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感傷

16/06/2022

中學生願婚育比例大減 女54%男69% 專家籲塑「有希望社會」

  (明報 .15-6-2022)

相互了解期望落差 重建互信再論政改 曾鈺成:京港要找兩制最大共識

  (明報 .15-6-2022)

林鄭月娥表明無意向港人道歉 稱目前仍用現金出糧

  (明報 .15-6-2022)

在殖民地的年代,有人形容香港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那種沒有根、沒有遠象的情懷,令人神傷。可惜的是,回歸25年之後,這種感覺不但沒有逐漸淡化,反而愈來愈熾熱,不少香港人仍然沒有落地生根,過去兩年要離鄉別井、甚至飄泊他鄉的香港人一點也不少。而更令人氣憤的是,主事的官員對造成今日的局面,不單沒有好好反思,更對在自己任內出現前所未有的亂局;整個社會因政見不同卻苦無出路而陷入撕裂;許多本來熱愛香港,有大好前途的年青人鋃鐺入獄;一向和平理性的議員、學者不惜以身犯險、公民抗命;幾十年來以和平請願聞名於世,就算過百萬人遊行亦絕不會混亂的香港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也沒有半點歉意,主事官員甚至仍然可以剛愎自用、諉過於人,怎不令人心寒!就算整個社會運動背後的確有些人別有用心,但未能洞燭機先、化解分歧,更令情況愈弄愈僵,這本身已是無能、是失職。是非功過,從來不是由當事人自己判斷的,就算當事人真的對自己為別人造成的傷害懵然不知,歷史最終也會呈現更多真相,將真正需要為禍亂負責的人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要令撕裂的社會露出和解的曙光,必須由權力大的一方先釋出善意,正如要令一國兩制成功,必須先由泱泱大國行出第一步,香港無法單方面令兩制成功,只有中央才有能力令一國之內出現兩制,君臨天下的結果是只有一國,惟有包容差異,敢於不同才能令一國兩制這看似矛盾的制度有成功的機會。當一國兩制已出現嚴重傾斜,年青一代自然對前景失去信心,自然不敢作出一些長遠的計劃,特別是當這些決定會涉及自己所愛的人的福祉,以及有關決定無法一筆勾銷、從頭來過的話,審慎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應有的態度。在現代社會,不少夫婦本來已對是否生兒育女抱有疑慮,有些怕會影響自己本來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些懼怕教養困難、會被子女氣死;有些亦怕社會風氣不好,容易令子女誤入歧途;當然,因為怕令子女要生活在一個缺乏自由、輕視人權的地方,而決定移民或不生育的大有人在。一個真正愛惜人民、會被人民懷念的領導人,必須是個真正願意聆聽、願意和市民溝通,願意正視市民憂慮、願意承擔責任的官員,而不是喜歡自言自語、自以為是、自圓其說、自我陶醉、自命清高的官僚、甚至酷吏。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