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流行雜誌對青少年的影響

─如何於教會推行青少年傳媒教育講座
講員:張志儉博士   |   傳媒教育協會主席、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回應:蔡志森先生 明光社總幹事 記錄:Andrew
31/03/2002

今日,在市面上出版了很多流行雜誌,其中,以年青人為主要對象的雜誌亦不下十種。事實上教會中也有不少青少年長期購買以及閱讀這些雜誌。究竟這些雜誌不停地傳遞著一些怎樣的意識形態呢?長期閱讀對青少年又做成什麼影響呢?教會可以如何幫助青少年去面對這些雜誌所帶出的訊息呢?
 
現今雜誌的幾個向度
 
張博士首先提出,現今辦雜誌的主要目的已經改變了。雜誌的「誌」字是由「言」、「志」組成,以往辦雜誌都是文人辦的,為要文以載道。但是在「壹週刊」等雜誌出現後,就變成了商人辦雜誌,為的是要賺錢,而當中只顧及兩方面,一是銷量,二是廣告,尤其現今經濟低迷,競爭激烈,辦雜誌已是無所不用奇極。
 
不久之前大專生已不大看報紙了,反而多看「壹週刊」;甚至退而求其次,不多看「壹週刊」而看「壹本便利」,因為內容簡單。現在的雜誌雖然很厚,但內容卻簡單化,例如影評、評論唱片等,都只是簡單地用幾粒星、分數和一兩句評語去評論,或者常用一些很表面、煽情的文字,例如「好Feel」「好索」等去報導事情,影響到這一代的青少年思想判斷欠缺深度。
 
第二是現代流行雜誌中載有很多色情文化的內容。若然該雜誌本身就是色情雜誌,那就只有所謂「咸濕佬」才買來看,對青少年影響不大。但作為一本大眾普通的雜誌,卻載有很多色情的內容,那對青少年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便很大了。另一方面這些雜誌的負責人,往往不承認這些是色情內容,他們可能說這只是呈現社會現象,已有專家意見和警告字眼,但這些「意見」往往只印在一小角,其實這是不持平的。
 
第三是戀愛化的現象,就如流行曲「戀愛大過天」所說,現實戀愛真的大過天嗎﹖這都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張博士並不否認一些戀愛的情懷是正常的,但是否硬要將戀愛看成一生唯一的東西呢?以致使人覺得沒有男或女朋友是很「瘀」、很落後的事?
 
第四就是偶像化的熱潮,以前溫拿樂隊於七十年代在北角大會堂開演唱會,觀眾只少於五百人,現在胡楓於紅磡體育館開一場演唱會約有兩萬坐位,收益相差是四十倍,音樂已變成一種傳媒工業(Media industry),背後涉及巨額的金錢和很多不同的人(例如﹕化裝、錄音、媬姆、拍照等等)的工作;所以就算歌星不大會唱歌也好,都要透過不同的方法(例如包裝、作曲、錄音技巧等等)去吹捧偶像出來,去維繫這傳媒工業,而雜誌正是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第五是消費文化,雜誌中有很多廣告,都是一些外表外在的事物,透過廣告不停去鼓吹消費,進而去到貪心的文化,以致不停要多點、多點、再多點;尤其平日看電影、唱K、聽歌樣樣都要錢,所以現代的青少年很多都不開心的,因為他們永遠都不夠錢,永遠都不滿足的。而往往都只著重外表,忽略了內涵。
 
第六就是挑戰權力的文化,例如《Yes!》早期的《校園投訴組》若可做得中肯謹慎一點,原意可以是好的。亦很吻合青少年反叛權威的心態。第七就是隱善揚惡的文化,常有一些名人醜態露底之類的報導,或往往只從醜惡的角度去理解報導別人的言行舉止,誇大現實的醜惡面。第八就是即食文化,或說即死文化。現在一些產品、一首歌,很快流行,亦很快被淘汰。第九就是迷信化,雜誌中常有篇幅講及一些星座運程等,長期潛移默化也會做成一些影響。
 
回應之道:傳媒教育
 
面對現今流行雜誌的挑戰,張博士指出,青少年導師首先要相信人是可被教育的,另一點就是要相信人是有自我超越性的。傳媒教育一方面要幫助學生了解傳媒背後的真相,例如傳媒工業等等;以及拆解分析傳媒中的意識形態,以致他們自己曉得去選擇。而另一樣很重要的是教他們享受和欣賞傳媒。逃避傳媒並不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要介紹,教曉他們曉得去欣賞適合他們的優良傳媒,及教曉如何去拆解不良的傳媒。其實和我們平時查經中的OIA差不多,就是觀察(Observation)傳媒中的內容,理解(Interpretation)解釋其現象,以及分析(Analysis)其背後意識及價值,最後就是他自己的選擇。
 
在張博士的教學經驗中,他覺得導師可以去挑戰一下現今的青年人去追求一些較高質素的傳媒內容和品味,而傳媒當中亦不乏好的內容當他們養成了欣賞高質素傳媒的品味後,就自動會揚棄質素差的傳媒了,所以最重要是要提高學生的傳媒素養。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回應時表示,導師要做傳媒教育,自己先要了解現今傳媒的現象,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從青少年已知的事,領他們到未知的事。故此作導師的要先知了解青少年所知道的事,要知道傳媒用了什麼的手法,去推動一些怎樣的文化意識,以致明白青少年現今是如何思想的,要做青少年的傳媒教育工作,不能不從他們自己的文化起始,而不是一開始就從很高深的道理開始,因為他們是不能明白的。
 
認識了流行傳媒文化之後,就要訓練他們有批判的能力。只是教他們不去看是不足夠的,因為社會當中到處都是這類的資訊,最重要幫助他們建立批判思考的能力,教他們如何去面對這些資訊。最後蔡志森亦認同要建議提供好的傳媒作替代品,提高他們的傳媒素養。亦可以經濟支持一些好的傳播媒體,以致這類媒體可以繼續提供優質的資訊。
 
雜誌文化教材套
 
明光社研究幹事洪子雲先生隨後介紹了本社剛完成,由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贊助的《雜誌文化教材套》。這教材套中附有一隻PowerPoint© 教材光碟,當中已載有多項圖片及聲音,方便使用。教材套主要圍繞雜誌最常出現的色情文化、戀愛文化、消費文化以及偶像文化四方面討論。教材套設計背後的理念是強調彼此間的討論以及對雜誌文化的反省批判。先觀察雜誌中的內容,再反省其背後所傳遞意識形態、價值觀等,以及其影響。最後反省比較聖經中的價值觀有何分別。根據過往經驗這教材套對一些未接受過傳媒教育的青成人仕亦很有幫助的。最後洪先生提到本教材套只可以做到對傳媒反省、識別、批判的能力,但導師可進一步推動如何使用傳媒、透過傳媒去影響傳媒的素質,實踐基督徒對社會的使命,作鹽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