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54期)

以柔制剛

燭光網絡 54期 (p.1)
15/05/2007

樓曾瑞,上海出生,12歲來港,完成預科後獲獎學金往美國唸大學,完成碩士後由於對青少年工作有負擔,回港教書,二十年前任迦密主恩中學創校校長,將於今年暑假後退休。樓校長在明光社創立時已是董事,2000年開始擔任主席。
 
一切從關心青少年開始
和前任主席蕭壽華牧師一樣,樓校長都是那種溫文爾雅,說話不慍不火的人,與明光社往往關注一些具爭議性問題的「特性」好像不相符,但有趣的是樓校長並沒有覺得不自然。
 
如果大家以為創立明光社的董事都是那種滿腦子改革思想,常常批判社會,辭鋒尖銳的人,那可以說是美麗的誤會,樓校長說他的性格本來就不是「推動」型,當初是有人介紹,說一班有心人關注香港色情文化泛濫,於是大家坐下來商討對策,他是基於關心色情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因此參與討論,其後,大家認為有需要成立一個組織長期關注社會風氣,便成立了明光社,以「明光」為名,是希望在紛亂的社會讓人看到「」的方向,而在名稱方面亦不想特別標榜基督教,因為大家關心的是全港的而非只是教會內部的問題,亦希望讓其他非基督徒一同參與,凝聚更多的力量。
 
做應做的事沒有壓力

10年吶喊終不悔 一點明光抗洪流

燭光網絡 54期 (p.1)
15/05/2007

堅持吶喊,坦然面對一切攻擊
最寂寞的人是對著空曠的荒野大聲疾呼而只聽到自己回聲的吶喊者,像一些精神病患者一樣自言自語,不在乎(而事實上亦沒有)任何回應,幸好我們不是!過去十年,明光社在香港這個經濟繁榮但心靈貧乏的「荒野」,就像一個大聲疾呼的吶喊者,堅持一些在某些自認「開明」人士眼中的「保守」價值,但值得感恩的其實我們原來有不少的支持者,我們並不寂寞!
 
一直以來明光社關注傳媒、性文化和社會倫理等三大範疇,當中有不少極具爭議的問題,有些時候我們代表了不少家長、教師和關注社會風氣人士的心聲,例如在陳健康事件、《東周刊》刊登藝人被強逼拍下的裸照,以及《壹本便利》刊登偷拍藝人更衣的照片等等,無論是我們發出有關罷買和投訴的呼籲,都有不少的迴響。
 
但也有些時候,當我們涉足一些具爭議的問題時,想以事論事,平心靜氣討論問題卻換來不少惡意的污衊和歪曲,甚至無理取鬧!例如有關性傾向歧視條例、人權和賭博等問題,一些人在網上散發一些毫無根據的謠言和人身攻擊;也有人在參與我們的講座和課程之後,斷章取義地引述我們的片言隻語,然後加以扭曲,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要做一個吶喊者就要有心理準備面對來自各方面的迴響,甚至暗箭。
 

為傳媒的「藍天」打打氣 . . .

燭光網絡 54期 (p.2)
15/05/2007

為傳媒的「藍天」打打氣......
 
過去一年,傳媒發生了:

拜金生活下的是非曲直

燭光網絡 54期 (p.2)
15/05/2007

即如其他先進的城市,在處處講求低成本、高效能的香港,發展過程一樣面臨各項貌似傳統,卻是關係整個社會發展方向的道德抉擇。一直以來,明光社除了在傳媒和性文化作出適時的回應外,面對經濟發展的衝擊,我們也積極回應。

賭博

明光社自2000年著力跟進香港的賭博發展以來,由反對賭波合法化,到近期反對「賭博稅修訂」,以至於支持各項有關病態賭博對社會影響的研究,所有活動都有同一指向,就是在合法賭博已經存在的前提下,社會應努力局限它擴散的範圍,以縮窄它的禍害。綜觀目下香港賭博發展的方向,我們預期將有以下的挑戰:

此誠危急 存亡之秋也!

燭光網絡 54期 (p.7)
15/05/2007

推動性教育,不論於家於校,實乃當務之急,因為在今天香港,青少年面對的性刺激、性描述、性引誘和他們在學校或家庭接收的性教育、性知識、性觀念,差距已遠得不能再遠。當然,是指前者的「份量」遠遠拋離後者。
 
因電腦及互聯網普及,今天色情資訊是前所未有地容易便可取到手,但「色情防毒」只是性教育其中一個目標,另一樣令人擔憂的是,青少年渴望親密關係但卻存在著不少有關「性‧愛」的錯誤觀念,例如「戀愛= 造愛」,所以今天青少年需要的性教育應該是更全面的,包括戀愛目的、拍拖原則、分手技巧、親密底線等。故此,我們認為性教育絕不止於性交教育!

誤傳和缺漏

現時香港主流性教育為了預防性病及愛滋病,便於宣傳使用安全套方面「落重藥」,價值觀、自制能力等方面則乏善可陳,亦忽略提及安全套的「失手率」。最近甚至在宣傳中提出「用套= 愛」的觀念,實在令人憂慮!若「用套= 愛」,妓女提醒嫖客使用安全套便是愛對方了!
 
其實不論那門那派性教育立場如何,有兩點事實是無可質疑。一、每次性交均有懷孕的機會;二、性教育必需強調尊重生命。可惜上述兩點雖然重要,但卻鮮見於主流性教育。當然,這樣說並非否定官方性教育背後的用心及目的,但最後卻帶出頗為本末倒置的效果。

是遠?還是近?

燭光網絡 54期 (p.7)
15/05/2007

在過去一段時間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討論像已暫時告一段落、同性婚姻的討論也好像仍不是主流的意見、遠方傳來外國同性戀運動的趨勢,好像仍離我們很遠......但是,我們的挑戰是否也離我們很遠呢?
 
最近,耳邊傳來荷蘭兒童節目《Kinderen voor Kinderen》中一少年公開歌頌同性戀家庭的歌聲。[1]首先是主持人自然不過的問道:「誰有一個爸爸?誰有兩個爸爸?」,就像我們問「你有幾多個兄弟姊妹?」般平常。接著是由一個擁有兩個爸爸的少年演唱一曲「兩個爸爸」,在場兒童聽得如痴如醉,還一起和唱「他有兩個爸爸,兩個真爸爸」,唱的聽的皆十分投入。每當想起這幅圖畫,一陣的憂心及無奈就不能自控的在心中泛起。
 
雖然若要一個在同性戀家庭中長大的小朋友去拒絕同性父母對他們的愛護,其實也是很可悲的。但想到即使荷蘭是比較早實施同性婚姻合法化及容許同性家庭領養兒童,也不過是數年間的事,社會的情況就變得如此的「接納」──如此「自然」的接納。這又是否我們希望看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