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善用T-JTA為婚姻作好預備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17/03/2021

離婚的原因很多,近來聽得較多的是性格不合及無法溝通,為甚麼婚前可以暢所欲言,現在卻無言以對,由相敬如賓到相見如冰,是對方變了抑或是婚前沒有好好了解對方?還是婚前把對方看高一線,婚後看低一線?若說戀愛令人盲目,究竟是看不清抑或是不願看清呢?到底有沒有辦法在婚前已準確地知道自己及配偶的性格,以幫助雙方調校合理的期望呢?

在抉擇中成長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3/2021

有些人有選擇障礙,或者害怕作新的嘗試,以及不願意面對由於選擇錯誤而帶來的失敗和挫折,故此往往不願作出改變,更美其名為以不變應萬變。其實表面上看似沒有選擇,實際上已是作出了選擇,同樣有機會帶來不少失敗和挫折。但反過來說,有些人卻有羊群心態,人云亦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一旦有甚麼風吹草動便急不及待地跟風,但現代社會變得太多太快,結果兜兜轉轉,疲於奔命。

疫情下的婚姻大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1

政府公佈2020年首11個月的註冊結婚數字,較2019年同期下降了超過四成。[1] 疫情不只威脅市民的健康,更影響市民的生活,限聚令下不少活動都要取消,或需在限制人數的情況下進行,當中最受影響的要算是結婚這人生大事。

拆解恐懼情緒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17/03/2021

近日不少人在談社會局勢,不時都有很多情緒化的反應,當中尤以恐懼為甚,驚被捉,怕被害,收到恐嚇短訊,人心惶惶。很多人念茲在茲的說不少人叫自己離開,不要留戀;又有些人擔心自己去到外國生活會被歧視和欺凌,不會很快樂,進退之間也充滿著擔憂和恐懼。

扭轉比例失衡的迷思,由反亞裔暴力事件說起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16/03/2021

師範教育學者對反亞裔暴力保持緘默

這是一篇政治不正確的文章,如果你忍受不了,請不要讀下去。

AI醫學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3/202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已經在很多行業中被應用,如日本、中國、韓國先後推出24小時不用休息的AI主播。

2100科技大未來

11/03/2021

《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要保育的何止是建築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1/03/2021

一次意外發現「羅馬式」配水庫,為原來在2020年只有無窮無盡壞消息的香港,送來一份小小驚喜:誰想得到,水務署在九龍石硤尾的主教山進行拆卸工程期間,竟然有市民發現羅馬式配水庫此等歷史建築。一個平凡不過的小山裡,原來埋沒了超過一個世紀的石柱、磚拱,如不是在清拆工程時有市民發現,恐怕它只會默默地被埋在地下。

重溫「漂一本有聲好書」之《生命倫理的四季大廈》

11/03/2021

《生命倫理的四季大廈》的作者區結成醫生,是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對他來說,醫療、生命與倫理這些課題是他要面對的「日常事」。「日常事」並不等於一成不變的事務,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技術必然會帶來新的倫理反思,醫生是倫理實踐者,區醫生看待倫理也相當實際,他認為「『倫理』就是關於選擇對的事去做,和弄清楚道理。

百年一遇的災難?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1/03/2021

從天氣預報中,我們知道2021年2月14日將會是一個特別的情人節。

情人節黃昏開始落霰,一粒一粒的落在耗盡心力搭建的菜田上。人真是多麼的渺小,甚麼偉大的建設可以一夜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