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生第一次參與渣馬喝采
2月9日參與了人生第一次的渣打香港馬拉松,雖然只是跑10K(即10公里),卻是一次十分難得的經驗。由於天文台預告當日只有10度,因此,早一晚不少人都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預備在10度低溫下挑戰10公里賽。馬拉松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遙遠的夢,42公里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要圍著一個標準運動場跑足105個圈,很多人(包括我)一想起已經自動會打退堂鼓!相對來說10公里賽只需跑25個圈,成功機會大大提升。一直以來一年一度的渣打香港馬拉松都是十分受港人注視的盛事,雖然有74,000個名額,但要成功報名及被抽中,競爭仍然十分激烈,比賽當日就像一場全城的嘉年華會。
由於主辦單位去年開始為一些慈善機構提供可以用來作籌款的參賽名額,今年我們亦興致勃勃申請,結果獲分配35個名額,而作為長跑的初哥,我們決定將門檻定得低一點,全部參與10公里賽,但由於我們不少董事同工都不是運動型的,對能否跑完10公里沒有信心,不敢貿然報名,起初的反應沒有我們預期中那麼踴躍,但當我們向友好的教會和機構公佈之後,比預期更早便額滿了。報名的跑手之中固然有一些一直十分支持我們的友好和牧者,此外,還有不少素未謀面但支持我們的朋友,間接擴闊了我們的網絡,他們臥虎藏龍,有跑步健將、也有釣魚高手,更有多位牧師。籌款當然是慈善跑的重要目標,不過,過程當中認識了不少新的朋友,以及參賽者對自己的挑戰,才是這次馬拉松的最大收穫。
首先,為了令一些以前從未參與長跑的隊員了解如何能健康地練習跑步,不會令關節勞損及肌肉疲勞,我們與有興趣的跑手一起跟Dino牧師學習養生跑,雖然Dino牧師所教導的方法有點玄妙、難以用理性完全了解,不過,他本身的體魄和精神就是一個生招牌,令人相信只要跟著他的方法、持之以恆,就能強身健體。其實,要令自己的身體更健康的方法五花八門,各適其適,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恆心,為了應付今次的 10公里賽,我們不少隊員在這幾個月都有持續練跑,由於我們辦公室樓下就是運動場,我們幾乎每個星期四晚放工後都練跑,以我自己為例,起初大半小時只跑了8個圈便沒有氣,到最後一星期,1小時巳能完成18個圈,接近8公里,雖然要到比賽那日才會真正跑足10公里,但自己是很有信心可以完成的。
其實,跑步並不是我最喜歡的活動,雖然讀中學的時候我也是校隊,但最擅長的只是短跑,起初參與100公尺,後來是400公尺,再長一點距離便沒有氣了。而我的喜歡的運動主要是行山和踏單車,踏單車除了可以去得比跑步遠之外,在過程之中又可以享受好像駕駛一樣的速度感,以及令人舒暢的清風,疲倦了又可以讓雙腳暫停休息,任由單車自動「滑翔」,是寓運動於享受的好方法,就像去行山可以親親大自然一樣,何樂而不為?
不過,今次參與渣馬10公里賽,最大的感受是壯觀,雖然已分了8組起跑,每組約4,000多人,由大會鳴笛開跑,到我能穿過起跑線的感應器也花了近兩分鐘,而且起初常常塞人,遇上一些心急的跑手忽然從左右兩邊穿插,更要小心翼翼。對於大部份參賽者來說其實都是志在參與,不是要爭甚麼名次,最多亦是自己挑戰自己,期望跑得比以前快。而我自己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受身邊的跑手影響,只努力維持自己的步速,沿東區走廊一邊跑一邊看著天色逐漸明亮,享受熟悉的美麗維港風景,偶然有朋友在身邊擦身而過,打個招呼便繼續各自向前,這就是人生,大家都有自己的跑道、自己的步伐,在人海中互相打氣,各自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就這樣在人海中跑呀跑,用了一個半小時左右,不用步行、全程慢跑,完成了我人生第一次的渣馬10公里賽事,並不算太辛苦、也沒有腳痛,實在感恩,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潛能未發揮,連我們近300磅的隊友、70多歲的牧者也可以在兩小時左右完成,其實大家只要沒有關節問題或心臟的毛病,要完成10公里的賽事並非遙不可及的事,明年若我們再有慈善跑的名額,希望能看到更多董事同工和友好願意接受挑戰,10公里而矣,你/妳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