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賭波

賭波合法化後感

陳永浩
香港大學博士生 | 明光社義務同工
21/01/2004

賭波合法化後,賭風蔓延,對社會的衝擊日漸擴大。究竟現時賭博問題對學生、青少年,甚至社會各階層人士有何影響?作為教師、社工和牧者又如何回應?今期《燭光網絡》,我們特別訪問了幾位「有心人」,談談他們的看法。

M:Michael  黃:黃克廉老師  葉:葉翁慧梅姑娘  蕭:蕭如發牧師

足球看世界

高中資優教育回顧
蘇恒泰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09/2006

對中學生而言,相信他們對全球化、商品化、文化、中國現代化等名詞不會感到陌生,不過究竟有多少學生明白箇中的意義?又有多少學生願意花時間認識這些課題?筆者認同教育的真諦不是將學生變成『蛀書蟲』,相反是帶領學生走向世界。可惜現時的教育制度太重視考試成績,學生過於看重書本上的知識,使他們缺乏認識世界的求知欲,令他們未能完全明白在世界,甚至本地發生的事件對社會的影響。
 

「體記」心路歷程

陳龍、傅綺婷、陳嘉儀、馬影倩
寧波第二中學體育記者
13/07/2006

有什麼原因推使40位素未謀面的中學生,參加明光社舉辦的體育記者訓練班,參與製作《06世界盃特刊》?可知道出版及製作一本特刊所經歷的苦與樂嗎?
 

世盃點滴在心頭

蘇恒泰
明光社項目主任(賭博監察)
13/07/2006

足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一種運動,但對筆者而言,是與爸爸溝通的共通語言。爸爸在近40歲之齡生下我和我的哥哥,他是一名傳統的生意人,外表予人穩重、嚴肅的感覺,在我眼中,他滿有自信、學問淵博,且愛發表偉論。由於爸爸經常在外地工作,很少時間留在家中,即使留在家中,年齡的差距和爸爸的個性亦窒礙了父子之間的溝通。
 

點解我睇世界盃唔賭波?

潘仁智
工業福音團契問題賭徒復康中心總監
24/05/2006

我是一個球迷,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更不會錯過。結婚以來,世界盃更陪伴著我及家庭成長。1982年結婚,正是世界盃舉行,與太太一同觀看球賽,一邊講解給太太聽,一邊享受二人世界的生活。1986年女兒出世,又是世界盃開鑼,還記得一面為女兒調校奶粉,一邊觀賞世界級球賽的情境。1990年擁有屬於自己的新電視機去觀賞世界盃。

求「才」? 求「財」?

蘇恒泰
明光社項目主任(賭博監察)
24/05/2006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1992年曾發表一篇文章,介紹四位對運動商業化貢獻最大的人物。第一位是全美最受歡迎的高球手,史上奪得最多次公開賽冠軍,被喻為第一位具商業價值的體育名星─史尼特(Sam Snead)。第二位是IMG運動經理人公司創辦人,被喻為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千位人士之一,有「運動行銷之父」之稱的麥哥馬克(Mark McCormark)。

走上癮的「走地盤」

蘇恒泰
明光社項目主任(賭博監察)
30/09/2005

足球博彩活動在香港漸趨普及,既可為喜歡欣賞球賽的市民提供額外娛樂,又可為政府提供穩定的財政收入(去年博彩稅佔政府稅收近10%)。但另一方面,博彩活動的普及化卻同時為社會帶來其他隱含成本(implicit cost),近年,因賭博而輕生和引致的家庭慘劇已不再是特別的「新聞」,而病態賭徒人數和18歲以下中學生參與賭波比率持續上升亦逐漸失去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