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以類聚看搶人才
人才難得,但人才更難留,因為,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對人才來說,不是你選他,而是他選你,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我們要吸引人才的時候,要先問自己有甚麼吸引人的地方?以及自己究竟想吸引怎樣的人才?《施政報告》的搶人才方法主要包括全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年薪250萬元或以上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人士,可獲通行證來港發展;「人才清單」上的短缺專業或年薪200萬元或以上的職位,毋須證明招聘困難亦可以輸入;他們日後成為永久居民後可獲退還兩項物業印花稅。簡而言之就是用錢、用方便去吸引一些高薪厚職的人才來香港發展,能夠拿到這樣高的薪酬,相信當中不少是金融、商界、企業管理和科技方面有傑出表現的人才,問題是這類人才來得易、也走得易,商人重利輕別離,究竟他們來香港是為了賺錢還是愛上香港這個地方,用錢財、用利益吸引的只能是過客、是投機者,隨時會受到其他地方更好的條件所吸引而和香港揮手告別。
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李斯所寫的《諫逐客書》傳頌二千多年,提醒作為統治者一個重要吸納人才的原則,就是「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秦王嬴政接納李斯的勸諫,的確令秦國因為廣納人才而強大,最終統一天下,不過,大家亦不要忘記,秦朝15年就亡了,因為就算有許多外來人才,但施政不得民心,而所謂人才亦沒有真正歸屬感的話,結果仍然只會一敗塗地,人才難得,人心卻更重要。
搶人才固然可以為某些行業解決即時面對的危機,但過去一年,超過11萬人離開香港,持續的移民潮為1997年有紀錄以來最多;再加上公務員的退職潮;投考公務員的人數大幅下降;教師大量離職;許多學生退學,所謂一葉知秋,若果已遍地黃葉仍然感受不到事態的發展,只是考慮釣大魚而不理會本身的魚網已經千瘡百孔,流失了許多中魚、細魚甚至魚苗的話,恐怕政府不是後知後覺,而是不知不覺,胡亂落藥只會延誤醫治,最後返魂無術。
對香港真正能夠長期有貢獻的人才,最重要的不是有某些專長和經驗、高薪厚職的人,而是真正對香港有感情、有歸屬感,願意長期留在這個地方發展,憂戚與共的人。若果政府真的重視人才,就必須正視現時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的根源,近年許多人離開香港,很明顯是對香港政治環境轉變的不滿和憂慮,政府對傳媒百花齊放的包容漸漸退減;普通法無罪假定和舉證責任在控方的精神受到動搖;香港人一直最重視的是言論和生活上自由,毋須因為批評政府、權貴、提出另類的看法而被打壓、甚至檢控,但他們卻看著所重視的在消逝,不少人離開香港是為了自由多於經濟的考慮,若果政府以為用錢就能留住人心,間接證明官員的淺薄,或者已經無計可施,窮得只剩下錢!可惜,建基於利益的關係最缺乏的就是忠誠,可以共富貴但不能共患難。所謂物以類聚,看看現時的高官和立法會議員究竟是哪一類人才,大家也可隱約看到香港的未來將會招攬到那一類的人才。
另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是,若果將來大部份的人才其實都是來自國內或曾出國留學的海歸派,那麼香港各個重要領域,漸漸由國內成長的一代所接管恐怕無可避免。若果這是國策,香港人難以扭轉,若果訴諸民意,恐怕大家最憂慮的是香港原有的特色究竟還能保存多少?當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樞紐的特色漸漸有意無意地消失,香港和一個國內城市的分別恐怕只會愈來愈少。大家不要少看一些制服團隊改用中式步操;許多地方的譯名和日常用語已和國內統一等等,已令香港的特色日漸消退,當香港逐漸和國內的大城市沒有太大分別,那麼香港還有甚麼值得特別留戀的地方呢?
過去幾十年我們成長的土壤就是中西文化薈萃、可以自由創作和表達的獨特環境,這些都不是外來(特別是國內)人才能夠為香港作出貢獻和補救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當香港人一直重視的核心價值和生活方式逐漸失去,恐怕我們必須撫心自問,香港還有甚麼值得留戀、令人欣羨,會選擇成為永久居留地的優勢呢?雖然有許多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仍然會因為不同的原因留在這裡,但大家最不捨的可能只是身邊的家人和朋友。
總括而言,用銀彈政策去搶人才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的方法,要長遠穩定香港,必須挽留和培育本身的人才,年青人是未來的希望,年青人難免會有反叛,會想用自己的方法創造自己的未來,雖然他們不一定對,但要讓他們有可以犯錯和改過的機會。若果政府是想用留港不留人的方式,將香港未來的骨幹人口大換血,那麼令我們曾經十分依戀的香港將會一去不返,往事只能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