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生活的另一種選項

19/02/2025

調查:27%中學生感躺平  多視為生活態度「覺醒」非逃避

  (明報.2025年1月20日)

去年底基督教女青年會進行了一項有關中學生躺平的研究,發現逾四分之一受訪中學生自覺已躺平,當中逾四成人稱自己已躺平超過一年。負責研究的代表指,整體受訪者傾向視躺平為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和生活態度。大部份受訪者同意以下說法:不強迫自己融入無意義社交;不追求名車;只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即使其他人認為有關工作不夠專業。逾半受訪者想要脫離節奏快的生活,認同只需要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便可的說法。近半受訪者認同,買不起房子就不買,租房子也可以生活一輩子的說法。其中一個受訪青少年表示,既然在學業上付出努力也得不到同等的成果,還不如花時間做一些喜歡做的事情。

從研究中可見,大多受訪者認同躺平這種生活態度,是不想追求名利、競爭,不想花時間在沒有意義的社交上的表現。不能斷言說以上想法是錯,它們或許是人生存在社會上應該有的態度,因為追求名利,可能源於貪念,追求惡性競爭,或許源於好強爭勝不肯認輸,浸淫在沒有意義的社交和工作,源於被社會框架所限制。放棄貪念、不再在意一些令人感到內耗的人際關係、不被不喜歡的工作所勞役,也許是人對資本主義的反抗。人正因為追追逐逐,才令到一生勞勞累累,沒有休息空間。綜觀研究結果,其實一些認同躺平生活態度的人,可能只是欠缺一點兒的動力和良性競爭力,但其實這樣的生活態度,會不會是令現代人通往真正安息的途徑呢?

信仰反思

耶穌清楚知道自己來到世上的目的是甚麼,但祂想要完成使命的方式,卻與一般人期待的方式出現很大的落差,以致連約翰的門徒都不能確定耶穌是否要來的那一位彌賽亞(路七19)。耶穌究竟做了甚麼讓人質疑祂的身份?不如反過來問,耶穌沒有甚麼或沒做甚麼,以致人們質疑祂的身份?首先,神沒有讓耶穌出身豪門,一出世便掌握權力,但卻有敬畏神的父母養育祂:第二,耶穌似乎沒有如保羅一樣,受教於名人拉比門下,但耶穌熱愛學習,抓住學習的機會;第三,耶穌沒有急著建立自己的「勢力」,就連祂在地上傳道的年日也不算很長,從祂開始傳道工作到上十字架的時,才三年多的時間;第四,耶穌在傳道過程中,只專注於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即按父神的心意去做事,沒有花時間內耗,與當時有勢力的人結黨,增加自己的影響力,相反,有需要時,甚至反駁當時有權有勢者,當中包括可以定奪祂生死的貴。

雖然耶穌很忙,絕對沒有躺平,但耶穌忙碌的生活,卻極其自主及自由。祂不必介意社會菁英對祂的看法,即是他們認為祂是一個反社會的人,所以祂才會在安息日治病,又與稅吏及罪人一起吃飯。耶穌打破了很多社會框框,不是因為祂沒有目標,相反,正正因為祂知道自己來世的目的,祂才做出了很多人視為「出格」的事。耶穌追求的不是世人所謂的成功之道,而是按著神國的標準而行,甚至在「猶太人要求神蹟,希臘人尋找智慧」的觀念之下(林前一22《新譯本》),耶穌上十字架,「在猶太人看來是絆腳石,在外族人看來是愚笨」的情況下(林前一23《新譯本》),耶穌甘心喝下苦杯,祂的作為對於那些蒙召的人來說,一切都顯出神的智慧及能力(林前一24)。

世界有很多想法,不一定都是錯,但為了實踐那些合乎道德標準的理想,不一定要按著世界的劇本走,尤其是發現自己的本質及優勢,跟社會主流所倡導的觀念極不相同時。有時停下來,花時間了解自己是一個甚麼樣的人,想要甚麼,然後才出發,反而較容易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