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是一場艱難的磨合
回歸二十五週年,究竟當初承諾的所謂「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現有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有沒有走樣,是思想香港將會怎樣走下去的重要基礎。其實,所謂五十年不變本來就是不可能的,否則香港早已成為一個落後的第三世界城市,問題重點是甚麼會變、甚麼不變,香港人最不想變的是過往很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言論、思想和創作上的充份自由,只要法律沒有明文禁止的都可以大膽討論,以及可以自由行使應有的公民權利去爭取和表達個人在政治和社會問題上的看法。而最想改變的包括居住空間過份狹窄、樓價高不可攀,以及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的現象,並希望在制定社會政策時有更大的發言和參與的權利,落實真正的港人治港。但過去幾年,在愈來愈偏重一國,放輕兩制的新常態之下,不少香港人感到不安的不單是過往不少生活方式正漸漸消失,而更令人憂慮的是一些國內的做法正愈來愈多出現。
最近,國家主席來港主持新特首就職儀式及發表講話之後,香港竟然興起學習宣傳貫徹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的座談會,感覺上和信徒查考《聖經》差不多,若果針對一些新的法例或者國家正式公佈的政策作深入的介紹,避免大家誤解、甚至誤墮法網,是可以理解的,但就國家領導人一篇談話去各自表達意見就十分古怪,究竟誰的解釋才是最終的解釋呢?這種揣摩上意、將領導人的說話當作聖旨的思想,和封建社會十分接近,是人治而非法治的做法,不值得鼓勵。過去將領導人奉若神明,甚至認為偉大領袖必定正確,有無人能及的見識,人人必須熟讀領導人說話,將批評領導人視為大不敬、甚至冠上反革命(用現代說法相信可以稱為危害國家安全)的文革式思維,為國家帶來的禍害大家有目共睹、甚至曾身受其害,何必重蹈覆轍?雖然香港是自由社會,有人喜歡吹捧領導人是他們的自由,但問題是日後這種學習領導人講話的座談會會變成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嗎?日後是自由報名、還是會被迫報名參與呢?不參與是否會受針對和排斥呢?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種風氣究竟會不會進一步吹向教會?對於教會和信徒來說,當然希望能夠維持一直以來享有的宗教自由,包括參與教會聚會、傳福音、辦學、社會關懷和服務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不希望有任何政府官員對堂會和教會機構指指點點,甚至要求教會做一些有違信仰原則的事。對於在宗教場所內是否需要懸掛國旗、唱國歌、甚至懸掛領導人的照片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問題,不同的宗教和宗派也有不同的看法,站在尊重宗教自由的立場,應留待各宗教和堂會自行決定。而對於基督教來說,無論如何處理,最重要的是教會不能將國家和領導人置於上帝之上,而當任何政府的政策、甚至法律要求我們做一些違反信仰的事的時候,我們只能順從神、不順從人,並且堅定地向人間的權勢說「不」。
一國兩制本來就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不同的制度之間有矛盾是理所當然的,若果大家本來沒有分歧,根本就不用多此一舉,而任何兩個本來十分不同的人、團體或體制要走在一起,本來就要彼此願意更深了解對方、為了維持關係而互相遷就,差異愈大,磨合愈困難,不過,通常要成功,能力大的一方更要付出更大的誠意和犧牲,否則無法成功,要維持一國絕無難度,要維持兩制必須中央更大的努力,而為了維護我們一直珍惜的核心價值和生活方式,希望大家不要將「朝請示、晚匯報」,不斷開會研究領導人講話,將領導人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那一套移植來香港。
二十五年不是一個短的日子, 當中的人事變遷,悲歡離合,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令人難以忘懷。但在歷史的長河裡,二十五年不過一眨眼便過去,當中的成敗得失亦不過是過眼雲煙,毋須過份執著於眼前的得失。而任何有權勢的人最終亦只會塵歸塵、土歸土。傳道書提醒我們「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今日香港社會和教會面對的轉變並不是空前絕後的,「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大家必須小心了解歷史,不要重複過去一些愚蠢的錯誤。而面對目前的轉變,大家可以擔心、可以作好準備,但不要過份憂慮,傳道書七章14至15節說:「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世事的發展和結局往往是我們沒有辦法準確計劃和預測的, 作為教會群體,最重要的是學習宣傳貫徹《聖經》而不是任何所謂成功人士和偉大領袖的說話,並且按照《聖經》的教導去持守信仰、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看到應該做的事繼續努力去做,應該講的說話繼續講,然後安心將結果交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