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從海難中成長(續)
上期談到,不論舉辦活動的機構、政府部門、參加者,以至其他市民,都應該從這次南丫島海難中學習和成長。
發生如此不幸事故,死傷者的家人、親友,甚至全港市民,都十分悲傷難過,然而,作為一個基督徒,筆者深信黑暗往往就是迎接黎明的前奏,一切開心或不幸的事情,背後都有神的美意和祝福。期望所有涉事人士和他們的家屬,以及有份參與救援的人員,可以盡快走出陰霾,重新振作。
淺談釣魚島
日前,香港保釣人士在登島行動中被日本「逮捕」的事件,喚醒香港人的愛國熱情,同對日本人的行為感到憤慨。網友紛紛向保釣人士表示支持,更有不少市民和平上街表達意見,正好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切入點。
教師才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的關鍵
為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政府在數年前已開始向教育界人士進行諮詢。本來定於2012-2013年度在中、小學一同推出,但因被質疑準備和諮詢不足,改為先在小學推行。幾經波折,最終決定全面押後。雖然如此,據知仍有一半小學將於九月推出課程,希望盡快讓學生接受有系統的「德育及國民教育」。
示威文化影響守法意識
報章不時報導一些襲警案件,雖然都不是「窮凶極惡」的歹徒所為,但確實會對警務人員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例如:有人不服交通警向他發出告票,先而動口辱罵,繼而有肢體踫撞;有情侶口角,警察上前調停,但最後卻成為泄憤對象,無辜受傷。
單非、雙非、三非(下)
上次談到,香港該如何處理「三非」和沒有香港出世紙的「單非」兒童在香港讀書的問題。特首曾在施政報告指出,教育乃香港其中一項重要產業,絕對值得,也有需要大力發展。所謂「產業」,簡單一點來說就是要「創收入」、「高效益」。為此,必須要投入資源,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同時開發大學及專上教育。
單非、雙非、三非(上)
「雙非」問題引起香港人和內地同胞的矛盾,在梁振英宣布來年的「雙非」孕婦來港分娩配額是「零」開始,似乎有舒緩跡象。「雙非」孕婦是否有權來港分娩,筆者沒有太大意見,但在「零」配額實施之前,早已有數以萬計,經已或即將進入學齡的孩子在港出生,他們會否來港讀書,對我們的教育和醫療資源肯定潛在極大衝擊!
派傳單
一般中小企沒有雄厚的宣傳開支預算,委派自己的員工或聘請專人派發傳單,已屬於很積極的宣傳方式了。為達致最佳效果,他們會選擇在公司附近或人流特別旺盛的地方派發,因此,在鐵路沿線會經常看到派發傳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