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生知死
新聞稿 請即發佈
惜生知死 讓生前死後都有價值
【2018年6月15日 香港】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及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羅耀增助理教授合辦「惜生知死」週年研討會。今年研討會集中討論了人對於死亡寬闊交纏的看法,邀請多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與大家一起思考死亡,探索存活的意義,把握在世的時光,避免遺憾。另外,關心長者、臨終人士的教牧同工、親屬、社工都藉此交流臨終人士及死者家屬需要的回應。
會上,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匯報了《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死亡的看法》的訪談結果。訪問員於2018年1月至3月期間,進行十六個單獨訪談。研究嘗試以「嬰兒潮一代」的視角為切入點,疏理他們講述死亡時複雜交錯的想法,例如:死亡是關係失落和重建;死亡是停頓,又是延續;死亡是既定,又是意料之外;預料之內的過身是好死等。是次匯報讓與會者再思死亡:與會者在鳥瞰寬闊的死亡課題時,與他們自身的經驗或固有想法對話,引發共鳴。
我們建議年輕人盡量多與至親溝通,了解至親的心願,以致可以當至親離世後能按他們的心意執行遺願,能夠幫助至親完成他們的心願,使他們可以死而無憾,對於在世的家人可以有安慰及醫治的功效,例如,有關遺產的安排,有受訪者會希望N+1,即除了按子女數目分配外,會預留一份作慈善捐獻,死後繼續幫助有需要的人或機構,遺愛人間。
討會主講嘉賓,包括雷競業教授(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副教授)及陳一華牧師(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創會顧問)以信仰的角度讓人明白死亡的正面意義;李少秋教授(伯特利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藉著海德格的存在主義與大家反思活著的當下意義;吳思源先生(愛百合牧養總監)提議教會可以如何在喪葬禮儀中(包括禮儀前和禮儀後)加入牧養元素。
兩個工作坊中,陳曉蕾女士(大銀力量總監及《大人雜誌》總編輯)及伍桂麟先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分別為大家實際地闡述病人應怎樣掌握生命自主,甚或要求不同的「死亡選擇」等議題,以及透過無言老師的計劃,死後的肉身仍然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
研討會花絮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合辦
我們都知道,死亡並非簡單的「一了百了」。人人必然都有一死,沒有選擇,不能逃避,也絕不是簡單的終結。面對死亡,我們並不應限制於傳統的忌諱,也不應只聚焦於傳統的思想模式。死亡本身是一個重要並牽連甚廣的課題,由人如何面對死亡,到死前生命狀態,身心狀態的轉變,死前如何處理生命故事,如何與家屬,親友相處、溝通和告別,資產遺物的處理,到臨終和殯葬的安排等。而事實上,隨著香港人口日漸老化,市民平均壽命日長,對於臨終及善終等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社會多進行相關議題的探討,有助教會、社工,以及需要照顧長者或臨終人士,對受助人提供更適切的幫助。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今年的週年研討會主題為「惜生知死」,讓我們多去認識及了解死亡,從而懂得珍惜生命,活現更好的人生,並且成為他人的祝福。研討會將有信仰、臨終牧養、喪禮安排、無言老師及香港社會實況等主題講座及工作坊,研究中心亦會發佈《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研究報告。
我們盼望,由「未知生,焉知死」到「惜生、知死」的過程中,我們並不是對死亡的迴避,相反來說,更是為自己、家人,和所愛的人活出一種積極的人生觀。是次研討會,適合關心長者事工或是臨終服務的教牧同工,社工,或是需要照顧臨終者的親屬家人參加,當然,也包括已步入退休行列,希望能為自己和家人及早作好打算的您。
日期:2018年6月15日(五)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 LT18
時間:上午9時30分 - 下午5時正
內容
9:30am - 12:40pm |
|
我信身體復活 | 雷競業教授 * 由於郭鴻標牧師有要事未能出席,「我信身體復活」的主題講座將由雷競業博士(雷博士是中國神學研究院 天恩諾佑教席副教授)主講。 |
《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研究 | 陳永浩博士、招雋寧先生 |
從喪禮到牧養 | 吳思源先生 |
12:40 - 2pm |
|
午餐 | |
2 - 5pm |
|
死而無憾的人生規劃 | 李少秋教授 |
工作坊(二選一) | |
1. 「好走」有選擇 | 陳曉蕾小姐 |
2. 留愛人間——無言老師 | 伍桂麟先生 |
既知死,選擇生 | 陳一華牧師 |
9:30am - 12:40pm |
我信身體復活 |
郭鴻標牧師 |
《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研究 |
陳永浩博士、招雋寧先生 |
從喪禮到牧養 |
吳思源先生 |
12:40 - 2pm |
午餐 |
2 - 5pm |
死而無憾的人生規劃 |
李少秋教授 |
工作坊(二選一) |
1. 「好走」有選擇 |
陳曉蕾小姐 |
2. 留愛人間——無言老師 |
伍桂麟先生 |
既知死,選擇生 |
陳一華牧師 |
費用
全日:$450
優惠:$400 於6月1日前報名
半日:$250
優惠:$220 於6月1日前報名
全日制學生/全日制神學生:
全日:$180
半日:$100
註
與會者請自行安排午膳
凡參加是次研討會,均可獲贈「研討會主題文章」乙本
非常感謝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羅耀增博士及其研究助理袁以真小姐的支持及幫忙,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於2018年6月15日在香港城市大學順利完成,是次合辦活動共有168人參加。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羅耀增博士致歡迎辭時提到希望研究中心的「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訪談報告,除了可以啟發大家,也盼望大家可以實際地運用當中的內容。訪談中有受訪者表示不想自己的身後事會麻煩到別人,有些卻忙於處理至親的喪禮。他建議大家可以早些與至親好好溝通,在臨終前預先交代親人做甚麼,因為能完成死者的心願,對生者來說帶有醫治及釋放的作用。
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副教授雷競業教授在「我信身體復活」的主題演講中提到,身體是美麗及被祝福的,人與人的關係是藉著身體的接觸和溝通而建立。我們靠著肉身在地上生活,而人在地上所做的事,被洗滌過的經歷會延伸至天上。死亡是不能掌握,並且會隨時來到,死亡的可怕在於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撕裂。我們要以感恩的心珍惜生命,無遺憾的人生是成為他人的祝福,把握現世的光陰去安慰及鼓勵他人。對別人好不是當他們死亡時才去紀念他們,而是當他們在世時,我們去「打擾」他們,關心他們。
......更多內容: 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惜生知死
......《16位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死亡看法訪談匯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生知死 - 生命及倫理研討會文集 (2018年) 經已出版,歡迎訂閱。
2018年,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為大家獻上文集——《惜生知死》。一如既往,文集主要結集了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的講員的文章。簡單來說,今年研討會的主題為死亡,讓我們「知死」:多去認識及了解死亡,從而「惜生」:懂得珍惜生命,活現更好的人生,並且成為他人的祝福。
文集中,郭鴻標牧師相信人有生存的權利,也要向神為自己的生命負上責任。相對於今日社會以「自決原則」(Autonomy or Self-Determination)作為決定生命事件中的首要考慮時,基督徒的生命倫理卻不會將「自決原則」視為絕對價值。
吳思源先生分享到教會在處理會友或肢體喪葬時,很多時都只處於被動的位置,最多就是對家人作出安慰,或是在安息禮中分享訊息而已。其實教會可以在喪葬禮儀中(包括禮儀前和禮儀後)加入牧養元素。
李少秋教授為讀者闡述海德格的存在主義的核心:「當人面對自己的存在,就絕不希望虧欠自己的生命」。考慮「存在」與「時間」,明白人生的意義,人才能過無憾的人生。
陳曉蕾女士認為今日的死亡被高度醫療化,我們不能接受一個人「老死」,而只能接受一個人「病死」,我們卻忘記了人的而且確是會老去的。而怎樣面對人生終結的問題,病人應怎樣掌握生命自主,甚或要求不同的「死亡選擇」等議題,也是社會需要討論的。
伍桂麟先生是推行「無言老師」計劃的發起人,他告訴大家參加者在離世後捐出遺體,讓醫科生能有機會作解剖學的學習,並提升未來的醫學技術。這個計劃打破了參加者原來的「生命句號」;在他們的人生終結後,透過教導醫學生認識人體結構,讓他們的生命延續下去。
陳一華牧師指出,死亡是有定時的,乃人生必經的階段;死亡是一種靜止狀態,但並非所有事物的終結。從基督教信仰看死亡,死亡有它正面的意義,讓人反省自己的人生,重建與家人的關係等。當人能面對生命短促這現實時,反而能在死前作更好的準備。
透過是次研討會與文集的出版,我們盼望能使關注長者事工或是臨終服務的教牧同工、社工,或是需要照顧臨終者的親人家屬,更加了解「惜生知死」的種種,不論是計劃自己、親友和主內肢體的生前安排與身後事時,都有更詳盡的了解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