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37期)

門外「看」社工

燭光網絡 37期 (p.1)
13/07/2004

專業=中立?
中立=服務對象為先?

專業究竟是甚麼?當聽到某些大律師千方百計找著程序上的一些錯誤,令法庭放走一個明明證據確鑿的犯人,大律師卻以這是遊戲規則而表現得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心裏總感到慼慼然!當然,在能力上自己沒有當大律師的條件,但在心理上,自己亦不能接受法律為成為了不是伸張正義,而只是鬥智鬥力(財力)的遊戲!

當聽到一些社工強調自己恪守價值中立的原則,並以服務對象為先,完全站在對方(特別是弱勢群體)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時候,心裏也是感到慼慼然!若果價值中立是指不要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對方身上,相信沒有人反對,因為家長式的指令口脗已不合時宜。但在所謂多元化的社會,難道我們只能羅列各種主要的可能性,而不能比較其優劣,甚至有個人的看法?選擇最後一定是由當事人作出的,但當我們看到他的選擇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難道也不應該作出忠告嗎?

有「價」無「價」 增「值」減「值」

燭光網絡 37期 (p.2)
13/07/2004

在助人自助的過程裡,社工所秉持的,到底是怎麼樣的信念?學院裡"value free" (價值中立)的輔導守則,又能否足以讓社工系學生進入社會,服事人群?我們訪問了兩位在浸會大學社工系就讀,即將升讀三年級的學生「五加皮」和「大舊」,了解他們對投身社工專業的期望和未來工作的價值取向。
 
受訪者:五加皮(五)、大舊(大)
 
問:起初你們為甚麼會選擇修讀社工?
五:一直以來,我並沒有長遠的人生計劃,直到中七要為報讀大學而選科時,才認真的問自己:甚麼才適合我呢?記得我曾經接觸一些戒毒人士,那位幫助他們的社工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當時我想,若非有這位社工,這批戒毒人士肯定仍繼續沉淪毒海!因此亦想日後從事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幫助有需要的人。
大:我過往曾做過辦公室的兼職工作,令我感到很枯燥沉悶,與我喜愛與人溝通的性格相去甚遠。對我來說,商業工作就好像單為了賺取薪金而活,行業的唯一目標就是盈利,好像很狹窄,而當社工卻可影響有需要的人,較有意義。
 
問:經過兩年的學習,感覺如何?
五:我很享受這兩年的學習,課程大大擴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看到了很多以往忽略了的東西。例如當了解到過一些公共政策上的不公義之處後,令我很震撼,叫我很想追尋下去,認識更多社會的問題。

在疲累中重整步伐

燭光網絡 37期 (p.5)
13/07/2004

 

在政府削減資源下,不少社工都感到培倍感吃力;而在強調價值中立的社會,更有基督徒社工感到信仰與社會工作間存在衝突,究竟社工們當如何面對這困境呢?信仰又可為社工提供甚麼支持呢?就著這議題,我們訪問了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李德仁博士(簡稱「李」)、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陳啟芳博士(簡稱「陳」),以及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兩位註冊社工竺永洪先生(簡稱「竺」)及秦禧俊先生(簡稱「秦」)。

社會工作 = 扶助「弱勢社群」 = 性解放?

燭光網絡 37期 (p.8)
13/07/2004

我在下面會評論香港社工界近期的一些轉變,就是一種較為激進的性解放思想,為了避免誤解先要澄清:一、社工界並非只有一種主導思想,我所觀察的只是一種趨勢,社工界內部當然存在多元性;二、這種思想的興起有其社會和文化背景,往往反映一些傳統框架的不足,其存在有正面意義;三、我敬佩很多社會工作者敬業樂業,在破碎的社會邊緣默默耕耘、扶助弱小,已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就算是提倡激進思想的人,我也相信他們是真誠和有良好動機的。我本身不屬於社工界,不敢說很了解,只是拋出一己愚見,希望激發更多的關注、討論和反省。

社工與獨立思考

燭光網絡 37期 (p.11)
13/07/2004

 

市場導向削弱內部士氣

隨著政府「整筆過撥款」及停止對社福機構資助的行動,令機構資金漸見緊絀。政府批核社會服務資源時又以市場價值作考慮,同類服務間出現惡性競爭,各機構變為競爭對手。機構以苛刻的條件僱用短期合約員工,削弱了整體士氣。

社福同工如何持守?

在這樣的環境下,社工同事或會採取以下幾種適應的手法:

第一種是順應服務對象的要求,與他們一起抗爭,努力的「為民請命」。

整個社會瀰漫一片抗爭風尚,「弱勢社群」的權益成為注目焦點。但是否事事都該以「弱勢社群」的利益出發?社工專業守則確是要求對服務對象的處境予以包容、接納、維護,與其同步,不過絕不包括認同他們的不當行為。需知弱勢社群的某些抉擇在考慮到整体社會及至他們自己的長遠利益時實在是有偏差的,可是部分社工卻把「包容」當作大前提,而忽視了有些弱勢人士的行為是害己傷人的事實。

馬會催谷賭波事件簿

燭光網絡 37期 (p.14)
13/07/2004

 

自2003年8月實施足球博彩規範化(即「賭波合法化」)後,馬會、政府都聲稱開設合法的足球博彩,只為打擊非法外圍莊家,並不鼓吹賭博。但時至今日,賭波的投注總額遠超預期,因賭博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比比皆是,作為賭波活動營運機構的香港賽馬會,非但提供賭博便利,更以「打擊外圍」為擋箭牌,推出一波又一波的新玩法,新攻勢擊,皆旨在吸納更多人參與賭博,違反「不鼓勵賭博政策」。

馬會無法無天,大肆催谷賭波,證據何在?以下摘錄馬會一年來新開設的投注形式,供大家參考:

2003年7月

馬會開始在投注站開設「足球地帶」,安裝等離子顯示屏、互動資訊站及資訊陳列板,提供源源不絕的賭波資訊。同時馬會以「提升服務質素」為名,要求投注站職員主動向投注者,甚至路過投注站門外的行人介紹足球博彩及開設戶口,鼓勵賭博。

2003年8月

馬會推出四種博彩形式,即「主客和」、「主客和過關」、「波膽」和「總入球」。受注的球賽包括英格蘭超級聯賽、德國甲組聯賽、意大利甲組聯賽及西班牙甲組聯賽中某些(並不是全部)賽事。

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德育及公民教育進修課程「賭波的禍害及有關的預防教育」 校長教師親身感受賭博魔力

燭光網絡 37期 (p.16)
13/07/2004

監察賭風聯盟於去年10月份向全港中學進行問卷形式進行的「賭波合法化後中學生參與賭波活動」調查,結果顯示賭波合法化後,青少年參與賭波投注情況嚴重。根據理大於8月1日(馬會正式接受賭波投注當日)做的調查顯示,參與賭波的青少年遠比賭馬的人數多,足球博彩對青少年有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傳媒鋪天蓋地的宣傳及馬會將投注站改裝成開放式,使青少年很容易被引誘而參與賭波活動,可見賭波有很大的吸引力。

明光社受香港教育統籌局委託,分別為中學及小學校長、教師舉辦「賭波的禍害及有關的預防教育」的進修課程,以協助校長及教師於校內推行反賭教育工作,減低青少年參與賭博的機會。課程內容包括賭博及賭波的種種成因,足球運動與賭博掛?的潛在危險,辨識高危學生的技巧,培養學生健康的理財觀,亦會介紹社區資源,為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整全的預防工作。
此外,在針對小學校長及老師方面,由於小學生接觸賭波的機會相對較低,因此,課程將較著重培養小學生的品德及正確價值觀,希望針對足球運動與賭博掛?的潛在危險,為小學生提供預防教育工作。

本課程導師當中包括大學講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資深社工、戒賭機構負責人、校長、青少年工作者,及監察賭風聯盟成員代表等,盼望結合各專業人士的知識,為校長及老師提供一套整全的預防青少年陷入賭博引誘的教育計劃。

「吹」出台灣夢──台灣性文化研討會

燭光網絡 37期 (p.17)
13/07/2004

吃宵夜雖是極不健康的習慣,但有時候也造就了一些有價值的事工。每當香港性文化學會開組完畢後,學會主席關啟文博士都會以他圓渾的肚腩作旗幟,率領一眾組員到附近餐廳吃宵夜、「吹水」,再加上一眾組員都較熱衷於學術及教會事工,故「吹水」得來也非常高質素。某一晚宵夜,討論到台灣性文化比香港更失陷的境況,其中一位就建議不如向台灣「校園福音團契」(簡稱「校園」)建議,學會到台灣舉辦一個類似03年本港的「重尋真性」研討會,跟著「吹水」氣氛更為熱烈,各人都為到學會將發展跨國「性」事工感到興奮,但其實我當時只以為是「吹水」而已,真想不到「吹水」竟然可以成真。

走出泥淖 拓另類出路

燭光網絡 37期 (p.19)
13/07/2004

 

屈指一算,已經踏入第七個年頭了!七年是香港回歸祖國的日子,七日是上帝完成造物工程後的安息日,「七」在基督教傳統上象徵完全;對七歲大的明光社而言,當然不是「罷了!就此作息」的宣告;相反,卻是要力臻完美的鞭策,繼續回應時代需要!

2004年香港的初夏,悶熱的天氣與鬱悶政治氣氛,同樣令人煩厭。置身爭吵不休的政治旋渦中,教會又豈能隔岸觀火,甚至不聞不問?明光社於5月29日假香港宣道會北角堂舉行的7週年記念研討會「跳入漩渦,走出泥淖」,由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先生、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副教授龔立人博士及浸會大學宗哲系助理教授關啟文博士主領討論,為對抗性的政治困局尋求出路。

約有300人出席的研討會,在明光社義務同工陳永浩領唱的《選擇生命》的歌聲中開始,並再三重申主題是「走出泥淖」,而不是「走出?鬧」。他以這樣的一句諧音笑話,輕鬆地點出理性討論的大前提,紓緩了一場「政治爭拗」即將開始的緊張氣氛。

擔任主持的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開宗明義指出,在這紛擾的世代中,香港教會在爭取民主、人權與自由時,更要有道德勇氣去批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雖然得罪朋友比批評敵人需要更大勇氣,但在政治表態前,應先澄清理念,才討論落實問題。

七周年紀念特稿

燭光網絡 37期 (p.20)
13/07/2004

七在基督教傳統代表圓滿、完美,七周年實在是個值得感恩的大日子。由一個只有少數人發起的社關小組發展成今天一個有十多名同工的機構,明光社得以發展,義工的努力絕對功不可沒。不論是《燭光網絡》的寄送還是活動的現場工作、文件庶務等,只要一通電話,一群義工都會趕來協助。有弟兄更主動不辭勞苦的自資支付車費,協助分發多份刊物到各訂閱的教會、機構及書室。

* 每期《燭光網絡》在寄送前,都得勞煩義工們幫忙準備信封。

早在草創時期,已有一批宣道會北角堂的會友對本社給予支持。徐婉雯姊妹就是這批最早期義工之一。「在大約九年前,我們團契的弟兄姊妹因為看到關注傳媒歪風的異象,而組成一個社會關注小組,有定期聚會和訓練。這樣過了兩年,黃順成弟兄來到北宣分享,才知道他剛剛跟數名主內同道成立了明光社。」據徐姊妹說,那時才剛剛誕生的明光社只有數名成員,沒有固定組織,沒有知名度,也欠缺社會支持,關注焦點只集中在傳媒上,而《燭光網絡》則是一份純文字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