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親子性教育工作坊2019

張勇傑、熊嘉敏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19

明光社分別在8月3日及8月17日舉辦了兩個「親子性教育工作坊」,共有七個家庭參加,父母與子女透過不同的遊戲學習性知識,建立正確的性觀念。

明光社

認識身體、保護自己
首個工作坊主題是「認識身體、保護自己」,由熊嘉敏擔任講員。活動內容為教導小朋友認識身體,以及分辨好與壞的身體接觸。透過不同處境遊戲,教導小朋友遇到不恰當身體接觸時,要立刻拒絕、走開。假若當時家長不在身邊,可嘗試找身邊的大人幫助,事後務必告知父母,讓他們可以安慰孩子及跟進。

明光社

良好親子關係能提升幼兒的安全感,有助幼兒把不開心的事向父母傾訴,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遊戲建立親子關係。在遊戲中,工作坊上的小朋友要先抽一個扭蛋(圓形膠殼),裡面放著一張紙,寫了一些身體接觸的指令,他們要與父母及其他小朋友一起體驗「好的身體接觸」,如輕拍膊頭、由爸媽摸小朋友的頭和讓他們繞著爸媽的手臂等,透過遊戲輕鬆學習與人相處的模式,也藉此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看著小朋友們互相問安,覺得他們非常友善和可愛;當小朋友抽中攬著爸媽的任務紙,他們在行動中流露出的愛,真的令人感到溫暖。

有時小朋友遇上不懷好意的人或令他們感到不舒服的身體接觸,親人未必在身邊,因此當日我們亦教導小朋友可嘗試找身邊的大人幫助,事後也要把事情告訴父母,一來讓父母疏導他們的情緒,二來為免類似的事件再發生。工作坊中其中一個活動,是要參加的小朋友在幾個設定的場景中(他們常會去的地方:如公園、街上、親戚家中、圖書館、巴士上等),思考一下如果他們遇上某些情況,他們應怎樣回應。活動中模擬有關情景,並配以小道具,令小朋友更投入。例如我們拿著毛巾蛋榚小玩具和一張100元紙幣,然後問小朋友:「在街上有位叔叔給你100元報酬,要你拿著毛巾蛋榚玩具拍照,你會答應嗎?」小朋友說:「會啊!」然後我們便多拿一張100元出來,再問他:「若果給你200元,要你脫衣服影一張相,你會答應嗎?」小朋友說:「不好啊!」他的身體同時往後退。之後便鼓勵那位小朋友走到媽媽身旁,把事情告訴媽媽,然後請媽媽給予正面回應,包括安慰、欣賞小朋友懂得拒絕等。透過模擬情境,讓小朋友提高對陌生人可疑要求的警覺,以及感受到父母會保護和安慰他們。

為提高家長的參與度,並讓父母體會到和小朋友一起製作性教育小道具的樂趣,我們預備了用外賣盒和筷子等製成兩種顏色的紙牌,分別表達「對/安全」的綠色牌和「錯/危險」的橙色牌。小朋友可自行挑選喜歡的圖案,和家長一起貼在紙牌上。製作完成後,我們再透過圖片介紹一些情境,讓小朋友舉著紙牌回答,他們覺得有關情景是安全還是危險。不少小朋友後來都要求把紙牌帶走,可見他們也很享受和爸媽一起製作小道具呢!非常盼望有更多家長關注怎樣提升孩子保護自己的意識,與我們攜手,保護兒童。

「我從哪裡來」

明光社

第二個工作坊的主題是「我從哪裡來」,由張勇傑擔任講員。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由父母的性行為而來,但要向小朋友解釋這簡單道理卻一點也不容易。我們希望透過小遊戲及影片,向小朋友講解生命的起源。

 

首先,我們向參加工作坊的小朋友展示不同種族夫婦和小朋友的相片,然後讓他們猜猜誰是誰的父母。小朋友聰明地憑著膚色、髮色、甚至五官輪廓分辨出誰是相中人的父母。隨後我們邀請在場父母與子女一同分享他們相似的地方,藉此帶出大家與父母相似,是因為我們的生命由父母而來,也遺傳了父母的特徵。之後再向小朋友簡單地講解男女身體的差異,介紹男女性器官,以及精子與卵子的產生,再解釋甚麼是性行為。

我們希望小朋友明白性行為不只是男女性器官的接觸,更是一男一女在愛與婚姻關係下隱私的親密行為。因此我們強調性行為是一男一女彼此相愛,進入婚姻關係後,夫妻間表達愛意最親密的接觸——丈夫會將陰莖放進妻子的陰道,丈夫會排出精子,當精子進入妻子的卵子,妻子就會懷孕。講解時,我們亦提醒小朋友性行為是夫妻間最私人的身體接觸,所以不可在其他人面前進行,也不會隨便向他人說有關事情。

我們在工作坊與小朋友進行了一個簡單呈現精子卵子結合的小遊戲:男孩女孩分別要在眾多紙卡中尋找Y精子或X精子的紙卡,找到後他們要奔向手持X卵子紙卡的媽媽的懷抱。遊戲中,小朋友更會學習到,如果Y精子與X卵子結合,胎兒便會是男孩子,如果X精子跟X卵子結合,胎兒便會是女孩子。

遊戲過後,小朋友在我們解說下專注觀看一段胎兒成長的短片,由精子尋找卵子,到卵子受精,再發展成胎兒的過程。期間,小朋友不時興奮地指著畫面大叫:「那是眼睛」、「那是心臟」、「那是腳仔」、「他是男仔」。小朋友從遊戲及短片中學習到生命誕生的過程、其可貴之處,及正面看待自己的身體,更學習到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是上帝看為好的。

最後我們在總結時指出,生命不只是由父母間的性行為而來,更是由父母的愛而來,我們就是父母愛的延續。盼望小朋友都認識到自己是因著父母的愛才出生,並學習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相關文章

當子女戀愛時……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7/2023

愛情是人們偉大的情感,是人們的基本需要。但如果子女尚未成年,那最好還是不要談戀愛。相信這是不少父母的心聲,一來擔心子女「不帶眼識人」,二來害怕影響學業,萬一「攪出人命」意外懷孕,更是晴天霹靂的兩難局面。但其實青少年談戀愛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各位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十多歲情竇初開時,也一樣對愛情充滿憧憬,瞞著父母暗中拍拖,或因拍拖而被父母責罵的例子比比皆是。

早前一份針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在中三至中六的受訪者中,33%的男生和37%的女生曾有約會經驗;比他們更年幼的中一至中二受訪者中,曾有約會經驗的男生和女生,也分別有15%和19%。[1] 子女談戀愛固然會讓許多父母感到擔憂,但其實反對也阻止不到子女談戀愛,那父母又可以怎樣做呢?

  1. 彼此溝通和尊重

父母應該與子女保持溝通,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可以問子女關於他們的感受和考慮,但不要逼迫他們或者試圖控制他們的感情。就算父母不希望子女拍拖,也應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子女的戀愛關係,並保持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的感受和考慮,尊重他們的想法,如父母總是強硬地干涉子女的戀愛生活或批判他們對愛侶的選擇,他們可能會不願意與父母交流。

  1. 開放地談情說性

父母應建立一個能開放地談情說性的空間;開放是指談性的時候保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指對性抱持開放的態度。父母可以提供有關戀愛關係的教育指導,例如如何建立健康的戀愛關係、識別和應對不健康的關係、訂立身體界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父母可向子女分享自己的戀愛經歷,如與配偶相識的過程,拍拖時一些有趣浪漫的小故事,處理衝突爭執的方法,及當時個人的考慮和抉擇。同時,父母也需要學習隨時聆聽子女自己的戀愛生活,並給予他們支持及建議。

  1. 放手而非放任的管教

父母要明白子女有他們的自由意志,他們並不會一直跟著父母的期望來生活,嚴厲的管教往往會帶來反效果。既然父母阻止不到子女談戀愛,大可反過來成為子女的戀愛顧問,藉此「掌握」子女談戀愛的情況,在給予意見的同時,幫助子女作出正確的決定,與子女訂立約會的守則,避免子女作出越界的行為。

  • 當子女有喜歡對象時,協助子女檢視自己喜歡對方甚麼,到底自己認識對方的程度足夠嗎?是迷戀還是真正愛上對方呢?
  • 在子女計劃約會行程時,父母可有技巧地提及要注意的地方,例如不要太夜才送女朋友回家,免得女朋友的父母擔心和對你留下負面的印象。女孩子在選擇服飾時避免過份性感的裝扮,避免留下不良的印象等等。
  • 為子女提供「約會基金」,從約會的支出,了解他們約會的內容。
  • 歡迎子女帶男/女朋友回家玩耍,藉此了解子女的愛侶等等。
  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氣氛

父母應該建立溫暖的家庭氣氛,讓子女能在家庭感受到安全感,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愛與關懷,這可避免子女因缺乏關愛而嘗試在戀愛關係中尋求安全感。與此同時,也要讓子女知道家庭一直都是他們的依靠,當他們在愛情路上受到傷害時,家庭必然會給予支持及安慰。

  1. 不要侵犯子女的隱私

父母應該尊重子女的隱私,不要偷看子女的私人通訊,如手機訊息等,也不要追查他們的行蹤,讓子女感到信任和尊重。我們明白父母的出發點是關心子女,但這些行為會令子女產生十分負面的感覺,子女日後只會更抗拒向父母透露自己的事情。

  1. 尊重子女的決定

最後,父母需要尊重子女的決定。儘管你可以提供各種建議,但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子女的手中。如果你對子女的選擇感到擔心,可以和他們好好談談,讓他們知道你的擔心和想法,但也要尊重他們的決定。

青少年憧憬愛情是很正常和自然的事,這反映了他們對自我認同、獨立和幸福感的追求。在此祝願各位父母可透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子女提供正確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子女建立健康、積極和負責任的戀愛關係。

資料庫

戀人間的身體距離

子女談戀愛了,最令父母憂心的可能是子女跟戀人有過份親密的舉動。有來自台灣的諮商心理師就表示自己會這樣提醒少女:愛情有兩種,一種是心靈上的交流,令人想向戀人分享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和各種情緒,對方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而另一種則是著重於身體方面的探索;愛情一旦進展成第二類身體探索式戀愛,就很難回到第一類了。[2] 這樣的建議不管對女生還是男生其實都適用,持守身體界線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很重要,假若有了越界的舉動,雙方都會受傷害。父母如能從旁指導,適時作一些提醒,的確有助子女學習與戀人保持合適的身體距離。


[1] 〈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22/2021YSS_Chi.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27日)。

[2] 賓靜蓀:〈教孩子好好戀愛、好好分手〉,《親子天下》,第24期(2011年6月),網站: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1992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5日)。

認識「兒童性遊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3

早前到訪一所小學負責一節性教育的課堂,老師向我表示有初小的男同學在洗手間內互相觀看對方的性器官。我們當然不鼓勵學生作出這些行為,但這行為在小學男生群體中也偶有發生,我們會稱這些行為做「兒童性遊戲」。

顧名思義,兒童性遊戲即是兒童進行與性相關的遊戲,是兒童探索這個世界的一種表現,可以是兒童單獨進行,或會出現於年齡相若並彼此認識的兒童中,相同性別和不同性別的兒童之間也會發生。兒童性遊戲通常是在沒有計劃,及在兒童自願的情況下進行,兒童一般都不會為此感到不舒服和不安,家長只需簡單介入就能停止相關遊戲。

其實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透過觀察和接受教育來認識這個世界,建立對性、性別、身體界線的想法。參考美國兒童創傷壓力網絡(NCTSN)及美國青少年性行為中心(NCSBY)的資料,不同年齡的兒童會出現不同與性相關的活動。[1]

4歲以下兒童常見的性活動:

.用手觸摸或用物件玩弄私人部位(公眾和私人地方都會進行)
.向人展示私人部位
.嘗試觸摸母親或其他女性的乳房
.裸露身體
.嘗試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
.詢問身體不同部位的功用
.與年齡相若的兒童談論身體的功能

4至6歲兒童常見的性活動:

.有目的地觸摸私人部位(私下或間中會在公眾地方進行)
.與其他兒童一同探索私人部位
.嘗試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
.模仿約會行為(如:接吻、拖手)
.談論私人部位,可能會使用一些他們聽過但不明白的「俗語」

7至12歲兒童常見的性活動:

.有目的地觸摸私人部位(通常會私下進行)
.嘗試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
.觀看裸露或半裸露的相片、影片
.注意個人私隱,不願在人前裸露
.不願與成人談及有關性的事情
.觀看媒體中有關性的資訊
.講色情笑話
.開始被異性吸引,或對他們產生興趣

幼兒最常出現的性遊戲就是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即兒童自慰行為,男女童都會發生,但這與成人或青少年的自慰行為不同。幼童觸摸性器官通常不是由性慾驅動,只是觸摸性器官為兒童帶來良好的感覺。家長發現時不用驚訝,也不用責罵子女,可與子女進行其他活動分散其注意力,讓他們停止該行為,並教導恰當的禮儀,提醒他們不應在公眾場合和他人面對觸摸性器官。

同一道理,幼童觸摸母親或其他女性的乳房,觀看他人脫衣或裸露,都是在好奇心驅使下進行的性遊戲,並沒有不良的性動機,是兒童探索這個世界的其中一種表現。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溫柔地提醒子女這是不禮貌的行為。

雖然兒童性遊戲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為兒童帶來特別傷害,但家長也要正視兒童性遊戲的出現。家長可耐心地詢問子女作出有關行為的原因,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藉此了解子女的心態及對性的認識程度,並教導子女對身體感到好奇是沒有問題的,但要保護自己的私人部位,尊重別人的意願,也要持守一些界線,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

有時兒童參與的性遊戲並不是那麼單純,例如年齡比較大的高小兒童,他們或會在媒體接觸到不少良莠不齊的性資訊,加上他們漸漸進入青春期,對性開始產生興趣,他們參與性遊戲可能是受性慾驅使或為了欺凌其他孩子,如掀起女生的裙子,偷拍他人如廁等等。如發現子女有上述情況,家長應要求他們立刻停止相關行為,除上文提供的處理方法外,家長也要警誡子女不可再作出那些行為,並向受害者道歉。

而有時兒童性遊戲或會涉及更嚴重的性侵犯行為,家長可留意以下幾點事項,以了解兒童之間的性遊戲是否涉及性侵犯行為。[2]

.性遊戲是否超越兒童正常性發展階段應有的知識或行為?如幼稚園生模仿性行為的動作、用口接觸他人性器官等等。
.參與性遊戲的兒童年齡差距有多大?如兩者年齡差距較大,例如12歲的兒童觸摸3歲兒童的私人部位,這情況就值得家長關注。
.性遊戲是否涉及威嚇及暴力?
.參與兒童有否出現強烈負面情緒?

如出現上述的情況,家長需第一時間停止相關行為,並了解子女是否遭到性侵犯,有需要可向相關的志願機構、子女就讀學校的老師和社工,或社會福利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尋求協助。如事件涉及刑事成份,例如非禮、強姦等行為,更應報警處理。

明光社

明光社在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下,出版了《大手牽小手:保護兒童家長支援手冊》,幫助家長認識兒童性侵犯,並協助家長洞悉子女的異常情況,以便及早介入幫助面對性侵犯的兒童。手冊亦詳細列出相關性教育的重點內容,家長可參考手冊的內容,向子女進行適切的性教育,幫助孩子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本支援手冊的檔案已上載到明光社網站,歡迎家長下載。

下載支援手冊

 

[1]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on the Sexual Behavior of Youth, “Sexu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last modified April, 2009, https://www.nctsn.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sexual_development_and_behavior_in_children.pdf.

[2] The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et. al., “Sexu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跟孩子談談情、說說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9/2022

人需要愛,因此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愛都有不同的體會和需求。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需要父母肯定的愛、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在青年期,我們開始著重同伴的友情,以及對異性的愛情。父母與子女談談情、說說愛,當然可以從小開始。本文會就著兒童對於愛常常作出的提問,分享一些回應方法。

小故事一:男同學都喜歡欣欣

五歲的欣欣雀躍地向媽媽說一個秘密,她認為全班的男同學也喜歡她,想跟她結婚。媽媽看著她一臉認真的樣子,感到女兒悄悄地長大了,她亦開始留意異性。媽媽順口道:「嘩!不過你不能和全班男同學結婚啊!那怎麼辦?」欣欣想了一會,說:「可能我會和陳霆欣結婚,因為我們的名字都有『欣』字。」媽媽聽完後啼笑皆非,不知怎樣回答。

家長的回應:「你喜歡和他做朋友」

與人交往時,特別是初相識的朋友,如果對方跟自己有某些共通點,例如住在同一個屋苑、彼此有相近的興趣、養同類型的寵物……這些相似之處就會成為話題,大家會顯得份外投緣,這都是發展友誼的美好開始。無論發展友情或愛情,都需要時間和心思,以觀察對方的品格、性情,是否如自己心中所想。故事裡的欣欣覺得陳霆欣或許是個理想的結婚對象,家長可以問她:「除了名字之外,你和陳霆欣有傾談過嗎?你們會傾甚麼話題?」家長要引導幼兒在生活事件中去思考對方的品格,例如欣欣說她知道陳霆欣很喜歡踏單車,就算跌倒也會再次練習。家長可以這樣回應:「陳霆欣面對困難也不會放棄,真的好厲害!所以你欣賞他的堅持,喜歡和他做朋友。」

幼兒之間的友情通常都很簡單直接,就算互不認識的小朋友也可以一起追逐玩耍,大家離開之時也是互動完結之時。隨著幼兒日漸成長,家長可教導他們學懂怎樣和別人「做朋友」,例如每星期見面一次的教會朋友,除了一起玩耍之外,還有甚麼是值得幼兒注意的呢?我們可以引導幼兒留意對方的性情、喜好,假若大家意見不同的時候,又可以怎樣處理和協調。這些對幼兒學習發展長遠的人際關係,都是很重要的。

小故事二:爸爸和寶姐姐只是朋友

六歲的裕朗指著爸媽的結婚照片,問爸爸:「為甚麼你和媽媽結婚,但不和寶姐姐結婚呢?」寶姐姐是爸爸和媽媽的共同朋友,所以裕朗在父母的朋友聚會中,已見過寶姐姐幾次,也間中聽父母提起她。爸爸回答說:「我和寶姐姐只是朋友,不能和她結婚,而且我也不愛她。」裕朗說:「寶姐姐也來過我們家啊,如果你和寶姐姐熟一點,你會愛她,和她結婚嗎?」爸爸和媽媽相視苦笑,不知怎樣回應。

家長的回應:「結婚是爸媽一起作的決定」

與人建立關係都是由做朋友開始,多點見面的確能增進彼此的認識,或許能慢慢發展成好朋友。其實發展和維繫人際關係,都需要彼此有相同的意願和投入,故事裡的寶姐姐和爸爸早已經是朋友,但是要發展成更為要好的朋友,甚至情侶,不僅要投放時間去經營彼此的關係,也需要爸爸和寶姐姐有共同意願。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無論發展友情或愛情,都不能勉強對方。因為爸爸和寶姐姐均沒有意願和對方拍拖,因此選擇繼續做朋友。而爸爸和媽媽在做朋友的過程中,不但彼此吸引,更希望能和對方白頭到老,建立家庭,因此爸爸和媽媽在合適的時間決定結婚,這是爸爸和媽媽一起作的重要決定。

當與人相處時,有時小朋友會側重自己的感受。當自己想和對方玩時,別人就一定要配合,當不想玩時,就突然一聲不響地跑開;這些都不是理想的情況。家長可以教導小朋友學習社交技巧,包括如何和別人建立朋友關係,例如禮貌地問對方:「我們可不可以一起玩啊?」有時別人不想其他人加入,我們也不能強迫對方接受。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不用氣餒,陪著他試著找其他朋友玩耍。當要離開的時候,家長可教導孩子和其他小朋友說再見,相約下次見面時再一起玩。一般來說,小朋友們只顧著玩,或許對這些問候和道別都沒有特別的感受,也不怎麼重視,但其實幾句簡單的問候,都有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社交技巧。這對孩子發展友情,或者長大後發展愛情,都有所幫助,並且能讓他們享受與人相處的快樂。

小故事三:時時都要黏著媽媽的韻婷

四歲的韻婷非常喜歡媽媽,很希望媽媽每一秒都留在她的身邊陪著她、和她玩。媽媽陪伴韻婷玩煮飯仔遊戲,不知不覺地已到了約定的遊戲結束時間。因為媽媽要預備午餐,於是媽媽提議韻婷自己玩,韻婷卻鬧起情緒來,並說:「你不陪我玩,即是媽媽不愛我了。」媽媽苦惱地唉了一聲,不知怎樣回答。

家長的回應:「媽媽暫時不在你身邊,依然很愛你」

無論是幼兒對父母的依賴,或是情侶間對彼此的掛念,這都是人之常情。但部份人卻愛到發狂,只希望和心愛的人時時刻刻都黏在一起,甚至容不下任何人跟所愛的人有任何接觸。這種病態的想法不但令自己失去朋友,也會讓對方感到窒息和壓力。故事裡的韻婷認為愛就等於要每分每刻都待在一起。媽媽可以告訴韻婷,就算媽媽暫時不在身邊,依然非常愛她;而且暫別過後,她們很快又能相見,所以韻婷是能夠忍耐和等待的。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學會健康地投入不同的群體中,也需要幫助孩子在獨處時學習放鬆自己,而不會有被遺棄的感覺。家長可以按著孩子的年紀,提出一個合理的自由時間,並告訴孩子在自由時間裡,大家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預備午餐、畫畫、看電視、呆坐……只要是在安全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且不被打擾。故事裡的媽媽需要幫助韻婷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媽媽可以這樣對韻婷說:「現在是自由時間,你可以自己決定想做的事。」媽媽可讚賞和肯定韻婷能夠獨立地作出決定,並且開心地度過這個自由時間,這對於孩子能夠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

愛是一種力量

當長大後,我們或會發現世事未能盡如人意,或曾經歷心靈破碎的時候,對於要教導孩子關於愛的課題,家長可能會感到力不從心。其實愛是一種力量,能讓人覺得有自尊,也能幫助受傷的心康復和痊癒。我們不能抹去曾受過的傷害,但因著親人的愛、朋友的愛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情況是可以改善的,而且最壞的處境亦會成為過去。筆者勉勵大家一起引導孩子發掘世上各種形式的愛,例如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聲道謝,讓孩子在愛中成長,變得柔韌有力,將來有力量去面對人生各種挑戰。

資料庫

孩子愛黏著爸媽源於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

幼童愛黏著爸媽,一旦與父母分離便會感到不安,就像上文提到的韻婷,一旦與媽媽分開就覺得她不愛自己了。有臨床心理學家表示,六至九個月大的嬰兒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產生警覺和拒絕接近,而18個月大的嬰兒,若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或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這都是正常的,是幼兒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她指,這種因著與主要照顧者分離而產生的焦慮,稱為分離焦慮,多出現在三至五歲的小孩身上。[1] 不過,孩子總要學獨立,步入校園便是一個好開始,在學習獨立的過程中,他們可能都會出現分離焦慮的情況,有幼稚園的校長就建議家長,在跟孩子分離前,先預告自己會離開,這樣能給孩子一點適應的時間。她又告誡家長,不要對孩子說:「你再喊我就唔要你」、「你唔想返學,以後都唔好返」,因為這些強硬語氣的說話,只會令本來已欠缺安全感的孩子更害怕。此外,讓孩子多接觸新面孔,鼓勵他們向人打招呼,這都有助他們適應新環境。[2]


[1] 〈【拆解兒童分離焦慮症】註冊臨牀心理學家:4個方法可改善〉,Oh!爸媽,2018年7月30日,網站:https://www.ohpama.com/319795/親子教養/親子教養/拆解兒童分離焦慮症-心理學家:4/#page2(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9月7日)。

[2] 〈分離焦慮症拆解大全|校長分享6招 助孩子輕鬆開學〉,SundayKiss,2019年8月14日,網站:https://www.sundaykiss.com/育兒/開學-分離焦慮-鄔雪霖校長-320393/(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9月7日)。

「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明光社於2020年獲得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開展「童途有愛:保護幼兒身心靈計劃」,製作一系列適合幼稚園與初小學童的防範性騷擾教材,供學校及家長使用,務求家校合作,以有趣的形式,加强兒童自我保護意識,預防性騷擾和性侵犯,讓小朋友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計劃的重點項目是製作一套「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此遊戲卡適合家長、教師或小朋友身邊的成年親友與小朋友一同玩,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學習分辨好或壞的接觸,和遇上壞接觸時的適當回應方法。每盒遊戲卡套裝包括了25張人物卡、25張動作卡、25張身體卡、17張回應卡和12張機會卡。另外遊戲還提供了三個不同主題的棋盤,分別是上學天、親子同樂日和校園生活,玩家需要先揀選其中一個棋盤,作為是次遊戲的棋盤,並將自己所選的棋子放在棋盤的起點。

遊戲可供二至六位玩家參與,每盒遊戲卡裡有六顆棋子,每位玩家可選一顆棋子。我們鼓勵家長或教師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從旁協助,在玩遊戲卡時為小朋友提供適當的指引。第一位玩家先從人物卡、動作卡和身體卡中,各抽一張,並將抽出來的三張卡組成一個情景。如果該情景是好接觸的話,玩家可以擲骰子決定棋子前進步數;如果是壞接觸的話,玩家則要抽取一張回應卡。如果回應卡的內容是遇上壞接觸時的適當做法,玩家亦可擲骰決定前進步數;如果是不適當做法,玩家則需抽一張機會卡,並按機會卡上的指示行動。完成以上流程後,就由下一位玩家抽牌。棋子最快到達終點的為之勝出。

在進行遊戲時,家長或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事項。首先,可視乎孩子的年齡和生活圈子,決定適合的人物卡。如果孩子抽中的人物卡是他們生活上未曾接觸到的人物,可讓孩子重新抽另一張人物卡。而人物卡、動作卡和身體卡組成的情景是以孩子的角度出發。例如孩子抽到「同學」、「輕拍」、「臀部」,是指孩子的同學輕拍孩子的臀部;如抽到「陌生人」、「向你展露」、「私人部位」,是指陌生人向孩子展露他的私人部位。

明光社

家長或教師可按遊戲卡組成的情景,詢問孩子此行為是否合適,再分辨它是好接觸還是壞接觸。好接觸是指令孩子感到開心舒服的行為,而壞接觸則是令孩子感到不舒服、不安、害怕、厭惡的行為。如果遇到一些未能明確分辨是好或是壞接觸的情景,則以孩子的感受來作判斷。

例如抽中「叔叔」、「檢查」、「私人部位」,情景就是叔叔檢查孩子的私人部位,這接觸是好是壞,視乎孩子的性別、叔叔與孩子的關係等等因素。如果孩子與叔叔關係疏離,這很可能是一個壞接觸;但如果叔叔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為健康理由而進行檢查,這就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行為。大人亦可即時詢問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對此感到不舒服,都可視為壞接觸。

家長或教師在遊戲過程中需留意孩子的反應和感受,如孩子出現驚慌、流淚、不開心、情緒低落等狀況,可暫時停止遊戲,溫柔地安慰孩子,並慢慢引導孩子説出感受和令他出現情緒的情景及原因。另一方面,如孩子對於明顯的壞接觸行為不感到抗拒,或認為該行為不是壞接觸,我們也要保持冷靜,並用溫柔的態度引導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是否曾經歷不恰當的接觸,並藉此教導孩子適當回應的方法。

如在遊戲中發現孩子曾經遇上壞接觸或性騷擾的情況,千萬不要責備孩子,避免造成二次傷害,應保持冷靜。家長或教師可以先讚賞孩子,有道出事情經過的勇氣,溫柔地安撫孩子的情緒,並盡快陪同孩子尋找專業人士幫助,可聯絡學校老師或社工協助,如涉及非禮或強姦等性侵犯行為,需立即報警處理。

我們設計遊戲時加入不同棋盤,讓玩家鬥快到達終點,目的只為增加遊戲的趣味性,但要知道遊戲的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藉遊戲卡,在互動中向孩子作出解說,教導孩子分辨好或壞的接觸及正確拒絕壞接觸的方法,增強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技巧。

在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下,本社現免費派發「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給全港各小學和幼稚園,以及3至9歲兒童的家長,每間學校或每個家庭可獲贈遊戲卡一盒。有興趣的人士可透過以下QR Code進行登記。此外,為方便學校在課堂上的教學,我們已將所有遊戲卡和棋盤的檔案,上載到本社網站,歡迎老師在以下網頁下載、自行列印,以用作教學用途。有關遊戲卡的玩法等詳盡介紹,亦可在網頁中看到。

索取或下載

在此刊物或物品上/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或兒童事務委員會的觀點。

跟孩子悄悄話 談談月經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20

筆者邀請大家試想像一下以下情境:

情境一:媽媽在家中去完洗手間後,兒子神色慌張地從洗手間衝出來,大叫道:「媽媽,廁板上有很多血啊!你內出血嗎?你看起來像生了病!要去看醫生嗎?」

情境二:爸爸和女兒在超級市場選購洗頭水,爸爸正在挑選的時候,女兒拿著一包衛生巾問:「爸爸,這是甚麼?」

有些父母在沒有心理準備下,面對這類問題可能會感到尷尬;若有其他人在場,爸爸們會更覺得不知所措,家長該怎樣回應呢?

男生小課堂

遇上情境一的情況,筆者建議媽媽可先清潔廁板上的經血,讓兒子先上洗手間,好讓自己有一點調整心情的空間。隨後,媽媽可向兒子講解與月經相關的性知識,[1] 筆者認為這是讓子女學習如何體貼別人的好機會。媽媽可向兒子說:「不用擔心,媽媽並不是生病,我只是來月經。月經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現象,你那麼關心媽媽的健康,我覺得很窩心啊!」媽媽可向兒子分享一下經期時的身體感覺,例如「在這幾天媽媽比較容易感到疲累,有時還會肚痛。」這些分享能讓兒子理解女性在身體上,確實有軟弱的狀況。

媽媽不妨邀請爸爸分享,在媽媽身體軟弱時,他會用甚麼方法體貼媽媽,例如用言語安慰和關心媽媽、會幫忙做家務、幫媽媽按摩肩頸腰背、讓媽媽先洗澡和早些睡覺休息等等。這樣兒子就能具體明白怎樣照顧和關心別人的需要,也明白原來女性不但在懷孕時會身體不適,即使沒有懷孕,有時也會情緒不佳、易累等等,但她們都總是忍耐著。透過這些分享,兒子就能明白女性有其強韌之處,自然會對女性更加尊重和體諒呢!

女生小課堂
遇上情境二的情況,爸爸和女兒站在人來人往的超級市場,假如手裡拿著衛生巾去討論月經,相信並非最理想的情況。筆者建議爸爸可以簡單回應女兒:「這包是女性用的產品,回家後爸爸媽媽再跟你詳細講解,現在我們先買洗頭水啦,你猜媽媽喜歡茉莉花味洗頭水,還是玫瑰花味呢?」回家後,家長真的要認真回答女兒的問題,不能總以「遲些再告訴你」來推託,逃避女兒的問題。最好的做法是主動回應:「剛才你在超級市場拿著的是衛生巾,是女性用品。」家長除了向女兒講解與月經相關的性知識,筆者認為讓女兒明白女性身體的獨特之處是很重要的,只有女性才能夠懷孕,經歷孕育新生命的奇妙旅程,因此女孩子要好好保護和照顧自己的身體爸爸和媽媽可向女兒分享當年媽媽懷孕的經歷,特別是關於對尚未出生的胎兒的愛,是怎樣與日俱增;看見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爸爸和媽媽的心情就愈來愈期盼孩子出生;媽媽望著手裡初生嬰兒的衣服,會發自內心地微笑;爸爸也因著媽媽的肚子變大,更是照顧有加。筆者相信這些情感上的分享,對孩子來說是相當寶貴的。

為女兒預備心靈小包

當女兒差不多踏入青春期,不少家長都會細心地為女兒預備「衛生巾小包」,家長亦可為女兒預備「心靈小包」。當女孩子開始來月經,即代表她的身體會產生急速變化,她會成為一名成熟的女性。爸爸出於對女兒身體的尊重和愛護,爸爸會主動調整與女兒的身體界線,但女兒未必能體會到爸爸的心意,心裡納悶爸爸對自己的疏遠。這時,父母可向女兒分享,因為她和以前的「小女孩」有所不同,身體改變了,因此爸爸和媽媽會用更適合的方式來表達對女兒的愛,例如深入的傾談、輕拍膊頭等,背後傳遞的訊息是「無論你是小女孩或是大女孩,你永遠都是我們的女兒,爸爸媽媽會一直愛你和關心你啊!」

筆者樂見新一代的家長更關心親子性教育,教導子女要尊重別人的感受,不要令別人尷尬;關於身體的事,只要心裡明白、體諒就可以,不需要公開討論。我們教導子女認識這些生理狀況是很正常的事,父母用言語和行動去表達對子女的愛也是很美的事啊!筆者明白一般家庭普遍較為含蓄,要把「阿仔阿女,我很愛你啊!」或是主動提起月經等話題是需要勇氣嘗試的。家長如感到為難,筆者認為這是令人感到欣喜的事,因為他們已開始在心裡作好準備,願我們一起向前邁進。​

月經小知識

女孩子大概會在11至12歲時來第一次經期。月經的週期因人而異;經期的首天到下次經期的首天,中間相隔的日數稱之為一週期。身體狀況的變化亦會影響月經的週期,而初來月經的女孩,或許會出現月經不規則的情況。月經的週期由21天至35天不等,而大多數女性的經期會維持二至七天。來經時,女性或會感到下腹輕微甚至是嚴重的痛楚,這是所謂的經痛。[2] 多喝暖水、保持充足睡眠、做適量運動、用暖水洗澡、以暖水袋敷下腹,都有助紓緩經痛。


 

[1] 〈關於月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衞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2014年5月,網站: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woman/12547.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5日)。

[2] 同上。

運用時事新聞 跟子女上一堂性教育課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6/05/2020

許多家長都關心、在意子女的身心靈健康,希望他們能快樂地成長。有時,為了教導年幼子女保護自己,部份家長可能會運用一些時事新聞,例如涉及性騷擾或性侵犯的新聞,作為親子性教育的題材,告誡孩子與人相處時要小心,避免不愉快的事件發生。本文嘗試探討一下,父母可以怎樣合宜地運用時事新聞作為性教育教材,教導年幼子女提高警覺,同時如何避免子女在與人相處時感到過度擔心。

慎選題材

家長在選擇新聞作為性教育教材時,可留意以下兩點:

第一,宜選一些新聞,犯案者是年幼子女生活圈以外的人,例如犯案者是街上的人、或幼兒只見過數次的人;避免選用犯案者是父母,或幼兒經常接觸的照顧者,例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作為成年人,自然會明白任何人也有可能成為犯案者,但因著生活經驗,我們不會因此誠惶誠恐地生活,甚至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得畏縮。不過,幼兒卻需要時間累積生活經驗,太快告訴他們身邊的親人會做出傷害他們的事情,可能會嚇怕他們。家長可待子女年紀漸長、理解能力較強時,才加入這類案件的討論。

第二,我們要挑選幼兒能夠理解的案,宜選用案情比較簡單及屬一次性事件,避免使用案情嚴重和令人厭惡的案,例如長期侵犯、強姦和禁錮等。

家長可用輕鬆的手法把案情表達出來,例如講故事、利用毛公仔、布偶等道具進行角色扮演,或以圖畫等來表達。舉例說,早前發生一宗非禮案,案中疑有一名男子在僻靜地方等候時機,並對女受害人說她身上有昆蟲,替她拍打,期間藉故觸摸受害人的身體及敏感部位,又搶去她的一些財物。[1] 家長可請小朋友挑選一些道具,例如用機械人等玩具,扮演案中的壞人、事主和昆蟲,道具除了使用實物,也可以用手畫或電腦列印出來的圖畫。家長和幼兒可以合力把案情重演,透過預備活動可以讓大家更投入,期間家長宜鼓勵幼兒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

提問及講解

重演案情後,家長需要作出一些講解,以下三個重點,家長向幼兒講解時需要留意。第一,明確地指出做錯事的人是侵犯者。例如,家長可以問幼兒:「欣欣(幼兒的名字),你覺得這件事是誰做錯了呢?為甚麼你覺得是他做錯?」也可以詢問幼兒:「私人部位是指身體哪些部位呢?你覺得這些部位可以讓人觸摸嗎?為甚麼?」假如幼兒不明白問題,或不知道如何回答,家長可以給一些提示,或作出一些講解。第二,教導幼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必即時拒、立刻走開,並且儘快把事情告訴信任的大人。家長可以問幼兒:「你覺得遇到這些事情,會不會令人很難受,為甚麼?」引導幼兒講出心裡想法和感受。第三,告訴幼兒身邊有很多人願意幫助他們,家長可對幼兒說:「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你覺得應該講給信任的人聽嗎?」、「把心事講出來後,心情會好些嗎?」、「做錯事的人會有甚麼後果呢?」、「壞人有沒有被警察拘捕呢?」透過這樣的提問,幫助幼兒明白有許多人願意幫助他,例如爸爸媽媽、姑姐姑丈、校長、老師、警察、消防員、社工等等。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回想關於大人曾經提出幫忙的經歷:包括哪些大人曾經幫助過孩子呢?是孩子主動要求幫助?還是大人主動幫助呢?家長也不妨分享一些個人經歷,包括曾主動幫助別人的經歷、或者朋友聆聽自己心事的經歷等等。

運用這類新聞,可以令年幼女子認識一些危險的狀況,但教導時,家長毋須過度強調這些事非常可怕。家長可在對話完結前,引導幼兒明白我們總有方法去面對和避開危險,身邊總會有人願意提供幫助。

親子性教育的基礎

親子性教育其實是一個建立愛心的長期計劃,由子女讀幼稚園時期講保護身體,小學時期講男孩子和女孩子的相處,中學時講拍拖、婚姻觀等。每一個階段的分享重點或許有所不同,無論題目怎樣變化,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總是親子性教育的基礎,親子間每日多一點溝通,關係就會漸漸變得穩固盼望家長和子女享受每日的分享時間,只要大家平日多作溝通,子女一旦遇到困擾的事情就會很自然地和父母傾訴,父母亦能以愛心和關懷,與子女一起面對成長路上各樣處境。

 

(本文原載於第132期〔2020年5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黃傑偉、廖傑堯:〈色狼借「毛毛蟲」非禮10名女性 伸手入衣內捉蟲乘機觸摸女子身體〉,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2020年2月24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573012/色狼借「毛毛蟲」非禮10名女性%E3%80%80伸手入衣內捉蟲乘機觸摸女子身體%C2%A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0月11日)。

幼童對身體的好奇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1/11/2019

幼童有些舉動和提問會令不少父母不知如何回應,特別是關於身體方面的行為,會令父母感到既為難又尷尬。舉例說,媽媽在洗澡的時候,小朋友在浴室外瘋狂拍門,哭著說要進去陪伴媽媽,到底媽媽該不該開門呢?如果媽媽選擇開門,小朋友看見媽媽的身體,發現這跟自己平常所熟悉的身體有所不同,並指著媽媽的胸部問:「這是甚麼?」繼而想伸手觸摸,媽媽又該如何處理呢?這些生活情節都是很好的幼兒性教育場景,父母可以把握機會與子女上一堂親子性教育課。

以上例子涉及數個要考慮的因素:第一,媽媽對私人空間的需要;第二,媽媽開門時會否讓家中其他人看見她赤裸的身體;第三,幼童對成人身體性徵的理解;第四,幼童應以甚麼眼光和態度去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身體。

明確的等候時間

假若在浴室裡的父母當刻未有心理準備赤裸著身體去開門,則不必勉強,他們可以隔著門以說話回應幼童,例如說:「媽媽在洗澡啊,你要稍等三分鐘我才可以開門。」回應中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而這個時間是幼童有能力等候,這比起完全不作回應,或只是模糊地說:「不行啊,媽媽在洗澡啊」來得好。這樣既能訓練幼童的耐性,也讓幼童可以聽到媽媽的聲音,緩和一下心中的焦慮和不安。

建立同理心

另一個做法是,媽媽用大毛巾包裹著身體,然後把門微微打開至足夠讓幼兒進到浴室,隨後馬上關門。這樣,一方面既可避免讓家中其他人看見媽媽裸露的身體,另一方面亦可以為之後的性教育課作準備。幼兒進到浴室後,媽媽可以對他說:「媽媽洗澡洗頭時,全身都是泡泡,地面又濕滑,所以未能立即開門。」媽媽更可以直接地說:「媽媽不想讓其他人看到自己赤裸的身體特別是私人部位。」這讓說能讓幼兒從媽媽的角度來看剛才的事情,讓他體會一下媽媽當時尷尬的情況。父母如能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別人的感受,有助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幼兒對成人身體的性徵感到好奇是很正常的。當幼兒對此作出提問,父母應用正確的名稱來教導他們,女孩子身體的私人部位是胸部、陰部和臀部,男孩子身體的私人部位是陰莖和臀部。幼兒或許會指著媽媽的胸部問:「這個為甚麼會變大的?」我們可用淺易的句子來解釋,例如說:「因為媽咪大個女了,所以胸部會變大,生完BB之後製造奶奶(母乳)給BB飲,你也曾飲過媽咪的奶奶啊,所以我們要好好愛護身體。」

拒絕與說明

明光社

另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幼兒因為好奇而想觸摸父母的私人部位,例如媽媽的胸部,媽媽遇上這樣的情況,可以將雙手放在胸前作交叉狀,配以肯定的語氣,簡單地說:「NO!(不可以!)」,作出言行一致的表達。當幼兒停止有關動作,媽媽需要解釋不准他觸摸的原因,例如說:「媽咪不喜歡被人摸到私人部位,因為這會令媽咪覺得不舒服。」拒絕讓小朋友觸摸母親的私人部位,並說明當中的理由,能讓他們明白這樣做會令對方感到不舒服。我們不單希望教小朋友做正確的事情,也希望他們學習與人相處的方式,包括尊重別人的身體和感受,這有助他們學習社交禮儀,和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

如果幼兒的提問一個緊接一個,例如「為甚麼我沒有胸部啊?」、「為甚麼我沒有奶奶啊?」、「現在我也想飲媽咪的奶奶啊。」我們應當為此感到欣喜!這表示幼兒聽得懂家長的話,教導的內容深淺適中。有些父母或者會擔心自己回應得不夠好,但其實父母只需按著自己所知道的作回應,毋須為此感到太大壓力。子女在成長的路上總會面對各種來自性方面的困惑,而性知識確實有很多層面可作進深探討。父母與子女之間如能坦誠分享,彼此關懷,父母能以愛心陪伴子女,並和他們一同找出答案,這已經是很美好的成長片段了。

 

(本文原載於第129期〔2019年11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好接觸」與「壞接觸」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8/2019

筆者從事性教育工作多年,當身邊親友們步入婚姻,生兒育女,小朋友漸漸長大,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親子性教育,父母有份與生俱來的責任。於是他們都喜歡問我:「性教育到底應該怎麼教啊?」現嘗試就以下主題分享一下筆者的看法。

主題:
「好接觸」和「壞接觸」

「好接觸」和「壞接觸」的分別:
1. 在感受方面,「好接觸」令雙方都會感到開心和舒服
2.「壞接觸」令其中一方感到難受

教導重點:
1. 教孩子甚麼是「好接觸」,例如輕拍肩膊、握手等
2. 教孩子甚麼是「壞接觸」,例如咬人、摸私人部位等

孩子與人相處時,可以作出以下相應的行動:
1. 我可對別人做「好接觸」
2. 別人可對我做「好接觸」
3. 我不能對別人做「壞接觸」
4. 別人不能對我做「壞接觸」
5. 遇上「壞接觸」,我要拒絕、立即離開、告知可信任的大人

怎麼教「好接觸」和「壞接觸」是一個「怎樣做」(how)的問題。要知道怎樣做,家長或會在網上搜尋資料。筆者嘗試在Google上搜尋「好接觸」和「壞接觸」,找到了逾千萬個結果,有關資料非常充足。不過,在筆者看來,更重要的是家長們怎樣從海量的資料裡加以篩選。教導小朋友對壞接觸抱有甚麼態度,往往涉及「為甚麼」(why)的問題,例如:

1. 小朋友為甚麼要拒絕「壞接觸」呢?
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即使是「壞接觸」,也不用拒絕,因為小朋友太可愛了,大家才忍不住要摸他/她的身體,只要不太過份就好了。可是,由於身體是屬於小朋友自己的,所以他/她是有權拒絕令他/她感到不舒服的接觸的。

2. 小朋友有時也會對其他人做出一些「壞接觸」的,為甚麼不可以讓他/她這樣做呢?
家長容許或默許小朋友做一些「壞接觸」,是因為覺得他/她年紀小,只要大家沒受傷就無傷大雅。但其實家長應對予以禁止,因為小朋友需要學習正確的社交方法,尊重其他人的感受,這是需要從小開始學習。

最後探討一下家長們的角色,大家可按各自的情況去處理。例如:

1. 要小朋友拒絕「壞接觸」,家長需要思考一下,他需要具備甚麼特質呢?例如勇氣、自信心等。家長要怎樣幫助小朋友培養這些特質呢?

2. 在孩子心目中「可信任的大人」是怎樣的呢?他/她具備甚麼特質?例如他會挺身而出、情緒穩定、用心聆聽、能解決問題等等。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將這些特質表現出來呢?

如果家長能從旁引導,並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對「好接觸」和「壞接觸」建立正確的觀念,這可以幫助他們成為一個能保護自己和尊重別人的孩子了。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5-8-2019

製作親子性教育道具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5/2019

有一次筆者獲邀請到特殊學校分享,內容是關於與異性相處時的身體界線。筆者跟學生分享到,如果有人向他們作出壞的接觸(例如掀裙子、觸摸私人部位等),就要即時拒絕,並把事情告訴信任的人,這樣有助撫平他們不安的情緒(例如驚慌、困擾等)。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內容,我製作了好幾件道具,包括用電腦列印了六個印上了不同表情的卡通公仔紙牌,代表了不同的情緒感受,再把公仔以雙面膠紙黏在木筷子上,另外又預備了一隻道具手,模擬一些動作,還有幾個廁紙筒,可以讓紙牌站起來,這樣學生們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為了讓這次的分享更生動有趣,我特意請女兒借出一件玩具,她有一個名叫Rosie的布公仔(上圖),在講課當天早上,我問她:「今天媽媽要到學校教小朋友怎樣保護身體,我可否帶Rosie到學校幫忙啊?」女兒爽快答應。那天到特殊學校分享完畢後,我回家便對女兒說:「今天Rosie和媽媽一同到學校玩遊戲啊!你想玩嗎?」女兒向我點點頭。

我把道具手放近女兒的膊頭,問她:「拍你的膊頭可以嗎?」
女兒笑著說:「可以呀!」於是我用道具手拍拍女兒的膊頭。
我問:「你覺得怎樣呢?試試選一個表情公仔紙牌。」
女兒選了一個表情很愉快卡通公仔紙牌,說:「好開心!」
隨後,我再次用道具手模擬另一個動作,這次的對象則換成是Rosie,我把道具手放近Rosie的裙子,之後問女兒:「掀起Rosie的裙子,可以嗎?」
女兒緊張地說:「NO!(不好)」
我問:「如果我這樣做,你覺得Rosie會有甚麼感受呢?」
女兒選了一個印著憤怒表情的卡通公仔紙牌,說:「會好angry!(憤怒)」

我再用道具手接觸Rosie身體的其他部位,教導女兒明白甚麼是好的接觸,甚麼是壞的接觸。玩遊戲的時間結束,女兒笑著說:「好好玩呀!下次再玩呀!」我最初只是抱著和女兒分享當天與學生們玩的遊戲,沒想到她竟然也上了寶貴的一課!

親子性教育其實可以透過一些很有趣的活動進行,若家長們想提升與小朋友之間互動,隨手運用身邊已有的資源,例如家居的環保物料、玩具和各種食物包裝,都能夠製作不同的道具。要教授性教育知識,也許家長們會覺得自己未能勝任,但其實父母與子女一同探索,邊學邊做,這樣已經很足夠。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7-5-2019

向兒童性侵犯說「不」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 註冊社工 | 中國神學研究院基督教研究碩士(主修婚姻及家庭輔導) (編輯﹕謝芳)
20/12/2017

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聖經新譯本》〈箴22:6〉

近日,由外國影星至本港運動員呂麗瑤所帶起的網絡標籤「#MeToo」,在社交媒體瘋傳,令人再次關注性侵犯事件,根據社會福利署資料,本港於2011-2015這五年間,每年約有三百宗新呈報兒童被性侵犯案件,佔整體虐兒案逾三成,是繼身體虐待後排第二,情況非常嚴重,值得社會各界一起探討如何更有效保護兒童。

兒童性侵犯是指一切透過武力或非武力方式欺哄、討好、誘惑等等,侵犯者透過與兒童性接觸,達致性方面的滿足,這些性接觸包括:有身體接觸的行為,例如:性交、手淫、口交、肛交、愛撫、親吻等;亦包括沒有身體接觸的行為,例如:向兒童裸露下體、吩咐兒童露下體、拍攝兒童裸照、強迫兒童看色情影片或刊物、強迫兒童觀看成人性交行為等等。

 

兒童可能受到性侵犯的徵兆

  1. 身體反應﹕如下體經常痕癢、紅腫或發炎,經常發惡夢以致難於熟睡等。
  2. 心理及情緒反應無緣無故哭及害怕,個性由樂觀開朗變得憂心忡忡或神經質,自我形像低落,常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經常無故緊張及焦慮。
  3. 社交行為的轉變﹕呈現社交退縮行為,對一切接觸人的活動都抗拒。

這些轉變都可能是受到性侵犯的後遺症,值得家長特別留心。兒童受到性侵犯,對他們的成長帶來極大的影響,家長應盡量提早為子女提供家庭性教育,提昇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家庭性教育 刻不容緩

兒童受到性侵犯,對他們的生理、心理及人際關係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但是,兒童性侵犯是防不勝防的,很多研究均證實75-90%的受害者是被認識及信任的人所侵犯,侵犯者可能是他們身邊的人物,作為父母未必可以時時刻刻在子女身邊保護他們,因此,盡早為子女提供性教育顯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升子女的自我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遇到性侵犯時懂得如何尋找幫助,更可以為他們奠定良好的戀愛拍拖態度,為將來的婚姻作準備。

性教育應從何說起,應由誰教和教甚麼,不同年齡的子女又有何分別;以至父母如何分工,都有很多探索空間。要在家庭推行性教育,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中國人基於傳統觀念,很少提及性,其實,性教育是家長與子女一起成長的過程,隨著子女成長的不同階段,按需要逐步引導子女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兩性關係、愛情觀及人生觀,引導他們思想,如何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做合情、合法、合理和適合自己年齡的決定,訂立適當的身體界線,做個既自愛又愛人的人。建議家長可以由認識自己的身體、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分辨合宜及不合宜的身體接觸、訂立親密界線及預防網上色情騙案等等,這樣子女不但懂得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亦能幫助子女有健康的個人及社交生活。

 

認識自己的身體

父母可以和子女一起閱讀有關生命起源的圖書,幫助他們了解生命來源及人體基本構造,並且讓孩子知道,人主要分為男性和女性,從他們的性器官便知道自己是屬於男性或女性。父母要教導孩子使用和自己生理性別一致的廁所,這亦有助子女確立自己的性別身分。夏天來臨時,父母帶子女去買泳衣時,可加強教導他們男女兩性的不同。一般來說,女孩子外顯的性器官包括乳房和陰部,因此要穿泳衣和泳褲;男孩子的性器官是陰莖/陽具,則要穿泳褲,目的在保護這些私人部位。

 

提昇自我保護意識

首先必須強調,任何情況下性侵犯兒童都是侵犯者的錯,但為了保護自己,我們亦須盡量減低被侵犯的機會,包括衣著及環境,盡量減少穿著超短裙/褲,避免單獨一人,有些高小學生會自行返放學及參加活動,家長應盡量減少子女單獨出入的可能性,盡量安排有人同行,入夜後或地方太偏僻,家長最好能親自接送。而在子女成長過程之中,會有不少與導師、教練或補習老師接觸的機會,家長亦必須留意,包括避免子女單獨與對方在自己或對方家中相處,盡量要有家長或家傭陪同;教導子女向不適當的身體接觸說不;以及有懷疑時立即通知家長。

另外,在學校生活中,子女有很多機會與同學接觸及合作,家長要教導子女如何與同性及異性相處,懂得尊重兩性,學習建立同性及異性友誼,亦要訂立兩性接觸時的身體界線,避免不清不楚的曖昧關係,以及當有人越界時,要告訴老師或父母。

 

分辨合宜及不合宜的身體接觸

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必定會與人接觸,因此家長要教導子女分辨健康及不健康的接觸,以致他們不會過度敏感,將一些本來是健康的接觸誤以為是性騷擾或性侵犯,這樣將嚴重影響他們的社交生活及人際關係。家長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子女,家長要鼓勵孩子如果懷疑遇到性侵犯,可以告訴父母,最重要是成為子女可信任的人,因此,良好的親子關係非常重要,當子女向您提及受到性侵犯時,父母的陪伴、用心聆聽、關心及明白便顯得非常重要,應給予信任的回應,鼓勵子女將事件的經過詳細告知,有需要時,家長可報警求助,切勿因家醜不想外傳而冷對待,這樣不但令侵犯者逍遙法外,更是對子女的傷害,令他們再發生不幸事件時,覺得父母不相信或幫不了他們,而不告訴父母。

 

避免接觸色情網站

現時大部分學生都會有智能手機,在網絡上搜尋資訊既快又多,對學習有一定裨益,只是網絡世界多彩多姿甚有吸引力,要求只有幾歲或十多歲的青少年有節制地上網,似乎有點不切實際,處於青春期的子女,對性非常好奇,會嘗試於網絡上獲取性資訊,但網上有很多孌童癖的人士會用不同方法,引誘兒童為他們提供裸照,因此,家長不但要提醒子女不要將自己或其他的裸照/影片上載於互聯網,絕對不要應陌生人的邀請見面,避免受到傷害。

沉迷上網已成為新的青少年問題,令家長非常頭痛,筆者有三個建議給各位家長﹕(一) 盡量延遲給予智能手機;(二) 起初只提供最基本的電話通訊計劃,待升中後才逐步提供有限度的數據用量;(三) 訂立上網時間及要求。

 

家、校、法互相配合,加強保護兒童

要有效保護兒童免受性侵犯,必須家長、學校、公私營機構、執法人員及社會人士共同合作,以及在法律上加強保護,現時已有性罪行查核機制,任何向機構或企業(例如學校、殘疾人士院舍、私營補習中心及私營興趣活動機構如泳會、球會、音樂中心等)應徵與兒童或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有關工作的準僱員,可向警務處登記,供準僱主查核,由於機制屬自願性質及以及只針對新僱員,長遠應考慮將機制改為強制性及涵蓋現有僱員,以杜絕曾干犯性罪行人士透過工作接觸兒童,另外,有關機制並不涵蓋私人補習導師及志願工作者,家長在聘請補習老師時需要加強保護子女的意識,如補習時,安排在大廳較房間內好。

 

家長可以和子女一起分辨下列情況是否性騷擾/非禮/性侵犯

  1. 趁人不備時,襲胸或摸臀
  2. 故意碰觸、撫摸你身體
  3. 偷窺、偷拍、暴露性器官
  4. 玩籃球時,不小心碰到胸部
  5. 跑步時跌倒,撞到同學的臀部
  6. 邀請你一起看電影《星球大戰》
  7. 邀請你一起看有男女性行為的電影
  8. 女同學手拖手一起去洗手間
  9. 觸摸你的性器官
  10. 要求看你的裸體
  11. 要求你看他的性器官
  12. 強吻你
  13. 上課時,老師講解及播放男女的生理結構圖
  14. 小息時,同學取笑您的身材
  15. 迫你看令你覺得不舒服的色情刊物或影片

 

答案: 4,5,6,8,13”否”, 其他都”是”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20/12/2017

自己孩子自己教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9/2017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公佈最新一份「青少年與性研究2016」報告,指中學生的性知識水平有下降趨勢,以成孕知識的表現最差。報告又指有近三成女中學生及六成男中學生有觀看色情物品,較2011年上升約5%。[1]

加強性教育是回應社會上各種青少年性問題的標準答案,但更重要的是教甚麼?性知識有標準答案,但性態度卻是相對的,在高舉自主及多元的社會文化中,性教育中的價值判斷該如何定位,相信學校之間也難取得共識。

家計會的研究報告指出,受訪學生的性知識主要來自學校及朋輩,其次就是網絡。性知識來自家人的比例,受訪女學生還好有53%,受訪男學生卻只得38%,是所有選項中最低的一個。

自己孩子自己教,為著子女的福祉,父母是時候在家建立健康談性的空間,實踐家庭性教育,利用身教言教向下一代分享我們相信及持守的價值。

 

[1] 〈家計會倡全面性教育 港少年性知識倒退 中學生看色情品增〉,星島日報,2017年6月13日。

 

 

家庭性教育的重要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26/08/2016

根據今年6月一項有關本港青年性教育情況調查發現,受訪青年的性知識主要來自學校老師(29%)以及媒體(27%),但卻有近八成受訪青年的父母從未與子女談及關於性的話題,這情況以男生更顯著。

事實上,社會上均存在著一些性教育的錯誤想法,認為「子女長大後自然就會懂」,又或「在子女還小就教他們,等於鼓勵他們去嘗試性接觸」。其實小孩子就好像一塊吸力特強的海綿,會不斷向外吸引知識及經驗。現今社會充斥著良莠不齊的性資訊,假若父母不爭取教導子女正確性教育的主導權,就等於將子女性觀念建立的工作拱手相讓給這個紛亂的社會,他們可能學到錯誤的知識和觀念,對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和影響。

父母是兒童成長於社教化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角式,他們自小就善於觀察及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父母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父母互信親密的婚姻關係,對子女在認識兩性異同、兩性分工、兩性關係、家庭關係互動等,都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每位父母在有意無意間其實已在實踐親子性教育,差別只在於子女接收到的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訊息。因此良好身教是親子性教育成功的關鍵,父母間良好的親密關係,對婚姻委身的表現,是子女長大後追求穩定婚姻戀愛觀的基礎。我們希望將來子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就先成為那樣的人,樹立良好榜樣讓子女學習,以生命影響生命。

隨時隨地的言傳身教

另外,親子性教育不是一堂傳遞性知識的課堂,是沒有時間地方限制的;教導的亦不單是性知識,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清晰的價值觀。父母的說話對年幼的子女來說,是帶有權威性,因此年幼子女的父母可以直接表達的立場及期望,鼓勵子女跟隨。但當子女進入青春期後,單向式的教導便會失效,要避免權威式的教導。父母可以利用有意無意間出現的處境,向子女發出提問,了解子女對男女性別角色、戀愛、婚姻、性關係等課題的想法,展開討論,引導子女從自身的好處思考,甚麼才是正確的抉擇,並對子女正確的抉擇加以肯定,慢慢教導子女正確的觀念。

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成功

最後一點,要成功實踐親子性教育還需要一個「藥引」,那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缺欠良好親子關係,父母一切的教導都是徒然,子女甚至會故意作出與父母的教導完全相反的行為。但若親子關係良好,家庭性教育卻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各年齡階段的性教育內容重點:

嬰幼兒階段(0-6歲)

  • 建立愛和信任的依附關係

  • 自我身體的探索與認識

  • 養成個人衛生習慣

  • 男女性別角色的發展

兒童階段(7-12歲)

  • 兩性的尊重和互動

  • 保護個人身體的私隱

  • 防範兒童性侵犯

  • 青春期生理變化的準備

青春期階段(13-18歲)

  • 處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變化

  • 性衝動的處理方法

  • 兩性相處和戀愛

  • 色情文化和婚前性行為的引誘

  • 建立批判社會風氣和傳媒文化的能力

曾經刊載於:

《明報》  談天說道  24/8/2016

寓學習於遊戲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26/08/2016

踏入七月中旬,隨著學生最期待的暑假來臨,相信為人父母的已為子女安排了連串的暑期活動,讓子女過一個充實的假期。一直關注香港的性教育情況的明光社,特意在暑假期間舉辦了兩場親子性教育工作坊,寓學習於遊戲,讓父母與孩子一同在遊戲中學習性教育。

初小﹕學習身體界線和性器官用詞

第一場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的對象是初小的學生,主題是學習身體界線。導師一開始就要小朋友戴上眼罩,要他們在父母的引導下,正確指出漫畫人物性器官的位置。不少父母會羞於談及身體的性器官,常以一些代名詞代替。這遊戲不單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身體,更教導大人及小朋友能接納自己的身體。陰莖、睪丸、陰道、子宮都並非不雅用語,反而是最正經的用詞。我們只要自然地以正確的名字來稱呼,已是教導小孩接納自己身體和性別的性教育。

接著,導師拿出一張報紙,要所有人一同站在報紙的範圍內。子女二話不說立即要父母抱起他們,一同擠在報紙上。導師藉此講解甚麼是健康的身體接觸,父母可以抱起他們的子女,但其他人卻不能,因為身體界線會隨著兩方關係而有所不同;同時又叮囑小朋友拒絕不恰當的身體接觸,如被人觸摸私人部位等,如果有人向他們作出以上行為,要立即通知父母及老師。同時,導師亦提醒父母要提高警覺,保護子女免於性侵犯的危機。

高小﹕身體上的生理和心理變化

另一場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的對象是高小的學生,他們即將迎接青春期的來臨。青春期是我們從兒童發展至大人的過渡時期,兒童在生理及心理上都會出現變化,身體逐漸成熟,心理上也由依附父母變為追求獨立自主,學校的教科書也有講及有關知識。但我們可以透過遊戲,來鞏固有關知識。

導師先邀請一眾父母站出來,子女需要引導父母按特定的次序來排隊,如身高、手臂長度、腳板大小。子女們發現原來最高的不一定同時是最大腳板的一個,原來人與人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同時青春期的身體轉變也是一樣,每人開始發育的時間及情況都不同,毋須與他人比較,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是值得自己及他人欣賞的。

跟著,導師再將小朋友分為男女兩組進行問答比賽,故意向他們發問異性生理知識的問題,因為我們也需要了解異性的生理知識。當日有男性回答女性每次來經時間為28天,逗得一眾父母捧腹大笑。子女答錯問題正好讓我們知道他們不明白甚麼,正如小朋友原來對「月經」和「夢遺」的生理情況一知半解,導師不僅僅講解生理上的知識,更讓子女明白這些只是正常的生理情況,不需感到恐懼,更重要是學習個人護理的生活技巧。

最後,導師鼓勵小朋友要學習獨立,努力成長,但亦要尊重父母;同時父母也要學習放手,支持子女,但同樣也要尊重子女,讓親子一同歡度青春期。

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在子女心中的重要性將逐漸被朋友取代,親子間出現磨擦的機會大增。導師列舉出一系列兩代之間曾有的說話,再讓每個家庭分享自己最喜歡及不喜歡對方說的話,從而增加兩代的了解,鼓勵父母及小朋友之間,多講欣賞及安慰的話語,少說攻擊性及猜疑性的話語。

 

曾經刊載於:

《明報》  談天說道  24/8/2016  寓學習於遊戲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

了解青少年 從聆聽開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25/06/2015

雖然香港市民對「性」的觀念已比昔日開放,但要在公眾地方談論「性事」,仍然是困難的。對一眾中學生來說,在現實世界討論「性」的空間更為狹窄,但只要進入網絡世界,他們就可以暢所欲言。近日本港學界出現一個熱門話題,就是facebook上的「名校 Sex Secrets」專頁,讓學生以匿名身份分享自己的性經驗、慾望及疑問。有人不滿自己學校的校徽出現在專頁上,認為會影響校譽,並要求移除校徽;亦有人要求將校徽重新加在專頁上;更有家長對這專頁「予以強烈譴責」。

其實在這專頁出現前,不少自稱是學生的網友早已在不同的討論區分享自己的「性事」,所以這並不是新鮮事。在一些傳媒和性解放團體不斷渲染下,中學生已不再是「天真無邪」的小朋友,這些專頁的內容或許存在誇張虛假的情節,但仍是一個途徑讓我們了解青少年情慾的世界。

現今社會的性文化不斷將「性」從「婚姻」,甚至「愛情」中分割出來,只著重滿足慾望及安全性行為。青少年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亦受到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為人父母者,不必對這些專頁反應過大,不妨仔細閱讀其中內容,最重要是認識時下青少年的性文化,反思自己的家庭性教育是否能符合子女的需要?父母又能與子女開放地談性嗎?還是仍然只以家長的身份吩咐子女應該怎樣做呢?

家長不妨先將自己的意見藏在心裡,多聆聽子女的想法,了解他們的觀點,避免過早作出批判,鼓勵他們從自身的好處出發,探討各種行為及抉擇所帶來的後果。家庭性教育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父母的努力將會為子女的成長帶來美好的祝福。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5/6/2015

性教育,由0開始

採訪及整理︰沈雅詩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及資源管理)
25/11/2010

面對社會性觀念愈開放,道德價值界線愈趨模糊的境況,家庭發展基金事工總監徐惠儀女士提醒家長,莫再把灌輸性教育的責任單單留給學校,父母必須親身參與其中。她又認為,打從幼兒時期,家長便要展開家庭性教育的工作,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一套正確的性知識和價值觀。

徐惠儀表示,對比上一代,現今家長對性教育的關注是多了,但若論重視程度,則依然不足夠。「如果以優先次序排列的話,性教育在家長心目中,可能會排得很低,他們重視的,始終是學科,甚至是興趣班;他們最擔心的,是子女的考試成績、能否入讀名校等問題,至於性教育嘛,有時間便教,沒時間便不教了。」

孩子性教育 影響一生

可是,家長有沒有想過,學業成績並非永恆,反而「性」這個課題,卻是伴隨子女一生的呢?徐惠儀說,性是與生俱來,跟我們的生活、生命分割不開。而性教育的範圍,除了包括狹義的身體成長變化與性行為,還有廣義的心性發展,包括性別角色的認定、人際關係的建立,諸如親子關係、交友、戀愛,以至婚姻等,當中又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品格影響。由此可見,性教育涉獵的範圍相當廣泛,而性教育的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
 
究竟孩子何時才須要學習性知識呢?這是不少家長的疑問。徐惠儀的答案是︰「由誕下來的那一刻開始。」她指出,孩子出生以後,父母除了對他提供生活所需之外,最大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有更多的認知,這可以先從教導他認識身體器官入手。「跟寶寶洗澡時,爸爸媽媽可以告訴他︰『這是你的手手、這是你的腳腳,讓我替你洗手手、洗腳腳,好嗎?』」如此,孩子漸漸地就能夠認識和分辨自己的身體器官,知道其功能,也學會清潔和保護;而孩子透過與父母親密溫馨的接觸,亦感受到愛與安全感,這是奠定他們日後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石。
 
徐惠儀謂:「當幼童成長到兩、三歲時,家長便要開始幫助他們學習區分『男』、『女』的性別意識,讓他們明白男女生理結構不同,卻沒有好壞之分。而最重要的,是教導子女喜歡自己的性別。中國、西方,或者不同的宗教,對性別角色都有不同的演繹,加上時代的轉變,我們現在不會再規定女孩子一定要穿裙子、留長髮、打蝴蝶結,亦不會限定某些職業只有男士的份兒,女孩子不可作。我認為,這些男女角色觀念的轉變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一些重要議題上,尤其是牽涉道德價值的,例如同性戀、變性人婚姻等,家長如何看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小朋友的價值觀,所以要很小心處理。」

內容與深度 配合需要

談到家庭性教育的內容和深度,徐惠儀相信,簡單直接的答案已經可以滿足孩童,太詳盡細緻的解釋有時反而使孩子更感困惑。另外,討論的範疇亦應該切合孩子的年齡、理解能力和實際需要,以免造成反效果。

舉例,美國主流性教育組織Sex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SIECUS),設計了一套分齡的性教育大綱。根據大綱指引,出生到五歲的孩子,他們的性知識包括要知道甚麼是性交、性歡愉、自慰等。徐惠儀批評,這個教育大綱顯然是過了火位。

「我認為沒必要跟小朋友講性交、自慰等課題,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些意識。即使有些時候,孩子很喜歡拿性器官出來把玩,絕大部份原因,是出於他們對身體的好奇,並在過程中經驗到舒服和愉悅的感覺。但這些感覺,與成年人自慰伴隨而來的性興奮是不同的。」她續說,與其跟孩子討論自慰,不如教他們要保護自己的性器官,既是個人衛生,也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行為。

灌輸價值觀 家長有責

反觀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為學前教育至高中生編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徐惠儀稱,就內容而言,整體是合乎中道的,惟最大問題是,課程過分強調中立的原則,並沒有指示學生應有的立場。

「現在學校的性教育,就等於有媽媽同一時間擺放十幾種食物在桌上,然後逐一向小朋友解釋每種食物的味道,雖則當中有山埃,但她亦只會陳述山埃的特性,吃或不吃,由小朋友自行決定,媽媽不會作出干預。試問這樣可行嗎?」

徐惠儀重申,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孩子要攫取資料和知識並不困難,他們最需要的,反而是有人從旁協助他們建立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而這個責任,父母是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