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101期)

「褪」一步海闊天空

燭光網絡 101期 (p.3)
18/03/2015

幾十年前大家會問:「看少一天電視會死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電視的黃金年代,長篇電視劇以及其主題曲、偶像歌手及樂壇的頒獎禮,往往哄動全城,除了令不少人放工後立即趕回家收看,亦成為整個城市茶餘飯後的重要話題。不看電視,甚至和其他人溝通亦會有一定困難。

當電視已成為過氣的天后,取而代之的是手機,對不少人來說,每天使用手機上網與人聯繫及娛樂的時間,肯定比以往看電視的時間多,因為電視不能帶出外,手機則可以寸步不離,連洗澡、睡覺都可以繼續聽歌、看電影。武俠小說的劍客常說:「劍在人在、劍亡人亡」。今天我們亦不禁會問:「沒有手機上網的日子怎麼辦?」對不少人來說,忘記帶手機外出,就會整天坐立不安,總覺得好像會錯過甚麼極其重要的訊息,晚上再見的時候已恍如隔世!

上網有時 褪網有時

燭光網絡 101期 (p.4)
18/03/2015

「上網的味道,試過都知道好」。因為網絡,我們節省了排隊拿表格及交費的時間;也因為網絡,我們尋到了「失散」多年的舊朋友。但當大家歌頌網絡世界的美好時,卻有人不習慣網絡及科技生活,甚至要尋死,那又是為甚麼? 

2013年Google 香港發佈了一份「2013 年 Our Mobile Planet:香港」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香港人用智能手機上網冠絕亞洲,[1] 而另一個名為「香港青少年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亦顯示,對青少年而言:…… 在排解疑難(如規劃路線)、日常社交(如約朋友)、消費(如網購),網絡均已融入青少年的生活;而手機是他們進入網絡,以及使用媒體的主要媒介。」[2]

 

幼童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文獻速覽

燭光網絡 101期 (p.6)
18/03/2015

近年不少父母都會用手機安撫「扭計」的幼童,電子產品儼如電子奶嘴;只要將手機塞在小孩的手中,他們便會安靜下來,情況就像過以電視當媬姆一樣。然而美國、台灣、日本和南韓都相繼訂定指引、甚至立法管制幼童使用電子屏幕裝置。[1] 這是他們過慮,還是我們的反應遲頓了?

 

手機與孩子 要怎麼揀?你懂的!

燭光網絡 101期 (p.8)
19/03/2015

有一天,一位年約4歲的小妹妹在跟媽媽玩「包剪揼」,媽媽的電話突然響起收到短訊的訊號,拿起電話看了一會,小妹妹突然說了一句:「唔好睇電話住啦」,媽媽才驚覺此刻是屬於與囡囡相處的時間。很多時,太習慣滑手機,忘了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然而我們需要知道,有些事情,一旦錯過了,便沒法追回,就例如與孩子的相處時間。

 

放下手機 孩子才是焦點

當新一代被指使用手機不當時,其實作為父母,使用手機又真的使用得宜嗎?

在世界中心自拍—網絡自我分享

燭光網絡 101期 (p.10)
19/03/2015

 當你走到世界的中心,山嶺的高峰時,你會第一時間做甚麼?當然是自拍,然後放在社交網絡分享。為了令相片更易「呃like」,就算要站在更危險的邊緣,用上更多時間修圖也在所不惜。但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山上的風景,你又看到多少?

潮流最近興上網寫日記拍照分享?黃子華早於2009年已諷刺這些人把自己看成偉人一樣,把所有事寫成「傳記」,放上網讓人觀看。「若不是,你如何解釋你會給早餐餐蛋麵拍照,然後放上網給全世界觀看?」[1] 而有賴於facebook動態時報(Timeline)相助,大家可以按年份瀏覽有關朋友的分享,把「傳奇」提升至更高層次。

 

九十後的褪網日記

燭光網絡 101期 (p.12)
19/03/2015

在十年前,上網只能透過電腦;但在今天,我們可透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上網。然而,我們卻因此與網上世界如影隨形,而與網絡世界暫時「分手」卻成為很多人的惡耗。是次我們找來了一位九十後過了「褪網」(即不上網)的十二小時,看看沒有了網絡,這位年青人的世界會如何。

筆者其實找了一段時間,才尋找到願意褪網十二小時的年青人。只記得當發出採訪邀請時,大部分年輕人都說很困難,原因在於要褪網有如世界末日。再多次發出邀請後,才邀得劉志韜(韜韜)這位中三學生參與褪網。

 

「褪」一步海闊天空

燭光網絡 101期 (p.14)
19/03/2015

明光社

離開「凡事都可行」的魔咒

燭光網絡 101期 (p.16)
19/03/2015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這句「萬能Key」,多年來都是不同教會、機構提醒大家網絡世界的危機,要小心使用互聯網的絕頂金句。因為這金句夠百搭,易解易用,既不會得罪人,又可以將訊息帶出。但在應用時,若淪為禁止人上網的「教條」,未免將聖經過於簡化。我們有沒有想過,當甚麼都只是「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實際上甚麼才是有益處和造就人?信徒使用互聯網,有沒有更多更好的信仰參考根據?

有釋經書形容由「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和合本》)作開始的哥林多前書十章23節至十一章1節為一個小段落,其重點在於「基督徒在不牽涉道德問題的事情上享有實質的自由,但在做任何事之前,必須先考慮到對其他人的影響」。[1]

數據會說謊──拆解研究調查

燭光網絡 101期 (p.18)
19/03/2015

社會資源有限,要決定公共政策的時候,研究調查便十分重要。例如要量度一項社會服務的成效時,可能會研究服務使用者在使用服務前和後的分別。有些研究調查則是調查市民的意見,看看他們對某些社會議題的看法或對社會服務的需要等等。不過,亦有一些是由關注特定社會議題的團體和政黨,自行或委托學術機構以社會科學調查的方式進行民意調查,然後再選取個別的數據以支持自己的立場。踏入選舉年,我們要小心認識民意調查,以免墮入「被代表」或「過度解讀」的危險。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5年2月)

燭光網絡 101期 (p.20)
19/03/2015

國際

美洲、歐洲、亞洲同性婚姻及民事結合的情況

2015年1月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同性婚姻正式生效,但仍有多個州政府的上訴繼續。第五巡迴法院辯論的法庭簡報中,有四名由同志養大的同性戀者陳述通過同性婚姻對兒童的負面影響。隨著各州聯邦法院和政府對同性婚姻看法嚴重分歧,最高法院於2015年1月決定再次處理「同性婚姻是否違憲及州分是否可自行禁止同性婚姻」。

位於南美的智利國會在1月28日通過民事結合法,將給予同性未婚伴侶與已婚夫妻相等的福利,如可以互相繼承對方的財產、領取伴侶的養老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