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ll We Web?
燭光網絡 66期 (p.14)
互聯網及電腦是今天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在電腦和互聯網普及之前,電視曾造成家長與子女溝通,甚至成為管教子女一大問題,皆因家長和子女一起看電視上了癮。現時上網比看電視更容易成癮,更容易引發家長與青少年溝通問題。因為大部份青少年子女習慣在網上溝通,在網誌Blog上寫日記,在Facebook上載照片,而大部份家長不懂上網,彼此沒有共同的溝通媒體及語言。家長若然想要更多了解子女,就要從Shall We Talk到Shall We Web,一於你Web我又Web,大家一齊We We Web Web!
網上如此多BLOG
Blog台灣稱為「部落格」、大陸則稱之為「博客」。Blog是一種編寫日記式個人網站,內容可以是輕鬆的個人日誌、隨想雜記或文章發表。在網路世界裡得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心情記事及得到互動。
Blog最大的特色是user friendly,過程簡化到讓一般使用者都能自行創作自己的網站,只要會編寫電子郵件,就能輕鬆使用Blog來建立自己風格的網站。Blog的服務可以一次過,滿足使用者的多方面需求:
1. 想擁有與眾不同的個人網站。
2. 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心情點滴。
3. 想在網站上寫日記、散記、發表文章、自由言論、個人評論、心得記實。
4. 想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與情感,有個可供抒發的出版空間。
5. 想記錄人生重大經歷與過程,如:旅遊隨筆、婚禮籌備、懷孕日記、寶寶成
長記錄等。
Blog對青少年的優點
現時大部份中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個人網誌,寫自己網誌和看別人網誌,成了每日例行公事,正所謂:「勤有功,Blog有益」。
1. 紀錄個人生活點滴:如同日記一般,將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跟網友分享。
2. 傳達個人自由思想:網誌是個自由的空間,依照個人自由去撰寫,傳達個人的思想。
3. 抒發分享個人情緒:網誌抒發個人情緒,生活中的不滿、鬱悶或憤怒宣洩到網誌上,可與網友分享個人心情。
- 分享交流知識技術:若有專長興趣的人,藉寫網誌分享自己的知
識與技術,和網友交流討論,以網會友。
5. 分享個人創作作品:網誌可分享個人的創作或作品,供網友觀看
享用。創作人與網友在網絡上溝通分享,可擴大參與和影響。
- 增強寫作及文字使用能力:有調查發現青少年在透過寫作Blog
之後,在「文字溝通」的使用時間較以往增加、加強使用文字溝
通的能力、提高寫作興趣、增強朋友關係及思考能力等。
家長學Blog永不遲
Blog給青少年一個空間,抒發個人感受、記錄生活的趣事,是一個很好的渠道讓他們表達自己。家長也可以從Blog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大部份Blog有留言板,家長可就子女發表的日誌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意見。家長亦可在網誌留言,多了一個與子女溝通的橋樑。青少年子女比較渴望得到朋輩的認同,而有不少的青少年都喜愛寫網上日記,網上日記能令家長和青少年子女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家長可以考慮用匿名稱謂,用朋友心態去回應,以免弄巧成拙。
配合Blog的普及性及互動功能上的完備等因素,筆者建議家長、社工、教育工作者對Blog此類新興媒體平台加以善用,以達致跨代溝通、對話及訊息傳播的目的。為了與子女溝通,家長也要學習上網,看網誌Blog並不難上手。若不懂可以讓子女作指導,帶家長瀏覽網上世界,從而明白子女的網上行為。家長若學懂了上網,可以和子女一起建立一個屬於自己一家的Blog,甚至可邀請相熟的朋友一起分享。
筆者的一位教牧朋友,寫了網誌有三年之久,每周更新從未間斷。他的講章文章、生活感受、個人反省、喜怒哀樂都寫在網誌上。教會的會眾經常看他的網誌,亦樂於留言。他視這個網誌是超時空的網上牧養,深受歡迎。甚至遠在外地讀大學的兒子也是捧場客--欲知家父一二事,原來可在網中尋。這是他從不間斷寫網誌的動力,筆者也預備向這位好友拜師!
Facebook是另一個認識子女及溝通的平台
Facebook 是一個社交網站。Facebook 的會員都會有一個個人的網頁,會員可以限定誰人能進入自己的網頁。Facebook是一個可以和你朋友、家人交流的地方。在網頁中,可和其他會員分享照片、經歷、心事、喜歡的網站、短片等等,又可以互相留言,更可以將其當Blog用,甚至和朋友玩小遊戲。
加入了好友之後,無論是通訊或是瀏覽別人的照片都非常的快速,而且如果身在海外的話,Facebook基本上應該算是目前網路上最方便的交友工具之一。
最近筆者請教女兒如何開設Facebook,透過這個阿女教老豆開Facebook的歷程,在女兒的Facebook,筆者有機會藉Facebook內的照片及影片,認識到阿女的校園生活、教會生活的逸事趣聞,原來阿女是如此上鏡,如此多Fans,令我大開眼界。筆者立即活學活用開了Facebook,把自己想當年甚具風采的陳年舊照,及人到中年風采依然的新相和生活短片,上載給家人朋友分享,竟然得到很多回應。
Facebook成為筆者和女兒的分享平台,雖然同一屋簷下,有時各有各忙未必可Face to Face見面,但經Facebook to Facebook,仍可溝通無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