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尋珍之旅
詩篇中的敬拜
陶恕博士曾表示:「被神悅納的敬拜是基督教福音派失落了的冠冕。」他又說:「敬拜——人生最終的目標。」敬拜既然如此重要,我們便要問,甚麼才是神所喜悅的敬拜?信徒每星期到教會唱幾首詩歌,聽一場道便是敬拜嗎?不同的人對敬拜有不同的看法,昔日神的子民以色列人以詩篇向神說話,而詩篇的希伯來文的意思便是「讚美的詩歌」,然而有時即使同一篇詩篇,當中的內容不是只有讚美神的話,詩人也表達了哀嘆、怨憤、悔罪等不同的情緒。原來在敬拜神的同時,信徒並不需要在神面前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更正確的說,是信徒不需要隱藏真實的自己。
打開天國之窗的聖像畫
聖像畫(Icon)始於4世紀,是一種以二維度的繪畫的圖像,畫家以聖像來表達耶穌基督及其他聖人,或一些救恩的事蹟。聖像畫是基督宗教信仰中其中一項很重要的遺產,教會用它來表達信仰和幫助信徒們以此祈禱默想。在692年的特魯洛(Council of Trullo)會議時,它得到官方教會承認其地位及重要性。可是從726年至843年,出現了聖像畫破壞運動,但其後它再次獲教會肯定其價值。
從考古進入聖經世界
基督宗教的神是永活的,祂與人類相遇的故事也是發生在真實的世界。楊信成先生在《考考古推推理》的序中提到我們不應盲目濫信考古發現,卻也不能因此放棄考古研究,只要「懂得正確閱讀它們蘊含的珍貴訊息,多能幫助你我釋疑解惑,佐證聖經古史翔實無比」。作為一個聖經教導平台,夏達華研道中心亦相信可以「把一些與聖經有關的猶太文化、語言、考古及地理研究轉化成更深明白聖經的工具,去幫助一般信徒以至傳道者能原原本本地認識到,我們的主耶穌怎樣在歷史裡以一位猶太拉比的身份來帶出祂的教導和建立天國」,也從而行出「大使命」。
聖經故事的美學與神學
台灣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吳信如提到「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中,我們深信上帝才能滿足人類對於『真、善、美』的終極渴望,上帝所造的一切,以及上帝本身就是「真善美」的體現。然而,在基督宗教的教義傳統中強調的是:「真」,也就是追尋上帝的真理。而基督教倫理學所重視的是「善」,如何在地上生活中行出上帝的良善。至於「上帝終極的美」,卻是神學與靈修中較被忽視的一角。」然而,惟有我們認識上帝終極的美,才能對當下那些被扭曲生命價值與尊嚴的「審美觀點」提出反省與挑戰,活出真美善。
在地若天的禮儀
每間教會的崇拜都有一定的程序,只是,走進一些禮儀教會,來自非禮儀教會的信徒會發覺禮儀教會的禮儀似乎多了一點,從走進教堂一刻,有些要點聖水畫十字、又要跪拜聖體櫃,在崇拜過程中,聞著濃烈的香爐,很多人都未必習慣。其實,這一切禮儀都不是虛有形式,每個環節及動作都意欲表達內在的意義,了解這些動作的內在意義,可以讓人更能全心專注在主的身上。
與神相遇的靈修
提到「靈修」,我們一般會想到什麼?唱詩、讀經、默想、反思、祈禱……這一連串的宗教活動對信徒來說又有何意義?讓我們更明白神、親近神、敬畏神、依靠神、以至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Alister E. McGrath認為無論個人或團體,他們進行基督教靈修的目的,是讓自己更多經歷神,又或是體會神的臨在。McGrath對基督教靈修的看法只是眾多說法中其中一種,但他卻道出了基督教靈修的重點——經歷神。新教信徒習慣用《聖經》去靈修,但事實上,基督教中還有不少靈修方法是可以幫助我們去經歷神的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