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樽(邵家臻)的離開令香港沉寂已久的公民社會再次泛起一陣漣漪,在社交平台的悼念文章不斷湧現,看到不少人對他真摯的懷念,雖然和他只是點頭之交,而且在一些事情上彼此立場不盡相同,但他是一個值得尊重的辯論對手,因為他願意聆聽,而不是只顧自說自話。《坐監情緒學》最令人動容的是他在書內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沒有美化監獄的生涯,但無論身在囹圄或出獄後失去原有的工作和社會地位,他亦沒有放棄自己的堅持,而是有血有肉地作了深入的觀察和反思,對於沒有經受過牢獄之災的讀者來說,讀此書能讓大家經歷一場旅程,略為多一點了解囚友處境和心情,以下摘錄了一些書中的片段,希望大家亦能一起參與一趟反思之旅。
- 「坐牢,是一個人失去了空間卻換來時間的生活模式」
- 「因為動輒得咎,囚人對於荒謬會作出最大的忍受」
- 「管理囚犯的哲學。他們認為令囚犯完全無助,失去尊嚴,就容易順服不反抗」
- 「無形的心牢比真正的牢房恐怖」
- 「囚人,最知道回憶的可貴」
- 「希望之所以是希望,在於它不屈從於任何條件」
- 「為求更好的社會來臨而不惜被囚的人最浪漫」
- 「惡人之所以能夠如此大言不慚,因為『沉默的共謀者』眾。他們本來是見證者,見勢色不對,極力撇清關係,忙於鞏固自身位置……連倖存者都選擇做共謀者」
- 「人變老……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我產生『老』的感覺是在法庭的『犯人欄』內被判坐監的這一天開始」
- 「因為導致我們陷入抑鬱的原因通常不是逆境,而是希望」
- 「靜候,是對生命遭逢的一切,以一種虔誠的心對待」
- 「說起在赤柱最難以忘懷的一幅景色,結果一致認為是赤柱的黃昏」
- 「當我們被迫入死角時,還有最後一樣東西留在那兒,沒有被剝奪,那就是情緒自由」
- 「放學之後這三年,對我和石牆花最有感興趣的就是教會團體」
- 「忘記苦難,就是苦難的開始」
謹以此短短的書介,懷念一個常將弱勢群體放在心內、堅持到生命終結的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