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偶像是怎樣煉成的
歐陽家和
| 明光社前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05/08/2022
近年很多人望見明星偶像,以及他們身邊的支持者,大家就會說他們很瘋狂,標籤支持者是「瘋狂粉絲」,彷彿這些都是今時今日才有的現象,還說甚麼香港很久沒有出現很受歡迎的偶像,而偶像出來,一定要全城哄動才算成功。香港真的沒有出現過偶像嗎?聽見這種話,也只能說句:「少年,你太年輕了。」
信仰反思 (偶像文化為何在今日出現)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5/08/2022
「我要看見,我要看見,如同摩西看見祢的榮耀,我要看見,我要看見,這世代要看見祢榮耀。」
(詩歌《我要看見》的歌詞)
憑歌寄意回應負評
歐陽家和
| 明光社前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05/08/2022
以前,偶像是神一樣的存在,歌星明星即使面對輿論壓力,但因為較少與大眾作近距離接觸,所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少,當然他們也會有情緒失控,或者壓力很大的時候。今日的偶像因著互聯網,比以前透明得多,已經不再是神一樣的存在,他們變得落地貼近大眾,但同時因為太貼近,他們會非常近距離地接受不同的訊息,當中有不少訊息、留言對一位歌手來說,可以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信仰反思 (選秀節目與粉絲經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5/08/2022
「活著為要敬拜祢,活著為要全心來愛祢,永遠住在祢殿中,昔在今在永在的主,我愛祢。」
(詩歌《活著為要敬拜祢》的歌詞)
《獅子山下》的社會文化變遷
歐陽家和
| 明光社前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05/08/2022
《獅子山下》是70年代香港電台同名實況電視劇的主題曲,當時劇集講述的故事是:香港人資源匱乏但仍可憑努力向上流動的社會現象。這首歌曲由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羅文主唱,港台於2014年重播劇集,當時的節目監製張少馨形容該劇首播時有兩個初衷:一、用低下階層的生活入手,為小巿民吐苦水;二、政府透過電視劇解釋政策,作為官民溝通橋樑。
人心的空洞只有神的靈才能填滿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4/08/2022
起初,不同民族都相信有超越人類的神祇存在。他們自然地為不同的神祇高歌獻祭,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頌」有某些部份便是關乎神明及祭祀的樂歌;[1] 1929至1937年間出土的烏加列文獻,亦記載了歌頌迦南神祇的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