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84期)

深入「塔利班」巢穴 (招雋寧)

燭光網絡 84期 (p.18)
31/05/2012

明光社有個規矩,就是逢星期一,所有同工都會一起吃午飯。志森比較喜歡出外吃,尤其是到附近的酒樓飲茶,十六、七人,坐埋一枱!可是,有部份同事較為喜歡清淡或是想節省金錢,於是明光社內部早前出現了反抗飲茶霸權的聲音,以帶飯來揭竿起義。(一笑!)
 
在平衡各同工的訴求後,志森決定逢星期一間中叫外賣回辦公室,與帶飯的同工、義工們一起吃飯。事實上,叫外賣節省了來來回回的時間,更重要是可以玩BoardGame──紙牌大富翁、Dixit、Rummikub、神獸卡、運轉潮汐,以及在智能電話上一起Draw Something……,真正拉近同工之間的距離。 

深入「塔利班」巢穴 (胡樹玲)

燭光網絡 84期 (p.18)
31/05/2012

七年好光陰,感謝主!能進明光社工作,盡是恩典。祂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當初,教會一位姊妹告知機構有職位空缺,我通過了interview,加入了明光大家庭。全是天父的帶領。2005年8月15日這日子這時辰是我被播下事奉的種子和生根之始,是小妹我的紀念日。
 
由於機構一直關注不少具爭議性的社會問題,我初入職時,的確感到很大壓力。我畢竟只是個安於現狀的平凡人,是機構帶給我許多生命的進程,使我在信仰和生活上產生了化學作用。漸漸地,當中的壓力已轉為動力。憶當天,我只是抱著做好上司所分配的工作,然後拿取薪金便是了;但後來發覺自己的心態已逐漸不同,知道基督教機構就是:本著基督的精神和宗旨,做神認為正確的事,愛神愛人愛己,在我們的社會作鹽作光。我真實的體會到工作與事奉能結合的奉獻予神。
 
最難忘入職初期,曾與一位義工二人同行,在互相協助下,拉著兩個放滿《燭光網絡》的旅行箱,走遍香港、九龍的教會和機構,把最新的刊物送遞。說真的,是吃力(不討好)的!但能夠與義工同走這段(珍貴)路程,並交到弟兄姊妹手上,那份莫名的滿足和喜樂,似吃蜜般甘甜。是祂給的,感謝主!不過,後來因為上司體恤我和義工的勞苦,擔心我們的體力未能長期負荷得上,於是找了運輸公司協助。
 

深入「塔利班」巢穴 (鄧玉瑩)

燭光網絡 84期 (p.18)
31/05/2012

初入職時已做好心理準備,進入一間嚴肅、認真又保守的機構事奉,並要做一位在我心目中近乎「八股」的總幹事「手下」,心想必須要練好一套「不苟言笑、唯唯諾諾」的非凡武功,才可配合機構。所以初入職的頭半年內,我每次同工會都不會主動發言,抱持「觀望」態度。但期間發現每位同工都充滿活力、創意十足,就算與「阿頭」的觀點怎樣有明顯落差,他們都不會只做順民,討論過程當然有嚴肅的時候,但充滿笑聲的時刻亦不少。如果你相信一間機構的文化是由上而下,無理由擁有一班活潑、開朗、勇於表達意見的同工,會是一間保守、封閉、永遠站在道德高地的極右宗教團體吧!
 
同工總有離職的時候,總幹事每次總不忘由衷地說︰「每位同工全都是機構寶貴的資產,因為每位同工都代表著機構,可以讓人認識明光社。」這句說話總是打動著我,體會到機構對每位同工的重視。在這裡事奉了七年, 雖然有不同人加入或離開,但總體上機構文化沒有改變、笑聲依然不絕。我確信曾在外間「風聞」明光社的人,只要願意與我們接觸,必定可以看見明光社除了是一間立場堅定的機構外,更是一個合情合理、充滿溫情、洋溢笑聲的地方。 

一起走過的日子 (陳燕萍)

燭光網絡 84期 (p.19)
31/05/2012

明光社是上帝給我的第一份「長工」,也是上帝給我在工作上的「娘家」!屈指一算,離開這個娘家已有五年,而近五年在我的教學生涯,令我檢視到自己的個人處事方法及工作態度,原來大部份都是在「明記」的學習和轉化而成的!
 
對我來說,明光社每位同工都是我生命成長的良師益友,或許當中曾有磨擦和不咬弦的時候,但我認為,每一位曾在「明記」上班的同事或義工,無論是曾上班十五天,十五個月,十五年……也是上帝恩手的特別安排,感謝上帝給我有機會在「明記」成長。回想起上司的訓誨;同工會中,前同工Andrew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句及志森的幽默回應(「幽默」!無錯,蔡志森亦有其「攪笑」一面);某同工的錯別字及「三支咪」事件等等。雖然遇上趕工時都令人沮喪,但事後卻成為一些難忘的有趣回憶。在「明記」八年,是上帝給我的一個大祝福,也感謝上帝使用我,在傳媒教育的範疇上出過一點力!在此,我祝願各舊戰友及現任同工恩上加恩,力上加力!

一起走過的日子 (楊慶球牧師)

燭光網絡 84期 (p.19)
31/05/2012

回想在明光社的日子,在生命中記下了重要的一頁。
大概十年前,那時明光社還在旺角,成立不久,已經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注意,也招來一些爭議的評論,我有機會被邀請加入明光社董事會,雖然那時工作很忙,可是心中非常肯定明光社的工作,毅然答應。
 
我的事奉除了在神學院教學,有空還會到中國不同的地方講學及培訓,而同時又擔任母會的堂主任,實在是分身不暇。然而,明光社給我在教學及牧養上極大的幫助。明光社敏銳的觸角、對時事深入而中肯的分析、對社會道德議題敢於迎戰,讓我能站到社會的前線分析事物,很多時事掌握了一手資料。這對神學教育很重要,對牧養講壇亦很重要。
 
還記得關啟文博士與我們幾位友好,組成了讀書小組,在中神的文化研究中心定期聚會,彼此閱讀最新的文章、書籍,討論西方最近發生的議題,包括家庭、青少年、性取向及西方文化對基督教的衝擊。其中一本有關同性戀的發展,後來翻譯成中文,由明光社出版。
 
教會是基督以群體的形式在世界出現,因此教會不能離開世界,但又不能讓世界同化了教會。基督差遣門徒進入世界,如羊進入狼群中。教會在世界見證基督,一定會招來反對,正如耶穌說,光進入黑暗,黑暗卻不接受光。當我看見傳媒對明光社的失實報道,一些學者的有意無意的誤解,敵對者的恣意漫罵,證明了明光社在過去的日子真的做足了功課。

一起走過的日子 (陳一華牧師 )

燭光網絡 84期 (p.19)
31/05/2012

有限篇幅無法詳述15年來明光社之往昔情景,只能輕輕描述個中片段,顯示神恩處處,感恩不盡。
 
過去日子,神差派許多滿有恩賜的同工到明光社服待,面對每天外間的需要與壓力,有的做研究、有的說講座、有的搜集資料、有的應對傳媒採訪,還須不斷撰寫文章等,均證明同工們擁有下列幾項特質:

一起走過的日子 (陳碧珊)

燭光網絡 84期 (p.19)
31/05/2012

不經不覺離開明光社已有數年的時間,在這段日子,我完成了神學課程的學習,也在上帝的引領下,踏上新的事奉路向,但那數年在明光社事奉的點點滴滴卻仍歷歷在目。

我是在2005年3月加入明光社擔任項目主任(性文化)一職,主要負責有關同性戀及同志運動的議題。仍然記得加入明光社前,對有關議題是完全不曉得的,但因著當時社會上正值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討論,也逼不得已的要在短時間內將有關的討論及研究消化,積極投入事工當中。回想那段時間,確是不容易,因為不時要面對來自各方的不同聲音及意見,但信念卻未有被動搖,因此,「路難行,亦要行」就成了我當時的立志。

今天雖然我看似已離開了那條「路」,但事實上並沒有離開關心及回應社會問題這條「路」。感恩在明光社的日子,上帝擴闊了我的視野,讓我對議題及有關群體有很多的認識及學習。雖然今天的我已離開了前線的服侍,但我沒有因為離開了機構而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少了,相反,我深信這些學習會伴隨著我一生的,就如當日離開機構時,我曾如此的禱告︰祈求上帝幫助我能好好緊握著祂所給我的使命,好叫我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最後,我要感恩是在明光社服侍期間,有一班並肩而行、並肩作戰的同工及好友。由昔日一同為事工努力的戰友,成為今日一同為彼此的生活及事奉分擔、互相支持的同行摯友,這份情誼確是上帝給予很大的恩典。

一起走過的日子 (李碧心女士)

燭光網絡 84期 (p.19)
31/05/2012

明光社的標誌是一個燈塔,其亮光具備一種吊詭性。可以解釋為陸地在望了,目的地就近了;也可以解讀為附近有礁石,小心接近。安全與危險的訊號,發放自同一個燈塔。明光社在這個時代所發出的呼聲也是如此。在發出一個警告訊號的同時,也宣告著一份希望與平安。
 
在黑暗中、在大海茫茫中,燈塔的亮光標示着一點希望。她指出閣下正在航道中,她甚至指引著下一個航道的方向。她的座落點無論如何荒涼,她的存在述說著有人守望及管理。
 
我曾參與的明光社,是教會面向社會的重要一員。她並非自恃執著真理在我,大肆口誅筆伐異己;乃是挑戰教會面向世界,在當代實踐真理、活出見證;讓人看見非主流價值生活的實踐,讓人看見非物質心靈價值的真貌。
 
這種宣示力量,來自教會群體竭力活出「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的行動。沒有來自教會群體的見證訊息,明光社的亮光無從延續,她不能自己發光,她的光源來自信徒群體行在耶穌的道路、真理及生命上。
 
就如經上所說,信徒是走在窄路中,並且愈走愈窄;那麼,明光社的亮光大抵不會擴散,只會在愈來愈黑暗的週遭中更顯明亮。
 

明光社社會角色多面睇 (學術界)

燭光網絡 84期 (p.20)
31/05/2012

有些人把明光社描繪為一個反智的團體,只會盲目依循宗教教義和教條,並且縱使向世俗社會發言時,也會左一句聖經、右一句聖經的教訓人。有一次講座,一位聽眾就說明光社的教材很難在學校應用,因為它引用太多的聖經。我聽到這說話時實在感到十分驚奇,因為我的第一身經驗告訴我,明光社的教材並非如此,特別是我有份協助撰寫的文章,很少引用聖經,有些基督徒甚至會因此責怪我,說我的文章不夠「基督教化」!再看明光社的定期刊物《燭光網絡》,裡面的分析文章很多時都不是單單從信仰角度宣告立場,而是透過事實的搜集、專家學者的訪問、理性的分析和對批評的回應,去帶出立場。我不否定明光社會在一些問題上有一些傾向(正如其他社會團體同樣有他們的傾向),但我同時明白她處身一個世俗、多元的社會,所以在具體問題上採取立場時,還是會反覆用理性思量那樣才是較合理的立場,和認真考慮批評,從而尋求改進。
 

明光社社會角色多面睇 (教會)

燭光網絡 84期 (p.20)
31/05/2012

今世代道德標準愈來愈模糊,甚至沒有甚麼底線可言,只是隨心所欲,結果引來的社會、個人問題愈來愈多。

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是世上的鹽。鹽於昔日不單是調味,更有防腐作用,今天我們豈能失落這身份?但鹽若要發揮作用便須犧牲自己,溶入那些肉中;鹽若放在傷口上是會使受傷者感到刺痛,但卻是有益。

感恩,明光社便發揮了鹽的作用,在社會上發聲,不單回應熱門話題,更有教化作用。雖然不少教會已承擔這責任,但大多是在教會內部──如團契、小組教導,相反,在社會上作出鮮明的呼喊則較少,明光社便補了教會的不足,為此我感到欣慰,也引證教會與機構是相輔相承,互相支持的。

承如前文所說,鹽會使傷口感到刺痛,過去我們看到明光社常受到一些市民批評,甚至用一些很辛辣、侮辱性的言詞指罵,但他們仍堅持信念、持守使命、不畏不懼發揮作用。

但單一粒鹽縱使犧牲也不能影響到那塊肉,但大量的鹽卻產生截然不同的後果,故此教會不應單「利用」明光社──取其資訊、資料予會友(但這仍是好的,是其中一種支持),更應在禱告、奉獻、行動上給予實際支持,這樣才能使教會、明光社成為俗世清泉、暗世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