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及撰文: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 引言
對於如何在香港推行性教育,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有些人認為性教育不可以只停留在生物學或生殖的知識層面上,不可以只等同於性交教育。有些人卻認為最緊要的莫過如教授學生如何使用安全套,以免學生發生意外。
就香港的青少年人在性教育方面有何需要,透過大學生的現況可讓大家作參考之用,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老師的前線工作。
2. 推行性教育的爭議
在1997年之前,性教育在中小學課程中被列入健康教育的範疇,除了從生理角度教授有關性器官、衛生、性徵的成長、性交、懷孕及生育,課程也涉及性病和因性接觸而引起的傳染病如愛滋病(AIDS),以及認識避孕方法,進行「安全性行為」等。
隨著社會對性的態度愈來愈開放,學校性教育應該涵蓋甚麼內容?應否將同性戀及同性婚姻也納入課程?社會經常就以上問題進行討論甚至引起爭議,有不少人批評社會上的保守勢力,特別是教會壓制了性教育的發展,有學者批評這是狹義地將性教育等同貞潔教育。[1] 另一些學者則指出不能將性教育單單定義為性交教育,[2] 應該結合性知識和價值觀念、品格及道德教育。基本上這種向度的性教育更為可取,可以讓青少年對性得到更全面的了解,且將知識應用在態度和行為領域中。這樣使性教育涵蓋的範圍更廣,因為要教導學生有關態度及行為,與單單教導性教育的概念確實是兩回事。
3. 培養學生的整全人格
西方國家把性教育列入公民教育中。以英國為例,老師會配合學生成長,按部就班地向他們施教。老師先協助小朋友好好愛護自己、建立自信及自我管理。從服從師長到發展情緒智商,小朋友在班房中要學習遵守規矩、明白兩性的異同、與同學合作,以及與同性別的同儕相處。基本上,他們先從認識和愛護自己,以及身處的家庭開始,然後逐步伸延到認識社區,積極地參與及服務自己身處的社區。最後,學生在公共生活中培養技能和建立價值觀念,成為一個有「政治素養」的公民,這裡所指的素養超越一般性的政治知識,意思是更為宏觀的,學生要作一個身體力行參與社會的公民。[3] 簡單來說,老師教導學生把關懷配合認知,付諸行動,先從認識和愛護自己及身處的家庭開始,然後逐步延展至社區、以至國家。
上述的情況顯示出公民及個人成長教育是要配合行動的,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付出與接收,從小鼓勵學生明白他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要和社群互動,思考他人及社群的需要,將個人層面的利益與較社會性的需要權衡輕重,讓孩子在其不同的成長階段中得著適切的培育,達到最佳成長。
比對英國的公民及個人成長教育,本港的課程發展議會也曾闡述相近的觀點,指出可以同時兼顧個人成長與集體主義兩方面,甚至達到平衡發展,而這種較為全面的、多元而具發展特質的定義已被課程發展議會接納:
在較為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還是很重視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共同意志(common will)和共善(common good)。同樣,在似乎是集體主義主導的社會,也會對個體及自我實現有不同程度的尊重。在中國的傳統中,即使集體主義成為主導的社會價值,自我的成長亦已被視為公民價值觀的起點。[4]
香港的教育局推行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基本信念(Personal, Social & Humanities Education,PSHE),性教育是PSHE的範疇中其中一項,整個PSHE對青少年建立和發展自我都帶來裨益,中小學課程可以按部就班地教授(圖一)。
圖一:PSHE的各範疇對青少年建立和發展的幫助
自80年代起,教育當局推動多元智能、強化免疫力、健康與性教育,2003年亦為小學加上「生活教育課」為必修課程,鼓勵學生從小學習自我認識、自我照顧、與別人相處及計劃人生等課題。
在1998年,當局已為性教育定下學習階段與學習期望,提議老師以「生活事件」形式,即是不著重教授概念,而是引用更多例子,以假設場景形式與學生探討一些有關題目,內容包括:
- 個人衛生與疾病
- 認識自己的成長,性別特徵與青春期、性交、懷孕等
- 尊重別人的身體、私人決定、私隱
- 分辨愛情、友情、其他人際關係
- 處理性衝動,如何面對性騷擾等
(性教育範疇於各學習階段的主要學習期望及相關「生活事件」舉隅,香港教育局)
以上的內容反映出性知識與人際間的相處息息相關,態度和倫理的探討有助學生將知識實行出來。教育當局於1997至2000年初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強調要走出課室、學會學習等。也於2008年全面推行通識教育,提升同學之解難能力,並透過經歷和反思加強活學活用的能力。
4. 整全的性教育內容
在推行性教育時,有一班在歐美醫護界、心理學界、社工界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資深學者如Herman P. Schaalma等認為性教育應該著重性健康,當中指到:[5]
1) 沒有受病菌或病毒感染、身體各方面能正常運作
2) 對性和性關係能抱有正面和尊重(自己和別人)的態度
3) 有能力和知識,在不被人勉強/強逼下進行既安全,又愉快的性行為
4) 尊重其他人在性方面的個人選擇及有關權益
Schaalma等有如此看法是因為他們認為社會人士對性的相關價值觀難有共識,性教育推行者宜選取有科學根據,經得起驗證(empirical and evidence-based) 的資料作教材,而不是單單將自己的主觀觀點硬銷給受眾。他們亦指出在社會中有不少人對公開地談論性頗有保留,甚至忌諱。他們提議設立一些有多個專業領域人士共同參與的專家團隊,由團隊為老師、家長提供訓練及援助,確保有關的內容能清楚地被青少年人領略與考慮。
性教育的內容的確與人際相處,社交技巧、自我認識都是有關係的;只是,上述學者們的見解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尊重對方固然十分重要,但只強調眼前安全及愉快的性行為,似乎忽略了長遠或道德層面的考量,即時愉快的性行為並不等如永遠的幸福。上述學者的看法與很多香港人的看法很相似,認為性健康最重要,只要達成共識、安全及愉快,便已經足夠。
反觀台灣,自80年代開始,有一些專責推行及研究「性教育」的資深學者,他們認為性教育的內容不應只停留在性健康,指出性知識應該擴闊至生物、心理、社會、人類學及文化學等不同層次,而各領域的知識也可能有互動和複雜的關係。[6] 因此性教育的內容不應只限於解剖學和有關生殖的資料及青春期的特點,而應包括兩性成長、相處和親密關係的發展及指引。其中也適宜處理「性的激情」、「愛與親密」及「婚姻的承諾」等題目。正因為承諾帶來婚姻的穩定性,這不單影響男、女二人的幸福,更為下一代甚至家庭、社群、社會整體帶來福祉;性教育的推行因此也應包括倫理、價值觀念、行為表現等課題。
上述的性教育內容比較整全,結合PSHE,可以使香港的性教育課程更為豐富。不過,整全的內容亦意味著所涉及的範疇太過廣泛,老師要推行時難度必然增加。再加上老師沒有受過訓練,又或是未婚的老師,或會在講解某些課題時,成為學生揶揄的對象。學校可以邀請外來的機構為學生講解性教育,好處是老師可以避免尷尬,但不足之處是,外來的講員未能跟進學生的狀況。
以上的觀點對本港的情況也具啟發作用,2000年初教育改革的文獻不斷強調要教曉學生「學會學習」。學習乃一個過程,要有意識地了解自己如何學習,要走出課室找尋並體驗課堂外的其他學習經歷;從實踐和反思,在服務他人中才可領悟出寶貴的心得。這些做法挑戰學生發展高層次的思考,如創意、聯想、獨立與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考、整合性思考等。文獻也不斷強調那走進社群,從服務計劃中(service and project learning)反思與實踐並重的學習,對下一代的成長至為重要。
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經歷不盡相同,很難以單向的教學模式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反而以角色扮演去投入別人的感受,從而嘗試理解他人看事物的角度,又或以遊戲及分享方式、要求學生撰寫日記去鼓勵反思;以獎勵、在設計課程中加入「課堂參與評分」;以辯論、提問、聯想、「腦震盪」等過程去激發思考和鼓吹積極學習,這些都比單向的教授模式更為優勝。其實,正因為現職老師未必能在培訓階段中經歷上述的學習模式,特別在處理如「性」這般難以啟齒的課題,老師們感到吃力是可以理解的。但現今世代既然是知識氾濫和資訊極其流通的年代,老師們善用電腦和搜尋引擎進行速記、複印和搜索資料之餘,也可以盡力裝備自己的情緒智商等,組成圑隊,好好培養下一代。
5. 教授性教育課程的經驗分享
香港某大學的「性與愛」以及「正向的人際關係」課程是開放給該大學所有大學生參加的,這課程非常受到大學生歡迎,每一班座無虛席。性、愛不能抽空談論,談論性的時候需要談論愛,而談論性、愛的時候又需要談論正向的人際關係。有關課程建基於心理學、自然科學及進化學說,由心理學家和曾修讀心理學的社會工作系老師任教。課程內容強調研究、實證、多元觀念及以科學化態度去研究課題(即觀察、發問、收集數據、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和作出結論)。學生在最後數堂需要就一個課題以小組方式進行研究,並為全班同學作出簡報,再完成書面報告,作為用以評分的主要習作。
12堂課堂包括了以下豐富的內容:
1) 愛情、友情、親情的定義
2) 甚麼因素構成異性相吸(社教化過程及性別角色)
3) 找尋對象(長線、短線);男、女之別
4) 文化、傳統、潮流如何影響我們看性與愛(性別角色)
5) 性與性傾向
6) 不忠與妒忌
7) 關係之終結
8-12) 學生以課題小組(project groups)形式就某一題目作出探討,經過搜證後向全班作分享簡報
5.1 內容選材及教授方式
課堂的時間既然充足,性與愛的課題已被加入人際關係領域內,講師除了介紹進化論和科學觀點,也會引用各學科大師們的理論(如發展心理學、Piaget的思維發展理念,Kohlberg的道德成長階段)去指出情緒、理性思維對性和愛,以及人與人的相處有多重要。課堂的設計也容許一些宏觀的探究,講師可以簡介不同文化對性與婚姻的態度,更可以分享各大宗教的智慧及中國傳統學說對性課題的觀點,從而指出價值取向對行為的重大影響。這些都可以針對學生的全人發展。
在課堂內容的選取方面,除了借助不同學者如何用嚴格的實驗去了解性與愛,講師也可以選取一些富爭議性或實用性的課題,以活潑、生動的手法帶出訊息:如善用音樂、歌詞及電影分享、角色扮演,進一步拉近課程與學生面對的生活需要。也可以在課程中向學生發問:男孩子如何吸引女孩子?男孩子如何在關懷自己心儀的對象時,不會被對方拒絕?課堂上,講師亦即時邀請同學去結識五個不同的人,讓他們體驗結交朋友時的感覺,以至整堂的性教育都可以在歡樂的氣氛中進行。
不過,不是所有的性教育內容都適宜進行角色扮演,遇上這些情況,可以讓學生體驗小組的活動模式。例如面對如何處理性衝動這課題,講師可以邀請學生討論性衝動有甚麼表徵?在甚麼環境令他們容易有性衝動。為了避免尷尬,把學生按其性別分組,分組之後,邀請一位組長帶領討論,另一位同學負責筆錄,討論完畢,負責筆錄的同學只需按照所筆錄的讀出來。這樣,大家都不會覺得私隱被揭露或者不好意思。討論性別標籤時,也可以運用如此的形式討論,詢問大家如何受到社會教化影響。
面對大學生,講師甚至可以比較大膽地詢問他們對性有何看法。不過,講師要預備充足,必須多留意並且領會「性」在人生和社會的廣義。為了預備課堂,講師需要複習和苦練性器官或性交的有關專有名詞,並嘗試操練以嚴謹、科學化的態度,卻又能以輕鬆的語調去帶領堂上的討論。
這科目探討性與愛,是與正向的人際關係有聯繫,因此課堂內容亦會教導學生拒絕無理的要求,讓同學為自己定立出界線。講師也可以讓他們經歷小組的體驗活動(如trust walk〔信任行〕、trust fall〔信任跌〕,或以小組合作完成一些「難題」等),完成後可以鼓勵同學們作出總結並且彼此分享。在一次一人帶領帶眼罩的同學的遊戲中,有同學分享跌倒的經驗,有同學分享「撞倒人」的經驗,有同學因為太害怕而在中途除下了眼罩……講師不用長篇大論闡釋如何建立信任,只需要提出一些重點,學生已經可以從遊戲中領悟出人與人之間如何建立互信。無論用甚麼形式進行性教育,講師要做的只是在討論過程中幫助學生去反思,而不是提供答案。講師提供答案的話,有可能惹來學生反感。畢竟大學生看重自由、自決及開心,故此講師應盡量避免幫助學生下決定,反而鼓勵他們思考一下,他們所作出的決定,在短期及長期將會為他們帶來甚麼後果。講師們即使有建議,也要留意如何表達及在何時表達,不要讓同學感到被操縱。中學老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反思題目,了解一下學生,聆聽他們的需要。
5.2 明白現今青少年的狀況及需要
現今的青少年很輕易地便能掌握電子產品及資訊,對自己感到興趣的事物可以到達廢寢忘餐的地步……但當中亦有不少缺乏兄弟姊妹陪伴、缺少被較為「有空」的父母親管教、身邊卻又不乏讓人上癮、充滿引誘的事物。又有不少青少年眼看社會黑暗的一面,熱切地渴求公義,卻為到充滿壓力的現代生活環境而擔心。他們可能輕易地便擁有數以百計甚至更多的網友「粉絲」(fans),但他們卻又很難才找到一些推心置腹的深交。他們都渴望透過別人的回應和注意力(formative attention)了解自己更多,掌握到自己的長、短處。
學生著重老師對自己的觀感,但當他們感到長期被長輩擺佈、操控的時候,他們未必願意與師長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師需要有更多的愛心接納他們,與他們同行時分享更多自己或他人的經歷。也可以借助一些研究引起他們的關注,帶出想要討論的話題。如在甚麼階段發生性關係?性交對二人長遠關係的穩定發展帶來甚麼影響?第一次性交對拍拖中的男女帶來甚麼心理變化?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在2012年發表一項大型追縱研究,指出愛侶太急於進行性交會損害長遠戀愛或婚姻關係之穩定性或滿足感。[7] 愛侶只著重性滿足,自然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滿足:彼此的價值觀、情感的互通、理性及知識的分享。除了外國,老師也可以引用本地的調查,如中大社工系及九龍城區青少年外展服務交流會等機構於2012年10至12月分別訪問了714及78名來自九龍城區中學及該區外展社會服務中心的青少年。在外展服務對象的性經驗調查中,受訪者為78名12至16歲的青少年,調查問及他們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原因,以及第一次性行為後的感覺等。結果反映少女一般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與男伴進行第一次性交,而事後差不多全部少女有害怕、後悔、怕被看扁等感受;男性則提到不能自控、好奇、希望讓關係更親密等是進行第一次性交的理由。有趣的是,有多於五成的男性事後也有擔心女方懷孕、怕染上性病和後悔等感覺。
老師向學生顯示調查報告之後,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處理性衝動,才能讓彼此的關係可以得到長遠的祝福呢?並引導他們思考要為到自己的行為和抉擇負責,啟發他們,讓他們明白偉大的愛情被人歌頌正正在於其中一方尊重和保護愛侶、無條件地關注,並且為對方謀取最大之幸福,甚至自願地作出犧牲。這樣看來,為著保障女方,又或者為了彼此關係的長遠發展,男生是否適宜學習正視與控制自己的性慾和性衝動?
另一份很實用的資料是Desmond Morris親密關係12階段。Morris為人類的親密關係定出12個階段,從泛泛之交至情侶到夫婦階段,他也列出相應的肉體親密程度,以配合關係的發展(圖二),[8] 師長可以為青年人簡介個人成長階段,又或者與他們探討一下如何處理寂寞、未覺被人欣賞、自信自尊下降這些自然需要與真實的困難,另外可以與他們一起探討如何正視青年人對親密關係之渴求和處理性衝動等,藉此鼓勵青年人在發展關係及策劃人生時可考慮循序漸進。
圖二:參考自Desmond Morris親密關係12階段
6. 結語
本文提到整全或帶有價值取向的性教育是情理兼備的,老師注重研究及調查,也可以在課程中涉獵有關時事、本地青年人所關注的事物,更可嘗試大方地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以拉近自己與青年人之距離,並且增加課程的實用性。
師長在授課時可以多採用雙向、互動的手法,並且以輕鬆的語調卻又認真的態度與學生一起探討課題,在回答問題時避免太明顯的情緒表達,例如堅持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又或是對青年人提出的觀點表現出大驚小怪等,反而要用誠懇的態度表明自己明確地考慮青年人的觀點和難處,願意與他們一起探討甚麼是可以促進他們最大的幸福,這樣青年人才能坦然地與師長分享自己的看法,接受他們的意見。
參考資料
江漢聲、晏涵文編。《性教育》。台灣:性林文化,2000。
Bay-Cheng, Laina Y.. “The Trouble of Teen Sex: the Construction of Adolescent Sexuality through School-based Sexuality Education.” Sex Education: Sexuality, Society and Learning 3, no. 1 (2003): 61–74.
Hong Kong Youth Development Council. Study on the Youth Development Index. Hong Kong: Hong Kong Youth Development Council and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7.
Hong Kong Youth Development Council. Study on the Youth Development Index. Hong Kong: Hong Kong Youth Development Council and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
Lamb, Sharon. “Sex Education as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 Pleasure, about Fantasy, and Against Abus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6, no. 3, (1997): 301–315.
Macrae, Fiona. “You can’t hurry love: Abstain in the bedroom in the early days of a relationship if you want it to last.” MailOnline. September 3, 2012.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97073/The-wait-thats-worth-New-couples-delay-sex-longest-happiest.html#ixzz2M5gHcxle.
Morris, Desmond. Intimate Behavior: A Zoologist’s Classic Study of Human Intimacy. New York, Tokyo, Londo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97.
Schaalma, Herman P., Charles Abraham, Mary Rogers Gillmore and Gerjo Kok. “Sex Education as Health Promotion: What Does It Tak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3, no.3 (July, 2004): 259–269.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課程發展議會.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1996.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teaching of democracy in schools: Final report of the 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 London: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1998.
[1] Laina Y. Bay-Cheng, “The Trouble of Teen Sex: the Construction of Adolescent Sexuality through School-based Sexuality Education,” Sex Education: Sexuality, Society and Learning 3, no. 1 (2003): 61–74.
[2] Sharon Lamb, “Sex Education as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 Pleasure, about Fantasy, and Against Abus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6, no. 3, (1997): 301–315.
[3]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teaching of democracy in schools: Final report of the 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 (London: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1998), 11-13.
[4]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課程發展議會,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1996), 15.
[5] Herman P. Schaalma et al., “Sex Education as Health Promotion: What Does It Tak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3, no.3 (July, 2004): 259–269.
[6] 晏涵文,〈性教育導論〉,載於江漢聲等編:《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2000),頁14–26。
[8] Desmond Morris, Intimate Behavior: A Zoologist’s Classic Study of Human Intimacy (New York, Tokyo, Londo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97).