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套倫理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倫理問題嗎?答案當然不是。1月20日晚上,羅秉祥教授在眾多倫理觀中,為我們介紹了Lawrence Kohlberg及Carol Gilligan的兩套倫理觀。道德發展心理學大師Lawrence Kohlberg 提出了一個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思考理論,而他的助手Carol Gilligan認為這個理論帶有男性偏見,於是提出了一個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思考理論,以反映很多婦女的道德關懷。Gilligan這個以人際關係為核心的思考模式,與華人文化有很多相通之處。
「娘娘」不是世界全部
大抵沒有哪個男生聽到心儀女神說一句「比男朋友更親更重要的好友」會覺得「如願以償」而心滿意足。哪個「兵」不會妄想有一天自己也可當「娘娘」的真命天子?
其實當「兵」也不是件新事,看看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筆下《神鵰俠侶》中郭靖及黃蓉的大女兒郭芙。自小與武敦儒、武修文兄弟一同在桃花島長大,郭芙盡得母親優良遺傳,生得美艷動人,足以成為外貌協會會花。雖因父母寵愛而變得任性驕縱,但武氏兄弟仍然奉為「娘娘」,兩兄弟吃過的苦頭不言而喻,長大後兩兄弟為娶郭芙為妻而反目成仇,甚至兵刃相見。若不是楊過劍走偏鋒,以一招自我犧牲,兩兄弟可能還只餘下一個。
陰錯陽差的商業代母爭議
現今社會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一個人可隨己意在市場上選取自己喜歡的商品。但是否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商品?是否存在一個景況,就是當某些東西被商品化後,就會觸動社會的道德底線?以下的案例將為我們提供一些反省。
推行政策必須考慮人性
三千萬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香港現時的人口約有七百三十多萬,三千萬即是大約四個香港的人口。有人口專家估計,單是中國一個國家,在未來30年便有三千萬剩男,撇除有一部分是同性戀者又或是單身主義者,當中到了適婚年齡想結婚而又未能找到對象的男性數目也相當驚人,專家告訴我們這些剩男是一孩政策而來的犧牲品。
何時,何地,如何做……
還記得在小學的時候學習作文,老師會以「六何法」教導我們:我們可以從「何人、何時、何事、何地、為何、如何」(即英文的 Who, When, What, Where, Why and How)等方向思考。很多時,當我們答到了以上六個「何」,我們都能寫出一篇清晰而又有條理的文章了。
珍貴永恆的生命
兩年前有一對夫婦,早知道腹中兒子天生沒有頭蓋骨,存活率是零。很多父母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選擇人工流產,事實上據當時的新聞報道,因懷孕過程很辛苦,媽媽也曾想過放棄,但最後夫婦倆認為生命不是掌管在自己手中,他們沒有權去終止胎兒的生命,故此決定讓嬰孩出生,並替這未出生的孩兒起名為「瑋恆」,意思是「珍貴和永恆」。最後瑋恆出生十小時便離世,遺體捐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作教學用途,成為年紀最小的「無言老師」。[1]
消費用良心 世界可持續
「你的心若顧念飢餓的人,使困苦的人得到飽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升起來,你的幽暗必變得如正午。」《聖經新譯本》〈賽58﹕10〉
文﹕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謝芳
《靈修‧人生》系列 (第六回) ── 信仰中的求真
在人生路上,又或是事奉的路上,信徒都曾作出不少決定。很多時,信徒按照理性、需要及環境去做決定,然而,耶穌卻為我們呈現另一種作決定的模式,便是先了解自己的身份、角色及內心真正的動機,之後再配合時機去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