同性婚姻裁決引發支持多元婚姻者提出訴求,蒙大拿州一男子與伴侶於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憲後第二天前往地區法院,以平等(equality)為由要求獲發第二張結婚證書,以證實他和兩名女子的合法婚姻關係。[14] 此外,媒體正面報道加州一個多元家庭,同性戀者Melinda與女友Danielle拍拖四年多後覺得自己需要一名男性,故邀請Jonathan加入,現三人與兩名同父異母的嬰兒同住,並表示不排除將來有其他人加入。[15]

 

不能公開說的同運異見聲音

在全球各地有同運異見人士因公開表達意見而招致不同後果。美國三藩市大主教Salvatore Cordileone提出修訂轄下四所天主教高校的教師手冊,要求增加同工不能參與同性性行為,避孕及其他不恰當性行為的指引,[16] 引起校方老師的投訴,最後需進行司法訴訟。[17]

南非開普敦大學學生代表議會代理主席Pae於美國同性婚姻判決後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異見,即被同運團體指控並要求公開道歉,校方即時暫停Pae的一切職務並進行調查,[18] Pae表示基於信仰立場不會道歉, 有團體發起簽名表示支持言論自由。[19]

同樣,美國波士頓一名行醫接近30年的泌尿科醫生Dr. Church因關注醫院積極鼓吹同運及要求同事參加同志遊行,而透過電郵及醫院的內聯網轉發有關同性戀群體的高危性行為會引致更高患病機會(包括:愛滋病等)的醫療證據,並提出醫院的做法有違保障公共福祉的精神;及後也提醒醫院有其他員工因宗教及道德立場而對同性戀有不同看法。隨後他被醫院要求噤聲,並多次被調查小組調查。[20] 最後Dr. Church於2015年3月收到開除通知,原因是他「主動提出會冒犯員工的關於同性戀的意見」,所作言論與專業操守不符並違反醫院的歧視和騷擾政策,他提出上訴並於7月底進行聆訊。[21]

2014年,休士市長在大多數市民反對下,仍要強制實施要求個人及團體需肯定同性性行為及性別身份的政策及相關罰則的政策;[22] 然而,德克薩斯州高院於7月底裁定休頓市議會必須停止強制實施這條政策,議會只能選擇取消政策或於11月的選舉中進行投票。[23]

 

法庭判決已成世界各地爭取同性婚姻及民事結合新策略

同運人士著力透過司法制度爭取同性婚姻及民事結合,智利已承認民事結合[24]現討論是否接受同性伴侶申請領養。[25] 墨西哥最高法院裁定州分只容許異性婚姻是歧視並違反憲法,裁定同性婚姻於31個州合法。[26]

南韓一對於2013年舉行結婚典禮的男同性戀者於今年7月入稟法院,控告政府拒絕承認他們的「婚姻」關係,現時同性婚姻於當地並不合法。[27]

愛爾蘭兩名男子於同性婚姻公投結果公佈後向高院提出上訴,[28] 上訴庭的三位法官表示提訴人並沒有提供理據,故維持判決。[29] 兩對於2005年在英國進行民事結合的同性戀者聯合入稟北愛爾蘭法庭,挑戰北愛爾蘭否決同性婚姻的制度,北愛爾蘭高院正式接受審理。[30]

德國總理默克爾同意民事結合並給予同性戀者相應的權利,但堅持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31] 一雜誌以貌似默克爾理的女演員與女性依偎及親吻的廣告倡議同性婚姻合法化。[32]

大利參議院因反對派議員提出大量修正案而令民事結合立法程序擱置;然而,歐洲人權法庭譴責意大利政府在法律上不承認同性戀伴侶關係,判政府需向三對同性戀原告每人賠償五千歐羅補償傷害及最高一萬歐羅支付法律費用及其他開支,總理倫齊隨即表示於年底會就民事結合立法進行探討。[33]

台北市政府於6月中接受不具法律效力的同性伴侶註冊登記服務後,並於7月23日宣才決定先推動同性伴侶法還是直接推動同性婚姻。[34]

 

從法律與教育層面改變性別的認知

美國紐約教育部 (NYSED)於7月份向學校發佈有關為跨性別及性別不確定學生提供安全及支援的環境的指引,指引的要求簡而言之是不論任何年紀,學校需尊重及肯定學生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及任何表達,並給予支援。[35]

挪威政府提出修訂法例,希望容許小至7歲的兒童在家長同意下可改變他們的法定性別,16歲以上則可自行決定。[36]

愛爾蘭於同性婚姻公投後一個月簽修性別承認法,成為歐洲第三個承認18歲以上跨性別人士毋須接受手術便可更改性別的國家。[37]

 

性解放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

英國Public Health England (PHE)於6月23日發表報告,指2014年有高達接近44萬人感染性病,大部分患者是25歲以下青年及同性戀者。2013年至2014年,感染梅毒及淋病的人大幅度上升,分別上升33%及19%。[38]

新西蘭University of Otago倡議為所有女孩在有活躍性行為前提供免費的長期而可逆轉的避孕服務 (long-acting reversible contraception),同校的反對聲音指不宜引導青少年尋找避孕服務,因會令人錯覺認為青少年可以隨意發生性行為。[39]

台灣新北市今年新增338名愛滋病患,15至34歲佔高達近七成,共229人。約九成患者因不安全性行為而染病。新北市於2014年的大專院校調查,發現高達五成學生於進行性行為時並未使用安全套,顯示年輕一代自我保護觀念薄弱,不安全性行為容易使他們成為感染愛滋的高風險族群。[40]

 

本地
容許反對聲音共建多元社會

平機會主席周一嶽於美國同性婚姻裁決後表示香港須要討論同性婚姻,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及何秀蘭議員於港台節目中亦就同性婚姻進行討論,蔡志森表示應容許反對的意見,保留不贊成的空間。

 

弄清字眼免被誤導

政府就《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條例草案》進行會議,原先《草案》的代決人沒有包括同住者,但部份議員提出加入同住者作為代決人,[41] 而政府亦接納了議員的意見。立法會何秀蘭議員在facebook指政府在草案中擴展代決人身份,讓同性伴侶關係得到法定地位。[42] 但必須留意的是將代決人的範圍擴展至包括同住者,與同性伴侶得到 (為伴侶作出醫療決定的) 法定地位,是兩碼子的事。[43]

 

 

本文資料截止2015年8月13日

 


[1] http://www.christianpost.com/news/us-episcopal-church-approves-same-sex-marriage-replaces-terms-man-and-woman-with-couples-141163/

[2] http://www.christianpost.com/news/anglican-leader-welby-expresses-deep-concern-over-us-episcopal-churchs-resolution-to-perform-gay-marriages-141047/

[3] http://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5/jul/20/kentucky-clerk-gay-marriage-licenses-lawsuit

[4] http://www.kentucky.com/2015/07/09/3937731/governor-to-casey-county-clerk.html

[5] http://www.courier-journal.com/story/news/2015/07/02/aclu-lawsuit-rowan-clerks-gay-marriage/29639341/

[6] 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 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

[7] http://ap-gfkpoll.com/featured/findings-from-our-latest-poll-22

[8] http://www.nola.com/politics/index.ssf/2015/06/bobby_jindal_gay_marriage_reli.html

[9] http://www.nola.com/politics/index.ssf/2015/06/gay_marriage_louisiana_red_riv.html

[10] http://www.nola.com/politics/index.ssf/2015/07/conservative_group_offers_to_r.html#incart_related_stories

[11] http://www.nola.com/politics/index.ssf/2015/07/aclu_says_louisiana_legislator.html#incart_story_package

[12] http://www.nationalreview.com/article/420928/churches-gay-marriage-insurance

[13]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robbie-ward/mississippi-newspaper-sil_b_7788212.html

[14] http://christiannews.net/2015/07/03/its-all-about-equality-polygamist-applies-for-marriage-license-in-wake-of-supreme-court-ruling/

[15] http://abcnews.go.com/Lifestyle/moms-dad-babies-make-big-happy-polyamorous-family/story?id=31184051

[16] http://ncronline.org/news/faith-parish/catholics-say-archbishop-cordileone-stumbled-remarks-gender-identity

[17] http://ncronline.org/news/faith-parish/san-franciscos-teachers-ministers-debate-continues-time-judiciary-hearing

[18] http://citizen.co.za/414930/i-am-definitely-not-retracting-my-comment-homophobic-pae/

[19] http://www.iol.co.za/capetimes/freedom-of-speech-draws-big-support-1.1881326#.VbcAkbOqqko

[20] http://www.massresistance.org/docs/gen2/15b/DrChurch-BIDMC/mec.html

[21] http://www.massresistance.org/docs/gen2/15b/DrChurch-BIDMC/

[22] http://txvalues.org/2014/04/25/religious-freedom-free-speech-threatened-by-houstons-lgbt-ordinance/

[23] http://txvaluesaction.org/victory-tx-supreme-court-stops-lgbt-law-houston-must-repeal-or-vote-in-november/

[24] http://www.freedistrict.com/lifestyle/living/chile-same-sex-marriage-civil-unions-approves-8164.html

[25] http://www.catholicnewsagency.com/news/chilean-administration-open-to-approval-of-adoption-by-homosexual-couples-50885/

[26] http://www.catholicherald.co.uk/news/2015/06/22/mexicos-supreme-court-makes-same-sex-marriage-legal-nationwide/

[27]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asia/southkorea/11722610/Gay-couple-sue-for-recognition-of-their-same-sex-marriage-in-South-Korea.html

[28] http://www.irishtimes.com/news/politics/same-sex-marriages-won-t-start-until-september-1.2267375

[29] http://www.irishtimes.com/news/crime-and-law/appeal-court-clears-last-legal-obstacle-to-same-sex-marriage-1.2302482

[30] http://www.irishtimes.com/news/crime-and-law/courts/high-court/gay-couples-win-case-to-challenge-ni-ban-on-same-sex-marriage-1.2263999

[31]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europe/angela-merkel-gay-marriage-vote-germany-10389762.html

[32]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people/angela-merkel-lookalike-in-lesbian-advert-for-new-german-magazine-for-gay-women-10407241.html

[33]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5/07/21/us-italy-gaymarriage-ruling-idUSKCN0PV13220150721

[34]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724/36683674/

[35] http://www.p12.nysed.gov/dignityact/documents/Transg_GNCGuidanceFINAL.pdf

[36]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5/06/25/norway-gender-idUSL8N0ZB3FE20150625

[37]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5/jul/16/ireland-transgender-law-gender-recognition-bill-passed

[38]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new-sti-figures-show-rapid-increases-among-gay-men

[39] http://www.radionz.co.nz/news/national/277594/group-wants-contraceptive-for-all-girls

[40]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18068-%E6%96%B0%E5%8C%97%E6%84%9B%E6%BB%8B%E6%96%B0%E7%97%85%E4%BE%8B-7%E6%88%90%E6%98%AF%E5%B9%B4%E8%BC%95%E4%BA%BA

[41] http://www.legco.gov.hk/yr14-15/english/hc/papers/hc20150619cb2-1736-e.pdf

[42] https://www.facebook.com/cydho/posts/10154566769807925

[43]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6471

 

重整教育方向才能更有效預防愛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04/09/2015

自1984年香港出現第一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以來,本港愛滋病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也隨著時代而改變。從衛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每季發布的愛滋病病毒感染統計數字可以得知,八十年代中期愛滋病病毒主要透過輸血活動而傳播;九十年代的主要感染途徑則轉變為異性性接觸;二千年開始,透過男男(MSM)性接觸而感染的比例不斷上升,由2000年初的20%,急升到現時接近60%個案是透過男男性接觸而感染的。

2015年第二季本港新增愛滋病病毒感染的179個個案中,透過男男性接觸感染的佔48%,透過異性性接觸感染的卻只得17.9%。如果將同性戀的人口比例納入一併計算,男男性接觸的感染風險將大幅提高。

目前愛滋病仍然是不治之症,但在抗愛滋病病毒藥物的幫助下,可將感染者的病發日期大大延遲,以保障感染者的生命,但對感染者來說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現時感染者的藥費支出由公帑資助,這亦加重了本港醫療系統的負擔。減少愛滋病病毒的傳播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過往感染途徑以輸血為主,政府以驗血來保障血庫的安全,將感染風險減低,現在已鮮見透過輸血感染的個案。面對透過性接觸的傳播途徑,政府呼籲市民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風險,但效果卻不明顯。2010年的新增感染個案為389宗,到2014年已達651宗,五年間增幅高達67%,十分驚人。

正確使用安全套的確有助減低感染機會,但並不是最佳的預防感染方法。衛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在網頁中清楚列明:「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是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的性關係。如果不可能的話,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每次性接觸時都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受感染的機會。」然而,當論及愛滋病的病毒感染時,忠誠專一性關係的重要性就會被忽略,就只剩下「正確使用安全套」這一套預防方法。

推廣安全性行為是重要的,但正確使用安全套只是一個較安全的預防方法,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的性關係才是真正預防性病傳播的最佳方法。愛滋病「零感染」是市民大眾共同的期望,但現實卻是感染者人數每年都在增長。關心市民健康的政府部門是否需要檢討現時的宣傳及教育方向,除了現時「要有一套」的安全性行為推廣,亦進行彼此忠誠性關係的教育推廣,合力對抗愛滋病的傳播。

曾經刊載於:

《成報》 3/9/2015

情意綿綿 婚前性行為要三思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2/01/2015

聖誕節剛過去,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維港兩岸掛上亮麗燈飾,為寒冷的冬日增添浪漫氣氛。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平安夜被喻為失身夜,是年輕人發生性行為的高峰期。但近年「平安夜失身夜」這句說話漸漸失效,不是因為年輕人的性觀念轉為保守,在節日期間持守界線,不作越軌行為;而是年輕人已不需再以平安夜作為發生性行為的藉口,因為社會文化已經視性行為為情侶間必然出現的事,根本不用等到平安夜才進行。

社會觀念在這二三十年出現極大的轉變,「婚前守貞」的觀念現在已顯得異常,彷彿只是教徒才會遵守的教條。二十出頭的男女如果還沒有性經驗會被朋友取笑,貞操由榮譽貶值為羞辱。但要知道,再安全的避孕措施都不是絕對安全的,風險始終存在。從生理角度看,性病和懷孕是最直接的後果。大多數性病還可以根治,但懷孕的影響卻是一生的。事後避孕或許是一個解決方法,但這只是美化了的墮胎行為,並不是每人都願意進行,而且對女生的身體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

有報章早前刊登了六年前曾轟動一時的「14歲的媽媽」的訪問,當時的小女孩現已20歲,兒子亦已快升讀小學。她表示如果時光能倒流,她一定會三思,考慮性行為的後果,因為突然懷孕,不但對自己,連對身邊的人也會有很大影響,所以進行前要想清楚。

我們對青少年過早有性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並不陌生,但卻被社會嚴重忽視,因為社會只強調愛情的浪漫和親密接觸帶來的歡愉。當歡愉過後回到現實處境,溫馨浪漫的感覺漸漸退去,留下的是懷孕與否的疑慮。若有了身孕的話,需要面對的處境將會更加困難。

「婚前守貞」不一定代表守舊,亦可以反映出人對愛的認真和委身,與及對性的尊重和謹慎。願大家能擇善固執,並祝大家新年快樂。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1/2015

肛交乃高風險行為

何興民醫生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退休院士、前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高級外科醫生及外科部部門主管及前私人執業外科專科醫生
06/01/2014

性交無論是在動物或人類中通常是指異性兩方中雄性以陰莖(Penis)插入雌性的陰道(Vagina)內來進行的。而雄性在另一雄性身上發洩性慾的情況,在動物界中並不普遍,在人類中亦只有少部份人有此行為。這種性交方式稱之為肛交──肛是指肛門,肛交是男方的陰莖插入另一方的肛門來進行性交。

肛門與排便

肛門是人體固體排洩物,即糞便的出口。在一般情況下,肛門由肛門括約肌(Anal Sphincter)緊緊關閉著,出口的外面是長有短毛嫩滑的皮膚。肛口向內是肛管(Anal Canal),有黏膜修聚成的折疊(Folds),其間有肛腺(Anal Glands)的出口和黏膜下的靜脈。肛管短且空,再向上是直腸(Rectum)的下部,不時有小量糞便存放在其中。完整的肛管或直腸的黏膜有強烈的抗菌能力,來對抗糞便中無數的細菌,使身體免受細菌感染。

排便時藏於直腸上端或更高位置的糞便,由整個大腸的蠕動作用推向肛管,加上肛管的肌動,肛門括約肌放鬆,使肛口放大,糞便就順利排出。排腸氣(俗稱放屁)時,機制也相似。排便後肛門括約肌收縮,肛門再次緊閉。

男性性器官──陰莖

男方性衝動時陰莖充血,因而變長和粗大,堅硬而勃起。尿道腺(Urethral Gland)放出黏液以潤滑陰莖頭(龜頭),以便陰莖進入對方身體。一般性交是陰莖插入陰道,肛交時陰莖插入肛門。進入後再作重複的抽動動作,由摩擦產生快感和滿足,最終達至高潮而射精。
 
男性的生殖系統及泌尿系統共用同一出口路徑。精液由睪丸生產的精子,和附睪液、精囊液、前列腺液混合而成,經尿道口(在陰莖末端)射出。因此任何細菌或病毒由尿道口進入體內,可上達至尿道上端的膀胱,及經輸尿管最終到達腎臟,亦經前列腺進入精囊及睪丸。

肛交危機

在進行肛交時,被進入一方的肛門被插入一方興奮勃起的陰莖逼進去,肛門括約肌中一部份會折斷,使肛口可容納粗大的陰莖進入。肛口的嫩皮及肛管內的黏膜亦會有小部份裂開。肛腔內的靜脈亦不時會受壓出血,尤其在一些有痔瘡的情況,特別容易出血。如經常進行肛交,被插入一方的肛門括約肌常多有鬆弛,附近組織受傷害,結果成疤痕(Scarring)。

主動一方因要用強力開導,陰莖頭上的尿道出口,亦不時會有損傷出血,包皮沒有切除者龜頭上的皮膚較薄嫩,容易被拉裂出血。

染病的情况

雙方出現出血的情況便會有血液交流的機會,或精液流入裂開組織。受傷黏膜喪失抗菌力,直腸炎(Proctitis)常會發生。更普遍的是有帶菌者雙方交換細菌和病毒,或由帶菌一方進入另一方。
 
細菌可由尿道上達整個泌尿系統,如引起尿道炎、膀胱炎、輸尿管炎和腎炎;亦可沿尿道至前列腺、精囊、輸精管和睪丸,而引起炎症。一些可傳播梅毒和淋病等性病的病菌,亦可循相同路徑入侵。另外一方面,由血液交流而進入整個循環系統,達至全身的一些病毒,可引起威脅整個人的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如愛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愛滋病現時是無藥可根治的病症。治標藥物相當昂貴,多由公立醫療機構供給,由公眾負擔。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慢性肝病,使病患者失去健康,有機會發展成肝硬化症或肝癌。

安全套使用

近年提倡使用安全套(Condom)用以包裹陰莖以減低性交或肛交時感染細菌或病毒的風險。安全套一般是由乳膠或橡膠製成,為了讓使用者能享受由摩擦而產生的刺激,安全套需要製得很薄。但是性交時用力難以控制,如果安全套太薄則容易破裂,因此不能兩全其美。

安全套並不絕對安全

安全套薄,常易穿破,況且病毒微細,易穿過粗劣的安全套。安全套長度有時亦未能完全覆蓋勃起的陰莖,特別是陰莖的根部。在強烈的性交行為時,安全套常會滑脫,或在肛肌突收縮時被挾住,需要更換另一個安全套。還有其他料不到的事件,使安全套失去隔離作用,令使用者處身於高危性行為中。其實安全套只能給予一些不穩妥的虛假安全感。提倡用安全套便可安心進行肛交是危險及不明智的言論。
 
肛交是萬萬不應鼓勵和嘗試的。

 

 

 

紅十字會真的有錯嗎?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7/2013

陳志全議員在立法會捐血日被拒捐血,紅十字會拒絕曾發生男男性行為的市民捐血的指引再次受到質疑,更有指紅十字會歧視同性戀者。

捐血登記表格中有多達30條問題,仔細地查問捐血者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習慣,為的是確保血庫安全,以免病人因輸血而受感染。當中第23題是為預防愛滋病而設的,其中寫着:「如屬男性,你是否曾與另一男性發生性行為」。表格指向的是男男性行為,而不是針對同性性傾向;況且女女性行為根本不受限制。紅十字會認為其中一個易受愛滋病感染的社群是曾發生男男性行為的人士,所以婉拒他們參與捐血活動,此看法是與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是一致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指引亦同樣禁止曾發生男男性行為的市民捐血。捐血指引是可以改動的,但改動的原因應基於醫學上的決定,而不是受政治上的壓力。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公布的最新數字,1984年至今年3月感染愛滋病病毒(HIV)的累積人數為5922人,41%經由異性性接觸感染、30%為同性性接觸、4%為雙性性接觸。整體來看,感染途徑主要是異性性接觸,但這並不是放寬捐血指引,讓曾進行男男性行為的人士捐血的理由。因為若感染者知道自己的血液有HIV,相信他們不會去捐血,而且紅十字會的化驗亦能驗出病毒來。
 
但是,近年透過同性性接觸新感染的個案卻不斷攀升。2013年第一季透過同性性接觸感染的人數是51人,透過異性性接觸的只有43人。根據粗略計算,若將同性戀者的人口比例納入一併考慮,假設同性戀者佔整體人口3%,可推斷出同性戀者受HIV感染的數字較異性戀者高38倍;假設同性戀者佔整體人口10%,同性戀者受HIV感染的數字亦較異性戀者高10倍。
雖然現今的化驗技術可將感染愛滋病毒的空窗期縮短至六日,但這只能減低透過輸血感染愛滋病的風險,不能完全防範感染的可能,所以捐血者篩選仍然是必要的。紅十字會拒絕曾發生男男性行為的人士捐血,不表示他們的血液一定對病人有害;她這樣做是設立一條保險線,旨在預防社會中潛藏的HIV感染者的血液污染血庫。這條線或許過於嚴格,但血庫的安全足以影響千千萬萬病人的性命,因此這做法是正確並且可以理解的。
 
捐血是一個善行,並不是一個權利。儘管陳志全議員未能捐出血液,但若他的出發點是為病人着想,相信他不會介意紅十字會的決定,就像因1994至1995年瘋牛症爆發期間曾居英國而未能捐血的漁農界功能界別何俊賢議員一樣。但若以捐血被拒為政治籌碼,自製「被歧視」的個案,為的是推動同性戀運動議程的話,則淪為一場為求達到個人政治目的的政治秀。
在這件事上,試問誰人比臥病在床的病人更弱勢呢?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5/7/2013

數字在說話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9/2012

本港衞生署每季均會發布最新的愛滋病病毒(HIV)感染數字,並表示性接觸仍然是HIV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提醒市民正確使用安全套進行性行為。

過去一年每季透個異性性接觸感染的個案維持在22%,透過同性性接觸感染的個案則由上年第叁季的35%升至本年第二季的45%。2012年第二季的131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中,65人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受感染,29人透過異性性接觸受感染,而37名感染者的傳播途徑因資料不足而暫時未能確定。同性性接觸感染個案明顯多於異性性接觸,而且更有上升的趨勢。雖然同性戀者與愛滋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若我們將不同性傾向的人口比例作計算,在同性戀社群感染HIV的情況確比異性戀社群高出很多。

坊間有言論指出,把同性戀者歸納是愛滋病高風險的群體是帶有歧視性的,因為根本沒有高風險的群體,只有高風險的性行為,只要他們進行安全性行為就可以了。但安全性行為真的安全嗎?

安全性行為指在性行為過程中避免接觸對方的體液,以減低感染性病及愛滋病的機會,方法就是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但是,即使持續及正確使用安全套,頂多也只能提供98%的保障,因此安全性行為(Safe Sex)一詞實在存在著誤導性,改稱為較安全性行為(Safer Sex)會比較恰當。事實上,若過分相信安全套的功效,隨意與他人發生所謂的「安全性行為」,感染HIV的機會也一樣高。在感染性病方面,同性性行為的確並不比異性性行為高風險,但需要一個前設,就是忠誠的性關係。

香港衞生署在面對愛滋病傳播只懂呼籲易受感染社群定期進行HIV抗體測試和宣傳安全套的功效。這些工作是有一定程度的成效,但它們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在上年9月發出名為「HIV and AIDS among Gay and Bisexual Men」的文章,當中清楚列明保護自己及家人伴侶的方法。第一:不進行任何性行為;第二:單一性伴侶;第叁:每次進行不同形式的性行為都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

在這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呼籲市民不進行性行為或單一性伴侶相信會引來部分市民的責罵。然而,衛生署是一個為市民健康把關的政府部門,她有勇氣、毫無保留地說出對市民有益的說話嗎? 

曾經刊載於:

成報20/09/2012

預防愛滋 只靠一套?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6/2012

性病是指透過性接觸感染的疾病,常見的性病有梅毒、淋病、性病疣、疱疹等。因為性接觸也是感染愛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徑,所以亦被納入為性病的一種。

香港政府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網頁內提供了大量本港常見性病的資訊,包括了疾病的病徵和預防方法,但對不同性病的預防方法卻出現了兩套不同的說法。

衞生防護中心對梅毒、淋病、 性病疣、疱疹等性病均作出以下的建議:「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是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的性關係。如果不可能的話,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每次性接觸時都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受感染的機會。」

但是,政府對愛滋病的預防建議卻只集中在安全性行為一事上。衞生防護中心每季都會公布本港愛滋病病毒的感染情況,並提醒市民正確使用安全套進行性行為,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感染梅毒和愛滋病的方法都是不安全的性行為。為何衞生署在處理兩者上卻有不同的建議呢?儘管社會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保持專一的性關係,但不能否認它是預防愛滋病的最好方法。正確使用安全套只是一個較安全的性行為,真正的安全性行為是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的性關係。為何衞生署在目前並無根治方法的愛滋病上,只建議次好的方法給市民呢?為何不將最好和次好的方法同時提供給市民,讓市民自己作出考慮呢?

此外,透過男男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病毒的人數一直高企,除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風險外,肛交帶來的影響亦需作出考慮。肛交有機會出現細菌感染、增加患上肛門癌的機會,和破壞肛門和直腸的結構,造成肛裂、失禁等情況。作為關心市民健康的部門,不是有責任告訴市民肛交行為對健康的害處嗎?我們希望愛滋病病毒的感染情況大大降低,但只強調「要有一套」並不能達到這個效果。應教育市民認識高危的性行為以及多於一個性伴侶的風險,若未能保持專一的性關係的話,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相信這樣才是預防愛滋病的更好政策。

曾經刊載於:

成報14/06/2012

安全套不是萬能套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2/03/2012

本港衞生署每季均會發布最新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數字,從3月13日發布的最新資料中,我們知道去年第四季有121宗新感染個案,總結2011年全年個案就有高達438宗,創歷年新高。而在第四季的121宗感染個案中,54人是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27人是透過異性性接觸感染。

目前本港成年人的愛滋病感染率仍少於0.01%,屬低感染地區,但衞生署初步估計,本港男同性戀社群的感染率卻達4%,接近世界衞生組織所定的5%警戒線,情況令人擔心。

衞生防護中心顧問醫生黃加慶醫生同時呼籲,曾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的人士應及早接受愛滋病病毒抗體測試,市民亦應正確使用安全套,減低感染愛滋病的機會。

的確,曾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的人士應該接受愛滋病病毒抗體測試,但測試本身只能找出感染者並防止病毒繼續傳播,卻不能幫助市民預防感染愛滋病病毒。同樣,正確使用安全套的確能減低感染愛滋病的機會,但我們要知道,安全套並不是百分百安全的。

政府近年大力推廣名為「要有一套」宣傳安全性行為(Safe Sex)的計劃,鼓勵市民使用安全套減少感染性病的機會。「要有一套」宣傳計劃的英文名稱為「Safer Sex」,誠實地指出使用安全套進行性行為只是比較安全的性行為,但若然我們誤以為安全套是完全安全,於是隨便地與他人發生性行為,那麼感染性病的風險仍然是存在的。

事實上,政府在過去多年大力推廣安全性行為的宣傳活動,但愛滋病病毒感染的人數卻沒有下降,我們是否需要反思只集中安全性行為的推廣是否足夠呢?

其實政府在思考防範性病的傳播時可否嘗試兩條腿走路,即在高危社群中鼓勵他們使用安全套的同時,亦鼓勵市民過一個忠於伴侶的生活,尤其在學校的性教育中鼓勵同學愛惜並尊重身體,不隨便與他人發生性關係。敢問我們新一屆的特區政府,是否有足夠的道德勇氣推動一些真正有益於市民的政策呢? 

曾經刊載於:

成報22/03/2012

正視愛滋與關心病人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3/12/2010
專欄:時事木人巷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自1984年以來,本港已有4,730人受感染,雖然經過多年教育,不過,調查發現,很多中學生對愛滋病仍然有不少誤解,有三成受訪學生以為愛滋病可以透過蚊叮傳染,有關愛滋病的預防教育實在需要加把勁。但令人憂慮的是近年在所謂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下,社會人士對愛滋病出現一些有違科學和常理的偏差,間接可能令問題惡化!

通常面對某種傳播性強可能致命的疾病,大家都會關注這種病的成因,包括那些環境和生活方式是致病的源頭,那些人是高危一族,然後才能對症下藥。愛滋病早期多在同性性接觸的群體出現,後來透過異性性接觸受感染的人數增多,於是就有團體不斷強調愛滋病乃透過不安全性行為引起,與同性性接觸或肛交沒有特別關係,完全漠視同性戀者一般只佔整體人口百份之二至四,但愛滋病的感染比率卻十分之高的客觀事實。

今年第三季在本港81宗新感染個案中,有22人透過異性性接觸,但卻有30人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受感染,近年男男同性性接觸的感染率急升,正好反映過去一段時間淡化愛滋病與同性性行為關係的宣傳教育出了問題。

有關懷愛滋病的團體認為,若強調男同性戀者感染愛滋病的比率較高,會令一些懷疑受感染的人士怕被標籤而不願意求診,其實這主要視乎我們能否有效保障病人的私隱,以及如何教育公眾正確對待不幸患病的人士,一個人無論基於甚麼原因染上愛滋病都應該得到合適的治療和關心,不應該被歧視,但並不代表政府和關注團體不呼籲高危的族群要小心自己某些行為。

 

「性教育」回顧與前瞻

梁禮鳴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08

廿一世紀是個科技和資訊爆炸的年代。無線電話、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扭轉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在地球上大部分角落,都可在一瞬間與親戚朋友聯絡,足不出戶亦可了解到外間事物的變化,實在太方便了!
 
但事情往往有兩面,許多虛假和誤導性的資訊亦藉著網絡每天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知,例如有資料說避孕套有防禦所有性病的功能;對一些人來說,「遙控式」而非「面對面」的溝通亦沒有促進人與人之間對感情的尊重,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離婚率」以倍數的增長,間接反映出溝通的「質」總比「量」重要。

低齡性罪行有增加的趨勢,亦要提防網上交友陷阱

低齡性罪行個案在2007年有增加的趨勢,例如在7月發生的一宗案件,涉及五個少年人(一個14歲女孩和四個男孩)在寓所房間中玩5P的性愛派對;少年人對「性」的大膽開放態度,實在駭人聽聞。很多專家都認為此現象,與今日較容易接觸到色情資訊有莫大的關係,年輕人無可避免地會潛移默化,並對一些情節加以模仿。
 
除了網上色情資訊的氾濫外,青少年人因「網上交友」而在約會中被性侵犯的情況也頗嚴重。據報導,近70%的人在約會中曾被對方性騷擾。為了令學校或教會的導師更了解「網上交友陷阱」和「性騷擾」問題,本社認為有需要在性教育教材內增加上述議題。

愛滋病新感染個案創新高

根據衛生署數字,2006年全年的愛滋病毒新感染個案為373宗,是有紀錄以來最高的一年,與05年的數字比較,升幅為19%。數字亦顯示,在2007年經同性/雙性性接觸而感染的個案均高於經異性性接觸而感染。亦有報導指性病年輕化,總共有5千宗求診,部分患者不足15歲。
 
現時主流性教育都是著重教導當事人使用安全措施預防性病,但卻忽視強調自制能力。故此性教育工作者、家長及教師在教授性教育時,特別是「婚前性行為」、「愛滋病/性病預防」等題目時,宜集中講解男女對性的不同態度,教導他們了解性行為會帶來的後果,及傳遞「沒有安全措施能百份百有效預防」的觀念,令他們「有衝動也要嘗試控制」,提醒自制比使用安全套是更有效預防性病的方法。

香港人對「婚姻」及「建立家庭」的觀念漸趨薄弱

最近調查發現,首次懷孕的女性,50%會選擇墮胎,不足30%的人願意把孩子生出來,亦有其他報導顯示離婚數字在25年內升了8倍,男女的結婚年齡亦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對於現時出生率偏低的情況,專家們認為父母除了需要考慮養兒育女所承受沉重的經濟負擔外,沒有或欠缺「生育準備」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這亦間接反映出越來越多人將結婚和建立家庭的概念分開,對婚姻價值的鬆散態度是離婚率高企的主要誘因。為此,少年人自小應該對「婚姻家庭」的價值有比較正面的理解。透過性教育,可教導婚姻和家庭對個人與社會的貢獻。

數字在說話

——近期有關青少年性態度調查一覽

15/11/2007

 

內容:青少年發放自拍裸照
 
日期:2007/07/151
機構: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調查範圍:786名中學生
數據資料:
±   調查於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進行,受訪者為年齡介乎
      13至18歲的中一至中四學生;
±   逾70%人表示曾經上網取得性資訊,包括色情相片及片段;
±   逾35%人表示有頻密瀏覽色情資訊的習慣;
±   逾70%人表示不想讓父母或朋友知道自己有瀏覽色情資訊習        慣;
±   逾55%人表示在網上看到朋友的裸照或裸露片段,不會感
      到不安;
±   逾30%人表示會企圖仿效網上色情短片的行為;
±   逾20%人表示不介意被朋友將自己的裸體照片或影片上載;
±   逾20%人表示不介意伴侶將自己拍的裸照或片段在網絡上
      發放;
±   逾25%人表示只要不露面,在網上發放個人裸照或片段無傷大          雅;
±   逾25%人表示希望與伴侶拍攝類似的色情短片;
±   逾50%人表示依賴網上色情資訊作為認識性的主要途徑;
±   逾40%人表示平時也會想起曾瀏覽的色情資訊;
±   逾30%人表示經常受網上色情資訊影響而產生性幻想;
±   逾20%人表示經常將色情相片或片段,下載到一些隨身電
      玩,如手機、i Pod、PSP等,以便隨時觀看;
±   逾25%人表示不能抗拒瀏覽色情網頁。
 
相關資料:
±   有受訪青少年企圖仿效網上色情片段的行為,自己做「主角」;
±   有中學生在眾目睽睽下用手機觀看色情資訊;
±   青少年不能抗拒色情資訊,可能會造成網上性沉溺,他們會
      主動搜尋色情資訊,並會有性幻想或自慰的行為,嚴重者更
      有機會做一些犯法行為,如偷拍及非禮等行為。
 

 

 

內容:未婚懷孕年輕化
 
日期:2007/07/302
機構:母親的抉擇
 
調查範圍:機構處理個案
數據資料:
±   母親的抉擇在去年接獲2,500個求助電話,當中近50%
      是18歲以下;
±   每年平均接獲130宗未婚懷孕個案,當中近25%是16歲
      以下的未成年少女;
±   接受輔導後,有33%個案會選擇自行照顧嬰兒,26%
      選擇交別人領養,16%接受終止懷孕。
 
相關資料:
±   與16歲以下女童發生性行為是刑事罪行;
±   最年輕的未婚產子個案僅12歲,女童當日與14歲
      男友在客廳溫習,因冷氣壞了遷入房內,玩鬧之
      間多了身體接觸,隨即發生關係。女童於懷孕6個
      月後告之母親,由於已過法例規定的24週合法墮
      胎期,遂入住宿舍待產,最後決定放棄撫養權;
±   一名中五女生,誕下嬰兒後才考會考,及後升上
      中六,每天放學便回家照顧嬰兒,高考後便投入
      社會工作,繼續養育孩子;
±   所有母親都會經歷考慮自己撫養孩子,唯最終需
      要考慮壓力和能力問題;
±   很多年幼母親個案,均來自「網上情緣」:她們
      在結識男友後數小時便約出來見面,隨即發生性
      行為,得知懷孕後卻無法找到經手人。
 

 

 

內容:本港青少年性行為情況
 
日期:2007/04/213
機構:母親的抉擇、城市大學
 
調查範圍:2,172名中學生
數據資料:
±   受訪中學生由12至19歲;
±   約11%男生已有性經驗,女生則有6.9%;
±   約30%多男生認為性行為是拍拖一部分,女生有16%;
±   近20%男生視性交當作情侶身體接觸的一部分,女生有3%;
±   逾30%男生認為愛撫行為「恰當」,女生有6%;
±   有55%男生不介意伴侶曾發生性行為,女生逾40%;
±   約50%男生指性知識來自網上,女生則有約25%;
±   志願機構每年接獲約2,500個求助電話,平均輔導約
      130宗未婚懷孕個案,近年不乏有13、14歲的少女求助。
 
相關資料:
±   女生有時其實不想有性行為,但因「不想令男仔唔開
      心」或性知識不足,以為男朋友提出的方法定不會
      「有BB」而進行性行為;
±   青少年的性知識不足,最多使用的避孕方法是自行計
      算月經前後七天作安全期,但其實安全期須由醫生監
      察三個月至半年定出,其次為體外射精。
 

 

 

內容:未成年少女「失身」研究
 
日期:2007/03/064
機構:香港女青年會
 
調查範圍:105名「失身」少女
數據資料:
±   調查於2006年底進行;
±   受訪者為已「失身」的10歲至20歲少女;
±   近半受訪者於16歲前已經「失身」,有少女表示10歲前已
      嘗禁果;
±   有15%人表示感到後悔,大部分人對懷孕感到惶惑。
 
相關資料:
±   時下父母未能有效向子女灌輸正確性知識;
±   不少青少年因誤信坊間流行的避孕方法而懷孕;
±   少女懷孕後第一個反應往往是不要孩子。
 

 

 

內容:大專生愛、婚、性調查
 
日期:2007/02/125
機構:香港性文化學會、U-FIRE
 
調查範圍:943名大學生
數據資料:
±   調查於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進行;
±   有89.3%人表示希望擁有一生一世的婚姻;
±   有92.9%人表示不接受對方和自己「一腳踏兩船」;
±   有82.1%人表示希望在結婚或拍拖時忠於自己的伴侶;
±   逾65%人曾經拍拖,近40%人拍拖超過一次;
±   大專生發生性行為,六大最先考慮因素:      [男]       (女)
      ú   雙方已有感情基礎                            [29.3%]     (36.4%)
      ú   你情我願                                          [26.8%]     (11.9%)
      ú   做足安全措施                                   [14.6%]     (22%)
      ú   有結婚打算                                      [9.2%](18.6%)
      ú   有Feel                                            [8.4%](7.6%)
      ú   滿足性需要                                      [4.2%](0.4%)
±   近60%人接受與伴侶有親密行為,最多人選擇:
      ú   接吻      (43%)
      ú   性行為  (27.4%)
      ú   愛撫      (13.6%)
      ú   擁抱      (7.6%)
±   大專生拍拖的原因:
      ú   有Feel(52.3%)
      ú   想有人錫     (50.1%)
      ú   想有人陪     (44.6%)
 
相關資料:
±   很多青少年都是在家中第一次接觸黃色刊物或影像,若父母
      關係惡劣,青少年更會想從與異性親密關係中重拾父母的愛。
 

 

 

內容:年輕人士患上性病情況
 
日期:2007/05/146
機構:衛生署.中文大學
 
調查範圍:數百名私家醫生
數據資料:
±   青少年患者達4%,每年約5,000宗;過去6年,更有56
      名患者未滿15歲;
±   性病診所去年總求診人次逾13.6萬,較前年14.3萬微跌
      4.8%;
±   最常見性病為「非淋菌性尿道炎」及「非特異性生殖
      道感染」,去年分別有4,540及3,774宗,其次包括性病
      疣(俗稱椰菜花)、淋病、梅毒及疱疹二型;
±   綜合2002至2005年數據,15至19歲青少年佔整體患者
      3%至4%,以2005年數據計算,就有約4,306至5,742宗
      個案;
±   14歲或以下的性病求診者並不罕見,2002至2006年共
      56人,單2005年有20人,去年則有4人;
±   衛生署去年接獲約4,790名20歲以下求診者,以人均診
      治成本500至700元計,開支約239萬至335萬元;綜合
      各年齡組別性病患者人數推算,總開支更達6,837萬至
      9,572萬元。
 
相關資料:
±   有醫生指出,由於北上召妓成風,涉及婦科病或性
      病求診,由數年前每日未必有1宗,增至如今每日數宗;
±   性病沒分年齡,有性行為、sexually active(性活躍)就
      有機會染上;
±   若性交雙方只有單一性伴,群組內無人感染,患性
      病風險不大,但若有人召妓、濫交或其他不安全性
      行為,風險便大增;
±   年輕人的安全套使用率低,部分則錯誤使用,有機
      會提升性病發病率趨升;
±   性病可預防,關鍵是安全性行為:即單一性伴侶、
      每次性接觸也用安全套,已可減少傳播機會。
 

 

 

內容:聖誕求助情況
 
日期:2006/12/25-287
機構:青年協會,母親的抉擇
 
調查範圍:機構處理個案
數據資料:
±   2006年聖誕節接獲的求助電話數目較平常日子
      上升近1倍;
±   母親的抉擇於12月27日便接獲最少16個電話查詢,較
      平日高出1倍,主要是查詢事後避孕問題及避孕方法;
±   香港青年協會「關心一線」於平安夜前1星期,收到
      120宗有關性與戀愛的求助電話,平均每天12至13
      宗,惟平安夜前1天,該熱線的求助電話升至
      23宗,較平日多出1至2成。
 
相關資料:
±   聖誕節過後,接下來除夕、元旦等節日亦是青少年較
      容易有戀愛問題及性疑惑的日子;
±   青少年偷嘗禁果後,除向社工求助,不少人會服用事
      後避孕丸,有家庭醫生指出,每逢聖誕,青少年向索
      取事後避孕藥的個案會較平日上升一倍,提醒青少年
      要懂得自我控制,及採用正確的避孕方法;
±   青少年未能採取有效避孕措施,其中包括:
      ú   胡亂在社區藥房購買事後避孕藥,又不按指示服藥;
      ú   誤以為服了避孕藥便『免疫』,再發生性行為,
             最終發現懷孕;
      ú   不懂使用避孕套,結果避孕套遺留在女友的陰道
             內,需求醫取出。
 

 
 
 
1. 2007/07/15,成報、星島日報、新報,港聞版。
2. 2007/07/30,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新報、明報,港聞版。
3. 2007/04/21,成報、香港經濟日報、星島日報,港聞版。
4. 2007/03/06,明報、蘋果日報,港聞版。
5. 2007/02/12,成報、都市日報、文匯報、新報,港聞版。
6. 2007/05/14,香港經濟日報,港聞版。
7. 2006/12/25-28,東方日報、文匯報、明報,港聞版。

 

性傾向歧視條例有助預防愛滋?

陸君樂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1/06/2007

5月29日,衛生署公布07年第一季愛滋病病毒感染人數,當中20人經異性性接觸感染,35人經同性/雙性性接觸感染,後者高於前者的情況已持續了四季之久(註1) 。同一天,有報導指社會上存在對同性戀的歧視令愛滋病防治工作難以展開(註2),故需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消除歧視,從而減少愛滋病毒蔓延,這說法有沒有根據呢?另外,在預防教育方面,當局又有甚麼需要正視?還有甚麼訊息應該向市民傳遞呢?

同性戀者‧地下組織?

「歧視論」第一點– 歧視令男同性戀者不敢出來,無法做外展工作,沒法將預防教育傳遞給他們。首先,衛生署近年鋪天盖地的安全套宣傳可說是家喻戶曉,宣傳對象亦包括男同性戀者,那麼憑甚麼可以肯定男同性戀者沒有作安全性行為是因為預防教育「去」不到他們那裡?另外,現時亦有機構前往同性戀者的聚腳點推廣愛滋預防訊息,可見男同性戀社群並非甚麼地下組織,亦非無從入手。無論本地或外國均有資料顯示,男同性戀者並非不知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而是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進行。(註3)所以歸咎於歧視阻礙預防教育實在是沒有根據。

歧視增加愛滋抗體測試的壓力?

「歧視論」第二點– 歧視令男同性戀者怕被標籤而不願做抗體測試,致令病毒蔓延。這論點似是而非,因為歧視壓力的確存在,不過並非單針對同性戀者,而是即使是異性戀者,進行測試亦有可能感到尷尬或壓力。當事人也许會憂慮:「會否有人覺得我濫交?會否以為我去過嫖/滾?」不過要解決這問題並非難事,只要當局加強宣傳測試是不記名、保密,並提醒那些曾進行不安全性行為或某些高危族群的人士有前往測試的需要,日子一久,社會大眾便不會因怕尷尬而對測試卻步。

教育工作仍需努力

除了讓市民大眾知道測試是保密外,不論官方民間,亦應加緊力度於消除對愛滋病的誤解,建立尊重的態度。其實消除誤解最好的方法便是了解,特別是病毒的傳播途徑,所以說到底還是教育工作,但問題是應該教甚麼?例如現時官方宣傳中主力強調安全套,卻極少提及性伴侶多寡及各類性行為的風險。其實即使是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對男同性戀者的忠告亦包括避免發生性行為直至與單一伴侶維持穩定關係。(註4)對某些事情視而不見,知而不告,這是不負責任的,所以希望當局能夠推廣更全面的預防愛滋病教育和積極地進行消除對愛滋病的誤解和對有關人士的歧見。

註:
1.      參考衛生署愛滋病網上辦公室,www.info.gov.hk/aids/chinese/index.htm
2.      新報(2007) “歧視同志增防治愛滋難度”,5月29日。
3.      明報(2006) “男同志怕尷尬每拒用安全套”,12月15日;York University (2006) “Beliefs about AIDS drugs linked to risky sex, York study says” http://www.psych.yorku.ca/thart/HIVPL/Mediareleasearchive.YorkUBeleifsaboutAIDSdrugslinkedtoriskysex.htm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www.cdc.gov/hiv/topics/msm/protection.htm

預防愛滋在正軌?

陸君樂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6/03/2007

情況

2006年愛滋病毒感染個案數字新高,是因為更多人「自動投案」或是實際感染人數上升不得而知,但卻不禁令人質疑現時愛滋病預防工作到底是否在正確方向上,特別是針對某些高危一族。儘管多年來同志團體不斷強調經異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的實際人數仍高於經同性/雙性性接觸感染[1],但近年情況持續轉變,特別是近三季經同性/雙性性接觸而感染的個案數字連續高於經異性性接觸而感染。
 
根據衛生署數字,2005年第三季經異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人數與經同性/雙性性接觸感染人數是28:36、2006年第二季22:26、第三季是29:31、第四季為23:30。即使是2005年第一、二、四季及2006年第一季,兩者差別亦都只是單位數字(見文章末圖表)。不能忽略的是,男同性戀者佔人口約2%[2],經計算後,男男性接觸感染的比例實質是經異性性接觸感染的23.6倍(基於自1985年以來的個案數字),若單以2006年數字計算,倍數更升至54.3![3]可見愛滋病毒於高危一族蔓延的情況在這數年間已「翻了幾轉」![4], [5]
 
2006年第四季報告「出街」後,除了繼續提醒市民進行性行為時應正確使用安全套外,衛生署當時並未有甚麼新建議,只是呼籲市民若懷疑自己受感染,應致電愛滋熱線接受輔導服務,安排做抗體測試。[6]至三月初,署方發表聲明,明言把男男性接觸社群列為防控愛滋最優先目標,將於男同性戀社群中大力宣傳「安全套教育」。[7]

分析及建議

愛滋病毒於兩三年間,特別是在「男男性接觸群體」中以倍數傳播,令人不得不憂心及正視問題。筆者認為最少有三點政府有關部門需要進行詳細分析:
(1)  檢討現時官方主力推動的「安全套教育」的成效;
(2)  分析「到底使用安全套是否能夠有效地預防經肛交[8]而傳播的愛滋病毒?」;
(3)  應盡快找出整體情況背後的成因,迴避政治正確的考慮因素– 例如男同性戀者對使用安全套的認識和意識,是不懂得使用還是知而不用?濫交的情況是否嚴重?須知濫交和不穩定性伴侶等因素均會倍化風險,但有關這一點政府卻避而不談,而在分析成因後,政府及有關團體則應盡早對症下藥,推行真正的「安全性教育」。

對策(1):檢討現時官方主力推動的「安全套教育」的成效

筆者認為政府應盡快檢討這數年投放在愛滋病預防工作的人力物力與其成效是否合理,是否可接受。約十多年前,筆者還依稀有印象記得香港的愛滋病預防宣傳短片中,除了宣傳使用避孕套(那時還是使用此稱呼)外,還有「請勿濫交」或「濫交危險」之類的勸諭,但不知不覺間,現在只剩下「記緊使用安全套」的宣傳和教導,包括免費派發安全套、「Dom Dom歌」等投資不低的計劃。
 
不過筆者只是粗略地觀察近年數字– 2000年183人感染,2001年213人,2002年260人,2003年229人[9],2004年268人,2005年313,情況可說是「穩步上揚」,2004、2005兩年升幅均為17%。2006年,政府落力宣傳「使用安全套」;2007年,亦即是「Dom Dom歌」推出一年後,衛生署公布愛滋病感染個案升幅率達新高–373人,升幅為19%......
 
所以可結論:明顯地近數年香港政府在愛滋病預防的工作– 單一宣傳「記緊使用安全套」– 成效並不顯著,甚至可說是失敗,除2003年外,感染人數從未有減慢跡象。那麼,若成效不顯著,政府是否仍然堅持要繼續投放資源於現時的預防工作方針?還是應及早另謀新方案?而在這之前更應該盡快檢討失敗原因,以作前車之鑑。另外,外國在這方面的例子,無論成功或失敗,亦應該取作參考。

對策(2):分析「到底使用安全套是否能夠有效地預防經肛交而傳播的愛滋病毒?」

對策(1)是指向整個愛滋病預防的工作,不分男女受感染者,亦不分其性傾向,對策(2)則是特別指向經同性或雙性成接觸感染人數上升的情況,亦其實是指男男性接觸群體。有關對策(2),最主要需要分析的問題是:肛交時使用安全套與陰道交時使用有沒有分別?有甚麼分別?若答案是「有分別,失手率更高」,那麼政府及坊間又可以做甚麼來填補「使用安全套教育」的弱點/漏洞?
 
同志團體不斷強調愛滋病毒蔓延是因為當事人沒有進行安全性行為,但為甚麼唯獨是男男性接觸者感染偏高?是因為當事人沒有使用安全套?還是即使使用後,相對陰道交而言,其預防感染的成效還是不如一般異性性行為?筆者相信有異性戀者亦沒有進行安全性行為,但為甚麼兩組群的感染倍數差別可以這麼大?有專家指出香港只有六成男同志使用安全套(相對異性戀者八成使用率)[10]。問題是男同志比異性戀者低兩成安全套使用率,但感染率卻是後者的23至50多倍,這個差距實不容漠視!在這裡先放下「多個性伴侶」,即俗稱「濫」的元素,只集中分析使用安全套的效果,著眼兩點:(1)本地大部分安全套是否為肛交而設?(2)肛門和陰道本身結構性的分別。

當安全套遇上肛交...

其實香港市面上一般藥房並無為肛交特別而設計的安全套出售,例如「杜蕾斯-雙保險裝」明確表示:「…保險套使用於非陰道性交(Non-vaginal use)時會增加滑落或破損的機率…」;「Watsons – Romantic Touch」:「…任何不是用於陰道(Non-vaginal use)的避孕套將會提高被破壞的風險性(the risk of slipping or damaging)…」,其它牌子在其使用說明裡亦有大同小異的提示。另外,世界各地亦有進行有關安全套於肛交時的效果調查,其發現大致上亦是「相對陰道交,於肛交時安全套出現破損及滑落的情況較多,風險較高」。[11], [12], [13], [14]
 
安全套於肛交時「失手」的機會已經比陰道交高,加上陰道與肛門的構造十分不同,經肛交而感染的風險便更高!陰道佈有一層黏液和分泌物,又有較厚和彈性的陰道壁,能保護陰道於性交時磨擦而不遭破損和感染。相反直腸則只有單一層上皮細胞和分泌少量黏液幫助排泄而非讓陰莖進入,所以容易造成直腸表面損傷,引致感染。
 
所以,即使使用安全套進行肛交,但因為安全套較易脫落或破損的原故,再加上直腸表面較易受損傷,最後感染風險仍是高於一般異性性接觸。而政府仍然堅持單一強調「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可有效地減低感染性病及愛滋病的機會」,正是弄巧反拙,對異性戀者來說或許是有效的,即使有文獻提出愛滋病毒有可能穿過安全套[15],不過「用,總好過不用」,但現時的宣傳卻沒有正視肛交和陰道交之別,是因為政治正確或其它原因不得而知,但最終卻變成向高危一族誤傳了「使用安全套便可安心進行肛交」的訊息,這正是最危險的地方!

忍一時風平浪靜?

香港官方的預防愛滋宣傳已摒棄了「維持單一性伴侶」這概念多年,即使是在衛生署愛滋病網上辦公室的記者招待會中亦只是繼續呼籲大眾使用安全套,而不見勸籲高危一族「忍一忍」或維持單一性伴侶等建議。其實在北美洲,美加這些看似開放的國家和政府,在官方宣傳中亦仍然有「性慾忍一忍」這些被認為「老土」的呼籲,例如於加拿大國家公共衛生局網頁,便在鼓勵國民使用安全套前有這樣的提示:「Only abstinence (禁慾) or a truly monogamous relationship (一夫一妻或指單配關係) between two uninfected (未受感染) partners can ensure the avoidance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16];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網頁亦這樣勸籲大眾:「Not having (abstaining from) sex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void HIV.」[17]
 
在美加這些已發展國家外,烏干達自九十年代初已開始推廣「ABc」性病預防計劃,亦取得成功。在這套概念裡,A代表Abstinence (禁慾);B代表Be Faithful (對伴侶忠心);c代表condom use (使用安全套)。整個運動並沒有教導人民不要使用安全套,但卻強調行為選擇的輕重次序。說到底,愛滋病不會無中生有,只要兩個本身沒有愛滋病的人向對方忠貞一生,把性維持在二人之間內,而這現象在社會普及,愛滋病便會被控制下來。現在烏干達愛滋病感染率從九十年代初的15%下跌至6.5%(有城市於最高峰期更達30%),而1991年全國有30%孕婦感染,現已降至10%。[18]
 
現在放在眼前的客觀事實是– 肛交時使用安全套並不能達到於陰道交時使用安全套同等的效果,那麼政府是否仍然要推動這個有缺失的預防方法呢?還是除了推動「要有一套」外,透過參考其它國家的做法和成功例子,是否還可以推動其它方面的宣傳呢?例於推動較全方位的ABc教育?不過除了傳染愛滋病風險較高外,肛交仍比陰道交衍生更多生理病問題,但在預防愛滋病蔓延方面,ABc卻未嘗不是可考慮的方案。

對策(3):找出整體情況背後的促成因素

在進行對策(3)時,應避免草率地解釋或不合理地下結論。例如「香港彩虹」執行幹事張錦雄在回應愛滋病毒於男同志群體間大幅蔓延時這樣表示:「…男同志社群得不到主流社會甚至家人的認同,青年中心等機構亦不『gay-friendly』…都令青年男同志沒有恰當的社交空間。男同性戀者不能結交伴侶發展長遠關係,唯有於網上尋伴,到酒吧、桑拿等地『去蒲去搖頭,及時行樂』…」[19]但恕在下直言,張先生這樣解釋實在有以偏概全之嫌或用上「同運人士」慣用的技倆– 把全部同性戀者(最少香港的同性戀者)打造成鐵餅一塊,沒有個人意志和缺乏判斷思維。
 
例如「不被認同」和「及時行樂」是否有必然直接的因果關係呢?是否社會上不被認同的群體,例如婚外情男女、黑社會成員、塗鴉青少年等,都會選擇喪玩喪蒲、及時行樂呢?若這理由成立,那麼責任又在那方?難道又歸咎於社會的錯?這見解又是否否定了「個人選擇」的成分呢?到底「喪玩喪蒲、及時行樂」是因為不被認同而逼出來的因果還是某一組群人士中盛行的風氣呢?而且亦不見得每個同性戀者都選擇及時行樂– 現時社會上亦有不少公開自己同性性傾向的人士,他們亦有不少社會貢獻,並非如張先生所描述般簡單– 不被認同便選擇及時行樂。

青少年中心的「死貓」‧一竹桿打一船同性戀者

對青少年中心而言,又何謂「gay-friendly」?反過來說,青少年中心亦不見得會打著「heterosexual-friendly」(異性戀友善)或「heterosexual-welcome」的旗號,那麼青少年中心是否任何人都不服務?當然不是啦…誠然,並非每個社工或青少年工作者都對同性戀十分認識或完全接納,但提供不提供基本的服務亦非根據對方的性傾向來決定。問題反倒是那群高危一族對青少年中心提供的活動或節目有沒有興趣,而即使不涉及性傾向,亦不是每個異性戀青少年人亦會對青少年中心的活動有興趣啦。所以把問題歸咎於青少年中心實在有本末倒置及有失公允之嫌。
 
至於男同性戀者是「不能」還是「不願」與單一伴侶發展長遠關係呢?早前香港電台製作過一個節目,當中訪問了一些有穩定伴侶的同性戀者,可見同志中並不是沒有認真之輩,所以到底是那群人士「不能」還是「不願」與單一伴侶發展長遠關係實可圈可點。即使是異性戀者,亦有人選擇經常One Night Stand或「拍散拖」等,而不願發展長遠穩定單一的伴侶關係[20]。基本上,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是因當事人的性伴侶數目和他們的背境而變化,數目愈多風險愈高,這是一條很簡單的數學題,所以政府是有責任提醒大眾把性維持在二人之間或甚至選擇不發生性行為才是最佳的預防性病或愛滋病的方法,而非單一強調使用安全套,更不應誤導群眾產生只有「不使用安全套才是危險性行為」的觀念,真相是:濫交危險,肛交亦高危。

學校的錯?

另外張先生在同一報導裡繼續這樣解釋:「…學校沒有灌輸同性戀性教育,令他們(男同志)發生性行為時不注意安全…」[21]老實說,這說法十分牽強– 試問多少異性戀者使用安全套的知識和意識又是從學校的性教育吸收回來?而在進行性行為前花少許時間閱讀使用說明亦不是甚麼難事,但為甚麼愛滋病毒在異性戀群體中或女同性戀者間並沒有如在男同志群體裡大幅蔓延?這其實是行為模式和男男性行為本身的問題(於對策(2)部分已作分析),而非學校性教育的問題。
 
從筆者的經驗,大部分中學生,不論男女,都知道「Dom Dom歌」是甚麼一回事,亦了解內裡訊息,若論普及性來,衛生署可以說是已經成功。但現實是,使用安全套並非百分百安全,例如有些性病是可以在安全套「防衛範圍」以外傳染,而使用安全套進行肛交更不能達到安全套於陰道交時的性病/愛滋病防預效果,再加上高危一族「知而不用」,令政府這數年投放於推動使用安全套的人力物力金錢時間仿如泥牛入海,愛滋病感染人數不斷上升。
 
張錦雄先生認為學校缺乏這方面的性教育是「男同志不用套」問題背後主要促成原因,但「性權會」主席邵國華先生則指出,多數男同志都知道戴安全套的重要,不過實質上卻不會做。[22]而外國亦有研究顯示「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男性在愛滋病方面的認識比異性戀者高,但仍然進行高危性行為(無套肛交)」。[23]所以並非男同志不懂得使用安全套或不知其重要性,而是因為某些原故,例如尷尬或誤信有藥物可醫治愛滋病而放棄使用安全套[24],再加上多而亂的性伴侶,令病毒蔓延情況失控。

結論:回頭是岸?回歸初期預防宣傳方向

給予社會全面的疾病預防教育是政府有關部門責任,而全面的愛滋病預防教育應包括教導大眾了解愛滋病傳染途徑、鼓勵全民維持單一固定性伴侶、使用安全套、及不要與「性背境」不清楚的人發生性行為[25]。另外,亦應放眼長遠,投入資源,破除市民大眾對愛滋病的錯誤觀念,灌輸「須要預防及對抗的是愛滋病,而非愛滋病患者」的思想及幫助青少年人建立更強的自制能力。可惜,現時本港主流性教育及愛滋病預防宣傳只剩下使用安全套一項,更把「安全性行為」狹義化至「使用安全套=安全及負責任的性行為」,漠視男同志的心理因素及肛交和陰道交之別,排除自制能力及維持單一性伴侶的重要性,結果將會是事倍功半!
 
而在分析過現時官方推行的防預工作後,實在看不見繼續單一推動使用安全套教育對控制愛滋病毒蔓延情況會帶來甚麼好處,相信最高興的莫過於是安全套製造商吧。但若不改變現時預防愛滋病教育的方向和概念,可預見不久的將來用於治療愛滋病的公帑將大幅上升,不論對異性戀者或同性戀者,對納稅人或政府來說,均是不希望看見的情況。既然現在已看見問題所在,為甚麼不趁早出回應及改變預防工作,特別是宣傳及教育的方向呢?
 
圖表:2004年第四季至2006年愛滋病毒感染人數比較

 

  經異性性接觸感染人數 經同性/雙性性接觸感染人數 計算人口比例後,同性/雙性性接觸者相對異性性接觸者感染病毒的倍數[26]
2004年第四季 18 13 35
2005年第一季 22 19 41
2005年第二季 28 20 34
2005年第三季 28 36 62
2005年第四季 24 21 42
2006年第一季 26 26 48
2006年第二季 22 26 57
2006年第三季 29 31 51
2006年第四季 23 30 62.5

 

 

 

 
[1]本港已發現的愛滋病毒感染人數至2006年第四季共3198人,當中75%(2399人)經性接觸感染,當中67%(1607人)經異性性接觸傳染,餘下33%(792人)應該是指經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
[3]有關個案數字資料全參自愛滋病網上辦公室http://www.info.gov.hk/aids/chinese/press/2007.htm
[4]計算程式:(經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人數÷男同性戀者人口百分比)÷(經異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人數÷異性戀者人口百分比);單以男同性戀者人口為分母是因為大部分所謂經同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其實都是指男男性接觸,女同性戀者在這方面數字一向都是寥寥可數;23.6這倍數是以香港至今總感染人數3198人(見註1)為前設得來的數字,其它更詳細數字可見於圖表。
[5]有關個案數字資料全參自愛滋病網上辦公室http://www.info.gov.hk/aids/chinese/press/2007.htm
[6]愛滋病網上辦公室http://www.info.gov.hk/aids/chinese/press/2007/070227.htm;熱線電話:2780 2211
[7]明報(2007) “男男性交者戴套率六成列防控愛滋最優先目標”,3月7日。
[8]此見解參考自上訴庭對男男性行為的觀點– “上訴庭…男與男之間唯一性行為、即肛交…”,見明報(2006) “男男肛交須滿21歲再裁違憲政府上訴失敗或須修例”,9月20日。
[9]2003年感染人數稍微回落,相信其一主要原因是因SARS關係,高危一族亦少了尋歡作樂。
[10]明報(2007) “男男性交者戴套率六成列防控愛滋最優先目標”,3月7日。
[11]Silverman, BG and Gross, TP (1997)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condoms during anal intercourse : A review” i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vol. 24, no1, p11-17.
[12]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condoms are more likely to break during anal sex than during vaginal sex … even with a condom, anal sex can be risky…” http://www.cdc.gov/hiv/resources/qa/qa22.htm
[13]Hatcher, RA, et al., (1998) Contraceptive Technology (17th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Ardent Media, p329.
[14]King County (1999) “Condom Update – Latex Condoms for Anal Sex” http://www.metrokc.gov/health/apu/infograms/condom99.htm
[15]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00)《男女生100個SEX Q&A》香港:天地圖書,p80。
[19]明報(2006) “同性交友網極速配對招徠”,12月15日。
[20]不一定是指結婚,現在已有不少人士選擇同居作為他們認為更自由的生活模式。
[21]明報(2006) “同性交友網極速配對招徠”,12月15日。
[22]明報(2006) “男同志怕尷尬每拒用安全套”,12月15日。
[23]York University (2006) “Beliefs about AIDS drugs linked to risky sex, York study says” http://www.psych.yorku.ca/thart/HIVPL/Mediareleasearchive.YorkUBeleifsaboutAIDSdrugslinkedtoriskysex.htm
[24]Ibid.
[25]晏涵文(2004) 《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p111。
[26]一般來說,感染途徑其實都是以男男性接觸佔大多數,所以計算仍是以男同性戀者佔人口約2%為前設,異性戀人口則前設為96%(剩下的2%為女同性戀者,但排除於在整個計算內);計算程式與註4一樣。

愛滋病毒蔓延

– 又是社會的錯?

陸君樂 | 明光社 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1/2007

愛滋病毒於男男性接觸群體快速散播情況令人關注和擔心。繼2006年初衛生署發現一個男同性戀者集體感染群組後,至同年年底群組已增至兩個,46人受感染,愛滋病毒在一兩年間以倍數傳播。衛生署指不安全的「男男性接觸」,將感染風險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預計會陸續發現更多同群組個案[1],情況令人憂慮。另外,根據衛生署資料,2005年第三季[2]、2006年第二季[3]及2006年第三季,經同性/雙性性接觸感染的人數均高於經異性性接觸感染人數。而同性戀者只佔人口2至4%,以男同性戀者佔本港人口約2%計算,感染愛滋病毒的比例大約是透過異性性接觸感染的23倍。[4]
 
有鑑於愛滋病蔓延的情況,衛生署提醒市民進行性行為時,包括肛交、陰道性交及口交,應正確使用安全套[5]。另外,針對男男性接觸傳播愛滋病毒大升的趨勢,衛生署將加強使用安全套的宣傳教育工作。「關懷愛滋」行政總監黃慧筠認為政府以及相關團體,應加強宣傳,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增加撥款資助相關的工作。[6]概括來說,都是繼續宣傳使用安全套,呼籲進行所謂的安全性行為。

單一宣傳使用安全套=>失敗

不過在繼續推動使用安全套教育前,請政府先盡快檢討這數年投放在愛滋病預防工作的資源與成效是否合理。根據近年數字– 2001年213人,2002年260人,2003年229人[7],2004年268人,2005年313,可說是「穩步上揚」,而根據走勢,2006年「再創新高」並不意外。在比較實況後,單一宣傳「記緊使用安全套」明顯成效不顯著,令人質疑現時預防愛滋病的宣傳是否有效。

 為甚麼男男性接觸者感染數字偏高?

其實香港市面上一般藥房並無為肛交特別而設計的安全套出售,根據大部分安全套使用說明及各地進行的調查顯示:相比陰道交,肛交時安全套出現破損及滑落的情況較多,風險較高。[8]加上陰道與肛門的構造不同,容易造成直腸表面損傷,引致感染,所以便形成雙重風險!但政府現時的宣傳卻是弄巧反拙,容易變成「使用安全套便可安心進行肛交」的訊息!

又是社會的錯?

「香港彩虹」執行幹事張錦雄在回應事件時把問題歸咎於主流社會和同性戀者家人的不認同、青年中心等機構不「gay-friendly」等,令青年男同志沒有恰當的社交空間,最後選擇及時行樂,亦把問題歸咎於學校性教育。[9]但這樣解釋實在牽強。誠然,並非每個社工或青少年工作者都對同性戀十分認識或完全接納,而青少年中心是否提供基本的服務亦非根據對方的性傾向來決定。問題反倒是那群高危一族對青少年中心提供的活動或節目有沒有興趣。
 
學校性教育方面,試問有多少異性戀者使用安全套的知識和意識又是從學校吸收回來?相反,「性權會」主席邵國華指出,多數男同志都知道戴安全套的重要,不過實質上卻不會做。[10]而外國亦有研究顯示「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男性在愛滋病方面的認識比異性戀者高,但仍然進行高危性行為(無套肛交)」。[11]所以並非男同志不懂得使用安全套或不知其重要,而是知而不用,再加上多而亂的性伴侶,令病毒蔓延情況失控。

結論:我們需要更全面的愛滋病預防教育

給予社會全面的疾病預防教育是政府有關部門責任,而全面的愛滋病預防教育應包括:了解愛滋病傳染途徑;維持單一固定性伴侶;不要從事高危行為,例如濫交、肛交及嫖妓等;使用安全套;不要與「性背境」不清楚的人發生性行為[12];以及幫助青少年建立更強的自制能力。其實在北美洲,美加這些看似開放的國家和政府,在官方宣傳中亦仍然有「性慾忍一忍」這些被認為「老土」的呼籲。[13]可惜,本港主流性教育及愛滋病預防宣傳只剩下使用安全套一項,而不見勸籲高危一族「忍一忍」或維持單一性伴侶等建議。更把「安全性行為」狹義化至「使用安全套=安全及負責任的性行為」,排除了自制能力及維持單一性伴侶的重要性。
 
在分析過現時官方推行的防預工作後,實在看不見繼續單一推動使用安全套教育對控制愛滋病蔓延的情況會帶來甚麼好處,特別是針對男男性接觸群體。若不改變現時預防愛滋病教育的方向和概念,可預見不久的將來用於治療愛滋病的公帑將大幅上升,不論對異性戀者或同性戀者,對納稅人或政府來說,均是不希望看見的情況。既然現在已看見問題所在,為甚麼不趁早出回應及改變預防工作,特別是宣傳的方向呢?
 
(本文另外有更詳盡之版本,請參閱本社網頁:http://www.truth-light.org.hk

 
[1]愛滋病網上辦公室http://www.info.gov.hk/aids/chinese/press/2006/061214.htm;明報(2006) “愛滋前所未有高速傳播中招男同志倍數增長”,12月15日。
[3]明報(2006) “第二季90人染愛滋病病毒”,8月29日。
[4]計算程式:(經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人數÷男同性戀者人口)÷(經異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人數÷異性戀者人口);單以男同性戀者人口為分母是因為大部分所謂經同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其實都是指男男性接觸,女同性戀者在這方面數字一向都是寥寥可數;23這倍數是以香港至今總感染人數3100人為前設得來的數字。
[6]星島日報(2006) “「殭屍效應」令港愛滋患者飆升”,12月15日。
[7]2003年感染人數稍微回落,相信其一主要原因是因SARS關係,高危一族亦少了尋歡作樂。
[8]Silverman, BG and Gross, TP (1997)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condoms during anal intercourse : A review” i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vol. 24, no1, p11-17;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condoms are more likely to break during anal sex than during vaginal sex … even with a condom, anal sex can be risky…” http://www.cdc.gov/hiv/resources/qa/qa22.htm;Hatcher, RA, et al., (1998) Contraceptive Technology (17th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Ardent Media, p329;King County (1999) “Condom Update – Latex Condoms for Anal Sex” http://www.metrokc.gov/health/apu/infograms/condom99.htm
[9]明報(2006) “同性交友網極速配對招徠”,12月15日。
[10]明報(2006) “男同志怕尷尬每拒用安全套”,12月15日。
[11]York University (2006) “Beliefs about AIDS drugs linked to risky sex, York study says” http://www.psych.yorku.ca/thart/HIVPL/Mediareleasearchive.YorkUBeleifsaboutAIDSdrugslinkedtoriskysex.htm
[12]晏涵文(2004) 《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p111。

愛滋病毒蔓延

── 又是社會的錯?

陸君樂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1/12/2006

情況

儘管多年來同志團體不斷強調經異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的實際人數仍高於經同性及雙性性接觸感染[1],但近年情況卻持續轉變。繼2006年初衛生署發現一個男同性戀者集體感染群組後,至今群組已增至兩個,並有46人受感染,反映愛滋病毒在2至3年間以倍數傳播。衛生署指不安全的「男男性接觸」,將感染風險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預計會陸續發現更多同群組個案[2],情況令人關注及憂慮。
 
另外,根據衛生署數字,2005年第三季28人透過異性性接觸受到感染,36人是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3]、2006年第二季22人透過異性性接觸受到感染,26人是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4],而2006年第三季情況仍然持續,96名感染愛滋病毒的人士中,29人經異性性接觸感染,31人經同性/雙性性接觸感染。即使在2006年第一季、2005年第四、第二及第一季內,兩者差別亦全都只是單位數字(見圖表一)。不可忽略的是,同性戀者只佔人口2至4%,以男女同性戀者各佔本港人口約2%計算(但一般來說,所謂經同性性接觸感染愛滋柄毒其實都是指男男性接觸,所以只以男同性戀者為前設),感染愛滋病毒的比例大約是透過異性性接觸感染的23倍。[5]

有關人士回應

有關愛滋病在本港蔓延情況,衛生署特別預防計劃顧問黃加慶醫生表示,市民進行性行為時,包括肛交、陰道性交及口交,應正確使用安全套,減少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6]。另外,針對男男性接觸傳播愛滋病毒的大升趨勢,衛生署將加強使用安全套的宣傳教育工作。[7]「關懷愛滋」行政總監黃慧筠引述一個專家報告指出,四成男同性戀者並沒有使用安全套進行性行為,認為政府以及相關團體,應加強宣傳,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增加撥款資助相關的工作。[8]概括來說,各方都是繼續宣傳使用安全套,呼籲大眾進行所謂的安全性行為。

分析及建議

愛滋病毒於兩三年間,特別是在「男男性接觸群體」中以倍數傳播,令人不得不憂心及正視問題。筆者認為回應對策有三(最少):

(1)  檢討現時官方主力推動的「使用安全套教育」的成效;
(2)  分析「到底使用安全套是否能夠有效地預防經肛交[9]而傳播的愛滋病毒?」;
(3)  應盡快找出整體情況背後的成因,迴避政治正確的考慮因素– 例如男同性戀者對使用安全套的認識和意識,是不懂得使用還是知而不用?濫交的情況是否嚴重?須知濫交和不穩定性伴侶等因素均會倍化風險,但有關這一點政府卻避而不談,而在分析成因後,政府及有關團體則應盡早對症下藥,推行真正的「安全性教育」。

對策(1):檢討現時官方主力推動的「使用安全套教育」的成效

筆者認為政府應盡快檢討這數年投放在愛滋病預防工作的人力物力與其成效是否合理,是否可接受。約十多年前,筆者還依稀有印象記得香港的愛滋病預防宣傳短片中,除了宣傳使用避孕套(那時還是使用此稱呼)外,還有「請勿濫交」或「濫交危險」之類的勸諭,但不知不覺間,現在只剩下「記緊使用安全套」的宣傳和教導,包括免費派發安全套、「Dom Dom歌」等投資不低的計劃。
 
不過筆者只是粗略地根據近年數字觀察– 2000年183人感染,2001年213人,2002年260人,2003年229人[10],2004年268人,2005年313,情況可說是「穩步上揚」,近兩年升幅均為17%,而2006年至第三季為止共275人,根據走勢,相信第四季(特別是12月這個Party旺季)後打破2005年的數字「再創新高」並不意外。所以可結論:明顯地近數年香港政府在愛滋病預防的工作– 單一宣傳「記緊使用安全套」– 成效並不顯著,甚至可說是失敗,而「Dom Dom歌」推出一年後感染人數亦沒有減慢跡象。那麼,若成效不顯著,政府是否仍然堅持要繼續投放資源於現時的預防工作方針?還是應及早另謀新方案?而在這之前更應該盡快檢討失敗原因,以作前車之鑑。另外,外國在這方面的例子,無論成功或失敗,亦應該取作參考。

對策(2):分析「到底使用安全套是否能夠有效地預防經肛交而傳播的愛滋病毒?」

對策(1)是指向整個愛滋病預防的工作,不分男女受感染者,亦不分其性傾向,對策(2)則是特別指向經同性或雙性成接觸感染人數上升的情況,亦其實是指男男性接觸群體。有關對策(2),最主要需要分析的問題是:肛交時使用安全套與陰道交時使用有沒有分別?有甚麼分別?若答案是「有分別,失手率更高」,那麼政府及坊間又可以做甚麼來填補「使用安全套教育」的弱點/漏洞?
 
同志團體不斷強調愛滋病毒蔓延是因為當事人沒有進行安全性行為,但為甚麼唯獨是男男性接觸者感染偏高?是因為當事人沒有使用安全套?還是即使使用後,相對陰道交而言,其預防感染的成效還是不如一般異性性行為?筆者相信有異性戀者亦沒有進行安全性行為,但為甚麼兩組群的感染倍數差別可以這麼大?在這裡先放下「多個性伴侶」,即俗稱「濫」的元素,只集中分析使用安全套的效果,著眼兩點:(1)本地大部分安全套是否為肛交而設?(2)肛門和陰道本身結構性的分別。

當安全套遇上肛交...

其實香港市面上一般藥房並無為肛交特別而設計的安全套出售,例如「杜蕾斯-雙保險裝」明確表示:「…保險套使用於非陰道性交(Non-vaginal use)時會增加滑落或破損的機率…」;「Watsons – Romantic Touch」:「…任何不是用於陰道(Non-vaginal use)的避孕套將會提高被破壞的風險性(the risk of slipping or damaging)…」,其它牌子在其使用說明裡亦有大同小異的提示。另外,世界各地亦有進行有關安全套於肛交時的效果調查,其發現大致上亦是「相對陰道交,於肛交時安全套出現破損及滑落的情況較多,風險較高」。[11], [12], [13], [14]
 
安全套於肛交時「失手」的機會已經比陰道交高,加上陰道與肛門的構造十分不同,經肛交而感染的風險便更高!陰道佈有一層黏液和分泌物,又有較厚和彈性的陰道壁,能保護陰道於性交時磨擦而不遭破損和感染。相反直腸則只有單一層上皮細胞和分泌少量黏液幫助排泄而非讓陰莖進入,所以容易造成直腸表面損傷,引致感染。
 
所以,即使使用安全套進行肛交,但因為安全套較易脫落或破損的原故,再加上直腸表面較易受損傷,最後感染風險仍是高於一般異性性接觸。而政府仍然堅持單一強調「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可有效地減低感染性病及愛滋病的機會」,正是弄巧反拙,對異性戀者來說或許是有效的,即使有文獻提出愛滋病毒有可能穿過安全套[15],不過「用–總好過不用」,但現時的宣傳卻沒有正視肛交和陰道交的分別,是因為政治正確或其它原因不得而知,但最終卻變成向高危一族誤傳了「使用安全套便可安心進行肛交」的訊息,這正是最危險的地方。

忍一時風平浪靜?

香港官方的預防愛滋宣傳已摒棄了「維持單一性伴侶」這概念多年,即使是在衛生署愛滋病網上辦公室的記者招待會中亦只是繼續呼籲大眾使用安全套,而不見勸籲高危一族「忍一忍」或維持單一性伴侶等建議。其實在北美洲,美加這些看似開放的國家和政府,在官方宣傳中亦仍然有「性慾忍一忍」這些被認為「老土」的呼籲,例如於加拿大國家公共衛生局網頁,便在鼓勵國民使用安全套前有這樣的提示:「Only abstinence (禁慾) or a truly monogamous relationship (一夫一妻或指單配關係) between two uninfected (未受感染) partners can ensure the avoidance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16];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網頁亦這樣勸籲大眾:「Not having (abstaining from) sex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void HIV.」[17]
 
在美加這些已發展國家外,烏干達自九十年代初已開始推廣「ABc」性病預防計劃,亦取得成功。在這套概念裡,A代表Abstinence (禁慾);B代表Be Faithful (對伴侶忠心);c代表condom use (使用安全套)。整個運動並沒有教導人民不要使用安全套,但卻強調行為選擇的輕重次序。說到底,愛滋病不會無中生有,只要兩個本身沒有愛滋病的人向對方忠貞一生,把性維持在二人之間內,而這現象在社會普及,愛滋病便會被控制下來。現在烏干達愛滋病感染率從九十年代初的15%下跌至6.5%(有城市於最高峰期更達30%),而1991年全國有30%孕婦感染,現已降至10%。[18]
 
現在放在眼前的客觀事實是– 肛交時使用安全套並不能達到於陰道交時使用安全套同等的效果,那麼政府是否仍然要推動這個有缺失的預防方法呢?還是除了推動「要有一套」外,透過參考其它國家的做法和成功例子,是否還可以推動其它方面的宣傳呢?例於推動較全方位的ABc教育?不過除了傳染愛滋病風險較高外,肛交仍比陰道交衍生更多生理病問題,但在預防愛滋病蔓延方面,ABc卻未嘗不是可考慮的方案。

對策(3):找出整體情況背後的促成因素

在進行對策(3)時,應避免草率地解釋或不合理地下結論。例如「香港彩虹」執行幹事張錦雄在回應愛滋病毒於男同志群體間大幅蔓延時這樣表示:「…男同志社群得不到主流社會甚至家人的認同,青年中心等機構亦不『gay-friendly』…都令青年男同志沒有恰當的社交空間。男同性戀者不能結交伴侶發展長遠關係,唯有於網上尋伴,到酒吧、桑拿等地『去蒲去搖頭,及時行樂』…」[19]但恕在下直言,張先生這樣解釋實在有以偏概全之嫌或用上「同運人士」慣用的技倆– 把全部同性戀者(最少香港的同性戀者)打造成鐵餅一塊,沒有個人意志和缺乏判斷思維。
 
例如「不被認同」和「及時行樂」是否有必然直接的因果關係呢?是否社會上不被認同的群體,例如婚外情男女、黑社會成員、塗鴉青少年等,都會選擇喪玩喪蒲、及時行樂呢?若這理由成立,那麼責任又在那方?難道又歸咎於社會的錯?這見解又是否否定了「個人選擇」的成分呢?到底「喪玩喪蒲、及時行樂」是因為不被認同而逼出來的因果還是某一組群人士中盛行的風氣呢?而且亦不見得每個同性戀者都選擇及時行樂– 現時社會上亦有不少公開自己同性性傾向的人士,他們亦有不少社會貢獻,並非如張先生所描述般簡單– 不被認同便選擇及時行樂。

青少年中心的「死貓」

對青少年中心而言,又何謂「gay-friendly」?反過來說,青少年中心亦不見得會打著「heterosexual-friendly」(異性戀友善)或「heterosexual-welcome」的旗號,那麼青少年中心是否任何人都不服務?當然不是啦…誠然,並非每個社工或青少年工作者都對同性戀十分認識或完全接納,但提供不提供基本的服務亦非根據對方的性傾向來決定。問題反倒是那群高危一族對青少年中心提供的活動或節目有沒有興趣,而即使不涉及性傾向,亦不是每個異性戀青少年人亦會對青少年中心的活動有興趣啦。所以把問題歸咎於青少年中心實在有本末倒置及有失公允之嫌。

一竹桿打一船同性戀者

至於男同性戀者是「不能」還是「不願」與單一伴侶發展長遠關係呢?早前香港電台製作過一個節目,當中訪問了一些有穩定伴侶的同性戀者,可見同志中並不是沒有認真之輩,所以到底是那群人士「不能」還是「不願」與單一伴侶發展長遠關係實可圈可點。即使是異性戀者,亦有人選擇經常One Night Stand或「拍散拖」等,而不願發展長遠穩定單一的伴侶關係[20]。基本上,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是因當事人的性伴侶數目和他們的背境而變化,數目愈多風險愈高,這是一條很簡單的數學題,所以政府是有責任提醒大眾把性維持在二人之間或甚至選擇不發生性行為才是最佳的預防性病或愛滋病的方法,而非單一強調使用安全套,更不應誤導群眾產生只有「不使用安全套才是危險性行為」的觀念,真相是:濫交危險,肛交亦高危。

學校的錯?

另外張先生在同一報導裡繼續這樣解釋:「…學校沒有灌輸同性戀性教育,令他們(男同志)發生性行為時不注意安全…」[21]老實說,這說法十分牽強– 試問多少異性戀者使用安全套的知識和意識又是從學校的性教育吸收回來?而在進行性行為前花少許時間閱讀使用說明亦不是甚麼難事,但為甚麼愛滋病毒在異性戀群體中或女同性戀者間並沒有如在男同志群體裡大幅蔓延?這其實是行為模式和男男性行為本身的問題(於對策(2)部分已作分析),而非學校性教育的問題。
 
從筆者的經驗,大部分中學生,不論男女,都知道「Dom Dom歌」是甚麼一回事,亦了解內裡訊息,若論普及性來,衛生署可以說是已經成功。但現實是,使用安全套並非百分百安全,例如有些性病是可以在安全套「防衛範圍」以外傳染,而使用安全套進行肛交更不能達到安全套於陰道交時的性病/愛滋病防預效果,再加上高危一族「知而不用」,令政府這數年投放於推動使用安全套的人力物力金錢時間仿如泥牛入海,愛滋病感染人數不斷上升。
 
張錦雄先生認為學校缺乏這方面的性教育是「男同志不用套」問題背後主要促成原因,但「性權會」主席邵國華先生則指出,多數男同志都知道戴安全套的重要,不過實質上卻不會做。[22]而外國亦有研究顯示「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男性在愛滋病方面的認識比異性戀者高,但仍然進行高危性行為(無套肛交)」。[23]所以並非男同志不懂得使用安全套或不知其重要性,而是因為某些原故,例如尷尬或誤信有藥物可醫治愛滋病而放棄使用安全套[24],再加上多而亂的性伴侶,令病毒蔓延情況失控。

結論:回頭是岸?回歸初期預防宣傳方向

給予社會全面的疾病預防教育是政府有關部門責任,而全面的愛滋病預防教育應包括教導大眾了解愛滋病傳染途徑、鼓勵全民維持單一固定性伴侶、使用安全套、及不要與「性背境」不清楚的人發生性行為[25],亦應幫助青少年人建立更強的自制能力。可惜,現時本港主流性教育及愛滋病預防宣傳只剩下使用安全套一項,更把「安全性行為」狹義化至「使用安全套=安全及負責任的性行為」,排除了自制能力及維持單一性伴侶的重要性。
 
而在分析過現時官方推行的防預工作後,實在看不見繼續單一推動使用安全套教育對控制愛滋病毒蔓延情況會帶來甚麼好處,相信最高興的莫過於是安全套製造商吧。但若不改變現時預防愛滋病教育的方向和概念,可預見不久的將來用於治療愛滋病的公帑將大幅上升,不論對異性戀者或同性戀者,對納稅人或政府來說,均是不希望看見的情況。既然現在已看見問題所在,為甚麼不趁早出回應及改變預防工作,特別是宣傳的方向呢?
 
圖表一:2004年第四季至2006年第三季愛滋病毒感染人數比較

 

  經異性性接觸感染人數 經同性/雙性性接觸感染人數 計算人口比例後,同性/雙性性接觸者相對異性性接觸者感染病毒的倍數[26]
2004年第四季 18 13 35
2005年第一季 22 19 41
2005年第二季 28 20 34
2005年第三季 28 36 62
2005年第四季 24 21 42
2006年第一季 26 26 48
2006年第二季 22 26 57
2006年第三季 29 31 51

 

 

 

 
[1]本港已發現的愛滋病毒感染人數至2006年第三季共3100人,當中76%(2356人)經性接觸感染,當中67%(1579人)經異性性接觸傳染,餘下33%(777人)應該是指經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
[2]愛滋病網上辦公室http://www.info.gov.hk/aids/chinese/press/2006/061214.htm;明報(2006) “愛滋前所未有高速傳播中招男同志倍數增長”,12月15日。
[4]明報(2006) “第二季90人染愛滋病病毒”,8月29日。
[5]計算程式:(經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人數÷男同性戀者人口)÷(經異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人數÷異性戀者人口);單以男同性戀者人口為分母是因為大部分所謂經同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毒其實都是指男男性接觸,女同性戀者在這方面數字一向都是寥寥可數;23這倍數是以香港至今總感染人數3100人(見註1)為前設得來的數字,其它更詳細數字可見於圖表一。
[7]明報(2006) “男同志怕尷尬每拒用安全套”,12月15日。
[8]星島日報(2006) “「殭屍效應」令港愛滋患者飆升”,12月15日。
[9]此見解參考自上訴庭對男男性行為的觀點– “上訴庭…男與男之間唯一性行為、即肛交…”,見明報(2006) “男男肛交須滿21歲再裁違憲政府上訴失敗或須修例”,9月20日。
[10]2003年感染人數稍微回落,相信其一主要原因是因SARS關係,高危一族亦少了尋歡作樂。
[11]Silverman, BG and Gross, TP (1997)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condoms during anal intercourse : A review” i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vol. 24, no1, p11-17.
[12]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condoms are more likely to break during anal sex than during vaginal sex … even with a condom, anal sex can be risky…” http://www.cdc.gov/hiv/resources/qa/qa22.htm
[13]Hatcher, RA, et al., (1998) Contraceptive Technology (17th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Ardent Media, p329.
[14]King County (1999) “Condom Update – Latex Condoms for Anal Sex” http://www.metrokc.gov/health/apu/infograms/condom99.htm
[15]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00)《男女生100個SEX Q&A》香港:天地圖書,p80。
[19]明報(2006) “同性交友網極速配對招徠”,12月15日。
[20]不一定是指結婚,現在已有不少人士選擇同居作為他們認為更自由的生活模式。
[21]明報(2006) “同性交友網極速配對招徠”,12月15日。
[22]明報(2006) “男同志怕尷尬每拒用安全套”,12月15日。
[23]York University (2006) “Beliefs about AIDS drugs linked to risky sex, York study says” http://www.psych.yorku.ca/thart/HIVPL/Mediareleasearchive.YorkUBeleifsaboutAIDSdrugslinkedtoriskysex.htm
[24]Ibid.
[25]晏涵文(2004) 《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p111。
[26]一般來說,感染途徑其實都是以男男性接觸佔大多數,所以計算仍是以男同性戀者佔人口約2%為前設,異性戀人口則前設為96%(剩下的2%為女同性戀者,但排除於在整個計算內);計算程式與註5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