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行動比嘴巴更誠實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3/2022

要生存,就必須要有某種信心、某種信念,否則每一天都會活在無盡的懷疑與苦惱之中,而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行動,正正就是反映我們的信念,活出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

直播帶貨對消費文化的影響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31/03/2022

網上購物近年大行其道,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大家不能外出,令網購幾乎成為購買日常用品的唯一選擇。不過很多人也認為網購時沒有看到實物,也不能在店內試用,未能確保物品好壞,網購平台先後引入展示產品相片、影片的功能,讓商家可以上載有關資訊,令用戶能更具體看到產品,刺激銷量。

突然大熱的NFT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31/03/2022

如果有留意新聞,近來或會發現多了一個名詞被美國《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選為2021年度10大代表字詞之一,它就是“NFT”,[1] 這個詞還會連繫著甚麼頭像、升值潛力、

「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明光社於2020年獲得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開展「童途有愛:保護幼兒身心靈計劃」,製作一系列適合幼稚園與初小學童的防範性騷擾教材,供學校及家長使用,務求家校合作,以有趣的形式,加强兒童自我保護意識,預防性騷擾和性侵犯,讓小朋友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家長「升小一」之體驗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家長為子女籌謀入讀理想的小學,實在勞心勞力。一般來說,一股無形的、選小學的壓力,可以來自四個階段:第一是考直資或私立學校,第二是自行交表到資助小學,第三是參加資助小學統一派位(即大抽奬),第四是到心儀的小學叩門。整個升小一過程為期約九個月,而在各階段的關鍵日期都影響著家長們的情緒,但世事未必盡如人意,父母可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期望呢?

疫情下崇拜和牧養的挑戰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3/2022

羅馬書八章35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在今時今日的處境,更貼切的應說難道是新冠病毒嗎?是防疫措施嗎?是恐懼嗎?是執事同工嗎?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3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31/03/2022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瀑布》(The Falls)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31/03/2022

羅品文與丈夫離婚,獨力照顧女兒王靜(小靜),二人仍居於舊居。由於小靜班中有人確診新冠肺炎而在家隔離,與母親一起的隔離生活關係緊張。公寓外牆在進行修補工作,一幅藍布遮蓋了窗外陽光,令家中生活更為壓抑。品文逐漸有幻聽幻覺,患上思覺失調,不單令家中失火,更被送到精神病院作短期治療。

情牽兩代情 最終還是愛 孩子出櫃後 還是自己的孩子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31/03/2022

香港是個很注重家庭價值的城巿,很多父母未必能夠接受孩子的性傾向是同性戀,同性戀孩子們可能因為害怕父母會責備,或者強迫他們改變,而不敢向父母出櫃,或者出櫃後無法好好處理彼此的關係,引發更多問題。

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明光社於今年1月14日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網上講座,邀請了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康貴華擔任分享嘉賓,由明光社事工顧問傅丹梅女士擔任主持。當晚講座,主要是探討性沉溺帶來的挑戰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