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這也是你的觀感嗎?

----座談會參與者對情慾照風波的回應
整理: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5/03/2008

 「藝人情慾照」風波牽起本港不少有關互聯網使用,傳媒道德及法律問題的討論。不少教師、社工、學生和教會牧者,對事件都有評論和感受。在「還自己及別人一點尊嚴」座談會之後,有參與人士留下以下的文字──這也是你的觀感嗎?

「(1)感到網上世界需要有適當的法例去監管,(2)傳媒的報導操守要好好的約束,(3)全民的公民教育十分重要,不只是兒童及青少年,因成人的世界也不能做一個好榜樣,小朋友不用看電視也可以有樣學樣,看看自己的父母或親人的兩性。」〔學生〕
 
「青年人對性愛的混亂發展狀態、網民濫用自由、傳媒之操守及社會凝化氣氛。認同應該讓青年人多分享感受及睇法,多在家長及青年人的心靈方面注入正面的思想。」〔牧者〕
 
「我關注傳媒的立場和表達是否扭曲性與愛的道德觀,影響年青的下一代並年幼者對性與愛誤解。濫交是不道德的,真愛應表揚和鼓勵……」〔牧者〕
 
「同意立法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若今次風波導致政府加強管制傳媒及網絡訊息,這將會是整個社會的損失。傳媒打破假象,追求真相,值得支持。」〔市民〕
 
「傳媒與網絡真是無遠弗屆,威力無窮,要反省,小心掌握傳媒,及使用網絡工具。」〔社工〕
 
「覺得好confuse,越來越是非不分的社會,好難讓人有清晰的定位!希望求主俾我哋有智慧去辨明社會真象,而持守真道。」〔社工〕
 
「驚訝、嘔心,非常非常擔心下一代青年人的道德界線。」〔社工〕
 
「(1)事件上需要學習的地方甚多,急於接受教育。(2)會密切留意事件發展出來的社會問題,從中作出回應。」〔學生〕
 
「香港社會文化道德水準低落。要重思傳媒,道德及網絡教育。」〔老師〕
 
「用心體會藝人之掙扎。用父母/師長/buddy的耳朵去聆聽年青人之提問,回顧自身戀愛、擇偶、情慾的經歷去與年青人走成長路、光采和幽暗。」〔老師〕
 
「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堅持。」〔市民〕
 
「Arouse我們關注現時的道德價值,社會正邁向另一種道德價值的轉化。」〔學生〕

關注範疇: 
性文化
傳媒

相關文章

預防愛滋的勇氣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3/2016

每一季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都會公布上一季的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數字,每次都會提醒市民正確使用安全套,並建議易受感染社群進行定期測試,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但本港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情況又有否改善呢?

在2月23日發布的最新感染愛滋病病毒數據,2015年共新增725宗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破了自198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數字,10至19歲的感染者數字比2014年增加一倍,顯示出受感染愛滋病病毒有年輕化的趨勢。自1984年以來,本港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呈報個案已累積至7,718宗,本港愛滋病病毒的傳播速度正在增加。

當我們翻查過往幾年衞生防護中心公布的感染愛滋病病毒的統計數字,我們不難發現男男性接觸是傳播愛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徑。在2015就有434人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受感染,佔全年感染個案約60%。對比一下同性戀族群的人口比例,就知道男男性接觸比異性性接觸的風險大得多。

當事件與男男性接觸有關,大家的說話就顯得格外小心,以免誤踏性傾向歧視的地雷。有人表示高風險的性行為與性傾向沒有關係,只要正確使用安全套就可以了。安全套的確有其預防感染的功效,但並未能提供百分百的保護,我們不能忽視肛門與陰道結構上的絕對分別,而輕視男男性接觸本身的風險。

另一個促成愛滋病病毒傳播的行為就是濫交,外國關注愛滋病的機構都會建議市民減少性伴侶數目,但在香港這自由社會呼籲市民慎防濫交的後果卻需要點道德勇氣。為了避免感染禽流感政府會提醒從事禽畜業的市民要特別小心;防治寨卡病毒和登革熱會提醒大家避免去某些地區, 這不是歧視,這叫正視。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並不是一堆統計數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作為守護本港市民健康的政府部門,不要單單交代數字,大家能拿出一點勇氣嗎?

曾經刊載於:

《成報》 3/3/2016

家長要「解放」?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8/09/2014

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已於六月順利舉行。今年,研究中心邀請了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家長參加「家長對性解放及性教育的意見調查」,當中有些發現值得大家深思:例如逾六成家長想儘量延遲子女學習談戀愛(有意見甚至希望是大學入學後才教!),但同時卻認為應要讓子女儘早學習避孕的方法。這種「驚青」的心態雖然可以理解,但卻是對「情性教育」本末倒置的做法。其實,不少家長真的要「解放」一下對性教育的錯誤觀念:這不應只是「性交教育」,而應教導當中的倫理;兩性相處,也不應只局限於「戀愛拍拖」和「防止出事」。我們相信情、婚、性的先後次序應在情性教育中確立,否則既不能使同學知道如何與異性好好相處,也容易出現青少年情不自禁的婚前性行為,甚或濫交等問題。

另外,調查又發現逾九成家長在價值觀上傾向支持社會現行的婚姻觀念。但在意見調查中卻有三至四成受訪家長同意同性戀運動的政治訴求(如同性婚姻及領養),並且愈年青的家長愈傾向同意。由此可預期年長與年輕一代對同性戀政治的意見差距愈來愈大。

除了關注性教育,我們也繼續「城市倫理」系列的對談。人人都說地產商是個「霸權」,但你又知道他們為何霸?又如何霸?社會文化與政府政策又如何影響香港的發展?又或者換個角度看,當我們的社會視「上車」為成功目標,地產物業不止是「安居樂業」這樣簡單,也變成了保值及投資,甚至是投機的手段。那麼,我們也是地產霸權的推手嗎?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都應要有個想法!

當人人是記者時......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8/01/2011

在社交網站,經常有網友分享不同的新聞、故事、短片、音樂片段等,當中有個人經歷,也有轉載別人的分享,或主流媒體的報道。過程中,我們不斷把資訊加工,如複製、分享、留言、增刪,甚至改圖改字。原來,在網絡世界中,我們早就不是單純的資訊接收者,而是資訊發放者。那麼,我們需要學習「傳媒操守」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美國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有一群非常活躍的「新聞參與者」(News Participant),約佔全美網民的31%。他們不但會寫文章,更會發表政論,把自己的社交網站變成表達自己政見的場所(參附表)。

在社交網絡發表個人意見,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分享,這種資訊傳遞模式,會令媒體原本的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功能被廢,導致社交網絡的資訊和取材變得非常個人化,十分視乎朋友之間的愛好。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李月蓮認為:「以往傳媒內容由傳媒機構製作,所以傳媒道德是『專業概念』,現時大家都可以製作及發佈傳媒內容,所以傳媒道德已變成『公德概念』。」1

欠缺傳媒操守

李月蓮接受我們訪問時又表示,有關的問題自從陳冠希事件開始浮現,當時很多人以「朋友」名義,將事件中女受害人的相片以電郵互相傳閱,而且全部相片都是未有「打格」,這反映大家並未意識自己正在做傳媒的「工作」。及至近日菲律賓人質事件,有網民不斷散播仇菲情緒,在在看到社交網絡的威力。

她說:「以前我們會相信傳媒,信權威,現在反而是相信朋友,因為朋友覺得好,於是我就更有興趣想知道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於是又去閱讀 / 欣賞有關短片,變相是更好的宣傳。」

在社交網站,最吸引人注意的,未必是洋洋灑灑的文字,反而是又快、又簡單、又有官能刺激的東西,因為這樣才吸引人看,而愈能吸引別人看你的facebook,愈能反映你在社交網絡的「地位」。

可是,我們往往忽略過程中消息的真偽、內容的準確度,甚至沒有意識地成為傳遞煽情言論、散播錯誤資訊的「幫兇」。

有關注青少年和網絡保安的公司為讓更多人了解如何安全和健康地使用社交網絡,特別設計一本名為《給家長的facebook的指引》,2當中除了指出facebook各種私隱陷阱外,更就著發放和分享訊息提出一個重要的思考方法:網上聲譽。文章說:「無論你貼任何文章,不論是正面和負面的資訊,都會影響別人與你的關係,他對你的看法,以及他會怎樣向別人表達對你的看法。我們表面上在facebook只看到不同的文字和畫面,但我們要記住我們不是與這些文字與圖像互動,是與貼這些內容,回應這些內容的人互動。

為此,我們要捍衛的,不再只是「傳媒操守」,而是你的「個人操守」。
 

社交網絡的五個反思參與模式

反思式醒覺 (Reflexive Awareness):
網友在消費或製作媒體內容時,要考慮當中的動機及後果。減少盲目、失去自主、「人傳我傳」的心態

辨識能力 (Discriminative Judgment):
學習在接受及表達傳媒訊息時,認清訊息背後的價值觀,分辨事實真假,鑑別品味

社會監察/分享 (Social Monitoring / Sharing):
Web2.0時代人人可以當記者,但過度的社會監察/朋友訊息分享會引致私隱全無,在分享其他人的個人私隱時,最好先獲得他人同意

恰當及具品味的參與 (Decent Participation):
網友參與媒體消費或製作時,要有公德心及具備傳媒道德素養,不侵犯私隱,不破壞別人名譽及傷害別人感受,不做網絡惡搞,不散佈謠言及誤導大眾,避免為公共空間製造噪音及散佈低俗訊息。此外,亦不觀看鼓吹暴力、越軌行為、友儕虐害、賣弄色情,或鼓吹種族、性別及其他歧視的視頻及媒體作品,也不侵犯版權和購買罔顧新聞專業操守的傳媒產品

正面思維(Positive Thinking)
面對不同的新聞事件,尤其是災難事件,宜盡量向正面的方向思考,減少散發敵視、仇恨等負面和受情緒影響的言論
(資料來源:Lee, Alice. “Family media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Web2.0: A reflection from the celebrity photos saga on the Internet.” House of Tomorrow, 16(1), 1-9. 2008.)

附表:
新聞參與者的特點
‧ 會為新聞分類和做標籤(tagging)
‧ 會在網上新聞平台發表自己的短文、評論,相片或短片
‧ 會將新聞或網誌(blog)連結到社交網站
‧ 會將新聞或網誌轉貼到短訊工具(例如twitter)
(資料來源:Olmstead “Understanding the Participatory News Consumer” Pew Research Center. < http://www.pewinternet.org/~/media//Files/Reports/2010/PIP_Understanding_the_Participatory_News_Consumer.pdf>, accessed December 29, 2010.

社交網站失去公共性
社交網站玩意多多,大家樂「太刻薄」、曾蔭權聖誕歌「超錯」、李氏力牆襲港新一代網友運用無限創意,將社會熱話用諷刺、戲謔(Parody)的方式表達,成功動員群眾,產生改變政府 / 商界政策的小奇蹟。惟這種動員背後是否有豐富理論和理性討論作為基礎,令公民社會整體更趨成熟,還是只是一個按情緒、「感動」、意識流操作的社運呢?

社交網站的出現,令網絡的討論變得小眾。網絡發明人Tim Berners-Lee於2010年11月的一篇文章稱,社交網站開放性不足,很多資訊放在該網站內,失去本來公開的獨立網址,失去互聯網公共性的特質,令人難以自由連結所有東西,資訊受到阻隔,有礙溝通。3

資訊變得支離破碎
這種小眾的討論,由於欠缺公共性,即使容易做到動員效果,但欠缺對政策深入討論的機會。民間傳媒《獨立媒體》編輯阿藹認為,社交網站會漸漸變成相同言論的動員集散地。她說:「社交網把一個朋友圈所關心的事情變成了『小眾新聞』,但若這『小眾』不能與其他『小眾』結盟、對話、交鋒,繼而轉化為公眾的論述,結果只能是自我(滿足地被)邊緣化。」4

此外,社交網站的資料由於是朋友互傳的,討論並不公開,社會不能分享討論成果。《獨立媒體》另一位編輯朱凱迪表示,辛苦組織起來的內容,現在大部份都被分享和散落於社交網站。他不禁問:「作為一個整體的網站不就被切成碎片嗎?」5

不少人也批評,資料流入社交網站後,失去對資訊的管理權,而且難以統整。隨著時間過去,所有建立的東西幾乎變得石沉大海,難以尋覓。但離開社交網絡,自立網站,又變得失去社交聯繫,彷彿沒有了生氣和動員的能力。正如 Tim Berners-Lee 所言,社交網絡彷彿真的為原本無縫的網絡起了一道牆,如何既能將知識和討論累積,又能引發社會動員,似乎是下一個重要的問題。

其他參考資料:
Beales, Ian. “The Editors’ Codebook.” UK: The Press Standards Board of Finance Limited, 2009.
Ess, Charles. “Digital Media Ethics.” UK: Polity Press, 2009.
Lee, Alice. “Family media education for the Net generation,”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13 (2), 54-64. 2010
Lee, Alice. “The paradigm shift of media education in a participatory media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YouTube phenomen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search Summit, National Media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7. St. Louis, USA, June 22-26, 2007.

1 Lee, Alice. “Family media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Web2.0: A reflection from the celebrity photos saga on the Internet.” House of Tomorrow, 16(1), 1-9. 2008.
2 Sophie Anderson. Parents' Guide for Safe YouTube and Internet Streaming for Kids. 2019. < https://www.safetydetectives.com/blog/parents-guide-for-safe-youtube-and-internet-streaming-for-kids>, accessed November 2, 2020.
3 Berners-Lee, Tim. “Long Live the Web: A Call for Continued Open Standards and Neutrality.” Scientific American, November 22, 2010. <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long-live-the-web>, accessed December 29, 2010.
4 《編輯室周記:當新聞變成小眾經驗》,獨立媒體,2010/12/08。< http://www.inmediahk.net/編輯室周記:當新聞變成小眾經驗> 。
5 朱凱迪,《遲到的編輯室周記:民間記者平台、社會運動起點、還是新聞網站?》. 獨立媒體,2010/10/19。 < http://www.inmediahk.net/遲到的編輯室周記:民間資訊平台、社會運動起點、還是新聞網站?-0> 。

性教育決定性態度

蔡志森 | 明光社 總幹事
25/11/2010

態度決定高度,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取決於他今日的工作態度,而今日的態度往往是取決於他昨日所受的教育,在性、愛、婚姻和家庭方面亦然。

在香港,有關性的資訊泛濫,我們活在一個將性資訊極度商品化的城市,但大家對性的話題卻充滿忌諱,無論在家庭、學校和教會,性教育仍然是大家口頭十分支持,實際左閃右避的題目。

歐美國家的青少年性行為年齡愈來愈早,未婚懷孕、墮胎和離婚等數字不斷上升,在香港亦有急起直追之勢。年青人對同性性行為(包括肛交)和濫交(如一夜情、多個性伴侶)等的接受程度愈來愈高,這和他們所接受由傳媒和性解放團體在大學、以至中小學散播的性教育有關。

明光社相信夫婦之間的性行為是美好的,性與愛不能分家,而以愛建立的婚姻和家庭是人倫和社會的重要基石。性教育其實是生理和倫理並重的教育,大家不應迴避「性」的話題,同樣也不應迴避「愛」的教育。今日的性教育,將決定明日社會的男女關係以及婚姻和家庭的幸福,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超級殘暴獎門人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09/07/2010
專欄:每週評論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超級殘暴獎門人[1]

 

新一輯《超級遊戲獎門人大爆發》在上周日推出,推出了多個新遊戲,為的是強勢打擊亞視直播的金像獎收視。無線收視慣例地獲勝,但截至四月十九日,廣管局卻收到三十五宗投訴,無線亦收到四宗投訴,被指遊戲內容低俗不雅,動作危險;無線外事部則回應指,遊戲本質只為娛樂觀眾。[2]

 

是次被投訴的新設遊戲:

 

1)「超級遊戲shortshort地」(口對口傳遞餅乾條或烏冬,最短者獲勝)、

 

2)「超級遊戲碌柚葉」(藝人任由對手由打橫滾動,經過不同形狀的障障礙物,玩者粗暴,容易傷及頸背)、

 

3)「超級遊戲爆波波」(玩法1:女隊員被捉雙腳,以雙手撐地爬行,最後要用胸部壓爆軟墊上的氣球,曾有女藝人被隊員整個拋起數次才能壓爆氣球,表情痛苦;玩法二:男藝人坐在凳上,由女藝人飛身坐爆雙腿之間的氣球,容易危及大腿、腰及重要部位,形態恍似性行為,節目中有藝人坐斷椅子及表示玩後下身感到痛楚及麻痺)。[3]

 

對白意淫侮辱藝人

 

《獎門人》於一九九五開始播出,當時的確令觀眾耳目一新。「超級無敵乒乓波」、「超級無敵馬拉松」、「超級無敵估歌仔」,考藝人急才及反應,內容亦都相對健康。近年推出的遊戲卻大不如前,如「鐵甲無敵呼拉圈」(人肉呼拉圈)/「鐵甲無敵踢晒腳」(不能用手,用口或腳替異性穿著衣物)/「鐵甲無敵踩住上」(抱著女藝人計算貼於其腹部的數學題),這些遊戲都需要男女藝人有親密的身體接觸,而主持人對白意淫,言詞間也有侮辱女藝人之嫌。另外,《獎門人》常到外地拍攝的水著遊戲節目,需要藝人們穿著性感,濕身在浮床上互扯對方下水及多人集體用身體夾爆氣球等遊戲,低俗意淫,鏡頭亦常對女藝人胸部作近鏡拍攝,對女性極不尊重。

 

節目收視高、很好笑,卻從不附帶內容健康的內容,只反映將會有更多機會在愛刺激的青少年之間「試玩」。實在,《獎門人》十多年來的「功力」令新一代對這些遊戲失去反思及戒心,於大學生迎新營中屢見不鮮,就算常被投訴遊戲三級,仍然樂此不疲,甚至變本加厲,未去思想遊戲背後究竟受了甚麼文化影響,或遊戲是否尊重兩性。

 

無家長指引警告字眼

 

當我們看到藝人們被亂拔鼻毛腿毛、女藝人像物件般被亂拋亂轉、男女藝人被弄至尷尬及痛苦非常……我們若仍麻木地支持追捧的話,正是時候反省一下,這種「娛樂」是否我們和下一代都想要的?將觀眾的歡笑建築在藝人的痛苦及尷尬身上,真的好嗎?更甚的是《獎門人》將被安排於晚上九時到十時[4]間播出,許多小朋友及青少年還在看電視,節目內容又如此不雅、意淫和暴力,卻連「家長指引」、「危險動作,切勿模仿」等警告也未見放上;主持曾志偉最近接受訪問時,還說希望觀眾可以將遊戲帶返學校或其他地方,傳開去[5]……

 

當有一天子女回家說要飛彈到爸媽、兄弟姊妹身上玩「爆波波」,又或當父母知道子女在學校和同學玩「shortshort地」,嘴對嘴傳送口中的烏冬食物時,這是作為家長、老師,甚至學生自己希望見到的風氣嗎?

 

 

[1]2010/04/25,《星島日報》,A14周日來論,<超級殘暴獎門人>。

[2]2010/04/20,《香港經濟日報》,A26港聞,<《獎門人》接35宗投訴>。

[3]2010/4/10,<<明報>>,<湯盈盈梁靖琪飛身坐爆波《獎門人》大玩三級遊戲>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409/4/hf0e.html

[5]2010/4/10,<<明報>>,<湯盈盈梁靖琪飛身坐爆波《獎門人》大玩三級遊戲>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409/4/hf0e.html

資訊紛繁 更需教育 ── 2009本港傳媒文化事件簿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26/01/2010

2009年已過去了,我們接觸的媒體資訊越加繁多,而且轉變快速。面對印刷、廣播及網絡媒體的發展,下文的部份回顧可見色情及暴力的資訊及內容仍然大量存在及活躍於各媒體,並以此為手段吸引受眾。 

檢討《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

政府於前年底及去年初舉行了首輪《條例》公眾諮詢,當局收到超過18,000份意見書,發現市民比較關注淫審處的組成及互聯網監管問題。[1]政府委託的顧問指出,諮詢期間網民和資訊科技界強烈反對規管互聯網,但家長和教育界表態支持,意見嚴重分歧。[2]
 
顧問公司建議應集中在「淫褻」及「不雅」的定義、互聯網及新媒體的處理,以及審裁處的運作3個範疇上尋求共識。[3]影視處於去年初亦以電話訪問逾1,500名市民,發現四分之三受訪者支持加強規管互聯網,只有1%市民完全分清「淫褻」、「不雅」的定義,反映市民對條例認識只屬一般。政府曾表示將於2009年底展開第二階段諮詢(但在截稿前仍未有消息)。

印刷媒體的色情資訊

o靚模(少女模特兒)於2009年暑假檔期大熱,書展亦充斥著o靚模寫真集,令不少報章的娛樂版頭條及雜誌封面亦趁機賣弄o靚模身材,甚至刊登她們的裸照,挑戰公眾可接受的底線。另外,亦有色情交友電話廣告向青少年伸手,不單止於青少年流行刊物上刊登廣告,還以金錢誘惑少女,邀請接聽色情交友電話。

電視仍具影響力 但「色風」持續

雖然互聯網越趨重要,但電視對市民仍有影響力。根據中大一項調查發現,最多受訪者透過「電視」(82.1%)接收有關社會、時事或財經新聞資訊,而受訪者亦對「電視」的可信度評分最高,平均分數為7.16。[4]但兩家免費電視於早前的廣管局電視牌照中期檢討公聽會中被市民強烈批評其劇集及綜藝節目質素參差:橋段重覆、品味低劣、賣弄性感及鏡頭猥褻。[5]

互聯網動新聞

動畫與文字對比起來,對於青少年及網民來說,動畫的立體感及色彩必定較為吸引。《蘋果日報》於本港及台灣的網上新聞加入動畫短片,將部份新聞的資料及相片等資訊以動畫形式展現,以增加新聞的娛樂性及吸引力。這等動新聞詳細、逼真地成為描述暴力、性侵害、兇殺案等事件的平台,並以真人配音及解說,在其新聞網站任人觀看。
 
由於部份動新聞含有過份色情及暴力元素,並易於手機中互相傳閱,令台灣的婦女、兒童福利及記者協會等近20個團體,到該傳媒集團的台灣總部抗議,強烈指摘該傳媒傳播色情暴力,扭曲事實。最後,台灣當局向該傳媒集團罰款共100萬元新台幣,並正式否決該傳媒電視提出「新聞台」與「資訊綜合台」兩條頻道的申請,亦禁止中小學生在校訂閱該報。[6]
 
本港現時的動新聞,雖沒有引起如台灣民眾那般強烈反應,但其報導新聞之手法極為類似,有傳媒學者更認為以動畫形式報道新聞猶如「作新聞」,亦沒有必要,隨時會變成藐視法庭的行為。[7]

藝人情慾照事件終結 電腦技術員被重判

藝人情慾照事件中,電腦技術員因將裸照複製和友人分享,被控不誠實使用電腦罪名成立,判監8個半月。[8]事件令人思想到網民在網上應如何發佈及處理自己及他人的資料及私隱;「奇拿」將他人私隱發佈的行為令部份人認同,認為是於網上伸張正義,亦令人思想到現時網絡欺凌的行為:部份網民於網上將他人的私隱大起底及公開,並加以批評,進行網絡公審,罔顧他人及感受,缺乏守法及尊重他人的意識。

網上群眾聚集 影響威力不容忽視

自網上交友網可以讓網民聯合成團體,方便共同討論及發表意見的功能出現後,關心社會議題的青少年可於網上組成群組,相約行動。其好處在於方便聯絡及組織活動,各人亦不必親身出席會議,在網上就可以一起討論,然後於當日共同行動。早前亦有一些示威及遊行是從此途徑集合參加者。[9]
 
但另一方面,網友亦可能應用群組功能聚合一起作傷害自己的事情,青少年於網上組織「練習自殺」群組就是一例子,事件更驚動警方科技組人員加入調查。[10]由於網上資訊真偽難分,可能有人以認真的心態去相信,甚至參與虛構的群組或意氣用事所構思的行動,以致傷害他人或自己。建議及早指導青少年作網民應有的價值觀,並多關心和了解他們於網上所參與的群組及所接觸的網友。

我們的一些觀察所見,市民對媒體所發生的事情十分關注,就以市民回應《淫審條例》的數字,出席電視牌照中期檢討的熱烈程度,就可知一二。另外,因著網絡媒體的發揮,參與者就越加快速投入,所產生的力量亦會更大。我們宜多細察日常所接觸的媒體資訊,好好理解分析,與青少年分享,以培養他們有更敏銳觀察傳媒的能力,並好好應用網絡這個影響力極大的工具。
 

 


[1]廣播事務管理局,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中期檢討公聽會簡報,http://www.hkba.hk/cn/SummaryReportHearing_c.html

[2]廣播事務管理局,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中期檢討公聽會簡報,http://www.hkba.hk/cn/SummaryReportHearing_c.html

[3]廣播事務管理局,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中期檢討公聽會簡報,http://www.hkba.hk/cn/SummaryReportHearing_c.html

[4]廣播事務管理局,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中期檢討公聽會簡報,http://www.hkba.hk/cn/SummaryReportHearing_c.html

[5]廣播事務管理局,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中期檢討公聽會簡報,http://www.hkba.hk/cn/SummaryReportHearing_c.html

[6]2009/11/27,《星島日報》,A16港聞,<《台蘋》「動新聞」議員恐入侵香港>。

[7]2009/11/27,《星島日報》,A16港聞,<《台蘋》「動新聞」議員恐入侵香港>。

[8]2009/12/11,《明報》,A04港聞,<3000人網上群組20人相約行動>;2009/12/16,《星島日報》,A12港聞,<反高鐵聯盟號召千人圍立會>。

[9]2009/12/11,《明報》,A04港聞,<3000人網上群組20人相約行動>;2009/12/16,《星島日報》,A12港聞,<反高鐵聯盟號召千人圍立會>。

[10]2009/12/11,《明報》,A04港聞,<3000人網上群組20人相約行動>;2009/12/16,《星島日報》,A12港聞,<反高鐵聯盟號召千人圍立會>。

 

一網未平一網又起

──本地Web2.0一身蟻事件簿

整理: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9/05/2009

 網絡2.0的發展極為迅速,的確令我們在資訊搜尋、交流,以及溝通上方便了許多,也容易結集力量回應時事,但如果不當地應用互聯網,卻又會替自己或他人惹來一身蟻……
 
真假難分:
 
聲稱圖炸迪迪尼網上尋製彈方法(2007
為吸引注意,一名網民以「真主教恐怖份子」之名在討論區發表欲炸迪士尼及美國領事館言論,有十九項回應,包括疑似製彈方法,被控浪費警力罪。[1]
 
揑造色魔童黨惹家長恐慌(2007
一名少年盜用其他版主的網誌,於網上撰文描述沙田出現一行十五人的年輕色魔集團,並將十五人的相片上載於網頁,事件驚動警方反黑組調查。[2]
 
造謠銀行將倒閉(2008)
兩名男子網上造謠某金融機構將會倒閉/ 擠提,引起市民恐慌,被控「不誠實地意圖導致他人蒙受損失而取用電腦」罪及「不誠實地意圖欺騙而取用電腦」罪。[3]
 
色情資訊及性罪行:
 
首宗本港製作及發布未成年少女裸照(2007
一網上論壇有會員刊登前度未成年女友被綁裸照及其生活照,及後有網友向警方舉報。[4]
 
大學宿生討論區充斥色情及賭博資訊(2007
港大學生宿舍網上討論區被發現充斥不良資訊,大部份留言為色情及賭博等相片及連結,當中更有介紹壯陽藥物、性用品及教授賭博技巧等有關留言。[5]
 
少女網上誤交損友慘遭毒手(2008
一名16歲少女喜於網上交友,並於套房相約網友會面及性交,及後被殺害肢解。[6]
 
網絡廣傳強姦短片(2008
連鎖快餐店發生強姦案,被拍下的強姦短片於手機及網上廣泛流傳,警方接報後拘捕三名涉案男子。另外,網絡上亦流傳不盡不實的資料,包括將未經證實的女受害人及侵犯者個人資料放上網,以致被冤枉者受到極大滋擾。[7]
 
51女發生性行為上載互聯網(2008
五名16歲男生和一名女同學發生性行為,以手機拍下過程,及後該短片遭人上載互聯網,女事主最終報警拘捕五少年。[8]
 
青年網上徵求300元「任摸少女」(2008
22歲男子在討論區聲稱因沉悶想徵求可被非禮的未成年少女,列出非禮時限及價目表,其後被網友向警方舉報。[9]
 
少女援交網拍賣初夜(2008
一名中三少女於援交網聲稱為前男友還債,以底價三千元公開拍賣初夜,並在網上列出條件,引起大批網友留言出價,其後更有人留言自認是拍賣勝出者,講述整個交易過程。[10]
 
少年「陳冠A」模仿藝人情慾照(2009
16歲少年模仿情慾照男主角拍攝交歡片段,儲存於電腦中,意外經Foxy流出,被人上載到討論區廣泛流傳。警方不僅拘捕該名少年,更拘捕兩名涉嫌在網上發放淫褻物品的青年。[11]
 
網上刊照片青年做馬伕(2009
25歲青年於網上討論區刊登少女相片,與嫖客以電郵聯絡,並專車送少女往交易地點,以收取佣金。[12]
 
14歲少年逼9歲女童拍「私人部位」(2009
9歲女童被指盜用他人戶口玩網絡遊戲,被一名14歲少年要脅報警,被逼拍上半身的裸照傳送給該少年,及後女童母親得悉事件報警並拘捕該少年。[13]
 
網上結交兩年相約即被侵犯(2009
女大學生於網上結交一名男網友兩年,相約見面後被灌醉及帶往酒店迷姦,更被拍下裸照及性交短片,其後再被威脅及性侵犯。最後,女事主不甘被要脅,報警將該網友拘補。[14]
 
群眾力量、網絡欺凌
 
中一生網誌言論遭狂轟「大起底」(2008
一名中一女生在中國發生四川地震時期,於網上發表一篇「冷血網誌」,引起網民強烈炮轟,更被人「大起底」,將其相片張貼於討論區,數十網民發電郵給該校校長投訴,女生事後於網誌公開向全港道歉。[15]
 
學童網上貼裸照遭網民揭私隱(2009
12歲男童於網上貼上下身裸照,稱可為女性提供性服務,網民不斷轉載其文章,根據他留下的聯絡資料,將其照片、網誌、身份証號碼、就讀學校等資料在討論區公開,並致電其學校投訴,最後學童不得不把文章刪除及道歉。[16]
 
14歲媽媽網上留言受評(2009
14歲少女將自己懷孕相片及有關文章上載討論區,引來多名網民以粗言惡語抨擊,少女情緒受到困擾及傷害,需要專業社工輔導。[17]
 
私隱盡失:
 
藝人情慾照事件(2008
男藝人被電腦維修員以軟件還原被刪除的檔案,盜取電腦中與數名女藝人性交的情慾照片,並被人將照片燒於光碟及上載於互聯網上四處流傳,引起全城哄動,18引發如何監管互聯網色情資訊的議論。[18]
 
「手指」/手機性愛片段 被上載上網(2008
一港大學生未有妥善保管一支內存自己情慾短片連個人資料的「手指記憶卡」,被人將「手指」內容放於大學內聯網廣泛流傳,警及後拘捕一名涉嫌盜竊「手指」的男子調查。[19]而一銀行女職員亦因維修手機而遭人將生活短片及床上片段複製及放上互聯網流傳。甚至有人到銀行察看是否真有該女子上班。[20]
 
雪山獅子女及城大女生被揭私隱及張貼性感照(2008
支持藏獨的一名女大學生,因其言行出位,被網民在網上「大起底」,將她的性感照,三圍數字及過去參加過模特兒等資料公開。而另一城大女生,因介入一段男作家及女歌手的感情,成為傳媒焦點,引起網民在網上搜尋她的資料、相片,甚至流出一批疑似她的相片,傳媒亦照樣刊登。[21]
 
分享檔案機密外洩(2008
本港紀律部隊多次發生用Foxy分享檔案軟件,以致將機密文件,如盜竊案及口供紙等資料外洩。[22]
 
航空公司職員上載「機場阿嬸」短片(2009
一位女乘客因未能趕及登機而在機場大吵大鬧,被一名航空公司職員偷拍,其後有人將片段上載於互聯網,吸引逾五百萬觀眾觀看,該女士更被網民嘲笑。及後該航空公司向該女士道歉,並紀律處分有關職員。[23]
 
網上罪行:
 
中三生網上招收黑社會會員(2007
一名自稱貪玩,但無參與黑社會活動的中三學生,在網上以黑幫名義招收會員,邀請「有興趣人士」留下聯絡方法,被商業罪案調查科追查及拘捕。[24]
 
網上組織北上索K團及毒品派對(2008
有少年在網上討論區發布消息,組織北上「索K」團,被警方毒品調查科以涉嫌販毒罪名拘捕。[25]亦有人明目張膽列明價錢舉辦毒品派對,更附上電郵地址,呼籲有興趣者以MSN聯絡參加。[26]
 
青年人網誌分享吸毒經驗(2008
少女於網綕分享幾名朋友吸食毒品的照片,更被人轉載至多個討論區,引起廣泛關注,警方其後跟進事件。[27]
 
學生非法下載侵權歌曲被捕(2008
一名14歲男生在其網誌上載了一批有版權的歌曲供網民下載,警方登門拘捕該名學生,在其電腦內發現有3800首侵權歌曲,包括一批未發行曲目。[28]
 
中一生網上學製炸藥測試被炸傷(2009
一名中一學生於網上找到恐怖襲擊常用的高爆炸性TATP炸藥的製造方法,並製成炸藥分發給兩名同學;其中一名學生私下試驗炸藥過程中被意外炸傷,情況嚴重。[29]
 

 
以上所見的個案,大部份被牽涉的人士都年紀尚輕,是時候向這群在資訊科技中浸淫成長的青少年網民,提醒他們在網絡溝通應有的操守及品德,多關顧他們,引導他們正面使用互聯網。
 

 



[1]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3]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4]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5]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6]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7]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8]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9]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10]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11]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12]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13]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14]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15]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16]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17]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18]2008/05/20,《文滙報》,A31新聞透視眼,<冷血評災情中一女道歉網誌稱「死多搵咪好囉」校方增公民教育課補鑊>。
[19]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0]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1]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2]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3]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4]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5]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6]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7]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8]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29]2009/03/29,《星島日報》,A01要聞頭條,<中一生自製恐怖分子炸藥警引爆「火藥庫」三同窗被捕>;2009/03/29,《蘋果日報》,A02要聞,<三人曾在黃埔軍校爆TATP 摸黑引爆體驗威力同行師生全不知>。

偶像也是平凡人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8/03/2009

 

「偶像」──似乎是外貌與智慧並重的代表,在舞台上要渾身解數,歌精舞勁,台下亦要毫無瑕疵、零過錯,因為狗仔隊遍佈港九新界,再加上現時大部份手機都有攝影錄影功能,偶像們真的要「處處小心、處處提防」,以免一不小心,醜態一出,被人放上網或大眾傳媒,成為流傳千古,難以消滅的罪証。
 
偶像文化
現時的偶像,大都年青,年紀小小就被唱片公司、電影公司、電視台模造成型仔、靚女,還要多材多藝,「做戲得,唱歌亦得」,成為年青人心中的偶像,所承受的壓力一定不少;但另方面看,可想到沒太多人生經歷的他們,思想或未必成熟得可成為一眾青少年的榜樣。  
 
作為被公司塑造出來的藝人,往往要以被設計好的形像示人,甚至說什麼話都已計劃好,就好像一個商品一樣,目的為銷售其唱片、電影或節目。若要成為產品或某些健康形像的代言人,就更加要在公眾空間保持良好的形像,因為他/她的一舉手一投足,是代表著該產品或其精神。  
 
如果藝人的表面形像和為人、與其實質生活的習慣不符……時間一久,真相便可能被揭露,結果出來,就好像藝人情慾照及禁毒歌手藏毒事件一樣,令一眾喜歡其清純及健康形像的崇拜者失望,甚至引起部份心智未成熟的年青人模仿,造成壞影響。
 
偶像亦是平凡人
對於藝人被政府邀請作為禁毒大使,卻又私下藏毒或吸藏的事件,這種「講一套,做一套」的行為,我們當然絕不認同。作為偶像,應要以身作則,不作犯罪的勾當。另外,我們當然亦同意政府應盡力在事前對打算邀請的藝人作詳盡了解及調查;但實際上,又未必完全可靠,亦未必可以確保以後的情況不變。  
 
也許,重視選擇健康代言人之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使青少年明白偶像們雖然有其優點,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之處,但同時偶像們都會有機會犯錯,不要盲目相信偶像所作的全然是對的,更要分析問題,吸收這些教訓,並拒絕盲目模仿。 
 
畢竟這些藝人偶像也是年輕人,亦會有不成熟、很傻很天真的時候,當媒體將他們所作的事情鋪天蓋地式報導及盡情地搾取後,事過境遷,我們若能向他們表示欣然接納,讓他們再次踏出健康人生,在跌倒後能重新開始……或許對年青人來說,亦是一種鼓勵和學習。
曾經刊載於:

&nbsp;<a href="http://www.gnci.org.hk/beta/city/read_city.php?id=633&amp;page=12">真証傳播 18/03/2009</a>

香港傳媒生態@2008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3/03/2009

一直以來熱心關注傳媒色情及暴力資訊問題,由18個教育、宗教、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的「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於2008年11月向市民進行了第六年度的傳媒生態問卷調查,訪問了1,400多位受訪者,[1]有接近半數受訪者給予傳媒評分為五分或以下(48.8%),平均分亦只有5.535分,分數和去年相近,顯示傳媒未有明顯進步,表現平平。
 
最多受訪者認為傳媒「渲染色情」
 
報告顯示,超過一半受訪者不滿傳媒「渲染色情」(53.5%)及「誇大醜聞」(51.4%),另外亦有近半數受訪者不滿傳媒「侵犯私隱」(47.8%),(詳見表一)。受訪者認為傳媒「渲染色情」的百份比由去年第三位,回復第一位,上升了8.2%。另外,值得關注是「誇大醜聞」的百份比持續上升,繼2007年有8.2%之增長後,2008年繼續上升3.7%。
 
報告指出,受訪者對傳媒報導的不滿,可能因為近年傳媒,如報章、雜誌等刊物,將藝人的醜聞以誇張手法大肆報導,並且以渲染色情的圖片,挑戰市民的道德底線,雖然偶然被判罰,亦未見有阻嚇作用,情況令市民不滿及憂慮。
 
〔表一〕受訪者對媒體的主要不滿是(最多選3項):
 

對傳媒不滿
的項目
2008年認同%
(N=1400)
2007年認同%
 (N=1235)
2006年認同%
(N=941)
渲染色情 53.5 45.3 57.1
誇大醜聞 51.4 47.7 39.5
侵犯私隱 47.8 51.2 58.1

 
* 其他可選擇的項目:誤導公眾、製造新聞、過份煽情、用字低俗粗鄙、鼓吹暴力及其他。
 
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網上資訊對青少年成長有不良影響及應接受監察
 
最多受訪者(58.3%)認為「網上資訊」對青少年成長有不良影響,其次是雜誌(51.5%)及網上遊戲(37.7%)。數年來,於傳媒生態問卷調查中,「網上資訊」首次成為最多人認為會散播危害青少年成長資訊的媒體,對比前四年的調查,升勢共20.75% ! (詳見表二)而學生受訪者的百份比,亦和整體十分接近。可見越來越多人,包括青少年人,都認為網上資訊可能對青少年心智造成不良影響。
 
另外,調查中,在整體數據中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8.2%)認為「網上資訊」及「雜誌」最應接受監察(詳見表三)。
 
〔表二〕受訪者認為常有危害青少年心智成長的不良訊息的傳媒(最多可選3項):
 

傳播媒體 2008年
學生%
(N=829)
2008年
整體%
(N=1403)
2007年
整體%
(N=1249)
2006年
整體%
(N=963)
2005年
整體%
(N=582)
2004年
整體%
(N=546)
網上資訊 58.1 58.3 49.8 35.8 29.6 37.55
雜誌
 
55.6 51.5 52.1 59.4 50.3 48.35
網上遊戲 29.5 37.7 36.1 34.6 44.3 31.68

 
* 其他可選擇的項目:網上遊戲、網上聊天、漫畫、報紙、遊戲光碟、電影、電視綜藝節目、電視廣告、電視劇、手機資訊、電台及其他。
 
表三:受訪者認為最應接受監察的傳媒為: (最多可選三項)
 

傳播媒體 2008年整體%(N=1400) 2008年學生%(N=829)
網上資訊 58.2 53.9
雜誌 57.1 60.1
報紙 28.4 29.8

 
* 其他可選擇的項目:網上遊戲、網上聊天、漫畫、遊戲光碟、電影、電視綜藝節目、電視廣告、電視劇、手機資訊、電台及其他。
 
青少年的回應:政府有責任監管互聯網及手機的色情或淫褻資訊
 
數據發現有三成多(31.4%)有發表意見的青少年認為政府有責任,以立法禁止網上色情或淫褻資訊的流通。此外,青少年認為政府需要「加強網上監管及檢查」及「強化舉報、執法及懲罰」分別為16.8% 和12.5%。
 
受訪者認為網上分享裸照對社會風氣會有的影響
 
根據本年的調查結果,64.8%受訪者認為網上分享裸照是「助長色情泛濫風氣」、60%受訪者認為是「性觀念愈來愈開放」、58.5%受訪者認為是「網絡上有關『性』的圖片/影片展示會愈來愈多」。而2008年學生組別的百份比亦和整體的百份比十分接近。細心觀察下,各項影響指標全都上升,不少指標之升幅更超過10%,包括:「性罪行會愈來愈多」(13.3%)及「助長色情泛濫風氣」(10.4%)。整體上,認為對社會風氣沒有影響的受訪者只有3.3%。
 
表四受訪者認為在互聯網或手機分享裸照、性行為影像會對社會風氣造成的影響(可選多項):
 

網上分享裸照對社會風氣的影響 2008年
整體%
(N=1409)
2008年
學生%
(N=829)
2007年
青少年%
(N=531)(註一)
助長色情泛濫風氣 64.8 61.8 51.4
性觀念愈來愈開放 60.0 61.0 56.7
網絡上有關「性」的圖片/影片展示會愈來愈多 58.5 57.9 43.1
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會愈來愈早 56.2 55.8 51.0
性罪行會愈來愈多 53.0 57.0 43.7
沒有影響 3.3 4.3 5.6

註一:資料來源2007年青少年對網絡色情照片意見調查報告(對象為30歲以下的青少年)。
 
* 其他可選擇的項目:傳媒愈來愈多運用性含意的標題、異常性行為(例如戀童癖)會愈來愈被接受、多個性伴侶愈來愈被接受、衍生的勒索罪案會愈來愈多、同性戀會愈來愈被接受及其他。
 
受訪者不認同政府監管傳媒有效
 
於報告中,亦有數字顯示受訪者不認為現時政府部門有效監管傳媒(72.6%)。亦有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對不良傳媒加強執法(73.7%)及向公眾(包括青少年、家長及青少年工作者)推行教育(51.2%)。另外,也有4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要修改法例,比去年上升近12%。

 
詳細報告請參看:http://www.truth-light.org.hk/statement/title/n1636



[1]回收數目共1412份,包括:學生(836)、教師(122)、家長(243)、社工(104)及其他(107)。

資訊極速流通的「任睇年代」

──2008傳媒大事回顧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01/01/2009

 2008年剛過,傳媒及新媒體發生了許多值得我們關注的事情,亦使我們發現媒體受到色情文化的影響。有關新媒體(如互聯網及手機)的事件都與淫褻內容有關,甚至有關性罪行,情況值得留意。

慾照齊齊看藝人裸照風波(新興媒體、印刷媒體)

2008年初發生的藝人情慾照事件,由於一名男藝人與多名女星的床照被人於互聯網討論區張貼,其後更於網上及手機廣泛流傳,引發了傳媒熱烈的追訪及報導、全城討論並追蹤「奇拿」,更引起大眾關注《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對網絡的監察成效,亦突顯需要修改條例的迫切性。

  • 全城互相傳閱追蹤網上「奇拿」

涉及多位女藝人的不雅照片,間斷式被「奇拿」於互聯網討論區張貼,並廣泛流傳。網民除了在網站張貼情慾照外,亦以一傳一形式傳送照片。有關情況令社會關注於網上公開發放、上載、下載、儲存及轉發資訊,應否監管或應如何監管等問題。

  • 報章追訪多日頭條圖文並茂

雖然我們欣見一些報章(特別是免費報章)都能堅持傳媒操守,但多份暢銷報章及雜誌對事件的報導手法卻未能採取克制態度,接近一整月將事件當作頭條。除將淫照圖片放於港聞版首頁外,[1]甚至有雜誌出版特刊刊登大量「打格」裸照,罔顧私人裸照被公開藝人的感受及傳媒操守。

港記親上災區專訪四川大地震(電子媒體、印刷媒體)

2008年5月發生四川大地震,大批新聞工作者前往災區採訪,不畏艱險進入危機四伏的災場報導最新消息。以既是記者,亦是同胞的角色報導災情,感染力強,亦鼓動了香港市民甚至海外華人舉行多次賑災籌款活動;而報導中亦有不少勵志的、展露人性光輝的故事,使人更珍惜生命。是次傳媒的表現一洗傳媒多年「狗仔隊」、報導手法失當等負面形象,在香港傳媒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連鎖快餐店強姦短片手機網上極速流傳(新興媒體)

連鎖食肆發生懷疑強姦案,事後有人將強姦的片段上載,並於手機廣泛流傳。事件令人關注到將片段轉送者罔顧受害者的感受。事件亦令人留意到除了互聯網外,手機的資訊傳遞亦同樣受到法律監管,手機網絡和互聯網的傳播及影響力不容忽視。

箝鼻毛、拔腳毛《獎門人》又來新玩法(電子媒體)

電視遊戲節目《獎門人》自5月播出以來,有不少觀眾對其內容作出投訴。[2]先因《獎門人取犀Game》含有暴力內容,於合家歡時段播出「箝鼻毛」、「拔腳毛」等含有使人痛楚的懲罰遊戲,被廣播事務管理局裁定內容有違電視節目守則,並發出勸喻。不適宜在有眾多兒童和青少年觀眾收看的時間播映。及後《鐵甲無敵獎門人》的遊戲,亦有模仿性行為動作的遊戲及女藝人穿著比堅尼泳衣的水上激戰環節,不但賣弄色情,而且男主持人對藝人在遊戲時的描述,相當意淫,侮辱女性。亦有觀眾投訴節目遊戲動作危險,教壞兒童。

女尖叫男濕身任摸《香港先生》再選舉(電子媒體)

已連續四年舉行的《香港先生選舉》,依然侮辱兩性。廣管局本年亦接獲超過40宗投訴。[3]該節目情況和女性的選美活動不同:包括只容許女觀眾入座觀賞,配以色調幽暗迷幻的舞台,仿如色慾夜店景象。而泳衣環節更要衣著接近全裸的參賽者走出水簾,濕身走近觀眾席向女士們擺出不同動作,並容許女觀眾褻玩男參賽者:如尖叫及任意觸摸他們的胸部及肌肉。節目亦刻意營造及特寫女藝人及觀眾被挑逗的誇張反應,貶低兩性尊嚴。

審核「件數」出錯《中大學生報》司法覆核勝訴(印刷媒體)

爭論多時的《中大學生報》情色版,於10月份司法覆核獲勝訴。因淫褻物品審裁處未有為所提交的每篇文章作獨立評級,只指出「圖片及文字」屬不雅,未有準確列明被指控的內容,程序上出錯。高院法官表示:審裁處作出決定時儘管要顧及言論自由,亦應保護社會道德,防止青少年接觸不雅物品,所以處方有責任列明評級原因,並確保所有程序依足條例進行,故此法官判《中大學生報》勝訴。但判決並未有評定「情色版」內容是否不雅,也毋須發還審裁處重新評級。[4]

李蘊事件、偷拍阿嬌事件及《東周刊》裸照案訴訟(印刷媒體)

雜誌《壹本便利》前年因刊登當時只有14歲的女藝人李蘊性感濕身照,而被控發佈兒童色情物品。及後,因法官認為圖片並沒有暴露胸部或描畫女性胸部外形或輪廓,而且在拍攝過程李蘊母親及經理人都在場,若發現有涉及色情問題可即時提出,雜誌最後被裁定罪名不成立,律政司上訴亦遭駁回。[5]而2006年《壹本便利》偷拍女藝人鍾欣桐更衣並將相片刊登於雜誌封面,則被裁定為第二類不雅物品,判罰三萬元。[6]
 
另外,雜誌《東周刊》於2002年刊登女藝人劉嘉玲被虐裸照作封面,淫褻物品審裁處於2008年6月將報導評為第三類淫褻物品,判罰2萬元。控方於10月申請大幅增加刑罰,出版商承認發佈淫褻物品罪被罰款10 萬元後,雜誌前總編輯亦在12月於裁判法院承認一項發佈淫褻物品罪,被判囚半年、緩刑兩年。[7]

檢討《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印刷媒體、新興媒體)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於10月初開始,就《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諮詢公眾,為期4個月,到2009年1月31日。檢討內容重點包括:「淫褻」及「不雅」的定義、審裁機制、物品評級機制、就新媒體的管制、執法工作、刑罰和宣傳及公眾教育等7方面。

回顧2008年,多項傳媒大事都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有關,條例實在有值得改善的地方,我們應在諮詢期密切關注各方的意見,並積極向政府提交我們對現時傳媒生態的看法。

 
[1]〈報章如何報道藝人裸照事件〉,《傳媒透視》,P.6-7,(香港電台,2008年4月號)。
[2]2008/05/31,《成報》,A06港聞,〈「獎門人」虐人取樂遭勸喻廣管局接148宗投訴責無線違守則〉;2008/07/08,《明報》,C06娛樂,〈觀眾轟意識不良鏡頭殘忍「獎門人」大馬篇接11宗投訴〉;2008/12/09,《星島日報》,D03娛樂,〈收視大勝有代價「獎門人」接獲21宗投訴〉。
[3]2008/08/10,《星島日報》,A11港聞,〈「香港先生」選舉涉侮辱男性〉。
[4]2008/10/22,《星島日報》,A10港聞,〈高院指評級不可一概而論《中大學生報》情色版脫不雅〉。
[5]2008/04/30,《香港商報》,B06香港新聞,<律政司告便利覆核遭駁回>。
[6]2008/04/30,《香港商報》,B06香港新聞,<律政司告便利覆核遭駁回>。
[7]2008/04/30,《香港商報》,B06香港新聞,<律政司告便利覆核遭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