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究竟是否樂意成為好鄰舍?
較早前由於天氣持續酷熱,長時間留在戶外工作或身處高溫的環境之下(例如在沒有冷氣的劏房或天台屋),都難免有中暑的危機。有教會為了街坊著想,決定開放教會的禮堂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入內避暑,就像有些教會在寒冷天氣警告時開放作避寒中心一樣,都是以積極的行動回應鄰舍、特別是基層市民的需要。不過,能夠排除萬難,身體力行去做好鄰舍的教會實在太少!究其原因,相信與不少教會缺乏這方面的負擔,以及不願打破常規有關。
教會和不少機構一樣,為了有效管理,避免公物受損及維持場地的整潔,對如何使用場地都會有一定的規矩,愛護公物本身是好事,而有規有矩亦可以避免不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做法而帶來執行上的混亂,對於一些使用率高和會友人數較多的教會有其實際上的需要,但凡事都有例外,當遇上一些特別、緊急或現行規定無法解決的需要,若執行者仍然墨守成規,將程序和規矩變得至高無上,令組織以及政策發揮不了應有的原意,就變成了官僚主義。而所謂官僚作風指的不一定是政府的官員或公務員,也包括所有只會按本子辦事,只重視本身所定的規矩,只想確保自己不會犯錯的機構,當中自然也包括教會。
教會必須常常自省,我們會否好像法利賽人和文士一樣死守安息日的所有規定,卻忘記了安息日是為人而設,作為安息日的主,耶穌提醒我們要做一個愛鄰舍的好撒馬利亞人,而不是為了守規矩而見死不救的法利賽人,甚至應該好像癱子的朋友一樣,要拆了屋頂,掃除一切障礙,打破正常的程序和規矩,將有需要的人帶到耶穌面前。感恩的是有教會在看到街坊有需要的時候,願意開放教會,讓有需要的基層人士和十分辛勞在戶外工作的工友,有一個在酷熱天氣之下可以歇一歇的「青草地」、「溪水邊」,問題是願意這樣做的教會實在太少!究竟教會是看不到鄰舍的需要,還是對鄰舍的需要視而不見呢?
當然,對於一些在學校和社會服務中心內,互相伙拍提供服務的教會,是否開放則要兼顧伙伴的意願和需要;一些在商場、住宅和商業樓宇之內的教會亦要考慮會否對其他單位造成不必要的影響;不過,香港有1,300多間教會,而座堂、有獨立出入口或者本身就是落戶在基層居民左近的教會也不少,不少教會其實是有條件開放的,不過對她們來說,最大的問題可能是連想也沒有想過要開放,因為不少教會其實都是以會友為中心,一切以會友的需要和反應作為最優先的考慮,將會友當作顧客一樣,將顧客的感受和需要放在第一位,對社區和街坊的需要漠不關心或放在十分次要的位置。
萬一有會友提出為了關心鄰舍而開放教會,教會領袖和同工腦海第一時間浮現的可能並不是如何排除困難服侍有需要的鄰舍的方法,而是有會友提出反對開放怎麼辦?特別是會友是否喜歡有陌生人進入教會、使用以會友奉獻營運的「俱樂部」或「會所」嗎?萬一有人衣衫襤褸怎麼辦?萬一有人中了新冠病毒怎麼辦?萬一有人損壞了教會的物件怎麼辦?萬一有人偷竊怎麼辦?萬一有人爭執怎麼辦?萬一不夠人手怎麼辦?萬一同工沒有時間預備講道和探訪怎麼辦?萬一電費大幅增加怎麼辦?在考慮了無數萬一之後,最好還是繼續從長計議,在下次執事會再討論,若沒有共識就下次再論,當然討論到秋天、甚至冬天就自然不用再討論了。
而在討論過程中就是沒有討論:萬一耶穌遇到同樣的情況祂會怎麼辦?這是傳福音和為小子送上一杯涼水的好機會嗎?更基本的問題是教會存在的目的究竟是甚麼?究竟信徒是要受人服侍還是要服侍他人?當我們批評政府官員的作風官僚,就算訂立了種種為基層謀福祉的政策,但執行的人根本沒有急市民所急,只是按本子辦事,但求無過、不求有功,出現「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情況的時候,也許教會領袖及同工亦應撫心自問,我們是否五十步笑百步?我們真的願意學習做一個好撒馬利亞人嗎?還是我們只不過是等待施主添香油的「廟祝」?香港的中小型、甚至微型的教會不少,但我們的官僚心態和程序有時比起大公司、大機構有過之而無不及!開放教會只是服侍鄰舍的其中一種方式,不是每間教會都適合,惟有開放我們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