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星島頭條.6-2-2025) |
在目前的財政環境之下,開源節流是大勢所趨,不過,政府各項開支要加或減不應該成為一個硬指標,不能以為規定每個部門交了某個數額就可以解決問題,而是應該對所有增減都能說明背後的道理和原則,才能令人心服口服,最重要的是不能肥上瘦下,並且要讓市民看到官員和議員主動願意承擔,而不是為勢所迫才作一些象徵性的讓步。
首先,最應該削減而又不會有甚麼影響的是立法會議員的數目,本屆(第七屆)立法會的議員由70個暴增到90個是完全沒有必要和合理原因的,除了DQ了絕大部份以前的泛民議員,令到反對聲音幾乎絕跡議會,讓議會可以無障礙通過政府的動議之外,其他可說一事無成。他們的任期雖然已過了大半,但市民對大部份議員的認識可說幾乎是零,就連不少經常關心時事的市民恐怕亦說不出9個議員的名字,更遑論他們屬於哪一個界別,如何選出來的了。
不少議員令人覺得濫竽充數、毫無建樹,但他們每個月卻可以穩袋108,790元,每年有37,890元醫療津貼,每年又可以獲發還不超過 2,984,860元須憑單據證明的辦事處營運開支,以及每年不超過238,400元毋須憑單據證明的酬酢及交通開支,任滿之後還有15%的酬金。一個議員正常的四年任期開支約2000萬元,減少20個就可以節省4億元公帑,還未計算擴建立法會用了15.6億元!究竟這批耗用了數以十億元計公帑的「不知名」議員,為香港市民作出了甚麼貢獻呢?
另一個近來引起不少爭議的是2元乘車優惠,其實稍為計一下數便會知道在人口老化的大趨勢下,這是必然會日漸成為龐大開支的沉重負擔,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當初官員提出的時候難道完全沒有預計會出現今日的情況?而立法會當時通過此方案的議員為甚麼不出來向市民解說一下錢從何來?而任何福利發放容易但要削減卻十分困難,若果為政者只看眼前,以派糖的方式去博取一時的掌聲,卻將燙手山芋留給下一手去處理的話,除了不負責任還有甚麼更貼切的形容詞呢?這麼簡單又不用計算後果和問責的工作,隨便找個只要懂得讀稿和舉手的市民都可以去做,何須每年花費大量公帑去養活一批連想鬧也記不起他們名字的議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