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 TOPick.31-1-2023) |
(明報.2-2-2023)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任何負責任的組織和個人,當經歷過一些重大的危機、挑戰,特別是失敗之後,都應該好好檢討、深切反省、汲取教訓、亡羊補牢、避免重蹈覆轍。三年的新冠疫情,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不單有比沙士更多的人命傷亡;各行各業受到的打撃幾乎可以和戰亂相比,當中天災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再次顯得人類的渺小,在我們迷信科學萬能、互聯網成為不少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份時,讓我們再次思想究竟在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誰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以及人生最重要的究竟是甚麼?我們每天營營役役,究竟所為何事?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性命又有何意義?若果三年的疫情也沒有改變我們一些人生的態度和想法,恐怕這三年所交的昂貴學費是白交了。個人需要反省,政府當然更需要。
特首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抗拒反應,相信是源自一種怕有人要人頭落地的官場文化,首先,獨立調查的方向最重要的不是追究責任,否則在過程之中只會出現很多官樣文章,解說自己只是按本子辦事,強化那種不做不錯、少做少錯的官場文化。其實,由於今次疫情與以往的不盡相同,一些過往有效的方法,今次不一定管用,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加上很多措施是因為我們不明白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和威力,可能會作出錯誤的評估,是屬於無知/無心之失而不一定是故意的人為過錯,最重要的是為將來要找出更佳的應對方式、以及在未出事之前先做好一些相關的改善。因此,無論是醫院和老人院舍的設施、流程;萬一出現需要隔離的傳染病,在人手、設施和流程上有甚麼必須留意的細節;在強制隔離的安排和對居民的支援可以如何改善;有關停課、停業的安排是否恰當等等。值得檢討和改善的地方多不勝數,若果單由各部門內部檢討,恐怕只會出現官官相衛的情況,所謂當局者迷,一些客觀獨立的第三者,往往能協助局中人突破本身的盲點。許多人勞心勞力地去參與抗疫是值得欣賞和肯定的,不過,一個人就算有良好意願,不等於所做的決定和行動就一定正確,毋須改善。惟有真正肯面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願意不斷反思和總結經驗的個人或組織,才有條件和機會成為日後的真正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