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全面性觀察

聖經中的性愛關係
洪子雲   |   明光社項目主任(研究)
01/07/2003

根據香港青年協會的調查,於2001年,有64.4%的青年人(15-39歲)接受婚前性行為,[1]浙江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六成二學生同意只要相愛,就可以發生婚前性行為,而在深圳,近五成中學生接納非婚同居及婚前性行為[2]
 
早期及中古時期的教會因著希臘文化的影響,視性慾為污穢,視生育為性交的唯一可容許的原因。今天社會中若有人提出「貞操」的觀念,只會被批評為「不道德」,是對人性慾的壓迫。一些所謂的性學專家,常常提出「性權是人權」等言論,認為滿足一己性慾是人的基本權利,「性慾」變成了「性需要」,暗示性慾就如飲食般,是人性基本需要,禁慾就是壓抑人性基本需要。而報紙、雜誌常有大大的標題說:「我有性需要!」、「我要性高潮!」等,學者間的言論亦只常常主張「身體自主」、「情慾自主」等性權觀,性、愛、婚姻、生育之間關係亦隨之分離。
 
有性學者強調香港社會轉型,不可能再提出禁慾或滿足於單一性伴侶,勸籲妻子接納丈夫嫖妓,甚至女性也可找其他男人以示公平,筆者認為他要人抑壓嫉妒心,是不願意正視愛情的本質是排他性的,是人性基本的訴求。另一方面,雖然「性需要」已被社會廣泛地引用,但筆者始終對之極不認同,因這詞背後的涵意不單將「性」約化為單單身體官能的反應,更傳遞著一套自我中心及個人的享樂主義意識。那基督教又如何看性愛關係呢?

性在婚姻中

首先,有一些社會學家常指責基督教提倡禁慾,視生育為性的唯一目的,這只反映他們對基督教的認識停留於中古世紀之前;於宗教改革之後,改教家及清教徒都強調性與婚姻的價值,是上帝為人而設的,而性的關係不單只為生育,亦促進夫妻間感情,可避免淫亂的事發生。[3]事實上,聖經視性為婚姻中夫妻間的連合(創2:24),由於對婚姻的重視,而將一切婚姻之外的性行為都視之為淫亂的罪(porneia)(林前7:2)。
 
有關聖經中的性愛關係,以雅歌的描述最為仔細傳神,雖有學者質疑雅歌中佳偶及良人是否已婚?雅歌是否歌頌婚外性行為?其實有這樣質疑的人,往往是以歷史文本的角度,以及現代自由主義的文化背景(context)去理解雅歌。正如舊約學者B.S. Childs指出,雅歌必須以希伯來傳統文化及舊約正典的文化背景下理解,「雅歌是婚姻制度下男女性愛之間歡愉及奧祕的智慧反省,作者已經假設了當時社會中家庭作為希伯來文化的秩序,從中嘗試去探討及解開有關的奧祕」。[4]整卷雅歌的結構為交叉平行體(chiastic structure),[5]以4章8節至5章1節為信息的核心,亦是對性愛關係最深切的描寫,該段中對佳偶的稱謂改為「新婦」(the bride),以婚姻為背景,可見雅歌中視婚姻間的性愛關係為男女關係的高峰。但大家亦要留意,雅歌是一卷情詩,它主要目的並非道德性的教導,而是歌頌婚姻中性愛關係的美善,亦喚起教會中對性愛重視及肯定的態度。對於今天教會對性課題噤若寒蟬的態度,聖經對性愛關係如此「露骨」的描述,的確值得我們反思。

性愛關係包括各種感官

雅歌以古代近東的抒情詩歌為文體,當中運用了很多不同的圖像,而圖像大多都帶有性慾的意識,經文中亦觸及不同感官的描述,例如:
 
歌1:2 願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觸覺和味覺)
歌1:3 你的膏油馨香,你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所以眾童女都愛你。(嗅覺)
歌1:10 你的兩腮,因髮辮而秀美;你的頸項,因珠串而華麗。(視覺,對話中當然還包括聽覺)
 
整卷雅歌充滿著佳偶及良人彼此間的調情及讚美的對話。因雅歌並非為要告訴我們歷史事件,亦非單單傳遞神學的知識,它更是透過這些圖像去表達一種的意境,喚起讀者心裡對性愛的思想及感受,它正反映出性愛關係本身並非單單身體的接觸,亦是包含著心靈情感,及所有感觀的交流。[6]

性愛關係的救贖

 雅歌中佳偶和良人於園中玉帛相見,這使我們聯想到創世記亞當夏娃當時於伊甸園中「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創2:25)。起初上帝創造男女是和諧而平等的,夫妻間經驗著深切親密的關係。只是人犯罪之後,不單人神關係出現疏離,兩性之間原本和諧協調的關係亦受到破損,於是拿無花果樹的葉子遮蓋自己,避開對方的注視(創3:7)。[7]雙方只專注自身,看見自己毫無防禦,很不安全,男女間缺乏了信任,不再向對方敞露,害怕被對方攻擊、批評,甚至拒絕;夫妻間的關係出現隔膜,兩性關係不再和諧,甚至彼此間有支配對方的慾望(創3:16)。[8]
 
雖然兩性關係因著罪而被扭曲,但因著神的救恩,我們可以在雅歌中看到兩性關係得到救贖的境況,佳偶良人同樣是「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9]彼此間完全祼露,而又毫無防禦,將自己的瑕疵及缺點完全向對方敞露。
 
在雅歌中佳偶表達著自己因著為弟兄看守葡萄園而皮膚曬黑(歌1:5-6),很明顯佳偶是介意自己的外表,她心理有一份的不安全感,害怕良人因而輕看她,不接納她;她亦表達自己只是極平凡的女人,如「谷中的百合花」般(歌2:1);但良人卻不同意,表達就算佳偶是百合花,在眾女子中,就「好像百合花在荊棘內」(歌2:2)。良人不但沒有批評、嫌棄,甚至表達佳偶在他眼中是獨特的,稱讚她:「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甚美麗」(歌 1:15),而佳偶接著亦向良人表達欣賞:「我的良人哪、你甚美麗可愛」(歌1:16)。

讚美與接納

的確,在雅歌中男女間不再如創世記中墮落後彼此支配、指責,而是雙方彼此向對方表達欣賞及愛慕。在4章1至5節及7章1至9節兩段經文中,良人從頭到腳,由眼睛、牙齒、嘴唇、頸項,去到兩乳,再由大腿、肚臍、腰、兩乳、頸項,到眼睛、鼻子、頭髮;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對佳偶每一個部位都細緻地探索、觀察,用當時代文化優雅的語言(雖然很多的比喻對於現代人都難以理解),充滿著情慾、感觀的文字,彼此表達對對方身體的欣賞及讚美(另參6:10-16)。這同時都表達著彼此完全的接納,佳偶亦不再憂慮自己的膚色,不再視自己為平凡,因她知道良人對她完全接納及愛慕,她知道她於良人眼中是獨特的、是美麗的。

愛意與慾望

歌1:2 〔佳偶〕願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
歌4:10〔良人〕我妹子,我新婦,你的愛情何其美;你的愛情比酒更美,你膏油的香氣勝過一切香品。
歌2:4 〔佳偶〕他帶我入筵宴所,以愛為旗在我以上。
歌2:5 〔佳偶〕求你們給我葡萄乾增補我力,給我蘋果暢快我心,因我思愛成病。
歌3:1 〔佳偶〕我夜間躺臥在床上,尋找我心所愛的;我尋找他,卻尋不見。
歌3:4 〔佳偶〕我剛離開他們,就遇見我心所愛的。我拉住他,不容他走,領他入我母家,到懷我者的內室。
歌4:6 〔良人〕我要往沒藥山和乳香岡去,直等到天起涼風,日影飛去的時候回來。
歌7:12 我們早晨起來往葡萄園去看看葡萄發芽開花沒有,石榴放蕊沒有;我在那裡要將我的愛情給你。
歌7:13 風茄放香,在我們的門內有各樣新陳佳美的果子;我的良人,這都是我為你存留的。
 
除了讚美之外,「性」亦是向對方表達愛意及慾望的途徑,在雅歌中「性」和「愛」並非分離的,佳偶多次表達良人是他「心所愛的」,甚至坦露地表達對良人的渴慕;佳偶主動的表現亦是雅歌的一個重要特色,傳統社會總覺得女性需要矜持,尤其於性方面要處於被動的角色,不應顯露半點愛慾,但雅歌中佳偶卻充滿信心地、多處表達對良人深切的愛慕及渴望。而良人亦同樣表達著對佳偶的慾望(歌 4:6-15),「沒藥山」和「乳香岡」正是比喻情人間的肌膚之親,[10]他稱讚新婦的園中(比喻女性的私處)藏著各樣佳美的果子,表達對她的深切渴望。而新婦園中佳美的果子,亦是刻意為良人存留的,為要向他獻上最純潔的愛情(歌 7:12-13)。他們彼此所慾望的並非單單異性的身體,亦非單單歡愉的感覺,他們所慾望的是一位特定的對象,希望與對方進入親密的關係;同時在彼此渴慕中,雙方經歷著被重視、被需要的感覺。
 
有些人喜歡以性作為對對方的操控,我們可以看到雅歌中男女之間並非一種彼此政治角力的關係,雙方可以完全坦露亳無防避是因為這關係發生在婚姻的盟約當中,以致雙方都感到一份安全感,因知道對方的讚美並非虛假的甜言蜜語,對對方的渴慕亦非一時性慾高漲、興之所致,而是出於一生一世、不離不棄的愛與忠誠。

彼此相屬,互相服侍

 歌4:16 〔佳偶〕北風阿,興起!南風阿,吹來!吹在我的園內,使其中的香氣發出來。願我的良人進入自己園裡,喫他佳美的果子。
歌5:1 〔良人〕我妹子,我新婦,我進了我的園中;採了我的沒藥和香料;喫了我的蜜房和蜂蜜;喝了我的酒和奶。
 
「園子」是新婦最私人、最奇異的地方,裡面充滿著性愛的香氣及甜蜜,她積極地回應良人(丈夫)的渴求,願意為他打開「園子」,邀請他進入。良人進入了「園子」中說:「我進了我的園中;採了我的沒藥和香料;喫了我的蜜房和蜂蜜;喝了我的酒和奶」,除了表達他們性愛中的歡愉,如吃蜂蜜般甜美,如喝酒般陶醉;同時亦表達對新婦完全的擁有,在性愛關係中,夫妻間體驗著「良人屬我,我也屬他」(歌2:16)彼此相屬的關係,是二人成為一體的關係。既是深切親密的關係,亦是單一貞忠而排他的關係,雅歌肯定了婚外情及婚外性所產生的嫉恨是猛烈的(歌8:6),亦是人的本性,因上帝本性亦是嫉妒的(和合本譯「忌邪」)。
 
保羅甚至提到,這性愛關係,並非單單為要滿足一已的性慾及享受,而是雙方同時對自身主權的卸下,彼此完全的付出及向對方的委身,互相服侍的關係(林前7:3-5)。在這關係中,人際間的隔膜被打破,人性自我中心及深切的憂慮(對獨單及被拋棄的懼怕)得到了醫治,[11]男女猶如返到伊甸園中,體會尚未如此經歷過親密的關係,是人最深切渴慕的愛情關係,亦是上帝原先創造的美意。所以雅歌最後以歌頌愛情作結,讚美真誠愛情的偉大,是最寶貴的,是金錢財寶也不能換得的。
 
歌8:7 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

 
[1]《香港青年趨勢分析2001》,http://www.hkfyg.org.hk/yrc/chinese/yr-hkyt-c.html
[2]《只做愛不相愛性與婚姻分離中國新一輪「性革命」》,2002年9月4日。
[3]可參 吳國傑,「基督教與性:教會歷史寶鑑」,《愛與慾》,基道,2003,55-60頁。及 Price, R.M. “The Distinctiveness of Early Christian Sexual Ethics”, Christian Perspectives on Sexuality and Gender,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8, pp.36-9.
[4]Childs, B.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79, p.575.
[5]Longman, Tremper. Song of Songs, NICOT, 2001, p.56.
[6]可參 洪子雲,「整全人性」,《燭光網絡第30期》。
[7]詳細描述可參 洪子雲,「性與創造─聖經中的性觀」,《燭光網絡第26期》。
[8]正如Susan Foh指出,女人對男人的「戀慕」,就像罪「戀慕」該隱般(創4:7),要管轄該隱,所以人犯罪之後,男女之間出現了權力鬥爭的現況。 S. Foh, “What is the Woman’s Desire?” WTJ 37 (1974-75): 376-83.
[9]Longman, Tremper. Song of Songs, NICOT, 2001, pp.65-6.
[10]聖經──新國際研讀本,頁1250。
[11]Meilaender, G.C., “Sexuality”, New Dictionary of Christitan Ethics and Pastoral Theology, IVP, p.75.

相關文章

向自己負責任的選擇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11/2024

人生每天都在不斷做選擇、作決定,最簡單的方法是跟大隊、憑感覺,隨波逐流、順其自然,萬一決定錯了,也有許多「同路人」,就算在最壞的情況,亦絕對不會孤單,因為有許多人「陪葬」。驟耳聽來,正常的人理應不會這般傻瓜,但現實上,受潮流、朋輩、大數據影響的人比比皆是,不願被別人看為古板落後,往往會令我們沒有勇氣拒絕一些自己不願意或不認同的要求,就像在還沒有弄清楚究竟是不是真正在拍拖之前,不少人已拒絕不了發生性行為的要求。又例如在與人工智能(AI)互動的過程中,許多人不知不覺落入了大數據的算計,卻不察覺早已暴露了自己的喜好和弱點,然後被隱藏的商家請君入甕。

因此,作為家長、老師和導師的,實在有需要在適當時候,為子女和青少年作指路明燈,讓他們看到人生原來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和選擇。很多時做性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不會即時見到果效,但最重要的是讓年青人在日後遇到一些重大決定或疑惑時,在所謂潮流和朋輩看法之外,看到另一個選擇,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永遠有權選擇,並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個世界有太多迷思,不少社會政策和傳媒文化固然容易受所謂政治正確的想法左右,甚至會做出不合常理的古怪決定。就算在教會機構的事奉,有時亦會人云亦云,盲目跟隨以前的做法或傳統,而沒有考慮在不同的時空和處境,應有不同的考慮和做法。今期《燭光》想和大家一起衝破不必要的迷思,學習為自己作負責任的選擇和決定。

墮胎不應是唯一選項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4/11/2024

在美國的政治環境中,墮胎一直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重要分歧之一:共和黨普遍抱著尊重胎兒生命(pro-life)的立場並反對墮胎;民主黨則因高舉女性有選擇權(pro-choice)而贊成墮胎。而美國最高法院在2022年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的裁決,該案在當時令墮胎合法化,推翻此案,代表女性墮胎便不再屬於憲法賦予的權利,法院將是否允許墮胎的決定權交給各州自行裁決。因此在剛剛過去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的競選活動都大力聚焦於墮胎權,以爭取女性選民的支持。

賀錦麗在其中一場競選活動邀請了著名歌手Beyoncé出席,替她拉票。Beyoncé發言時表示,她在當天不是以名人和政治人物的身份前來,而是以關心兒童母親的身份來,以爭取女性控制自己身體的自由,讓她們女兒的成長不受限制;她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就是為女性爭取墮胎的自由。不過想深一層,她的說法有點奇怪,她以母親的身份支持墮胎,並且為了女兒不受限制,而扼殺她的孫子孫女生存的權利。

女性的生育權利應受到尊重,女性有自由決定是否生育,但一旦懷孕,生育與否便不只涉及女性的身體,還涉及胎兒的生命。胎兒雖然未出生,但已是一個潛在的人,是世界上最弱小、無助的生命。女性的身體自主權應被尊重,胎兒生存的權利也同樣需要被重視。

墮胎有時是兩難的決定,有些婦女因遭到性侵而懷孕,也有些情況是懷孕危及孕婦的生命,社會應該有合法的墮胎途徑來為這些婦女提供出路。但墮胎不應是意外懷孕婦女唯一的選項,社會上也有不少機構可以為意外懷孕婦女提供支援,幫助她們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困難,只要她們願意尋求協助,隨時有可能將苦難化為祝福。

再思身體神學……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6/2024

受訪者:梁麗娟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講師

翻開教會歷史,會發現曾流行靈性是好,物質則是邪惡的說法,由於物質是惡,身體也自然是惡,這都是異端思想,這種靈善物惡的想法源自第2世紀希臘諾斯底主義的二元論。到了第4至第5世紀,奧古斯丁認為性慾是亞當墮落後才衍生出來,進一步把性等同於罪,連帶夫婦之間的性關係也被視為罪惡,於是乎,除非為了繁衍下一代,即使是已婚夫婦,也被鼓勵禁慾。反觀21世紀的今天,到處響起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的聲音,即使是基督徒也敵不過性解放思潮,根據美國一項名為「信仰與人際關係」的全國性調查報告,近兩萬名單身受訪的基督徒中,大部份都沒有過著「婚前守貞」的生活。[1]

明光社

從夫婦禁慾到性解放,兩極都未中紅心,有違神的心意,到底基督徒可以如何理解性,以至可以既能尊重身體,不忽視身體的需要,又能合宜地去發掘性、愛及婚姻的美善,相信已故天主教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撰寫的《愛情與責任》,以及其他學者對身體神學的詮釋,可以為天主教友,又或新教教徒帶來不少洞見及啟廸。今期「我有話說」邀請了已從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的講師梁麗娟博士,與大家分享身體神學的精華及一些體會。梁博士早期曾教授「媒介、性及暴力」課程,為了整合早前的研究,這段時間在多倫多大學神學院Regis College碩士班進修,她選擇了修讀天主教的性倫理課程,當中包括身體神學的教導。

神讓人通過身體經驗屬靈的奧秘

基督教早期曾出現靈善物惡的觀念,於是基督徒認為追求屬靈的事才是好的,梁博士提到,身體神學正正打破了身體是不好的謬誤。神創造世界及人,在神眼中,祂所創造的萬物都是好的,當中包括了人類,為何人會覺得身體不好呢?天主教很多聖禮都是與身體有關連,甚至與身體接觸,並透過身體來領受,例如洗禮、用膏油抹頭,按首祝福等。

透過身體,人們會感受到平安或恐懼等不同情緒,人是透過身體去經驗物質界,當人的情緒出現一些狀況,例如未能表達自己的看法,感到被壓抑,身體也會相應的出現一些狀況。人的靈性與身體也有關連,兩者不能分離,例如透過靜觀,人可以感受當下身體的狀況,所以不應視身體為阻止人進入屬靈世界的障礙物,反而要視身體為神給人的禮物,透過身體經歷屬靈事情。

身體不是一個與靈魂分割的個體,而是一個小宇宙,把可見的彰顯那不能看見的,就如物質界的東西可以彰顯非物質界的國度。有一次,耶穌責問眾人,他們懂得看見西邊有雲彩升起來,便知道要下大雨;看見南風吹起,便知道天氣將熱,他們懂得分辨天氣,卻不能從現在所發生的事情去分辨自己身處一個甚麼樣的時代(路十二54-56)。很多時候,神通過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去看見神的屬靈奧秘。又例如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22節說過「眼睛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耶穌在這裡所指的就是屬靈的洞察力,我們的眼目可以看見自然界,欣賞天父的創造,也可以分辨不同人的精神狀態,但能看見屬靈的世界,並非一般人可以做到,需要求主開我們的目光,才能看見屬靈的奧秘。

夫妻結合經驗神合一的愛

愛是一個奧秘,聖經從創世記開始,神便設立婚姻,讓夫婦二人成為一體,到了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耶穌基督迎娶祂的新婦——教會,而聖經的中間則有雅歌,書中歌頌性愛的美好,兩性互相傾慕,將愛侶關係寓意神與以色列人的親密關係。可見聖經的結構已突顯神是愛的本質,而神亦通過人倫之間高度契合及親密的性愛,讓人體驗與神愛的融合,是何其美好。愛的主題貫穿了整本聖經,三一神之間的愛已夠親密完備,但神仍開放自己,與受造物分享受祂的大愛。

夫妻二人成為一體是這種與神愛融合體驗的投射。婚姻中的性關係,夫婦二人都向對方敞開,赤身裸體是代表個人的脆弱性及毫無保留,願意交付自己的生命給對方,這種向配偶開放自己的生命,等同於在神面前開放自己的生命,容讓神進入自己的生命,以及改變自己的生命。就如馬利亞對神的使者說:「我是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一38《新譯本》)

神是自足的,祂本身已經可以榮耀自己,也不需要人類滿足祂,和向祂歌功頌德,但祂是愛,祂願意與人類分享祂所有的。永生神是永恆存在的,人類不是,人類的年歲是有限的,但藉著夫妻聯合誕下的孩子,孩子再誕下孫子,這一種通過人的身體連綿不斷的繁衍,讓人類在地上稍為體驗到「永恆」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夫妻二人聯合的那種短暫快樂,也是神稍為讓人體驗到人神共融的終極快樂,因此有天主教神學家說,人有性慾是正常的,因為神設計人對性慾有渴求,人之所以渴望與其他人聯合,其實源自對神的渴求,惟有找到神,人本身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婚姻為何如此重要?教宗強調婚姻及家庭是文明的基石,並且在創造秩序中最基本的,只要婚姻及家庭穩固,一個國家的文明及文化才能穩固,如果家庭及婚姻瓦解,整個文明都會出現危機。夫妻二人的結合是神聖的,但梁博士提到,一對新人在祭壇上所發的誓言,承諾疾病困苦與共,實際上有多少能兌現?這點值得大家反思。

容讓神介入,以愛養育孩子

夫妻二人的聯合是如此神聖,婚姻便不是一份簡單的合約,而是一份契約,當中牽涉男女二人的承諾及神的介入。夫妻二人向對方開放生命的同時,也向神開放自己的生命,包括接受神給予他們的禮物——孩子(詩一二七3),因此天主教的內部指引並不主張教友用非自然的方式避孕,認為這做法等同拒絕神介入自己的生命,任由自己計劃及控制生育,若教友想要避孕,最好還是用自然的方式如量體溫計算妻子的排卵週期等。

當然,此教導惹得很多教友反感及受人詬病,他們認為天主教有關避孕教導不切實際,不明白現代家庭的困難及挑戰,現代生活那麼忙碌,女性又怎會有時間去計算排卵期,實際上夫妻也難以配合。有些教友並非抗拒小朋友,相反,他們只想提供更好的時間及資源來照顧小朋友,沒有計劃的生育只會讓父母疲於奔命,萬一誕下有問題的孩子,更不可能不計劃便再養育另一個小生命。梁博士指出天主教最終也沒有強迫教友一定要遵守避孕指引,只提醒教友要知道自己最後是向神交代,只要憑良心盡上為人父母的責任便可以。

新教教徒不一定認同天主教這一套避孕的方式,不過梁博士分享到,實踐上雖然很困難,但當中的神學理論還是值得大家認識,這種避孕方式亦讓人反思到性愛與婚姻的本質,以及婚姻與家庭的關係,當人願意在神面前立下婚盟時,就是願意犧牲個人一些自主性,與另一個人在神的引領下一同走上未知的人生道路,當中遭遇甚麼,人無法控制,包括生兒育女的計劃,人應該是為此禱告,若不是靠著神的恩典,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現代人很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想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實行,以為現實世界有很多事都可以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發生,卻忘記了,我們面對的其實是一個自己不能控制的命運。梁博士點出上一代的人比起後輩更能擁抱生命的變化,他們較能面對人生的無常並處之泰然,例如對子女數目的控制,他們肯定沒有現代人般強烈。

真正的愛,包括尊重

真正的愛有責任,也包括尊重,尊重他人的身體,不要把他人的身體物化。當一個男人評論一個女人的胸部,並表示他喜歡這個女人的大胸,他說這話的時候已經把這個女人物化了,把這個女人的胸部從她身上分開出來,成為一件給人玩弄的物品,可是人是不能被分割的。即使是整體,只要丈夫視妻子為發洩性慾或傳宗接代的工具,又或是炫耀妻子的美貌,到了妻子人老珠黃便嫌棄她,同樣是把妻子物化了。反過來,一個妻子覺得丈夫不會賺錢沒有用,只視丈夫為賺錢機器,也是把丈夫物化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必比較誰比誰好,神也愛每一個獨特的人,人人都值得被尊重,因為神創造人時,賜予人自尊,例如當一位丈夫在妻子面前稱讚其他女性的美貌,這位妻子便會覺得很委屈及不被尊重,這是動物沒有的感受及反應。

身體是神創造的,是寶貴的,現今社會的男女都被物化,很多時都是因為受到傳媒影響,讓人以為身體自主,可以隨便與人發生性關係,這只是被扭曲了的性文化影響,以致把性誤用,做了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或是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如墮胎殺嬰等情況。梁博士指出,教宗提到這是一場屬靈戰爭,惟有通過基督的救贖,人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簡單來說,身體神學並非空泛的理論學說,只邀請人在學術層面探討交流。相反,它邀請人反思人的身體是寶貴的,不能隨便進入性關係,要認真對待婚姻,因為婚姻並不只是兩人或兩個家庭的事,而是兩人與神的事。天主教有關身體神學的教導始於上世紀70、80年代,當時以針對家庭中的性倫理為主,對獨身、同性戀、跨性別等性議題未有涉及,但近年已逐步與時代的步伐接軌。


[1] 〈美調查:多數單身或未婚基督徒,未真正做到「婚前守貞」〉,基督教今日報,2023年5月22日,網站: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2f83e3464a31834f5df6f84ba99e4b6679f5d949(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4日)。

 

流行文化中的錯誤性觀念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9/07/2023

網絡上的資訊非常之多,而當中的色情資訊、串流平台多不勝數的劇集和片段,都衝擊著我們的價值觀。然而,只要相關的資訊內容不涉及違法行為,便可能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在全球擴散至資訊流通的國家和地區。而價值觀的傳遞在大部份情況下並不涉及違法的事情,價值觀會透過流行文化將訊息傳遞給我們。在後現代的環境下,所有事情都不再有固定答案,在價值觀上,對與錯似乎已沒有絕對答案,又或者會出現少數服從多數的情況,多數人的想法會壓倒少數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誰能主宰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很大程度取決於網絡、社交媒體的傳播資訊量,特別是在無法判斷價值觀對錯的社會,也很難教育青少年,因為他們接觸得最多的便是網絡資訊。

少數服從多數

毋庸置疑地,大部份青少年的成長路上,接觸網絡的時間往往多於與真實世界的人溝通。若果喜愛於串流平台觀看動畫、漫畫或打電玩的話,價值觀很容易就會潛移默化地受網絡媒體影響,而網絡資訊總不會指出某些價值觀會對人有何影響,即使對人會帶來負面影響的訊息也會以肯定、正面的態度來包裝。例如香港首位AV女優於日本出道的消息傳開後,大部份媒體或網民所表達的態度都是支持和肯定,稱這位女生有敢於追夢的勇氣,彷彿合理化了他人去投身色情產業,我們可以看見其中肯定這位女性的聲音佔了大多數的。所以我們應該思考:是否大多數人都支持某一種講法的時候,它就能成為真理呢?

在某一個範疇裡,每一個人第一次接觸的資訊都非常重要,因第一次所吸收的知識很容易就會成為批判同樣範疇知識的基礎。而青少年對於未知領域的學習模式,就是模仿。在網絡與大眾媒體的渲染下,人很容易受主流媒體資訊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或對某種事物的印象所影響。事實上,從網絡上得到的資訊大部份都難以證實。以串流平台Netflix為例,過去平台上的一些劇集成功營造了「Netflix效應」現象。

早前CNN刊登了一篇名為:「Netflix效應:為何西方女性前往韓國尋真愛」的報道,當中引用了一位韓國學者對在韓旅居青年旅館的女性遊客進行的訪問,發現接受訪問的123名女性(大部份來自北美和歐洲),都是受到Netflix效應的影響而到訪韓國。其中一位來自摩洛哥的20歲學生表示,自己受K-pop和韓劇的影響來到韓國,她和其他外國女旅客一樣,最初都認為韓國男性大部份都像韓劇中的男性,具備紳士風度、禮貌、浪漫、俠義等夢幻品格。但該位女學生在韓國的經歷令她對韓國男性的夢想幻滅,她發現有些韓國男性會認為外國女性比較開放,曾有陌生人在街上向她提出性要求,她感嘆:「男人就是男人,人類在任何地方都是相似的。」[1]

有人被Netflix效應影響,正正是因韓劇傳遞的訊息成為了大多數的聲音,令網絡充斥著韓國男性的美好印象,讓人們錯誤以為全部真實的韓國男性也是如此。Netflix效應是活生生的例子,證明網絡的威力,但這只不過是一些劇集讓人對某類人有以偏概全的錯覺,若果一些錯誤的性觀念,或者難辨對錯的戀愛觀念,成為了大多數聲音的時候,這影響可以是很深遠的。

錯誤性觀念

  1. 即食戀愛: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即食戀愛是夢幻的愛情,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就墮入愛河,一見鍾情在韓劇中屢見不鮮,例如早前熱播的韓劇《社內相親》都有這樣的情節。除了韓劇,動漫之中亦有不少一見鍾情的劇情,甚或乎一些讓兒童接觸的童話故事也是如此。當然,世界之大的確會有一見鍾情的情況,但必然是少之又少;抱持夢幻的愛情觀更有機會讓人對戀愛產生不切實際的想像,一旦幻想破滅,戀人關係亦難以長久。香港青年協會過去曾進行一項名為「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當中有些個案更是令人驚訝,一名男生在初中時表示自己已有十多次戀愛經驗,最短的關係只維持了一天。[2]
  2. 性關係平庸化在不少的劇集當中,性關係是情侶間必然會發生的事。當然,在性解放的思潮下,不認同婚前性行為的,便屬於「保守」。不過問題是,為何是保守?說到底都只是因為不同意婚前性行為者只是少數,所以會被冠上「保守」之名,不同意就是跟不貼潮流。但實際上,特別對學生來說,過早的性行為,不但忽視了意外懷孕這個青少年未能承擔的結果,更造成了單親媽媽等等對青少年不健康的現象。此外,性行為如果從婚姻中抽離,更會影響雙方關係,「海蒂性學報告」便提出了這一點。[3]
  3. 關係混亂化:近年來慣常出現的節目題材,男女之間的關係總是混亂複雜的,網絡媒體所展現的,是要滿足觀眾的口味,從而達到最大流量,所以大多是沒有教導目的的。例如一些講述一批參加者去戀愛島求偶的「真人騷」節目,後來甚至發展成參加者需要裸體參與節目。動漫亦出現「出租女友」的題材,並且大受好評,也就是說這種鼓勵援交的錯誤倫理關係亦被浪漫化的劇情所掩蓋,甚至有一些主打關係混亂,成為「NTR」(被戴綠帽)[4] 題材的作品亦頻繁出現,這裡就不詳述了。

最後,我們可以看見網絡世界之大,各式各樣的價值觀都有,但很多時人們為了流量,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污名化和模糊化了一些正確的性觀念。原本性關係是建基於幸福的婚姻裡,但媒體展現出來的就是對婚前性行為的肯定,性行為不再與愛有關而只是發洩性慾的工具,這也褻瀆了性的意義。[5] 當原告變被告,錯誤被視為正確,健康的性觀念被視為異類,後果卻是可大可小。故此,縱然正確的被視為少數,但正確就是正確,錯誤就是錯誤,並不會因為大多數人在說謊,令謊言變為真理。


[1] Jake Kwon, “‘The Netflix effect’: Why Western women are heading to South Korea in search of love,” CNN, last modified August 14, 2022, https://edition.cnn.com/travel/article/south-korea-western-women-seeking-love-intl-hnk-dst/index.html.

[2] 〈新聞稿〉,香港青年協會,2019年2月13日,網站:https://hkfyg.org.hk/wp-content/uploads/2019/02/青協新聞稿_公布「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結果.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0日)。

[3] 海蒂〔S. Hite〕:《海蒂性學報告:情愛篇》(The Hite Report: A Nationwide Study of Female Sexuality),李金梅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頁217。

[4] NTR這個網絡流行語沿於日語,有被戴綠帽,即自己的對象與別人發生了性關係,或綠帽癖的意思,即為到被戴綠帽一事感興奮,參:〈NTR(網絡流行詞)〉,Baidu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hk/item/NTR/489821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5] 韓炳哲:《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管中琪譯(台北:大塊文化,2022)。

銀髮族的性與愛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9/2021

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2020年人口統計數字,香港6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約200萬,佔整體人口約27%,[1] 即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長者。社會對長者的關注,主要圍繞醫療和社區照顧層面,而長者在性方面的身心健康卻一直都被忽略。

一談到「性」,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和身心成熟的成年人,不少人認為人們到了某個年紀,就應該清心寡慾,再沒有「性」方面的慾望,若仍然專注於「性」,就是「老而不」。但其實「性」是圍繞我們一生的課題,由出生到死亡,我們的生活都與「性」息息相關。

的而且確,男女身體的老化情況,都會影響長者的性生理狀態。男性在踏入30歲後,體內睪酮(男性荷爾蒙)水平開始每年下降約1%,所以年長男性體內睪酮水平比年輕時為低,需要較長時間和更多刺激才能讓陰莖勃起,維持勃起的時間亦較短,甚至出現不舉的情況。當女性踏入更年期,體內的雌激素(女性荷爾蒙)水平同樣也會降低,除了會出現停經的情況之外,陰道黏膜層也會變薄,陰道分泌減少,引致陰道乾澀的情況。[2]

男性可能自覺性能力減退,而不滿意自己在性方面的表現,因而減少與配偶發生性行為。同時也有人因著不滿意自己的能力,而過份依賴藥物及所謂「補品」來提升性能力。女性也可能受傳統的思想影響,認為更年期停經後已不能生育,所以不應再有性生活,或認為若上了年紀仍有性慾是不正當的表現。此外,陰道乾澀的情況也會令女性在性行為時感受痛楚及不適,減低女性發生性行為的意願。[3]

長者的身體機能出現衰退是正常不過的事,長者需要明白及接納自己身體的狀況,但無需將「性」從日常生活中剔除。長者可誠實地向配偶分享自己的身體狀況,尋求彼此都合適的親密行為方式。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使用藥物或選用合適的潤滑劑,讓夫妻間的性生活更和諧。另一方面,性交並不是性行為的唯一方式,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擁抱、接吻、愛撫等親密接觸也是性行為的一種,長者可藉著這些不同程度的親密接觸來向配偶表達愛意,增進夫妻間的感情,享受愛與被愛的幸福感。

性並不是只有生理層面,除了身體接觸之外,心靈上的溝通也同樣重要。夫妻間對彼此的了解、關懷和接納,也能讓大家得到心靈的滿足。長者夫妻經歷數十年的婚姻,昔日溫馨甜蜜的相處往往變成稀鬆平常的生活,忽略了夫妻相處的情趣。但老夫老妻也可以過浪漫的婚姻生活,閒時手拖手去拍拖,一份小禮物、一紮小花束、一件對方喜愛的糕點,也能為平凡的生活添上色彩。長者們不妨花點心思,與配偶慶祝結婚週年,甚至補拍結婚照,維持溫馨的婚姻生活。

另一方面,因著不同的際遇,部份長者因喪偶、個人意願或未遇上合適的對象,而處於單身的狀況,但其實不論甚麼年紀,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要,但對長者來說,要發展一段新感情卻殊不容易。首先,不少長者的社交圈子狹窄,當中以男性尤甚,要結識新朋友已困難,結識伴侶更是難上加難。但就算遇上合適的對象,也可能礙於傳統心態,認為年紀大了不要再談甚麼愛情,又或者慣了一個人的生活,不想作出改變。

儘管有家人或子女的陪伴,單身長者對愛情仍有期盼是正常的事。一段忠誠的親密關係既可以滿足個人對愛情的渴望,亦可以彼此為伴,互相照顧,一同經歷甜蜜美滿的晚年生活,這對長者的身心健康也有益處。但要注意的是,長者要改變生活習慣並不是易事,當長者學習與另一個人相處,會容易在各種生活習慣上出現分歧,他們往往比年青人需要更多時間來與伴侶磨合。要保持良好溝通,長者就得學習尊重伴侶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將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對方身上。

而對於喪偶的長者來說,或會覺得再發展新一段感情是有負於已故配偶,是不忠的表現。而且,他們亦會擔心子女對這段新關係的接受程度,讓晚年出現的良緣無疾而終。

不過,對已故配偶的思念,與發展新感情其實並沒有衝突,也不存在不忠的問題。如果長者在晚年找到一位相知相惜的伴侶,共度愉快的晚年生活,相信身邊的人也會樂於送上祝福。為人子女的,也應抱持開放的態度看待年長父母對愛情和可以互相扶持的伴侶的追求,多從父母的角度思考,了解他們情感上的需要,明白他們的想法及感受。父母與子女雙方亦可多主動分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了解彼此的疑慮,尋求共識。

拍攝婚照助長者重尋甜蜜時光

婚照可以說是現代男女結婚時的指定動作,一張平常的婚照捕捉美好的時刻,更成為彼此婚盟的見證。有些長者在年輕時因種種原因未有拍攝婚照,在台灣有團體就曾經為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與他們的家人一起拍攝婚照,以幫助他們穩定病情,並藉此鼓勵長者追求幸福,以及向配偶表達愛意。有參與活動的長者,拿著花束向太太表達謝意,彼此都紅了眼眶,場面感人。[4]


[1] 〈表1A:按性別及年齡組別劃分的人口〉,政府統計處,2021年8月12日,網站: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1A(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30日)。

[2] Mayo Clinic Staff, “Sexual health and aging: Keep the passion alive,” Mayo Clinic, last modified October 1, 2020,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sexual-health/in-depth/sexual-health/art-20046698.

[3]〈長者與性〉,衞生署 長者健康服務網站,2020年2月7日,網站: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digestive_urinary_and_sexual_problems/elderysex.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12日)。

[4] 郭良傑:〈失智長者重拍婚紗照 用美好回憶追求快樂〉,東網,2019年9月7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190907/bkn-20190907070024617-0907_0095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27日)。

社工如何推動性教育及個案分享

竺永洪 | 現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BSW, MSocSc (Criminology), MBA, Juris Doctor, Mediator & Trainer (VOM),一級企業培訓師(中國),資深外展社工,英國城市專業學會(City and Guilds)衝突處理課程認可導師,具25年社會工作經驗。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榮譽講師。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  引言

性教育不是單一話題,比較複雜,社工處理性教育的時候,往往會表達一些擔心,或者不懂得怎樣入手。其實,與青少年人談性教育,大部份情況並不困難,感到困難的原因很多時都是來自社工自己。本文首先會處理性教育的內容,之後會從語言和場景兩方面分析當中的困難。最後會分享幾個可行的做法和心得,望社工們可以舉一反三。

 

2.  知識、技能、態度、能力

在處理性教育的內容時,通常會討論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態度(attitude),以及能力(ability)。家計會以知識、技能及態度這三部份作為教授性教育的基本框架,社工則會按著不同年齡和程度,放入不同的材料及知識理論,原則上要開展性教育的工作並不困難,社工只要加上能力,運用這個KSA2的框架,不單在性教育方面,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幫助。

2.1   知識(knowledge)

知識包括四個過程,資料(data)搜集,之後它便成為資訊(information),有了資訊,便要了解背後的邏輯(logic),最後發展出智慧(wisdom)。

很多時社工一開始便想與青少年傾談,但重要的是社工本身要對性先有基本知識,這樣才有助他們與年青人打開話題,否則當他們被問及究竟怎樣驗孕,甚麼時候驗,何時驗才準確等問題時,社工若啞口無言,只會換來青少年人的不服氣及不信任。當他們遇到更加複雜的議題時,自然更不會找社工協助。

社工不單只提供知識,也需要幫助他們分析。很多年青人以為自己懂得很多事情,但他們的理解是跳躍及「斬件式」(只了解事情的若干部份,而非全貌)的。關於性,中文的限制較大,當大家用中文說「性」時,可以指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或者是本性(nature)。以一個字涵蓋不同意思,反不如英文有關「性」的用字那麼精確,因為英文詞語比較多。有時,當人在談論性的時候,很多時都只是在講性愛,沒有性別,也沒有自然的性。年青人想了解性,想知道性是甚麼?性別是甚麼?如何處理拍拖或自己的身體?雖然有很多年青人都有很多資訊,卻不懂得如何分析。社工應自己先掌握基本知識,然後教授年青人,再來是擴闊整幅圖畫,當他們看見性及性別的現象較為整全的圖畫時,再幫助他們分析及拆解畫面的現象,其背後整套的概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事情之間有甚麼關連。當這過程演練得多,自然能衍生出智慧。

這個過程亦需要經驗的累積。例如在討論性別議題時,女性主義理論原則上主張男女應該沒有差別,但實際上,當與眾多女性共事,男性必然察覺到當中的分別,社工要有意識發現這些差別,並且好好疏理自己的想法。

2.2  技能(skill)

技能牽涉步驟(step)、次序(order)及條件(condition)三個因素。有了步驟,知道先後次序後,亦要考慮有沒有足夠的條件由上一步進入到下一步。

對於需要進入學校教授性教育的社工來說,他們要掌握知識,懂得管理秩序,以及贏得校方的信任,才可以說服學校他們有能力傳授知識,並且運用技巧帶一些活動,甚至是看似高危,但實際上卻沒有危險的活動。社工可以先從讓校方感到安心的題目開始,如與法律相關的主題等。

得到校方同意,社工便可以帶領活動:例如跨越長櫈的遊戲。社工可以準備兩張矮的長櫈,請同學從一張長櫈跳去另一張長櫈,兩張長櫈之間有一段距離,這個距離是他們無法跳過去的。老師會擔心危險,同學亦知道十分困難,但他們仍想嘗試。完成活動後,社工事後可以向同學解說,這個距離看起來能跳過去,但實際卻不能,它就像一些危險的試探,所以同學要學習定下界線。基本上,便是透過一個活動,帶領年青人反思事情。假若社工不能走到這一步,往往是因為他們未能完成上一步——得不到校方或家長的信任。社工要在行為處理、關係建立方面處理得好,才有機會、有條件與校內同學去談論性教育。

技能不單是帶活動的技巧,也包括與青少年傾談的技巧。社工要留意步驟、次序及條件因素。例如處理性問題,可否直接提問?還是迂迴一點的問?愈觸及私人問題,愈要考慮條件因素。社工也要懂得在平時運用一些較為低調的方法,讓年青人覺得他們「好有料」(具備很多知識),這樣他們有事時才會主動找社工幫助。例如與年青人見面時,可以無意間透露自己熟悉家計會及法庭,當他們出現問題時,很自然會找這位社工幫助。當遇到一男一女,發現二人對對方有意思時,社工可以嘗試介入,做一個健康的第三者,成為他們的見證,讓他們得到支援。在他們進入了拍拖的階段時,社工可以與他們談及性行為。但在過程中不要過份集中關注性,也要處理一段關係中的各種問題,例如姻親的關係,二人的相處模式等等。原則上,得到年青人信任,他們就會主動求助。

2.3  態度(attitude)

態度包括原則(rule)、價值(value)及信念(belief)這三個元素。

社工的態度非常重要。現今的社工很難禁止現今的青少年改變,或要求他們不做一些事情,但社工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後果,讓他們行動之前多一些思索,也要探討他們重視的是甚麼,關心的又是甚麼,幫助他們多了解自己。因為人有一個想法,背後定必有一套價值觀,一套信念去支撐,以致他的行為會和想法一致。

現今年青人很難被改變,不少人在討論性時,都提到液態的性(liquidity of sex)。社會有很多事情都不再是固態的,例如婚姻制度,有人會質疑兩個人的關係是否必然建立在婚姻制度之上?就算有婚姻制度,可否以合約的形式出現?合約可否有一個限期,有需要時再續約?還是可以不續約,讓大家更自由?可見大家對性對感情是流動的,性是液態的,也是自主的,即人去到哪裡,都可以與其他人發生關係。這些思想都衝擊著青少年人,社會整體的看法都已經改變。社工要幫助年青人,先要明白他們背後的想法。

社工難以改變年青人,他們是要幫助年青人如何理解自己,引導他們反思。以一個20歲的女孩子為例,她的男朋友一個接一個,接著懷孕、墮胎,社工發現女孩子的性觀念有不正確的想法,但他不應該一開始就指出女孩子的不當,相反要幫助她去理解自己,她的想法到底是從哪裡來,又或是如何形成的,她的心底到底在尋找甚麼。面對這個個案,社工可以借用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及Murray Bowen的博域家庭治療去處理。所謂的冰山理論便是指人只看見冰山露出水平面以上的部份,其實還有八分之七的冰山是人看不到的,是在水平面以下的,這代表人類心理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博域家庭治療主要指到,每個人都不是個體,個性及其後衍生出來的問題,往往源自原生家庭。社工可以問這個女孩子心底最渴望的是甚麼?也可以詢問她是否家中期待出生的嬰兒?還是自己的母親意外懷孕?知不知道她的母親有沒有想過墮胎?這些問題都有助女孩子明白是甚麼因素影響她的價值觀。有時不一定是懷孕時期的問題,由於每三年為一個時期,社工可以再詢問女孩子三歲時候的情況,從中幫助女孩子疏理她的成長故事及感情問題。即使沒有發現,也不要著急,讓她休息,在適合的時候再繼續。

社工有時也需要打破自己一些框框和想法,例如討論性教育就是否必然是討論「鹹濕嘢」?在處理的過程,社工也要反省,面對一些性的觀念是如何建立,在聆聽青少年的過程中,既要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同時也要反省自己的價值觀。在可能情況下,嘗試盡量給他們空間去表達,並去探討他們背後的一些理念。

例如遇上有男孩子紋眉,社工會有甚麼反應?孩子有同性戀的困惑,社工會怎樣做?以前社會可能很快就進入道德判斷,然後規勸他們走向某一個方向,但今日的社工可能要從孩子的成長,生理特徵、身體狀況,個人需要,交友情況等綜合去考量。畢竟他們有這些想法和行為,可能只是一時、一念之間的東西,他們的想法很多時都是很模糊,甚至是未確定的狀態。如果社工太快確定他們有某些性習慣、取向,要改變就會變得更難。

同一個理念在不同的時空下,可能文化上的對錯和習慣已經很不一樣,例如好些年之前社工還會力勸青少年不要有婚前性行為,但之後已經變成情侶之間要有安全性行為,今日甚至已經變成朋友之間也可以有性行為。如果社工不去理解一下對方的想法,硬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對方身上,最後大家會很難找到一個開始點,好好溝通。

2.4能力(ability)

能力是指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 efficacy)及特質(quality)。

很多社工受了很多訓練,拿取了很多證書,但若然自我效能感弱,便有很多事情都不敢放膽做。其實社工若發現自己不容易跟別人打開話題,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安排兩個至三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簡單地開展工作,慢慢提升自己的效能感。

特質方面,可以借助一些性格分析了解自己,如自己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與人傾談時,是用理性,還是用感性去聆聽?自己的屬於「埋身肉搏型」,即跟一個或兩個人近距離地討論,會感到自在一點?還是「大開大放型」,可以同時跟上百人分享和討論,也不會感到困難?社工要先去理解自己的個性,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舞台去發揮。

 

3.  批判現實主義(Critical Realism)

批判現實主義為一套思考模式。社工在處理性教育的不同情況時,必須要先處理一下自身的一些價值觀和想法。基本上人們傾向會用批判現實主義(Critical Realism)來做分析的框架,所謂批判現實主義,簡單來說,事件之中有很多所謂的事實,但這些事實的出現,背後往往受到很多大環境下的因素影響,例如文化,文字,個人身處的家庭,社區,學校等等,當中亦包括涉事者以前生命中經歷過的事,如此組合起來,才會令他今日有這些行為。

換句話說,如果單單著重一種行為的對錯,只是處理表層的東西,性問題可能只是表面人們看得到的東西,但更深入的,可能是需要疏理一些關係,或者整理對自己的認同。有時處理了個人的價值觀或者一些需要處理的關係後,性的問題自然就會解決。

曾經有一個性罪行個案,涉事者在升降機中「揭人裙底」(掀起女生的裙子)被控告,警司想了解被告是否屬於高危個案。社工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他的過去、成長等等,最後發現他是個普通的「宅男」。社工又發現,他在中二時,當聽到一群男同學在討論看女仔身體哪個部份才算「識睇」(很會看)女生時,有人提出最懂看女生的應該看小腿,於是這位男生就信以為真,開始看不同女生的小腿,之後習慣觀看日本的色情電影,特別是偷窺的影片,而他犯案的情況是與日本色情電影的情節很類似,之後社工更了解到,他原來喜愛觀看強姦和多人發生性行為的色情影片,這令他成為高危個案。

由此可見,要了解的不會只是一個個別現象,而是要整合他生命中的很多部份,了解他的成長,以致才可以找出問題,並與他同行。

 

4. 處理個案要點

綜觀以上,具體處理個案時,社工可以留心以下幾點:

4.1 分享過程可以由寬到窄,第一次可以讓青少年自由分享,之後可將之收窄為關於性的話題,最後才設定一個特別的性話題。過程中可以聆聽他們的想法,亦令他們能在一個開放和安全的空間裡討論。

4.2 在學校進行性教育要先建立關係和信任,通常學校願意在界線上下功夫,例如法例的界線,身體的界線,關係的界線等等。

4.3 在處理個案時,要知道有關性的部份,只是個案人物生命中一個小的部份,要了解他整個故事,可能到了最後,發現的問題不一定與性有關,不要過份放大事件中關於性的內容,應全人地處理個案。

4.4  處理個案的目標不一定要令個案人物即時有行為的改變,而是應透過討論分析,令他知道多一點後果,以及令孩子知道有人關心和看重他們所看重的,並且重視他們的想法。

4.5 要留意處境,成長和文化差異,一個人有很多角色,他或她的性別和性表達並非代表一切。例如當一個人是社工,這位社工有自己工作的方法和模式,他/她是男還是女,並不是很重要。因此,不宜把焦點單單放在性別或性表達上。

4.6 和青少年討論的切入點至少有以下六個:個人強項,與人相處的網絡,生活習慣,生涯規劃,愛和關心,學習成果。社工也可以自己建立一些切入點,這些切入點最後也可能與性有關。

 

5.  結語

社工可以運用KSA2的框架去處理性教育的問題。社工需要了解自己的強弱處及個性,並就自己的強弱處作出取捨,以及找尋適合自己工作的場地。知識比較多的可以教授多一些知識;技巧方面較強的可以多發展技巧部份,幫助年青人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從何而來。重要的是與校方、家長及年青人建立信任的關係,社工才能幫助年青人。

未婚懷孕的壓力指數與美滿幸福的人生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2/07/2019

當一個仍然在學的女孩和她的男朋友,突然發現女方懷孕,他們要承受的壓力有多大?精神科醫生湯瑪斯.赫姆斯(Thomas Holmes)和理查.拉赫(Richard Rahe)就曾訪問超過5,000個病人,看看他們在過去兩年有沒有遇上問卷中的43件人生事件,這些事件包含著「生命變化單位」(Life Change Units, LCU),並有不同的壓力重量(附表)。如果病人面對的LCU愈多,其累積的分數會愈高,壓力亦愈大。而承受的壓力過大,亦會令他們更易患病。[1]

  1. 分數由11至150:這分數的人只有低至中等的機會在不久的將來患病
  2. 分數介乎150至299:這分數的人有中等至高的機會在不久的將來患病
  3. 分數介乎300至600:這分數的人有高或非常高的風險在不久的將來患病

本文嘗試運用LCU探討一下在學青少年面對未婚懷孕時,可能要承受的壓力。若女方未滿16歲,男方便要承受「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的檢控,或會面對監禁的刑責。部份青少年可能會覺得難以面對老師或同學們的目光,而選擇轉校,女方或因懷孕不適而需要留在家中休息,因而選擇停學。男女雙方均有可能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令他們透不過氣。此外,他們在許多層面上或會轉變,包括個人習慣、娛樂習慣、社交活動、睡眠習慣和飲食習慣等。

附表:生命變化單位及壓力重量指數

  1. 配偶死亡 (100)

23. 子女離家 (29)

  1. 離婚 (73)

24. 姻親糾紛 (29)

  1. 夫婦分居 (65)

25. 個人取得顯著成就 (28)

  1. 牢獄或被拘留 (63)#

26. 配偶開始或停止工作 (26)

  1. 近親死亡 (63)

27. 入學或畢業 (26)#

  1. 個人受傷或患病 (53)#

28. 生活環境重大變化 (25)#

  1. 結婚 (50)

29. 個人習慣改變 (24)#

  1. 被解僱 (47)

30. 與上司相處困難 (23)

  1. 婚姻和解 (45)

31. 工作時間或環境重大改變 (20)

  1. 退休 (45)

32. 搬屋 (20)

  1. 家庭成員健康變化(44)

33. 轉學 (20)#

  1. 懷孕 (40)#

34. 消遣娛樂的變化 (19)#

  1. 性方面的困難 (39)

35. 宗教活動的變化 (19)

  1. 增添家庭成員 (39)

36. 社交活動重大改變 (18)#

  1. 業務調整 (39)

37. 適中的貸款或抵押貸款 (17)#

  1. 經濟狀態的變化 (38)#

38. 睡眠習慣重大改變 (16)#

  1. 親密朋友死亡 (37)

39. 家庭聚會次數的改變 (15)

  1. 改行換工作 (36)

40. 飲食習慣的改變 (15)#

  1. 夫妻多次吵架 (35)

41. 假期 (13)

  1. 大額抵押貸款或貸款 (31)

42. 聖誕節 (12)

  1. 喪失抵押品贖回權 (30)

43. 輕微違法行為 (11)

  1. 職務改變 (29)
 

*有#的項目是筆者認為在學青少年面對未婚懷孕時,可能會面對的改變

筆者嘗試將在學青少年面對未婚懷孕時,可能會面對改變人生的事件的壓力重量加起來,男方涉及的項目可能包括第4、27、28、29、34、36、37、38等八項人生事件,分數達到208,女方涉及的項目可能包括第6、12、16、27、29、33、34、36、38、40等10項人生事件,分數達到269。結果顯示不論男女的分數都介乎150至299,這分數的人有中等至高的機會在不久的將來患病,這帶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婚前性行為而引致未婚懷孕不但未能為雙方帶來幸福感,反而為彼此帶來巨大壓力。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滿幸福的人生,而擁有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建立持久和具有深度的人際關係。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教授羅伯.沃丁格(Robert Waldinger)負責了一項持續超過75年的研究,探索人類的「幸福感」的來源。[2] 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人際關係使我們更愉快和更健康,這令我們得到幸福的感受。

不少青少年都渴望擁有親密關係,其實父母也可以鼓勵他們思考幸福的親密關係,當中包括:

  1. 合宜的親密界線:父母可與子女分享如何面對性行為的引誘,教導他們堅定拒絕婚前性行為,令他們不用面對這行為帶來的後果。
  2. 怎樣建立親密、穩定及持久的關係:父母可與子女分享當年與對方相遇、相知,然後決定託付終身的過程。穩定的關係是需要刻意經營的,並不只是講求一時開心和激情。父母可講述他們怎樣為配偶放下自己一些想法,彼此為著對方而作出讓步。
  3. 怎樣與身邊的人建立深度的情感聯繫:父母可分享當年拍拖時怎樣分配時間,兼顧家人、朋友和學業。若兼顧不到,可以分享曾經錯過了甚麼。

我們都希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父母為我們遮風擋雨、與情人同甘共苦、和朋友分享生活點滴。親情、愛情和友情都需要我們好好培養和愛惜,為彼此的人生添上色彩。


[1] “The Holmes and Rahe Stress Scale: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Long-Term Stress,” Mind Tools, accessed July 3, 2019, 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newTCS_82.htm.

[2] 羅伯.沃丁格:〈甚麼造就美好人生?為時最長有關幸福的研究成果〉,TED,2015年11月,網站:https://www.ted.com/talks/robert_waldinger_what_makes_a_good_life_lessons_from_the_longest_study_on_happiness/transcript?language=zh-tw(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7月3日)。

玩弄感情的藝術家 PUA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20/05/2019

PUA[1],全稱Pick-up Artist,即搭訕藝術家,也叫泡學、把妹達人、戀愛大師。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西方社會,當時PUA主要透過幫助不擅社交的男性提升社交技巧來達到追求異性的目的。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自2008年起,PUA在中國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但讓人擔憂的是,PUA在今天的中國已嚴重變質,許多立心不良的「大師」把PUA變成騙財騙色、玩弄情感,甚至鼓勵受害者自殺的惡性工具!為賺取高額的學費,這些「大師」正不遺餘力地將PUA課程推向社會。

PUA的手法

據筆者了解,在中國,PUA經過許多「大師」的深入鑽研、瘋狂實踐和不斷改良,已發展成一套結合了心理學和社會學、體系化、層層設套、操作性強的「技藝」。縱觀課程架構,其獵取異性的步驟大致如下:

  1. 展示高尚生活:透過偽裝、攝影技巧、盜用的配圖等,把PUA包裝成有錢、高質人士,再將這些高尚生活照發佈在社交App(手機應用程式)上,達到吸引「獵物」的目的。
  1. 選擇角色:PUA選擇的角色主要分三種——浪子、帝王與詩人,[2] 每種角色皆有鮮明的特質與人格魅力,都是針對不同女性心理而設的。
  1. 物色與窺探「獵物」:除了用App交友、去一些地方物色女性外,PUA還有一套教人從微表情、肢體語言等方面快速摸清「獵物」底蘊的策略。
  1. 引起好奇:在初次接觸中運用PUA的策略、話術(說話技巧),使女性對自己產生好奇繼而關注自己。
  1. 誘入陷阱:透過打擊女性自信同時抬高自己、反撇(先給女性留下一個印象,然後在適當時候顛覆了這個印象)、[3] 先噓寒問暖,再冷淡疏離等技倆,誘使女性更多的關注、投入感情,繼而愛上PUA。
  1. 掌控女性:當「獵物」上鉤後,PUA會不斷誘使她們投入更多情感與精力。之後,再將對方的一些小錯無限放大,指責她破壞了雙方感情。這時,女性會為了挽回感情會變得更加緊張、乞求饒恕。之後,再反覆地與她分手、復合,以達到讓她失去理智,觸發沉沒成本效應。[4]
  1. 實施寵物豢養模式:當「獵物」已失去理智,無法離開時,再透過不斷的洗腦、性關係、言語暴力、情感操控,把女性變為奴隸,對她們進行瘋狂榨取。
  1. 鼓勵自殺:當「獵物」被榨乾榨凈後,PUA還會誘導對方自殺,免除後患。

除了上述步驟外,PUA還有許多「約會技倆」,如:快速獲得女性的信任、「不經意」觸碰對方身體,以窺探對方反應與底線、迅速拉近彼此身體距離、快速發生性關係等。

PUA的影響

在眾多已曝光的個案中,許多受害者皆出現嚴重抑鬱、情感創傷,有的在數年裡不能工作,不停哭泣,無法再相信愛情,有的被惡意傳染愛滋病,還有不少走上自殺之路。除了女性,PUA也使男性痛苦不堪。一位化名林晨的PUA男曾透過媒體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他原本是一名貧困大學生,因為內心極度自卑及曾被心儀的女同學拒絕,使他潛心鑽研PUA,並按照其策略「狩獵」。出乎他意外的是,「獵物」的反應居然如PUA的教程一樣,一步步陷入圈套,甚至最後企圖自殺。就在女孩企圖自殺的一刻,林晨的良知出手阻止了。但自此,林晨也陷入良知與慾望爭鬥的兩難之中——到底繼續做一個埋沒良知、不斷滿足慾望的惡魔?還是做回一個極度自卑、連半個女孩也追不到的男孩?在男女比例失衡、整個社會向錢看、大量基層男士無妻可娶的時代背景下,林晨的個案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PUA在中國的發展

PUA近年在中國發展迅速,這有賴龐大的單身市場,令PUA培訓機構成行成市。浪跡教育、壞男孩可謂國內具代表性的公司。除了在網上大談把妹技術外,有些經營者的言行舉止也叫人側目。就如浪跡教育的創辦人王環宇就曾在網上大放厥詞,說自己曾騙過600多名女性,而自己創辦公司就是要瘋狂地實戰。他還鼓勵員工在上下班時跟女生睡,並鼓勵他們將「戰績」互相分享。

PUA在港的發展

據筆者了解,PUA在香港可謂暫時未成氣候。除了一些PUA小眾的地下組織和個別PUA培訓機構外,暫未見有媒體對本地PUA作大幅報道。

PUA的手法可謂窮凶極惡、喪盡天良。它可以將女性徹底摧殘後,送上不歸之路,也可以使男性變成泯滅良知、害人害己的惡魔。時移世易,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香港在科技、文化等領域亦愈來愈受大陸的影響。支付寶如是,抖音亦如是,而不良PUA之風會否吹襲香港?我們不得而知,但值得我們警惕、關注!

 

參考資料:

1.     〈PUA(搭訕藝術家)〉。百度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com/item/PUA/5999185

2.     〈渣男撩妹三大必殺技,你中了哪一條?〉。知乎。2018年7月12日。網站:https://zhuanlan.zhihu.com/p/39566320

3.     〈反撇〉。百度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8D%E6%92%87

4.     〈甚麼是反撇呢?泡妞技巧中的核武器!〉。浪跡情感。2017年6月19日。網站: https://www.puamap.com/zixun/lilun/11770.html

5.     宏桑。〈騙炮鑑別手冊-PUA套路解析〉。知乎。2018年7月11日。網站:https://zhuanlan.zhihu.com/p/39514264

6.     眼界。〈中國第一騙炮渣男PUA王環宇的自我介紹,他自稱已經誘騙玩弄了六百多位女性〉。YouTube。2017年12月28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3YrlGKzn8

7.     Carlos China。〈PUA騙愛套路,小夥斗膽分享如何禍害女孩子〉。YouTube。2018年12月7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itzDy6sxI

8.     〈揭秘 PUA 8大套路〉。每日頭條。2018年3月26日。網站:https://kknews.cc/zh-hk/news/qn3434o.html

9.     〈沉沒成本效應〉。百度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9%E6%B2%A1%E6%88%90%E6%9C%AC%E6%95%88%E5%BA%94

10.   余婉蘭。〈【PUA】秘密兄弟會邪惡戀愛觀:講求攻略 團隊「覓食」〉。《香港01》。2017年5月2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7%9F%A5%E6%80%A7%E5%A5%B3%E7%94%9F/93732/pua-%E7%A7%98%E5%AF%86%E5%85%84%E5%BC%9F%E6%9C%83%E9%82%AA%E6%83%A1%E6%88%80%E6%84%9B%E8%A7%80-%E8%AC%9B%E6%B1%82%E6%94%BB%E7%95%A5-%E5%9C%98%E9%9A%8A-%E8%A6%93%E9%A3%9F

11.   〈香港把妹達人〉。PUAHK。網站:http://www.puahk.org/

12. 煙波人長安。〈小心,不要被「中國式PUA」給騙了〉。每日頭條。2018年2月6日。網站:https://kknews.cc/psychology/oxnkgmm.html


[1] PUA起初是指一群受過系統化學習、實踐、和不斷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後來泛指很會吸引異性,讓異性著迷的男女們。字面上的解釋,PUA指的是搭訕藝術家,但因為PUA文化的變遷和進步,PUA的定義已從簡單的搭訕擴展到整個兩性交往流程,主要涉及:搭訕(初識)、吸引(互動)、建立聯繫,升級關係、直到發生親密接觸並確定兩性關係。PUA學是社交學說,它是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所組成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

[2] 浪子:追求享樂與刺激,自我放縱,身邊有很多女人,不相信愛情,十分懂女人心,最能提供情緒價值的情場高手。帝王:對女人有著十足的霸氣和男子氣概,能夠主導和引領女人;特別有上進心和宏圖大志;有時候也會表現出有錢、有地位;目光遠大,高智商。詩人:才華橫溢,追求自我夢想;我行我素,浪漫多情;無拘無束,不食人間煙火。

[3] 反撇為女性帶來驚喜,亦會因而對PUA留下深刻印象和產生好感。

[4] 沉沒成本效應:某人對某事投資越多,某人就越不容易離開某事。

正當「出pool」熱話時......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4/02/2019

情人節到,想出pool者[1] 苦(既渴望戀愛,又苦於單身),但有些已出pool者更苦!(有些遇到渣男/女,掉入無邊的苦海。有的面臨離婚,度日如年。還有的做了未婚媽媽,男友卻另覓新歡,未來?恐怕只有@......@!)。

現在要拍拖、結婚真的很不易!無論是香港的男女人口比例失衡、男女地位失衡[2],還是離婚率高企(根據《香港統計月刊》,2016年的離婚個案,大約是1991年的近3倍)、房價貴(有報道指,近年本港樓宇呎價已達大學畢業生月薪的七成!)、情色陷阱等等……現在要拍拖、結婚真的很不易!

那麼,作為單身者應該如何面對?想出pool者又可以做甚麼?相信這是單身者乃至整個社會都會關注的問題。在此,筆者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相關問題。筆者曾經過了很長的單身日子,明白孤單的滋味,也參加過單身交友派對、上網結識異性、戀愛過亦嘗過切膚之痛的分手。現有穩定的婚姻關係和一個快樂的女兒。筆者亦策劃過線下交友活動/課程、給單身者提供婚戀輔導等。見過許多身邊的「案例」:有因拒絕面對自己個性問題,在10多年前就單身,現在仍然單身的;有經過情感傷痛,然後努力自我成長,現在享有美滿婚姻的;也有因不去經營情感、處理衝突而導致離婚收場的……。結合眾個案及自身的經驗,筆者對上述問題的看法如下:

1. 「成功者的要素:

由於曾任職於一個網上婚戀交友平台。無論是主持線下會員聚會,帶領戶外拓展活動,還是在婚戀課程裡做單身學員的班主任,筆者與同事常能「近距離」地看到會員們最真實的一面。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情況:為何某位女會員如廁後,原本乾淨的廁板及地面總會尿跡處處?為何某位男會員總在婚戀講座上提出「九唔搭八」的問題,又或發表讓大家啼笑皆非的想法。還有,連自己的生活、工作都無法自理的「啃老族」經常抱怨為何總找不到女友。還有,經常戴著溫柔、滿面笑容之面具來參加活動的愁苦女,還有極度自我中心的某人,還有,還有……於是,我常聽到同事的感慨:怪不得誰人和誰人,還有誰人整天都找不到對象啦!他們找不到都是有原因的!當然,除了這些「特別」的會員外,我們的確也能在那些成功找到伴侶者身上看到他們的:真摯、責任感、努力成長、為他人著想、勤勉、自信、謙遜受教等等的要素。是的,「成功者」的要素在於我們是否具備成熟的品格——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種種馨香。因為,真正的愛情是長期而深入的關係,任何的造作、心計、與面具,在「日久見人心」的相處中,終必無所遁形。

2. 成為更好的自己:

結了婚才發現,自己還有那麼多缺點:缺乏時間觀念、小氣、講多過做、自以為是、自我中心……有人說:婚姻就是一面彼此的照妖鏡。自己以前看不到的盲點在零距離的關係中表露無遺。當這些難以承受、又醜又惡的「我」與「對方」被暴露出來時,我們會如何看待?是接納自己與對方、承認不足、努力成長?還是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逼對方改變來遷就自己、甚至另覓「新歡」?我們今天的選擇將會帶來明天的結果。一個不努力讀書的學生不會因不停地換「更好的學校」而使成績變好,同樣,一個不稱職的伴侶若不努力突破自己,結果亦然。有一個比喻講得很好:愛情就像一個空盒子,婚戀中的雙方總期待能在盒子裡找到:愛、幸福、溫暖……但,如果雙方不主動將:愛、關懷、付出、犧牲……放入盒子,又何來幸福與美滿?是的,先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優質」的伴侶。這樣,到時機成熟時,當另一個「優質」的伴侶出現時,就是締結良緣的好日子了!此乃上上之策,因為「甚麼樣的人就會吸引甚麼樣的人」。「優質」者自然會欣賞同樣的人,反之亦然。所以,要想成功出pool,與其忙於向外尋找,不如先讓自己成為「優質」對象。

3. 寧缺毋濫的單身者:

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裡,筆者身邊有一些聰明的單身者,更確切地,應稱他們為:「寧缺毋濫 + 積極預備自己的單身者」。他們的做法讓筆者十分佩服。他們對愛情的態度既嚮往又明智,他們選擇寧缺毋濫,是因為他們深諳婚戀關係對自己未來的一生何等重要。寧缺毋濫的做法,就像一位聰明人不會輕易將自己的全部身家託付給一些不太了解的投資顧問一樣。尋找終身伴侶肯定需要經過認真的相處,並對彼此有深入的了解。但眼前還沒有「目標」出現怎麼辦?他們選擇做開心的單身者——有許多好友、豐富而健康的愛好與活動、致力於自己的理想、服務社會等等。這樣做法好處多:既能把時間用在有意義、開心的事上,又能充實自己,有一個廣泛、積極正向的社交圈子。當中還有值得信賴、可以傾訴的同路人。作為成熟、積極快樂的他們,又常能參與志同道合的活動。在此,筆者想問:他們日後在社交圈中遇到「優質」對象的幾率是多少?難道不比那些:急於脫單、誤打誤撞的人高嗎?是的,因為:機會總是為那些做好準備的人預備的。

篇幅有限,以上是筆者作為「過來人」的見解。筆者不期待每位單身讀者對上述觀點100%贊同或照單全收。但當中若有一些經驗或點子可供大家借鑑,如有助於大家建立良緣的話,就十分好了!

 

註解:

  1. 出pool是潮語,是大學範圍內用得尤其廣泛,意思係開始有拖拍,中國大陸稱之為「脫光」,即係脫離光棍狀態。
  2. 男女地位失衡:源自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如「ABCD擇偶理論」之說。其意思是指:根據男女的教育水平、收入、社會地位等元素,將人分為A,B,C,D等級,而女性通常會選擇比自己更優秀的男性結婚,就產生了B女配A男、C女配B男……。於是社會上則出現了A女無男可嫁,C、D男無妻可娶的現象。

 

參考資料:

勞敏儀。〈本港離婚數字持續上升 香港女嫁内地男25年增逾4倍〉。《香港01》。2018年1月15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49891/本港離婚數字持續上升-香港女嫁内地男25年增逾4倍

〈大學生上車難 呎價佔月薪7成〉。《香港仔》。2019年1月31日,網址:http://www.lionrockdaily.com/2019/01/31/10.pdf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4-2-2019

My Life My Control,所以我不會濫交!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23/01/2019

近年,香港社會對「性」可謂愈來愈開放。為何這樣說?除了一些有關性觀念的調查可以佐證外,[1] 看看地鐵站內有關避孕產品的廣告就會知道。相比10年前較為保守的風氣,今天與性相關的廣告(如避孕套、避孕藥或時鐘酒店等)隨處可見。而近來,筆者無意間在地鐵裡看到一則避孕藥廣告,以一句「My Life My Control」(自己人生,自己話事)作為廣告標語,彷彿都在鼓勵人們去放任、追求性快感。或許這也反映了產品的營銷理念:緊貼時下人的潮流——更隨性、任意、不受束縛去追求性快感的潮流。

「My Life My Control」這句廣告語讓筆者想起去年11月某日,適逢同性戀大遊行(上圖),筆者在街上遇到遊行隊伍中的某團體,其中的遊行人士衣著暴露(有的女生袒胸露背,當中有一位男士只穿了一條黃色的內褲),一邊行一邊高喊:「我的身體我作主,我賣淫關你甚麼事!」(這句話本來夾雜了粗口,故不在此引述。)

在現今的文明社會,自由是每個公民應享有的權利,也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但在個人自由應該被充分尊重的同時,是否就意味我們可以有自由做任何事?一個人若無視後果與自身的責任而任意妄為,會帶來甚麼結果?同樣一句「我的身體我作主,我______關你甚麼事!」如果我們玩填充遊戲,在空位填上:暴飲暴食、吸毒、賭錢、自殘、自殺等行為,又會釀成怎樣的結果?

作為一個成年人,除了享有個人的自由外,在凡事上我們是否還需考慮自身的責任與他人的福祉?就如:作為人夫,我知道妻子需要我的關愛與忠誠,所以我會學習用心愛她而不會去搞婚外情;作為人父,我知道孩子需要一個愛媽媽、又關愛孩子、能成為好榜樣的父親,所以,我願意犧牲自己個人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經歷生活的點點滴滴。除了家人,對工作、友人、社會……我都會盡上自己的責任。這樣做,不是為了彰顯自己多了不起,而是我深知——要想獲得美好的結果,必須要懂得在自由與責任之間取得平衡。這或許也是一個成年人與一個任性小孩的分別。因為後者往往只會顧及自己眼前的慾望與享樂,而忘了自身的行為,會對身邊的人帶來的影響。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講過:「在人生的頭25年,我渴望自由;在接下來的25年,我渴望秩序;在再接下來的25年,我意識到:秩序就是自由!」到底甚麼是真正的自由?放縱情慾、性濫交是否能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滿足與幸福?如果是的話,為何又會有人經過多年縱情之後仍會發出「愈做愈失落」的感慨?[2] 假如有一天我們的科技能夠完全解決意外懷孕、性病等問題,我們是否就可以隨便濫交?若接受自己濫交,是否同時能接受配偶濫交?這樣的話,我們又和猩猩有甚麼分別呢?


[1] 〈80後即食麵戀愛文化〉,《東方日報》,2011年2月11日,網站: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211/00176_006.html(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月17日)。

[2] 古錦榮〈性治療師手記——愈做愈失落,愈失落就愈要做〉,DIVA CHANNEL,2013年4月1日,網站:http://www.etnet.com.hk/www/tc/diva/sexandlove/sextherapists/16547(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月17日)。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23/1/2019

青少年懷孕的支援與危機處理 性教育教師訓練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7/2018

醫管局的數字顯示,在每年約40,000宗生育個案之中,18歲以下的少女懷孕個案約有1,000宗,這些在學少女在懷孕時不但要面對各種生理變化,更要面對社會壓力。因此,明光社在5月19日舉辦了一個性教育教師訓練,並邀請了「小小生命」總幹事杜慧妍小姐來分享她多年來處理危機懷孕的經驗,讓參加者認識學生懷孕時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以及介紹提供相關服務的社會機構,讓參加者能適切地幫助有需要的學生。

 

讓年輕人認識生命的意義

明光社

杜慧妍表示,處理未婚懷孕有三個選擇:終止懷孕、把嬰兒生出來讓社會人士領養,或自行撫養。父母和朋友對懷孕的處理方法,均直接影響少女如何看待生命,並作出不同的選擇。有人曾經兩次墮胎,視之為解決意外懷孕的方法;因為她的媽媽曾經六次墮胎。墮胎以後,眼前的難題並沒有如預期般消失,而更深層的傷害卻是揮之不去。選擇墮胎的少女因手術處理不當而患上盆腔炎;而看見胎兒如同醫療廢物般用膠袋盛著,那種心碎和愧疚更讓她難以面對自己。由此可見,讓青年人明白每一個生命都是非常寶貴是何等重要,他們得知道每一次性行為所帶來的影響,不單是道德層面的是與非,更重要的是保護自己免受肉體上和感情上的傷害。

 
 

冀各界關心及愛護青少年

當日,有一位年輕媽媽到來,細訴著未婚懷孕所經歷過的種種挑戰,參加者最後以掌聲鼓勵她,衷心祝福這位年輕媽媽能夠實現夢想。杜慧妍希望各界能多關心每一位學生,她又指出有需要的學生不一定有行為問題。有些很合作、很乖巧的學生,也會受未婚懷孕的問題困擾,卻無人關心,苦無傾訴的對象。

我們十分希望青少年遇到困難時,能盡早向人傾訴或求助,這對處理事情是有幫助的。要他們願意把難於啟齒的兩性關係向人敞開並不容易,他們得先感受愛,才能對傾訴對象投以極大的信任。活動當日有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有心人,包括老師、社工、教牧同工等等,他們願意抽出週六早上的時間來裝備自己,可見他們愛護年輕人的心。我們盼望更多有心人願意多走一步,用愛心去關顧下一代,共建對兩性關係更尊重和負責任的社會。

 

閱讀調查數據的竅門 以性教育為例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4/12/2017

若要在街上隨便找100個人,會有多少15-24歲的青年人?

政府統計本港約有700萬人,其中78萬人是15-24歲的青年。簡單推算,隨便找大概會有11人是青年吧?不,實際要視乎你站在哪條街。

站在大學街,找到75個青年並不令人驚訝。地點構成偏差,時段也會。灣仔區這個年齡層的青年人口比例不足9%,可若星期一早上八時在灣仔稅務大樓外隨便找100個人,很大可能找不到9位青年。

統計學家往往比駱駝更適合在沙漠生存,因為統計學家「水份高」。

要精明地讀調查,先看抽樣過程是竅門。即使不懂統計學的普通人只要稍加思索,亦能大體掌握調查的可信性。偏頗的抽樣造成瞎子摸象的局面,令結果以偏概全。

每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在上周舉行。列隊有中不少中學同學興致勃勃地拿著專題研習的街頭問卷,訪問參加者是否支持同性婚姻。在支同的政治隊伍裡得出絕大部份人支持同婚的結論,恐怕不需做問卷證明,同學在匯報結果時相信會難以解釋數據,除非他們隱瞞了抽樣的地點和時空。

質素高的抽樣通常很昂貴,但有種成本非常便宜的抽樣方法叫做「滾雪球」。即傳給自己認識的朋友,再邀請朋友的朋友填。這種抽樣並說不上好或壞,只是問卷數目縱使愈滾愈多,但調查結果反映出來的仍是同一類人的意見,出現「同溫層效應」的可能性相當高。解釋和引用結果時,只能強調結果反映這些填問卷者的狀況,不能反映港人普遍現象。

上月有報道以「四成大學生曾在校園有性行為」作標題,報道關懷愛滋的「滾雪球」式調查,他們抽問了122名大學生。四成到底是多是少?香港的本科生以及其他學位的大專生超過15萬。全港院校宿位不足4萬個,但卻有超過7萬學生在校園內發生性行為。假設絕大部份學生不會在教室或其他校園的公眾地方發生性行為,結論是幾乎每個宿位的學生均會在宿舍內發生性行為,而沒宿舍的學生也有3萬人會在宿舍發生性行為。

組織基於上述結果推動政策倡議,呼籲大學要在院舍置放安全套自動販賣機,筆者在此先不討論調查結果與倡議內容有何關係。在同一個月內,該組織再發表另一個用相類似方式抽樣的調查結果,提到許多青年性行為不使用安全套,女性尤甚。然而,若不考慮抽樣數字過少,以及「雪球」的組成是該組織主要服務的性活躍對象等影響因素,筆者認為上述倡議未免太保守。要是調查真的反映現實,建議在許多青年不使用安全套,而又集中會發生性行為的地帶──大學院舍——常設免費安全套、在校園公眾地方多設性傳染病的快速測試櫃台,甚至提供定期驗身優惠等建議,都不為過。因為倡議必須對應問題。

普通人只要稍為考慮一下抽樣過程,就會明白為何調查發布者或報道者均不能把結果化約為香港青年的普遍情況。筆者認為這兩項結果,實際反映了該組織主要服務對象的情況。關懷愛滋最常接觸性活躍的青少年,關注他們的性健康及性命安危,研究結果實際上有助於決定組織服務的定位;但要上升到全港政策的層次,則是調查和倡議不對稱。

舉例說,由於組織提供檢驗性病服務,有意主動接觸組織的女性,他們或多或少認為自己比一般人更高機會染病,最後得出服務使用者染病統計數字較衛生處數字為高,是可預期的結論。結果或可說是使用關懷愛滋服務的女士安全意識不足,卻不能推論出香港青年整體性教育不足(縱然筆者同意香港性教育不足夠,但不能從這調查得出如此結論)。至於終究組織應建議女性使用安全套的意識,還是為女性拒絕不安全性行為而充權,還是要許多諱疾忌醫、拒絕接觸組織的男性尋求幫助,還是其他方面的工作?則與這項題目無直接關係了。但總不能因為「沒有研究,就沒有話語權」,然後公布一個不能用作推算整體實況的調查研究,用以推動改變整個制度的倡導。

在此不能不順帶一提,一筆過撥款措施造成整個社福界和社會的不幸。它不單削弱了社福界的人手,也削弱了社福研究的資源。良好的調查能幫助所有人疏理現況,以實證為本的政策倡導對社會前瞻發展而言相當重要,但卻往往因資源不足而要減少抽樣、自限方式,片面結果使對症下藥更為困難。把社會調查研究讀得其是、用得其所,對社會來說具有莫大裨益。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4-12-2017

明碼實價的#PTGF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5/05/2017

早前網上流傳有關出租女友的帖子,一時間牽起熱話,有人認為「明買明賣」亦無不可,更有自稱是出租女友的網友寫了一篇文章,捍衛自己做出租女友的「權利」。

那位女孩明言自己做出租女友是為了錢,原因是十來歲年輕人大多只能在快餐店、便利店兼職以賺取微薄收入,難以應付巨額的消費開支。不得否認的是,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以金錢掛帥,收入多少、能否買樓等等因素成為衡量個人的一項重要指標,加上消費主義的不斷滲透,令從小已受薰陶的年輕人難以反抗。對於要迎合消費主義,要符合社會所鼓吹「美」的標準,購物裝扮成為不二法門,年紀小小若不是父母給予零用錢,又何來金錢?或許對很多女孩來說,時薪40元的工作,辛勤一整天才可能買得下一枝口紅,太不合經濟效益。

當社會的意識令人誤以為為了錢可以出賣一切,那麼一切都會變成可以買賣的物品,包括了最寶貴的身體和感情。出租女友並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鮮事,早在數年前已有機構進行探討,亦有不少報道。說穿了,所謂的出租女友其實就是賣淫的美名,數十年前有魚蛋妹、伴唱、陪酒……後來有援交少女,只是這些名稱都被拆穿了,唯有再度美名成出租女友,今天更把這種行為稱為「助養」。名字愈模糊,愈令人刻意對行為的本質裝傻,更刻意把行為扭曲為互相慰藉,各取所需的「合理工作」,令一眾想搵快錢的年輕人心安理得地擁抱它。

然而不少過來人接受報章訪問時都明言,過去的經歷讓他們出現情緒的問題、令他們無法再信任他人、無法信任愛情。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本來就是很親密的一種關係,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情感狀態,是屬於兩人之間的情感契合與交流,是每個人都渴求的關係。當愛情演變成可以買賣的物品,得到的只會是一場既空洞又虛假的戲碼。

老實說,大家都知道有些東西若被買賣會引來極大的爭議,就如尊嚴、貧窮之地的人賣血賣器官賣子宮甚至賣子女、愛情、性等等,因為這些東西從來都不能以金錢衡量其價值,只是當社會不斷有人刻意推動這些被扭曲的價值觀,合理化它,不難想像年輕的一代只會更盲目地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背離真善美的價值。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  2017年5月5日

師生戀出禍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7/2016

本年5月網上流傳一位女學生與補習社老師發生性行為後被拋棄的消息,該位老師起初一直否認,及後女學生公佈更多確實的證據,老師才主動辭職,事件告一段落。

這個案件其實是一項桃色糾紛,並不涉及刑事責任,因為該女生已滿十六歲,教育局亦沒有明文禁止師生戀行為。但是社會普遍對師生戀有保留,對師生之間的性關係更難以接受。老師與學生從來不是處於對等的位置,當中存在著權力及利益關係,要在師生和戀人關係中保持平衡是困難的,亦難免對其他同學造成不公平,同時亦違反家長對老師的信任。況且,老師的職責不止是傳遞知識,更重要是建立學生的品德,言教身教同樣重要,因此我們對老師的品格有一定的期望。

老師擁有比學生豐富的知識及人生閱歷,容易成為情竇初開學生仰慕的對象。可惜有些老師會不懷好意地利用老師的權威去接近學生、逼學生就範,甚至以性關係換取利益;雖然感情是雙方的,亦師亦友也是良好的師生關係,但師生之間的界線仍須謹慎持守,以免師生關係變質,對雙方做成傷害。

 

忠誠單一性關係的重要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6/04/2016

愛滋病自1981年被發現以來,已蔓延至全世界。截至2014年,全球愛滋病的總感染人數為3,690萬人,造成120萬人死亡及引致1,330萬兒童成為孤兒。防範愛滋病毒傳播是各國衛生部門的首要職責。

愛滋病病毒存在於感染者的血液、精液或陰道分泌物上,因此它的傳播途徑主要為性行為、血液接觸及母嬰傳播,其中以性行為感染愛滋病毒的情形最為常見。而在不同的性行為中,又以肛交的風險為最高。

肛門有異於陰道,缺乏分泌物作為天然的潤滑劑,肛門內壁的組織亦比陰道薄弱。這生理結構的不同讓肛門內壁組織在進行肛交時容易出現破損,讓病毒進入血液,增加感染性病的機會。另一方面,肛門內滿佈細菌,因此肛交亦有機會促使細菌感染,插入者可引致尿道炎,接受者亦會引致直腸炎的發生。

為防止愛滋病毒的傳播,我們要加倍注意不安全性行為的危險。不安全性行為是指任何會令黏膜接觸到血液、精液、射精前的分泌或陰道分泌物的性行為。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能有效地防止雙方進行性行為時體液上的接觸,及防止愛滋病毒的傳播。在這方面,安全套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在衡量安全套的成效時,需要一併考慮未能達到預期後果的嚴重性。雖然現時醫學已能大大推遲愛滋病病發的時間,但感染愛滋病病毒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因此,我們對安全套有嚴格的要求,甚至要求絕對的安全度也絕不為過。但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安全的安全套,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並未能完全排除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所以只是一個較安全的性行為。負責公眾教育的機構有責任提醒市民不安全性行為的風險,同時亦需提醒市民安全套的限制,而不應令人誤以為只要使用了安全套便一定安全。

單一忠誠的性關係是最有效預防愛滋病病毒及其他性病的傳播。在現今開放的社會風氣下,很多人未能保持彼此忠誠單一的性關係,但不代表我們就要放棄這個對自己及伴侶都是最好的方法,反而更要擇善固執地向公眾提倡這個對個人健康及家庭關係都能產生正面影響的行為。

而在防範愛滋病病毒的傳播上,提倡彼此忠誠的單一性關係及提倡使用安全套並不是非此即彼,兩個只能選一個的方法,兩者不一定存在著衝突的。能保持彼此忠誠單一性伴侶固然是最理想,如若不能,那就要切記使用安全套預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而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減少愛滋病病毒的傳播。

滿城風雨的師生情慾關係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13/01/2016

一名已婚副校長與女學生的戀情,讓師生戀再次成為城中話題。除師生戀,該名教師亦涉嫌洩漏考評局資料。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說要先了解事件是否涉及違反規定,才決定如何處理,他亦表示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曾經討論師生戀的問題,但未有結論。

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制訂的香港教育專業守則中,的確沒有明文禁止師生戀。守則要求教育工作者「努力保持教育專業的榮譽、尊嚴與情操」,但並沒有說明何謂教育專業的榮譽、尊嚴與情操;守則亦要求教育工作者「任何時候都以公平、體諒的態度對待學生」及「不應利用與學生的專業關係以謀私利」,但師生戀教師的一方卻不一定會違反以上的守則要求。

台灣對師生戀的指引比較清晰,《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第7條列明:「教師於執行教學、指導、訓練、評鑑、管理、輔導或提供學生工作機會時,在與性或性別有關之人際互動上,不得發展有違專業倫理之關係。教師發現其與學生之關係有違反前項專業倫理之虞,應主動迴避或陳報學校處理。」教育部更發函給各級學校,明令禁止師生戀行為。

在這高舉自由的世代,不少人認為只要師生戀雙方是自願自主,又沒有傷害他人,便是道德合理的事,更不應該阻止。但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權力差異,教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他們是學生的知識及品德的傳授者,亦是學生在學業及操行表現的評核者。這種不對等的關係,存在著大量利益關係的空間,教師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就應該與學生維持一個恰當距離的關係。亦師亦友沒有問題,但當發展成親密關係時,要公平公正地執行教師的本份卻是困難的。我們相信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真愛的可能性,但師生戀關係卻是危機四伏、陷阱處處。

更甚的是,這不單是師生戀的個案,更涉及師生婚外情慾關係。雖然女生已過了合法性交年齡,但教師與中學生的婚外性行為仍嚴重違反家長對老師的信任,令人憤怒。我們不是要求教師成為聖人,過無可指摘的道德生活,但我們對教師的品行還是有期望的,最低限度不應將學生牽涉入個人的失德行為上吧。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3/1/2016

重整教育方向才能更有效預防愛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04/09/2015

自1984年香港出現第一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以來,本港愛滋病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也隨著時代而改變。從衛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每季發布的愛滋病病毒感染統計數字可以得知,八十年代中期愛滋病病毒主要透過輸血活動而傳播;九十年代的主要感染途徑則轉變為異性性接觸;二千年開始,透過男男(MSM)性接觸而感染的比例不斷上升,由2000年初的20%,急升到現時接近60%個案是透過男男性接觸而感染的。

2015年第二季本港新增愛滋病病毒感染的179個個案中,透過男男性接觸感染的佔48%,透過異性性接觸感染的卻只得17.9%。如果將同性戀的人口比例納入一併計算,男男性接觸的感染風險將大幅提高。

目前愛滋病仍然是不治之症,但在抗愛滋病病毒藥物的幫助下,可將感染者的病發日期大大延遲,以保障感染者的生命,但對感染者來說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現時感染者的藥費支出由公帑資助,這亦加重了本港醫療系統的負擔。減少愛滋病病毒的傳播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過往感染途徑以輸血為主,政府以驗血來保障血庫的安全,將感染風險減低,現在已鮮見透過輸血感染的個案。面對透過性接觸的傳播途徑,政府呼籲市民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風險,但效果卻不明顯。2010年的新增感染個案為389宗,到2014年已達651宗,五年間增幅高達67%,十分驚人。

正確使用安全套的確有助減低感染機會,但並不是最佳的預防感染方法。衛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在網頁中清楚列明:「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是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的性關係。如果不可能的話,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每次性接觸時都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受感染的機會。」然而,當論及愛滋病的病毒感染時,忠誠專一性關係的重要性就會被忽略,就只剩下「正確使用安全套」這一套預防方法。

推廣安全性行為是重要的,但正確使用安全套只是一個較安全的預防方法,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的性關係才是真正預防性病傳播的最佳方法。愛滋病「零感染」是市民大眾共同的期望,但現實卻是感染者人數每年都在增長。關心市民健康的政府部門是否需要檢討現時的宣傳及教育方向,除了現時「要有一套」的安全性行為推廣,亦進行彼此忠誠性關係的教育推廣,合力對抗愛滋病的傳播。

曾經刊載於:

《成報》 3/9/2015

了解自毀行為 伴青少年同行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15/07/2015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城市節奏急促,生活壓力巨大。面對社會壓力並不止於成年人,青少年亦同樣在種種壓力下成長。如果壓力得不到適當的紓緩,可引致身心靈的傷害,部份更會出現各種自毀行為。明光社特意於4月24至25日舉辦「專業社工、教師訓練」,並邀得加州持牌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為參加者講解「青少年自毀行為的原因、處理及預防」。

青少年「鎅手」的目的:表達情緒

最常見的自毀行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鎅手」,這常見於青少年群體。黃偉康博士表示自毀行為不同於自殺,其目的不是要結束生命,這其實是家庭系統關係出現問題的後果,藉著自毀行為讓自己從另一個更嚴重的傷痛中得到釋放。自毀行為在學術上是一個新興的題目,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在2013年才將此行為加入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使此題目得到更多關注,亦令有關人士能得到更多的支援。但是現今新一代表達感覺的能力和抗逆力下降,加上不服輸的心態,他相信自毀行為在日後將會更普遍。

「當人的情緒沒有辦法用言語表達,人就會藉行為來演繹出來(Act Out),鎅手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Act Out」。黃偉康博士嘗試以一個例子來說明:「父母關係惡劣,令子女經常感到恐懼,他們亦不明白子女的感受,那麼子女有甚麼方法可以得到父母注意呢?子女說不出自己的苦處,他們憎惡自己,其實是憎惡愛自己的父母;傷害自己,就是對父母最好的懲罰。」

「無助感」是自毀行為,甚至是自殺的重要因素。要解決「無助感」,還他們自主(Self-Mastery)能力是重要的一步,即讓當事人有選擇的機會。黃博士表示我們若能為他們提供多一個正面的出路,讓其能有選擇的能力,他們便不一定去到困局而要以自毀行為作為Act Out。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反叛行為是正常健康心理發展的狀態,如強行禁止他們作出偏差行為,他們反而會逆你的意思而行。「你可以選擇鎅,也可以選擇不鎅,但你繼續傷害自己會令我傷心。」我們要為他們提供選擇,引導他們朝向不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向思想。

不少自毀行為的當事人內心都有極大的痛苦。有研究指當一個人鎅手時,那種痛楚會刺激大腦釋放出「安多酚」(endorphin),安多酚是一種天然的止痛藥劑,也是一種幫助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有減壓的作用。鎅手者藉著身體的痛楚來減少內心的痛楚,雖然初時身體上會有一些痛楚,但及後身體就會出現麻木及興奮的感覺。

自毀與離解作用

另一個更複雜的現象就是「離解作用」(Dissociation)。黃博士解釋「離解作用」就像所謂的「魂不附體」,是心理上的虛脫,將所有引發心理痛苦的意識或記憶,從整個精神活動中分離出來,達至自我保護的作用。所以「離解作用」必然是因著嚴重的創傷而形成。

黃博士用一例子說明「離解作用」:「一位少女接二連三被後父性侵犯,雖然母親知情但不阻止,少女心靈受到極大創傷。每當她被性侵犯時,她將所有精神投射到身體以外的某一處,讓精神與軀體分開,將被性侵犯的感覺留在軀體上。在經年累月下,感覺也日漸麻木,認為被侵犯只是一部份的自己,另一部份並未受侵犯。結果,少女建立了多重人格身份來保護自己。當她進入『離解作用』時,精神與軀體分開,怎麼做才可將兩者合而為一呢?答案就是鎅手。當身體受損,傷痛出現,有如鬧鐘般喚醒自己,『離解作用』結束。少女回復日常的狀況生活。」這是一個人間的悲劇,但卻每日出現在我們的社會。創傷不一定是性侵犯,可以是其他嚴重及持續性的傷害。我們可以如何幫助當事人呢?

同行者的角色

自毀行為是當事人面對苦難時表達出來的後果(Act Out),要解決的不是行為,而是背後苦難的問題。「鎅手者不會哭泣,但其實鎅手行為就是他的哭泣,血液就是他的眼淚。」黃博士表示鎅手是他們表達情感的方式,若情感能以其他方法表達出來,就不會鎅手。同行者要做的不是阻止他們的鎅手行為,這只會增加他們的無助感;而是幫助他們尋找其他健康的情緒抒發的渠道,讓他們能自主。同行者的陪伴亦是重要的,讓他感受到別人的關心,減少他們的無助感。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二十五:11)雖然我們不是醫生,不能為鎅手者處方藥物,但能以智慧用恰當的言語幫助他們,為他們的苦難尋找其他出路。說話技巧需要磨練,這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學會的,但黃偉康博士已為一眾參加者開展了認識此課題的第一步,相信參加者所學到的必能成為他們的祝福。
 

情意綿綿 婚前性行為要三思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2/01/2015

聖誕節剛過去,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維港兩岸掛上亮麗燈飾,為寒冷的冬日增添浪漫氣氛。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平安夜被喻為失身夜,是年輕人發生性行為的高峰期。但近年「平安夜失身夜」這句說話漸漸失效,不是因為年輕人的性觀念轉為保守,在節日期間持守界線,不作越軌行為;而是年輕人已不需再以平安夜作為發生性行為的藉口,因為社會文化已經視性行為為情侶間必然出現的事,根本不用等到平安夜才進行。

社會觀念在這二三十年出現極大的轉變,「婚前守貞」的觀念現在已顯得異常,彷彿只是教徒才會遵守的教條。二十出頭的男女如果還沒有性經驗會被朋友取笑,貞操由榮譽貶值為羞辱。但要知道,再安全的避孕措施都不是絕對安全的,風險始終存在。從生理角度看,性病和懷孕是最直接的後果。大多數性病還可以根治,但懷孕的影響卻是一生的。事後避孕或許是一個解決方法,但這只是美化了的墮胎行為,並不是每人都願意進行,而且對女生的身體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

有報章早前刊登了六年前曾轟動一時的「14歲的媽媽」的訪問,當時的小女孩現已20歲,兒子亦已快升讀小學。她表示如果時光能倒流,她一定會三思,考慮性行為的後果,因為突然懷孕,不但對自己,連對身邊的人也會有很大影響,所以進行前要想清楚。

我們對青少年過早有性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並不陌生,但卻被社會嚴重忽視,因為社會只強調愛情的浪漫和親密接觸帶來的歡愉。當歡愉過後回到現實處境,溫馨浪漫的感覺漸漸退去,留下的是懷孕與否的疑慮。若有了身孕的話,需要面對的處境將會更加困難。

「婚前守貞」不一定代表守舊,亦可以反映出人對愛的認真和委身,與及對性的尊重和謹慎。願大家能擇善固執,並祝大家新年快樂。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1/2015

停止二次傷害 拒轉發親密照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7/2014

情侶間情到濃時發生親密行為,不論你個人是否接受婚前性行為,無可否認這在現今社會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但正所謂「寧俾人知,莫俾人見」,當有親密相片流出,除當事人的私隱被嚴重侵犯,其人格尊嚴亦有機會受到無情的批評和攻擊。

近日,某女藝人的性感片段在網上瘋狂流傳,加上當中的同性三角關係背景,令事件火速升溫。我們暫且放下婚前性行為、第三者和同性戀的討論,將討論焦點放在一段親密關係的互動中。筆者相信這是當事人兩人之間的事,並沒有打算讓局外人介入。當片段流出後,一眾網民對當事人大力口誅筆伐,彷彿她犯下彌天大罪,必欲除之而後快,卻忘記了她其實是這件事的受害者。我們不難想像到當事人正在承受極大的壓力。

當中的感情糾紛誰是誰非,我們這些旁觀者能知道的其實有限。但能肯定的是,不論甚麼性質的情感關係,將親密行為拍下來,或將自己的性感相片傳給對象,是一項需要三思的行為。就算雙方好好保管那些紀錄,但都有機會不小心洩漏出來。而且當二人關係破裂,愛的反面可以是恨,這些紀錄可以成為嚴重的威脅工具。為了保護對方和自己,不應將親密行為攝錄下來,過往已有很多引起廣泛關注,對當事人造成嚴重傷害和困擾的例子,在這個按一下掣就會令全世界看到你/妳曾拍下甚麼的年代,請記任何親密照早晚都有機會有意或無意之間被公開。沒有從經驗中汲取教訓,受害的最終只會是自己。

這件事弄到如此情況,是因為受害者是一名公眾人物,但其實同樣事件每天都在發生,網上充斥大量不知名人士私下拍攝的性感、甚至裸露的相片和影片,他們同樣受到極大的傷害。試想如果受害人是我們的親人/愛侶 /甚至自己,我們會有甚麼感受呢?請停止轉發那些片段,使受害人免於再受到傷害。大家可以不同意當事人的行為,但不應在傷口上撒鹽。
 

 

曾經刊載於:

《成報》 31/7/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