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最好的喪禮是為人而做的……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7/06/2022

受訪者:伍桂麟先生(簡約殯儀有限公司的創辦人)

人生最悲痛的莫過如生離死別。「逝者已矣,來者未已」,逝去的已經逝去,但活著的人還有未來,還有好多事情等待完成,不過當務之急,還是先要處理死者的身後事,以及自己的心情。主力籌備喪禮的人,縱然自己在哀傷期,仍需要主持大局,顧及其他家人的情緒,期間還有可能因為喪禮的儀式而與家人發生磨擦。作為一個喪禮的籌備者(以下簡稱籌備者),想要堅持信仰,又想與非信徒的家人達成共識,到底如何是好?教會可以如何支援籌備者?一個喪禮的核心又是甚麼?今次「我有話說」邀請了「一切從簡」:簡約殯儀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伍桂麟先生(Pasu)與大家一起思考一下喪禮。

最差的喪禮是做給人看,最好的喪禮是做給「人」看

籌備者很多時壓力的源頭都在於把喪禮做給其他人看,當籌備者太在乎「外人」的看法,想要風光大葬,怕「做漏」甚麼而被視為不孝,必然會相當吃力。Pasu表示如果一個喪禮只是做給「外人」看,只會是一個差的喪禮,相反,如果大家明白「死者為大」,把喪禮做給死者及其所愛的人看,這便會是一個好的喪禮。

明光社

Pasu提醒大家,籌備者一味遷就外人,即使做足所有人的要求,最終或會讓死者成為受害者。擇日、大場面,籌備的禮儀愈多,喪禮往往需要押後,結果不單是增加花費,也增加了遺體變壞的機會。死者才是喪禮的主角,籌備者可以嘗試帶領家人去思想,死者想要所愛的人做甚麼,而不是外人想他們做甚麼,這樣比較容易安排喪禮,還有,即使喪禮很簡單,甚或簡陋,當大家知道死者的心意,知道死者的接受程度,便不必怕「做漏」甚麼。

如果死者是基督徒,喪禮採用基督教儀式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如果死者及其他家人都不是基督徒呢?很多時基督徒會堅持以基督教儀式舉行喪禮,甚至為此而與其他親人發生衝突。Pasu提到籌備者需要放下外人的目光,卻不代表完全不用考慮「其他人」的意見,這裡的「其他人」指的是死者所愛的人。籌備者需要放下自己的執著,因為喪禮的主角固之然是死者,也包括死者所愛的生者。如果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要按照自己最愛死者的方式去舉辦喪禮,而大家的立場又不同,便容易起紛爭。籌備者想要堅持信仰,也要考慮到死者及其他家人都不是基督徒,如果決意「堅持」以基督教形式去進行喪禮,這種「堅持」或會破壞家人之間的關係,反讓其他家人對基督教產生不好的印象。

堅持信仰,靈巧像蛇

當然,基督徒即使尊重他人而採取傳統的喪禮儀式,也不能沒有底線的。Pasu相信籌備者答應以傳統儀式舉行喪禮,並不是出於妥協,而是為了家庭和睦,也是代死者去照顧、去愛仍然在世的人,這些人都是死者所重視,所掛心的人,籌備者這樣做,也是為了愛及尊重死者。到了實際操作時,其實籌備者可以選擇只做傳統儀式最基本的部份,讓家人安心,又不至於跌入迷信的網羅之中。

Pasu指出真正相信傳統的人其實不多,非信徒家人想以傳統儀式舉辦喪禮,很多時不是因為相信,而是但求心安,怕做得不足,怕被老人家話,只要能令他們心裡感到安穩,他們才有空間去接收信徒的關心及訊息,否則他們一直心不安,最動聽的大道理也無法聽入耳。

況且喪禮也不是一個「硬銷」基督教信仰的場景,它反而是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家庭聚會,讓平時甚少見面的家庭成員聚首一堂,如果連這時候都爭吵,將來更難有再見的機會,更難向他們傳講基督信仰。籌備者可以在安排儀式的同時,以時移世易為由,反過來教育家人時代在變,有些傳統會因著時代而改變,有些以前應該做,現在已經不需要做,如以前需要為死者守孝三年,現在已經不用。Pasu相信以此方式引導家人,對於原本要守傳統的人來說,讓他們能多用理性的批判去看待喪禮儀式,知道原來有些東西可做可不做。籌備者可以再慢慢加入想要加入的禮儀,例如在傳統儀式中加入分享部份,若然無法分享,也可以嘗試做一本場刊紀念死者,即使沒有唱詩或讀經,也可以嘗試做一些短片,表達對死者的愛,又或者在喪禮中加入基督信仰元素。

互為肢體,彼此支持

喪親之痛本來便是非比尋常,更何況籌備者同時也是喪親者,他們要主持大局的同時,亦有可能收藏了自己的情緒,以幫助他們先去照顧其他人的情緒,以及花心力與非信徒家人商討喪禮儀式,這時,牧者及弟兄姊妹的關愛,對喪親者或籌備者都非常重要。Pasu相信教會各人如能按照自己的恩賜及能力,承托喪親者的心情及需要,這樣做不單支援了喪親者,同時也見證了基督信仰。

牧者除了可以在靈性上支持喪親者,與他們一起禱告,鼓勵他們,也可以如社工一樣多方面關顧他們。Pasu提到一般來說,信徒是十分信靠牧者的,因為牧者經常主持安息禮拜,在舉辦葬禮一事也很有經驗,牧者為信徒提供有關殯儀的資料,又或是其他方面的指導,都非常實用,可以減少喪親者找尋資料的時間、減少無助及不知如何處理事情的憂慮。另外,牧者亦要留心,如喪親者的情緒反應過大或過於長久,已經影響到他各方面的生活,牧者便要分辨喪親者是否需要社工跟進,或是需要哀傷輔導。如果喪親者的家人死於新冠肺炎,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喪親者或會有很多譴責及憤怒、很想追究、很無奈、很無助、很委屈及抑鬱等複雜情緒。這時,陪伴他們的牧者,便需要更有同理心。

喪親者的確需要學習與哀傷共存,自己慢慢去療癒,直到回復正常,重投生活。牧者及弟兄姊妹要給喪親者空間,讓他們可以與哀傷共存,不過,這並不表示讓他們孤獨地與哀傷共存,他們也需要有人在旁邊支持。牧者不是萬能的,除了牧者,教會的弟兄姊妹也可以陪伴及幫忙喪親者。Pasu認為基督教互為肢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可以互相連結。每個人幫忙的部份可能都有限,但可以盡到自己的能力是非常美好的。教會中的弟兄姊妹角色、恩賜及能力不盡相同,有些是聆聽者,有些則可以給喪親者提供指引。疫情期間,籌備者或許未能處理文件、購物等,又或是需要有人代為照顧小朋友才能處理喪事。弟兄姊妹未必能夠背負他們的重擔,但若能分擔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可以幫助他們有多一些空間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懷念死者,抒發情感

教會的牧者及弟兄姊妹固之然可以幫助到喪親者,一場好的喪禮儀式,其實也可以幫助在世的人好好向死者道別,然後慢慢回復正常生活。

上文提到,基督徒與非信徒之間,可能因著儀式而發生衝突,這時,「時移世易」是一個關鍵詞,其實對於全家都是基督徒的家庭來說,也是同樣適用,因為在疫情期間,有很多可能原先想進行的禮儀,其實已經無法進行。Pasu分享到他會提供另外可行的方案給籌備者選擇,也引導他們不要站在覺得應該如何做的角度去思考事情,而是站在死者的立場去思考,化解他們因為與心中預期的不同而感到的遺憾。例如死者是因新冠肺炎確診者,現實是無法被人瞻仰遺容,喪親者必然感到難過及遺憾,Pasu會反問他們,讓他們想想死者會否想要他們冒著確診的風險去瞻仰遺容?他亦會告訴他們,喪禮想去表達對死者的愛,也是讓死者表達他對於生者的愛,死者的愛是不想生者冒著確診的風險瞻仰遺容,也不想他們長期太過傷心而影響生活。

Pasu強調不要覺得要做到滿分,才對得起死者,和計劃不同的行動,仍然可以表達出對死者的愛,Pasu分享他設計葬禮時,會讓整件事變得很人性化。他或會在喪禮現場佈置一個記念角,建議喪親者寫卡、寫信,在選擇相片時選擇一些較為生活化的相片,精心選擇陪葬品,通過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對死者的懷念。疫情期間,有很多儀式都被迫簡化及壓縮,Pasu提到不要完了一個喪禮儀式,便把它視為終結,喪親者仍可以在家中舉行悼念儀式。

華人文化比較難在人面前表達負面情緒,喪禮是難得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目光,盡情流淚的場景。Pasu知道喪禮儀式有助於疏導哀傷的情緒,他在禮儀安排上,會製造更多機會讓喪親者表達他們對死者的情感,讓他們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釋放自己的情緒。

一切從簡的喪禮,不是被迫的從簡,而是心態上的從簡,比起形式,以死者及其所愛的人為中心,顧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尊重彼此的想法,牧者及信徒無私地關顧喪親者表現出愛心及好行為,這些更重要。

相關文章

正視學歷造假的蔓延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02/2025

早前有報道指,有非本地學生花費不少金錢買假學歷來港報讀大學,以不誠實方式取得香港專上學府的碩士課程的教育機會,去年就有部份大學揭發有學生持假學歷入讀的事件。另外,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數據亦指出,2023/24年度在學歷評估過程中,揭發32宗申請人持假學歷的個案,當中有五宗涉及申請教席,涉事申請人想註冊成為香港教師。

在教育界中,造假的事件一直存在,由找人做功課、寫論文,再到提交假成績單、假學位、假信件證明等,都曾經出現,而由於科技的進步,要接觸、得到造假的資料也愈來愈容易,上網就能找到AI、論文代寫服務,甚至有中介公司代勞。有人可能會深究要花費多少金錢才可以買到假學歷證明,但這類涉及造假的事件,關乎個人的品德和操守,在教育界是極之嚴重的問題。

教育不單是要求學生在學業上有進步,而且還要求學生在品格上要誠實,老師也就是學生的楷模(role model)。教育局在2022年發出的《教師專業操守指引》指出了八項教師應有的專業及個人道德與操守:專業信念、恪守法治、以身作則、廉潔公正、盡忠職守、關愛學生、尊重私隱及維護專業。如以不誠實手段騙得教席成為「失德教師」,「為人師表」會變成「誤人子弟」,不知將有多少學生受害。所以還希望教育局及辦學團體嚴正對待事件及多加防範。

任何世代中,總有人想用以假亂真,不想付出努力但想獲取成就和利益,而現時科技無論在實體生活或虛擬世界都在「滋養」人們成就這種「便利」心態。除了盡力求真,仔細辨別真偽;其實從另一角度去看,只有真正付出努力後得到的經驗及智慧才能滿足人心,這是偽裝者們不能感受到的。


參考資料:

李穎霖。〈假學歷調查|香港中介大本營曝光 稱買通國際考場 200萬入港大〉。《香港01》。2024年10月15日。

〈假學歷申教席註冊 評審局截5宗 業者驚訝造假蔓延教界 大型辦團:囑校長更嚴把關〉。明報新聞網。2025年2月17日。

〈評審局上年度截32人持假學歷 當中5宗涉申教席註冊〉。東網。2025年2月17日。

當不完美的人生遇上狗醫生……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2/2025

受訪者:Vicky | 資深狗義工

「世界破破爛爛,小狗縫縫補補」,不知從何時開始,網絡上流行著這一句話,無論是在facebook、Threads、Instagram或小紅書等社交平台,都可以尋找到這句話或類似說話的蹤影:「世界破破爛爛,小貓縫縫補補」、「世界破破爛爛、鼠鼠縫縫補補」……生活中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甚至感到人生沒有盼望之際,小動物的存在足以讓人感到溫暖、放鬆及治癒。或許這就是神創造牠們的目的,亞當雖則未有從眾動物中找到「相配的幫手」,成為他的配偶(創二20《新譯本》),但人類還是可以在眾多動物中挑選適合的動物擔任「助手」,甚至視之為家中的一份子,陪伴自己及家中的孩子成長。

狗狗的威力絕對不能小覷,美國女子體操隊成員Simone Biles曾在東京奧運因空中失感退賽,其後不但跨越心理關口,在巴黎奧運拿下三金一銀的好成績,她所率領的隊伍也奪得了團體金牌。對Biles來說,美國體操協會認證的治療犬Beacon可謂功不可沒,牠感知運動員的壓力,並可以紓緩他們緊張的情緒。[1] 紓緩他人情緒的不單有Beacon,一隻身處厄瓜多爾,名為Aldo的狗狗,也撫平了小朋友害怕看牙醫的恐懼情緒,[2] 可見,這個世界不能只有人類存在,其他動物可以為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幫助及啟迪。今期「我有話說」,便讓我們一起聆聽資深狗義工Vicky及她身邊的愛犬,特別是Happy,一個又一個的感人故事。

因為有「你」——才能撐過死別

Vicky從小到大都喜歡狗狗,視牠們如朋友及親人,在鄉村長大的她,兒時家中的狗狗都是自來的,曾經有一隻狗,沒有人教過牠,卻懂得每天定時去到路口迎接她和哥哥放學。有一天,這一隻「懂得看鐘」的狗狗,誤食有人擺放的有毒食物,Vicky和哥哥目睹狗狗中毒嘔吐,由於當時二人的爸爸不在,兩兄妹惟有模仿爸爸的做法,試著為狗狗「解毒」,遺憾的是無法救回牠的性命,之後在回家的路上,兩兄妹再也看不見這條忠心的狗狗搖著尾巴接他們放學。嚎啕大哭之後,傷心仍在,但淚水沒有沖洗掉Vicky仍然想要飼養狗狗的念頭。

長大後的Vicky,在適合的時候,接二連三收養了幾隻狗狗,可惜狗狗的年歲比人類短。分離從來不易,更何況生死之隔,視狗狗為孩子的Vicky,每一次面對狗狗離世,都讓她傷心欲絕。當時那麼傷心,她是如何撐過來的?Vicky反思過後,確定這全是狗狗的功勞,因為還有其他狗狗在她身邊需要照顧,所以她的生活習慣沒有太大的改變,也令她比較容易從喪「子」喪「女」之痛中走出來。從昔日三隻狗狗圍繞身旁,到現在只剩下Happy,與Happy在一起的每天,Vicky都覺得非常充實。

因為有「你」——感到人間溫暖

明光社

Vicky認為人與狗的關係可以親如家人,只是牠們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雖然牠們不會說話,但牠們給與人的回應及支持,是讓人實際感受得到的。先不談牠們會在門口歡迎你回家,你不開心時,你與牠們傾訴,牠們總會安靜聽你說話,也會作出一些回應,彷彿明白你的感受。Vicky一直以為自己在照顧狗狗,但她後來體會到,其實是狗狗照顧著她。

Vicky分享到除了她,她昔日的外傭也有同樣的感受,這位外傭亦喜歡向家中的狗狗傾心吐意,當她與家人用視像電話聊天後情緒會變得激動,第一時間前來安慰她的總是狗狗,牠專注的凝視,對工人姐姐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安慰。Vicky亦親自見過有些鬱鬱不歡的人,因為與狗狗相處後而變得有活力;也曾目睹一位獨居的女士,在獨力照顧四隻狗狗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建立自己;也有人因為要飼養狗狗而努力賺錢。狗狗亦可以改變人的個性,Vicky相信小朋友若與狗狗一起成長,性情會變得更好。

狗狗不但能安慰人,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香港人很冷漠,愛與人保持距離,但只要與狗狗一起外出,往往會碰到不一樣的香港人,總有人會因為飼主拖著狗狗出行而發出會心微笑,甚至上前來跟飼主和狗狗打招呼。養狗狗的確可以擴大人的生活圈子,認識更多人,與他人連結,而缺了一條腿的Happy,更會化身為親善大使,助Vicky與陌生人打開話題,以及令她感受人間溫暖。Vicky曾遇過一位外賣員,看見Happy後,突然停下車來慰問Happy發生過甚麼事,Happy實在被很多人疼愛,Vicky也盡力與Happy一起回饋他人給牠的愛,Vicky與Happy曾遇過一位經常獨自散步的老人家,日子久了,每當遇上他,Vicky都會主動與他打招呼,希望他能感受到他人的關懷。

香港有許多愛狗之人,但如果Happy不是缺了一條腿,Vicky認為以Happy為主角的故事,應該會重寫。而缺了一條腿的Happy,亦讓Vicky感受到「當神關了一度門,總會為你開一扇窗」,在生活中有失總有得,失去一些東西並不一定會很慘,事後可能會發現,自己得到的更加多。

因為有「你」——明白缺憾不能奪去本身的價值

狗狗可以成為一股動力,推動人成長,有時候牠們也可以成為人生路上的醫生及導師。

Happy是缺了一條腿的狗,但牠並非天生如此。Happy是一隻唐狗,幼年時被人棄置在垃圾桶中,Vicky輾轉之下領養了Happy,當時Happy的一條後腿已經腐爛,Vicky與獸醫商量後,忍痛把腿割掉。輸在起跑線的Happy,在Vicky的悉心照顧之下,Happy不見半點自卑,康復後更能如常靠著三條腿走路,更與牠的「爸爸」「媽媽」征服過不少山頭。不少人認為唐狗普通,所以不及其他名種狗矜貴,甚至對牠們存有偏見,認定牠們不討人喜歡,或生性兇惡,難以接近,但Happy這隻三腳唐狗原來一點都不普通,也不凶惡,更天性開朗,惹人憐愛和歡喜。Vicky與丈夫不時帶著Happy行山,不少行山客看見Happy都會感到驚訝,主動走過來問候Happy的情況,Vicky談到當中有一位老人家,每一次見到牠都很開心,但Vicky事後才知道,這一位老人家原來是怕狗的,但唯獨不怕Happy,或許是因為牠沒有腿卻能跑步如常,牠的殘缺打動人心,讓人失去戒心之餘,也教人憐惜,在旁人眼中,Happy有別於其他四肢健全的唐狗。

Happy與人的真摯的互動一再出現,讓Vicky想到,Happy是否有潛質成為狗醫生?Happy的自信及自在,令牠成功考取了「醫生牌」,多年來,Vicky帶著Happy到老人院及殘障人士等機構服務,之後Happy更考上了動物老師的牌照,考取狗教師牌照的程序與狗醫生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若要成為動物教師,動物本身必須是領養回來,或是拯救回來的,因為動物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入到小學校園,向小朋友講解繁殖場飽受虐待的動物慘況、動物的權益,當中也包括野生動物,如雀鳥、野豬及猴子等的權益,以及人與動物如何和諧相處,講解內容不會聚焦於猴子等野生動物襲擊人類的事件,而是讓小朋友明白人類曾對牠們做過甚麼事情,以致牠們有這些行為。

明光社

狗教師傳遞的不是知識,而是與學生作生命的交流,很多次入校的經歷,都教Vicky非常感動。Happy曾經去過一間小學,一開始小學生都因稚氣而口不擇言,批評牠很惡、很醜,但當他們聽完演講後,他們有所轉變。在與動物互動環節中,他們會主動走到Happy身旁,鼓勵牠,為牠打氣。更有一次,當Happy自己走上學校的禮堂,全場的小朋友自發性的拍手歡呼。Vicky很感動,覺得這一班小朋友懂得尊重生命,她一直相信從小教導小朋友尊重生命及愛護動物,是很有意義的工作。當日,Vicky如此鼓勵小朋友:「這條樓梯對Happy來說很小事,我與牠行過香港很多山,動物如Happy,牠們不會覺得自己身體有缺陷,有甚麼問題,牠做到的,人類都可以做到。」Vicky更希望小朋友明白,每個人的成績,高低是有分別,但Vicky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小朋友不要太注重自己的成就,或與他人比較。不過,接受缺憾並不等於坐困愁城而不求援,幼時的Happy在垃圾桶裡,因懂得發出聲音求救,才能被人發現。當有需要時,人要懂得求助及爭取,千萬不要因著自己的「失去」——就像Happy失去了「一條腿」,便輕易放棄,連弱小的幼犬也不會選擇放棄,人只要願意也可以再次站起來。一旦覺得生存下去沒有意思,這樣人生便會真的完結。

因為有祢——人生自有意義

神創造動物,每一種都有牠的智慧及生存方式,足以啟發人去思考生命。耶穌叫憂柴憂米的人看看天空的飛鳥(太六26);箴言中的父親力勸懶惰的人去察看螞蟻(箴六6-8);耶和華亦通過不同的動物,讓約伯領會到自己只是微小無知的人類,並且謙卑下來(伯四十15-四十二6)。人類常以萬物之靈自居,絕頂聰明的人如所羅門王,都會好好研究動物,從牠們身上學習不一樣的功課(王上四29-34;箴六6-8)。

都市人承受著不少壓力,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出眾,大家不妨看一看Happy這位狗醫生兼狗教師,活得無比自在及自信,不以失去一條腿為恥。當然,牠活得自在的底氣在於牠有一位好主人,這位主人不會輕視牠、否定牠。事實上,狗狗的價值觀與人類不同,正如一位牧師曾在講壇上說過,狗狗的價值在於主人怎樣看牠,主人視牠是名種狗,牠便是名種狗。因此,即使Happy不是出身於名門,只要主人視牠如珠如寶,牠便會自覺非常有價值,這種價值,不會因為缺了一條腿而失去。今天在校園、在職場,有不少人,甚至連信徒都覺得人生充滿遺憾,人生沒有意義,活著沒有盼望,但如果創造主視你為珍寶,又有誰可以貶低你的價值呢?如果耶穌能帶來的是豐盛的生命,又有誰可以把這樣的豐盛生命奪去呢?

到底最終貶低自己的生命的是別人還是自己?曾經有人捨棄Happy的生命,但Happy捨不得就此離去,牠要繼續活著,並且快樂地活著。牠慘敗在起跑線,卻用三條腿笑著跑往後的旅程。對,Happy缺了一條腿,可是牠還有三隻腳。


[2] 闕雁琳:〈看醫生爆哭「最萌牙助犬」陪看診 跳上診療台給小孩療癒抱抱〉,ETtoday寵物雲,2022年11月24日。https://pets.ettoday.net/news/2386859

青少年不能或缺的生死教育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5/01/2025

在電影《破.地獄》中,有不少「金句」,其中一句是:「人一出世就在倒數」。對於較為年長的朋友來說,在年月的流逝中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在經歷轉變,人不會一直的年輕,總會有一天由壯健慢慢的衰老、身邊的親友慢慢地離開……歲月在教導人慢慢地去接受及面對老、病、死,如能自我反思、與人討論、或找方法去了解,這會是接受「死亡教育」的一種方式。但青少年呢?他們仍在成長階段,身邊的同學、環境都是充滿朝氣,仍有很多時間可以追夢,甚至揮霍,「死亡」彷彿離他們很遠。

然而,了解「死亡」對於青少年來說其實也是重要的,因為不少人了解到生命有限期,才會珍惜光陰,找人生目標及方向,而且,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經歷到老、病。當「朝見口晚見面」的同學或老師,甚至是至親的家人突然因意外、急病或輕生等原因離世,面對一些不可預知的狀況,對青少年來說,他們會感到很突然,亦會手足無措,不懂如何表達感受和消化事件。而華人社會普遍對「死亡」這題目採取避而不談的態度,視之為忌諱,青少年心中即使帶著很多疑問、恐懼,哀傷的情緒,亦可能不懂抒發。

香港學校的課程涉及眾多課題,能給予「生命教育」的空間不多,亦沒有完整的框架及內容要求,要找尋機會與學生探討「死亡」更是不容易。在教育局網站中有一份名為「推行生命教育初探」的教材,[1] 當中提到「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加強他們面對逆境的能力……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建立珍惜自己、關愛他人和環境的信念和行為」,這些都是學校應該做的事情,以助學生尋找到做人的方向。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內容,是從積極人生的方向中去讓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及探索生命等。雖然教材中有提及「生死教育」,並將它列舉於生命教育相關價值的範疇中,但之後並未有提供應用、內容、相關價值觀及它對學生的幫助。

2024年9月,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連同香港生死學協會發佈《香港中學生看生死研究報告》,[2] 當中有受訪學生表示,因覺得生命不到自己控制而感到無奈,亦有受訪同學指有認真想過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報告又依據受訪學生對死亡態度的總平均分指出,學生對死亡的態度傾向接受,受訪學生中有人表示對死亡產生較強烈恐懼和擔憂,亦有部份學生逃避去想死亡。報告指出「學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評價與其生命意義和死亡觀呈統計學上顯著關係,反映良好的生死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自殺念頭和行為的產生。」[3]

那麼「生命教育」、「生死教育」及「死亡教育」又有甚麼不同,青少年可以如何學習及理解呢?香港生死學協會會長梁梓敦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不少學者或機構對於「生命教育」的定義有不同的說法:如透過觀察與分享對生、老、病、死之感受的過程,並從中體會生命意義及存在價值,培養尊重及珍惜自己與他人的情懷;或教導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生活、豐富人生;或引導人們從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宗教等脈絡去理解生命意義及生命現象,及找尋多元化的方式來展現生命意義。[4]

有部份生命教育工作者會採用的教育模式是將人作為核心,探討人與他人、環境、自己及宇宙/信仰的關係,有關死亡的課題就會放在人與宇宙的範疇中,當中會包括靈性超越之途徑、尋找永恆價值、生命歸宿等內容。[5] 而「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其中一個主題——死亡是生命裡的一個階段,但它不等於整個生命教育。梁梓敦就指出「死亡教育」是教導學生認識和探討死亡,從死看死;但「生死教育」是教導學生先了解死亡,然後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死看生才是生死教育的最終方向。他認為生死教育是一種方式,讓人透過了解死亡,經討論及反思後,而達到「及早預備」和「活好當下」為目的。[6]

如果暫時校園未有空間觸及這題目,就由家庭或教會開始,與青少年談論「死亡」而毋須忌諱,透過不同的材料,如名人離世、災難或自殺新聞、歷史事件、家居環境生態、電影、文學作品、歌曲等,都可以是很好的題材來展開對話,來讓他們表達感受,說說他們學校或同學的故事,師長亦可以趁機了解他們對死亡的想法,並把自己的經驗與他們交流,回應他們的疑問,與他們一起反思。


[1] 張永雄:〈推行生命教育初探〉,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網站: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moral-civic/NewWebsite/Life_understanding/edb_02.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1月9日)。

[2] 王晉璇:〈香港欠缺生死教育 學生如何學會面對死亡和失去?〉,《香港01》,2024年10月10日,網站:https://www.hk01.com/深度報道/1057152/香港欠缺生死教育-學生如何學會面對死亡和失去(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1月10日)。

[3] 王晉璇:〈香港欠缺生死教育〉。

[4] 梁梓敦:〈導讀:生死教育是甚麼?〉,載伍桂麟等編:《生死教育講呢啲》(香港:明窗出版社,2020)。

[5] 梁梓敦:〈導讀:生死教育是甚麼?〉。

[6] 梁梓敦:〈生死教育,What’s next?〉,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網站:https://www.hkcss.org.hk/upload/pra/PB33/專題文章5_生死教育Whats%20next.pdf(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1月10日)。

賺快錢的代價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9/01/2025

根據新聞報道,早前有31人因以女性身份涉嫌詐騙海外男性而被警方拘捕,警方在調查時發現,騙徒在筆記本上定下不同目標,包括買名錶汽車,希望每日找到一名能騙取10,000美元(約80,000港元)以上的受害人。事件反映了有些人因為渴望快速致富而選擇參與違法行為,足見金錢有巨大的誘惑力。

當一個人目標明確,卻是以不正當手段來實時,這不僅是對法律的挑戰,更是對自我價值觀的背叛,最終只會將人推向更深的敗壞境地。

縱然涉嫌詐騙者或許享受過金錢所帶來的快樂,其實這些快樂都隱藏著代價。人一旦失去對自我的約束、任憑己意而行,看輕理智、良心和信用等,可能會作出錯誤的決定。若有人因犯罪行為被判刑入獄,失去自由,必定會感到悔恨不已。此外,曾經犯罪的記錄隨時都有可能被人發現,這種恐懼感會讓人終日惶恐不安,無法安然度日。

賺取金錢必須以正當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讓人感到舒暢。在某件事情上的付出與得益如出現不合理的比例,必須特別謹慎。通過工作和努力獲得的收入,不僅能帶來物質上的滿足,更能帶來心靈上的平靜。只有在正途上行走,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切勿因短視而造成長期的損失。

參考資料:

〈AI電騙黨31人落網 揭青年目標日呃8萬〉。星島網。2025年1月6日。網站: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651080/%E6%97%A5%E5%A0%B1-%E6%...

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8/01/2025

一句「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南音曲《客途秋恨》的歌詞)、「生人都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破.地獄》的對白),可能讀者對它們都不會感到陌生,《破.地獄》電影成為了2024年香港公認的「現象級」電影,破紀錄的票房至截稿時已超過1.5億元,電影在世界各地上映,成為各地香港人談論與回味的話題。很多人看了覺得感動,更多人為著這電影拍出的人情味,與那小城的哀愁而感慨。

的確,《破.地獄》一戲中,有很多東西實在值得去討論,相信不少讀者也在觀看過後,和朋友分享了觀後感。(如你還未看過這戲的話,文中會有些劇透,讓筆者也學學戲中黃子華講過的一句話:「請迴避!」)本文嘗試將幾個自電影延伸出、關於基督信仰與生命倫理的課題,與大家討論一下。

天堂與地獄,唔知到無知

在世界各地絕大部份的文化中,死亡都被視為一種忌諱。中國傳統儒家教導我們:「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篇》,意思就是:我們連做活人的事情都還沒弄清楚,怎會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在這樣的「人本」和「仁禮」的精神下,對死亡與靈界的事情「敬而遠之」就成為了常規法則。然而敬而遠之,逐漸變成了「禁忌無知」,混雜了中國人著重的「意頭」,和各式各樣的迷信念頭之下,殯葬就像被蓋上了一重無知之幕一樣,變成生人們都不敢,也不肯觸碰的話題。

在《破.地獄》中,本來大家以為重頭戲是「破地獄」(結果大家知道,戲中重點原來並非在此),按片頭的解說,它是中國傳統道教的喪禮儀式,更被獲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 然而,若了解「破地獄」的來源,其實它不全是起源於道教,在佛教中有一則「目連救母」故事,它的重點不是叫人「破離地獄」,而是佛祖要教化世人,不過經流傳後它卻變成了一則表揚孝道的故事。[2]

而其實我們可能連人人都識講的「十八層地獄」都攪不清楚,在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的傳統陰司文化中,「地獄」是由十殿閻羅來掌管,當中正正反映了人世間種種的陰暗面,真的是「人間地獄」的反照,而十殿閻羅掌管的「大地獄」有八重,而不是民間時常說的「十八層地獄」。[3]

另一方面,有不少基督徒,對天堂和地獄也是「傻傻也不知」。很多人在決志信耶穌後,確信得永生,可以「上天堂」,卻對人死後會去的「陰間」並不了解。按聖經的意思,「陰間」就是一切死人都會去到的地方,是一個過渡的境界,有人將之形容為「居間狀態」。希伯來文中陰間是「שְׁאוֹל‎」,其意思是指死人之地,它的字根有「查問」的意思;而新約中的陰間,希臘文是Hades,意思是指「看不見的世界」。陰間未必是一般人想像的「地獄」(hell),因為不管是好人壞人、信神的不信神的,都會下到陰間,而不是很多人以為那樣,有些人上天堂,有些人下地獄。參考聖經的描述,陰間可能分兩部份:信神的人會到快樂的部份,到樂園(paradise)中安息,其他人卻在另一處受苦的地方。[4]

聖經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審判過後,按使徒約翰在啟示錄二十一章1至3節所言,先前的天地被新天新地所代替,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即是天國是會從天降臨,而不是要「上去」的,正如我們每天都背誦的主禱文所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究竟人間是地獄?還是天國在人間?留待日後才有分曉。

喃嘸信耶穌,難為了家嫂

對於信徒,戲中也有「喃嘸信耶穌,難為了家嫂」的一幕:身為長子的志斌,被選擇一生在紅磡,需要繼承Hello文衣缽,本來已對工作無心,更遇上一位信徒太太,為了讓兒子考上好的教會學校,半推半就,受洗返教會。當喃嘸的信耶穌,會是怎樣的為難?戲中都已經刻劃得很細緻。但試想想,同一件事情,如果發生在教會洗禮中,「喃嘸佬都信耶穌!」想必會成為激勵全教會的好見證。當然,站在基督信仰立場,志斌這樣為求「加分」,為了讓兒子入好學校而信耶穌,粗俗點講,真是「把鬼(無用)」,但家嫂既要做醜人,立心想「全家得救」,面對家人信主的難處,應該可以怎樣做才不會令自己太「乞人憎」?是不是一句「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指責她一早就不應該與未信的人結婚,就能推掉所有問題?

面對各種喪葬儀式,如何處之泰然

由電影回到人間,除了要更多認識有關死亡、殯葬的事情外,身為信徒,有時也要面對未信主家人離世的情況。畢竟,基督信仰在香港雖然普遍,但始終不是主流信仰。在香港,就算家人離世時「無信仰」,在處理喪葬事宜,一般都會「被安排」以道教儀式來處理,那麼信徒就要面對十分實際的問題:我們可以像戲中一班喃嘸師傅那樣,因不滿主角Hello文想讓女兒主持「破地獄」儀式,覺得這會冒犯祖師爺,而拉隊離場嗎?

其實這種充滿火藥味的場面,未必會在現實生活裡出現,在一般的喪葬儀式中,只要在出席時向主持提點一聲,他們都會「識做」,指示與會者以默禱代替鞠躬,獻花代替焚香燒衣的。同樣地,先人「頭七」要做法事,我們有基督信仰的,也可以做一點既具「儀式感」,又能表達信仰的事情,例如為懷念先人而代禱,甚至誦讀詩篇二十三篇,思想主如何引領人們行過死蔭幽谷,也是可以的。不同信仰的人,可以用不同方式為先人做一點事。畢竟,儀式本身並不能代替信仰:未信者既不能因辦一場安息禮拜就變成信徒;同樣地,已信主的先人,也不會因為家人堅持採用民間信仰的喪葬儀式而上不了天堂。


[1] 〈「發現非遺」系列節目 破.解迷思〉,「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2024年12月23日,網站:https://www.icho.hk/tc/web/icho/fun_in_ich.html

[2] 〈《目犍連尊者供僧救母》〉,「靜思人文」,網站:https://www.jingsi.org/blog/980-stories027

[3] 中國民間傳統信仰相信,陰曹地府是分為十殿,分別由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轉輪王這十位閻王所掌理。而按中國民間宗教善書,宋朝淡痴道人所著的《玉歷寶鈔》所載,地獄也分有八重,而在八重大地獄之外,還有十六小地獄、血污池(未知是否電影中所提及的血污有關)和枉死城,此外又有銅柱、火焚、分別施加刑罰的地方,各「大小」地獄加起來,共有一百三十八地獄。參〈玉歷寶鈔〉,「般若文海繁體站」,網站:https://book.bfnn.org/books2/1471.htm#a04

[4] 胡志偉:〈辨識陰間與地獄〉,《時代論壇》,2018年4月6日,網站: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4281&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不必要手術與荷爾蒙療程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8/01/2025

手術都是必須的嗎?當然這裡提到的並不是美容手術,而是以醫療為主的手術。大家或者想到,既然是醫療手術,那應該是「救命」的吧,又怎會有不必要的手術?事實上,世界上真的存在不必要的手術,否則,美國的醫學史上便不會出現「不必要手術」(unnecessary surgery)這詞匯?所謂的不必要手術,是指對比傳統的保守療法,如透過藥物、物理治療、改變飲食方式等,那些對病人來說不必要、不確定,不是最有利的外科介入醫療方式。[1]

1950年代,美國外科醫學院(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ACS)主任Paul Hawley首次提出不必要手術已經構成威脅,他指出「如果公眾知道有多少不必要的手術已被執行,他們會感到震驚。」很明顯,Hawley的言論沒有得到正視,20多年後,美國醫學會(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呼籲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針對不必要的手術進行調查。學會稱,美國有240萬宗不必要的手術,涉及款項高達39億美元,並且有11,900名病人死於這些不必要的手術中。[2] 美國醫學會的呼籲,同樣未有得到重視,來到2023年仍有報道指,有脊椎和骨科手術在不明確或不適合的病人身上執行,甚至成為非常普遍的問題,特別是腰椎手術,有超過50%被認為是不必要的。[3] 病人或許難窺全貌,大部份醫生卻能告訴你,至少有15%至30%的醫療服務是多餘的。[4]

明光社

70多年來,不必要手術活躍至今,醫生們動不動便動刀,究其原因,與醫生所受的訓練相關,他們並未受過如何與病人討論所有治療方案和尋求最佳決策的訓練,他們亦不知道有甚麼更好的方法,所以「他們一直這樣做」。此外,有的醫生也希望藉著執行手術而令自己名利雙收。[5] 後者在美國的醫生圈子並不是甚麼秘密,有一項調查發現,有超過70%的美國受訪醫生相信,其他醫生大有可能從不必要手術中獲得利益。[6] 也有許多骨科醫生擁有人工關節的部份經銷權,可以透過銷售總髖關節或膝關節植入物給醫院而從中獲利。[7]

根據媒體公司《今日美國》對美國政府國家醫療從業者數據庫公共使用檔案的分析,單從2005到2013年,已經有超過1,000名醫生支付了賠償,尋求與申訴人和解,以結束涉及不必要或不當程序的外科醫療事故。[8] 美國有為了利益而執行不必要手術的醫生,不過其實也有不少有良心的醫生,骨科醫生James Rickert發起了一個名為「道德說服」運動,勸說他的同僚停止為了解決財務壓力而進行不必要手術。[9] 〈從非牟利到非常牟利的醫療業〉一文已探討過美國醫療制度如何由服務有需要的病人到以利益考慮為優先,甚至將金錢置於患者的需要之上,這與美國醫院管理人員的數量顯著增加有關,醫生與醫院管理人員的比例,是1比10,而醫院早已建立了一套商業運作模式。有研究結果顯示,典型的美國醫院在照顧需要住院的病人時,例如治療心臟病發作或嚴重感染的患者,醫院難以獲得可觀的利潤,營運醫院的巨大經費必須依賴非緊急(選擇性)的手術,例如透過骨科和脊椎手術方面的利潤,難怪連《美國新聞》雜誌排名榜上的精英醫院,也會做大量不必要的手術。[10]

在美國,較為普遍的不必要手術包括:剖腹生產(C-sections)、脊椎融合(spinal fusion)、關節鏡半月板部份切除膝關節手術(arthroscopic partial meniscectomy knee surgery)、靜脈過濾器(vena cava filters for blood clots)、心臟血管成形術(cardiac angioplasty)、心臟起搏器(heart pacemakers)、子宮切除(hysterectomy)、脊椎體成型術(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sis)等。這裡並非說這些手術都是絕對「不必要」,真正的病人當然有必要接受這些手術來維持生命或保持生活質素,但正如上文提到,對某些人來說,他們其實不需要接受這些手術,進行手術對他們來說根本不是最佳或最有效的醫療選擇。[11]

醫生沒有受過訓練如何與病人一同尋求最佳的醫治方案,又或在龐大的醫療利益驅使之下,醫生進行了不必要的手術或治療,結果對當事人不但無益,甚至造成了傷害,除了前述的不必要手術,其實對跨性別人士,特別是小孩子,進行荷爾蒙治療,甚至性別重置手術,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跨性別治療也是一門大生意,撇除龐大的性別重置手術費用,當有關人士一旦決定改變原生性別,便意味著終身離不開醫生及藥物。[12] 醫生當中有人為了利益而隨便開出荷爾蒙藥,而由於涉及跨性別議題,令有關治療變得更為複雜,因為這牽涉了所謂政治正確及意識形態的爭辯,有持份者認為「救助」跨性別者生命的唯一方式,便是給予他們「性別肯定治療」,[13] 若有人敢反對「性別肯定治療」,大概會迎來謾罵之聲,一些被洗腦的醫生,相信開出荷爾蒙藥是唯一正確的做法。

一面倒的說法支持「性別肯定治療」,但這對跨性別人士來說並不是最佳的醫治方式。試問一下,若有人被告知需要進行一個不可逆轉的治療或大手術,向其他醫生尋求專業意見,在考量不同醫生的意見後才作出決定,這做法不是更安全及可取嗎?但在美國,只要兒科醫生一碰到有孩子表示,想要轉換性別,醫生便會轉介他給性別認同診所,這些性別認同診所的治療師,不會質疑孩子的想法,甚至可能只簡單詢問幾條問題,經過一兩次會面,便會把孩子送回診所,當中的醫生這時便會給孩子開出荷爾蒙藥,整個過程可能只需要三天時間。[14] 診斷過程如此簡單,難怪有研究人員發現,從2019年至2023年,全美共計有13,994名未成年人因性別焦躁症接受了醫療方面的治療,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孩子中有5,747人接受了更改性別的手術,包括乳房切除術或生殖器重置手術,另有8,579人接受了青春期阻斷劑(puberty blockers)和荷爾蒙替代療法,共計有超過60,000份處方被開出。[15]

即使沒有進行「手術」,單純使用藥物如青春期阻斷劑來轉換性別,孩子們還是需要付上沉重的代價,青春期阻斷劑可抑制雌激素和睪酮,這些荷爾蒙有助生殖系統發育,同時也會影響骨骼、大腦和身體其他器官,以骨骼來說,使用過青春期阻斷劑的孩子,比起正常老化的人群,有可能更早出現嚴重骨折的情況。[16] 另外,進一步使用cross-sex hormones(交叉性別荷爾蒙),原則上會導致孩子終身不育。很多接受了荷爾蒙治療的孩子,他們的精神狀況並沒有如性別認同診所所聲稱的變得更好,事實上沒有這一回事。[17]

明光社

或許,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很需要荷爾蒙藥,但變性可不是小事,只是一味「肯定」,沒有針對個人需要作出客觀的評估,草草讓孩子接受更改性別治療,結果讓不少青少年悔不當初。[18] Chloe Cole便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她出生時為一位女生,12歲時未能適應青春期帶來的不適,她告訴父母她是男生,她其實只想表達她討厭青春期這種既陌生又辛苦的變化。她的父母帶她去給專業的醫生診斷,醫生立即要她使用青春期阻斷藥物,Cole認為自己成為了所謂性別肯定治療的受害者,倉促的診斷斷定她是跨性別者,並指她需要接受一連串藥物及手術治療,這些都讓她日後無法生育及乳養自己的孩子,她其後為此控告開出青春阻斷劑及荷爾蒙藥的醫生。[19] 專門研究跨性別青少年的心理學家Erica Anderson博士估計,將有更多年輕人會因為在他們的性別旅程中過早接受了手術,而為到醫療失誤提出訴訟。[20]

病人要信任醫生,但不能輕易信任草率及倉卒的判斷,在利益當前的醫藥業及醫療系統中,需要多學習多思想,謹慎選擇對病人生理或心理長遠來說都可以帶來好處的治療方案。


[1] 參Philip F. Stahel, Todd F. VanderHeiden and Fernando J. Kim, “Why do surgeons continue to perform unnecessary surgery?” Patient Safety in Surgery 11, no.1 (January 13, 201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234149/.

[2] Stahel et al., “Why do surgeons continue to perform unnecessary surgery?”

[3] Greg Licholai, “Combating the Growing Rate of Unnecessary Surgeries,” Forbes, August 2, 2023, https://www.forbes.com/sites/greglicholai/2023/08/02/combating-the-growing-rate-of-unnecessary-surgeries/.

[4] Vijay Yanamadala, “Solving the Epidemic of Unnecessary Surgery,” hlth. community, January 13, 2023, https://www.hlth.com/digital-content/hlth-matters/blog/solving-the-epidemic-of-unnecessary-surgery.

[5] Stahel et al., “Why do surgeons continue to perform unnecessary surgery?”; Licholai, “Combating the Growing Rate of Unnecessary Surgeries.”

[6] Heather Lyu et al., “Overtrea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LoS One 12, no.9 (2017): e018197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87107/.

[7] Cheryl Clark, “Orthopedists’ Financial Conflicts Can Hurt Patients, Surgeon Says,” Medpage Today, April 9, 2015, https://www.medpagetoday.com/surgery/orthopedics/50601.

[8] Peter Eisler and Barbara Hansen, “Doctors perform thousands of unnecessary surgeries,” USA Today, WFMY NEWS 2, June 20, 2013, https://www.wfmynews2.com/article/news/local/2-wants-to-know/doctors-perform-thousands-of-unnecessary-surgeries/83-314160889.

[9] Clark, “Orthopedists’ Financial Conflicts Can Hurt Patients.”

[10] Licholai, “Combating the Growing Rate of Unnecessary Surgeries.”

[11] Frank Gallucci, “Unnecessary Surgery Lawsuits: What you Need to Know,” Plevin Gallucci, October 14, 2024, https://www.plevinandgallucci.com/unnecessary-surgery-ohio/; Hallie Levine, “4 Medical Treatments that are sometimes unnecessary,” Consumer Reports, August 30, 2022, https://www.consumerreports.org/health/medical-treatments-procedures/medical-treatments-that-are-sometimes-unnecessary-a3617593905/.

[12] The College Fix, “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caught reaping in big money from transgender surgeries,” YouTube, September 26,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VDhX1KlCs; Sydney Watson, “How the medical industry is profiting off transgender people (it's a money-making racket),” YouTube, June 1,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Qi02uHKFU.

[13] David Oliver, “Gender-affirming care is life-saving, research says. Why is it so controversial?” USA TODAY, November 1, 2023, https://med.fsu.edu/sites/default/files/news-publications/print/Trans%20people%2C%20gender-affirming%20care_%20Why%20medical%20discussions%20fraught_0.pdf; Kareen M. Matouk and Melina Wald, “Gender-affirming Care Saves Lives,” Columbia, March 30, 2022, https://www.columbiapsychiatry.org/news/gender-affirming-care-saves-lives.

[14] Triggernometry, “The Dark Truth: What happens at a Trans Clinic?” YouTube, June 15, 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19IjK3ELA; The Daily Signal, “‘My Childhood Was RUINED:’ Detransitioner Chloe Cole Talks About Trans Procedures,” YouTube, July 28, 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GgR3W_jjg.

[15] Rikki Schlott, “Over 5,700 American children had trans surgery between 2019 and 2023, medical group claims: Treated like guinea pigs,” New York Post, October 8, 2024, https://nypost.com/2024/10/08/us-news/over-5700-americans-under-18-had-trans-surgery-from-2019-23/.

[16] Megan Twohey and Christina Jewett, “They paused puberty, but is there a cost?”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4, 2022, https://www.nytimes.com/2022/11/14/health/puberty-blockers-transgender.html.

[17] Triggernometry, “The Dark Truth,”; The Daily Signal, “‘My Childhood Was RUINED’.”

[18] Robin Respaut, Chad Terhune and Michelle Conlin, “Why detransitioners are crucial to the science of gender care,” Reuters, December 22, 2022, https://www.reuters.com/investigates/special-report/usa-transyouth-outcomes/.

[19] 詳見吳慧華編:《吾男吾女——性別的變與不變》(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24),頁76;CBN News, “18-Year-Old to Sue Over ‘Grossly Negligent’ Transgender Treatment in Potentially Groundbreaking Case,” YouTube, December 13,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ZVpTFUAsBA.

[20] Schlott, “Over 5,700 American children had trans surgery between 2019 and 2023.”

由瓊瑤輕生說死亡權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12/2024

一代愛情小說著名作家瓊瑤逝世,讓人感到非常惋惜。《還珠格格》、《煙雨濛濛》、《一簾幽夢》……多少早年暢銷的作品,雪泥鴻爪,成為某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瓊瑤生前留下了不少名作,也留下了一封遺書。瓊瑤期盼在遺書首句安慰她親愛的朋友知音,深情寫下「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這可能嗎?既然是她的朋友及知音,又怎能夠對她的離世無動於衷、不傷心不難過?除了喜愛她的讀者,曾與她合作過的影星如林青霞,在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後已表示「心好痛」。瓊瑤認為自己是「翩然」離去,但事實上,她的輕生並非輕輕的走,也不是沒有帶走一片雲彩,死亡並非個人的事,如果是的話,瓊瑤又怎會對亡夫平鑫濤一直念念不忘?日光之下,生與死本來便是界線分明,生者與死者不能再度往來相知,死者已矣,活著的人卻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名作家與一般人的分別,在於前者善於用文字打動人心,自自然然便有能力感染及影響其讀者群,不過,縱然作者的觀點經過深思熟慮、文字出於千錘百鍊,也難保其觀點完全沒有問題,只是作者動之以情,便容易得到讀者接受及同情——說故事的人,總有一份魅力。瓊瑤的遺書如她的小說一樣,筆觸細膩,用字優美、極具匠心刻劃出「主角」的情懷。以往,瓊瑤是對愛情侃侃而談,今次,她談的卻是死亡。瓊瑤的遺書太唯美,美得無論是否她的讀者,對於她自殺身亡一事,大都看得較為正面:「遺言寫得好美,希望我老了也能像她一樣瀟灑地離開」、「也算是一種浪漫」、「符合文人氣質」、「她比任何人都更重視、尊重自己的生命的價值。」真的是這樣嗎?瓊瑤真的尊重生命的價值嗎?還是如她在遺書所言,她更重視的其實是「自主、自在、自由」?又或是,對瓊瑤來說,生命的價值必須與生活質素掛勾,否則便是一文不值,可以徹底捨棄?就如遺書所指:「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只「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事實上,甚麼是生命的價值?是內在及外在東西賜予生命有價值?還是「生命」本身便是有價值?

瓊瑤力勸年青人要經得起打擊,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她認為要像她一樣,活到80多歲,才選擇如何面對死亡。2024年10月24日,外號沙白的上海女子,在瑞士通過輔助自殺手段離世,沙白離世時才43歲,即使老父極力挽留,也因敵不過紅斑狼瘡20多年的折磨而選擇輔助自殺。瓊瑤認為自己活得夠久了,已經盡力燃燒過,所以她有資格選擇輕生,瀟灑離場,至於年青人,還是好好活下來,經歷「磨練」,但對年輕的沙白來說,她同樣認為自己已經活出了極好的人生,43歲,足矣。可見,誰有資格選擇死亡其實與年齡無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等不及自然死亡的人,他們都有想要結束生命的原因及理由。如果單單出於同情,是否便要抹去界線,容許他人,甚至幫助他人爭取自決死亡的權利?如果贊成情非得已,卻仍需設下界線,那麼,又由誰去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除了法官,是醫生嗎?是護士嗎?是兒童的家長?還是自己?

正常人都有惻隱之心,不樂見他人受苦,甚至受盡折磨而死,但讓安樂死立法,便真的是回應生命中「不想活」的好方法嗎?荷蘭醫生Gerrit Kimsma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推動安樂死合法化,30多年後,荷蘭在2002年成為首個允許安樂死的國家。一開始,還是經過專業人士去診斷一個又一個患有「不能忍受」及「病情沒有改善」的申請者,評估他們是否有資格接受安樂死。幾年後,12歲以上的未成年兒童,只需要父母同意,便可以安樂死。近幾年,甚至有一些哲學家及學者開始討論死亡權,認為死亡權利是人權的一部份,即是所有人對死亡有自主權,可以決定自己的死亡。參照外國的例子,安樂死一旦立法,可以安樂死的條件只會愈來愈放寬;合資格的「被安樂死」病患只會愈來愈多。今天,有不少人贊同瓊瑤,認為要到了80多歲才可以自決死亡,沙白雖然是長期病患者,但進行安樂死時還是太年輕,批評她是自我及任性,但相信假以時日,只要社會把「同情心」及「諒解」無限放大,並且當死亡變成人權時,到時可能無論是80多歲、40多歲,甚至更年輕的人想自決死亡便可進行安樂死,大家都不會當成一回事。

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出生時沒有四肢,他曾經活得很苦,認定自己不能結婚姻生子,試圖自殺,但他最後還是選擇活下來,故事的後續是,他與一位漂亮的女士結婚,有幾個可愛的兒女,他到處演講激勵人心,表示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這並非童話,是真實的故事。假若當時力克真的選擇輕生,他又怎能看見生命中,原來還是有如此美好的一面。

死亡只會終結生命,惟有活著,卻能帶出生命。


參考資料:

〈瓊瑤逝世丨驚傳家中輕生!FB留「最後說話」:我已經「翩然」的去了〉,星島頭條。2024年12月4日。https://www.stheadline.com/realtime-entertainment/3407618/%E7%93%8A%E7%91%A4%E9%80%9D%E4%B8%96%E4%B8%A8%E9%A9%9A%E5%82%B3%E5%AE%B6%E4%B8%AD%E8%BC%95%E7%94%9FFB%E7%95%99%E6%9C%80%E5%BE%8C%E8%AA%AA%E8%A9%B1%E6%88%91%E5%B7%B2%E7%B6%93%E7%BF%A9%E7%84%B6%E7%9A%84%E5%8E%BB%E4%BA%86

羅嘉欣。〈瓊瑤離世丨瓊瑤離世早有預告秘書前1天收遺書恐涉遺棄罪 林青霞悲痛發聲:心好痛〉。香港經濟日報-Topick。2024年12月5日。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68710/%E7%93%8A%E7%91%A4%E9%9B%A2%E4%B8%96%E4%B8%A8%E7%93%8A%E7%91%A4%E9%9B%A2%E4%B8%96%E6%97%A9%E6%9C%89%E9%A0%90%E5%91%8A%E7%A7%98%E6%9B%B8%E5%89%8D1%E5%A4%A9%E6%94%B6%E9%81%BA%E6%9B%B8%E6%81%90%E6%B6%89%E9%81%BA%E6%A3%84%E7%BD%AA%E3%80%80%E6%9E%97%E9%9D%92%E9%9C%9E%E6%82%B2%E7%97%9B%E7%99%BC%E8%81%B2%EF%BC%9A%E5%BF%83%E5%A5%BD%E7%97%9B?mtc=10004

陳雅蘭。〈過世方式太特別!非粉看完瓊瑤的遺言覺悟了〉。今日新聞、yahoo!新聞。2024年12月4日。https://hk.news.yahoo.com/%E9%81%8E%E4%B8%96%E6%96%B9%E5%BC%8F%E5%A4%AA%E7%89%B9%E5%88%A5-%E9%9D%9E%E7%B2%89%E7%9C%8B%E5%AE%8C%E7%93%8A%E7%91%A4%E7%9A%84%E9%81%BA%E8%A8%80%E8%A6%BA%E6%82%9F%E4%BA%86-133959091.html

朱加樟。〈滬女赴瑞士安樂死 老父:不接受也要接受 年輕人一定要愛惜生命〉,《香港01》,2024年11月4日。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277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陳儀芬。〈走在世界安樂死的最前方-荷蘭、比利時〉,大人社團,2016年12月7日。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60

來回太空又折返地獄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05/12/2024

新興毒品「太空油」依托咪酯在港濫用個案近期急速上升,更被發現蔓延至社區及校園。有青少年受訪者形容吸三口「太空油」已上癮,之後不斷吸食,令自己感到很放鬆。根據警方搗破的製毒工場,毒販還把依托咪酯混入果味甘油,又會在煙彈中加入顏色和氣味,以吸引買家。由於吸食後太空油很快就會「上腦」,藥效約10多分鐘就散去,令它的隱蔽性很高,而它的價格約100至300元一粒,年輕人容易入貨嘗試。

依托咪酯在醫學上是麻醉誘導藥,吸食電子煙與吸食太空油在外觀上無異,旁人只能透過吸食者服用後的反應分辨,吸太空油者會腳步浮浮、手震、眼神飄忽、口齒不清,甚至會失去控制、全身顫抖,之後還會出現嗜睡與頭暈的症狀,亦有個案因精神狀態或行為異常,要轉介精神科評估。如果發現身邊有年輕人有此狀況,師長則要多加留神。

另外,更有人在公眾地方吸食而暈倒在地上或馬路,險象環生,亦有女同學吸食後「斷片」(失去短暫記憶)、失去意識或反抗能力而遭性侵。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太空油「類似酒精或安眠藥」,令人有興奮開心感覺,易致上癮。吸一次的毒性影響會持續約一星期,但長期濫用易令身體產生耐藥性,很難戒癮。而長期使用亦會產生慢性影響,對於未成年人士或兒童的腦部影響嚴重,甚至改變他們的腦部。

而濫用藥物的青少年還可能受到來自同齡人的社交壓力,形成一個濫用毒品的社交圈,從而進一步加深成癮問題;而吸太空油的行為可能會令其他青少年因為好奇而跟風吸食。有社工建議師長可多留意學生,若發現他們吸太空油,不應立即責備,應耐心疏導協助,讓他們知道太空油易令人成癮,開始時,他們會以為吸一口很少,自己可以控制,但之後會愈吸愈多,最終會被它倒過來控制了自己。本來想讓自己減少憂慮,想放鬆,但用錯了方法,輕視其禍害,不單沒減少焦慮,情緒還更易波動,成癮又傷腦,恨錯難返。


參考資料:

戴慧豐、羅敏妍。〈太空油|17歲仔吸3啖就上癮 指3成同學有吸食 女生斷片被性侵〉。《香港01》。2024年11月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7%AA%81%E7%99%BC/1073867

〈易上癮「試後追住食」 女性長吸可致下陰變形〉。明報新聞網。2024年11月24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8%81%9E/article/20241124/s00001/1732386587107/

劉英健。〈飛向迷幻的代價|解碼太空油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星島頭條。2024年10月28日。網站: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lifestyle/501300181/

從非牟利到非常牟利的醫療業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8/11/2024

2016年,一位母親在位於美國猶他州的猶他谷醫院剖腹生產,滿心歡喜誕下一名嬰兒,護士把嬰兒拭抹乾淨,放到媽媽的懷抱中,在旁的父親握著無比可愛的小手,醫院人員為他們拍下歷史性的一幕,一切看起來都十分溫馨美好,只是他們沒有想到,原來母親在手術後想要抱抱自己的孩子,竟然要收服務費。父母從醫院寄來的賬單中赫然發現,醫院向他們收取了39.35美元的「手術後肌膚接觸費」。父親把賬單放上網後,惹來不少討論。[1] 有一位內行人卻解釋:「在剖腹生產過程中,很多人會變得顫抖、噁心、不舒服,甚至昏厥……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為了肌膚接觸在手術後可以順利進行,需要護理人員的額外協助。」[2] 這名初生兒的父親把賬單放上網,聲稱沒有任何惡意,只想當成笑話一宗與人分享。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意接受,這一項名為「肌膚接觸」的收費服務。

類似的故事發生在2022年,一對夫婦在TikTok上載了一條短視頻,視頻中父親一邊抱著女兒,一邊聽著在旁的妻子報讀生產費中的每一細項,當他聽到針對父親而設的「肌膚接觸費」時,表現得非常錯愕,他本來已不太明白薄餅費為何會高達176美元,而令他覺得更匪夷所思的是,抱一抱自己的女兒竟要收取4,000美元,幸好,她的妻子不用付「肌膚接觸費」。[3] 美國有很多人或許如來自猶他州的父親一樣,已經習慣了美國各式各樣醫療雜項的費用,但相信亦有不少人如另一位父親那樣,覺得這樣的收費非常荒謬。例如有來自英國的網友,看過這一條短視頻後表示慶幸自己出生在英國,有些網友則鼓勵美國人到歐洲產子。[4]

美國目前以利潤為主導的醫療體系一直為人詬病,但一開始,情況並非這樣。美國第一間醫院名為賓夕凡尼亞州醫院,它由Thomas Bond醫生及當時的美國國父Benjamin Franklin在1751年建立,[5] 這間醫院本是為了費城的貧窮病患及有精神問題的流浪漢提供醫療服務,它也成為了教育醫生及讓他們獲得威望的場所。到了19世紀,美國的醫院變得多樣化,分別有志願的非牟利醫院、天主教機構設立的醫院、公立醫院、牟利醫院及專科醫院。非牟利醫院通常由私人支持,主要依賴基督新教的團體贊助和慈善捐款,由外行受託人管理,也通過公眾捐款、遺產和慈善捐贈來資助。天主教機構設立的醫院由天主教修女和修士擁有並管理,這些機構通常沒有穩定的捐贈來源,主要依賴籌款和病人支付的費用來維持營運。公立醫院則由稅收支持營運,旨在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給與社會弱勢群體,包括長者、孤兒、病人和體弱的人。牟利醫院由一些醫生建立,這些醫院的收入大部份成為了投資者的財富。專科醫院則是隨著醫學專業化的發展而出現,醫生們開設專科醫院,如眼科和婦產科等,以滿足特定的醫療需求。[6]

在19世紀初期及中期的美國,基本上只有社會邊緣人、貧困者或獨居者會入住醫院,因為在當時,中上階層人士一般只會留在家中接受治療,甚至進行手術。直到19世紀末期,醫療科技技術愈趨成熟及複雜,人們才不得不進入醫院接受治療。進入20世紀初,醫院變得愈來愈像是一間企業,醫院需要增加現代化的醫療器材,亦需要栽培更專業的醫生及護士,儀器加上專才令醫療成本上漲,也為醫院的營運及政府的財政帶來壓力。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政府在醫療系統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為醫院注入了大量資金。1947年的Hill Burton法案為社區醫院的建設和擴張提供了資金。步入50和60年代,國立衛生研究院擴大,促進了牟利和非牟利性研究的發展,1965年,政府設立的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聯邦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對象主要是老年人和貧困者,但隨著醫療成本暴漲,美國政府後來只好大筆削減聯邦醫療保險及醫療補助計劃的預算,如在1997年,《平衡預算法案》便預算在五年內減少聯邦醫療保險項目的支出,相關的款項總額達到1,150億美元。[7]

政府削減預算之前,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的醫療體系已現惡化的跡象,主要是因為醫院的投資者跟保險公司發現醫療行業存在很多賺錢的空間,當時每七間醫院,便有一間屬於投資性質,[8] 投資者不斷擴大他們的王國,而當中最賺錢的部門是急症室,根據2018年的資料,美國的急診部門,超過40%由牟利公司管理。

至於保險方面,在聯邦醫療保險及醫療補助計劃設立之前,美國主要的健康保險提供者分別是在1937年及1946年成立的非牟利機構Blue Cross及Blue Shield,它們願意接受任何美國人投保。二戰後,僱主開始將健康保險作為員工福利的一部份,健康保險的需求自此急劇上升,在1940至1955年間,有購買醫療保險的美國人,從10%上升至超過60%,這一增長顯示出人們迫切需求健康保障,商人自然也看見當中的商機。[9] 在激烈的競爭之下,當時的非牟利機構Blue Cross及Blue Shield不得不在1978年合併,並在1994年放棄非牟利機構的身份,走向牟利之路,[10] 從此,他們需要努力滿足投資者的要求。[11]

明光社

從慈善到牟利,醫療企業就如一塊大餅,想要分這個大餅的持份者分別有醫院、醫生、保險公司、藥廠、投資者,而病人則成為了待價而沽的商品,[12] 醫院為了優化它們的賺錢能力及提升效率,聘請了一些醫療管理公司為它們提供意見,這些公司毫不介意地在網頁的首頁表明自己是「醫院和醫療系統、醫生團體、僱主和工會」的合作伙伴,旨在「提供的收入週期和價值導向護理解決方案,可以優化財務表現、改善業務成果和提升醫療體驗」,[13] 不同的顧問公司提供不同經「優化」的財務意見之後,美國醫院的收費便愈加繁瑣,病人身上的不同部位,彷彿被貼上不同的價錢牌,同是傷口,較大的傷口的價錢比小的傷口貴,不同部位的傷口,價錢也會不同。[14] 病人亦會被貼上不同的代碼(code),新症是99201-05、急症室是99281-85、水上電單車意外為V91.87、滑雪板意外為V00.31,不同的代碼代表不同的價錢。[15] 有醫生表示,為了弄清楚病人的付款金額,他們不得不花時間處理文件,換來的是減少了關心病人的時間。[16] 由於收費的項目實在非常繁瑣,醫療報賬和編碼師(medical billing and coding professional)隨之成為一項專業工作。今天,美國大部份的醫院由最原先本著救助貧困病人的精神來營運,變成唯利是圖的經營者,用投資、尋求回報的手法來經營醫院,加上各大藥廠,以及私人執業的醫療保險公司同樣以賺取最多利潤為目標,有些勤奮的中產或許已經到了有病不敢醫的地步,[17] 即使有能力支付醫療保險的美國人,也開始對這種醫療體系感到不滿。哈里斯民意調查(Harris Poll)在2023年2月至3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有超過7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醫療系統至少有某一方面未能滿足他們的需求。[18]

事實上,醫療服務成為了一門生意,不單讓一些美國人諱疾忌醫,也讓很多人,包括青少年陷入一些原本可避免的醫療事件當中,事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下期《生命倫理》繼續與大家討論此課題。


[1] “Dad says hospital charged $39 to hold newborn baby,” CBS News, October 5, 2016, https://www.cbsnews.com/news/utah-hospital-charges-mom-dad-39-to-hold-baby/.

[2] Jennifer Earl, “Doula explains why hospital charged parents $39 to hold newborn in viral post,” CBS News, October 13, 2016, https://www.cbsnews.com/news/doula-explains-why-hospital-charged-parents-39-to-hold-newborn-baby-in-viral-post/.

[3] Breanna Robinson, “New mom says she got charged $4,000 for skin contact with her newborn,” Indy100, November 17, 2022, https://www.indy100.com/viral/new-mom-newborn-skin-contact.

[4] Sadhna Yadav, “Man charged $4,000 for skin contact with his newbor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November 18, 2022, https://www.ibtimes.co.uk/man-charged-4000-skin-contact-his-newborn-1708976.

[6] “History of Hospitals.”

[7] “History of Hospitals.”

[8] CNBC, “Why Medical Bills In The US Are So Expensive,” YouTube, December 27, 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NvnOUcG-ZI.

[9] Communications Division of the Blue Cross and Blue Shield Association, “BCBSA History Fact Sheet,” March 1997, https://digitalcommons.unf.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3089&context=flablue_text;CNBC, “Why Medical Bills In The US Are So Expensive,”;NBC News, “Profits Over Patients? Private Equity Firms Increasingly Going Into Health Care,” YouTube, March 29,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3DBMVdHU。在把醫療金額推高這一問題上,保險公司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篇幅所限,未能在本文詳細討論。

[10] Communications Division of the Blue Cross and Blue Shield Association, “BCBSA History Fact Sheet,”; CNBC, “Why Medical Bills In The US Are So Expensive.”

[11] “Improved Profit Margins for Aggregate Blue Cross & Blue Shield Plans in Third Quarter 2023,” Mark Farrah Associated, February 2024, https://www.markfarrah.com/mfa-briefs/improved-profit-margins-for-aggregate-blue-cross--blue-shield-plans-in-third-quarter-2023/.

[12] 茶米與餅Demie & Bing:〈美國醫療這麼貴 兇手居然是你?【奧巴馬醫保 到底怎麼回事】醫療保險為何越改越貴?|Patient Protection Affordable Care Act|PPACA|Obamacare〉,YouTube,2023年6月25日,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XBQqORJ0s

[13] “You got into health for the care. So did we,” Conifer Health Solutions, https://www.coniferhealth.com/; 另參Surgical Directions, “How hospitals can increase OR profitability,” Becker’s Hospital Review, 2013, https://www.beckershospitalreview.com/pdfs/white-papers/Surgical_Dir_WP_How_Hospitals_Can_Increase_OR_Profitability.pdf; “15 ways to boost revenue in healthcare & maximize profits,” DocResponse, https://docresponse.com/blog/how-to-increase-revenue-in-healthcare/.

[14] CNBC, “Why Medical Bills In The US Are So Expensive.”

[15] 茶米與餅Demie & Bing:〈美國醫療這麼貴〉。

[16] CNBC, “Why Medical Bills In The US Are So Expensive.”

[17] Nurse Liz, “The U.S.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is Broken II Can’t afford Health Insurance and I’m not alone,” YouTube, October 28,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75qe8VdFLQ; Leeja Miller, “Why Us Healthcare is so broken,” YouTube, October 17, 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Dg3ndo2k; Katherine Smith, “A (Brief) History of Health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Delawar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 no.5 (December, 2023): 6–1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810293/.

[18] Jamie Ducharme, “Exclusive: More Than 70% of Americans Feel Failed by the Health Care System,” Time, May 16, 2023, https://time.com/6279937/us-health-care-system-attitudes/.

放假做運動——讓運動融入生活的文化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8/11/2024

當今香港,每逢週末或是公眾假期,不少人都在談論如何「北上消費」,或是「返鄉下」外遊一下。當香港人將「放假攻略」掛在口邊,鑽研各種方法「告多日假,製造長假」,去旅行要去到盡時,日本卻將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訂立了一個大家都想像不到的公眾假期:運動之日(スポーツの日)。[1]

說到體育,大家一定想到今年的巴黎奧運會了。而亞洲首個舉辦奧運會的地方,正是日本東京,1964年的東京奧運完結後,日本政府在兩年後將10月10日,也就是之前奧運會開幕日,訂立為「體育之日」公眾假期,讓市民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藉以培養「享受運動,並培養尊重他人的運動家精神」![2]

在這個日本假期,全日本的體育館和運動場所都會舉行不同體育活動。很多學校跟相關團體,也會選擇在這個季節舉辦運動會。例如在日本首都的東京體育館,就會與地方團體及商店街舉辦合家大小,和身心障礙人士都能輕鬆參加的運動項目。而在日本著名的東京武道館(地位有如香港紅館一樣)等場所,則有為「初心者」(初學者)舉辦柔道特別「稽古」(練習、排演)或是攀岩等體育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參與。此外,自戰後復辦,前身為百年歷史的明治神宮競技大會的「日本國民運動大會」,也在差不多時間進行,不同的都道府縣代表會齊集一起,競逐「天皇杯」、「皇后杯」兩大冠軍獎項。有別於大家熟悉的奧運會項目,運動大會有著很多別開生面的項目,旨在令更多人、甚至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比賽,如「口吹射箭」(スポーツウエルネス吹矢),使用彩球(ball)、彩鈴(bell)和彩帶(belter)的3B體操,以及由小學一年級生到90歲長者都能玩的「擲豆袋」(バッゴー),這些項目,不論男女老少,殘障人士,皆能參與其中。[3] 今年的體育大會於九州佐賀舉行,連日本皇室有「最美公主」之稱的佳子公主,也到了當地觀看賽事,出席了運動會的閉幕禮。[4]

其實除了舉辦賽事,日本政府對於設立運動日也頗有心思,在2000年,政府便該將該假期由每年的10月10日改為10月第二個星期一,從而變成了「三連休」長假期(日本假期比香港少,這樣的長假也同時營造了當地旅行消費的風氣)。而這個原本名為「體育之日」的假期,後來被改名為「運動之日」,並在2020年當東京再次主辦奧運時實施。為何要將沿用了50年以上的「體育之日」改名為「運動之日」?可能因為「體育」較為狹義,也較有競賽含意,而「運動」(Sports)則包含輕鬆、休閒活動,不為爭高下,而為自發和與人有更多交流的意思,並且可促進身體的健全發展,培養運動能力和健康生活的態度。[5]

相對於香港,甚或中國,日本的體育發展的確比較全面,不同於只著眼在那些耀眼的「奧運金牌項目」,日本不同職業運動發展成熟,由傳統的相撲大賽,著重鍛煉體能與意志的弓道(きゅうどう)與流鏑馬(やぶさめ,日本的傳統弓馬武術),到由西方社會傳入,現已成為既普及又專業的棒球(有中學生參與的甲子園,也有專業發展的職業棒球〔プロ野球〕),日本市民的運動意識,似乎比不少體育大國有更高的水平。

然而,這只是日本才獨有的文化嗎?其實不論在中西文化中,都有著對體格的鍛煉與健美的追求。以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六藝」為例,當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不論是《周禮》的古六藝,或是孔子提出春秋後的六藝,都是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即:禮教、音樂/作詩、射箭、駕駛馬車、書法、數學)。當中的「射」,就有著很高的運動元素,射箭技術中,包括了五種射技——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6]

  •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發矢準確而有力,箭速既快又準。
  • 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連發連中。
  • 剡注: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發且即中。
  • 襄尺:君臣一同射箭,臣不與君並立,向後退一尺,強調君主的尊崇地位。
  • 井儀:由遠而近的四處依序射擊四矢,四矢於同一時間到達,皆正中目標。

從以上五種射技已可看出,這不單是純粹的體育活動,更講求體力,意志的鍛煉,除了要精神集中,還要有冷靜計算,以表現君子風範的一種素養。孟子說,當箭無法正中目標,不是別人的問題,要反省是自己的問題。這種「反求諸己」的表現,與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遙相呼應。[7]

而在西方,則有「五育」(Five Ways of Life)的教育傳統。其實這五種教育價值觀,在港澳台一般稱為「德、智、體、群、美」的五個學習目標。五育的精神,德育方面,在於學生能透過判斷力,去帶領自己過有意義的生活和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擁有智育的學生有能力學習知識,技能和態度,並會以反思和批判的思考來解決及處理難題。擁有體育的人有能力增強自己的健康,包括健康地練習和以積極的生活模式實現理想的健康,以充實人生。學生具備群育,有助溝通及促進人際間的和諧。而美育則可使人的生活更豐富。美國國家運動及體育總會曾為「體育人」作出定義。「體育人」即為經歷過健康及有體育活動的好處的人。他們能掌握到參與多類型體力活動之技能;明瞭體力活動及體適能的好處及啟示;恆常參與體育活動;令自己的身體健康;和評鑑體力活動對健康生活模式的貢獻。[8]

運動的好處和道理,我們都看得明白了。但實際情況是怎樣呢?雖然大家都明白多做運動,對保持身體健康,陶冶性情的益處和重要性,但當香港運動員,可能連生計都成問題時,學生若對運動項目有興趣,但在補習和練習之間,家長會怎樣取捨?這實在心裡有數了。

站在信仰立場,我們理應顧惜身體,因身體就是聖靈的殿(林前六19)。但也有人(其實正是筆者在下)或會想到:操練身體益處還少,唯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提前四8)。想找藉口不去做運動,不去愛惜自己的身體,實在罪過了。


[1] 〈「国民の祝日」について〉,「內閣付」,網站:https://www8.cao.go.jp/chosei/shukujitsu/gaiyou.html

[2] 〈「運動之日」提倡全民運動的國定假日!其由來及歷史是什麼?〉,「永漢日語」,網站:https://www.eikan.com.tw/e_news.php?id=1668

[3] 〈SAGA2024 国スポ・全障スポ〉,saga2024,網站:https://saga2024.com/

[4] 〈【スポーツの日】佳子さまが国スポを観戦 家族で様々なスポーツを体験 皿回しの全国大会に各地から「オサラー」が 福岡・佐賀〉,Yahoo! Japan,2024年10月14日,網站: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885ffc6b8c2574a7e46d2f588b1f6fd9e63dd19f

[5] 〈全民運動日!日本「體育之日」的由來和歷史〉,「小明の日語生活」,2024年6月3日,網站:https://japanese123.tw/blog/culture/257

[6] 〈六藝〉,「維基百科 - 自由的百科全書」,2023年9月7日,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六艺

[7] 同上。而除了射術外,古代中國也有「御」的訓練,即是駕駛馬車的技術,其中就有逐水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過君表(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舞交衢(過通道而驅馳自如)、逐禽左(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以及鳴和鸞(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這都是體力、耐力與智力的結合。

[8] 〈主題及目標〉,「香港教育學院」,網站:https://www.eduhk.hk/pesummerschool/Website2010/theme_c.html

在AI面前,人還能自主選擇嗎?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0/11/2024

人普遍認為自己有選擇權,選擇買甚麼、吃甚麼、喝甚麼和穿甚麼。整個過程就是,看見自己想要/需要的東西,然後選擇購買,這看似是人的自主選擇,但事情果真如此嗎?自網絡的出現,人能夠自主選擇的機會已經逐漸減少,現在,人所作出的選擇,其實很大程度受到人工智能(AI)和演算法的操控和引導。這是否就意味著,人再無法作出選擇?答案是「否定」的,人仍能夠選擇是否遵從人工智能的建議,但人性真的允許人類這樣選擇嗎?筆者嘗試分析網絡大數據如何影響人的選擇,再推進至人如何自主地放棄思考,自願地被人工智能所控制。

網絡世界中的自主與抉擇

有關大數據和演算法如何影響用戶使用網絡,可參閱本社過往推出的文章。[1] 提到大數據,必然令人聯想到Google,以香港的情況,基本上沒多少人能脫離使用Google,無論搜尋甚麼資訊,它總是有著強大的數據庫,相信現在使用Yahoo以及Bing來搜尋資訊的人,只屬少數。之不過,強大的數據庫其實也代表著它會從中學習,分析用戶的網絡使用習性以及問題,並且能得出相當精準的推算結果,也就是說,我們透過手機、電腦或網絡獲得的資料、留下的消費及搜尋記錄、發出的電郵與簡訊,都赤裸裸地揭示著自己。

《連結之戰:網路、經濟、移民如何成為武器》一書中,記錄了不少受大數據影響的例子。作者里歐納德指出,當Google以用戶的搜尋記錄作為線索,它可能比當事人更早知道自己懷孕了,這都是一些非常精準的數據分析,換言之,Google也有能力決定我們看到哪些資訊、聽從哪一類人的說話,或作出一些它能夠預測到的行動。[2] 最生活化的例子就是當我們在網上搜尋想要買的物品後,就會發現許多軟件、網站、社交媒體中,都會出現曾經搜尋過物品的廣告,這些資訊不斷出現,一再勾起人的欲望,買下它們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就是能夠預測到的行動。若然遇上這種情況,廣告的出現自然不是上帝給我們的印證,而是代表我們在「迴聲室」(echo chamber)遊走罷了。[3]

大約在10年前,Amazon嘗試使用人工智能來篩選應徵者的履歷,它從100份履歷中篩選出最適合的五份履歷,Amazon隨後就會僱用這五位應徵者。但後來有人發現,這個理性的人工智能竟然因為過去獲聘的人以男性居多而自動將女性應徵者的履歷排除在外。由此可以預視到,若由理性的人工智能「統治」世界,為了減少碳排量,對它來說最有效率的方式可能就是排除人類了。[4]

人是失去了,還是放棄了思考?

從人工智能不斷收集數據開始,人似乎難以躲避「迴聲室」造成的影響,單一的資訊吸收渠道,無論對電影、時事或政治的觀點,都失去了容納差異的器量,這是否代表在人工智能的世界,人類無法自主思考已經成為不能逆轉的事實呢?理論上不是,但實際上人往往自願地配合人工智能,因為人很容易聽自己想聽的說話,看自己想看的劇集。在這裡筆者嘗試透過現代社會的文化講述當中的道理。

比起變幻不斷,人更喜歡萬物掌握於自己手中,對他者也是如此。近來無論在海外抑或本地都非常流行16型人格測試(MBTI),基本上,不少大學生或青少年在認識朋友時,都會以MBTI作為參考,以掌握對方的性格,MBTI測試亦常見於交友軟件中。曾經有人對此現象作出分析,並將文章在一份期刊發表,當中指出,許多人在與朋友交談時,都會聽到朋友提及MBTI,而一些公司在聘請員工的時候,都會要求應徵者做MBTI測試,看看他們是否適合應徵的工作崗位。[5] 除了MBTI,在未信主的朋友中,不少人亦沉迷於12星座的性格分析,好像只要知道一個人是甚麼星座,就能夠得知他是甚麼性格,而且更不需要填任何心理分析的問卷,換言之就像是每一個星座對應某些性格特質。

不過,無論是透過MBTI12星座來認識一個人,其實都是嘗試將對方掌握於自己手中,即將人歸納為16種或12種的性格當中;不過,人的獨特性與無限性不是單單靠心理測驗或星座便可以解釋。例如在MBTI中有16種性格,但 似乎要區分及理解16種性格也有一定程度的困難,當中的一項指標依照人的性格傾向,將人歸類為「E人」(外向)或「I人」(內向),這樣簡單的分類,正是消除身為一個「人」的無限可能。[6] 人變相不想探索不同人的不同面向,甚至透過MBTI或星座來篩選誰人適合交往。

在觀察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玩電腦或手機遊戲時,也能看到其實人很多時都自動放棄思考。筆者是電子遊戲愛好者,也會加入一些遊戲臉書社群與他人交流,或接收遊戲的最新資訊。不少人往往很喜歡將遊戲攻略貼到臉書上,也會為到自己完全跟上攻略的指示以致贏了而感到自豪。但遊戲的本質正正是要玩家自己發掘能夠贏的不同可能性,而不是只為了得到「贏」這個結果。

希望「不勞而獲」或付出一點兒努力就得到想要的結果,這種想法正好反映了人性。若然我們只仰賴已有的分析結果,而不嘗試花時間理解他人,和不嘗試為自己的興趣付出努力的話,其實我們是在放棄思考;當人們自願放棄思考,不選擇「不遵從」一些既有的建議,到最後人類全然地被人工智能取代也可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人們喜歡高舉理性,所以選擇人工智能,因為它能夠做最理性的決定,但惟有「非理性」才顯得一個人更像人。


[1] 郭卓靈:〈大數據下的選擇與被選擇〉,明光社網站,2021年5月27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大數據下的選擇與被選擇(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8日);郭卓靈:〈社交媒體造就了仇恨言論〉,明光社網站,2022年9月14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社交媒體造就了仇恨言論(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8日)。

[2] 里歐納德〔M. Leonard〕:《連結之戰:網路、經濟、移民如何成為武器》(The Age of Unpeace: How Connectivity Causes Conflict),王眞如譯(台北:行人,2022)。

[3] 佐佐木俊尚:《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林巍翰譯(台北:方舟文化,2022)。

[4] 里歐納德:《連結之戰》。

[5] Jingyi He,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MBTI Personality Tests,” Advances in Social Behavior Research 5, no.1 (January, 2024), 1–4, https://doi.org/10.54254/2753-7102/5/2024036.

[6] 施羅撒:〈他者倫理學之主體的誕生〉(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頁38,網站:https://nhuir.nhu.edu.tw/retrieve/21101/101NHU05259017-001.pdf(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8日)。

藝術之美……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5/10/2024

受訪者:何崇謙牧師 |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溫哥華)客座教授、藝術與神學名譽主任、加拿大卡加里恩道神學院客座教授、美國西雅圖宏恩華人宣道會恆常講員

藝術,是否抽象到只有原創者才知道發生甚麼事?還是「作者已死」,一切留待後人去詮釋及理解?藝術的價值到底是源遠流長?還是,「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因此,也不必太執著於前人的作品有多偉大,活在當下的人可以肆意改頭換面,進行二次創作?今期「我有話說」邀請了何崇謙牧師,與大家談畫、談藝術、談靈性。何牧師既是神學博士,也是藝術家,著作包括《超然的啟視:從藝術到靈性》(此書於2007年獲湯清神學推薦獎)等,何牧師的分享不單可以加深我們對藝術的認識,也能讓我們認識到,原來真正的藝術之美,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不能達成的。

 

「藝術不是你所看到的,而是你讓他人看到的」
~
法國的印象派畫家及雕塑家Edgar Degas

藝術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一幅畫、一支舞、一首歌等,都可以稱之為藝術作品。何牧師指出,如果藝術家只求創作,純粹想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把作品留給自己欣賞,甚或作為自己書房的裝飾,不在乎別人看懂與否,那麼,即使隨手潑灑一些顏料在畫紙上、隨意打鼓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這都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如果藝術家想達到一個目的,就是想把作品公開,希望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創作,便不能只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認為「我」了解便足夠,藝術家必須考慮到想要分享的對象,他們到底生活在一個甚麼樣的時空裡,否則「公諸同好」只會來得沒有意思。

藝術家想把作品呈現於世,便不可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單單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因為這個世界是與受眾有關係的。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在於他們具備aesthetic(美感的)及creativity(創造力),並且創造出來的作品可以引發他人的共鳴。藝術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把嶄新的意念呈現,用新的角度來觀看世界,藉著新的「語言」來解釋這個世界,自己不但如此,也教導他人如何用新的角度來觀看及解釋這個世界。因此,藝術品除了有美感及創造力,也有它的原意及in situ,即是作品與周圍環境是有連結的,要了解它的意義,還需明白它存在的時空及它周邊的群眾,不能隨便把它脫離當時的脈絡,一旦將它移離了所屬的時空,臨摹它其實也沒有多大意義。

以Leonardo da Vinci的名作《最後的晚餐》為例,這一幅舉世聞名的大型壁畫,見於米蘭市葛拉吉埃聖瑪麗亞修道院的食堂之牆壁上。可想而之,當初「最後的晚餐」的意義,在於一班修士可以在吃飯的時間,除了思想耶穌基督的犧牲,以及猶大的背叛,也可以反思一下可以怎樣為主犧牲,以至在修院的服侍,如何可以做到如其他11位門徒那樣,忠於主耶穌。在da Vinci之前,其實已經有不少人繪畫過最後的晚餐,最早出現於第三世紀的墓穴壁畫,但da Vinci結合當時文藝復興的解剖學等新元素,用了新的語言,細膩地描繪每一個門徒的個性,以至更生動及立體地呈現出《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的重點在於耶穌與門徒進食最後的晚餐時,說他們當中有人會出賣他,於是門徒交頭接耳,互相討論誰是出賣者。何牧師闡釋壁畫中,耶穌及門徒的手勢及動作,值得大家留意。耶穌的肩膀比較窄,是垂下來的,代表耶穌謙卑地放下自己,左手放下手掌向天,同樣表示捨棄,右手雖然亦放下,卻如鉗子一樣抗拒猶大及罪惡。伸出手指指天的是多馬,因多馬被主邀請,用手指探入祂肋旁的形象非常鮮明;雅各打開雙手,表示要坦誠地把這件事說出來,想耶穌告訴他們究竟是誰出賣祂;猶大十分緊張,以致推跌了鹽罌等。

何牧師談到按照藝術原則,《最後的晚餐》這幅影響全世界的偉大作品,已經被定格,成為一個重要的icon(圖像),在藝術上有重要的文化定位,在宗教上亦有其神聖意義,不容許他人輕易改動,否則便會讓相關人士感到被冒犯及褻瀆。這就解釋了為何除了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信徒,也有愛好文化的法國人猛烈抨擊2024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幕禮中展示了「最後的晚餐」場景的表演,大部份信徒不願意見到耶穌變成頭戴太陽光環的女同性戀者,門徒則變成跨性別者或變裝皇后。如果發生在其他宗教,相信後果不堪設想。

 

「我想用我的藝術觸動人們。我希望他們說:『他感受深刻,他感受溫柔。』」
~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Vincent van Gogh

有些藝術作品或會展現出漂亮的花花草草,但真正的藝術家不會滿足於表面的風花雪月,而是想要寄情於作品之中。中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的作者,運用了賦、比、興三種修辭手法來營造詩歌的藝術性,賦表示「直說」、比代表「比喻」,興則是「聯想」,何牧師直言藝術沒有賦、比、興,便不是藝術。

明光社

真正的藝術家亦有一個特點,便是創作時懷著某種真摯情感,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也不會對觀眾虛情假意,在作品面前向觀眾說出一種創作時根本沒有的情懷。即使作品的水準已經很出色,若然藝術家感到未能演繹出真正的自己,藝術家是不會感到滿意的,可見藝術與創作者的真我是很有關連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的真我有關連,但何牧師進一步談到,這又不代表藝術家所創作的題材,一定是完全來自自己,或者絕對的「主觀」的,因為藝術家也是人,他身處的社會、政治環境、文化、傳媒等必然影響著他的世界觀,他所選取的題材,必定與每日的生活息息相關。

以2024年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開幕禮中「最後的晚餐」為例,很明顯,當日的舞蹈是由太陽及希臘神祇的「圖像」組成。在希臘浮雕及陶瓷上,酒神並不是吃葡萄那麼簡單,其生活充滿性混亂,當中傳遞了人獸交、同性戀等訊息,開幕禮上的「最後的晚餐」其實是充份表達出反傳統、反基督教、反權威的意念。遺憾的是,姑勿論創作者的靈感是來自《最後的晚餐》,還是《諸神的盛宴》,運動會上呈現出來的只是欠缺美感及創造力的抄襲之作,它只是利用了基督教中重要的遺產《最後的晚餐》來傳遞他們的意識形態。弔詭的是,從他們改動《最後的晚餐》看來,他們最終還是離不開基督教文化,da Vinci及希臘文化的影響。

何牧師強調,如果奧運這「一幅」「最後的晚餐」,是在同性戀的活動中上演,實在難以批評,因為他們有這樣的自由,就如一開始時提到,藝術家可以創作出一些孤芳自賞的作品,但若然「置放」在奧林匹克運動會,則非常有問題,因為現今的奧運精神在於無分宗教、種族,提倡彼此鼓勵及和平共處。借用一個全世界都在觀看的重要平台,改動一幅具有特別意義的名作去宣揚自己的理念,這樣的藝術是不公義的。老實說,即使把它視為mass art(大眾藝術),如現今在網上平台或廣告流行的藝術,也需要顧及它的道德和倫理底線。

 

「畫作是自然的孫兒,它與上帝有關。」
~
荷蘭畫家Rembrandt van Rijn

藝術是美,aesthetic是指有美感的,但它不是單純的「美」,而是喚醒人、提醒人,讓人知道甚麼是榮耀、美麗等,相反,anesthesia則是麻醉人的,讓人把醜陋當成美。

何牧師談到,美既可以是普世性的,也可以不是普世性的。美不是普世性,因為美受到風土人情影響,隨著人的生活圈子所用的語言、器具、所流行的衣服及顏色而不斷轉變,因此每一個時代對美的標準都不一樣,沒有一種美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例如現在看一些書本的封面設計,大約已經知道它是來自甚麼年代,又例如現在印刷技術如此先進,印刷成品要夠精美及高清才算美。

美也可以是普世性的,因為藝術界中偶爾出現曠世奇才,他們偉大的藝術作品絕對稱得上是超越時代的作品。他們可以做到一般藝術家做不到的,便是不只把美呈現在人的面前,而是有能力喚醒人何謂美。何牧師相信,這些難能可貴的藝術家,絕對是得到從神而來的恩典及靈感。他又談到,神是創造主,藝術是神創造的重要一環,人有神的形象,是最有能力去創作,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是始於圖畫、音樂及舞蹈等,信徒在教會忽略藝術是不對的。不過,何牧師亦提醒信徒,不要只顧欣賞藝術,專注於教堂之美,忘記了神才是敬拜中的主角。就如有些時候,人會利用藝術,走入音樂演奏廳,他們這樣做並非為了欣賞樂曲,只想藉著此場合找機會打扮自己一樣。

 

「心靈不與手合作,便沒有藝術。」
~
意大利藝術家Leonardo da Vinci

神是創造的主,人既有神的形象,便有創作的能力,對AI帶來的挑戰,藝術家又可以如何面對呢?何牧師分享到,在AI之前,攝影機的出現也曾為藝術家帶來平地一聲雷震撼,當拍照的技術足以把人拍得很清晰,人們自然不用花錢聘請畫家畫肖像,以免浪費一段長時間來擺上一個不能動的姿勢。科技進步,藝術家也沒有停止進化,19世紀之後,藝壇畫風亦有所轉變,畫作不再強調清晰,後來更發展出抽象派。

今天,AI對藝術家再次帶來衝擊,繪畫作曲作詩樣樣皆能,但何牧師指出,真情對藝術是非常重要的,這正正是AI學不來,也做不到。以書法為例,AI也能寫書法,但顯然會被真人寫出來的書法比下去,書法中有謂心跡,意指人是有心的,真人寫書法,人的心跳會配合人的手及情緒,同一個字,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粗幼線條都不同,當中的抑揚頓挫亦有分別,筆墨隨心,自然天成。只有神創造的人類,才有如此豐富的情感,AI受程序限制,沒有心沒有情,也模仿不來。

不同年代,藝術家都會受到科技挑戰,但人既有神的形象,神賦予人創造的能力,由人創作出來的藝術品,是AI不能取代的。人的真情足以感動他人,作品能讓人產生感動及共鳴,喚起他人對美的渴望及讚嘆。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必定能經得起時代的變遷,流傳百世,而不是只能引發一時的討論,不多時便被人遺忘。

成功人生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移居台灣,現於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現為自由傳道,丈夫為台灣人。
26/09/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之前「AI教父」黃仁勳回台,到不同的地方去演講、訪問和參觀很多時台灣的傳媒都日夜貼身追蹤報道,務求讓這「成功的台灣人」彰顯他的光芒和成就。因此,在黃仁勳來台灣的一個多星期,每天的新聞幾乎都是關於他的,不是去夜市、吃晚餐、就是去大學演講、他的電視訪問,比總統還要熱爆。總而言之,無論是街頭巷尾、地鐵公交車,都有他新聞的身影,包括穿甚麼衣服、家裡有甚麼人等。原本對他不太熟識的筆者,在認識台灣人這事上,又認識多了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現代的社會一直受到資本主義和物質主義的影響,我們身邊的人事物總是要我們追求成功卓越,追求耀眼的個人光芒,追求無論是事業或人生都是站在不敗之地,講求的是正向主意,這是世界的遊戲規則,我們好像一生都為了追求這些而努力不懈。但我們卻往往忽略了人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包括我們生而為人的軟弱和脆弱的特質,疲累的限制等,這些都是世界拒絕的軟弱。我們的世界總是拒絕我們脆弱,因為當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被攻擊,怎麼你會這麼弱?當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被藐視,怎麼你會不夠強?當我們脆弱時,我們就會被羞辱,怎麼你會這麼丟臉、這麼沒用?因為這樣的遊戲規則,對立、攻擊、批評、羞辱就會在我們的周圍出現,靠近我們脆弱的心靈。我們的心受傷了,會痛、會敏感、會有情緒的起伏,我們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接納、親近、同理和包容。這樣的社會令我們失去了天父創造人時給予人的愛和神所看為的好。

筆者覺得無疑黃仁勳的確是一名成功人士,媒體的報道往往是一面倒的報道他的豐功偉績,甚至連基督教機構、媒體都會報道他的人生,美化他的成功人生,並且以此來提醒信徒應該有的行為,然而,他卻不是一位基督徒。筆者覺得台灣的教會和基督教的媒體是否需要美化或引用他來作為一個信仰的追求點呢?我們所信的耶穌基督祂本身的教導是怎樣的呢?基督徒應該追求的信仰生命又是怎樣的呢?基督徒的價值觀是否與世界的不一樣呢?

聖經論到我們的主祂並非一名「成功人士」,他是被世人嫌棄、羞辱、出賣、受盡痛苦、被釘十字架的主。我們的主是一位怎樣的神——祂是自甘卑微的上帝,並且透過切實的行動,道成肉身、走到人群中,容讓自己親身經歷受傷痛苦的主。我們的主飽受人與人的疏離、甚至被世人隔絕、孤單無助,在釘十字架時經歷了門徒四散。這樣的救主在世人眼中是失敗的、是脆弱的、是丟臉的、是被藐視的。祂面對的是對立、攻擊、批評、羞辱。其實我們的主反而是用「愛和饒恕的生命見證」來彰顯祂的人生,十字架的核心是神對軟弱、無助的人的愛和饒恕,當我們死在過犯中時,主耶穌的犧牲就是用生命的見證贏了世界,所以,能夠勝過世界和成功人生的,是看見自己生命的軟弱,並與那位帶著愛與饒恕的救贖主相遇。

聖經在哥林多前書一章26至29節這樣寫到:「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上帝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上帝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上帝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神看我們的成功並非世人所看的成功,耶穌向我們表明一件事:沒有人是祂不能用的、沒有人是祂不能救的,沒有人是祂不願意給機會的。祂的唯一條件是,人願意「悔改歸信」。只要願意,耶穌都願意陪伴到底,因為福音的大能不是從萬人中找出優秀人才來使用,而是顛覆改變人的生命,成為合用的器皿。

讓負傷者得醫治——因參與短宣寫成的生命故事

蘇恒泰 | 2016年開始研究移民的可行性,2018年付諸行動舉家移民新西蘭,2020年完成兩年的移民監。育有三名女兒(其中一名在新西蘭出生),現於奧克蘭華人長老會聚會,並在大學生粵語團契擔任導師。
04/09/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新西蘭

今年聖誕假期間,我將與家人一同前往距離奧克蘭約五小時車程、人口不到60,000的Napier進行短期宣教工作。我們主要會與當地教會合作,進行一系列活動,如探訪老人院、街頭報佳音、音樂佈道、聖誕攤位聯誼和聚餐等,藉由這些聖誕節的活動,與當地居民分享福音。

因為負責人要求每位參與者都要提交生命見證,這讓我有機會靜下來回顧上帝在我生命中的作為。既然見證需要與不同的人分享,我也希望藉此機會與你分享我的故事,希望我的經歷能激勵你都回顧一下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作為。

出生於小康家庭,父親在我幼年時在香港和內地經營工廠,生意遍及東南亞。然而,工作可能給了他很大的滿足感和存在感,因此在我年幼時,他很少回家。又可能工作帶給他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因此他自視甚高,認為自己搵錢養家功勞最大,覺得家人全都是未見過世面的家庭主婦或小朋友,從不會聆聽家人意見和理解我們的感受。而母親可能不太適應獨自照顧一個牙尖嘴利的女兒,一對活躍好動的雙胞胎和一個不解溫柔的丈夫,所以她的脾氣異常暴躁。童年時期,除了受到母親的打罵(最嚴重的一次是用菜刀刀背敲砍我的頭)和看著父親每次回家都被母親歇斯底里地喪罵外,其實我沒有太多的記憶……

也許我和哥哥實在太活躍好動,所以母親實在不想讓我們留在家裡太久。自從升上中學後,母親開始給我零用錢,讓我放學後出去走走,晚上才回家。可惜零用錢實在不夠,我和大哥週末也只能「冒著生命危險」留在家中。感謝主,上帝當時應該不太想這麼快就接我和哥哥「回家」,祂真有方法,竟然先帶我家姐回教會,之後她問母親可否帶我和哥哥參加初中生團契。坦白說,我當時對返教會興趣不大,但母親實在太想我「信耶穌」,所以重金加我零用錢200元,條件是週末跟家姐返教會,結果一返就返了30年。

起初返教會,只抱著玩玩的態度,對信仰沒有認真的追求。加上成長背景,我其實不太會、也不太敢表達自己。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當年團契導師對我的關心,甚至比父母對我更甚。由於「不好意思」,我在「不太好意思」的情況下答應決志信主。自此,我在教會有很多機會事奉,也慢慢在教會建立起自己的圈子。

然而,信主後我其實沒有祈禱、讀經和靈修的習慣。直至中六,在學校和教會有更加多的事奉機會,但自覺信仰基礎不足,一天晚上,我首次在家禱告,內容大致是求主讓我有動力靈修,由於不知從何入手,如上帝應允禱告,就請祂指示我如何做。禱告後,我便隨手打開聖經,看看有何啟示。不夠一分鐘,家姐突然走入我房間,說剛才見到我在禱告,便給了我一本靈修書,還留下一句:「只係祈禱是不夠的,還要多靈修」,之後她就離開了。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好邪!」但從那時起,我知道信仰不單只是一門學科,更重要的是一份看不到但能感受到的關係。隨後一年,我決定接受洗禮加入教會。

童年經歷其實令我不太懂得跟人建立關係,甚至感情。我明白人的情感與過去的記憶息息相關,特別是看待記憶的方式,決定了我的感受。如果想透過遺忘來免除傷痛,假裝甚麼事都沒有發生過,其實傷痛是不會消失的,反而會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候多砍你一刀。

信仰讓我明白惟有面對自己的傷痛,才有機會得到醫治。上帝或許知道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會學習到,而理智遠大於情感的我要單單在聖經找出路也不太容易,感恩的是在中學時期在教會遇上我太太,她正好是我的對立面,家庭成長健康,重視感情,懂得體諒他人,有同理心。她讓我嘗試學習和享受愛與被愛(這二十多年辛苦她了!)。

之後三姊弟各自組織家庭,父母由於關係太差,實無法一起居住,所以哥哥結婚後,爸媽選擇分居,之後亦甚少聯絡。及至2018年中,我們三姊弟分別移居海外,剩下父母在港生活。同年11月,媽媽突然身體不適,情急下打電話給爸爸,他當時立即趕去見她。見面後,爸爸發覺媽媽的情況比想像中差,即時送她入院,又向我們報告。我們三姊弟亦分別趕返香港探望媽媽,而爸爸每天都在病床邊照顧她。

當媽媽躺在病床時,昔日在香港牧養我的牧者前來探望,為她祝福和祈禱,亦向她講福音。感謝主,她清晰回應,亦在爸爸見證下接受水禮(當年一手推我入教會的「始作俑者」終於步我後塵)。之後媽媽情況稍為好轉,能跟我們簡單溝通,有講有笑。留港短短20日,之前應該從未想過跟父母一起相處原來可以這樣平靜。

可惜順風從來都不常作伴,三姊弟離開不足一星期後,媽媽病情急轉直下。幸爸爸一直在旁陪伴。沒想過她跟爸爸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多謝你!」相信這三個字足以令他們一生不再有任何遺憾和餘恨。

之後一日,媽媽情況再轉差,醫院打來著家人馬上趕去醫院見最後一面。我們即時通知爸爸和教會牧師。可惜,爸爸趕到前媽媽已經返回天家,但雙眼不能閉上(即老人家最忌諱的死唔眼閉)。當時,爸爸多次嘗試把媽媽雙眼閉上但未能成功。不久,牧師到達醫院,給媽媽祝福祈禱,之後著爸爸在媽媽耳邊多說一句話。爸爸照做,大意是「放心,你三個仔女過得好好,我都會過得好好,你安心離開啦!」說罷,媽媽馬上合上雙眼。

或許場面實在太震撼,爸爸多次嘗試亦未能成功,在人不能,但在神凡事都能。爸爸隨即要求牧師給他上學道班,他亦於同年聖誕節領洗加入教會。無想過,一個一直自以為聰明,心腸剛硬的人原來最終都會信主。受洗至今差不多六年,感恩即使獨個兒留在香港,他都有恆常參與教會聚會。

信主多年,人生稱不上順風順水,更時有低潮,但與神建立關係以後,這份關係更讓我重新學習與人建立關係,走出昔日關係所帶來的傷痛,更重要是修復曾經傷痛過的關係。

驀然回首,發現恩典滿滿;感恩在生命中遇見祢!

吾男吾女——性別的變與不變 週年研討會精華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4/09/2024

2024年6月28日,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舉行了一年一度的研討會,約有120人出席了聚會。當日的聚會得以順利完成,有賴各位講員不辭勞苦,在百忙中抽空預備簡報及為文集撰文,黃偉康博士更是自費從美國遠渡來港,特此致謝。另外,感謝旺角浸信會借出場地,以及同工們提供音響等支援,亦感謝當日蒞臨的參加者。現在讓我們重溫當日的精華片段。

 

張穎思博士

明光社

精神醫學哲學博士及香港註冊心理學家張穎思博士在「男女腦不同——再思同行路」的短講中用具體的生活例子闡明男性與女性的不同之處:女性找路的方式,傾向依賴地標、視覺空間記憶;男性則傾向靠移動的速度、方向及指南針等,推測所在的位置及找路。即使只是嬰兒,也已展現出男女不同,例如女嬰較喜歡看人臉,男嬰較喜歡看物件。專家透過分析男女兩性腦部功能活躍區域,普遍來說,女性的語言能力較好,而男性的邏輯性較佳;女性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高於男性的平均水平,男性則強於分析及處理數據。女性更擅長從長期記憶中提取訊息。另外,由於女性在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連接較強,女性通常更擅長識別和處理個人或別人的情感。

 

姜雁慈女士

明光社

新造的人協會總幹事姜雁慈女士則與參加者分享到同行的意義是甚麼,她指出無論是男性或女性,他們都需要被了解及被聆聽,而身為同行者,需要明白當事人話語背後的真正意義,以及關心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例如曾有求助者對她說以後都不返教會,因為信仰讓她覺得自己「不男不女」,但當姜女士問到底,發現這位求助者可能因為覺得女性很弱,所以才想成為「男性」去保護女性,在耐心引導下,求助者亦願意祈禱。她提出了幾個成為同行者的元素,同行者透過檢視自己的角色及限制(check)、與當事人同在及接納(acceptance)他們、反思(reflection)他們的深層問題,以及關注他們各方面的成長指標(effectiveness),這樣便可以「從他的故事連結他的需要」。

 

在論壇的互動時段,在場參加者可以向兩位講員提問,而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則負責在論壇中擔任主持。有參加者都想了解變性人的腦部與其他人有沒有不同,張博士回應時指出,有一些研究顯示,一些年紀較輕並且想變性的女性,其腦部似女性,而一些較為年長才考慮變性的女性,其腦部則會似男性,這反映成長的過程會令人的腦部結構出現改變。尸而在接受輔導服務時,不同性別的跨性別者會否有不同的表現?姜女士分享到,她所服侍男士組別的組員(即生理男性有更改性別的想法),與一般男士不同,他們勇於表達自己,反而是女性組別的組員(有更改性別想法的生理女性),話語不多,也與一般女性的表現不同,因此,跟進女士組及男士組要有不同的方法。參加者中有一位婦科醫生,她分享到縱然跨性別者有服食荷爾蒙,若沒有進行變性手術,他們若遇到跟生理性別相關的醫療問題,適宜向有關的專科醫生尋求幫助。

明光社
 

李樹甘教授

明光社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教授發佈「有關對變性的看法及接納度研究」報告時指出,是次研究於2023年12月13日至2024年5月31日期間,以網上問卷及滾雪球抽樣(Snowball Sampling)形式進行,共收到有效回應問卷789份,其中男女百分比為43.6%及56.4%,年齡層方面:18-25歲佔16.48%、26-45歲佔20.91%。根據迴歸分析結果,受訪者接受人權的話,相對會更接受已完成變性手術的人士。受訪者相對接受已經完成變性手術的人士從事個人接觸的工作(包括服務性、教育領域,以及家居服務工作),進入變性後性別的洗手間及參加另一個性別組別的運動。相對而言,受訪者較不接受未完成變性手術的人士,進入另一性別的洗手間及參加另一性別、與體能相關的運動。相比進入另一性別的洗手間及參加另一性別組別的運動,受訪者較為接受未完成變性手術人士以另一性別身份從事教育領域及需要與個人接觸的相關工作。基本上,信仰不大影響受訪者的接受程度。

 

陳永浩博士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回應研究報告時指出,變性不變性不是最大的問題,無論是信徒和非信徒,主要都是從人身安全及公平原則去考慮事情。然而,這是否表示,由於香港教會並不十分熱衷於現今性文化與不同性傾向的議題討論,以致令信徒未有太多意見?這便不得而知。總而言之教會以至社會,都應該給予會眾及公眾討論的機會,不應該避諱或逃避這個議題。以香港過去多宗關於變性或跨性別人士身份或婚姻案的判決來看,法庭顯然已代社會大眾決定了對「變性」及「跨性別」人士的接納度,這作法也會影響到大眾的接受程度。根據本研究的數據來看,公眾對公開討論似乎已經作好準備,有關跨性別者及變性人議題等相關的決定,實在應先由大眾多作討論,才能作出定論。

 
明光社
 

黃國維院長

明光社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黃國維教授,在「性別差異的神學意義」的主題演講中,提到神學家巴特曾將創世記一章27節提出的「神形像」和「男和女」作出的類比,他指出,神是三位一體的神,父子靈之間的關係,既然是三一神內裡的關係,也是所有受造物的關係之基礎,這關係先反映在聖子基督——「神本體的真象」——與人之間的關係,繼而呈現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人按照神形像受造」之意思。人作為身體的存有,巴特強調身體上性差異(sexual differentiation)的重要性,男和女的關係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典範。人要尊重神所創造的獨特身體,性差異就是最核心的差異,亦賦有神學意義及倫理上的意義。

 

黃偉康博士

明光社

美國加州持牌執照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則以「當『變性』不似預期——跨性別者的掙扎」為題主講,他提出了「ABC」預防方案,A是指到痛苦(Anguish),他指在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群體中,高度敏感的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佔的比例很高,他們敏銳的感官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傷害和創傷,所以首先要幫助當事人解決痛苦。B是信念(Belief),在孩子出現改變性別的想法之前,父母要鼓勵孩子學會批判性思維和清晰思考。C是社區(Community),當父母無法為孩子提供安全和庇護之所時,往往會有其他人接手「照顧」孩子,例如來自網絡社群的訊息會逐漸影響孩子。父母需要以關懷的態度接觸這些孩子或成年子女,而非拒絕他們,通常當情感需求能以健康方式獲得滿足時,性別轉移的慾望就會暫停甚至完全停止。

 

蔡志森先生

明光社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以「談的不是性別政治,而是常識」為題主講,他指出跨性別議題是香港及教會面前的一大挑戰,雖然是次研究並非隨機抽樣,但卻是很有誠意的研究,他希望大家可以對問題有初步的了解,而更重要的是藉著今次研討會,幫助大家思想社會及教會的層面該如何面對有關議題。他提醒參加者,必須正視性別議題引發的挑戰,當中包括:一、如何界定性別(變性的要求及更改身份證性別標記的準則);二、廁所、更衣室和安排(考慮加設性別友善/無障礙的設施);三、學校宿舍和營地安排;四、運動比賽/選美的分組安排;五、醫療上的分科/病房的安排;六、監獄/中途宿舍/庇護中心的安排;七、法律上/傳媒/日常生活對別人的稱謂;八、保險/年金/制服/假期(產假);九、丁屋的繼承/傳統權益/族譜上的安排。他希望大家可以從醫學、神學及社會政策等角度去理解及思想問題。

AI再現故人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01/08/2024

有人工智能(AI)公司把已故歌后鄧麗君化成AI虛擬版本,不單於一場合中再次唱出經典歌曲《我怎能離開你》,還能即時與人交談說笑,就如該公司主持人所說,所有都是實時作出互動,就像她本人仍在世界的另一端,活生生的透過螢光幕與另一邊的人在溝通。

透過輸入大數據,例如許多有關她的歌曲、說話聲線、動作形態,或生活日常的資訊,便可以將資訊轉化為AI故人,令喜歡她的人能隨時見到她的影像,這對歌迷們可能是一大喜訊。這種科技,如果用在一些知名人士或歷史人物身上,當人們進入系統,甚至在沉浸式的AR環境,就可以與AI故人「面對面」地相處、交流。這種透過科技的進步呈現的「真實感」,未來相信只會愈來愈「真」,就如他們沒有離開過一樣。對於學習和了解歷史,相信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然而,曾有報道指內地有多家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客戶已逝世的親人「復活」,這種服務甚至成為了一種生意。客戶可以通過視頻給已故的母親打電話,並見到一個與逝者相似的影像接聽電話,然後客戶就可以與之交談。客戶只要能提供愈多的數據,公司就能製作到十分逼真的「AI 故人」,當然涉及的價格就會愈高。

筆者有點猶疑,這會否令一些人因著隨時可以與如此逼真的「故人」聯繫,並與其互動,而久久不能亦不用接受他/她其實已經真實地離開了人世?AI憑著大數據所生成出來的影像,又是否繼續在改變在世者的記憶?又會否有人利用這些模擬聲音及影像來進行詐騙,帶來更多社會問題?

有說,面對親人突如其來死亡,需要經歷「哀傷四階段」,即麻木階段、否認階段、抑鬱階段及接受階段,其過渡時間長短難料。但現在如依靠AI能重現親人,逝者恍如從沒離開過,這會是一種安慰,還是會變成一種依賴,令人久久不能接受及放下?

死亡對基督徒而言是止息勞苦,進入安息,亦讓信徒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及短暫的。然而,「AI再現故人」這種逼真的互動,可能真的叫人對逝者更留戀及難以釋懷,更難接受死亡這個現實了。


參考資料

〈AI鄧麗君現身 嘉賓點唱《我怎能離開你》〉。《大公報》。2024年7月25日。網站:https://www.takungpao.com.hk/finance/236131/2024/0725/994223.html

藍骨。〈中國公司用生成式 AI「複製」故人 據稱半年已接 200單生意〉。unwire.hk。2023年9月14日。網站:https://unwire.hk/2023/09/14/ai-simulate-dead-people-china/fun-tech/

〈利用AI復活死者畫面,去世母親脫離病痛30年後終於笑了...這技術卻意外引發爭議?〉。2024年7月18日。Japhub日本集合、Yahoo!集合。網站:https://hk.news.yahoo.com/%E5%88%A9%E7%94%A8ai%E5%BE%A9%E6%B4%BB%E6%AD%BB%E8%80%85%E7%95%AB%E9%9D%A2-%E5%8E%BB%E4%B8%96%E6%AF%8D%E8%A6%AA%E8%84%AB%E9%9B%A2%E7%97%85%E7%97%9B30%E5%B9%B4%E5%BE%8C%E7%B5%82%E6%96%BC%E7%AC%91%E4%BA%86-%E9%80%99%E6%8A%80%E8%A1%93%E5%8D%BB%E6%84%8F%E5%A4%96%E5%BC%95%E7%99%BC%E7%88%AD%E8%AD%B0-132108936.html

由膽固醇可怕到學術的迷思與真相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30/07/2024

雞蛋除了可以孵出小雞,還可以為食用者帶來膽固醇,而膽固醇過高會導致心臟病,這些想法是從何而來?這並不是都市傳說,而是來自多年前外國專家的研究。1960年代,人們開始被告知,膽固醇異常可怕,因為膽固醇高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高,一時間,雞蛋成為「壞蛋」,因為蛋黃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後來甚至有謠傳直指雞蛋不但會讓人提高19%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亦會增加五倍患大腸癌風險、68%患糖尿病風險,81%患前列腺癌風險。[1] 雞蛋真的如此可惡嗎?或者說蛋黃中所含的膽固醇真的可惡嗎?而其他含豐富膽固醇的飽和脂肪也是如此可惡嗎?


出生於1904年的美國生物學家及生理學家Ancel Keys在1961年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Keys之所以成為封面人物,全因他當時提出了一套新的觀念:只要抵抗飽和脂肪便可以解決心臟病。[2] 此觀念建基於Keys發表的七個國家研究(Seven Countries Study),當中比對了來自芬蘭、希臘、意大利、日本、荷蘭、美國和南斯拉夫這七個國家,約13,000名中年男性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冠心病發病率,研究發現飲食中包含飽和脂肪含量高食物的國家,例如美國和芬蘭,來自這些國家的人士,其血液膽固醇水平和心臟病死亡率亦會是最高。[3] Keys努力不懈地倡導脂肪導致心臟病的理論,並於1961年說服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發佈了美國首個針對飽和脂肪的指導方針,Keys當時極具影響力,對於任何的質疑,他亦會毫不留情地駁斥。[4] 當年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所有男性(隨後亦建議女性)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盡可能食用多元不飽和植物油,[5] 此舉不但影響美國,也影響了世界其他地方如何看待飽和脂肪與心臟病之間的關係。


由於Keys的講法被同儕廣泛接受,除了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領導層也同意Keys的講法,有了官方機構撐腰,於是乎很多對Keys觀點持相反意見的學者都拿不到研究經費,他們在專業領域裡不能更進一步,亦無法在研討會或期刊上發表文章,有40年之久,一些研究人員不打算發表與主流說法不同的研究結果。[6] 一項調查的結果反映了當時的情況。由NIH資助的明尼蘇達州冠狀動脈調查(Minnesota Coronary Survey),可算是有關飲食與心臟假說最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人員在4.5年內對9,057名男性和女性進行了測試,對照他們含有18%飽和脂肪的飲食與含有9%飽和脂肪的飲食,結果發現減少攝取飽和脂肪並沒有令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或總死亡率減少,但因為調查結果不符合主流的說法,足足等了16年,報告才得以發表。[7] 還有,2013年,在生物學家Christopher Ramsden的努力之下,一項60年代進行的隨機研究才得以「復活」,Ramsden把一項未經發表的悉尼飲食心臟研究(Sydney Diet Heart Study)重新分析,發現自願參與研究者以食用富含亞麻油酸的多元不飽和脂肪,代替大部份飽和脂肪,他們死於冠心病的風險會更高。[8]


雖然現今仍有研究指出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9] 但從一開始,已有不少學者質疑Keys的七個國家研究,最常聽見的批評莫過於Keys只挑選了符合其研究結果的七個國家,以及歸納出飲食與疾病的關聯時其推論亦過於簡單,忽略了其他可能因素。[10] 踏入21世紀,有更多學者質疑Keys的研究,有人在2014年分析了78項研究,當中共牽涉65萬名參與研究者,結果發現「較低的飽和脂肪攝取量,和較高的多元不飽和脂肪攝取量,都不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11]


飽和脂肪並不可怕,可怕的其實是飽和脂肪中的壞膽固醇?一般人認識的膽固醇,有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前者常被稱為好膽固醇,後者則被稱為壞膽固醇。脂蛋白還有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中密度脂蛋白(IDL),這些被脂蛋白包著的膽固醇會在血液中流動,被運送至身體各處細胞或器官。[12] 人們一聽到膽固醇,尤其是壞膽固醇,便把它等同於危害身體的物質,其實膽固醇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膽固醇能製造和修復新細胞、修復神經、合成類固醇激素(睪丸素、雌激素、皮質醇、DHEA、黃體酮)、製作維他命D、穩定細胞膜、調節體內平衡、改善記憶力、提高血清素(快樂荷爾蒙)、製造可乳化及消化脂肪的膽汁、預防出血性中風、提供抗氧化特性、保護身體的免疫系統。[13] 無論是低密度或高密度脂蛋白,它們本身都是人類的朋友而非敵人。


那麼,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身上,發現那些依附在血管內壁上厚厚的脂蛋白又是怎麼一回事?介入心臟科醫生Nadir Ali指出,膽固醇來到血管中,其實只想治癒因發炎、高血壓、胰島素抵抗、代謝功能障礙而受損的血管,對他來說,膽固醇非但不是「放火者」,反而是「消防員」,只是大家看見災難現場,便以為問題是膽固醇引發。[14] 這樣說來,真正讓血管出現問題的不是脂蛋白及當中的膽固醇,而是基於其他原因。對此,有些同意膽固醇是「消防員」的研究員指出,與其擔心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不如努力減輕身體炎症,例如留意烹調食物的方式。[15]


相信飽和脂肪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或無關的爭論,以及如何避免身體發炎有助維持身體健康的理論會持續下去。只要研究員沒有被收買或恐嚇,即使坊間充斥不同的研究結果或理論,都有助我們打破固有的觀念,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同一事情,這絕對是好事。反而若果一個國家只顧推動重要部門,或專家愛吹捧單一研究結果,把相關研究變成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令不符合主流的異見被消音,這才是壞事,因為這樣做違反了科學精神。科學精神重在探索和研究,而科學的進展則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


2015年,美國聯邦政府的美國人飲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DGA)取消了每日攝取不多於300毫克膳食膽固醇的建議,撤走建議是因為之前的說法欠缺科學上有效數字為證據,2020年至2025的DGA,亦延續了此做法。[16] 在美國心臟協會的網頁上,亦有一篇文章提到:「儘管飲食膽固醇曾被認為是導致心臟病的因素,但2019年的科學顧問稱,研究普遍不支持飲食膽固醇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聯。」不過,文章還是提醒讀者不要因此便肆無忌憚地攝取高脂食物,另外,文章亦提到「最近,不斷累積的數據擴闊了研究人員的想法,令他們思考膳食膽固醇和雞蛋如何融入健康的飲食模式中。」、「2019年的科學諮詢稱,身體健康的人每天最多可以吃一整隻雞蛋或同等量的食物;鑑於營養價值和便利性,膽固醇水平佳的老年人可以選擇吃兩隻雞蛋」。[17] 該會的一個網頁上更有一段宣傳文字以「避免四個有關蛋白質的謬誤」(4 Protein Mistakes to Avoid)為標題,直言「雞蛋可以作為有益心臟健康飲食的一部份。每天享用一至兩顆雞蛋以攝取優質蛋白質。」[18]


明光社


如果大家覺得官方的修正還是較為保守的話,可以看看坊間的轉變,Keys在1961年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到了2014年,《時代》雜誌選擇了以牛油作為封面(牛油富含飽和脂肪,它可是Keys曾呼籲人減少攝取的),而在雜誌封面上,伴隨著一圈牛油出場的是一個大標題:「食牛油」,下面有一句句子:「科學家將脂肪視為敵人,為甚麼他們錯了?」[19] 對於破除膽固醇的迷思,亞洲的起步較遲,不過在台灣已有醫生表達了相關意見。[20]


普通人不是專家,看不明專家們的研究是否夠客觀或嚴謹,不過,不一致的研究結果可以教我們認識到,任何一個科學或醫學研究都並非真理,都有被推翻的可能,一方面,我們毋須為自己有別於主流的說法或做法而覺得自己一定是錯,我們仍可不斷學習和驗證有關講法。另一方面,我們亦要保持謙卑,知道自己的想法或會有一天被打破,因此亦不必過於堅持或執著自己的想法。美國已故的名醫William James Mayo曾說:「醫學的榮耀在於不斷前進,總是有許多的新知識需要我們去學習。」做學問如是,學做人,更是如此,作為信徒,更要學會不盲目跟從所謂權威,因為人的智慧其實十分有限,在大自然的奇妙創造面前實在需要十分謙卑。



[1] Michigan Foot Doctors, “The Shocking Truth about Eating Eggs Daily [Heart & Artery Disease],” YouTube, June 25, 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6vr-pmzwtY.


[2] “Time Magazine profiles Ancel Keys and his anti-saturated fat message to solve heart disease, as well as the idea that obesity is a sin instead of a hormonal problem,” Meatrition.com, https://www.meatrition.com/history/medicine-fat-of-the-land.


[3] Natalie Healey, “Is there more to a Healthy-Heart Diet than Cholesterol?” SCIENTIFIC AMERICAN, November 3, 2021,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is-there-more-to-a-healthy-heart-diet-than-cholesterol/.


[4] Brian Shilhavy, “Time Magazine: We Were Wrong About Saturated Fats,” Health Impact News, Jan 5, 2014, https://healthimpactnews.com/2014/time-magazine-we-were-wrong-about-saturated-fats/; Nina Teicholz, “A Short History of Saturated Fat: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a Scientific Consensus,” Current Opinion in Endocrinology, Diabetes, and Obesity 30, no.1 (February, 2023): 65–7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794145/.


[5] Teicholz, “A Short History of Saturated Fat.”


[6] Teicholz, “A Short History of Saturated Fat,”;泰柯茲〔N. Teicholz〕著,王奕婷譯:《令人大感意外的脂肪——為什麼奶油、肉類、乳酪應該是健康飲食》(The Big Fat Surprise: Why Butter, Meat and Cheese Belong in a Healthy Diet)(新北:方舟文化,2016),頁10–11,56–58。


[7] Teicholz, “A Short History of Saturated Fat.”


[8] Sharon Begley and Stat, “Records found in Dusty Basement Undermine decades of Dietary Advice,” SCIENTIFIC AMERICAN, April 19, 2017,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records-found-in-dusty-basement-undermine-decades-of-dietary-advice/.


[9] “Reduction in Saturated Fat Intak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chrane, May 28, 2020, https://www.cochrane.org/news/reduction-saturated-fat-intake-cardiovascular-disease.


[10] 泰柯茲著:《令人大感意外的脂肪》,頁41–42。


[11] Begley and Stat, “Records found in Dusty Basement.”


[12] Dr Boz [Annette Bosworth, MD], “Why I don’t Prescribe Statins for High LDL Cholesterol,” YouTube, February 18, 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mCw1ED5tk;周士閔:〈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Hello醫師」,2022年3月30日,網站:https://helloyishi.com.tw/heart-health/cholesterol/what-is-chlesterol/


[13] “Why We Need Cholesterol,” The Exercise Coach, https://exercisecoach.com/why-we-need-cholesterol/.


[14] “DR. NADIR ALI | Why LDL Goes Up on Low Carb + Is LDL Cholesterol Bad + Risks of Statins,” YouTube, February 11,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_tk6Bn0pM.


[15] “Why We Need Cholesterol.”


[16] 〈【美國研究】每天吃蛋可以減低心臟病風險,如何吃蛋才算健康?〉,Medical Inspire,2019年3月19日,網站:https://medicalinspire.com/posts/32064/【美國研究】每天吃蛋可以減低心臟病風險,如何/#google_vignette


[17] Michael Merschel, “Here’s the latest on dietary cholesterol and how it fits in with a healthy diet,”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ugust 25, 2023, https://www.heart.org/en/news/2023/08/25/heres-the-latest-on-dietary-cholesterol-and-how-it-fits-in-with-a-healthy-diet.



[19] Shilhavy, “Time Magazine.”


[20] 中天電視:〈本世紀“最大騙局”別再誤會膽固醇|膽固醇迷思“錯了”15年 名醫用油首選“動物油”|你不知道的植物油加工過程〉,YouTube,2024年1月20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FeM9vpK0U

不追逐超級食物,不過度消費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7/2024

再思身體神學……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6/2024

受訪者:梁麗娟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講師

翻開教會歷史,會發現曾流行靈性是好,物質則是邪惡的說法,由於物質是惡,身體也自然是惡,這都是異端思想,這種靈善物惡的想法源自第2世紀希臘諾斯底主義的二元論。到了第4至第5世紀,奧古斯丁認為性慾是亞當墮落後才衍生出來,進一步把性等同於罪,連帶夫婦之間的性關係也被視為罪惡,於是乎,除非為了繁衍下一代,即使是已婚夫婦,也被鼓勵禁慾。反觀21世紀的今天,到處響起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的聲音,即使是基督徒也敵不過性解放思潮,根據美國一項名為「信仰與人際關係」的全國性調查報告,近兩萬名單身受訪的基督徒中,大部份都沒有過著「婚前守貞」的生活。[1]

明光社

從夫婦禁慾到性解放,兩極都未中紅心,有違神的心意,到底基督徒可以如何理解性,以至可以既能尊重身體,不忽視身體的需要,又能合宜地去發掘性、愛及婚姻的美善,相信已故天主教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撰寫的《愛情與責任》,以及其他學者對身體神學的詮釋,可以為天主教友,又或新教教徒帶來不少洞見及啟廸。今期「我有話說」邀請了已從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的講師梁麗娟博士,與大家分享身體神學的精華及一些體會。梁博士早期曾教授「媒介、性及暴力」課程,為了整合早前的研究,這段時間在多倫多大學神學院Regis College碩士班進修,她選擇了修讀天主教的性倫理課程,當中包括身體神學的教導。

神讓人通過身體經驗屬靈的奧秘

基督教早期曾出現靈善物惡的觀念,於是基督徒認為追求屬靈的事才是好的,梁博士提到,身體神學正正打破了身體是不好的謬誤。神創造世界及人,在神眼中,祂所創造的萬物都是好的,當中包括了人類,為何人會覺得身體不好呢?天主教很多聖禮都是與身體有關連,甚至與身體接觸,並透過身體來領受,例如洗禮、用膏油抹頭,按首祝福等。

透過身體,人們會感受到平安或恐懼等不同情緒,人是透過身體去經驗物質界,當人的情緒出現一些狀況,例如未能表達自己的看法,感到被壓抑,身體也會相應的出現一些狀況。人的靈性與身體也有關連,兩者不能分離,例如透過靜觀,人可以感受當下身體的狀況,所以不應視身體為阻止人進入屬靈世界的障礙物,反而要視身體為神給人的禮物,透過身體經歷屬靈事情。

身體不是一個與靈魂分割的個體,而是一個小宇宙,把可見的彰顯那不能看見的,就如物質界的東西可以彰顯非物質界的國度。有一次,耶穌責問眾人,他們懂得看見西邊有雲彩升起來,便知道要下大雨;看見南風吹起,便知道天氣將熱,他們懂得分辨天氣,卻不能從現在所發生的事情去分辨自己身處一個甚麼樣的時代(路十二54-56)。很多時候,神通過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去看見神的屬靈奧秘。又例如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22節說過「眼睛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耶穌在這裡所指的就是屬靈的洞察力,我們的眼目可以看見自然界,欣賞天父的創造,也可以分辨不同人的精神狀態,但能看見屬靈的世界,並非一般人可以做到,需要求主開我們的目光,才能看見屬靈的奧秘。

夫妻結合經驗神合一的愛

愛是一個奧秘,聖經從創世記開始,神便設立婚姻,讓夫婦二人成為一體,到了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耶穌基督迎娶祂的新婦——教會,而聖經的中間則有雅歌,書中歌頌性愛的美好,兩性互相傾慕,將愛侶關係寓意神與以色列人的親密關係。可見聖經的結構已突顯神是愛的本質,而神亦通過人倫之間高度契合及親密的性愛,讓人體驗與神愛的融合,是何其美好。愛的主題貫穿了整本聖經,三一神之間的愛已夠親密完備,但神仍開放自己,與受造物分享受祂的大愛。

夫妻二人成為一體是這種與神愛融合體驗的投射。婚姻中的性關係,夫婦二人都向對方敞開,赤身裸體是代表個人的脆弱性及毫無保留,願意交付自己的生命給對方,這種向配偶開放自己的生命,等同於在神面前開放自己的生命,容讓神進入自己的生命,以及改變自己的生命。就如馬利亞對神的使者說:「我是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一38《新譯本》)

神是自足的,祂本身已經可以榮耀自己,也不需要人類滿足祂,和向祂歌功頌德,但祂是愛,祂願意與人類分享祂所有的。永生神是永恆存在的,人類不是,人類的年歲是有限的,但藉著夫妻聯合誕下的孩子,孩子再誕下孫子,這一種通過人的身體連綿不斷的繁衍,讓人類在地上稍為體驗到「永恆」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夫妻二人聯合的那種短暫快樂,也是神稍為讓人體驗到人神共融的終極快樂,因此有天主教神學家說,人有性慾是正常的,因為神設計人對性慾有渴求,人之所以渴望與其他人聯合,其實源自對神的渴求,惟有找到神,人本身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婚姻為何如此重要?教宗強調婚姻及家庭是文明的基石,並且在創造秩序中最基本的,只要婚姻及家庭穩固,一個國家的文明及文化才能穩固,如果家庭及婚姻瓦解,整個文明都會出現危機。夫妻二人的結合是神聖的,但梁博士提到,一對新人在祭壇上所發的誓言,承諾疾病困苦與共,實際上有多少能兌現?這點值得大家反思。

容讓神介入,以愛養育孩子

夫妻二人的聯合是如此神聖,婚姻便不是一份簡單的合約,而是一份契約,當中牽涉男女二人的承諾及神的介入。夫妻二人向對方開放生命的同時,也向神開放自己的生命,包括接受神給予他們的禮物——孩子(詩一二七3),因此天主教的內部指引並不主張教友用非自然的方式避孕,認為這做法等同拒絕神介入自己的生命,任由自己計劃及控制生育,若教友想要避孕,最好還是用自然的方式如量體溫計算妻子的排卵週期等。

當然,此教導惹得很多教友反感及受人詬病,他們認為天主教有關避孕教導不切實際,不明白現代家庭的困難及挑戰,現代生活那麼忙碌,女性又怎會有時間去計算排卵期,實際上夫妻也難以配合。有些教友並非抗拒小朋友,相反,他們只想提供更好的時間及資源來照顧小朋友,沒有計劃的生育只會讓父母疲於奔命,萬一誕下有問題的孩子,更不可能不計劃便再養育另一個小生命。梁博士指出天主教最終也沒有強迫教友一定要遵守避孕指引,只提醒教友要知道自己最後是向神交代,只要憑良心盡上為人父母的責任便可以。

新教教徒不一定認同天主教這一套避孕的方式,不過梁博士分享到,實踐上雖然很困難,但當中的神學理論還是值得大家認識,這種避孕方式亦讓人反思到性愛與婚姻的本質,以及婚姻與家庭的關係,當人願意在神面前立下婚盟時,就是願意犧牲個人一些自主性,與另一個人在神的引領下一同走上未知的人生道路,當中遭遇甚麼,人無法控制,包括生兒育女的計劃,人應該是為此禱告,若不是靠著神的恩典,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現代人很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想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實行,以為現實世界有很多事都可以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發生,卻忘記了,我們面對的其實是一個自己不能控制的命運。梁博士點出上一代的人比起後輩更能擁抱生命的變化,他們較能面對人生的無常並處之泰然,例如對子女數目的控制,他們肯定沒有現代人般強烈。

真正的愛,包括尊重

真正的愛有責任,也包括尊重,尊重他人的身體,不要把他人的身體物化。當一個男人評論一個女人的胸部,並表示他喜歡這個女人的大胸,他說這話的時候已經把這個女人物化了,把這個女人的胸部從她身上分開出來,成為一件給人玩弄的物品,可是人是不能被分割的。即使是整體,只要丈夫視妻子為發洩性慾或傳宗接代的工具,又或是炫耀妻子的美貌,到了妻子人老珠黃便嫌棄她,同樣是把妻子物化了。反過來,一個妻子覺得丈夫不會賺錢沒有用,只視丈夫為賺錢機器,也是把丈夫物化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必比較誰比誰好,神也愛每一個獨特的人,人人都值得被尊重,因為神創造人時,賜予人自尊,例如當一位丈夫在妻子面前稱讚其他女性的美貌,這位妻子便會覺得很委屈及不被尊重,這是動物沒有的感受及反應。

身體是神創造的,是寶貴的,現今社會的男女都被物化,很多時都是因為受到傳媒影響,讓人以為身體自主,可以隨便與人發生性關係,這只是被扭曲了的性文化影響,以致把性誤用,做了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或是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如墮胎殺嬰等情況。梁博士指出,教宗提到這是一場屬靈戰爭,惟有通過基督的救贖,人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簡單來說,身體神學並非空泛的理論學說,只邀請人在學術層面探討交流。相反,它邀請人反思人的身體是寶貴的,不能隨便進入性關係,要認真對待婚姻,因為婚姻並不只是兩人或兩個家庭的事,而是兩人與神的事。天主教有關身體神學的教導始於上世紀70、80年代,當時以針對家庭中的性倫理為主,對獨身、同性戀、跨性別等性議題未有涉及,但近年已逐步與時代的步伐接軌。


[1] 〈美調查:多數單身或未婚基督徒,未真正做到「婚前守貞」〉,基督教今日報,2023年5月22日,網站: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2f83e3464a31834f5df6f84ba99e4b6679f5d949(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4日)。

 

家長收到子女的成績表後,如何作合宜回應?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6/2024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像金蘋果鑲在銀器上。」

(箴言25:11《環球聖經譯本》)

每逢考試,不少家長都認真陪伴子女溫習,部分家長更認為分數是反映了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因此更緊張。到底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的成績表作合宜的回應呢?本文邀請了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梁家揚博士為大家講解。

表達不同的情緒和感受

不論是家長或孩子,可能會為考得的成績有不同的情緒,包括雀躍、焦慮、擔心等。梁家揚博士認為,人有情緒反應是非常正常。當成績理想時,家長能夠坦率地表達喜悅;當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家長可以示範給孩子看,應該如何面對焦慮,例如邀請孩子一起深呼吸、靜觀、聽放鬆音樂或慢跑,都有助於降低身體和情緒緊張。

家長與子女建立開放、尊重和支持的溝通至關重要。家長可以問孩子:「今次考到這個分數,你覺得如何啊?有甚麼困難或挑戰嗎?」有時家長覺得分數已不錯,但孩子卻不大滿意,這樣的對話可以幫助家長更具體地理解孩子的處境和感受,建立更強大的親子連結。若家長或孩子感到情緒壓力過大,無法有效調節,或者需要更深入的指導,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可能是一個好選擇。

訂立學業以外的挑戰

對於成績優異、名列前茅的孩子,梁博士鼓勵家長幫助孩子訂立學業以外的挑戰目標,例如課外活動或社會服務,在其他領域繼續發展技能,不但能建立自信心和與人相處的技巧,更能避免孩子因為考試高分、毫無對手而變得驕傲。另一方面,有部分學業成績一直表現優異的孩子,他們的焦慮感可能會很大,反映在考試時身體出現不適,例如頭暈、肚痛。孩子若有其他挑戰目標,就可避免只把成就局限於學業分數,造成過大的壓力。

合理可實現的學業目標

至於成績稍差的孩子,梁博士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設定合理可實現的目標。例如孩子今次考得30分,卻把目標定為90分;這可能是家長的期盼,但對孩子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無法成為孩子的目標。若把目標定為40分,雖然仍未合格,這個目標對孩子來說實在也不容易,卻是合理可行。當孩子達成目標後,家長可鼓勵孩子思考「你做了甚麼特別的事令成績提升了10分啊?」例如平日回家有溫習、預習,今次考試有提早溫習等等,引導孩子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溫習方法,也能建立孩子自我反思的能力,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各種成長挑戰。

就算成績非常不理想,家長絕對不可貶低、批評孩子的人格或能力,或使用極端說話來發洩,例如「死蠢」、「你的成績永遠都是這麼差的了」、「你從來都沒有做得好」。這類說話會令孩子感到挫折和無助,失去學習的動力。梁博士邀請家長讓孩子表達想法和感受,例如引導孩子回想考得不錯分數時所用的溫習方法、幫助孩子找出失去溫習動力的原因,例如父母爭執、與同學吵架、學習內容太深等。孩子成績欠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透過親子之間的深入對話,有望能夠找出隱藏的問題。

家長需欣賞孩子的努力

無論孩子考取了甚麼分數,或是成績優秀,或是成績稍遜,甚至自貶「我樣樣都做不好」的孩子,家長都需要稱讚和肯定孩子在學習過程的付出,而不僅僅注意分數或等級。假若孩子每一次收到成績表,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一無是處、時常犯錯,這很容易擊倒孩子的自尊心。梁博士解釋,試卷上的分數都是孩子準確地答對問題、一分一分爭取得來的,家長的眼光需要轉為欣賞孩子的努力,而非為了「未得到的分數」審問原因。

當家長和孩子一起檢視答題所犯的小錯誤,家長有時可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鼓勵孩子「這題我也可能會和你一樣,都答錯啊!」如果孩子因過去的失敗而意志消沉,不論任何階段,家長也可用愛和關心,設立合理可行的目標,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慢慢地重建自信。

其實人生階段有不同類型的「成績表」,例如老闆在工作上給予的評價、夫妻對彼此的期望、旁人對家長養兒育女的看法等。我們都希望別人不要只挑剔我們的錯失,也渴望別人能認同和欣賞我們的付出和努力。讓我們以同樣的眼光來欣賞孩子,熱切地期待他們每一個微小而重要的進步。

小學校長對家長的話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黃靜雯校長:成績表是簡單的一覽表,透過每學期或每年的情況比較,反映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學業情況。除了各科目成積及名次,成績表也包括了出勤記錄、老師評語、操行等級、獎懲記錄及課外活動記錄等。家長平日可多與老師溝通,老師能觀察到其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家長可以多問有關孩子上課態度、與人相處、禮貌及溝通能力方面的表現,多角度了解子女的成長需要。黃校長特別強調,家長需要以平常心去解讀老師的意見,也不宜將孩子與他人比較,應從縱向角度分析孩子在學習態度方面是否有進步或退步,因為品格培育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0-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