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顛覆人性的憐憫之道

李碧心女士    |    資深廣播人及生命教練
29/06/2020

COVID-19肺炎大流行,疫症席捲全球;整個世界翻天覆地,各國進入作戰狀態。人類免疫系統與冠狀病毒對壘,彼此掙扎求存,觸發全球骨牌效應。無論在醫療、經濟、政治、外交、科技,或民族的社會文化及傳統差異等,皆觸發了更深更廣的討論、檢視及爭議;更遑論在疫症中,首當其衝的醫療資源運用優次等重要人道議題。

復課鐘響起 學生再起步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 編輯﹕謝芳
09/06/2020

「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這樣, 神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
《聖經新譯本》〈腓4﹕6-7〉

音樂.敬拜.事奉……我有話說

吳慧華    |    受訪者:黃愛恩博士(在不同大專院校教授世界音樂)||撰文: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06/2020

《聖經》多次邀請神的子民用不同樂器及歌聲敬拜神(詩三十三2-3,七十一22-23,九十八5-6,一百四十九1、3)。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在《懺悔錄》Confession第四卷提到「讚美詩和頌歌帶來虔誠的力量,當這些歌曲的聲音流進他的耳朵,真理注入他的心,心中湧現虔誠之潮水,眼淚流下。

《原子習慣》的吸引力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5/2020

坦白說,坊間不乏關於改變習慣,即是戒除壞習慣,又或是建立好習慣這一類書籍,但《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的實證法則》(以下簡稱《原子習慣》)一書,仍得到不少書評人或說書人通過文字或影片高度推介。究竟此書有甚麼吸引力,可以在如此老生常談的課題中仍能脫穎而出,贏得大部分說書人青睞?

令人不自覺陷入的資訊戰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3/05/2020

大家在網絡上看資訊時,會不會因為有很多網友都認同,很多人都轉送有關資料,所以沒有仔細看清楚或作查證就完全相信?美國記者及傳播學學者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有一名句:「當眾人看法都相同時,就是沒人在認真思考。

聚焦有時、失焦有時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6/05/2020

過去幾個月大家都聚焦於新冠肺炎的疫情,無論社會、教會、公司、學校、家庭及個人,都需要因應疫情的變化而不斷回應和改變,這是很自然的事,畢竟性命攸關。但人生其實還有很多重要的事,雖然不一定緊急,卻不能置之不理。

疫症加失業 賭徒易爆煲自殺 前線機構呼籲盡快求助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6/05/2020

馬會暫停六合彩,足球賽事暫停,馬會只提供賽馬賭博活動,香港人就會減少賭錢嗎?當然不,面對疫症,市民沒有減少賭博,不少戒賭中心坦言賭博活動地下化、網絡化、多樣化地出現,同時戒賭求助個案近月更有上升趨勢,個案多樣化,而且不少個案中的人甚至有自殺傾向。有戒賭機構表示近月要加強危機處理的培訓,因為很多人求助,同時尋死。

疫情下的基層爸媽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06/05/2020

疫症橫行,世界經濟正處於難以想像的衝擊之中,許多公司面臨倒閉或裁員的壓力。在如此艱難的大環境下,作為基層家庭的父母,除了要面對自身的失業、財務壓力,還要肩負照顧家人、養育子女的重負,他們當下的生活是怎樣的?

運用時事新聞 跟子女上一堂性教育課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6/05/2020

許多家長都關心、在意子女的身心靈健康,希望他們能快樂地成長。有時,為了教導年幼子女保護自己,部份家長可能會運用一些時事新聞,例如涉及性騷擾或性侵犯的新聞,作為親子性教育的題材,告誡孩子與人相處時要小心,避免不愉快的事件發生。本文嘗試探討一下,父母可以怎樣合宜地運用時事新聞作為性教育教材,教導年幼子女提高警覺,同時如何避免子女在與人相處時感到過度擔心。

談談社交距離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6/05/2020

因著新冠肺炎的影響,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盡量與他人保持最少一米的社交距離,而在3月訂立的《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也規定,餐廳內枱與枱之間最少要有1.5米距離或有隔板作出有效分隔,否則可被檢控。社交距離頓時成為香港,甚至全球民眾關心的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