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社關離不開故事

馮國強    |    明光社 牧養主任
15/11/2007

閱讀雲彩: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

愛中轉化

陳碧珊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文化)
15/11/2007

當大型的同志遊行在世界上不同角落舉行,不少同性戀者走上街頭,為自己作為同志的身份而驕傲時;在另一邊廂,也有不少人要離開同性戀的生活,當中更有少數已經願意勇敢的走出來,向大家剖白他們為何進入及離開同性戀的日子,甚至高呼「我渴望我未曾選擇過同性戀的生活」。

「性教育」的另一面

梁禮鳴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5/11/2007

著名的婚姻治療學家,約翰‧葛瑞博士(John Gray)在《男女大不同》這本書中形容男性是住在「洞穴」裏的人,當碰上問題,就背著它走進洞穴,與它單打獨鬥;而女人卻需要「談話」,作為抒發情感的出路。但我們身處的廿一世紀,情況卻是男性不但喜愛走進山洞,而且越走越深,是「自得其樂」?還是步向作繭自綁之路?女性就以很多外在的文化如瘦身纖體去取替她內在的靈性需要,這又可行嗎?

廿一世紀的危機:「網中人」

梁禮鳴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5/11/2007

網上的情緣,潛在危險

雙胞陌生人

馮國強    |    牧養主任
02/11/2007

一本新書《雙胞陌生人》(Identical Strangers)有這樣一個真人真故事;一對孖女伯恩斯坦(Paula Bernstein)和沙因(Elyse Schein)出生後即被故意拆散,交給不同家庭領養,直到2004年才得知對方的存在並首次見面,而更令人震驚的是,令她倆被拆散多年的竟是一項名為「後天培養與先天因素」的秘密研究計劃,以了解分離生活的孿生嬰兒,在不同環境中成長,會在發展上有何

《奇異恩典》看香港教會的社關工作

傅丹梅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7/10/2007

十月初有機會看到即將上映的電影《奇異恩典》,今年是馬禮遜來華200周年,亦是英國廢除奴隸買賣200周年,在這個特別時刻,欣賞這套電影,來得特別有意思。這齣電影雖然沒有強勁的卡士,但卻能激勵人心,令人對生命充滿盼望及熱誠,更能激發人內心深處那份久違了的惻隱之心。

天水圍悲劇話香港

馮國強    |    牧養主任
19/10/2007

「檀島灘岸,點點燐光,豈能及漁燈在彼邦?」──少見的港式懷鄉歌曲;訴說著一個窮乏但迷人的年代。這幾只求一餐温飽的逃難年代;公共房屋內孩子交託彼此照顧、山寨廠內工友互換悲喜、涼茶舖內街坊的歡愉和「麗的呼聲」更永不寂莫—獅子山下,這是一個艱難卻有情的年代。
 

懷孕不能「肥」?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2/10/2007

近來城中的報章雜誌,對於某位剛為人母的豪門太太及其千金作詳盡的報導,部份傳媒更追訪她們,以「升cup」、「谷胸」,甚至「超cup餵奶」等作為文章標題。而另外亦有一些剛為人母的女藝人,見報時被形容為「產後脹爆」、「肥爆」、「水桶身型」……對她們的身材作出多番的挑剔。
 

別再埋下賭博的種子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05/10/2007

不知道你有否想過,今日的本港大學生,除了有「碌爆卡」的情況外,賭博風氣也是十分嚴重。中文大學最新一項調查就發現,有3%的大學生屬病態賭徒,人數超過2,000人,較全港2.2%的比率還要高。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就指出,其實接受輔導的大學生部份在中學時期已開始賭博,只是升上大學後變本加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